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應宗強說,當時大家喜出望外地認為,舊圖中石頭口的“犀牛望月”,應該指的就是巨型紅石和小紅石間的關係,乍一看,露出水面的小岩石是所謂犀牛,數丈高巨大的巖崖主體象徵月亮。但此後經過深入研究文獻,應宗強發現上面的結論居然是錯的,其實紅色崖巖才是犀牛,水面是月亮,所以在岩石頂部建了石塔,塔象徵犀牛角。另外,古人的“犀牛望月”和東面的今人鳳凰洲鳳凰是一組對應的景點。

經過查勘地貌可以肯定,這正是投書浦遺蹟,也是石頭津古渡。應宗強向住在附近瀛上村的一位同學求證,更堅信了他的判斷:投書浦周邊一個村子,拆掉前叫石頭口,和南昌古城圖中城外贛江西岸的石頭口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投書浦的準確位置。

通過考證,結論最終明朗:這就是投書浦,也就是古南昌城贛江西岸渡口石頭津,紅色砂岩就是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豫章郡贛江西岸的著名標誌物“磐石”,這些靜臥的石頭,是難得的漢代南昌城標誌性地貌。投書浦曾立的那塊石碑因為被泥沙埋去了大半,只露出碑上“晉殷洪喬”幾個大字。其實,就是1983年發現的完整石碑“晉殷洪喬投書處”。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應宗強說,當時大家喜出望外地認為,舊圖中石頭口的“犀牛望月”,應該指的就是巨型紅石和小紅石間的關係,乍一看,露出水面的小岩石是所謂犀牛,數丈高巨大的巖崖主體象徵月亮。但此後經過深入研究文獻,應宗強發現上面的結論居然是錯的,其實紅色崖巖才是犀牛,水面是月亮,所以在岩石頂部建了石塔,塔象徵犀牛角。另外,古人的“犀牛望月”和東面的今人鳳凰洲鳳凰是一組對應的景點。

經過查勘地貌可以肯定,這正是投書浦遺蹟,也是石頭津古渡。應宗強向住在附近瀛上村的一位同學求證,更堅信了他的判斷:投書浦周邊一個村子,拆掉前叫石頭口,和南昌古城圖中城外贛江西岸的石頭口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投書浦的準確位置。

通過考證,結論最終明朗:這就是投書浦,也就是古南昌城贛江西岸渡口石頭津,紅色砂岩就是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豫章郡贛江西岸的著名標誌物“磐石”,這些靜臥的石頭,是難得的漢代南昌城標誌性地貌。投書浦曾立的那塊石碑因為被泥沙埋去了大半,只露出碑上“晉殷洪喬”幾個大字。其實,就是1983年發現的完整石碑“晉殷洪喬投書處”。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5月23日,按照應宗強等學者的指引,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近投書浦。在碟子湖大道和“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一條淤塞的河流因道路阻隔,形成一口魚塘,歷經千年流水時光的投書浦,就在這裡浮浮沉沉。多次和同道人來此探訪、查閱文獻訪古問今的應宗強說,這是以前的瀛上河,連通廬山南大道的瀛上舊橋,往南遙接新建城區。追溯到民國地圖,碟子湖是贛江古河道,舊時波瀾壯闊,因城市建設,現在的碟子湖已成一條狹長河溝,並且水色不佳。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應宗強說,當時大家喜出望外地認為,舊圖中石頭口的“犀牛望月”,應該指的就是巨型紅石和小紅石間的關係,乍一看,露出水面的小岩石是所謂犀牛,數丈高巨大的巖崖主體象徵月亮。但此後經過深入研究文獻,應宗強發現上面的結論居然是錯的,其實紅色崖巖才是犀牛,水面是月亮,所以在岩石頂部建了石塔,塔象徵犀牛角。另外,古人的“犀牛望月”和東面的今人鳳凰洲鳳凰是一組對應的景點。

經過查勘地貌可以肯定,這正是投書浦遺蹟,也是石頭津古渡。應宗強向住在附近瀛上村的一位同學求證,更堅信了他的判斷:投書浦周邊一個村子,拆掉前叫石頭口,和南昌古城圖中城外贛江西岸的石頭口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投書浦的準確位置。

通過考證,結論最終明朗:這就是投書浦,也就是古南昌城贛江西岸渡口石頭津,紅色砂岩就是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豫章郡贛江西岸的著名標誌物“磐石”,這些靜臥的石頭,是難得的漢代南昌城標誌性地貌。投書浦曾立的那塊石碑因為被泥沙埋去了大半,只露出碑上“晉殷洪喬”幾個大字。其實,就是1983年發現的完整石碑“晉殷洪喬投書處”。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5月23日,按照應宗強等學者的指引,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近投書浦。在碟子湖大道和“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一條淤塞的河流因道路阻隔,形成一口魚塘,歷經千年流水時光的投書浦,就在這裡浮浮沉沉。多次和同道人來此探訪、查閱文獻訪古問今的應宗強說,這是以前的瀛上河,連通廬山南大道的瀛上舊橋,往南遙接新建城區。追溯到民國地圖,碟子湖是贛江古河道,舊時波瀾壯闊,因城市建設,現在的碟子湖已成一條狹長河溝,並且水色不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和當年壯闊的碟子湖一樣,石頭津除了剩下幾塊磐石,難尋其跡。“投書浦邊上,以前有個村子叫石頭口,得名就來自於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豫章郡贛江西岸古渡口石頭津,豫章郡歷史上很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裡。”應宗強介紹說,其最早是漢代南昌城贛江對岸的獨特地標,丹霞地貌的巨大紅色砂岩,成為天然古渡口,名曰石頭津、石頭渚,歷代都是進出南昌城的門戶,魏晉南北朝的典籍裡一般稱它為“豫章石頭”。唐代在這裡設驛站,叫做石頭驛。另外,還在這裡設立西昌縣,它是現在新建區的前身,也是古新建最早的縣治所在地。

石頭津作為著名渡口,是南昌古驛道上重要一站。應宗強研究發現,古時中原地區入昌,是從湖口驛到星子驛,再到永修的城子驛、豐安驛,再到新建的華嚴驛,過石頭津的石頭驛後,過江到南昌城章江門的章江驛,再往下到豐城的劍池驛,一直進入嶺南的廣東、廣西地區。唐代南昌郡守出城,也是先過江到石頭驛,再進入中原的交通系統。應宗強提到,唐朝江西官員路嗣恭對國家立有大軍功,奸相元載要害他,造謠說路嗣恭在平南戰爭中獲得大量的財力支持,有反抗朝廷的經濟力量了,再鼓動皇帝盛夏三伏天招路嗣恭進京,路嗣恭不來的話,肯定是有反心。路嗣恭打算等秋天涼爽了再赴京,這正好中了元載的圈套。他的幕僚柳渾是個明白人,看透了裡面的機關,立即進府衙泣諫,為路嗣恭分析形勢,追回詔使,當天過江,宿石頭驛,做出及時回朝的響應動作。路嗣恭猛然醒悟,聽其計謀連夜過贛江到石頭驛,千里進京釋皇帝疑。

由此可以想到,作為古南昌進出城必經之路,石頭津留下的典故太多。後來,人們認為晉代豫章太守殷洪喬扔掉他人請託捎帶的書信發生在此,改叫投書浦,石頭津、石頭驛等等名詞歸於歷史,只有如今還屹立在南昌碟子湖大道旁的磐石,彷彿還在訴說著當年的人與事。

浮沉歲月投書浦“眾星璀璨”

南昌人投書浦的研究沉沉浮浮,終究積水成淵。從魏晉至唐代開始,石頭津投書浦是重要驛站,歷代官宦顯達、文人騷客仰慕登臨,遺留的詩、碑銘、遺蹟、文物不可勝數,郎士元的《石頭館酬王將軍》、韓愈的《次石頭驛寄江西王中丞》等等,皆在此地觸景生情詩意大發,就連詩仙李白也留下了心跡。更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被載入古籍。

說到投書浦,不得不提投書主人公殷洪喬。應宗強說,殷洪喬名羨,洪喬是他的字,他性格剛毅,憤世嫉俗。後世有“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的典故流傳,有人把他看成是不負責的傳信人,認為殷羨失信於朋友,不值得相托。

“投書之舉實則展現出魏晉名士清峻灑脫、追求精神自由的風骨。”應宗強說,世人終歸還是有判斷是非的眼光,為了表示對殷洪喬秉公無私、剛正不阿之舉的讚賞,後人將石頭渚更名為“投書浦”。殷洪喬在豫章郡還留下了另一則美談:名儒範宣是陳留人,恪遵儒道,博通典籍。他貧寒力耕,父母死後廬墓而居以盡孝道。範宣後來安家在豫章,殷洪喬見其茅屋破陋,要給他修建新屋,雖被婉辭拒絕,但可以看出,南昌歷史上就有官員惜才愛才的良好風氣。

令人稱道的是,殷洪喬之侄殷允東晉孝武帝時任豫章太守,在任時按照漢末以來的傳統,官方祭祀徐孺子,也被傳為佳話。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應宗強說,當時大家喜出望外地認為,舊圖中石頭口的“犀牛望月”,應該指的就是巨型紅石和小紅石間的關係,乍一看,露出水面的小岩石是所謂犀牛,數丈高巨大的巖崖主體象徵月亮。但此後經過深入研究文獻,應宗強發現上面的結論居然是錯的,其實紅色崖巖才是犀牛,水面是月亮,所以在岩石頂部建了石塔,塔象徵犀牛角。另外,古人的“犀牛望月”和東面的今人鳳凰洲鳳凰是一組對應的景點。

經過查勘地貌可以肯定,這正是投書浦遺蹟,也是石頭津古渡。應宗強向住在附近瀛上村的一位同學求證,更堅信了他的判斷:投書浦周邊一個村子,拆掉前叫石頭口,和南昌古城圖中城外贛江西岸的石頭口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投書浦的準確位置。

