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我經歷的第一個膠林中秋晚會'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廖 劍 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最難忘到海南下鄉後第一次過的中秋節,儘管當年的物質匱乏,但也過得相當充實與快樂。

那一年的中秋,我記得是1969年9月26日。當時籌備晚會的過程、當晚賞月晚會的情況,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組織晚會的原因是廣州郵來的兩筒月餅。

在中秋前的七八天左右,我不記得是哪一位知青的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寄來了兩筒共八個月餅。那兩筒月餅,雖然沒有今天的月餅豪華,沒有誇張的裝飾,僅僅是用蠟光紙把四個月餅捲成一筒,封口貼上印著商標的紅紙,但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這兩筒月餅可真的夠誘人的。家長寄來的不僅是月餅,也帶來了家人天涯隔海的牽掛,同時,也引發了知青作為離家的人的淡淡鄉愁。我們看到這月餅才想到沒幾天就是中秋節了,才想到我們到海南已經十個月了。抬頭仰望夜空中漸近豐腴的月亮,只剩下一丁點的虧缺,就要團圓了。於是大家就商量籌辦一箇中秋的賞月晚會。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廖 劍 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最難忘到海南下鄉後第一次過的中秋節,儘管當年的物質匱乏,但也過得相當充實與快樂。

那一年的中秋,我記得是1969年9月26日。當時籌備晚會的過程、當晚賞月晚會的情況,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組織晚會的原因是廣州郵來的兩筒月餅。

在中秋前的七八天左右,我不記得是哪一位知青的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寄來了兩筒共八個月餅。那兩筒月餅,雖然沒有今天的月餅豪華,沒有誇張的裝飾,僅僅是用蠟光紙把四個月餅捲成一筒,封口貼上印著商標的紅紙,但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這兩筒月餅可真的夠誘人的。家長寄來的不僅是月餅,也帶來了家人天涯隔海的牽掛,同時,也引發了知青作為離家的人的淡淡鄉愁。我們看到這月餅才想到沒幾天就是中秋節了,才想到我們到海南已經十個月了。抬頭仰望夜空中漸近豐腴的月亮,只剩下一丁點的虧缺,就要團圓了。於是大家就商量籌辦一箇中秋的賞月晚會。

知青往事:我經歷的第一個膠林中秋晚會

要籌辦一個40多人的中秋的賞月晚會,可並不簡單,既需要一個合適的場地,又需要一定的物資。可我們東和農場的五四隊是一個以知青為主的新連隊,連隊就在場部背後三四公里遠的半山腰上,物質條件差,連飯堂、隊部算在內,也就那麼七八幢茅草房。最後,我們決定晚會的地點就設在第一幢知青茅草房前,一則這裡比較開闊,二則這幢茅草房前有三四垛劈成方形的原木,這是基建隊伐木作業班作為中轉站,暫時存放的。可以把它重新堆放,擺成長方形的桌子狀,上面鋪上木板就成了一張大方桌,也就足夠四十多人使用了。

晚會的地點確定後,剩下的就是怎樣解決賞月的物資問題了。當年就算有錢,也無法置辦一個像樣的賞月晚會,場部所在地的牛漏鎮,其供銷社裡只能買到已經在大口玻璃瓶裡存放了許久、樣子像江蘇餅的、卻是硬邦邦的能砸死狗的餅,餅乾、水果等在當年那可是精貴的東西;雖說椰子到處能買到,也便宜,才八分錢或一角錢一個,可用於賞月晚會的話,那是“狗肉上不了宴席”的東西。於是,大家集思廣益,有人提議到萬寧縣城趁墟,看看能買到什麼;有人提議用糧票、電池到苗寨去換點菠蘿;有人提出,拿一些糧票和錢,叫家就在附近農村的老職工回家幫忙做一些椰香餈粑;也有人提出在連隊的小溪裡摸一些山溝石螺,來煲“香芋螺粥”。由於當地沒人吃這種小石螺,小溪裡的山溝石螺可多了,可沒有香芋,怎麼辦?嵇康兄自告奮勇地說:“我包了。”我問他:“去哪弄這香芋?”“以後才告訴你。”嵇康兄神祕又得意地笑了笑。

