'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農民 農村 作家鄭旭東 2019-08-14
"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風輕雲淡,綠野如碧。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夥夥集體勞動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間,不斷地變化著各種隊形,引來天空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這是生產隊時期,社員們在鋤地的場面。在這個人群中,無論隊形如何變化,一個領頭的人始終勞動在隊伍前面,社員們都叫他“打頭的”。

“打頭的”在生產隊領導層中算非領導職務,生產隊領導核心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打頭的”不在其列,“打頭的”任務,簡而言之,就是領社員幹活的人,同時兼記工員。

當年,生產隊長在隊上是絕對的一把手, 農田裡種植作物,隊上經營管理,都是隊長說了算。當時,農民基本都是大老粗,隊長的工作作風非常簡單化,有的時候張嘴就罵,伸腳就踢。由於,社員們知道當隊長的人很少有私心,罵過頂多還一句嘴,挨踢自己揉揉屁股就拉倒了,過了一會兒,又互相繼續說說笑笑,掏隊長煙口袋裡煙就抽。隊長不能天天都領大家在地裡幹活,所以,就安排一位“打頭的”人領著社員們幹活。

“打頭的”,顧名思義,就是領頭的人,如羊群中的頭羊,雁群的頭雁,領著社員們在田野上勞動。生產隊每天干什麼活,幹多幹少,幾點上工,幾點收工,什麼時候歇氣,歇幾氣,一氣歇幾袋煙的功夫,都由“打頭的”說了算。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風輕雲淡,綠野如碧。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夥夥集體勞動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間,不斷地變化著各種隊形,引來天空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這是生產隊時期,社員們在鋤地的場面。在這個人群中,無論隊形如何變化,一個領頭的人始終勞動在隊伍前面,社員們都叫他“打頭的”。

“打頭的”在生產隊領導層中算非領導職務,生產隊領導核心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打頭的”不在其列,“打頭的”任務,簡而言之,就是領社員幹活的人,同時兼記工員。

當年,生產隊長在隊上是絕對的一把手, 農田裡種植作物,隊上經營管理,都是隊長說了算。當時,農民基本都是大老粗,隊長的工作作風非常簡單化,有的時候張嘴就罵,伸腳就踢。由於,社員們知道當隊長的人很少有私心,罵過頂多還一句嘴,挨踢自己揉揉屁股就拉倒了,過了一會兒,又互相繼續說說笑笑,掏隊長煙口袋裡煙就抽。隊長不能天天都領大家在地裡幹活,所以,就安排一位“打頭的”人領著社員們幹活。

“打頭的”,顧名思義,就是領頭的人,如羊群中的頭羊,雁群的頭雁,領著社員們在田野上勞動。生產隊每天干什麼活,幹多幹少,幾點上工,幾點收工,什麼時候歇氣,歇幾氣,一氣歇幾袋煙的功夫,都由“打頭的”說了算。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打頭的”人一般都是中年人,在農村勞動的活計中樣樣精通,無論是種地、鋤地、割地、啥活都得會幹,拿得起來,放得下,幹出來每樣活計都超過一般社員,用社員們的話說是正經莊稼人。

“打頭的”人非常辛苦,早晨要起的很早,從家裡出來,一路上要喊社員上工。今天干什麼活,頭天晚上必須考慮清清楚楚。社員們陸陸續續來到隊房子集合,他第一個扛著工具走出生產隊大院,社員們也不吱聲,在後面跟著走。大家都習慣了,“打頭的”的一舉一動就是無聲的命令,絕對地服從。

在勞動的地塊,第一條壟一定是打頭的,依次是“二打頭的”,然後才是其他社員。“二打頭的”,是社員們自封給某個人的,一般是同打頭的膘著勁幹活,不服輸,是爭強好進的青年人。

“打頭的”不但要領著幹活,還要負責登記全隊社員每天參加幹活人的工分。誰參加了幹活,幹了什麼活,應該記多少工分,都要記得一清二楚。否則,肯定要打仗,讓人家罵八輩祖宗。“工分,工分,社員的小命根”,工分就是錢,貪黑起早,風吹日晒勞動一天,記工員不給記上,那還了得,非攆家罵去不可。

生產隊記賬工單,是公社統一印製的,掛在生產隊部的牆上,上面印好了格,標上所有社員的名字。“打頭的”每天填上頭一天干活的人,參加者劃上一個對號,曠工者劃一個×。“打頭的”一支筆,誰都不能瞎填,瞎填也沒有用,“打頭的”還有一本底賬。

生產隊工分的計算,在忙鏟忙割季節,一天10分,一般季節一天8分,年終分紅,按照生產隊的收成經營情況,扣出各種稅收、公積金、公益金等,計算出一個分值多少錢,按照分值給社員分錢。

每個生產隊,工分掙最多的人,不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是“打頭的”。 “打頭的”每天比社員多掙一個工分,一年360多個工分。

按付出的勞動,“打頭的”每天多記一個工分,是應該的,而且還有點少。不管多少,也算是多勞多得的一個體現和付出的回報。所以,“打頭的”當上就是很多年,是生產隊資格最老,最優秀的社員。在很多場合,大家都自豪地把“打頭的”給別人介紹,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投以敬佩的目光,因為,能夠當上“打頭的”的人,是正經八板的“莊稼人”。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風輕雲淡,綠野如碧。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夥夥集體勞動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間,不斷地變化著各種隊形,引來天空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這是生產隊時期,社員們在鋤地的場面。在這個人群中,無論隊形如何變化,一個領頭的人始終勞動在隊伍前面,社員們都叫他“打頭的”。

“打頭的”在生產隊領導層中算非領導職務,生產隊領導核心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打頭的”不在其列,“打頭的”任務,簡而言之,就是領社員幹活的人,同時兼記工員。

