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農產品 環境保護 農資 水果 投資 農資人實錄 2019-07-05

這個世界很奇妙,我們一直在為糧食增產努力著,也一直在為土壤板結等現狀呼喊著,更是一直在為土壤補充有機質奔走著,但仍是有人搞不懂,為什麼土壤中要補充有機質。補充有機質了,一聽說需要持續不斷地補,就開始考慮,這不是在無益投資,增加生產成本嘛。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碳和氮的區別。這根本就是兩個元素,在作物生長中是需求量比較大的,碳(C)是需求最大的,氮(N)也是需求比較大的。要說區別,那就是功能不一樣,作物需求量不同,再進一步講,碳大量地從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中獲取,也從有機質中獲取,氮卻必須得人工施入;但要說聯繫點,那就多了,首先都是作物必須的大量元素,然後就是在作物一生中都有持續需求,再就是碳氮比(C/N)了。

為了說清楚碳氮比的重要性,也為了講清楚土壤為啥要施有機肥,今天就開篇羅列一下了。

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作物生長、收割

一、作物營養需求的元素及碳、氮的作用

我們都清楚,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至少有16種。其中大量元素6種,碳、氫、氧、氮、磷、鉀;中量元素有3種,鈣、鎂、硫;微量元素有7種,鐵、錳、銅、鋅、硼、鉬、氯。

而這16種營養元素中,碳是用量最大的元素,碳佔農作物有機質的52-58%,幹物質的30-35%。

氮是構成蛋白質和核酸的成分,蛋白質中氮的含量佔16%-18%。蛋白質和核酸又是作物生長髮育和生命活動的基礎。氮又是組成作物葉綠素、酶和多種維生素的成分,對於提高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作物生長

二、碳從哪裡來,為啥有機質裡的碳比較多,搞清楚啥叫碳氮比(C/N)

作物中碳的來源大多數被作物葉片通過光合作用獲取,作物通過陽光,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吸入轉化成有機物,再釋放出氧氣。而碳的來源正是二氧化碳轉化而來的。

土壤有機質,是指存在於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動植物殘體、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質。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固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土壤形成、土壤肥力、作物生長、環境保護有積極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土壤有機質主要是由碳、氫、氧、氮等物質組成的,是組成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其中碳佔有機質總量的58%左右,氮佔有機質總量的4%左右

我們發現了,在有機質中的主要元素中,碳與氮之間有一個比值,就是碳的總含量與氮的總含量的比值,我們通常叫碳氮比(C/N),這個比值非常重要,會影響整個有機質中的腐殖質轉化速度的快慢,也同時影響到土壤中礦化過程的快慢。經過測算,我們通常認為最為有利的碳氮比為25:1。因為當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時候,構成自身細胞體大約需要5份有機碳和1份氮,同化過程中還需要消耗4倍的有機碳取得能量,所以,微生物吸收利用1份氮需要消耗25份有機碳,也就是25:1是最為合理的碳氮比(C/N)。

碳氮比過大,微生物分解礦化作用就慢,還要消耗土壤中的有效態氮素。所以,我們才要儘量多地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生長,以期其分解土壤礦化過程中吸附在土壤中的氮、磷元素,被作物根系所吸收。

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作物葉片吸收

三、葉片吸收二氧化碳與土壤中的碳誰更對作物有利

瞭解了碳氮比(C/N),知道了為什麼碳對於有機質如此重要,能看得見的就是能將土壤中沉積的鹽類礦化,被作物吸收利用。而有人講了,葉片就是吸收二氧碳,為作物提供碳源的。土壤中的碳又很少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我們管好葉片,碳元素就不會少。

其實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這也是我們多少年了,在提高土壤有機質方面被人不理解的地方。實話講,如果陽光充沛,靠作物葉片完全可以承擔二氧化碳的吸收,補充碳源,促進作物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如果土壤沒有足夠的有機質,不僅正面補充不到有機碳,而且對於作物根系以及莖葉和果實的發育都是相當不利的。

1、根系衰弱、作物早衰

土壤缺乏有機質,最為直接的後果就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根系尋找不到營養元素,就不會長粗、伸長,其吸水吸肥功能就會越來越弱。

而作物根系吸收的營養元素不夠或者不全面的時候,葉片的活動功能也會降低,吸收碳的速度也會減弱,甚至會在沒有陽光的天氣,嚴重失碳,光合作用嚴重滯後,作物早衰也就是可以預想到的了。

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作物根系

2、作物抗病能力下降

這還是與作物根系有關。我們都很清楚,不管葉片有多大功能,當失水失肥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葉片出現病症,在生理上會造成吸收功能的減弱。而靠葉面噴施肥料不僅會加大成本,也會因為根系吸水能力減弱,而治標不治本。

