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二十年堅守看變遷

“船馬上就要啟動了,請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東坡區太和鎮雷家渡碼頭,幾十名在太和鎮趕完場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坐船回富牛鎮,售票員王桂容一邊收票一邊叮囑乘客們注意安全,說完這些話後,船就開始慢慢啟動了,朝著岷江東岸緩緩行駛。

王桂容是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買下了這艘船,開始了風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了,見證了碼頭兩岸的變遷。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二十年堅守看變遷

“船馬上就要啟動了,請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東坡區太和鎮雷家渡碼頭,幾十名在太和鎮趕完場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坐船回富牛鎮,售票員王桂容一邊收票一邊叮囑乘客們注意安全,說完這些話後,船就開始慢慢啟動了,朝著岷江東岸緩緩行駛。

王桂容是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買下了這艘船,開始了風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了,見證了碼頭兩岸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王桂容讓乘客繫好救生衣。

“20多年前,來自東坡區富牛、崇禮、回龍等七八個鄉鎮的村民都要從雷家渡坐船,人多的時候要達到上萬人次,當時的雷家渡熱鬧的很啊。”談起與雷家渡結緣的原因,王桂容毫不猶豫地說,從小看著雷家渡熱鬧的場景,她和丈夫堅信在雷家渡能賺錢養家,於是便東拼西湊攢下了買船的錢,並僱用了四五名船工開始了在雷家渡的謀生之旅。

讓王桂容沒有想到的是,船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自從有了船,她和丈夫就以船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為了方便渡口兩岸上班的人們,船工們每天早上5點就得起床,作為船上唯一的一名女性,她就負責為船工們做飯,而船員們就對整艘船進行檢查,保證乘客們的安全。每天6點鐘起,他們就開始駕船運輸去河對面趕早班的人,就這樣,他們要一直忙到晚上六七點鐘。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桂容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雷家渡兩岸卻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都有了“電馬兒”,再加上農村的交通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了,來這個渡口乘船的村民就漸漸少了下來,特別岷江二橋修成之後,雷家渡的人流量也驟然減少了五分之四。也許是習慣了船上的生活,在收入驟減的情況下,王桂容和丈夫仍然選擇了堅守,她表示:“我的老家就在河對岸的河東村,村裡人要去太和鎮上趕場,靠的就是船。能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做些貢獻,我們心裡非常高興。”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二十年堅守看變遷

“船馬上就要啟動了,請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東坡區太和鎮雷家渡碼頭,幾十名在太和鎮趕完場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坐船回富牛鎮,售票員王桂容一邊收票一邊叮囑乘客們注意安全,說完這些話後,船就開始慢慢啟動了,朝著岷江東岸緩緩行駛。

王桂容是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買下了這艘船,開始了風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了,見證了碼頭兩岸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王桂容讓乘客繫好救生衣。

“20多年前,來自東坡區富牛、崇禮、回龍等七八個鄉鎮的村民都要從雷家渡坐船,人多的時候要達到上萬人次,當時的雷家渡熱鬧的很啊。”談起與雷家渡結緣的原因,王桂容毫不猶豫地說,從小看著雷家渡熱鬧的場景,她和丈夫堅信在雷家渡能賺錢養家,於是便東拼西湊攢下了買船的錢,並僱用了四五名船工開始了在雷家渡的謀生之旅。

讓王桂容沒有想到的是,船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自從有了船,她和丈夫就以船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為了方便渡口兩岸上班的人們,船工們每天早上5點就得起床,作為船上唯一的一名女性,她就負責為船工們做飯,而船員們就對整艘船進行檢查,保證乘客們的安全。每天6點鐘起,他們就開始駕船運輸去河對面趕早班的人,就這樣,他們要一直忙到晚上六七點鐘。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桂容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雷家渡兩岸卻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都有了“電馬兒”,再加上農村的交通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了,來這個渡口乘船的村民就漸漸少了下來,特別岷江二橋修成之後,雷家渡的人流量也驟然減少了五分之四。也許是習慣了船上的生活,在收入驟減的情況下,王桂容和丈夫仍然選擇了堅守,她表示:“我的老家就在河對岸的河東村,村裡人要去太和鎮上趕場,靠的就是船。能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做些貢獻,我們心裡非常高興。”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為了方便乘客,王桂容夫妻倆還為乘客修建了休息的地方。

“上半年修一次,下半年修一次,平常還要經常維護。”為了讓村民們能安全坐船,王桂容可沒少在雷家渡付出。因為岷江水的衝擊,雷家渡兩岸的碼頭總是受到衝擊,每次受到衝擊之後,都需要維修才能使用。

可以說,雷家渡寄託了王桂容一家太多的感情,她總希望能在渡口一直堅守下去,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多年在河邊生活留下的後遺症,她和船工們都非常擔心,終有一天,他們會不得不離開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

昔日盛景話繁榮

別看雷家渡逐漸冷清下來,在岷江水運興盛之時,雷家渡卻是上達成都下達嘉定這條航線上一個重要的碼頭。據老《眉山縣誌》記載:“雷家渡碼頭有常航船10多隻,短航船20多隻,有專、副業船工近百人輪守待僱。河街道商貿興旺。北路大米、江東捆柴由此待運。年運量約2萬多噸。”

正因為優越的水運條件,雷家渡兩岸的很多人都靠在渡口做生意發了家,其中有一戶雷姓人家還將生意做的很大,遠近聞名,雷家渡也因此得名。雷家渡不僅讓渡口兩岸的百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更造就了附近鄉鎮的繁榮,而太和鎮更因為雷家渡的存在成為了眉山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日吞千擔貨,福祿萬家人”就是對雷家渡最好的描述。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二十年堅守看變遷