當年,生產隊長在隊上是絕對的一把手, 農田裡種植作物,隊上經營管理,都是隊長說了算。當時,農民基本都是大老粗,隊長的工作作風非常簡單化,有的時候張嘴就罵,伸腳就踢。由於,社員們知道當隊長的人很少有私心,罵過頂多還一句嘴,挨踢自己揉揉屁股就拉倒了,過了一會兒,又互相繼續說說笑笑,掏隊長煙口袋裡煙就抽。隊長不能天天都領大家在地裡幹活,所以,就安排一位“打頭的”人領著社員們幹活。

“打頭的”,顧名思義,就是領頭的人,如羊群中的頭羊,雁群的頭雁,領著社員們在田野上勞動。生產隊每天干什麼活,幹多幹少,幾點上工,幾點收工,什麼時候歇氣,歇幾氣,一氣歇幾袋煙的功夫,都由“打頭的”說了算。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打頭的”人一般都是中年人,在農村勞動的活計中樣樣精通,無論是種地、鋤地、割地、啥活都得會幹,拿得起來,放得下,幹出來每樣活計都超過一般社員,用社員們的話說是正經莊稼人。

“打頭的”人非常辛苦,早晨要起的很早,從家裡出來,一路上要喊社員上工。今天干什麼活,頭天晚上必須考慮清清楚楚。社員們陸陸續續來到隊房子集合,他第一個扛著工具走出生產隊大院,社員們也不吱聲,在後面跟著走。大家都習慣了,“打頭的”的一舉一動就是無聲的命令,絕對地服從。

在勞動的地塊,第一條壟一定是打頭的,依次是“二打頭的”,然後才是其他社員。“二打頭的”,是社員們自封給某個人的,一般是同打頭的膘著勁幹活,不服輸,是爭強好進的青年人。

“打頭的”不但要領著幹活,還要負責登記全隊社員每天參加幹活人的工分。誰參加了幹活,幹了什麼活,應該記多少工分,都要記得一清二楚。否則,肯定要打仗,讓人家罵八輩祖宗。“工分,工分,社員的小命根”,工分就是錢,貪黑起早,風吹日晒勞動一天,記工員不給記上,那還了得,非攆家罵去不可。

生產隊記賬工單,是公社統一印製的,掛在生產隊部的牆上,上面印好了格,標上所有社員的名字。“打頭的”每天填上頭一天干活的人,參加者劃上一個對號,曠工者劃一個×。“打頭的”一支筆,誰都不能瞎填,瞎填也沒有用,“打頭的”還有一本底賬。

生產隊工分的計算,在忙鏟忙割季節,一天10分,一般季節一天8分,年終分紅,按照生產隊的收成經營情況,扣出各種稅收、公積金、公益金等,計算出一個分值多少錢,按照分值給社員分錢。

每個生產隊,工分掙最多的人,不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是“打頭的”。 “打頭的”每天比社員多掙一個工分,一年360多個工分。

按付出的勞動,“打頭的”每天多記一個工分,是應該的,而且還有點少。不管多少,也算是多勞多得的一個體現和付出的回報。所以,“打頭的”當上就是很多年,是生產隊資格最老,最優秀的社員。在很多場合,大家都自豪地把“打頭的”給別人介紹,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投以敬佩的目光,因為,能夠當上“打頭的”的人,是正經八板的“莊稼人”。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我在中學時候,輟學在生產隊幹過“半拉子”活,後來又幹過整勞力的活。所謂“半拉子”,就是幹活的人年紀小,不能同整勞力一樣同工同酬,整勞力鋤地,鋤一根壟,“半拉子”就鋤半根壟,工分掙整勞力的一半。我幹“半拉子”的時候,“打頭的”人大我十多歲,綽號叫“老蔫”,別看大家叫他“老蔫”,平時很少言語,農活幹的非常乾淨利落。一年四季,無論幹什麼活都穩穩當當,有模有樣,生產隊長對他非常信任。那個年月,農民都沒有手錶,家有馬蹄表的都非常少,每天掌握時間就是看太陽。“老蔫”對時間掌握有如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衛兵,社員們上工和下工,掌握非常準。

東北的農村,鋤二遍地時候,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天熱人疲勞。大家鋤地的時候,就盼望歇氣的時候多休息一會,在樹蔭下涼快一下。馬上到了地頭,“老蔫”還是不放下鋤頭,又接著拿下一根壟繼續鋤,氣人不!晚上,肚子餓的咕咕叫,他還不收工,太陽落進了地平線,他才用腳開始蹭鋤板,意思是今天的活到此結束,可以回家吃飯了。“打頭的”人權利就是這麼大。當時,幹活的時候,大家雖然有些怨氣,可是,年終分紅的時候,大家還是異口同聲感謝這個“打頭的”,他領著大家這樣拼死拼活地幹,才有了一年的好收成。

“打頭的”雖然沒有官職,卻很有權威,幹活的時候,無論有多少人,誰也不能超過他,都必須在他後面默默地跟著。他不管幹的有多慢,大家都不能超過他,哪怕他上廁所,大家也要停一會,等他回來繼續幹。我當時對這個現象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幾次逞能,幹活超過了“打頭的”的幾米遠,讓年紀大的社員給罵了回來。慢慢地,我知道其中的奧祕,原來是這樣,“打頭的”在一個隊裡,是老把式,你幹活超過他,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好像他不如別人。這也同我後來在單位工作一樣,無論你有多強的工作能力,你都不能超過你的主管領導一樣。有的“打頭的”是驢脾氣,你超過他,他就表演給你看,那種場面叫幹活“毛了”,就是“打頭的”和社員們膘勁比賽幹,落得滿地前後都是人,亂了套,如散放的羊一樣。生產隊長怕幹活“毛了”,保證不了質量,社員也怕“毛了”,太累。所以,約定俗成,無論鋤地還是割地,大家都依次保持如大雁飛翔一樣的隊形。在遠處看,那是自然形成的一幅畫,畫家是想象不出來的。