我想起兩個月前的一天,和伍兄一起上牛角嶺伐木、採集野生胡椒根時,在深山的瀑布旁邊曾發現兩棵足有十米高的野生柚子樹,已經掛滿了尚未成熟的柚子,當時只因野生柚子樹附近有太多山螞蟥,就沒敢走到柚子樹跟前。那條路非常難走,應該還沒被人發現,那樹上的柚子也該成熟了。想了想就說:“我負責採集柚子。”

第二天,剛好是禮拜天,各路人馬出發了。最早出發的是到萬寧縣城趁墟的人,他們要徒步十七公里,要走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要趕在墟開市的時間,所以早上五點鐘就出發了。我、歐兄、伍兄、阿貓四人一路,隨身帶上砍芭刀,帶了兩個麻袋,上山採集柚子。那發現野生柚子樹的地點,雖然我們曾經去過,但要在沒有路的茫茫的深山裡準確地找到那地,真的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幸好記得野生柚子樹所在地點的顯著的標誌,那就是處在瀑布的旁邊,順著瀑布的聲音定能找到。

一路上,山林裡的藤蔓、芒茅、灌木叢夫牙交錯,擋住我們的去路。我們只能用砍芭刀開路,艱難地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野生柚子樹。樹上掛滿了柚子,我們看到幾個熟透的柚子掉在樹下,在樹下已經嗅到柚子成熟的濃濃香味。沒等到我們站穩,四人同時高聲驚叫:“山螞蟥!”我們身上爬了許多山螞蟥,大家都驚慌失措,手忙腳亂,急忙爬上柚子樹,坐在樹杖上清理山螞蟥。有的大一點的山螞蟥,怎樣拽也拽不掉。伍兄最先發現用柚子能驅趕山螞蟥,用柚子皮摺疊一下,就會噴出柚子皮的油霧,噴在山螞蟥吸吮的地方,山螞蟥就馬上掉下來。沒有山螞蟥的威脅,我們坐在樹杈上開始品嚐柚子,這柚子的味道比起我們在廣州吃的柚子要酸一點,那些樣子呈大鴨梨狀的黃黃的柚子,味道就沒有呈橢圓狀的柚子那麼酸。我們有選擇地摘了三四十個大鴨梨狀的柚子,兩個人抬一袋,艱難地抬回連隊。

各路人馬也回來了,均有收穫,嵇康兄得意地向我們展現他那組人的收穫:一個從飯堂借來的鋁質大水盆,滿滿的一盆石螺。我急忙問:以那芋頭呢?”他把我拽到房間裡,從床底下拖出兩大桶香芋,得意地對我說:“昨晚已經拿回來了。”原來,是在連隊靠山邊的菜地水塘邊挖的。那是種菜班潮州佬老蔡自己揹著連隊偷偷種了一畦香芋,嵇康他們幾個在昨晚就把這畦香芋全挖了,還把香芋的梗按原樣種在地裡。嵇康說,估計種菜班長潮州佬老蔡知道也不敢聲張,因為這是他的私活。

中秋節的那天,連隊知道我們搞中秋晚會,都非常支持,下午就留下一部分人做準備工作,其他人四點就放工了。本來,我們連隊在山上,向東面對海榆線旁的海邊,離海邊直線就那麼十幾公里,平時常常能看到“海上生明月”的景象,偏偏這一年的中秋卻是烏雲遮月,月亮羞澀地躲在烏雲的背後,時隱時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興致。

人夜不久,大家都陸陸續續地彙集在晚會的地點,晚會的地點東西兩頭分別用三根竹子撐起一盞汽燈,那張長長的桌上,擺滿了賞月的供品:主角當屬那八個月餅,每個月餅切成六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雖然每人僅一小塊,但是能在天涯海角吃到家鄉的月餅,那也是一種慰藉;最受歡迎的當屬那兩大桶的“香芋石螺粥”,放了薑絲蔥花一攪,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這是正宗的廣式美食;最排場、最氣派、最有中秋味道的當屬柚子,擺滿了一桌;、桌上還有椰香餈粑、菠蘿、小香芋頭、木薯,在桌上不起眼的邊角還有兩梭熟透的芭蕉。

熱鬧的場面,也把連隊裡的老職工、小孩吸引過來;連隊的紀書記,是一位瓊崖縱隊的老戰士,也來祝賀。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廖 劍 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最難忘到海南下鄉後第一次過的中秋節,儘管當年的物質匱乏,但也過得相當充實與快樂。