通過考證,結論最終明朗:這就是投書浦,也就是古南昌城贛江西岸渡口石頭津,紅色砂岩就是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豫章郡贛江西岸的著名標誌物“磐石”,這些靜臥的石頭,是難得的漢代南昌城標誌性地貌。投書浦曾立的那塊石碑因為被泥沙埋去了大半,只露出碑上“晉殷洪喬”幾個大字。其實,就是1983年發現的完整石碑“晉殷洪喬投書處”。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5月23日,按照應宗強等學者的指引,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近投書浦。在碟子湖大道和“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一條淤塞的河流因道路阻隔,形成一口魚塘,歷經千年流水時光的投書浦,就在這裡浮浮沉沉。多次和同道人來此探訪、查閱文獻訪古問今的應宗強說,這是以前的瀛上河,連通廬山南大道的瀛上舊橋,往南遙接新建城區。追溯到民國地圖,碟子湖是贛江古河道,舊時波瀾壯闊,因城市建設,現在的碟子湖已成一條狹長河溝,並且水色不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和當年壯闊的碟子湖一樣,石頭津除了剩下幾塊磐石,難尋其跡。“投書浦邊上,以前有個村子叫石頭口,得名就來自於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豫章郡贛江西岸古渡口石頭津,豫章郡歷史上很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裡。”應宗強介紹說,其最早是漢代南昌城贛江對岸的獨特地標,丹霞地貌的巨大紅色砂岩,成為天然古渡口,名曰石頭津、石頭渚,歷代都是進出南昌城的門戶,魏晉南北朝的典籍裡一般稱它為“豫章石頭”。唐代在這裡設驛站,叫做石頭驛。另外,還在這裡設立西昌縣,它是現在新建區的前身,也是古新建最早的縣治所在地。

石頭津作為著名渡口,是南昌古驛道上重要一站。應宗強研究發現,古時中原地區入昌,是從湖口驛到星子驛,再到永修的城子驛、豐安驛,再到新建的華嚴驛,過石頭津的石頭驛後,過江到南昌城章江門的章江驛,再往下到豐城的劍池驛,一直進入嶺南的廣東、廣西地區。唐代南昌郡守出城,也是先過江到石頭驛,再進入中原的交通系統。應宗強提到,唐朝江西官員路嗣恭對國家立有大軍功,奸相元載要害他,造謠說路嗣恭在平南戰爭中獲得大量的財力支持,有反抗朝廷的經濟力量了,再鼓動皇帝盛夏三伏天招路嗣恭進京,路嗣恭不來的話,肯定是有反心。路嗣恭打算等秋天涼爽了再赴京,這正好中了元載的圈套。他的幕僚柳渾是個明白人,看透了裡面的機關,立即進府衙泣諫,為路嗣恭分析形勢,追回詔使,當天過江,宿石頭驛,做出及時回朝的響應動作。路嗣恭猛然醒悟,聽其計謀連夜過贛江到石頭驛,千里進京釋皇帝疑。

由此可以想到,作為古南昌進出城必經之路,石頭津留下的典故太多。後來,人們認為晉代豫章太守殷洪喬扔掉他人請託捎帶的書信發生在此,改叫投書浦,石頭津、石頭驛等等名詞歸於歷史,只有如今還屹立在南昌碟子湖大道旁的磐石,彷彿還在訴說著當年的人與事。

浮沉歲月投書浦“眾星璀璨”

南昌人投書浦的研究沉沉浮浮,終究積水成淵。從魏晉至唐代開始,石頭津投書浦是重要驛站,歷代官宦顯達、文人騷客仰慕登臨,遺留的詩、碑銘、遺蹟、文物不可勝數,郎士元的《石頭館酬王將軍》、韓愈的《次石頭驛寄江西王中丞》等等,皆在此地觸景生情詩意大發,就連詩仙李白也留下了心跡。更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被載入古籍。

說到投書浦,不得不提投書主人公殷洪喬。應宗強說,殷洪喬名羨,洪喬是他的字,他性格剛毅,憤世嫉俗。後世有“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的典故流傳,有人把他看成是不負責的傳信人,認為殷羨失信於朋友,不值得相托。

“投書之舉實則展現出魏晉名士清峻灑脫、追求精神自由的風骨。”應宗強說,世人終歸還是有判斷是非的眼光,為了表示對殷洪喬秉公無私、剛正不阿之舉的讚賞,後人將石頭渚更名為“投書浦”。殷洪喬在豫章郡還留下了另一則美談:名儒範宣是陳留人,恪遵儒道,博通典籍。他貧寒力耕,父母死後廬墓而居以盡孝道。範宣後來安家在豫章,殷洪喬見其茅屋破陋,要給他修建新屋,雖被婉辭拒絕,但可以看出,南昌歷史上就有官員惜才愛才的良好風氣。

令人稱道的是,殷洪喬之侄殷允東晉孝武帝時任豫章太守,在任時按照漢末以來的傳統,官方祭祀徐孺子,也被傳為佳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熟知江西殷氏宗親情況的殷文強告訴記者,殷氏最早涉足江西,可追溯至西漢孝成皇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也就是說,殷氏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已經紮根2千多年了。殷洪喬、殷允叔侄並沒有留在南昌生活,約180年後的隋大業年間,殷洪喬弟弟殷洪遠的九世孫殷鍾萃以文學武幹擢為豫章內史,期滿欲回丹徒老家,因寇盜猖獗,社會動盪,回老家不成,便來到傾慕已久的南昌城南虎山築屋以居。南昌殷氏奉殷鍾萃為始遷祖,後裔現主要分佈於南昌縣虎山村、青山湖區羅家鎮觀田殷王村等數十個村落,南昌市內有殷家巷、殷家墩地名。

“湯顯祖家原本也姓殷!”殷文強的話讓記者覺得意外,他解釋道,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諱,南唐入宋的殷崇禮被迫改姓,為不忘先祖成湯建立殷商,殷崇禮選擇改為湯姓,取名為湯悅,其族人也隨之改為湯姓。湯顯祖的先祖也跟著由殷姓改為湯姓,這在湯顯祖老家撫州雲山鎮圳上湯家《湯氏宗譜》中有詳細記載。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應宗強說,當時大家喜出望外地認為,舊圖中石頭口的“犀牛望月”,應該指的就是巨型紅石和小紅石間的關係,乍一看,露出水面的小岩石是所謂犀牛,數丈高巨大的巖崖主體象徵月亮。但此後經過深入研究文獻,應宗強發現上面的結論居然是錯的,其實紅色崖巖才是犀牛,水面是月亮,所以在岩石頂部建了石塔,塔象徵犀牛角。另外,古人的“犀牛望月”和東面的今人鳳凰洲鳳凰是一組對應的景點。

經過查勘地貌可以肯定,這正是投書浦遺蹟,也是石頭津古渡。應宗強向住在附近瀛上村的一位同學求證,更堅信了他的判斷:投書浦周邊一個村子,拆掉前叫石頭口,和南昌古城圖中城外贛江西岸的石頭口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投書浦的準確位置。

通過考證,結論最終明朗:這就是投書浦,也就是古南昌城贛江西岸渡口石頭津,紅色砂岩就是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豫章郡贛江西岸的著名標誌物“磐石”,這些靜臥的石頭,是難得的漢代南昌城標誌性地貌。投書浦曾立的那塊石碑因為被泥沙埋去了大半,只露出碑上“晉殷洪喬”幾個大字。其實,就是1983年發現的完整石碑“晉殷洪喬投書處”。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5月23日,按照應宗強等學者的指引,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近投書浦。在碟子湖大道和“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一條淤塞的河流因道路阻隔,形成一口魚塘,歷經千年流水時光的投書浦,就在這裡浮浮沉沉。多次和同道人來此探訪、查閱文獻訪古問今的應宗強說,這是以前的瀛上河,連通廬山南大道的瀛上舊橋,往南遙接新建城區。追溯到民國地圖,碟子湖是贛江古河道,舊時波瀾壯闊,因城市建設,現在的碟子湖已成一條狹長河溝,並且水色不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和當年壯闊的碟子湖一樣,石頭津除了剩下幾塊磐石,難尋其跡。“投書浦邊上,以前有個村子叫石頭口,得名就來自於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豫章郡贛江西岸古渡口石頭津,豫章郡歷史上很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裡。”應宗強介紹說,其最早是漢代南昌城贛江對岸的獨特地標,丹霞地貌的巨大紅色砂岩,成為天然古渡口,名曰石頭津、石頭渚,歷代都是進出南昌城的門戶,魏晉南北朝的典籍裡一般稱它為“豫章石頭”。唐代在這裡設驛站,叫做石頭驛。另外,還在這裡設立西昌縣,它是現在新建區的前身,也是古新建最早的縣治所在地。

石頭津作為著名渡口,是南昌古驛道上重要一站。應宗強研究發現,古時中原地區入昌,是從湖口驛到星子驛,再到永修的城子驛、豐安驛,再到新建的華嚴驛,過石頭津的石頭驛後,過江到南昌城章江門的章江驛,再往下到豐城的劍池驛,一直進入嶺南的廣東、廣西地區。唐代南昌郡守出城,也是先過江到石頭驛,再進入中原的交通系統。應宗強提到,唐朝江西官員路嗣恭對國家立有大軍功,奸相元載要害他,造謠說路嗣恭在平南戰爭中獲得大量的財力支持,有反抗朝廷的經濟力量了,再鼓動皇帝盛夏三伏天招路嗣恭進京,路嗣恭不來的話,肯定是有反心。路嗣恭打算等秋天涼爽了再赴京,這正好中了元載的圈套。他的幕僚柳渾是個明白人,看透了裡面的機關,立即進府衙泣諫,為路嗣恭分析形勢,追回詔使,當天過江,宿石頭驛,做出及時回朝的響應動作。路嗣恭猛然醒悟,聽其計謀連夜過贛江到石頭驛,千里進京釋皇帝疑。