農村實行家庭經營以後,集體勞動已經解散,“打頭的”這個名稱也沒有人再提起,只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腦海裡還有一點點印象。

如今,農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已經很少能夠看見鋤地和割地的人群。感謝改革開放偉大的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越來越好,新時代的農民真幸福。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風輕雲淡,綠野如碧。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夥夥集體勞動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間,不斷地變化著各種隊形,引來天空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這是生產隊時期,社員們在鋤地的場面。在這個人群中,無論隊形如何變化,一個領頭的人始終勞動在隊伍前面,社員們都叫他“打頭的”。

“打頭的”在生產隊領導層中算非領導職務,生產隊領導核心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打頭的”不在其列,“打頭的”任務,簡而言之,就是領社員幹活的人,同時兼記工員。

當年,生產隊長在隊上是絕對的一把手, 農田裡種植作物,隊上經營管理,都是隊長說了算。當時,農民基本都是大老粗,隊長的工作作風非常簡單化,有的時候張嘴就罵,伸腳就踢。由於,社員們知道當隊長的人很少有私心,罵過頂多還一句嘴,挨踢自己揉揉屁股就拉倒了,過了一會兒,又互相繼續說說笑笑,掏隊長煙口袋裡煙就抽。隊長不能天天都領大家在地裡幹活,所以,就安排一位“打頭的”人領著社員們幹活。

“打頭的”,顧名思義,就是領頭的人,如羊群中的頭羊,雁群的頭雁,領著社員們在田野上勞動。生產隊每天干什麼活,幹多幹少,幾點上工,幾點收工,什麼時候歇氣,歇幾氣,一氣歇幾袋煙的功夫,都由“打頭的”說了算。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打頭的”人一般都是中年人,在農村勞動的活計中樣樣精通,無論是種地、鋤地、割地、啥活都得會幹,拿得起來,放得下,幹出來每樣活計都超過一般社員,用社員們的話說是正經莊稼人。

“打頭的”人非常辛苦,早晨要起的很早,從家裡出來,一路上要喊社員上工。今天干什麼活,頭天晚上必須考慮清清楚楚。社員們陸陸續續來到隊房子集合,他第一個扛著工具走出生產隊大院,社員們也不吱聲,在後面跟著走。大家都習慣了,“打頭的”的一舉一動就是無聲的命令,絕對地服從。

在勞動的地塊,第一條壟一定是打頭的,依次是“二打頭的”,然後才是其他社員。“二打頭的”,是社員們自封給某個人的,一般是同打頭的膘著勁幹活,不服輸,是爭強好進的青年人。

“打頭的”不但要領著幹活,還要負責登記全隊社員每天參加幹活人的工分。誰參加了幹活,幹了什麼活,應該記多少工分,都要記得一清二楚。否則,肯定要打仗,讓人家罵八輩祖宗。“工分,工分,社員的小命根”,工分就是錢,貪黑起早,風吹日晒勞動一天,記工員不給記上,那還了得,非攆家罵去不可。

生產隊記賬工單,是公社統一印製的,掛在生產隊部的牆上,上面印好了格,標上所有社員的名字。“打頭的”每天填上頭一天干活的人,參加者劃上一個對號,曠工者劃一個×。“打頭的”一支筆,誰都不能瞎填,瞎填也沒有用,“打頭的”還有一本底賬。

生產隊工分的計算,在忙鏟忙割季節,一天10分,一般季節一天8分,年終分紅,按照生產隊的收成經營情況,扣出各種稅收、公積金、公益金等,計算出一個分值多少錢,按照分值給社員分錢。

每個生產隊,工分掙最多的人,不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是“打頭的”。 “打頭的”每天比社員多掙一個工分,一年360多個工分。

按付出的勞動,“打頭的”每天多記一個工分,是應該的,而且還有點少。不管多少,也算是多勞多得的一個體現和付出的回報。所以,“打頭的”當上就是很多年,是生產隊資格最老,最優秀的社員。在很多場合,大家都自豪地把“打頭的”給別人介紹,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投以敬佩的目光,因為,能夠當上“打頭的”的人,是正經八板的“莊稼人”。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我在中學時候,輟學在生產隊幹過“半拉子”活,後來又幹過整勞力的活。所謂“半拉子”,就是幹活的人年紀小,不能同整勞力一樣同工同酬,整勞力鋤地,鋤一根壟,“半拉子”就鋤半根壟,工分掙整勞力的一半。我幹“半拉子”的時候,“打頭的”人大我十多歲,綽號叫“老蔫”,別看大家叫他“老蔫”,平時很少言語,農活幹的非常乾淨利落。一年四季,無論幹什麼活都穩穩當當,有模有樣,生產隊長對他非常信任。那個年月,農民都沒有手錶,家有馬蹄表的都非常少,每天掌握時間就是看太陽。“老蔫”對時間掌握有如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衛兵,社員們上工和下工,掌握非常準。

東北的農村,鋤二遍地時候,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天熱人疲勞。大家鋤地的時候,就盼望歇氣的時候多休息一會,在樹蔭下涼快一下。馬上到了地頭,“老蔫”還是不放下鋤頭,又接著拿下一根壟繼續鋤,氣人不!晚上,肚子餓的咕咕叫,他還不收工,太陽落進了地平線,他才用腳開始蹭鋤板,意思是今天的活到此結束,可以回家吃飯了。“打頭的”人權利就是這麼大。當時,幹活的時候,大家雖然有些怨氣,可是,年終分紅的時候,大家還是異口同聲感謝這個“打頭的”,他領著大家這樣拼死拼活地幹,才有了一年的好收成。