那一年的中秋,我記得是1969年9月26日。當時籌備晚會的過程、當晚賞月晚會的情況,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組織晚會的原因是廣州郵來的兩筒月餅。

在中秋前的七八天左右,我不記得是哪一位知青的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寄來了兩筒共八個月餅。那兩筒月餅,雖然沒有今天的月餅豪華,沒有誇張的裝飾,僅僅是用蠟光紙把四個月餅捲成一筒,封口貼上印著商標的紅紙,但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這兩筒月餅可真的夠誘人的。家長寄來的不僅是月餅,也帶來了家人天涯隔海的牽掛,同時,也引發了知青作為離家的人的淡淡鄉愁。我們看到這月餅才想到沒幾天就是中秋節了,才想到我們到海南已經十個月了。抬頭仰望夜空中漸近豐腴的月亮,只剩下一丁點的虧缺,就要團圓了。於是大家就商量籌辦一箇中秋的賞月晚會。

知青往事:我經歷的第一個膠林中秋晚會

要籌辦一個40多人的中秋的賞月晚會,可並不簡單,既需要一個合適的場地,又需要一定的物資。可我們東和農場的五四隊是一個以知青為主的新連隊,連隊就在場部背後三四公里遠的半山腰上,物質條件差,連飯堂、隊部算在內,也就那麼七八幢茅草房。最後,我們決定晚會的地點就設在第一幢知青茅草房前,一則這裡比較開闊,二則這幢茅草房前有三四垛劈成方形的原木,這是基建隊伐木作業班作為中轉站,暫時存放的。可以把它重新堆放,擺成長方形的桌子狀,上面鋪上木板就成了一張大方桌,也就足夠四十多人使用了。

晚會的地點確定後,剩下的就是怎樣解決賞月的物資問題了。當年就算有錢,也無法置辦一個像樣的賞月晚會,場部所在地的牛漏鎮,其供銷社裡只能買到已經在大口玻璃瓶裡存放了許久、樣子像江蘇餅的、卻是硬邦邦的能砸死狗的餅,餅乾、水果等在當年那可是精貴的東西;雖說椰子到處能買到,也便宜,才八分錢或一角錢一個,可用於賞月晚會的話,那是“狗肉上不了宴席”的東西。於是,大家集思廣益,有人提議到萬寧縣城趁墟,看看能買到什麼;有人提議用糧票、電池到苗寨去換點菠蘿;有人提出,拿一些糧票和錢,叫家就在附近農村的老職工回家幫忙做一些椰香餈粑;也有人提出在連隊的小溪裡摸一些山溝石螺,來煲“香芋螺粥”。由於當地沒人吃這種小石螺,小溪裡的山溝石螺可多了,可沒有香芋,怎麼辦?嵇康兄自告奮勇地說:“我包了。”我問他:“去哪弄這香芋?”“以後才告訴你。”嵇康兄神祕又得意地笑了笑。

我想起兩個月前的一天,和伍兄一起上牛角嶺伐木、採集野生胡椒根時,在深山的瀑布旁邊曾發現兩棵足有十米高的野生柚子樹,已經掛滿了尚未成熟的柚子,當時只因野生柚子樹附近有太多山螞蟥,就沒敢走到柚子樹跟前。那條路非常難走,應該還沒被人發現,那樹上的柚子也該成熟了。想了想就說:“我負責採集柚子。”

第二天,剛好是禮拜天,各路人馬出發了。最早出發的是到萬寧縣城趁墟的人,他們要徒步十七公里,要走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要趕在墟開市的時間,所以早上五點鐘就出發了。我、歐兄、伍兄、阿貓四人一路,隨身帶上砍芭刀,帶了兩個麻袋,上山採集柚子。那發現野生柚子樹的地點,雖然我們曾經去過,但要在沒有路的茫茫的深山裡準確地找到那地,真的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幸好記得野生柚子樹所在地點的顯著的標誌,那就是處在瀑布的旁邊,順著瀑布的聲音定能找到。