由此可以想到,作為古南昌進出城必經之路,石頭津留下的典故太多。後來,人們認為晉代豫章太守殷洪喬扔掉他人請託捎帶的書信發生在此,改叫投書浦,石頭津、石頭驛等等名詞歸於歷史,只有如今還屹立在南昌碟子湖大道旁的磐石,彷彿還在訴說著當年的人與事。

浮沉歲月投書浦“眾星璀璨”

南昌人投書浦的研究沉沉浮浮,終究積水成淵。從魏晉至唐代開始,石頭津投書浦是重要驛站,歷代官宦顯達、文人騷客仰慕登臨,遺留的詩、碑銘、遺蹟、文物不可勝數,郎士元的《石頭館酬王將軍》、韓愈的《次石頭驛寄江西王中丞》等等,皆在此地觸景生情詩意大發,就連詩仙李白也留下了心跡。更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被載入古籍。

說到投書浦,不得不提投書主人公殷洪喬。應宗強說,殷洪喬名羨,洪喬是他的字,他性格剛毅,憤世嫉俗。後世有“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的典故流傳,有人把他看成是不負責的傳信人,認為殷羨失信於朋友,不值得相托。

“投書之舉實則展現出魏晉名士清峻灑脫、追求精神自由的風骨。”應宗強說,世人終歸還是有判斷是非的眼光,為了表示對殷洪喬秉公無私、剛正不阿之舉的讚賞,後人將石頭渚更名為“投書浦”。殷洪喬在豫章郡還留下了另一則美談:名儒範宣是陳留人,恪遵儒道,博通典籍。他貧寒力耕,父母死後廬墓而居以盡孝道。範宣後來安家在豫章,殷洪喬見其茅屋破陋,要給他修建新屋,雖被婉辭拒絕,但可以看出,南昌歷史上就有官員惜才愛才的良好風氣。

令人稱道的是,殷洪喬之侄殷允東晉孝武帝時任豫章太守,在任時按照漢末以來的傳統,官方祭祀徐孺子,也被傳為佳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熟知江西殷氏宗親情況的殷文強告訴記者,殷氏最早涉足江西,可追溯至西漢孝成皇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也就是說,殷氏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已經紮根2千多年了。殷洪喬、殷允叔侄並沒有留在南昌生活,約180年後的隋大業年間,殷洪喬弟弟殷洪遠的九世孫殷鍾萃以文學武幹擢為豫章內史,期滿欲回丹徒老家,因寇盜猖獗,社會動盪,回老家不成,便來到傾慕已久的南昌城南虎山築屋以居。南昌殷氏奉殷鍾萃為始遷祖,後裔現主要分佈於南昌縣虎山村、青山湖區羅家鎮觀田殷王村等數十個村落,南昌市內有殷家巷、殷家墩地名。

“湯顯祖家原本也姓殷!”殷文強的話讓記者覺得意外,他解釋道,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諱,南唐入宋的殷崇禮被迫改姓,為不忘先祖成湯建立殷商,殷崇禮選擇改為湯姓,取名為湯悅,其族人也隨之改為湯姓。湯顯祖的先祖也跟著由殷姓改為湯姓,這在湯顯祖老家撫州雲山鎮圳上湯家《湯氏宗譜》中有詳細記載。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投書浦和豫章太守頗有緣分,歷史上有名的“謝豫章勸王敦”,也發生在此。

謝鯤,兩晉名士、名列“江左八達”,因為官至豫章太守,所以被稱謝豫章。“謝鯤為豫章太守,從大將軍下至石頭。敦謂鯤曰:餘不得復為盛德之事矣!鯤曰:何為其然?但使自今以後,日亡日去耳。”應宗強說,《世說新語》記錄了東晉權臣王敦,在石頭口也就是投書浦對謝鯤發了一通牢騷。王敦早有廢明帝意:“我不能再做輔佐君主這樣的事情了。”謝鯤看出他的心思,勸說道:“為什麼要這樣呢?只要從今以後,漸漸把君臣之間的嫌隙忘卻就可以了。”

應宗強說,謝鯤和南昌交集很深,之前其看到局勢混亂,便稱病離職,渡江南下來到豫章避亂,幹寶的《搜神記》記錄了謝鯤“夜宿除鹿妖”的故事。應宗強提到,東晉建立後,王敦在武昌遙控朝政,謝鯤多次勸阻王敦的“清君側”之謀,王敦聽膩了,於是外放謝鯤到豫章上任。公元324年1月,謝鯤在豫章病逝。有學者指出,陳郡謝氏原是儒學世家,謝鯤卻改尚玄學,漸入元康玄風,取得了進入名士行列的必要條件,使得家族地位得到提高,是謝氏家族社會地位變化的重要轉折點。謝鯤雖二次任王敦長史,但他曾多次勸阻王敦,在南昌石頭口勸王敦的言語成為史學經典,使謝氏家族不僅沒受“王敦之逆”牽連,晉廷還對謝鯤加以贈諡,謝氏家族地位迅速上升。幾十年後,謝鯤親侄謝安挫敗桓溫篡位,決策“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應宗強說,當時大家喜出望外地認為,舊圖中石頭口的“犀牛望月”,應該指的就是巨型紅石和小紅石間的關係,乍一看,露出水面的小岩石是所謂犀牛,數丈高巨大的巖崖主體象徵月亮。但此後經過深入研究文獻,應宗強發現上面的結論居然是錯的,其實紅色崖巖才是犀牛,水面是月亮,所以在岩石頂部建了石塔,塔象徵犀牛角。另外,古人的“犀牛望月”和東面的今人鳳凰洲鳳凰是一組對應的景點。

經過查勘地貌可以肯定,這正是投書浦遺蹟,也是石頭津古渡。應宗強向住在附近瀛上村的一位同學求證,更堅信了他的判斷:投書浦周邊一個村子,拆掉前叫石頭口,和南昌古城圖中城外贛江西岸的石頭口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投書浦的準確位置。

通過考證,結論最終明朗:這就是投書浦,也就是古南昌城贛江西岸渡口石頭津,紅色砂岩就是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豫章郡贛江西岸的著名標誌物“磐石”,這些靜臥的石頭,是難得的漢代南昌城標誌性地貌。投書浦曾立的那塊石碑因為被泥沙埋去了大半,只露出碑上“晉殷洪喬”幾個大字。其實,就是1983年發現的完整石碑“晉殷洪喬投書處”。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5月23日,按照應宗強等學者的指引,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近投書浦。在碟子湖大道和“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一條淤塞的河流因道路阻隔,形成一口魚塘,歷經千年流水時光的投書浦,就在這裡浮浮沉沉。多次和同道人來此探訪、查閱文獻訪古問今的應宗強說,這是以前的瀛上河,連通廬山南大道的瀛上舊橋,往南遙接新建城區。追溯到民國地圖,碟子湖是贛江古河道,舊時波瀾壯闊,因城市建設,現在的碟子湖已成一條狹長河溝,並且水色不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和當年壯闊的碟子湖一樣,石頭津除了剩下幾塊磐石,難尋其跡。“投書浦邊上,以前有個村子叫石頭口,得名就來自於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豫章郡贛江西岸古渡口石頭津,豫章郡歷史上很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裡。”應宗強介紹說,其最早是漢代南昌城贛江對岸的獨特地標,丹霞地貌的巨大紅色砂岩,成為天然古渡口,名曰石頭津、石頭渚,歷代都是進出南昌城的門戶,魏晉南北朝的典籍裡一般稱它為“豫章石頭”。唐代在這裡設驛站,叫做石頭驛。另外,還在這裡設立西昌縣,它是現在新建區的前身,也是古新建最早的縣治所在地。

石頭津作為著名渡口,是南昌古驛道上重要一站。應宗強研究發現,古時中原地區入昌,是從湖口驛到星子驛,再到永修的城子驛、豐安驛,再到新建的華嚴驛,過石頭津的石頭驛後,過江到南昌城章江門的章江驛,再往下到豐城的劍池驛,一直進入嶺南的廣東、廣西地區。唐代南昌郡守出城,也是先過江到石頭驛,再進入中原的交通系統。應宗強提到,唐朝江西官員路嗣恭對國家立有大軍功,奸相元載要害他,造謠說路嗣恭在平南戰爭中獲得大量的財力支持,有反抗朝廷的經濟力量了,再鼓動皇帝盛夏三伏天招路嗣恭進京,路嗣恭不來的話,肯定是有反心。路嗣恭打算等秋天涼爽了再赴京,這正好中了元載的圈套。他的幕僚柳渾是個明白人,看透了裡面的機關,立即進府衙泣諫,為路嗣恭分析形勢,追回詔使,當天過江,宿石頭驛,做出及時回朝的響應動作。路嗣恭猛然醒悟,聽其計謀連夜過贛江到石頭驛,千里進京釋皇帝疑。

由此可以想到,作為古南昌進出城必經之路,石頭津留下的典故太多。後來,人們認為晉代豫章太守殷洪喬扔掉他人請託捎帶的書信發生在此,改叫投書浦,石頭津、石頭驛等等名詞歸於歷史,只有如今還屹立在南昌碟子湖大道旁的磐石,彷彿還在訴說著當年的人與事。

浮沉歲月投書浦“眾星璀璨”

南昌人投書浦的研究沉沉浮浮,終究積水成淵。從魏晉至唐代開始,石頭津投書浦是重要驛站,歷代官宦顯達、文人騷客仰慕登臨,遺留的詩、碑銘、遺蹟、文物不可勝數,郎士元的《石頭館酬王將軍》、韓愈的《次石頭驛寄江西王中丞》等等,皆在此地觸景生情詩意大發,就連詩仙李白也留下了心跡。更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被載入古籍。