“打頭的”雖然沒有官職,卻很有權威,幹活的時候,無論有多少人,誰也不能超過他,都必須在他後面默默地跟著。他不管幹的有多慢,大家都不能超過他,哪怕他上廁所,大家也要停一會,等他回來繼續幹。我當時對這個現象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幾次逞能,幹活超過了“打頭的”的幾米遠,讓年紀大的社員給罵了回來。慢慢地,我知道其中的奧祕,原來是這樣,“打頭的”在一個隊裡,是老把式,你幹活超過他,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好像他不如別人。這也同我後來在單位工作一樣,無論你有多強的工作能力,你都不能超過你的主管領導一樣。有的“打頭的”是驢脾氣,你超過他,他就表演給你看,那種場面叫幹活“毛了”,就是“打頭的”和社員們膘勁比賽幹,落得滿地前後都是人,亂了套,如散放的羊一樣。生產隊長怕幹活“毛了”,保證不了質量,社員也怕“毛了”,太累。所以,約定俗成,無論鋤地還是割地,大家都依次保持如大雁飛翔一樣的隊形。在遠處看,那是自然形成的一幅畫,畫家是想象不出來的。

農村實行家庭經營以後,集體勞動已經解散,“打頭的”這個名稱也沒有人再提起,只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腦海裡還有一點點印象。

如今,農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已經很少能夠看見鋤地和割地的人群。感謝改革開放偉大的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越來越好,新時代的農民真幸福。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風輕雲淡,綠野如碧。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夥夥集體勞動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間,不斷地變化著各種隊形,引來天空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這是生產隊時期,社員們在鋤地的場面。在這個人群中,無論隊形如何變化,一個領頭的人始終勞動在隊伍前面,社員們都叫他“打頭的”。

“打頭的”在生產隊領導層中算非領導職務,生產隊領導核心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打頭的”不在其列,“打頭的”任務,簡而言之,就是領社員幹活的人,同時兼記工員。

當年,生產隊長在隊上是絕對的一把手, 農田裡種植作物,隊上經營管理,都是隊長說了算。當時,農民基本都是大老粗,隊長的工作作風非常簡單化,有的時候張嘴就罵,伸腳就踢。由於,社員們知道當隊長的人很少有私心,罵過頂多還一句嘴,挨踢自己揉揉屁股就拉倒了,過了一會兒,又互相繼續說說笑笑,掏隊長煙口袋裡煙就抽。隊長不能天天都領大家在地裡幹活,所以,就安排一位“打頭的”人領著社員們幹活。

“打頭的”,顧名思義,就是領頭的人,如羊群中的頭羊,雁群的頭雁,領著社員們在田野上勞動。生產隊每天干什麼活,幹多幹少,幾點上工,幾點收工,什麼時候歇氣,歇幾氣,一氣歇幾袋煙的功夫,都由“打頭的”說了算。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打頭的”人一般都是中年人,在農村勞動的活計中樣樣精通,無論是種地、鋤地、割地、啥活都得會幹,拿得起來,放得下,幹出來每樣活計都超過一般社員,用社員們的話說是正經莊稼人。

“打頭的”人非常辛苦,早晨要起的很早,從家裡出來,一路上要喊社員上工。今天干什麼活,頭天晚上必須考慮清清楚楚。社員們陸陸續續來到隊房子集合,他第一個扛著工具走出生產隊大院,社員們也不吱聲,在後面跟著走。大家都習慣了,“打頭的”的一舉一動就是無聲的命令,絕對地服從。

在勞動的地塊,第一條壟一定是打頭的,依次是“二打頭的”,然後才是其他社員。“二打頭的”,是社員們自封給某個人的,一般是同打頭的膘著勁幹活,不服輸,是爭強好進的青年人。

“打頭的”不但要領著幹活,還要負責登記全隊社員每天參加幹活人的工分。誰參加了幹活,幹了什麼活,應該記多少工分,都要記得一清二楚。否則,肯定要打仗,讓人家罵八輩祖宗。“工分,工分,社員的小命根”,工分就是錢,貪黑起早,風吹日晒勞動一天,記工員不給記上,那還了得,非攆家罵去不可。

生產隊記賬工單,是公社統一印製的,掛在生產隊部的牆上,上面印好了格,標上所有社員的名字。“打頭的”每天填上頭一天干活的人,參加者劃上一個對號,曠工者劃一個×。“打頭的”一支筆,誰都不能瞎填,瞎填也沒有用,“打頭的”還有一本底賬。

生產隊工分的計算,在忙鏟忙割季節,一天10分,一般季節一天8分,年終分紅,按照生產隊的收成經營情況,扣出各種稅收、公積金、公益金等,計算出一個分值多少錢,按照分值給社員分錢。

每個生產隊,工分掙最多的人,不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是“打頭的”。 “打頭的”每天比社員多掙一個工分,一年360多個工分。

按付出的勞動,“打頭的”每天多記一個工分,是應該的,而且還有點少。不管多少,也算是多勞多得的一個體現和付出的回報。所以,“打頭的”當上就是很多年,是生產隊資格最老,最優秀的社員。在很多場合,大家都自豪地把“打頭的”給別人介紹,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投以敬佩的目光,因為,能夠當上“打頭的”的人,是正經八板的“莊稼人”。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我在中學時候,輟學在生產隊幹過“半拉子”活,後來又幹過整勞力的活。所謂“半拉子”,就是幹活的人年紀小,不能同整勞力一樣同工同酬,整勞力鋤地,鋤一根壟,“半拉子”就鋤半根壟,工分掙整勞力的一半。我幹“半拉子”的時候,“打頭的”人大我十多歲,綽號叫“老蔫”,別看大家叫他“老蔫”,平時很少言語,農活幹的非常乾淨利落。一年四季,無論幹什麼活都穩穩當當,有模有樣,生產隊長對他非常信任。那個年月,農民都沒有手錶,家有馬蹄表的都非常少,每天掌握時間就是看太陽。“老蔫”對時間掌握有如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衛兵,社員們上工和下工,掌握非常準。