一路上,山林裡的藤蔓、芒茅、灌木叢夫牙交錯,擋住我們的去路。我們只能用砍芭刀開路,艱難地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野生柚子樹。樹上掛滿了柚子,我們看到幾個熟透的柚子掉在樹下,在樹下已經嗅到柚子成熟的濃濃香味。沒等到我們站穩,四人同時高聲驚叫:“山螞蟥!”我們身上爬了許多山螞蟥,大家都驚慌失措,手忙腳亂,急忙爬上柚子樹,坐在樹杖上清理山螞蟥。有的大一點的山螞蟥,怎樣拽也拽不掉。伍兄最先發現用柚子能驅趕山螞蟥,用柚子皮摺疊一下,就會噴出柚子皮的油霧,噴在山螞蟥吸吮的地方,山螞蟥就馬上掉下來。沒有山螞蟥的威脅,我們坐在樹杈上開始品嚐柚子,這柚子的味道比起我們在廣州吃的柚子要酸一點,那些樣子呈大鴨梨狀的黃黃的柚子,味道就沒有呈橢圓狀的柚子那麼酸。我們有選擇地摘了三四十個大鴨梨狀的柚子,兩個人抬一袋,艱難地抬回連隊。

各路人馬也回來了,均有收穫,嵇康兄得意地向我們展現他那組人的收穫:一個從飯堂借來的鋁質大水盆,滿滿的一盆石螺。我急忙問:以那芋頭呢?”他把我拽到房間裡,從床底下拖出兩大桶香芋,得意地對我說:“昨晚已經拿回來了。”原來,是在連隊靠山邊的菜地水塘邊挖的。那是種菜班潮州佬老蔡自己揹著連隊偷偷種了一畦香芋,嵇康他們幾個在昨晚就把這畦香芋全挖了,還把香芋的梗按原樣種在地裡。嵇康說,估計種菜班長潮州佬老蔡知道也不敢聲張,因為這是他的私活。

中秋節的那天,連隊知道我們搞中秋晚會,都非常支持,下午就留下一部分人做準備工作,其他人四點就放工了。本來,我們連隊在山上,向東面對海榆線旁的海邊,離海邊直線就那麼十幾公里,平時常常能看到“海上生明月”的景象,偏偏這一年的中秋卻是烏雲遮月,月亮羞澀地躲在烏雲的背後,時隱時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興致。

人夜不久,大家都陸陸續續地彙集在晚會的地點,晚會的地點東西兩頭分別用三根竹子撐起一盞汽燈,那張長長的桌上,擺滿了賞月的供品:主角當屬那八個月餅,每個月餅切成六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雖然每人僅一小塊,但是能在天涯海角吃到家鄉的月餅,那也是一種慰藉;最受歡迎的當屬那兩大桶的“香芋石螺粥”,放了薑絲蔥花一攪,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這是正宗的廣式美食;最排場、最氣派、最有中秋味道的當屬柚子,擺滿了一桌;、桌上還有椰香餈粑、菠蘿、小香芋頭、木薯,在桌上不起眼的邊角還有兩梭熟透的芭蕉。

熱鬧的場面,也把連隊裡的老職工、小孩吸引過來;連隊的紀書記,是一位瓊崖縱隊的老戰士,也來祝賀。

知青往事:我經歷的第一個膠林中秋晚會

晚會一開始,是大家合唱,唱《五中校歌》《山楂樹》《小路》,個人的表演主要是樂器獨奏、合奏。獨奏最精彩的是謝兄的二胡獨奏。平日,他在晚上獨自拉二胡時,我們常常戲謔地稱他的二胡聲能“招蚊子引野鬼”的,可沒想到他的一曲《二泉映月》,滿場的觀眾都靜悄悄地聽,這讓我聯想起小說《老殘遊記》裡的樂師。那樂師技藝超凡,調琴不經意地拉了幾下,臺下就“叫好聲不絕於耳”。謝兄那委婉、悽楚的二胡聲,似乎把我們不能釋懷的悵惘、思念的情感,都輕輕喚起。接下來,就是僑仔用吉他自彈自唱印度尼西亞民歌,這也是一絕。一曲《哎呀,媽媽》,先是用印尼語唱,再用中文唱,引起大家的和唱。當時的我們,還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演唱方式。