“船馬上就要啟動了,請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東坡區太和鎮雷家渡碼頭,幾十名在太和鎮趕完場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坐船回富牛鎮,售票員王桂容一邊收票一邊叮囑乘客們注意安全,說完這些話後,船就開始慢慢啟動了,朝著岷江東岸緩緩行駛。

王桂容是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買下了這艘船,開始了風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了,見證了碼頭兩岸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王桂容讓乘客繫好救生衣。

“20多年前,來自東坡區富牛、崇禮、回龍等七八個鄉鎮的村民都要從雷家渡坐船,人多的時候要達到上萬人次,當時的雷家渡熱鬧的很啊。”談起與雷家渡結緣的原因,王桂容毫不猶豫地說,從小看著雷家渡熱鬧的場景,她和丈夫堅信在雷家渡能賺錢養家,於是便東拼西湊攢下了買船的錢,並僱用了四五名船工開始了在雷家渡的謀生之旅。

讓王桂容沒有想到的是,船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自從有了船,她和丈夫就以船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為了方便渡口兩岸上班的人們,船工們每天早上5點就得起床,作為船上唯一的一名女性,她就負責為船工們做飯,而船員們就對整艘船進行檢查,保證乘客們的安全。每天6點鐘起,他們就開始駕船運輸去河對面趕早班的人,就這樣,他們要一直忙到晚上六七點鐘。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桂容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雷家渡兩岸卻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都有了“電馬兒”,再加上農村的交通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了,來這個渡口乘船的村民就漸漸少了下來,特別岷江二橋修成之後,雷家渡的人流量也驟然減少了五分之四。也許是習慣了船上的生活,在收入驟減的情況下,王桂容和丈夫仍然選擇了堅守,她表示:“我的老家就在河對岸的河東村,村裡人要去太和鎮上趕場,靠的就是船。能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做些貢獻,我們心裡非常高興。”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為了方便乘客,王桂容夫妻倆還為乘客修建了休息的地方。

“上半年修一次,下半年修一次,平常還要經常維護。”為了讓村民們能安全坐船,王桂容可沒少在雷家渡付出。因為岷江水的衝擊,雷家渡兩岸的碼頭總是受到衝擊,每次受到衝擊之後,都需要維修才能使用。

可以說,雷家渡寄託了王桂容一家太多的感情,她總希望能在渡口一直堅守下去,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多年在河邊生活留下的後遺症,她和船工們都非常擔心,終有一天,他們會不得不離開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

昔日盛景話繁榮

別看雷家渡逐漸冷清下來,在岷江水運興盛之時,雷家渡卻是上達成都下達嘉定這條航線上一個重要的碼頭。據老《眉山縣誌》記載:“雷家渡碼頭有常航船10多隻,短航船20多隻,有專、副業船工近百人輪守待僱。河街道商貿興旺。北路大米、江東捆柴由此待運。年運量約2萬多噸。”

正因為優越的水運條件,雷家渡兩岸的很多人都靠在渡口做生意發了家,其中有一戶雷姓人家還將生意做的很大,遠近聞名,雷家渡也因此得名。雷家渡不僅讓渡口兩岸的百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更造就了附近鄉鎮的繁榮,而太和鎮更因為雷家渡的存在成為了眉山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日吞千擔貨,福祿萬家人”就是對雷家渡最好的描述。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岷江之上。

周理明是土生土長的太和人,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和小夥伴一起到嬉戲,模仿縴夫們拉縴時情景;每逢趕集日,四鄰八鄉的小商小販和外地的生意人把太和場圍得水洩不通,他不得不緊緊地跟在大人的身後,深怕一不留神就走丟了。

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村民陶澤明也對往昔的歲月記憶猶新,他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太和鎮各個茶鋪子裡蹭評書聽。長大後,陶澤明也成家立業了,他就和世世代代在渡口兩岸生活的人一樣,在渡口周圍賣鮮貨、火把柴賺錢養家。

“20世紀60年代,雷家渡就沒有了長貨船停靠,但很長一段時間,雷家渡熱鬧依舊。”陶澤明回憶,當時,附近的十幾個村落的村民往上下游做生意的,來往都只能靠這個渡口,每天在渡口上都會有許多商家在這裡裝貨物,所以,渡口周圍還聚集了不少飯館,隨著渡口逐漸冷清,這些飯館也關門了。

即使是這樣,雷家渡依然還是不少村民來往岷江兩岸的重要通道,有著悠久歷史的雷家渡仍然發揮著它的渡運功能,在岷江沿岸的水碼頭大部分都落寞了的情況下,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仍然是四川省岷江流域最大的水碼頭之一。為了百姓能安全過河,東坡區太和鎮和富牛鎮的工作人員每逢節假日和汛期依然會來這裡值守,確保老百姓乘船安全。

牛路口

牛路口的石膏藝人

和雷家渡相隔不遠的富牛鎮牛路口也曾是一個繁華的碼頭,它位於城東10公里處,河兩岸商貿興旺,河街生意興隆,是眉山河東重要渡口之一,直到80年代後期才漸漸荒廢。據老《眉山縣誌》記載:水運繁盛時期,每日停靠在牛路口的長貨船就達一二十隻,來往的船隻向各地運送石膏、菸葉、大米和石膏,其中每年石膏運量達幾十萬噸。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二十年堅守看變遷

“船馬上就要啟動了,請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東坡區太和鎮雷家渡碼頭,幾十名在太和鎮趕完場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坐船回富牛鎮,售票員王桂容一邊收票一邊叮囑乘客們注意安全,說完這些話後,船就開始慢慢啟動了,朝著岷江東岸緩緩行駛。