東北的農村,鋤二遍地時候,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天熱人疲勞。大家鋤地的時候,就盼望歇氣的時候多休息一會,在樹蔭下涼快一下。馬上到了地頭,“老蔫”還是不放下鋤頭,又接著拿下一根壟繼續鋤,氣人不!晚上,肚子餓的咕咕叫,他還不收工,太陽落進了地平線,他才用腳開始蹭鋤板,意思是今天的活到此結束,可以回家吃飯了。“打頭的”人權利就是這麼大。當時,幹活的時候,大家雖然有些怨氣,可是,年終分紅的時候,大家還是異口同聲感謝這個“打頭的”,他領著大家這樣拼死拼活地幹,才有了一年的好收成。

“打頭的”雖然沒有官職,卻很有權威,幹活的時候,無論有多少人,誰也不能超過他,都必須在他後面默默地跟著。他不管幹的有多慢,大家都不能超過他,哪怕他上廁所,大家也要停一會,等他回來繼續幹。我當時對這個現象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幾次逞能,幹活超過了“打頭的”的幾米遠,讓年紀大的社員給罵了回來。慢慢地,我知道其中的奧祕,原來是這樣,“打頭的”在一個隊裡,是老把式,你幹活超過他,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好像他不如別人。這也同我後來在單位工作一樣,無論你有多強的工作能力,你都不能超過你的主管領導一樣。有的“打頭的”是驢脾氣,你超過他,他就表演給你看,那種場面叫幹活“毛了”,就是“打頭的”和社員們膘勁比賽幹,落得滿地前後都是人,亂了套,如散放的羊一樣。生產隊長怕幹活“毛了”,保證不了質量,社員也怕“毛了”,太累。所以,約定俗成,無論鋤地還是割地,大家都依次保持如大雁飛翔一樣的隊形。在遠處看,那是自然形成的一幅畫,畫家是想象不出來的。

農村實行家庭經營以後,集體勞動已經解散,“打頭的”這個名稱也沒有人再提起,只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腦海裡還有一點點印象。

如今,農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已經很少能夠看見鋤地和割地的人群。感謝改革開放偉大的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越來越好,新時代的農民真幸福。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風輕雲淡,綠野如碧。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夥夥集體勞動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間,不斷地變化著各種隊形,引來天空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這是生產隊時期,社員們在鋤地的場面。在這個人群中,無論隊形如何變化,一個領頭的人始終勞動在隊伍前面,社員們都叫他“打頭的”。

“打頭的”在生產隊領導層中算非領導職務,生產隊領導核心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打頭的”不在其列,“打頭的”任務,簡而言之,就是領社員幹活的人,同時兼記工員。

當年,生產隊長在隊上是絕對的一把手, 農田裡種植作物,隊上經營管理,都是隊長說了算。當時,農民基本都是大老粗,隊長的工作作風非常簡單化,有的時候張嘴就罵,伸腳就踢。由於,社員們知道當隊長的人很少有私心,罵過頂多還一句嘴,挨踢自己揉揉屁股就拉倒了,過了一會兒,又互相繼續說說笑笑,掏隊長煙口袋裡煙就抽。隊長不能天天都領大家在地裡幹活,所以,就安排一位“打頭的”人領著社員們幹活。

“打頭的”,顧名思義,就是領頭的人,如羊群中的頭羊,雁群的頭雁,領著社員們在田野上勞動。生產隊每天干什麼活,幹多幹少,幾點上工,幾點收工,什麼時候歇氣,歇幾氣,一氣歇幾袋煙的功夫,都由“打頭的”說了算。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打頭的”人一般都是中年人,在農村勞動的活計中樣樣精通,無論是種地、鋤地、割地、啥活都得會幹,拿得起來,放得下,幹出來每樣活計都超過一般社員,用社員們的話說是正經莊稼人。

“打頭的”人非常辛苦,早晨要起的很早,從家裡出來,一路上要喊社員上工。今天干什麼活,頭天晚上必須考慮清清楚楚。社員們陸陸續續來到隊房子集合,他第一個扛著工具走出生產隊大院,社員們也不吱聲,在後面跟著走。大家都習慣了,“打頭的”的一舉一動就是無聲的命令,絕對地服從。

在勞動的地塊,第一條壟一定是打頭的,依次是“二打頭的”,然後才是其他社員。“二打頭的”,是社員們自封給某個人的,一般是同打頭的膘著勁幹活,不服輸,是爭強好進的青年人。

“打頭的”不但要領著幹活,還要負責登記全隊社員每天參加幹活人的工分。誰參加了幹活,幹了什麼活,應該記多少工分,都要記得一清二楚。否則,肯定要打仗,讓人家罵八輩祖宗。“工分,工分,社員的小命根”,工分就是錢,貪黑起早,風吹日晒勞動一天,記工員不給記上,那還了得,非攆家罵去不可。

生產隊記賬工單,是公社統一印製的,掛在生產隊部的牆上,上面印好了格,標上所有社員的名字。“打頭的”每天填上頭一天干活的人,參加者劃上一個對號,曠工者劃一個×。“打頭的”一支筆,誰都不能瞎填,瞎填也沒有用,“打頭的”還有一本底賬。