說到投書浦,不得不提投書主人公殷洪喬。應宗強說,殷洪喬名羨,洪喬是他的字,他性格剛毅,憤世嫉俗。後世有“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的典故流傳,有人把他看成是不負責的傳信人,認為殷羨失信於朋友,不值得相托。

“投書之舉實則展現出魏晉名士清峻灑脫、追求精神自由的風骨。”應宗強說,世人終歸還是有判斷是非的眼光,為了表示對殷洪喬秉公無私、剛正不阿之舉的讚賞,後人將石頭渚更名為“投書浦”。殷洪喬在豫章郡還留下了另一則美談:名儒範宣是陳留人,恪遵儒道,博通典籍。他貧寒力耕,父母死後廬墓而居以盡孝道。範宣後來安家在豫章,殷洪喬見其茅屋破陋,要給他修建新屋,雖被婉辭拒絕,但可以看出,南昌歷史上就有官員惜才愛才的良好風氣。

令人稱道的是,殷洪喬之侄殷允東晉孝武帝時任豫章太守,在任時按照漢末以來的傳統,官方祭祀徐孺子,也被傳為佳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熟知江西殷氏宗親情況的殷文強告訴記者,殷氏最早涉足江西,可追溯至西漢孝成皇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也就是說,殷氏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已經紮根2千多年了。殷洪喬、殷允叔侄並沒有留在南昌生活,約180年後的隋大業年間,殷洪喬弟弟殷洪遠的九世孫殷鍾萃以文學武幹擢為豫章內史,期滿欲回丹徒老家,因寇盜猖獗,社會動盪,回老家不成,便來到傾慕已久的南昌城南虎山築屋以居。南昌殷氏奉殷鍾萃為始遷祖,後裔現主要分佈於南昌縣虎山村、青山湖區羅家鎮觀田殷王村等數十個村落,南昌市內有殷家巷、殷家墩地名。

“湯顯祖家原本也姓殷!”殷文強的話讓記者覺得意外,他解釋道,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諱,南唐入宋的殷崇禮被迫改姓,為不忘先祖成湯建立殷商,殷崇禮選擇改為湯姓,取名為湯悅,其族人也隨之改為湯姓。湯顯祖的先祖也跟著由殷姓改為湯姓,這在湯顯祖老家撫州雲山鎮圳上湯家《湯氏宗譜》中有詳細記載。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投書浦和豫章太守頗有緣分,歷史上有名的“謝豫章勸王敦”,也發生在此。

謝鯤,兩晉名士、名列“江左八達”,因為官至豫章太守,所以被稱謝豫章。“謝鯤為豫章太守,從大將軍下至石頭。敦謂鯤曰:餘不得復為盛德之事矣!鯤曰:何為其然?但使自今以後,日亡日去耳。”應宗強說,《世說新語》記錄了東晉權臣王敦,在石頭口也就是投書浦對謝鯤發了一通牢騷。王敦早有廢明帝意:“我不能再做輔佐君主這樣的事情了。”謝鯤看出他的心思,勸說道:“為什麼要這樣呢?只要從今以後,漸漸把君臣之間的嫌隙忘卻就可以了。”

應宗強說,謝鯤和南昌交集很深,之前其看到局勢混亂,便稱病離職,渡江南下來到豫章避亂,幹寶的《搜神記》記錄了謝鯤“夜宿除鹿妖”的故事。應宗強提到,東晉建立後,王敦在武昌遙控朝政,謝鯤多次勸阻王敦的“清君側”之謀,王敦聽膩了,於是外放謝鯤到豫章上任。公元324年1月,謝鯤在豫章病逝。有學者指出,陳郡謝氏原是儒學世家,謝鯤卻改尚玄學,漸入元康玄風,取得了進入名士行列的必要條件,使得家族地位得到提高,是謝氏家族社會地位變化的重要轉折點。謝鯤雖二次任王敦長史,但他曾多次勸阻王敦,在南昌石頭口勸王敦的言語成為史學經典,使謝氏家族不僅沒受“王敦之逆”牽連,晉廷還對謝鯤加以贈諡,謝氏家族地位迅速上升。幾十年後,謝鯤親侄謝安挫敗桓溫篡位,決策“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緊鄰投書浦的“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有著拳擊等非勝即負的重量級運動項目,而投書浦古時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應宗強說,《南史·周文育傳》就記錄了南北朝陳朝名將周文育大敗蕭勃聯軍的戰爭。

557年,廣州刺史蕭勃舉兵反對陳朝陳霸先,周文育奉命前去討伐。“及廣州刺史蕭勃舉兵逾嶺,詔文育督眾軍討之。時新吳洞主餘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勱守郡城,自出豫章,據於石頭。”新吳洞主餘孝頃為響應蕭勃,出兵豫章,因“石頭”地位顯要,他親自領兵據守,以逸待勞。陳軍船隻較少,周文育命人搶得餘孝頃船隻後“於豫章立柵”,餘孝頃固守石頭,戰事進入相持階段。很快,陳軍糧草用盡,形勢對周文育顯然不利,眾將打算退兵,周文育不肯,寫信給臨川內史周迪,結為兄弟。周迪承諾給予糧草增援。

周文育沒有打持久戰的資源,只能智取,“燒豫章所立柵,偽退”。蕭勃聯軍的部署是餘孝頃自率軍出豫章據守贛江西岸的石頭要塞,郢州刺史歐陽頠屯苦竹灘(今江西豐城河洲)、傅泰據墌口城(今豐城郭橋村東),周文育卻“信宿”連續兩天夜行軍,神不知鬼不覺得來到敵軍駐地附近築城,切斷敵軍聯繫,最終大獲全勝。

應宗強據此稱,周文育是陳霸先手下一員猛將,侯景之亂時,周文育隨陳霸先起兵,擊敗蔡路養、李遷仕,克平侯景,此後,又率兵平定杜龕、張彪,擊退徐嗣徽,在南昌,這員猛將卻要繞開“石頭”這一軍事要塞,才智敗蕭勃,足見此地的軍事價值。另外,根據八大山人研究專家蕭鴻鳴的研究,大明王朝中央政權傾覆四年後,滿清軍隊於1648年7月5日包圍攻打南昌之時,八大山人“妻子俱死”,身陷“逆旅”於南昌城贛江以西的石頭口,被迫“嫠破面門”,無奈“胡跪”於佛門。

南昌據贛江、撫河二水交匯處,城外大江環繞,城內河道湖汊縱橫交錯,郊外渡口、驛站林立,自古水運交通發達,中原至東南沿海地區多取道豫章郡。學者王令策說,南昌還是古代重要造船基地,三國時,東吳以水軍立國,周瑜命愛將呂蒙在南昌建立造船基地,唐太宗李世民發兵與高麗作戰,也命大臣閻立德在洪、饒、江三洲造浮海大船400餘艘。

石頭驛作為贛江西岸一處渡口,從北面或西面而來的人,紛紛在此歇腳,或乘船過江到南昌,或在滕王閣附近入撫河,或沿贛江南上,張九齡、李白、韓愈人均因石頭驛,留下著名篇章。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寫過一首《次石頭驛寄江西王子丞》:“憑高回馬首,一望豫章城。人由戀德泣,馬亦別群鳴。寒日夕始照,風江遠漸平”。唐代詩人戴叔倫早年隨親搭船避亂到江西鄱陽,後受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任撫州刺史。大年除夕將近,他寄寓石頭驛,可能要取道長江東歸故鄉江蘇金壇,留下一首《除夜宿石頭驛》,萬千情愫在其中:“旅館誰相問? 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就連詩仙李白,也寫過《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君至石頭驛,寄書黃鶴樓。開緘識遠意,速此南行舟。風水無定準,湍波或滯留。憶昨新月生,西簷若瓊鉤。今來何所似,破鏡懸清秋。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此歡竟莫遂,狂殺王子猷。巴陵定遙遠,持贈解人憂。”王令策說,該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表達了李白和裴侍御對賈至近幾年遭貶官經歷的同情。

南昌“城市客廳”文化瑰寶亟待保護

夕陽西下,碟子湖大道旁,在一道暗影的籠罩下,投書浦更顯落寞,除了水面上幾塊磐石如犀牛臥水般靜靜佇立,遠望車馬喧囂,似乎投書浦再也沒有什麼能夠引起外界的注意。

記者多方採訪發現,對於投書浦如何保護,官方還不能給出確切說法,倒是一些熱衷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專家學者頻頻探訪投書浦,他們疾呼:南昌“城市客廳”紅谷灘,繁華的CBD中,還能留下這樣一塊文化瑰寶是大幸,理應重視起來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應宗強說,當時大家喜出望外地認為,舊圖中石頭口的“犀牛望月”,應該指的就是巨型紅石和小紅石間的關係,乍一看,露出水面的小岩石是所謂犀牛,數丈高巨大的巖崖主體象徵月亮。但此後經過深入研究文獻,應宗強發現上面的結論居然是錯的,其實紅色崖巖才是犀牛,水面是月亮,所以在岩石頂部建了石塔,塔象徵犀牛角。另外,古人的“犀牛望月”和東面的今人鳳凰洲鳳凰是一組對應的景點。

經過查勘地貌可以肯定,這正是投書浦遺蹟,也是石頭津古渡。應宗強向住在附近瀛上村的一位同學求證,更堅信了他的判斷:投書浦周邊一個村子,拆掉前叫石頭口,和南昌古城圖中城外贛江西岸的石頭口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投書浦的準確位置。