王桂容是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買下了這艘船,開始了風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了,見證了碼頭兩岸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王桂容讓乘客繫好救生衣。

“20多年前,來自東坡區富牛、崇禮、回龍等七八個鄉鎮的村民都要從雷家渡坐船,人多的時候要達到上萬人次,當時的雷家渡熱鬧的很啊。”談起與雷家渡結緣的原因,王桂容毫不猶豫地說,從小看著雷家渡熱鬧的場景,她和丈夫堅信在雷家渡能賺錢養家,於是便東拼西湊攢下了買船的錢,並僱用了四五名船工開始了在雷家渡的謀生之旅。

讓王桂容沒有想到的是,船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自從有了船,她和丈夫就以船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為了方便渡口兩岸上班的人們,船工們每天早上5點就得起床,作為船上唯一的一名女性,她就負責為船工們做飯,而船員們就對整艘船進行檢查,保證乘客們的安全。每天6點鐘起,他們就開始駕船運輸去河對面趕早班的人,就這樣,他們要一直忙到晚上六七點鐘。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桂容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雷家渡兩岸卻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都有了“電馬兒”,再加上農村的交通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了,來這個渡口乘船的村民就漸漸少了下來,特別岷江二橋修成之後,雷家渡的人流量也驟然減少了五分之四。也許是習慣了船上的生活,在收入驟減的情況下,王桂容和丈夫仍然選擇了堅守,她表示:“我的老家就在河對岸的河東村,村裡人要去太和鎮上趕場,靠的就是船。能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做些貢獻,我們心裡非常高興。”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為了方便乘客,王桂容夫妻倆還為乘客修建了休息的地方。

“上半年修一次,下半年修一次,平常還要經常維護。”為了讓村民們能安全坐船,王桂容可沒少在雷家渡付出。因為岷江水的衝擊,雷家渡兩岸的碼頭總是受到衝擊,每次受到衝擊之後,都需要維修才能使用。

可以說,雷家渡寄託了王桂容一家太多的感情,她總希望能在渡口一直堅守下去,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多年在河邊生活留下的後遺症,她和船工們都非常擔心,終有一天,他們會不得不離開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

昔日盛景話繁榮

別看雷家渡逐漸冷清下來,在岷江水運興盛之時,雷家渡卻是上達成都下達嘉定這條航線上一個重要的碼頭。據老《眉山縣誌》記載:“雷家渡碼頭有常航船10多隻,短航船20多隻,有專、副業船工近百人輪守待僱。河街道商貿興旺。北路大米、江東捆柴由此待運。年運量約2萬多噸。”

正因為優越的水運條件,雷家渡兩岸的很多人都靠在渡口做生意發了家,其中有一戶雷姓人家還將生意做的很大,遠近聞名,雷家渡也因此得名。雷家渡不僅讓渡口兩岸的百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更造就了附近鄉鎮的繁榮,而太和鎮更因為雷家渡的存在成為了眉山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日吞千擔貨,福祿萬家人”就是對雷家渡最好的描述。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岷江之上。

周理明是土生土長的太和人,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和小夥伴一起到嬉戲,模仿縴夫們拉縴時情景;每逢趕集日,四鄰八鄉的小商小販和外地的生意人把太和場圍得水洩不通,他不得不緊緊地跟在大人的身後,深怕一不留神就走丟了。

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村民陶澤明也對往昔的歲月記憶猶新,他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太和鎮各個茶鋪子裡蹭評書聽。長大後,陶澤明也成家立業了,他就和世世代代在渡口兩岸生活的人一樣,在渡口周圍賣鮮貨、火把柴賺錢養家。

“20世紀60年代,雷家渡就沒有了長貨船停靠,但很長一段時間,雷家渡熱鬧依舊。”陶澤明回憶,當時,附近的十幾個村落的村民往上下游做生意的,來往都只能靠這個渡口,每天在渡口上都會有許多商家在這裡裝貨物,所以,渡口周圍還聚集了不少飯館,隨著渡口逐漸冷清,這些飯館也關門了。

即使是這樣,雷家渡依然還是不少村民來往岷江兩岸的重要通道,有著悠久歷史的雷家渡仍然發揮著它的渡運功能,在岷江沿岸的水碼頭大部分都落寞了的情況下,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仍然是四川省岷江流域最大的水碼頭之一。為了百姓能安全過河,東坡區太和鎮和富牛鎮的工作人員每逢節假日和汛期依然會來這裡值守,確保老百姓乘船安全。

牛路口

牛路口的石膏藝人

和雷家渡相隔不遠的富牛鎮牛路口也曾是一個繁華的碼頭,它位於城東10公里處,河兩岸商貿興旺,河街生意興隆,是眉山河東重要渡口之一,直到80年代後期才漸漸荒廢。據老《眉山縣誌》記載:水運繁盛時期,每日停靠在牛路口的長貨船就達一二十隻,來往的船隻向各地運送石膏、菸葉、大米和石膏,其中每年石膏運量達幾十萬噸。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記憶中的牛路口。彭力行繪。

石膏是牛路口的特產,用牛路口的石膏點的豆花總是香嫩可口,所以牛路口石膏的銷量總是很好。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的牛路口人都會製作石膏這門手藝。解放以前,旱路不通,許多農戶都依靠水路來進行貨物運輸。當時河兩岸茶店、商鋪數不勝數,碼頭兩邊整齊的倉庫專門用來堆放貨物。如今,河面沒有以前那麼寬敞了,岷江二橋也方便了兩岸的老百姓,自然而然就冷清了不少,騎車十幾分鍾就進城了。與之相應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打石膏這門原本家家戶戶都會的手藝,如今,只剩下了兩戶人家,徐惠勤就是其中一家。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二十年堅守看變遷

