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將於9月20日在敦煌開幕。作為敦煌文化的實物遺存代表,莫高窟無疑是王冠上最璀璨的那顆明珠,被譽為文化的聖殿。到公元2016年,這座文化聖殿已經1650“週歲”了。從今日起,甘肅日報推出“不老的敦煌莫高窟創建1650週年”系列報道,分開窟、營建、發現、看守、基礎保護、窟體保護、環境保護、本體保護、開放、矛盾、傳播、數字、臨摹、迴歸共14個篇章,梳理莫高窟走過的跌宕起伏的千年歲月,觸摸文化瑰寶來之不易、存之亦艱的歷史轍痕。同時喜迎首屆文博會的召開,為各方文化交流與合作營造良好氛圍。稿件採寫過程中得到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致謝。

開窟篇——迴響千年的一聲錘音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

題記:似是偶然,但若放在歷史長河去看,一切都是必然的。

公元2016年,農曆丙申年。以燦爛豐富的壁畫和多姿多彩的彩塑聞名於世的莫高窟已經走過1650個年頭了。

1650年,歲月漫漫,莫高窟靜靜佇立在大西北的戈壁深處,貌似閒“看”雲捲雲舒,實則以跌宕起伏的生命歷程詮釋著歲月的滄桑鉅變——

1650年,該是有多不容易啊!

初創,公元366年的開窟鼻祖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鳴沙山東麓響起了叮叮噹噹的敲擊聲,那是莫高窟開崖建窟的第一聲錘音。

發出這聲迴響千年錘音的人,正是被譽為莫高窟創始人的樂僔。

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記載:“莫高窟者,厥初,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僔,戒行空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於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

這段文字詳細記載了先樂僔、後法良,這兩位不知何方人氏、生卒時間的僧人先後開鑿莫高窟的真實歷史,兩人也被一同尊為莫高窟的開窟鼻祖。此外,據五代敦煌寫本《沙州城土境》記莫高窟“永和八年癸丑歲創建窟”,即公元352年創建莫高窟;而西晉《莫高窟記》謂:“敦煌名士晉司空索靖在莫高窟題壁號‘仙崖寺’”,又意味著莫高窟創建在公元290年左右。

開窟篇——迴響千年的一聲錘音


唐鹹通六年(865)撰寫的《莫高窟記》-敦煌藏經洞出土-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

雖有不同記載,但業內一般公認公元366年為莫高窟最初創建年代。可惜“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初創期的洞窟已不可考,現存最早的洞窟是公元430年左右的北涼時期修建的。”“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在《漫話敦煌》一文中這樣寫道,憾惜之意甚濃。

或許,潛心修佛的樂僔不曾想到,他這一鑿,竟雕刻出一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他這一鑿,竟創造了一個流經千年的文化聖殿。

據載,自樂僔、法良之後,篤信佛教的東陽王元榮與建平公於義先後出任瓜州(敦煌古稱之一)刺史,又各修一大窟。

此後,莫高窟的開窟造像興盛起來,山麓斷崖上鑿壁開窟的聲音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0個朝代、1000年綿延不絕,無數後來者在前臨宕泉河、東向三危山的鳴沙山東麓長1680米、高15至30米的南北兩區斷崖上,鱗次櫛比地開鑿了各種洞窟。其中,存有塑像、壁畫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區,為古代僧侶信眾禮佛的場所,現存洞窟492個,塑像2000餘尊,壁畫4.5萬平方米以及木構建築5座;北區則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有洞窟遺址243個。

如今,莫高窟以一個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藝術寶藏、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蹟,尤其是千姿百態的精美彩塑、燦爛豐富的靈動壁畫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背景,絲路重鎮醞釀藝術沃土

敦煌,中國西部一個很小的城鎮,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卻在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石窟群,盛開出莫高窟這一朵怒放的藝術奇葩,閃耀了千年,璀璨了世界。

種植、澆灌這多藝術奇葩的是僧人、是供養人、是無數無名畫工,更是——歷史這位“巨人”。

“樂僔在三危山開窟看起來是偶然的,實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說,要了解莫高窟,就應對敦煌歷史好好作一番考察。

開窟篇——迴響千年的一聲錘音


莫高窟面對的三危山在上古神話中就是神仙所在

據考古研究,敦煌的歷史可上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戰國至秦,瓜州一帶居住著塞種人、烏孫人和月氏人,後來,月氏人逐漸強大,打敗烏孫人,趕走塞種人;西漢初年,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匈奴又強大起來,將月氏人征服後分別遷移至中亞(大月氏)和祁連山一帶(小月氏);期間,漢高祖劉邦或和親、或以金銀布帛換取邊境安寧。

至漢武帝時代,漸次強大的漢朝改和親政策為抗擊匈奴戰略,一面派遣張騫出師西域尋找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一面以一系列軍事打擊佔領河西走廊。公元前111年,漢朝在河西走廊的四個行政區設置完成,它們是張掖、武威、酒泉、敦煌“河西四郡”,敦煌之名得以問世;並在敦煌城西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敦煌,由此成為中國西面的門戶。

開窟篇——迴響千年的一聲錘音


公元前116-公元前105年,漢王朝修築酒泉至玉門關之間的長城,玉門關也隨之設立

張騫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在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5年,先後兩次出師西域的壯舉,卻成為絲綢之路的“鑿空之旅”。

