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精粹——打社火

民俗 方臘 武松 神韻藝術團 人文繁峙 人文繁峙 2017-09-28

文·高世忠(繁峙)

民俗精粹——打社火

正月十五鬧元宵,掛紅燈,扭秧歌,辦玩意兒,遊九曲黃河陣,在繁峙縣東山鄉南峪口村已經具有悠久的歷史了。而元宵節的“打社火”表演,一直是村裡的傳統娛樂保留節目。

為何稱作“社火”,說法不一。“火”,指篝火、旺火,紅火熱鬧之意;這“社”字的來歷,大概與古代祭祀大地之社的習俗有關。我國自古是農耕大國,歷來特別看重對土“社”的祭祀,祭祀的日子稱“社日”;而民間正月十五鬧紅火,彰顯民眾企盼上天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穰的美好祈願。

民俗精粹——打社火

據該村第五代“社火”傳人李進財講述,“打社火”始於清朝末年。傳說,最早的師父來自河北,人稱董二侉,職業鏢師,有一身好武藝,晚年常靠賣藝為生。某年秋天,董二侉輾轉來到南峪口擺攤賣藝耍把戲,年輕人被其高強的武功所折服,便合議將其留下欲拜師學藝。冬練三九,武藝漸長,有些後生的輕功已是相當了得,能躍桌飛牆,如履平地。來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年輕人們便將學到的一些武術套路公開展示一番,一則向家長彙報成果,再則為節日助興,結果彙報表演相當成功,贏得鄉民一片喝彩。之後,為了提升渲染街頭表演效果,董師傅編排了具有特定歷史故事情節的完整武打套路,邊打邊講,引人入勝,更顯精彩紛呈,壯觀熱烈。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傳人的演繹,薪火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打社火”。

民俗精粹——打社火

“打社火”,顧名思義,主要體現的是“打”。其實是一種以傳統故事為內容、以武術套路對打為表演形式的民間娛樂活動。南峪口村表演的故事腳本歷年基本不變:首場從正月十三晚上開始,編排的節目是《八蜡廟》,敘述了清朝康熙年間,綠林好漢黃天霸“拿強捕盜”的故事,重點演繹《施公案》中,捉拿水龍窩水寇首領費德功的打鬥情節;正月十四《平方臘》,再現了《水滸傳》中,宋江在招安後征討方臘、攻打杭州的慘烈場景,雙方主要領軍人物有武松和方臘;最為壯觀的要算正月十五上演的《金沙灘》,描述了北宋初年,遼、宋兩軍血戰金沙灘,楊家將捐軀沙場的壯烈故事,雙方對陣的主要首領有楊七郎與韓昌等;正月十六《翠屏山》,模擬回放了哪吒與神兵天將降服九十六洞妖魔的神話故事。此外,還有短套路表演,常在正式開場前作為序曲,相當於熱身預演,有《三叉口》、《武松單臂擒方臘》、《野豬林》、《三戰呂布》等。也有無故事情節的純武術套路對練表演,諸如“單槍破雙刀”、“大刀花劈四門”“空手奪白刃”、“二路棍”、“三節棍”、“穗子棍”、“掏心棍”“小洪拳”等等。招式動作還有穿槍、花槍、對槍、盤刀、單獨會門、黑馿打滾……

說起黑馿打滾,主要突出展示的是黑衣壯士跌打滾爬等滑稽動作,技巧難度大,頗具觀賞性,在小套路中相當出彩:由兩人上場對打,一方身穿紅裝,手持長矛,凌厲強勢;另一方著一襲短打黑衣,乾淨利落,徒手迎戰。打鬥中,黑方被對方擊倒後,席地而坐,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為了巧妙躲開對方的頻頻槍刺,不得不採取花樣式自保動作,要麼鹹魚翻身,要麼鯉魚打挺,但見“黑雲翻滾,江湖倒立”的精彩情景,動輒贏得觀眾嘖嘖稱奇,陣陣鬨笑,掌聲和叫好聲此起彼伏。黑馿打滾取自鯉魚躍出水面時或在地面扳動身體的形象神韻,這個動作講究腰腹肌肉的力量和身體協調性,以及慣性的掌握,一般人不得要領很難做到完美。