“船馬上就要啟動了,請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東坡區太和鎮雷家渡碼頭,幾十名在太和鎮趕完場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坐船回富牛鎮,售票員王桂容一邊收票一邊叮囑乘客們注意安全,說完這些話後,船就開始慢慢啟動了,朝著岷江東岸緩緩行駛。

王桂容是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買下了這艘船,開始了風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了,見證了碼頭兩岸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王桂容讓乘客繫好救生衣。

“20多年前,來自東坡區富牛、崇禮、回龍等七八個鄉鎮的村民都要從雷家渡坐船,人多的時候要達到上萬人次,當時的雷家渡熱鬧的很啊。”談起與雷家渡結緣的原因,王桂容毫不猶豫地說,從小看著雷家渡熱鬧的場景,她和丈夫堅信在雷家渡能賺錢養家,於是便東拼西湊攢下了買船的錢,並僱用了四五名船工開始了在雷家渡的謀生之旅。

讓王桂容沒有想到的是,船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自從有了船,她和丈夫就以船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為了方便渡口兩岸上班的人們,船工們每天早上5點就得起床,作為船上唯一的一名女性,她就負責為船工們做飯,而船員們就對整艘船進行檢查,保證乘客們的安全。每天6點鐘起,他們就開始駕船運輸去河對面趕早班的人,就這樣,他們要一直忙到晚上六七點鐘。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桂容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雷家渡兩岸卻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都有了“電馬兒”,再加上農村的交通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了,來這個渡口乘船的村民就漸漸少了下來,特別岷江二橋修成之後,雷家渡的人流量也驟然減少了五分之四。也許是習慣了船上的生活,在收入驟減的情況下,王桂容和丈夫仍然選擇了堅守,她表示:“我的老家就在河對岸的河東村,村裡人要去太和鎮上趕場,靠的就是船。能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做些貢獻,我們心裡非常高興。”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為了方便乘客,王桂容夫妻倆還為乘客修建了休息的地方。

“上半年修一次,下半年修一次,平常還要經常維護。”為了讓村民們能安全坐船,王桂容可沒少在雷家渡付出。因為岷江水的衝擊,雷家渡兩岸的碼頭總是受到衝擊,每次受到衝擊之後,都需要維修才能使用。

可以說,雷家渡寄託了王桂容一家太多的感情,她總希望能在渡口一直堅守下去,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多年在河邊生活留下的後遺症,她和船工們都非常擔心,終有一天,他們會不得不離開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

昔日盛景話繁榮

別看雷家渡逐漸冷清下來,在岷江水運興盛之時,雷家渡卻是上達成都下達嘉定這條航線上一個重要的碼頭。據老《眉山縣誌》記載:“雷家渡碼頭有常航船10多隻,短航船20多隻,有專、副業船工近百人輪守待僱。河街道商貿興旺。北路大米、江東捆柴由此待運。年運量約2萬多噸。”

正因為優越的水運條件,雷家渡兩岸的很多人都靠在渡口做生意發了家,其中有一戶雷姓人家還將生意做的很大,遠近聞名,雷家渡也因此得名。雷家渡不僅讓渡口兩岸的百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更造就了附近鄉鎮的繁榮,而太和鎮更因為雷家渡的存在成為了眉山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日吞千擔貨,福祿萬家人”就是對雷家渡最好的描述。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岷江之上。

周理明是土生土長的太和人,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和小夥伴一起到嬉戲,模仿縴夫們拉縴時情景;每逢趕集日,四鄰八鄉的小商小販和外地的生意人把太和場圍得水洩不通,他不得不緊緊地跟在大人的身後,深怕一不留神就走丟了。

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村民陶澤明也對往昔的歲月記憶猶新,他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太和鎮各個茶鋪子裡蹭評書聽。長大後,陶澤明也成家立業了,他就和世世代代在渡口兩岸生活的人一樣,在渡口周圍賣鮮貨、火把柴賺錢養家。

“20世紀60年代,雷家渡就沒有了長貨船停靠,但很長一段時間,雷家渡熱鬧依舊。”陶澤明回憶,當時,附近的十幾個村落的村民往上下游做生意的,來往都只能靠這個渡口,每天在渡口上都會有許多商家在這裡裝貨物,所以,渡口周圍還聚集了不少飯館,隨著渡口逐漸冷清,這些飯館也關門了。

即使是這樣,雷家渡依然還是不少村民來往岷江兩岸的重要通道,有著悠久歷史的雷家渡仍然發揮著它的渡運功能,在岷江沿岸的水碼頭大部分都落寞了的情況下,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仍然是四川省岷江流域最大的水碼頭之一。為了百姓能安全過河,東坡區太和鎮和富牛鎮的工作人員每逢節假日和汛期依然會來這裡值守,確保老百姓乘船安全。

牛路口

牛路口的石膏藝人

和雷家渡相隔不遠的富牛鎮牛路口也曾是一個繁華的碼頭,它位於城東10公里處,河兩岸商貿興旺,河街生意興隆,是眉山河東重要渡口之一,直到80年代後期才漸漸荒廢。據老《眉山縣誌》記載:水運繁盛時期,每日停靠在牛路口的長貨船就達一二十隻,來往的船隻向各地運送石膏、菸葉、大米和石膏,其中每年石膏運量達幾十萬噸。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記憶中的牛路口。彭力行繪。