通過考證,結論最終明朗:這就是投書浦,也就是古南昌城贛江西岸渡口石頭津,紅色砂岩就是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豫章郡贛江西岸的著名標誌物“磐石”,這些靜臥的石頭,是難得的漢代南昌城標誌性地貌。投書浦曾立的那塊石碑因為被泥沙埋去了大半,只露出碑上“晉殷洪喬”幾個大字。其實,就是1983年發現的完整石碑“晉殷洪喬投書處”。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5月23日,按照應宗強等學者的指引,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近投書浦。在碟子湖大道和“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一條淤塞的河流因道路阻隔,形成一口魚塘,歷經千年流水時光的投書浦,就在這裡浮浮沉沉。多次和同道人來此探訪、查閱文獻訪古問今的應宗強說,這是以前的瀛上河,連通廬山南大道的瀛上舊橋,往南遙接新建城區。追溯到民國地圖,碟子湖是贛江古河道,舊時波瀾壯闊,因城市建設,現在的碟子湖已成一條狹長河溝,並且水色不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和當年壯闊的碟子湖一樣,石頭津除了剩下幾塊磐石,難尋其跡。“投書浦邊上,以前有個村子叫石頭口,得名就來自於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豫章郡贛江西岸古渡口石頭津,豫章郡歷史上很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裡。”應宗強介紹說,其最早是漢代南昌城贛江對岸的獨特地標,丹霞地貌的巨大紅色砂岩,成為天然古渡口,名曰石頭津、石頭渚,歷代都是進出南昌城的門戶,魏晉南北朝的典籍裡一般稱它為“豫章石頭”。唐代在這裡設驛站,叫做石頭驛。另外,還在這裡設立西昌縣,它是現在新建區的前身,也是古新建最早的縣治所在地。

石頭津作為著名渡口,是南昌古驛道上重要一站。應宗強研究發現,古時中原地區入昌,是從湖口驛到星子驛,再到永修的城子驛、豐安驛,再到新建的華嚴驛,過石頭津的石頭驛後,過江到南昌城章江門的章江驛,再往下到豐城的劍池驛,一直進入嶺南的廣東、廣西地區。唐代南昌郡守出城,也是先過江到石頭驛,再進入中原的交通系統。應宗強提到,唐朝江西官員路嗣恭對國家立有大軍功,奸相元載要害他,造謠說路嗣恭在平南戰爭中獲得大量的財力支持,有反抗朝廷的經濟力量了,再鼓動皇帝盛夏三伏天招路嗣恭進京,路嗣恭不來的話,肯定是有反心。路嗣恭打算等秋天涼爽了再赴京,這正好中了元載的圈套。他的幕僚柳渾是個明白人,看透了裡面的機關,立即進府衙泣諫,為路嗣恭分析形勢,追回詔使,當天過江,宿石頭驛,做出及時回朝的響應動作。路嗣恭猛然醒悟,聽其計謀連夜過贛江到石頭驛,千里進京釋皇帝疑。

由此可以想到,作為古南昌進出城必經之路,石頭津留下的典故太多。後來,人們認為晉代豫章太守殷洪喬扔掉他人請託捎帶的書信發生在此,改叫投書浦,石頭津、石頭驛等等名詞歸於歷史,只有如今還屹立在南昌碟子湖大道旁的磐石,彷彿還在訴說著當年的人與事。

浮沉歲月投書浦“眾星璀璨”

南昌人投書浦的研究沉沉浮浮,終究積水成淵。從魏晉至唐代開始,石頭津投書浦是重要驛站,歷代官宦顯達、文人騷客仰慕登臨,遺留的詩、碑銘、遺蹟、文物不可勝數,郎士元的《石頭館酬王將軍》、韓愈的《次石頭驛寄江西王中丞》等等,皆在此地觸景生情詩意大發,就連詩仙李白也留下了心跡。更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被載入古籍。

說到投書浦,不得不提投書主人公殷洪喬。應宗強說,殷洪喬名羨,洪喬是他的字,他性格剛毅,憤世嫉俗。後世有“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的典故流傳,有人把他看成是不負責的傳信人,認為殷羨失信於朋友,不值得相托。

“投書之舉實則展現出魏晉名士清峻灑脫、追求精神自由的風骨。”應宗強說,世人終歸還是有判斷是非的眼光,為了表示對殷洪喬秉公無私、剛正不阿之舉的讚賞,後人將石頭渚更名為“投書浦”。殷洪喬在豫章郡還留下了另一則美談:名儒範宣是陳留人,恪遵儒道,博通典籍。他貧寒力耕,父母死後廬墓而居以盡孝道。範宣後來安家在豫章,殷洪喬見其茅屋破陋,要給他修建新屋,雖被婉辭拒絕,但可以看出,南昌歷史上就有官員惜才愛才的良好風氣。

令人稱道的是,殷洪喬之侄殷允東晉孝武帝時任豫章太守,在任時按照漢末以來的傳統,官方祭祀徐孺子,也被傳為佳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熟知江西殷氏宗親情況的殷文強告訴記者,殷氏最早涉足江西,可追溯至西漢孝成皇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也就是說,殷氏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已經紮根2千多年了。殷洪喬、殷允叔侄並沒有留在南昌生活,約180年後的隋大業年間,殷洪喬弟弟殷洪遠的九世孫殷鍾萃以文學武幹擢為豫章內史,期滿欲回丹徒老家,因寇盜猖獗,社會動盪,回老家不成,便來到傾慕已久的南昌城南虎山築屋以居。南昌殷氏奉殷鍾萃為始遷祖,後裔現主要分佈於南昌縣虎山村、青山湖區羅家鎮觀田殷王村等數十個村落,南昌市內有殷家巷、殷家墩地名。

“湯顯祖家原本也姓殷!”殷文強的話讓記者覺得意外,他解釋道,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諱,南唐入宋的殷崇禮被迫改姓,為不忘先祖成湯建立殷商,殷崇禮選擇改為湯姓,取名為湯悅,其族人也隨之改為湯姓。湯顯祖的先祖也跟著由殷姓改為湯姓,這在湯顯祖老家撫州雲山鎮圳上湯家《湯氏宗譜》中有詳細記載。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投書浦和豫章太守頗有緣分,歷史上有名的“謝豫章勸王敦”,也發生在此。

謝鯤,兩晉名士、名列“江左八達”,因為官至豫章太守,所以被稱謝豫章。“謝鯤為豫章太守,從大將軍下至石頭。敦謂鯤曰:餘不得復為盛德之事矣!鯤曰:何為其然?但使自今以後,日亡日去耳。”應宗強說,《世說新語》記錄了東晉權臣王敦,在石頭口也就是投書浦對謝鯤發了一通牢騷。王敦早有廢明帝意:“我不能再做輔佐君主這樣的事情了。”謝鯤看出他的心思,勸說道:“為什麼要這樣呢?只要從今以後,漸漸把君臣之間的嫌隙忘卻就可以了。”

應宗強說,謝鯤和南昌交集很深,之前其看到局勢混亂,便稱病離職,渡江南下來到豫章避亂,幹寶的《搜神記》記錄了謝鯤“夜宿除鹿妖”的故事。應宗強提到,東晉建立後,王敦在武昌遙控朝政,謝鯤多次勸阻王敦的“清君側”之謀,王敦聽膩了,於是外放謝鯤到豫章上任。公元324年1月,謝鯤在豫章病逝。有學者指出,陳郡謝氏原是儒學世家,謝鯤卻改尚玄學,漸入元康玄風,取得了進入名士行列的必要條件,使得家族地位得到提高,是謝氏家族社會地位變化的重要轉折點。謝鯤雖二次任王敦長史,但他曾多次勸阻王敦,在南昌石頭口勸王敦的言語成為史學經典,使謝氏家族不僅沒受“王敦之逆”牽連,晉廷還對謝鯤加以贈諡,謝氏家族地位迅速上升。幾十年後,謝鯤親侄謝安挫敗桓溫篡位,決策“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緊鄰投書浦的“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有著拳擊等非勝即負的重量級運動項目,而投書浦古時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應宗強說,《南史·周文育傳》就記錄了南北朝陳朝名將周文育大敗蕭勃聯軍的戰爭。

557年,廣州刺史蕭勃舉兵反對陳朝陳霸先,周文育奉命前去討伐。“及廣州刺史蕭勃舉兵逾嶺,詔文育督眾軍討之。時新吳洞主餘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勱守郡城,自出豫章,據於石頭。”新吳洞主餘孝頃為響應蕭勃,出兵豫章,因“石頭”地位顯要,他親自領兵據守,以逸待勞。陳軍船隻較少,周文育命人搶得餘孝頃船隻後“於豫章立柵”,餘孝頃固守石頭,戰事進入相持階段。很快,陳軍糧草用盡,形勢對周文育顯然不利,眾將打算退兵,周文育不肯,寫信給臨川內史周迪,結為兄弟。周迪承諾給予糧草增援。

周文育沒有打持久戰的資源,只能智取,“燒豫章所立柵,偽退”。蕭勃聯軍的部署是餘孝頃自率軍出豫章據守贛江西岸的石頭要塞,郢州刺史歐陽頠屯苦竹灘(今江西豐城河洲)、傅泰據墌口城(今豐城郭橋村東),周文育卻“信宿”連續兩天夜行軍,神不知鬼不覺得來到敵軍駐地附近築城,切斷敵軍聯繫,最終大獲全勝。

應宗強據此稱,周文育是陳霸先手下一員猛將,侯景之亂時,周文育隨陳霸先起兵,擊敗蔡路養、李遷仕,克平侯景,此後,又率兵平定杜龕、張彪,擊退徐嗣徽,在南昌,這員猛將卻要繞開“石頭”這一軍事要塞,才智敗蕭勃,足見此地的軍事價值。另外,根據八大山人研究專家蕭鴻鳴的研究,大明王朝中央政權傾覆四年後,滿清軍隊於1648年7月5日包圍攻打南昌之時,八大山人“妻子俱死”,身陷“逆旅”於南昌城贛江以西的石頭口,被迫“嫠破面門”,無奈“胡跪”於佛門。