“打社火”不像戲劇武打那樣只是象徵性地來回虛晃,而是刀、槍、叉、棍、劍、戟、鞭等兵器硬碰硬的活兒!用的兵器都是真傢伙,只是刀槍沒有開刃罷了。鐵製的兵器上還須佩上三五個精緻小巧的鐵環,為的是對打起來琅琅有聲,以烘托渲染激戰的氣氛。“打社火”必定要提前排練,民國時期之前,因當時民眾消遣娛樂活動極度匱乏,為自得其樂,每年冬三月農閒時就開始訓練了,由技藝嫻熟者當師傅。先練習各種基本動作架勢,再練各路刀槍棍棒的套路,十八般兵器人人操起來都會使。到正月初,要具體分角色了。角色分配停當,就按所扮角色演練,對打雙方的套路都要遵循攻、守、進、退動作規則來默契配合,靈活多變,勝敗無常。

民俗精粹——打社火

南峪口村“打社火”從正月十三晚上正式拉開帷幕。在拜神、遊罷九曲黃河燈陣、放完炮火之後,就該社火隊上場了。場地一般選在平坦開闊的打穀場上。周邊小村不辦玩意兒的,屆時都要成群結隊來這裡看紅火湊熱鬧。一時間,村男耕婦,老少鹹集,熙熙攘攘,擁擠不堪。這時,社火隊首先要“跑場子”:四十多條上了裝(裝身兒)、繪了戲劇彩臉的山村漢子們,在戰鼓與嗩吶合奏的“大得勝”豪壯樂曲中,排成一字長龍隊,高擎五色旗幟,揮舞著各樣兵器,狂呼吶喊,穿梭在人群中間繞著圓圈賣力地奔跑著,並逐漸向外擴張,把場中的人群攆出外圍,直到形成一個足夠表演的場地來。這只是打社火的序曲和前奏,看著一個個赤條條的威猛大漢大風般的在場地飛奔,幾千年前鐵血軍團縱橫馳騁於疆場的威武豪邁不由浮現在眼前……

“跑場子”不是簡單的轉圓圈,還要跑出不少新鮮花樣,猶如古代戰前的排兵佈陣,如“連環陣”、“一字長蛇陣”、“蒜辮子”、“蛇盤九顆蛋”、“珍珠倒捲簾”、“花八字”等等。要跑好了,必須下辛苦反覆演練。“跑場子”環節相當於雙方大秀肌肉,用來助長自己的威風,威懾對方的氣焰。大約十多分鐘後,隊伍就要停下腳步,對決雙方兩隊人馬分立兩側,擺好陣勢,虎視眈眈,摩拳擦掌,怒吼叫陣。

民俗精粹——打社火

隨著戰鼓的變奏,情景武打劇就正式開場了。兩隊人馬中,領軍將領首先身先士卒出陣對決,挑戰應戰,擺姿亮劍;上挑下撲,左刺右擊;一晃一閃,一劈一蹬;你來我往,上場退場。廝殺幾個回合後,挑戰一方大將先勝,敗軍之將退場歸隊後,餘下本部人馬則輪流上陣迎戰,使出洪荒之力,報仇雪恥。鏖戰一輪之後,戰況逆轉。敗軍之將養精蓄銳,再次披掛上陣,使了幾個破綻,反敗為勝,笑傲疆場,如此反覆。煙霧中,燈火下,人人英武強悍,個個身手敏捷。只聽那戰鼓雷鳴,人喊馬嘶;更見得群雄爭鬥,刀光劍影……這一幕幕驚天動地、氣貫長虹的戰爭場面,讓人既驚心動魄,又耳目一新。

旌旗舞,戰鼓急,寒光閃,吼聲威。一幅古戰場激戰圖演繹得活靈活現,震撼人心.......

民俗精粹——打社火

多年前,每到正月十六,南峪口“社火”隊總要受邀來到縣城大街表演幾場經典之戰。不論走到哪裡,只要一出場亮相,立馬會被驚奇的觀眾圍堵成一團,一時間人頭攢動,水洩不通。為安全起見,表演者常常不能放開手腳進入角色狀態揮灑自如,這更讓人們看不過癮。

南峪口村的“打社火”,以其威武的陣勢、精湛的功夫、豪壯的韻律和壯觀的場面,演繹出明快的地域特色,傳承著古老的廟會文化,極大地豐富了民間文藝的活動內涵,已經成為民俗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高世忠,繁峙山會人,山西省楹聯學會會員,忻州市文聯會員,縣作協副主席,出版詩集《幸運雨》。

圖片選自網絡,編輯:胡楊(rwfs6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