生產隊工分的計算,在忙鏟忙割季節,一天10分,一般季節一天8分,年終分紅,按照生產隊的收成經營情況,扣出各種稅收、公積金、公益金等,計算出一個分值多少錢,按照分值給社員分錢。

每個生產隊,工分掙最多的人,不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是“打頭的”。 “打頭的”每天比社員多掙一個工分,一年360多個工分。

按付出的勞動,“打頭的”每天多記一個工分,是應該的,而且還有點少。不管多少,也算是多勞多得的一個體現和付出的回報。所以,“打頭的”當上就是很多年,是生產隊資格最老,最優秀的社員。在很多場合,大家都自豪地把“打頭的”給別人介紹,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投以敬佩的目光,因為,能夠當上“打頭的”的人,是正經八板的“莊稼人”。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我在中學時候,輟學在生產隊幹過“半拉子”活,後來又幹過整勞力的活。所謂“半拉子”,就是幹活的人年紀小,不能同整勞力一樣同工同酬,整勞力鋤地,鋤一根壟,“半拉子”就鋤半根壟,工分掙整勞力的一半。我幹“半拉子”的時候,“打頭的”人大我十多歲,綽號叫“老蔫”,別看大家叫他“老蔫”,平時很少言語,農活幹的非常乾淨利落。一年四季,無論幹什麼活都穩穩當當,有模有樣,生產隊長對他非常信任。那個年月,農民都沒有手錶,家有馬蹄表的都非常少,每天掌握時間就是看太陽。“老蔫”對時間掌握有如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衛兵,社員們上工和下工,掌握非常準。

東北的農村,鋤二遍地時候,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天熱人疲勞。大家鋤地的時候,就盼望歇氣的時候多休息一會,在樹蔭下涼快一下。馬上到了地頭,“老蔫”還是不放下鋤頭,又接著拿下一根壟繼續鋤,氣人不!晚上,肚子餓的咕咕叫,他還不收工,太陽落進了地平線,他才用腳開始蹭鋤板,意思是今天的活到此結束,可以回家吃飯了。“打頭的”人權利就是這麼大。當時,幹活的時候,大家雖然有些怨氣,可是,年終分紅的時候,大家還是異口同聲感謝這個“打頭的”,他領著大家這樣拼死拼活地幹,才有了一年的好收成。

“打頭的”雖然沒有官職,卻很有權威,幹活的時候,無論有多少人,誰也不能超過他,都必須在他後面默默地跟著。他不管幹的有多慢,大家都不能超過他,哪怕他上廁所,大家也要停一會,等他回來繼續幹。我當時對這個現象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幾次逞能,幹活超過了“打頭的”的幾米遠,讓年紀大的社員給罵了回來。慢慢地,我知道其中的奧祕,原來是這樣,“打頭的”在一個隊裡,是老把式,你幹活超過他,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好像他不如別人。這也同我後來在單位工作一樣,無論你有多強的工作能力,你都不能超過你的主管領導一樣。有的“打頭的”是驢脾氣,你超過他,他就表演給你看,那種場面叫幹活“毛了”,就是“打頭的”和社員們膘勁比賽幹,落得滿地前後都是人,亂了套,如散放的羊一樣。生產隊長怕幹活“毛了”,保證不了質量,社員也怕“毛了”,太累。所以,約定俗成,無論鋤地還是割地,大家都依次保持如大雁飛翔一樣的隊形。在遠處看,那是自然形成的一幅畫,畫家是想象不出來的。

農村實行家庭經營以後,集體勞動已經解散,“打頭的”這個名稱也沒有人再提起,只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腦海裡還有一點點印象。

如今,農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已經很少能夠看見鋤地和割地的人群。感謝改革開放偉大的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越來越好,新時代的農民真幸福。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風輕雲淡,綠野如碧。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夥夥集體勞動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間,不斷地變化著各種隊形,引來天空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這是生產隊時期,社員們在鋤地的場面。在這個人群中,無論隊形如何變化,一個領頭的人始終勞動在隊伍前面,社員們都叫他“打頭的”。

“打頭的”在生產隊領導層中算非領導職務,生產隊領導核心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打頭的”不在其列,“打頭的”任務,簡而言之,就是領社員幹活的人,同時兼記工員。

當年,生產隊長在隊上是絕對的一把手, 農田裡種植作物,隊上經營管理,都是隊長說了算。當時,農民基本都是大老粗,隊長的工作作風非常簡單化,有的時候張嘴就罵,伸腳就踢。由於,社員們知道當隊長的人很少有私心,罵過頂多還一句嘴,挨踢自己揉揉屁股就拉倒了,過了一會兒,又互相繼續說說笑笑,掏隊長煙口袋裡煙就抽。隊長不能天天都領大家在地裡幹活,所以,就安排一位“打頭的”人領著社員們幹活。

“打頭的”,顧名思義,就是領頭的人,如羊群中的頭羊,雁群的頭雁,領著社員們在田野上勞動。生產隊每天干什麼活,幹多幹少,幾點上工,幾點收工,什麼時候歇氣,歇幾氣,一氣歇幾袋煙的功夫,都由“打頭的”說了算。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打頭的”人一般都是中年人,在農村勞動的活計中樣樣精通,無論是種地、鋤地、割地、啥活都得會幹,拿得起來,放得下,幹出來每樣活計都超過一般社員,用社員們的話說是正經莊稼人。

“打頭的”人非常辛苦,早晨要起的很早,從家裡出來,一路上要喊社員上工。今天干什麼活,頭天晚上必須考慮清清楚楚。社員們陸陸續續來到隊房子集合,他第一個扛著工具走出生產隊大院,社員們也不吱聲,在後面跟著走。大家都習慣了,“打頭的”的一舉一動就是無聲的命令,絕對地服從。