石膏是牛路口的特產,用牛路口的石膏點的豆花總是香嫩可口,所以牛路口石膏的銷量總是很好。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的牛路口人都會製作石膏這門手藝。解放以前,旱路不通,許多農戶都依靠水路來進行貨物運輸。當時河兩岸茶店、商鋪數不勝數,碼頭兩邊整齊的倉庫專門用來堆放貨物。如今,河面沒有以前那麼寬敞了,岷江二橋也方便了兩岸的老百姓,自然而然就冷清了不少,騎車十幾分鍾就進城了。與之相應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打石膏這門原本家家戶戶都會的手藝,如今,只剩下了兩戶人家,徐惠勤就是其中一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徐惠琴製作石膏。

徐惠勤是土生土長的牛路口人,她的房屋在在牛路口老街的北頭,倚山臨江。這裡正好是素有“小都江堰”之稱的蟆頤堰的取水口,沿山腳的一條一華里長的臨江“半邊街”,最繁華時住有100餘戶人,膏坊、鹽號、貨棧、酒肆、飯鋪、茶房、煙館、民宅,一字排開,臨江成市。石膏、漿粉、劃片和土陶成為這裡遠近聞名的特產,街上川主宮、女王宮兩座寺廟香火甚旺。那時,每天有上百艘的過往船隻夜泊碼頭,很有“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味。

正是貪念牛路口的這番繁華景緻,徐惠勤拒絕了嫁到城裡的機會,一直留在了牛路口,還繼承了媽媽製作石膏的手藝。沒想到,隨著岷江水運的結束,牛路口人與水為伴的生活也消失了蹤影。

“製作石膏可是個耐心的活兒,一批石膏至少得有兩個月才能完成製作。”徐惠勤說,製作石膏也是個靠天吃飯的活兒,石膏成型之後,需要自然風乾,雨水太多會影響石膏的質量,所以製作起來也十分麻煩。這段時間正是一年中製作石膏的最佳時間,為了成批量地製作石膏,徐惠勤請了四個工人一起製作。“抓緊時間製作,爭取在臘月前能出貨。”徐惠勤仔細地算了算,這批石膏的收入雖然除去人工費也所剩不多,但她依然很開心,因為她的兒子張華兵終於願意繼承這門手藝,還買了卡車方便運貨。

飛來白鷺釀美景

隨著岷江水運的衰落,牛路口的繁華終究敵不過歲月的洗禮冷清下來,牛路口人終於意識到他們不得不為自己另謀出路。

可究竟走怎樣發展道路,牛路口人沒有先例可以學習,只得靠一點一點的摸索前行。最開始,牛路口人和其它地方的人一樣嘗試著在種莊稼,經過反覆試驗卻發現牛路口一帶坡地太多,莊稼不出貨。與此同時,牛路口人也意外地發現這片土地上種的竹子長勢良好。這個發現一開始並沒有給牛路口人帶來多少欣喜,因為在那時,發展生產才是最重要的。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二十年堅守看變遷

“船馬上就要啟動了,請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東坡區太和鎮雷家渡碼頭,幾十名在太和鎮趕完場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坐船回富牛鎮,售票員王桂容一邊收票一邊叮囑乘客們注意安全,說完這些話後,船就開始慢慢啟動了,朝著岷江東岸緩緩行駛。

王桂容是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買下了這艘船,開始了風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了,見證了碼頭兩岸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王桂容讓乘客繫好救生衣。

“20多年前,來自東坡區富牛、崇禮、回龍等七八個鄉鎮的村民都要從雷家渡坐船,人多的時候要達到上萬人次,當時的雷家渡熱鬧的很啊。”談起與雷家渡結緣的原因,王桂容毫不猶豫地說,從小看著雷家渡熱鬧的場景,她和丈夫堅信在雷家渡能賺錢養家,於是便東拼西湊攢下了買船的錢,並僱用了四五名船工開始了在雷家渡的謀生之旅。

讓王桂容沒有想到的是,船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自從有了船,她和丈夫就以船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為了方便渡口兩岸上班的人們,船工們每天早上5點就得起床,作為船上唯一的一名女性,她就負責為船工們做飯,而船員們就對整艘船進行檢查,保證乘客們的安全。每天6點鐘起,他們就開始駕船運輸去河對面趕早班的人,就這樣,他們要一直忙到晚上六七點鐘。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桂容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雷家渡兩岸卻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都有了“電馬兒”,再加上農村的交通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了,來這個渡口乘船的村民就漸漸少了下來,特別岷江二橋修成之後,雷家渡的人流量也驟然減少了五分之四。也許是習慣了船上的生活,在收入驟減的情況下,王桂容和丈夫仍然選擇了堅守,她表示:“我的老家就在河對岸的河東村,村裡人要去太和鎮上趕場,靠的就是船。能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做些貢獻,我們心裡非常高興。”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為了方便乘客,王桂容夫妻倆還為乘客修建了休息的地方。

“上半年修一次,下半年修一次,平常還要經常維護。”為了讓村民們能安全坐船,王桂容可沒少在雷家渡付出。因為岷江水的衝擊,雷家渡兩岸的碼頭總是受到衝擊,每次受到衝擊之後,都需要維修才能使用。

可以說,雷家渡寄託了王桂容一家太多的感情,她總希望能在渡口一直堅守下去,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多年在河邊生活留下的後遺症,她和船工們都非常擔心,終有一天,他們會不得不離開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

昔日盛景話繁榮

別看雷家渡逐漸冷清下來,在岷江水運興盛之時,雷家渡卻是上達成都下達嘉定這條航線上一個重要的碼頭。據老《眉山縣誌》記載:“雷家渡碼頭有常航船10多隻,短航船20多隻,有專、副業船工近百人輪守待僱。河街道商貿興旺。北路大米、江東捆柴由此待運。年運量約2萬多噸。”

