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可在家做透析

尿毒症 經濟 藥品 交通 青島早報 2017-05-06

近年來,我國慢性腎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據統計,我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為10.8%,全國約有1.2億名慢性腎臟病患者,其中尿毒症患者超過了100萬名。尿毒症雖然無“藥”可救,但在臨床上仍然可以用腎臟替代治療來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質量。“腎移植是尿毒症較理想的替代治療,但由於移植腎源嚴重匱乏,對大多數尿毒症患者來說,透析仍是最主要的替代治療手段。”青大附院黃島院區腎病科主任邢廣群介紹,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可以說是腎臟替代治療的兩條腿,各有優劣,不應偏廢。其中腹膜透析可居家操作,不佔用過多的醫療資源,費用也比血液透析低,更適合善於自我管理、渴望重返社會的患者人群。

腹膜透析可讓患者居家治療

邢廣群介紹,血液透析是將患者的血液引出體外,通過透析器排出代謝產物及毒素,同時補充需要的物質和營養後,再回輸到體內。血液透析的清除效率較高,在相對短時間內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毒素,尤其適合容量負荷過重、高鉀血癥和某些藥物或食物中毒的緊急救治。但患者需要一週三次到醫院的透析中心接受治療,每次需要4個小時,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老年患者行動不便,還需要家屬陪同往返醫院。

腹膜透析是把一種稱為“腹透液”的特製液體通過一條“腹透管”灌進腹腔裡,利用人體自身的腹膜交換功能,把血液中的毒素和多餘水分排到腹透液裡,然後放出腹透液。一般每天進行3到4次。這種透析方式無需依賴機器,操作簡便,可以在家裡進行,患者或家屬經過系統培訓後就可以進行操作。而且腹膜透析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殘存”的腎功能。除了腹部有無法糾正的機械性缺陷外,腹膜透析適合所有尿毒症病人,尤其適合全身血管條件差,有心腦血管疾病史,心血管狀態不穩定患者。因為不需使用肝素抗凝血,因此對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影響小,而且腹膜透析的總體透析費用相對血液透析較低,更適合經濟欠發達或交通不便地域開展。

腹膜透析“遇冷”有原因

在邢廣群看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各有優缺點,充分透析後都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在許多人眼中,得了尿毒症後就得在家裡或者在醫院老老實實做透析,生活被禁錮,變得機械、乏味,影響工作和求學,旅遊更是想都不敢想。其實,這觀念是不對的。目前選擇腹膜透析的患者以年輕人居多,這部分患者自我管理非常好,重返社會、迴歸工作的意願強烈,對自我的期望值比較高,希望能照顧家人。專業醫護人員對他們進行無菌操作規範等方面的培訓後,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在家進行腹膜透析,一天只需要換四次腹膜透析液,每次換液過程需半小時左右,患者的時間更自由,甚至可以不影響正常工作時間。只需每月到醫院定期複查一次。隨著全自動腹膜透析機的問世,患者可以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藉助機器進行自動腹膜透析,一覺醒來就能像正常人一樣去上班、上學或旅遊。

腹膜透析其實並不是新鮮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應用。在香港,目前腹透與血透的比例是8:2,而在國內這一比例則恰好相反,為2:8。“我接觸的尿毒症患者中,選擇血液透析的約佔七成,選擇腹膜透析的佔三成左右。”邢廣群說,透析方法的選擇,應根據透析禁忌症、伴隨疾病、殘餘腎功能、經濟和交通便利條件,家庭支持情況、個人工作、生活特點和個人喜好等綜合考慮。

邢廣群表示,腹膜透析“遇冷”可能跟尿毒症患者長期的治療習慣和心態有關,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對在家透析不放心,認為自己無法達到腹膜透析的無菌操作標準,他們嫌麻煩更怕感染,更信賴有醫生和護士陪著的血液透析中心。邢廣群介紹,腹膜透析的患者和家屬經過規範培訓後,腹膜感染率已經很低了,平均3年才會發生一次感染。醫生和護士還會對患者定期隨訪,對他們的居家操作進行指導。

青島早報記者 黃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