在勞動的地塊,第一條壟一定是打頭的,依次是“二打頭的”,然後才是其他社員。“二打頭的”,是社員們自封給某個人的,一般是同打頭的膘著勁幹活,不服輸,是爭強好進的青年人。

“打頭的”不但要領著幹活,還要負責登記全隊社員每天參加幹活人的工分。誰參加了幹活,幹了什麼活,應該記多少工分,都要記得一清二楚。否則,肯定要打仗,讓人家罵八輩祖宗。“工分,工分,社員的小命根”,工分就是錢,貪黑起早,風吹日晒勞動一天,記工員不給記上,那還了得,非攆家罵去不可。

生產隊記賬工單,是公社統一印製的,掛在生產隊部的牆上,上面印好了格,標上所有社員的名字。“打頭的”每天填上頭一天干活的人,參加者劃上一個對號,曠工者劃一個×。“打頭的”一支筆,誰都不能瞎填,瞎填也沒有用,“打頭的”還有一本底賬。

生產隊工分的計算,在忙鏟忙割季節,一天10分,一般季節一天8分,年終分紅,按照生產隊的收成經營情況,扣出各種稅收、公積金、公益金等,計算出一個分值多少錢,按照分值給社員分錢。

每個生產隊,工分掙最多的人,不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是“打頭的”。 “打頭的”每天比社員多掙一個工分,一年360多個工分。

按付出的勞動,“打頭的”每天多記一個工分,是應該的,而且還有點少。不管多少,也算是多勞多得的一個體現和付出的回報。所以,“打頭的”當上就是很多年,是生產隊資格最老,最優秀的社員。在很多場合,大家都自豪地把“打頭的”給別人介紹,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投以敬佩的目光,因為,能夠當上“打頭的”的人,是正經八板的“莊稼人”。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我在中學時候,輟學在生產隊幹過“半拉子”活,後來又幹過整勞力的活。所謂“半拉子”,就是幹活的人年紀小,不能同整勞力一樣同工同酬,整勞力鋤地,鋤一根壟,“半拉子”就鋤半根壟,工分掙整勞力的一半。我幹“半拉子”的時候,“打頭的”人大我十多歲,綽號叫“老蔫”,別看大家叫他“老蔫”,平時很少言語,農活幹的非常乾淨利落。一年四季,無論幹什麼活都穩穩當當,有模有樣,生產隊長對他非常信任。那個年月,農民都沒有手錶,家有馬蹄表的都非常少,每天掌握時間就是看太陽。“老蔫”對時間掌握有如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衛兵,社員們上工和下工,掌握非常準。

東北的農村,鋤二遍地時候,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天熱人疲勞。大家鋤地的時候,就盼望歇氣的時候多休息一會,在樹蔭下涼快一下。馬上到了地頭,“老蔫”還是不放下鋤頭,又接著拿下一根壟繼續鋤,氣人不!晚上,肚子餓的咕咕叫,他還不收工,太陽落進了地平線,他才用腳開始蹭鋤板,意思是今天的活到此結束,可以回家吃飯了。“打頭的”人權利就是這麼大。當時,幹活的時候,大家雖然有些怨氣,可是,年終分紅的時候,大家還是異口同聲感謝這個“打頭的”,他領著大家這樣拼死拼活地幹,才有了一年的好收成。

“打頭的”雖然沒有官職,卻很有權威,幹活的時候,無論有多少人,誰也不能超過他,都必須在他後面默默地跟著。他不管幹的有多慢,大家都不能超過他,哪怕他上廁所,大家也要停一會,等他回來繼續幹。我當時對這個現象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幾次逞能,幹活超過了“打頭的”的幾米遠,讓年紀大的社員給罵了回來。慢慢地,我知道其中的奧祕,原來是這樣,“打頭的”在一個隊裡,是老把式,你幹活超過他,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好像他不如別人。這也同我後來在單位工作一樣,無論你有多強的工作能力,你都不能超過你的主管領導一樣。有的“打頭的”是驢脾氣,你超過他,他就表演給你看,那種場面叫幹活“毛了”,就是“打頭的”和社員們膘勁比賽幹,落得滿地前後都是人,亂了套,如散放的羊一樣。生產隊長怕幹活“毛了”,保證不了質量,社員也怕“毛了”,太累。所以,約定俗成,無論鋤地還是割地,大家都依次保持如大雁飛翔一樣的隊形。在遠處看,那是自然形成的一幅畫,畫家是想象不出來的。

農村實行家庭經營以後,集體勞動已經解散,“打頭的”這個名稱也沒有人再提起,只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腦海裡還有一點點印象。

如今,農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已經很少能夠看見鋤地和割地的人群。感謝改革開放偉大的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越來越好,新時代的農民真幸福。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風輕雲淡,綠野如碧。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夥夥集體勞動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間,不斷地變化著各種隊形,引來天空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這是生產隊時期,社員們在鋤地的場面。在這個人群中,無論隊形如何變化,一個領頭的人始終勞動在隊伍前面,社員們都叫他“打頭的”。

“打頭的”在生產隊領導層中算非領導職務,生產隊領導核心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打頭的”不在其列,“打頭的”任務,簡而言之,就是領社員幹活的人,同時兼記工員。

當年,生產隊長在隊上是絕對的一把手, 農田裡種植作物,隊上經營管理,都是隊長說了算。當時,農民基本都是大老粗,隊長的工作作風非常簡單化,有的時候張嘴就罵,伸腳就踢。由於,社員們知道當隊長的人很少有私心,罵過頂多還一句嘴,挨踢自己揉揉屁股就拉倒了,過了一會兒,又互相繼續說說笑笑,掏隊長煙口袋裡煙就抽。隊長不能天天都領大家在地裡幹活,所以,就安排一位“打頭的”人領著社員們幹活。