晚會的高潮當屬擊鼓傳花,四十幾人圍著長方桌坐下,其中一人拿花,一人揹著大家擊鼓,鼓響傳花,鼓停花止。花在誰手中,誰就要出節目,節目的具體內容由大家定。我當時饒有興趣參與,我想,花怎樣也不會到我手裡停住,因為平日好事壞事從來就不會落在我的頭上。第一次鼓停,花落在森哥手裡,憨厚健壯的森哥咧著嘴笑,等待大家的“發落”,大家一致要求森哥扛上一根原木,沿著籃球場跑一圈。森哥二話不說,扛上一根粗大原木,跌跌撞撞地跑了一圈。

第二次鼓停,花落在麥兄手裡。此人特膽小,所有男知青都知道他怕黑,夜裡從來不敢出門撒尿,自己在房間設了一個夜壺。麥兄的房間在知青茅草房的邊上,曾有調皮的男知青,把麥兄的蚊帳一角綁了一條小繩子,另外的一頭,綁在茅草房外面的竹樹上,深夜,竹樹在大風中搖曳,也牽動麥兄的蚊帳、令膽小的麥兄一夜心驚膽戰。呵呵,我原以為大家會讓他用曼陀鈴琴彈一曲。他也站起來,拿起琴自我推薦說,再彈一曲。結果大家不同意,說:“剛才獨奏聽過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去水井打一桶水上來。”大家異口同聲附和著。水井在連隊的下面小溪旁,要走二十幾米遠往下走的階梯,路上黑乎乎的。麥兄尷尬地笑著,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拉不下臉來拒絕大家的請求,只好提著水桶,不一會,飛快地提著水回來了,滿臉通紅,氣喘吁吁,心臟那“撲通撲通”的聲音恐怕旁邊的人都能聽到。

接下來幾次,我發現那花像長眼似的,都是停在那些開心果的手中。於是我徑自走到擊鼓人旁邊,他旁邊的知青向我遞眼色示意,我明白了:“果真是有選擇的!”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廖 劍 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最難忘到海南下鄉後第一次過的中秋節,儘管當年的物質匱乏,但也過得相當充實與快樂。

那一年的中秋,我記得是1969年9月26日。當時籌備晚會的過程、當晚賞月晚會的情況,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組織晚會的原因是廣州郵來的兩筒月餅。

在中秋前的七八天左右,我不記得是哪一位知青的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寄來了兩筒共八個月餅。那兩筒月餅,雖然沒有今天的月餅豪華,沒有誇張的裝飾,僅僅是用蠟光紙把四個月餅捲成一筒,封口貼上印著商標的紅紙,但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這兩筒月餅可真的夠誘人的。家長寄來的不僅是月餅,也帶來了家人天涯隔海的牽掛,同時,也引發了知青作為離家的人的淡淡鄉愁。我們看到這月餅才想到沒幾天就是中秋節了,才想到我們到海南已經十個月了。抬頭仰望夜空中漸近豐腴的月亮,只剩下一丁點的虧缺,就要團圓了。於是大家就商量籌辦一箇中秋的賞月晚會。

知青往事:我經歷的第一個膠林中秋晚會

要籌辦一個40多人的中秋的賞月晚會,可並不簡單,既需要一個合適的場地,又需要一定的物資。可我們東和農場的五四隊是一個以知青為主的新連隊,連隊就在場部背後三四公里遠的半山腰上,物質條件差,連飯堂、隊部算在內,也就那麼七八幢茅草房。最後,我們決定晚會的地點就設在第一幢知青茅草房前,一則這裡比較開闊,二則這幢茅草房前有三四垛劈成方形的原木,這是基建隊伐木作業班作為中轉站,暫時存放的。可以把它重新堆放,擺成長方形的桌子狀,上面鋪上木板就成了一張大方桌,也就足夠四十多人使用了。