正因為優越的水運條件,雷家渡兩岸的很多人都靠在渡口做生意發了家,其中有一戶雷姓人家還將生意做的很大,遠近聞名,雷家渡也因此得名。雷家渡不僅讓渡口兩岸的百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更造就了附近鄉鎮的繁榮,而太和鎮更因為雷家渡的存在成為了眉山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日吞千擔貨,福祿萬家人”就是對雷家渡最好的描述。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岷江之上。

周理明是土生土長的太和人,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和小夥伴一起到嬉戲,模仿縴夫們拉縴時情景;每逢趕集日,四鄰八鄉的小商小販和外地的生意人把太和場圍得水洩不通,他不得不緊緊地跟在大人的身後,深怕一不留神就走丟了。

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村民陶澤明也對往昔的歲月記憶猶新,他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太和鎮各個茶鋪子裡蹭評書聽。長大後,陶澤明也成家立業了,他就和世世代代在渡口兩岸生活的人一樣,在渡口周圍賣鮮貨、火把柴賺錢養家。

“20世紀60年代,雷家渡就沒有了長貨船停靠,但很長一段時間,雷家渡熱鬧依舊。”陶澤明回憶,當時,附近的十幾個村落的村民往上下游做生意的,來往都只能靠這個渡口,每天在渡口上都會有許多商家在這裡裝貨物,所以,渡口周圍還聚集了不少飯館,隨著渡口逐漸冷清,這些飯館也關門了。

即使是這樣,雷家渡依然還是不少村民來往岷江兩岸的重要通道,有著悠久歷史的雷家渡仍然發揮著它的渡運功能,在岷江沿岸的水碼頭大部分都落寞了的情況下,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仍然是四川省岷江流域最大的水碼頭之一。為了百姓能安全過河,東坡區太和鎮和富牛鎮的工作人員每逢節假日和汛期依然會來這裡值守,確保老百姓乘船安全。

牛路口

牛路口的石膏藝人

和雷家渡相隔不遠的富牛鎮牛路口也曾是一個繁華的碼頭,它位於城東10公里處,河兩岸商貿興旺,河街生意興隆,是眉山河東重要渡口之一,直到80年代後期才漸漸荒廢。據老《眉山縣誌》記載:水運繁盛時期,每日停靠在牛路口的長貨船就達一二十隻,來往的船隻向各地運送石膏、菸葉、大米和石膏,其中每年石膏運量達幾十萬噸。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記憶中的牛路口。彭力行繪。

石膏是牛路口的特產,用牛路口的石膏點的豆花總是香嫩可口,所以牛路口石膏的銷量總是很好。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的牛路口人都會製作石膏這門手藝。解放以前,旱路不通,許多農戶都依靠水路來進行貨物運輸。當時河兩岸茶店、商鋪數不勝數,碼頭兩邊整齊的倉庫專門用來堆放貨物。如今,河面沒有以前那麼寬敞了,岷江二橋也方便了兩岸的老百姓,自然而然就冷清了不少,騎車十幾分鍾就進城了。與之相應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打石膏這門原本家家戶戶都會的手藝,如今,只剩下了兩戶人家,徐惠勤就是其中一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徐惠琴製作石膏。

徐惠勤是土生土長的牛路口人,她的房屋在在牛路口老街的北頭,倚山臨江。這裡正好是素有“小都江堰”之稱的蟆頤堰的取水口,沿山腳的一條一華里長的臨江“半邊街”,最繁華時住有100餘戶人,膏坊、鹽號、貨棧、酒肆、飯鋪、茶房、煙館、民宅,一字排開,臨江成市。石膏、漿粉、劃片和土陶成為這裡遠近聞名的特產,街上川主宮、女王宮兩座寺廟香火甚旺。那時,每天有上百艘的過往船隻夜泊碼頭,很有“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味。

正是貪念牛路口的這番繁華景緻,徐惠勤拒絕了嫁到城裡的機會,一直留在了牛路口,還繼承了媽媽製作石膏的手藝。沒想到,隨著岷江水運的結束,牛路口人與水為伴的生活也消失了蹤影。

“製作石膏可是個耐心的活兒,一批石膏至少得有兩個月才能完成製作。”徐惠勤說,製作石膏也是個靠天吃飯的活兒,石膏成型之後,需要自然風乾,雨水太多會影響石膏的質量,所以製作起來也十分麻煩。這段時間正是一年中製作石膏的最佳時間,為了成批量地製作石膏,徐惠勤請了四個工人一起製作。“抓緊時間製作,爭取在臘月前能出貨。”徐惠勤仔細地算了算,這批石膏的收入雖然除去人工費也所剩不多,但她依然很開心,因為她的兒子張華兵終於願意繼承這門手藝,還買了卡車方便運貨。

飛來白鷺釀美景

隨著岷江水運的衰落,牛路口的繁華終究敵不過歲月的洗禮冷清下來,牛路口人終於意識到他們不得不為自己另謀出路。

可究竟走怎樣發展道路,牛路口人沒有先例可以學習,只得靠一點一點的摸索前行。最開始,牛路口人和其它地方的人一樣嘗試著在種莊稼,經過反覆試驗卻發現牛路口一帶坡地太多,莊稼不出貨。與此同時,牛路口人也意外地發現這片土地上種的竹子長勢良好。這個發現一開始並沒有給牛路口人帶來多少欣喜,因為在那時,發展生產才是最重要的。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牛路口老街。

經過反覆思考,牛路口人還是決定種竹子,保土固沙。從1986年包產到戶後,牛路口人的種竹熱潮在村上的倡導下越演越烈。讓牛路口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行為很快得到了大自然的迴應,作為對牛路口人愛護岷江、愛護自然環境的一大嘉獎,遠離牛路口多時的白鷺回來了。