“打頭的”,顧名思義,就是領頭的人,如羊群中的頭羊,雁群的頭雁,領著社員們在田野上勞動。生產隊每天干什麼活,幹多幹少,幾點上工,幾點收工,什麼時候歇氣,歇幾氣,一氣歇幾袋煙的功夫,都由“打頭的”說了算。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打頭的”人一般都是中年人,在農村勞動的活計中樣樣精通,無論是種地、鋤地、割地、啥活都得會幹,拿得起來,放得下,幹出來每樣活計都超過一般社員,用社員們的話說是正經莊稼人。

“打頭的”人非常辛苦,早晨要起的很早,從家裡出來,一路上要喊社員上工。今天干什麼活,頭天晚上必須考慮清清楚楚。社員們陸陸續續來到隊房子集合,他第一個扛著工具走出生產隊大院,社員們也不吱聲,在後面跟著走。大家都習慣了,“打頭的”的一舉一動就是無聲的命令,絕對地服從。

在勞動的地塊,第一條壟一定是打頭的,依次是“二打頭的”,然後才是其他社員。“二打頭的”,是社員們自封給某個人的,一般是同打頭的膘著勁幹活,不服輸,是爭強好進的青年人。

“打頭的”不但要領著幹活,還要負責登記全隊社員每天參加幹活人的工分。誰參加了幹活,幹了什麼活,應該記多少工分,都要記得一清二楚。否則,肯定要打仗,讓人家罵八輩祖宗。“工分,工分,社員的小命根”,工分就是錢,貪黑起早,風吹日晒勞動一天,記工員不給記上,那還了得,非攆家罵去不可。

生產隊記賬工單,是公社統一印製的,掛在生產隊部的牆上,上面印好了格,標上所有社員的名字。“打頭的”每天填上頭一天干活的人,參加者劃上一個對號,曠工者劃一個×。“打頭的”一支筆,誰都不能瞎填,瞎填也沒有用,“打頭的”還有一本底賬。

生產隊工分的計算,在忙鏟忙割季節,一天10分,一般季節一天8分,年終分紅,按照生產隊的收成經營情況,扣出各種稅收、公積金、公益金等,計算出一個分值多少錢,按照分值給社員分錢。

每個生產隊,工分掙最多的人,不是隊長、副隊長、會計,是“打頭的”。 “打頭的”每天比社員多掙一個工分,一年360多個工分。

按付出的勞動,“打頭的”每天多記一個工分,是應該的,而且還有點少。不管多少,也算是多勞多得的一個體現和付出的回報。所以,“打頭的”當上就是很多年,是生產隊資格最老,最優秀的社員。在很多場合,大家都自豪地把“打頭的”給別人介紹,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投以敬佩的目光,因為,能夠當上“打頭的”的人,是正經八板的“莊稼人”。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我在中學時候,輟學在生產隊幹過“半拉子”活,後來又幹過整勞力的活。所謂“半拉子”,就是幹活的人年紀小,不能同整勞力一樣同工同酬,整勞力鋤地,鋤一根壟,“半拉子”就鋤半根壟,工分掙整勞力的一半。我幹“半拉子”的時候,“打頭的”人大我十多歲,綽號叫“老蔫”,別看大家叫他“老蔫”,平時很少言語,農活幹的非常乾淨利落。一年四季,無論幹什麼活都穩穩當當,有模有樣,生產隊長對他非常信任。那個年月,農民都沒有手錶,家有馬蹄表的都非常少,每天掌握時間就是看太陽。“老蔫”對時間掌握有如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衛兵,社員們上工和下工,掌握非常準。

東北的農村,鋤二遍地時候,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天熱人疲勞。大家鋤地的時候,就盼望歇氣的時候多休息一會,在樹蔭下涼快一下。馬上到了地頭,“老蔫”還是不放下鋤頭,又接著拿下一根壟繼續鋤,氣人不!晚上,肚子餓的咕咕叫,他還不收工,太陽落進了地平線,他才用腳開始蹭鋤板,意思是今天的活到此結束,可以回家吃飯了。“打頭的”人權利就是這麼大。當時,幹活的時候,大家雖然有些怨氣,可是,年終分紅的時候,大家還是異口同聲感謝這個“打頭的”,他領著大家這樣拼死拼活地幹,才有了一年的好收成。

“打頭的”雖然沒有官職,卻很有權威,幹活的時候,無論有多少人,誰也不能超過他,都必須在他後面默默地跟著。他不管幹的有多慢,大家都不能超過他,哪怕他上廁所,大家也要停一會,等他回來繼續幹。我當時對這個現象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幾次逞能,幹活超過了“打頭的”的幾米遠,讓年紀大的社員給罵了回來。慢慢地,我知道其中的奧祕,原來是這樣,“打頭的”在一個隊裡,是老把式,你幹活超過他,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好像他不如別人。這也同我後來在單位工作一樣,無論你有多強的工作能力,你都不能超過你的主管領導一樣。有的“打頭的”是驢脾氣,你超過他,他就表演給你看,那種場面叫幹活“毛了”,就是“打頭的”和社員們膘勁比賽幹,落得滿地前後都是人,亂了套,如散放的羊一樣。生產隊長怕幹活“毛了”,保證不了質量,社員也怕“毛了”,太累。所以,約定俗成,無論鋤地還是割地,大家都依次保持如大雁飛翔一樣的隊形。在遠處看,那是自然形成的一幅畫,畫家是想象不出來的。

農村實行家庭經營以後,集體勞動已經解散,“打頭的”這個名稱也沒有人再提起,只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腦海裡還有一點點印象。

如今,農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已經很少能夠看見鋤地和割地的人群。感謝改革開放偉大的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越來越好,新時代的農民真幸福。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往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