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繁榮,地處絲綢之路要道的敦煌在經濟上取得飛速發展。至西漢末年,敦煌管轄六縣人口已達3.8萬多人,生活富足,社會穩定,成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

與此同時,敦煌地方文化也進入快速發展期。

東漢末年,敦煌郡淵泉人、名將張奐拒絕董卓徵辟,隱居鄉里,在敦煌收弟子千人,著《尚書記難》。其子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張芝姐姐的孫子索靖亦受張芝影響,長於章草。

三國至兩晉時期,中原戰亂不休,敦煌卻在安定的氣氛中繼續發展著傳統文化。宋纖、索襲、郭瑀等歷史上有名的“碩德名儒”,大多在此隱居講學,授徒百千人。

晉王朝退守東南,前後出現十六個國家,史稱“十六國”,河西一帶則經歷“五涼”。其中,西涼政權是建立在敦煌的漢族政權,標誌早期敦煌政治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

公元400年,相傳是漢將軍李廣第十六代孫李暠以敦煌為首都建立了西涼王國。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李暠廣招英傑、興辦教育,至“郡大眾殷,制御西域,管轄萬里”;李暠去世後,繼位的李歆剛愎自用終敗於北涼;其弟李恂堅守敦煌,北涼王沮渠蒙用黨河水灌城,攻陷後又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從此,敦煌元氣大傷,一片蕭條。

“古代敦煌就像現代的深圳一樣。”著名敦煌學者王惠民告訴記者,古代敦煌,位於東西交通的要衝,西行求法與東來傳教的僧侶多經於此,或講經說法,或作短暫停留,使其成為我國最早接觸佛教的地方,至公元4世紀,就已是“村塢相屬,多有寺塔”了。

早在魏正始年間(240-249),月氏人竺法護就在敦煌出家,從罽賓文人和龜茲使節處得到一些梵文佛經,在敦煌、長安、洛陽等地名聲鵲起,跟隨他的僧徒達1000多人。後,其弟子竺法乘、敦煌人於法蘭、於道邃等高僧興建寺廟,為大眾說法。

在這種大環境和這樣的佛教氛圍中,內地高僧來到敦煌開鑿洞窟修行,莫高窟應運而生。

價值,永遠翻不完的百科全書

對於很多人來講,莫高窟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但有一句話,很適合莫高窟——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我們獲得了什麼,而在於我們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什麼。

“內容決定價值。”趙聲良告訴記者,莫高窟的魅力來自洞窟裡精美絕倫的彩塑、壁畫以及其反映的多姿多彩的佛國世界,還有洞窟投射出的厚重歷史。

走進洞窟,就明白了。

開窟篇——迴響千年的一聲錘音


莫高窟第445窟-彌勒經變-嫁娶圖-盛唐

開鑿於盛唐的第445窟北壁下側壁畫中有一幅根據經文“女子五百歲出嫁”描繪的婚禮圖:途中宅第門外設帷帳及“青廬”,帳內賓客對坐宴飲,帳前正舉行婚禮,新郎五體投地跪拜賓客,新娘盛裝,儐相側立於旁,侍婢往來忙碌,舞者聞樂起舞.......生動展示了北方地區的婚禮場面和行禮時男拜女揖的習俗。

可為何女子五百歲才出嫁呢?

“隋唐時期,中國人覺得從印度傳來的‘累世修行’有些無望,便開始漸漸流行‘淨土思想’。”趙聲良解釋道,為了吸引更多信眾,此時的佛國極樂世界降低門檻,不用“捨身飼虎”,更不用“累世修行”,佛國世界金磚鋪地,樹上生衣,不僅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還由龍王噴雨,夜叉鬼打掃,什麼也不用幹,只管聽音樂看舞蹈,想吃什麼吃什麼,人的壽命長達八萬四千歲,女人則五百歲出嫁。

又為何結婚沒有洞房,只有“青廬”?

“壁畫描繪的婚禮風俗與歷史文獻記載的現實情況非常吻合。”趙聲良接著解釋道,這一時期,婚嫁沿襲了遊牧民族的老習慣,婚禮要在搭建的帳篷即“青廬”中舉行,因武則天唐朝女人地位比較高,實行男拜女不拜的習俗,“所以,壁畫描繪為男跪女立。”

這只是一個洞窟裡壁畫一角展現的內容,4.5萬平方米壁畫該有多少浩瀚的內容告訴我們啊:帝王將相、民族關係、使者朝會、商旅往來、生產勞動、風俗禮儀、婚喪嫁娶、耕作扶桑、行船駕車、屠宰涉獵、灑掃宴飲、音樂舞蹈、衣冠服飾、天文地理、醫藥科技等等,莫高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大百科全書”,更是一座寶貴的歷史形象資料陳列館,正如樊錦詩所說;“敦煌是永遠讀不完的,無論你讀書萬卷還是學富五車,在敦煌面前,你永遠是個才疏學淺的小後生。”

“莫高窟更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王惠民說,十多個朝代,一千多年的營建,世界上再沒有一處文化遺產延續這麼長的時期,而且每個時期都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遺存,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都是獨一無二又無與倫比的。他感嘆道:“你說,價值幾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