南昌據贛江、撫河二水交匯處,城外大江環繞,城內河道湖汊縱橫交錯,郊外渡口、驛站林立,自古水運交通發達,中原至東南沿海地區多取道豫章郡。學者王令策說,南昌還是古代重要造船基地,三國時,東吳以水軍立國,周瑜命愛將呂蒙在南昌建立造船基地,唐太宗李世民發兵與高麗作戰,也命大臣閻立德在洪、饒、江三洲造浮海大船400餘艘。

石頭驛作為贛江西岸一處渡口,從北面或西面而來的人,紛紛在此歇腳,或乘船過江到南昌,或在滕王閣附近入撫河,或沿贛江南上,張九齡、李白、韓愈人均因石頭驛,留下著名篇章。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寫過一首《次石頭驛寄江西王子丞》:“憑高回馬首,一望豫章城。人由戀德泣,馬亦別群鳴。寒日夕始照,風江遠漸平”。唐代詩人戴叔倫早年隨親搭船避亂到江西鄱陽,後受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任撫州刺史。大年除夕將近,他寄寓石頭驛,可能要取道長江東歸故鄉江蘇金壇,留下一首《除夜宿石頭驛》,萬千情愫在其中:“旅館誰相問? 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就連詩仙李白,也寫過《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君至石頭驛,寄書黃鶴樓。開緘識遠意,速此南行舟。風水無定準,湍波或滯留。憶昨新月生,西簷若瓊鉤。今來何所似,破鏡懸清秋。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此歡竟莫遂,狂殺王子猷。巴陵定遙遠,持贈解人憂。”王令策說,該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表達了李白和裴侍御對賈至近幾年遭貶官經歷的同情。

南昌“城市客廳”文化瑰寶亟待保護

夕陽西下,碟子湖大道旁,在一道暗影的籠罩下,投書浦更顯落寞,除了水面上幾塊磐石如犀牛臥水般靜靜佇立,遠望車馬喧囂,似乎投書浦再也沒有什麼能夠引起外界的注意。

記者多方採訪發現,對於投書浦如何保護,官方還不能給出確切說法,倒是一些熱衷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專家學者頻頻探訪投書浦,他們疾呼:南昌“城市客廳”紅谷灘,繁華的CBD中,還能留下這樣一塊文化瑰寶是大幸,理應重視起來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投書浦落寞的背後,是城市建設進程中遭蠶食的碟子湖。

應宗強認為,早在2014年5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會組織成立執法檢查組,就201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江西省溼地保護條例》的實施情況開展了檢查。檢查發現,我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溼地保護意識還不強,重經濟發展輕溼地保護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門認為溼地是荒地,可以任意使用、佔用,隨意改變其天然屬性及用途。比如,南昌碟子湖和黃家湖為同一水系,面積分別為9.53公頃、65.39公頃,與贛江相通。2013年以來,碟子湖因周邊工地非法侵佔溼地,傾倒工程淤泥,致使水源被截斷,湖面消退乾涸,檢查組當時實地察看發現,碟子湖大道以西、靠近新建區的一側已被開發侵佔。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訪投書浦時順流而下,目光所至,碟子湖已被阻隔成了一口口小水塘、一條條小河溝,曾經偌大的一個碟子湖,如今已無詩和遠方那樣的境界。

與碟子湖相依相偎的投書浦,同樣命途難測。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南昌市規劃、文化等多個相關部門,均未得到關於投書浦保護的確切信息。在南昌市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員指引下,24日上午,記者來到紅谷灘新區管委會分管文化工作的一間辦公室,得到的回覆是:當地文物保護名錄中多為生米鎮的文物,目前投書浦不在其中。有工作人員稱,紅谷灘是新區,涉及的文物保護都是從別的縣區移交過來,投書浦到底何去何從,目前還真不好說。

餘楊告訴記者,之前也曾建議紅谷灘有關部門修復投書浦,建成廉政教育景觀,但一直沒有得到迴應。

與名勝古蹟身份不匹配的是,關心投書浦的人不多,就連建在其上的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裡,也少有人知曉這塊磐石的來歷。23日下午,在記者重複了兩遍名字後,辦公室裡的一位王姓工作人員才恍然大悟:“是不是就大門左側懸在湖面的紅色石頭?已來過幾批考古學家了,到底什麼來歷?”

據介紹,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投書浦所在的地皮就被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從鳳凰村買下,彼時只是建了所摩托學校。後來隨著周邊慢慢被開發,學校也推倒重建。與投書浦相伴多年後,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才從報紙上得知,原來那塊不起眼的紅色磐石,還蘊藏了比其本身更為厚重的歷史。“近兩年來過幾批考古學家,但沒跟我們交流過。”儘管引起了專家注意,但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並未採取任何保護措施,也沒有任何政府部門找過他們協商保護事宜。

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的大門離投書浦不過數十米,門衛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他也證實,確有專家前來考證過。

投書浦所處的水域是個魚塘,老闆顯然是知情人士。1983年,這位範姓老闆相中了投書浦前的水塘,便向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承包用作養魚。“剛來的時候水域很大,周邊還未被開發。”老闆對30多年前的投書浦原貌印象深刻,他指著魚塘邊的兩根竹竿說,那裡曾矗立著橋墩,如今已隱於水下,只有等塘水乾涸,才能看到。後來因開發建房和修建碟子湖大道而被摧毀的石橋,更是深陷地下無法觸及。“早先乾涸的時候,我還能在淤泥中摸到石頭,現在水中的淤泥太深了,橋也完全被埋了。”範老闆說,雖然關於投書浦的保護規劃一直沒有官方消息,但考古專家和文化愛好者對它抱有很大關注,時不時有人來探訪,今年2月的一天,就來了10多個人,“裡面還有外國人”。

"

省城鳳凰洲碟子湖大道旁,

臥有一紅磯石於魚塘中。

此石雖醜,

卻是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

正氣凜然之地“投書浦”。

1700餘年的滄海桑田,

附於醜石之身的文化幾乎褪色殆盡,

甚至有毀於一旦之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苦苦尋覓 投書浦重新“浮出水面”

有些老南昌知道或聽說過,贛江西岸有個著名景點叫投書浦,自古以來就是南昌名跡,在文化界名頭很響。隨著城市變遷和歲月更迭,投書浦究竟隱匿何方,一度成為謎團。曾有文化愛好者來昌,出火車站,請出租車司機將自己帶往投書浦,司機兜兜轉轉,把客人運到了青雲浦。還有研究者20年前騎自行車,在昌北尋找未果。

投書浦究竟在哪?記者曾經多次在贛江西岸搜尋,無論是水豐水寡終是無功而返。其實,與記者一樣關心投書浦的,在省城確有不少。經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機緣,沉寂已久的投書浦終於浮出水面。

“洪喬之誤的典故在《世說新語》和二十四史中都有記載。”地方文化專家應宗強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1980年版的《南昌土建特刊 南昌名勝古蹟》中提到投書浦,又稱石頭口,在昌北車站西北約二里處,現蛟橋公社八一大隊內。該處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考古錄》裡說,東晉豫章太守殷洪喬,在去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述職。臨走前,豫章眾多官紳委託他捎帶上百封信件。當殷洪喬行至石頭口時,打開這些信件,越看越憤怒,因為信裡說的都是拉關係走後門要官要錢的。一怒之下,將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後人就把拋信的地方叫投書浦或者投書渚。清代,這裡還立了石碑、石塔、石牌坊,碑文上刻著“晉殷洪喬投書處”。碑和塔以及石牌坊1959年仍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遠在抗戰前,此處擬定建為洪喬公園。

可是,約60年過去了,省城已是一江兩岸長虹跨江,紅谷灘的高樓大廈和璀璨夜燈早已湮沒了這段歷史記憶,昌北物不是人亦非,殷洪喬投書浦究竟在哪裡呢?

有心人之一是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餘楊。餘楊告訴記者,1990年剛參加工作,在南昌市檔案館從事圖籍修復。民國時期攝影記者萬人俊老先生常來檔案館查閱資料,一來二往成為忘年之交。萬老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著了《南昌之最》及《南昌掌故軼事》等書。一日,老先生贈予一本《南昌名勝古蹟》手刻油印的小冊子,並囑託《南昌名勝古蹟》無照片,希望有朝一日餘楊能夠補齊。

“那段時間,我有時間就按圖索驥去拍照片,或者到滕王閣舊書攤淘老刊物搜照片。後來,老先生送來了兩張重新沖洗的民國時期投書浦的老照片。”餘楊說,2008年,他搬到紅谷灘鳳凰洲後,舊念不忘,在碟子湖大道邊發現了紅磯石,取老照片一對,此石正是聞名遐邇的投書浦。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老人贈送的民國照片,其中一張有入水坡巖上立著一座塔、一個亭子,大巖坡旁有露出水面3塊小岩石,一塊“晉殷洪喬”石碑豎立畫面之前。另一張是換角度拍攝。兩張照片下都有“南昌市名勝風景北站蛟橋”字樣。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實景與老先生贈送的兩張民國時期黑白老照片相對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發現。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遺憾的是,前期的研究和搜尋多是單兵作戰。實際上,1983年南昌市文物部門對全市文物古蹟進行普查時,投書浦被列為普查重點,當時“投書浦”石碑在當地的一水閘上找到,石碑高105釐米,寬77釐米,厚20釐米,正面刻有“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大字,並有記者將這件事於1983年6月1日的見諸報端。

民國老照片上的石碑是“晉殷洪喬”4個字,1983年發現的是“晉殷洪喬投書處”7個字,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方式的變化,眾多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開始不斷交流投書浦的研究調查成果,其中有研究漢晉南昌古城的學者應宗強、新風樓藏書家王令策、南昌城磚收藏家劉洋等人,投書浦的塵埃逐漸拂去。