晚會的地點確定後,剩下的就是怎樣解決賞月的物資問題了。當年就算有錢,也無法置辦一個像樣的賞月晚會,場部所在地的牛漏鎮,其供銷社裡只能買到已經在大口玻璃瓶裡存放了許久、樣子像江蘇餅的、卻是硬邦邦的能砸死狗的餅,餅乾、水果等在當年那可是精貴的東西;雖說椰子到處能買到,也便宜,才八分錢或一角錢一個,可用於賞月晚會的話,那是“狗肉上不了宴席”的東西。於是,大家集思廣益,有人提議到萬寧縣城趁墟,看看能買到什麼;有人提議用糧票、電池到苗寨去換點菠蘿;有人提出,拿一些糧票和錢,叫家就在附近農村的老職工回家幫忙做一些椰香餈粑;也有人提出在連隊的小溪裡摸一些山溝石螺,來煲“香芋螺粥”。由於當地沒人吃這種小石螺,小溪裡的山溝石螺可多了,可沒有香芋,怎麼辦?嵇康兄自告奮勇地說:“我包了。”我問他:“去哪弄這香芋?”“以後才告訴你。”嵇康兄神祕又得意地笑了笑。

我想起兩個月前的一天,和伍兄一起上牛角嶺伐木、採集野生胡椒根時,在深山的瀑布旁邊曾發現兩棵足有十米高的野生柚子樹,已經掛滿了尚未成熟的柚子,當時只因野生柚子樹附近有太多山螞蟥,就沒敢走到柚子樹跟前。那條路非常難走,應該還沒被人發現,那樹上的柚子也該成熟了。想了想就說:“我負責採集柚子。”

第二天,剛好是禮拜天,各路人馬出發了。最早出發的是到萬寧縣城趁墟的人,他們要徒步十七公里,要走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要趕在墟開市的時間,所以早上五點鐘就出發了。我、歐兄、伍兄、阿貓四人一路,隨身帶上砍芭刀,帶了兩個麻袋,上山採集柚子。那發現野生柚子樹的地點,雖然我們曾經去過,但要在沒有路的茫茫的深山裡準確地找到那地,真的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幸好記得野生柚子樹所在地點的顯著的標誌,那就是處在瀑布的旁邊,順著瀑布的聲音定能找到。

一路上,山林裡的藤蔓、芒茅、灌木叢夫牙交錯,擋住我們的去路。我們只能用砍芭刀開路,艱難地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野生柚子樹。樹上掛滿了柚子,我們看到幾個熟透的柚子掉在樹下,在樹下已經嗅到柚子成熟的濃濃香味。沒等到我們站穩,四人同時高聲驚叫:“山螞蟥!”我們身上爬了許多山螞蟥,大家都驚慌失措,手忙腳亂,急忙爬上柚子樹,坐在樹杖上清理山螞蟥。有的大一點的山螞蟥,怎樣拽也拽不掉。伍兄最先發現用柚子能驅趕山螞蟥,用柚子皮摺疊一下,就會噴出柚子皮的油霧,噴在山螞蟥吸吮的地方,山螞蟥就馬上掉下來。沒有山螞蟥的威脅,我們坐在樹杈上開始品嚐柚子,這柚子的味道比起我們在廣州吃的柚子要酸一點,那些樣子呈大鴨梨狀的黃黃的柚子,味道就沒有呈橢圓狀的柚子那麼酸。我們有選擇地摘了三四十個大鴨梨狀的柚子,兩個人抬一袋,艱難地抬回連隊。

各路人馬也回來了,均有收穫,嵇康兄得意地向我們展現他那組人的收穫:一個從飯堂借來的鋁質大水盆,滿滿的一盆石螺。我急忙問:以那芋頭呢?”他把我拽到房間裡,從床底下拖出兩大桶香芋,得意地對我說:“昨晚已經拿回來了。”原來,是在連隊靠山邊的菜地水塘邊挖的。那是種菜班潮州佬老蔡自己揹著連隊偷偷種了一畦香芋,嵇康他們幾個在昨晚就把這畦香芋全挖了,還把香芋的梗按原樣種在地裡。嵇康說,估計種菜班長潮州佬老蔡知道也不敢聲張,因為這是他的私活。

中秋節的那天,連隊知道我們搞中秋晚會,都非常支持,下午就留下一部分人做準備工作,其他人四點就放工了。本來,我們連隊在山上,向東面對海榆線旁的海邊,離海邊直線就那麼十幾公里,平時常常能看到“海上生明月”的景象,偏偏這一年的中秋卻是烏雲遮月,月亮羞澀地躲在烏雲的背後,時隱時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興致。