長期的長勢不旺,終會給病菌以侵蝕的機會,作物發病的機率肯定會加強。

這就如我們晚上睡覺前都會洗洗腳一樣,腳底舒服了,全身才舒暢,農作物也是這樣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在研究作物吸收有機碳的方式時,究竟是葉片更有作用,還是土壤有機質更為有利,都不要進入一個片面的誤區。農資人實錄認為,作物的大部分營養元素都是從土壤中來,如果培養不好土壤,分解不了礦物質元素,促進不了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莖稈長得再好,葉片吸收效果再好,終有缺水缺肥的時候,那結果就會很慘了。

這也告訴了我們,土壤有機質並不是我們要加,而是我們多年沒有往裡加的結果,根據養分歸還原理,我們早該加了,而是我們在之前透支了一部分有機質,現在需要還上而已。

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土壤板結

四、土壤板結,就是土壤中缺了碳

我們理解的土壤板結,有多種原因,更多的認為是化肥施用過量。豈不知如果有好的土壤有機質,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化肥因吸收不了而被吸附在土粒中。被吸附的化肥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發現,施再多的肥料都不會對作物有更好的效果。

原來是肥料利用率更低的結果,其直接原因就是沒有相應有機質來促進土壤中營養元素的礦化,被作物根系吸收。而碳正是形成有機質的重要元素。我們講,土壤板結,其實就是缺了碳,是能夠被理解的。

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出苗

五、搞清楚了碳氮比,碳元素在哪裡?就在那些枯枝落葉裡

其實我們為了搞清楚碳氮比(C/N),並不僅僅是為懂得了其中的原理,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楚,在我們收穫糧食的時候,能明白並不僅僅是氮、磷、鉀在起作用。 而能夠使氮、磷被作物吸收的主因在於有足夠的碳在為氮的吸收助力。

正因為碳在有機質中含量達52-58%,所以我們需要將有機質補充進土壤中。補充進來的這些有機質本來就是土壤能夠維持根系生長、吸收的必要因素。

那麼,我們怎麼補充這些有機質呢?又該怎麼合理補充呢?辦法有兩個:

1、補充有機生物總量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只要是綠色植被多的地方,比如林區,那裡的土壤有機質就相對高;只要是綠色植被少的地方,土壤有機質就低,比如新開墾的土地。其實只要是綠色植被多,在一個生長生息過程中,這些植被會為土壤自然生成有機物質。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果園中,有綠色植被的,其果質往往比沒有植被的好,一方面是有機質的增加,活化了土壤;一方面是有機質碳氮比正常,促進了土壤中大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肥料利用率提高了。

而我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一些植被還得人工去除,這就是個矛盾。那麼,若要大量補充有機物總量,人工辦法就是以下幾個了:秸稈還田(必須的)、增施農家肥(包括畜禽腐熟糞便)、增施精製有機肥、增施生物有機肥(生物菌肥)、施生物有機無機復混肥、施複合微生物肥料、增施腐植酸肥料等。

我們發現了,其實給土壤增加有機質的方法有很多,但基礎的一條還是秸稈還田。有的人講,秸稈還田後,稈子打不爛,影響種植生產,來年化不了,土壤裡全是稈子;年年往裡倒,地都壞了。各種說法都有。其實我認為問題是有,但還田的正面作用是主要的。試想,如果一年中只往土壤中放一袋有機肥料,為增加有機質,這只是杯水車薪,說實話,這就解決不了實質問題。秸稈還田才是真正增加有機質的好辦法。只是我們這幾十年欠下了土壤那麼多,一下子補,感覺有些不適應罷了。

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秸稈還田

2、減少有機質消耗

一味地添加有機質,其實有個成本問題呢。我們從前透支了土壤有機質,現在讓我們還,就有點捨不得了。那麼怎麼辦,防止土壤有機質的損失嘛。

因為有機質中的微生物活動是需要營養的,我們儘量不去破壞它的生存環境,微生物就會以最小的營養成本來給我們作物創造最大的效益。比如可以少耕、免耕、地膜覆蓋,以期減少微生物的分解活動;測土配方施肥,來減少微生物不必要的分解能耗;合理利用雨水,設立排水裝置,來保持土壤水分儲存等。

搞清碳氮比(C/N),就會知道土壤為啥要補有機肥了

測土配方施肥

大自然本來就是個有機的統一體,比如碳元素(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大約為0.03%。當我們利用二氧化碳,轉換成有機碳後,被作物吸收利用。我們又將富含碳的作物秸稈還田後,產生二氧化碳,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一部分流回空氣中,還在土壤有機質中產生有機碳,與氮元素配合為微生物生存和活動做支持,然後微生物再促進土壤礦化作用,把大量元素分解後,被作物吸收。總量永遠保持恆定,看咱們怎麼去合理利用它。

搞清楚了碳氮比(C/N),我們心裡有數了,在農業生產中會有目的地去勞動,往往會事半功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