在並不知道餘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前,經常開車經過碟子湖大道的劉洋,也對這片紅色醜巖留了心眼。2017年夏,應宗強、王令策、劉洋等人按照酈道元的《水經注贛水注》,還原漢晉時期的南昌城,並來到碟子湖。

應宗強回憶說,當時有一張民國地圖,上面清楚標註了“洪喬投書浦”,舊圖中“洪喬投書浦”和另一側的“犀牛望月”間有條小路,通向東岸南昌城區方向,小路兩邊是河道。經過現場比對,應宗強判斷舊圖中的小路,就是如今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門前道路。他們登上巨大紅色砂岩頂部,巖上樹木扶疏,巖下水光瀲灩,水面還露出幾塊小岩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犀牛望月”難道就是指眼前的幾堆紅色醜石嗎?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應宗強說,當時大家喜出望外地認為,舊圖中石頭口的“犀牛望月”,應該指的就是巨型紅石和小紅石間的關係,乍一看,露出水面的小岩石是所謂犀牛,數丈高巨大的巖崖主體象徵月亮。但此後經過深入研究文獻,應宗強發現上面的結論居然是錯的,其實紅色崖巖才是犀牛,水面是月亮,所以在岩石頂部建了石塔,塔象徵犀牛角。另外,古人的“犀牛望月”和東面的今人鳳凰洲鳳凰是一組對應的景點。

經過查勘地貌可以肯定,這正是投書浦遺蹟,也是石頭津古渡。應宗強向住在附近瀛上村的一位同學求證,更堅信了他的判斷:投書浦周邊一個村子,拆掉前叫石頭口,和南昌古城圖中城外贛江西岸的石頭口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投書浦的準確位置。

通過考證,結論最終明朗:這就是投書浦,也就是古南昌城贛江西岸渡口石頭津,紅色砂岩就是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豫章郡贛江西岸的著名標誌物“磐石”,這些靜臥的石頭,是難得的漢代南昌城標誌性地貌。投書浦曾立的那塊石碑因為被泥沙埋去了大半,只露出碑上“晉殷洪喬”幾個大字。其實,就是1983年發現的完整石碑“晉殷洪喬投書處”。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5月23日,按照應宗強等學者的指引,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近投書浦。在碟子湖大道和“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之間,一條淤塞的河流因道路阻隔,形成一口魚塘,歷經千年流水時光的投書浦,就在這裡浮浮沉沉。多次和同道人來此探訪、查閱文獻訪古問今的應宗強說,這是以前的瀛上河,連通廬山南大道的瀛上舊橋,往南遙接新建城區。追溯到民國地圖,碟子湖是贛江古河道,舊時波瀾壯闊,因城市建設,現在的碟子湖已成一條狹長河溝,並且水色不佳。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和當年壯闊的碟子湖一樣,石頭津除了剩下幾塊磐石,難尋其跡。“投書浦邊上,以前有個村子叫石頭口,得名就來自於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豫章郡贛江西岸古渡口石頭津,豫章郡歷史上很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裡。”應宗強介紹說,其最早是漢代南昌城贛江對岸的獨特地標,丹霞地貌的巨大紅色砂岩,成為天然古渡口,名曰石頭津、石頭渚,歷代都是進出南昌城的門戶,魏晉南北朝的典籍裡一般稱它為“豫章石頭”。唐代在這裡設驛站,叫做石頭驛。另外,還在這裡設立西昌縣,它是現在新建區的前身,也是古新建最早的縣治所在地。

石頭津作為著名渡口,是南昌古驛道上重要一站。應宗強研究發現,古時中原地區入昌,是從湖口驛到星子驛,再到永修的城子驛、豐安驛,再到新建的華嚴驛,過石頭津的石頭驛後,過江到南昌城章江門的章江驛,再往下到豐城的劍池驛,一直進入嶺南的廣東、廣西地區。唐代南昌郡守出城,也是先過江到石頭驛,再進入中原的交通系統。應宗強提到,唐朝江西官員路嗣恭對國家立有大軍功,奸相元載要害他,造謠說路嗣恭在平南戰爭中獲得大量的財力支持,有反抗朝廷的經濟力量了,再鼓動皇帝盛夏三伏天招路嗣恭進京,路嗣恭不來的話,肯定是有反心。路嗣恭打算等秋天涼爽了再赴京,這正好中了元載的圈套。他的幕僚柳渾是個明白人,看透了裡面的機關,立即進府衙泣諫,為路嗣恭分析形勢,追回詔使,當天過江,宿石頭驛,做出及時回朝的響應動作。路嗣恭猛然醒悟,聽其計謀連夜過贛江到石頭驛,千里進京釋皇帝疑。

由此可以想到,作為古南昌進出城必經之路,石頭津留下的典故太多。後來,人們認為晉代豫章太守殷洪喬扔掉他人請託捎帶的書信發生在此,改叫投書浦,石頭津、石頭驛等等名詞歸於歷史,只有如今還屹立在南昌碟子湖大道旁的磐石,彷彿還在訴說著當年的人與事。

浮沉歲月投書浦“眾星璀璨”

南昌人投書浦的研究沉沉浮浮,終究積水成淵。從魏晉至唐代開始,石頭津投書浦是重要驛站,歷代官宦顯達、文人騷客仰慕登臨,遺留的詩、碑銘、遺蹟、文物不可勝數,郎士元的《石頭館酬王將軍》、韓愈的《次石頭驛寄江西王中丞》等等,皆在此地觸景生情詩意大發,就連詩仙李白也留下了心跡。更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被載入古籍。

說到投書浦,不得不提投書主人公殷洪喬。應宗強說,殷洪喬名羨,洪喬是他的字,他性格剛毅,憤世嫉俗。後世有“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的典故流傳,有人把他看成是不負責的傳信人,認為殷羨失信於朋友,不值得相托。

“投書之舉實則展現出魏晉名士清峻灑脫、追求精神自由的風骨。”應宗強說,世人終歸還是有判斷是非的眼光,為了表示對殷洪喬秉公無私、剛正不阿之舉的讚賞,後人將石頭渚更名為“投書浦”。殷洪喬在豫章郡還留下了另一則美談:名儒範宣是陳留人,恪遵儒道,博通典籍。他貧寒力耕,父母死後廬墓而居以盡孝道。範宣後來安家在豫章,殷洪喬見其茅屋破陋,要給他修建新屋,雖被婉辭拒絕,但可以看出,南昌歷史上就有官員惜才愛才的良好風氣。

令人稱道的是,殷洪喬之侄殷允東晉孝武帝時任豫章太守,在任時按照漢末以來的傳統,官方祭祀徐孺子,也被傳為佳話。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熟知江西殷氏宗親情況的殷文強告訴記者,殷氏最早涉足江西,可追溯至西漢孝成皇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也就是說,殷氏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已經紮根2千多年了。殷洪喬、殷允叔侄並沒有留在南昌生活,約180年後的隋大業年間,殷洪喬弟弟殷洪遠的九世孫殷鍾萃以文學武幹擢為豫章內史,期滿欲回丹徒老家,因寇盜猖獗,社會動盪,回老家不成,便來到傾慕已久的南昌城南虎山築屋以居。南昌殷氏奉殷鍾萃為始遷祖,後裔現主要分佈於南昌縣虎山村、青山湖區羅家鎮觀田殷王村等數十個村落,南昌市內有殷家巷、殷家墩地名。

“湯顯祖家原本也姓殷!”殷文強的話讓記者覺得意外,他解釋道,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諱,南唐入宋的殷崇禮被迫改姓,為不忘先祖成湯建立殷商,殷崇禮選擇改為湯姓,取名為湯悅,其族人也隨之改為湯姓。湯顯祖的先祖也跟著由殷姓改為湯姓,這在湯顯祖老家撫州雲山鎮圳上湯家《湯氏宗譜》中有詳細記載。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投書浦和豫章太守頗有緣分,歷史上有名的“謝豫章勸王敦”,也發生在此。

謝鯤,兩晉名士、名列“江左八達”,因為官至豫章太守,所以被稱謝豫章。“謝鯤為豫章太守,從大將軍下至石頭。敦謂鯤曰:餘不得復為盛德之事矣!鯤曰:何為其然?但使自今以後,日亡日去耳。”應宗強說,《世說新語》記錄了東晉權臣王敦,在石頭口也就是投書浦對謝鯤發了一通牢騷。王敦早有廢明帝意:“我不能再做輔佐君主這樣的事情了。”謝鯤看出他的心思,勸說道:“為什麼要這樣呢?只要從今以後,漸漸把君臣之間的嫌隙忘卻就可以了。”

應宗強說,謝鯤和南昌交集很深,之前其看到局勢混亂,便稱病離職,渡江南下來到豫章避亂,幹寶的《搜神記》記錄了謝鯤“夜宿除鹿妖”的故事。應宗強提到,東晉建立後,王敦在武昌遙控朝政,謝鯤多次勸阻王敦的“清君側”之謀,王敦聽膩了,於是外放謝鯤到豫章上任。公元324年1月,謝鯤在豫章病逝。有學者指出,陳郡謝氏原是儒學世家,謝鯤卻改尚玄學,漸入元康玄風,取得了進入名士行列的必要條件,使得家族地位得到提高,是謝氏家族社會地位變化的重要轉折點。謝鯤雖二次任王敦長史,但他曾多次勸阻王敦,在南昌石頭口勸王敦的言語成為史學經典,使謝氏家族不僅沒受“王敦之逆”牽連,晉廷還對謝鯤加以贈諡,謝氏家族地位迅速上升。幾十年後,謝鯤親侄謝安挫敗桓溫篡位,決策“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緊鄰投書浦的“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有著拳擊等非勝即負的重量級運動項目,而投書浦古時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應宗強說,《南史·周文育傳》就記錄了南北朝陳朝名將周文育大敗蕭勃聯軍的戰爭。