“1999年竹林封山,就有少量的白鷺出現,並逐年增多,2006年春天一下子聚起了上萬只,現在還在不斷飛來。”該村黨支部書記林成興說介紹,經過多年的努力,該村已形成了上百畝的竹林,這裡也自發形成了“竹海鷺鳴”、 “城郭夕照”、“水口懷古”、“江月沐浴”等旅遊景點,為一村老少找到新的出路。

現在,每逢春天到來,就有不少眉山人會沿106線往東,到富牛鎮後再往北行2公里去尋找這一片茂密的竹林,去欣賞白鷺嬉戲的場景。當人們站在牛路口的山頭,眼前總會浮現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泥路,路兩旁竹木茂盛,路兩邊群山重疊,山壁陡峭。一眼望去,波光瀲灩的岷江之上,靜謐的竹海之中,竹林和江上群飛群落的白鷺,盡收眼底,讓人頓生“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意境,也讓人不禁聯想這裡曾經繁榮的碼頭歲月。

筆者感言

世事變遷,曾經盛極一時的岷江水運也不可避免地蕭條了,依附於岷江水運的各個水碼頭,也不見了往昔喧囂的場景,而是更顯得越來越冷清了。也許在此時,我們更應該看看雷家渡和牛路口的發展變化,雖然,我們並不能阻止水運的消沉,但我們或許可以盡力讓碼頭產生別樣的風景。

雷家渡的渡口雖然艱辛地維持著,但讓人欣慰的是,太和鎮已經意識到了碼頭文化的重要性,將雷家渡這個重要的碼頭元素納入到太和古鎮的建設之中,讓人們在不遠的將來看到有著“小香港”之稱太和大放光彩。而富牛鎮的牛路口碼頭早已跳出了人們常規的思路,另闢蹊徑,讓牛路口自成一景,它存在的意義就在於讓碼頭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儘管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但這並不意味著碼頭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事實上在碼頭數十年的變遷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而一些新的價值也在被髮掘著。

它們或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歷史支撐著當地文化的發展,或成為旅遊業的樞紐,把人們帶入山水相親的風景之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東坡區雷家渡和牛路口碼頭,一起聽聽當地人講與碼頭有關的故事,感受碼頭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江鷗點點。

雷家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二十年堅守看變遷

“船馬上就要啟動了,請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東坡區太和鎮雷家渡碼頭,幾十名在太和鎮趕完場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坐船回富牛鎮,售票員王桂容一邊收票一邊叮囑乘客們注意安全,說完這些話後,船就開始慢慢啟動了,朝著岷江東岸緩緩行駛。

王桂容是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買下了這艘船,開始了風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了,見證了碼頭兩岸的變遷。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王桂容讓乘客繫好救生衣。

“20多年前,來自東坡區富牛、崇禮、回龍等七八個鄉鎮的村民都要從雷家渡坐船,人多的時候要達到上萬人次,當時的雷家渡熱鬧的很啊。”談起與雷家渡結緣的原因,王桂容毫不猶豫地說,從小看著雷家渡熱鬧的場景,她和丈夫堅信在雷家渡能賺錢養家,於是便東拼西湊攢下了買船的錢,並僱用了四五名船工開始了在雷家渡的謀生之旅。

讓王桂容沒有想到的是,船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自從有了船,她和丈夫就以船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為了方便渡口兩岸上班的人們,船工們每天早上5點就得起床,作為船上唯一的一名女性,她就負責為船工們做飯,而船員們就對整艘船進行檢查,保證乘客們的安全。每天6點鐘起,他們就開始駕船運輸去河對面趕早班的人,就這樣,他們要一直忙到晚上六七點鐘。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桂容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雷家渡兩岸卻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都有了“電馬兒”,再加上農村的交通設施也越來越完善了,來這個渡口乘船的村民就漸漸少了下來,特別岷江二橋修成之後,雷家渡的人流量也驟然減少了五分之四。也許是習慣了船上的生活,在收入驟減的情況下,王桂容和丈夫仍然選擇了堅守,她表示:“我的老家就在河對岸的河東村,村裡人要去太和鎮上趕場,靠的就是船。能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做些貢獻,我們心裡非常高興。”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為了方便乘客,王桂容夫妻倆還為乘客修建了休息的地方。

“上半年修一次,下半年修一次,平常還要經常維護。”為了讓村民們能安全坐船,王桂容可沒少在雷家渡付出。因為岷江水的衝擊,雷家渡兩岸的碼頭總是受到衝擊,每次受到衝擊之後,都需要維修才能使用。

可以說,雷家渡寄託了王桂容一家太多的感情,她總希望能在渡口一直堅守下去,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多年在河邊生活留下的後遺症,她和船工們都非常擔心,終有一天,他們會不得不離開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

昔日盛景話繁榮

別看雷家渡逐漸冷清下來,在岷江水運興盛之時,雷家渡卻是上達成都下達嘉定這條航線上一個重要的碼頭。據老《眉山縣誌》記載:“雷家渡碼頭有常航船10多隻,短航船20多隻,有專、副業船工近百人輪守待僱。河街道商貿興旺。北路大米、江東捆柴由此待運。年運量約2萬多噸。”

正因為優越的水運條件,雷家渡兩岸的很多人都靠在渡口做生意發了家,其中有一戶雷姓人家還將生意做的很大,遠近聞名,雷家渡也因此得名。雷家渡不僅讓渡口兩岸的百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更造就了附近鄉鎮的繁榮,而太和鎮更因為雷家渡的存在成為了眉山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日吞千擔貨,福祿萬家人”就是對雷家渡最好的描述。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岷江之上。