人夜不久,大家都陸陸續續地彙集在晚會的地點,晚會的地點東西兩頭分別用三根竹子撐起一盞汽燈,那張長長的桌上,擺滿了賞月的供品:主角當屬那八個月餅,每個月餅切成六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雖然每人僅一小塊,但是能在天涯海角吃到家鄉的月餅,那也是一種慰藉;最受歡迎的當屬那兩大桶的“香芋石螺粥”,放了薑絲蔥花一攪,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這是正宗的廣式美食;最排場、最氣派、最有中秋味道的當屬柚子,擺滿了一桌;、桌上還有椰香餈粑、菠蘿、小香芋頭、木薯,在桌上不起眼的邊角還有兩梭熟透的芭蕉。

熱鬧的場面,也把連隊裡的老職工、小孩吸引過來;連隊的紀書記,是一位瓊崖縱隊的老戰士,也來祝賀。

知青往事:我經歷的第一個膠林中秋晚會

晚會一開始,是大家合唱,唱《五中校歌》《山楂樹》《小路》,個人的表演主要是樂器獨奏、合奏。獨奏最精彩的是謝兄的二胡獨奏。平日,他在晚上獨自拉二胡時,我們常常戲謔地稱他的二胡聲能“招蚊子引野鬼”的,可沒想到他的一曲《二泉映月》,滿場的觀眾都靜悄悄地聽,這讓我聯想起小說《老殘遊記》裡的樂師。那樂師技藝超凡,調琴不經意地拉了幾下,臺下就“叫好聲不絕於耳”。謝兄那委婉、悽楚的二胡聲,似乎把我們不能釋懷的悵惘、思念的情感,都輕輕喚起。接下來,就是僑仔用吉他自彈自唱印度尼西亞民歌,這也是一絕。一曲《哎呀,媽媽》,先是用印尼語唱,再用中文唱,引起大家的和唱。當時的我們,還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演唱方式。

晚會的高潮當屬擊鼓傳花,四十幾人圍著長方桌坐下,其中一人拿花,一人揹著大家擊鼓,鼓響傳花,鼓停花止。花在誰手中,誰就要出節目,節目的具體內容由大家定。我當時饒有興趣參與,我想,花怎樣也不會到我手裡停住,因為平日好事壞事從來就不會落在我的頭上。第一次鼓停,花落在森哥手裡,憨厚健壯的森哥咧著嘴笑,等待大家的“發落”,大家一致要求森哥扛上一根原木,沿著籃球場跑一圈。森哥二話不說,扛上一根粗大原木,跌跌撞撞地跑了一圈。

第二次鼓停,花落在麥兄手裡。此人特膽小,所有男知青都知道他怕黑,夜裡從來不敢出門撒尿,自己在房間設了一個夜壺。麥兄的房間在知青茅草房的邊上,曾有調皮的男知青,把麥兄的蚊帳一角綁了一條小繩子,另外的一頭,綁在茅草房外面的竹樹上,深夜,竹樹在大風中搖曳,也牽動麥兄的蚊帳、令膽小的麥兄一夜心驚膽戰。呵呵,我原以為大家會讓他用曼陀鈴琴彈一曲。他也站起來,拿起琴自我推薦說,再彈一曲。結果大家不同意,說:“剛才獨奏聽過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去水井打一桶水上來。”大家異口同聲附和著。水井在連隊的下面小溪旁,要走二十幾米遠往下走的階梯,路上黑乎乎的。麥兄尷尬地笑著,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拉不下臉來拒絕大家的請求,只好提著水桶,不一會,飛快地提著水回來了,滿臉通紅,氣喘吁吁,心臟那“撲通撲通”的聲音恐怕旁邊的人都能聽到。

接下來幾次,我發現那花像長眼似的,都是停在那些開心果的手中。於是我徑自走到擊鼓人旁邊,他旁邊的知青向我遞眼色示意,我明白了:“果真是有選擇的!”

知青往事:我經歷的第一個膠林中秋晚會

晚會一直延續到十一點半,月亮才不情願地從烏雲裡鑽出來。整個賞月晚會大部分時間沒有皓月相伴,著實遺憾。其實,浩渺的星空早讓這濃濃的同袍情化為明月,散發清輝,撫慰大家的心靈。

作者廖劍明,原海南農墾東和農場廣州知青。

───────────

本文選自海南省政協所編

《知青在海南史料選輯》第二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