557年,廣州刺史蕭勃舉兵反對陳朝陳霸先,周文育奉命前去討伐。“及廣州刺史蕭勃舉兵逾嶺,詔文育督眾軍討之。時新吳洞主餘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勱守郡城,自出豫章,據於石頭。”新吳洞主餘孝頃為響應蕭勃,出兵豫章,因“石頭”地位顯要,他親自領兵據守,以逸待勞。陳軍船隻較少,周文育命人搶得餘孝頃船隻後“於豫章立柵”,餘孝頃固守石頭,戰事進入相持階段。很快,陳軍糧草用盡,形勢對周文育顯然不利,眾將打算退兵,周文育不肯,寫信給臨川內史周迪,結為兄弟。周迪承諾給予糧草增援。

周文育沒有打持久戰的資源,只能智取,“燒豫章所立柵,偽退”。蕭勃聯軍的部署是餘孝頃自率軍出豫章據守贛江西岸的石頭要塞,郢州刺史歐陽頠屯苦竹灘(今江西豐城河洲)、傅泰據墌口城(今豐城郭橋村東),周文育卻“信宿”連續兩天夜行軍,神不知鬼不覺得來到敵軍駐地附近築城,切斷敵軍聯繫,最終大獲全勝。

應宗強據此稱,周文育是陳霸先手下一員猛將,侯景之亂時,周文育隨陳霸先起兵,擊敗蔡路養、李遷仕,克平侯景,此後,又率兵平定杜龕、張彪,擊退徐嗣徽,在南昌,這員猛將卻要繞開“石頭”這一軍事要塞,才智敗蕭勃,足見此地的軍事價值。另外,根據八大山人研究專家蕭鴻鳴的研究,大明王朝中央政權傾覆四年後,滿清軍隊於1648年7月5日包圍攻打南昌之時,八大山人“妻子俱死”,身陷“逆旅”於南昌城贛江以西的石頭口,被迫“嫠破面門”,無奈“胡跪”於佛門。

南昌據贛江、撫河二水交匯處,城外大江環繞,城內河道湖汊縱橫交錯,郊外渡口、驛站林立,自古水運交通發達,中原至東南沿海地區多取道豫章郡。學者王令策說,南昌還是古代重要造船基地,三國時,東吳以水軍立國,周瑜命愛將呂蒙在南昌建立造船基地,唐太宗李世民發兵與高麗作戰,也命大臣閻立德在洪、饒、江三洲造浮海大船400餘艘。

石頭驛作為贛江西岸一處渡口,從北面或西面而來的人,紛紛在此歇腳,或乘船過江到南昌,或在滕王閣附近入撫河,或沿贛江南上,張九齡、李白、韓愈人均因石頭驛,留下著名篇章。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寫過一首《次石頭驛寄江西王子丞》:“憑高回馬首,一望豫章城。人由戀德泣,馬亦別群鳴。寒日夕始照,風江遠漸平”。唐代詩人戴叔倫早年隨親搭船避亂到江西鄱陽,後受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任撫州刺史。大年除夕將近,他寄寓石頭驛,可能要取道長江東歸故鄉江蘇金壇,留下一首《除夜宿石頭驛》,萬千情愫在其中:“旅館誰相問? 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就連詩仙李白,也寫過《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君至石頭驛,寄書黃鶴樓。開緘識遠意,速此南行舟。風水無定準,湍波或滯留。憶昨新月生,西簷若瓊鉤。今來何所似,破鏡懸清秋。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此歡竟莫遂,狂殺王子猷。巴陵定遙遠,持贈解人憂。”王令策說,該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表達了李白和裴侍御對賈至近幾年遭貶官經歷的同情。

南昌“城市客廳”文化瑰寶亟待保護

夕陽西下,碟子湖大道旁,在一道暗影的籠罩下,投書浦更顯落寞,除了水面上幾塊磐石如犀牛臥水般靜靜佇立,遠望車馬喧囂,似乎投書浦再也沒有什麼能夠引起外界的注意。

記者多方採訪發現,對於投書浦如何保護,官方還不能給出確切說法,倒是一些熱衷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專家學者頻頻探訪投書浦,他們疾呼:南昌“城市客廳”紅谷灘,繁華的CBD中,還能留下這樣一塊文化瑰寶是大幸,理應重視起來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投書浦落寞的背後,是城市建設進程中遭蠶食的碟子湖。

應宗強認為,早在2014年5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會組織成立執法檢查組,就201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江西省溼地保護條例》的實施情況開展了檢查。檢查發現,我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溼地保護意識還不強,重經濟發展輕溼地保護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門認為溼地是荒地,可以任意使用、佔用,隨意改變其天然屬性及用途。比如,南昌碟子湖和黃家湖為同一水系,面積分別為9.53公頃、65.39公頃,與贛江相通。2013年以來,碟子湖因周邊工地非法侵佔溼地,傾倒工程淤泥,致使水源被截斷,湖面消退乾涸,檢查組當時實地察看發現,碟子湖大道以西、靠近新建區的一側已被開發侵佔。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訪投書浦時順流而下,目光所至,碟子湖已被阻隔成了一口口小水塘、一條條小河溝,曾經偌大的一個碟子湖,如今已無詩和遠方那樣的境界。

與碟子湖相依相偎的投書浦,同樣命途難測。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南昌市規劃、文化等多個相關部門,均未得到關於投書浦保護的確切信息。在南昌市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員指引下,24日上午,記者來到紅谷灘新區管委會分管文化工作的一間辦公室,得到的回覆是:當地文物保護名錄中多為生米鎮的文物,目前投書浦不在其中。有工作人員稱,紅谷灘是新區,涉及的文物保護都是從別的縣區移交過來,投書浦到底何去何從,目前還真不好說。

餘楊告訴記者,之前也曾建議紅谷灘有關部門修復投書浦,建成廉政教育景觀,但一直沒有得到迴應。

與名勝古蹟身份不匹配的是,關心投書浦的人不多,就連建在其上的江西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裡,也少有人知曉這塊磐石的來歷。23日下午,在記者重複了兩遍名字後,辦公室裡的一位王姓工作人員才恍然大悟:“是不是就大門左側懸在湖面的紅色石頭?已來過幾批考古學家了,到底什麼來歷?”

據介紹,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投書浦所在的地皮就被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從鳳凰村買下,彼時只是建了所摩托學校。後來隨著周邊慢慢被開發,學校也推倒重建。與投書浦相伴多年後,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才從報紙上得知,原來那塊不起眼的紅色磐石,還蘊藏了比其本身更為厚重的歷史。“近兩年來過幾批考古學家,但沒跟我們交流過。”儘管引起了專家注意,但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並未採取任何保護措施,也沒有任何政府部門找過他們協商保護事宜。

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的大門離投書浦不過數十米,門衛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他也證實,確有專家前來考證過。

投書浦所處的水域是個魚塘,老闆顯然是知情人士。1983年,這位範姓老闆相中了投書浦前的水塘,便向省重競技運動管理中心承包用作養魚。“剛來的時候水域很大,周邊還未被開發。”老闆對30多年前的投書浦原貌印象深刻,他指著魚塘邊的兩根竹竿說,那裡曾矗立著橋墩,如今已隱於水下,只有等塘水乾涸,才能看到。後來因開發建房和修建碟子湖大道而被摧毀的石橋,更是深陷地下無法觸及。“早先乾涸的時候,我還能在淤泥中摸到石頭,現在水中的淤泥太深了,橋也完全被埋了。”範老闆說,雖然關於投書浦的保護規劃一直沒有官方消息,但考古專家和文化愛好者對它抱有很大關注,時不時有人來探訪,今年2月的一天,就來了10多個人,“裡面還有外國人”。

一塊紅色醜石,揭開了南昌幾千年未知的祕密?

曾經風光秀麗、人文鼎盛的古渡口,如今與淤泥、棚屋、停車場等等,構成了一幅不協調的畫面。投書浦究竟該何去何從?應宗強等人在感慨投書浦當下處境之餘,也有一番理性思考。

“贛江西岸的紅谷灘新區,主體部分是古河道,以前是一片廣淼的荒灘。雖然南昌歷史上發生的幾次重大戰役,比如太平天國攻南昌,這裡也是戰場,明清地誌中可以考證出這裡也有一些小廟宇,但總體來看,紅谷灘核心區域的人文歷史資源並不豐富,遠不能和投書浦相比。”這些有識之士認為,碟子湖投書浦與紅谷灘近在咫尺,如果將這裡予以保護,改造為石頭津或投書浦公園,將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挖掘,對於南昌的古代歷史、地理、經濟、交通、戰爭的學術研究都將有重大意義。

應宗強等人認為,《水經注贛水注》裡描述的磐石,涉及中國盛行千年、牽涉面極廣的顯學“酈學”研究,圍繞磐石發生的戰爭、軼事具有極高的文獻研究價值;投書浦的風雅是銘刻在國人骨髓裡的深刻文學記憶,知名度極廣;石頭津、石頭驛和古縣址的研究有取之不盡的歷史素材;磐石及其周邊河流、山地的自然風光具有非常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建議政府及早制定措施,保住投書浦這一經典——-對磐石周圍嚴加保護,進行控制,嚴控無序建設,阻止對其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如條件允許,可對新建古縣治故址進行探查,為未來公園建設儲備可能加以利用的古城遺址元素。“政府部門首先應對碟子湖大道的磐石、石頭津、投書浦遺址進行保護,杜絕可能出現的破壞,比如阻止將垃圾餘土傾倒到石頭津西的臺地上。”應宗強等人認為,要在此地重立“殷洪喬投書處”碑,喚醒大家的保護意識,同時,將投書浦一帶的河流、磐石、古遺址進行精心設計,使之成為贛江西岸一座園林,進而輻射周邊,提升紅谷灘這座“城市客廳”的文化品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