周理明是土生土長的太和人,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和小夥伴一起到嬉戲,模仿縴夫們拉縴時情景;每逢趕集日,四鄰八鄉的小商小販和外地的生意人把太和場圍得水洩不通,他不得不緊緊地跟在大人的身後,深怕一不留神就走丟了。

東坡區富牛鎮河東村村民陶澤明也對往昔的歲月記憶猶新,他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太和鎮各個茶鋪子裡蹭評書聽。長大後,陶澤明也成家立業了,他就和世世代代在渡口兩岸生活的人一樣,在渡口周圍賣鮮貨、火把柴賺錢養家。

“20世紀60年代,雷家渡就沒有了長貨船停靠,但很長一段時間,雷家渡熱鬧依舊。”陶澤明回憶,當時,附近的十幾個村落的村民往上下游做生意的,來往都只能靠這個渡口,每天在渡口上都會有許多商家在這裡裝貨物,所以,渡口周圍還聚集了不少飯館,隨著渡口逐漸冷清,這些飯館也關門了。

即使是這樣,雷家渡依然還是不少村民來往岷江兩岸的重要通道,有著悠久歷史的雷家渡仍然發揮著它的渡運功能,在岷江沿岸的水碼頭大部分都落寞了的情況下,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仍然是四川省岷江流域最大的水碼頭之一。為了百姓能安全過河,東坡區太和鎮和富牛鎮的工作人員每逢節假日和汛期依然會來這裡值守,確保老百姓乘船安全。

牛路口

牛路口的石膏藝人

和雷家渡相隔不遠的富牛鎮牛路口也曾是一個繁華的碼頭,它位於城東10公里處,河兩岸商貿興旺,河街生意興隆,是眉山河東重要渡口之一,直到80年代後期才漸漸荒廢。據老《眉山縣誌》記載:水運繁盛時期,每日停靠在牛路口的長貨船就達一二十隻,來往的船隻向各地運送石膏、菸葉、大米和石膏,其中每年石膏運量達幾十萬噸。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記憶中的牛路口。彭力行繪。

石膏是牛路口的特產,用牛路口的石膏點的豆花總是香嫩可口,所以牛路口石膏的銷量總是很好。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的牛路口人都會製作石膏這門手藝。解放以前,旱路不通,許多農戶都依靠水路來進行貨物運輸。當時河兩岸茶店、商鋪數不勝數,碼頭兩邊整齊的倉庫專門用來堆放貨物。如今,河面沒有以前那麼寬敞了,岷江二橋也方便了兩岸的老百姓,自然而然就冷清了不少,騎車十幾分鍾就進城了。與之相應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打石膏這門原本家家戶戶都會的手藝,如今,只剩下了兩戶人家,徐惠勤就是其中一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徐惠琴製作石膏。

徐惠勤是土生土長的牛路口人,她的房屋在在牛路口老街的北頭,倚山臨江。這裡正好是素有“小都江堰”之稱的蟆頤堰的取水口,沿山腳的一條一華里長的臨江“半邊街”,最繁華時住有100餘戶人,膏坊、鹽號、貨棧、酒肆、飯鋪、茶房、煙館、民宅,一字排開,臨江成市。石膏、漿粉、劃片和土陶成為這裡遠近聞名的特產,街上川主宮、女王宮兩座寺廟香火甚旺。那時,每天有上百艘的過往船隻夜泊碼頭,很有“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味。

正是貪念牛路口的這番繁華景緻,徐惠勤拒絕了嫁到城裡的機會,一直留在了牛路口,還繼承了媽媽製作石膏的手藝。沒想到,隨著岷江水運的結束,牛路口人與水為伴的生活也消失了蹤影。

“製作石膏可是個耐心的活兒,一批石膏至少得有兩個月才能完成製作。”徐惠勤說,製作石膏也是個靠天吃飯的活兒,石膏成型之後,需要自然風乾,雨水太多會影響石膏的質量,所以製作起來也十分麻煩。這段時間正是一年中製作石膏的最佳時間,為了成批量地製作石膏,徐惠勤請了四個工人一起製作。“抓緊時間製作,爭取在臘月前能出貨。”徐惠勤仔細地算了算,這批石膏的收入雖然除去人工費也所剩不多,但她依然很開心,因為她的兒子張華兵終於願意繼承這門手藝,還買了卡車方便運貨。

飛來白鷺釀美景

隨著岷江水運的衰落,牛路口的繁華終究敵不過歲月的洗禮冷清下來,牛路口人終於意識到他們不得不為自己另謀出路。

可究竟走怎樣發展道路,牛路口人沒有先例可以學習,只得靠一點一點的摸索前行。最開始,牛路口人和其它地方的人一樣嘗試著在種莊稼,經過反覆試驗卻發現牛路口一帶坡地太多,莊稼不出貨。與此同時,牛路口人也意外地發現這片土地上種的竹子長勢良好。這個發現一開始並沒有給牛路口人帶來多少欣喜,因為在那時,發展生產才是最重要的。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牛路口老街。

經過反覆思考,牛路口人還是決定種竹子,保土固沙。從1986年包產到戶後,牛路口人的種竹熱潮在村上的倡導下越演越烈。讓牛路口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行為很快得到了大自然的迴應,作為對牛路口人愛護岷江、愛護自然環境的一大嘉獎,遠離牛路口多時的白鷺回來了。

“1999年竹林封山,就有少量的白鷺出現,並逐年增多,2006年春天一下子聚起了上萬只,現在還在不斷飛來。”該村黨支部書記林成興說介紹,經過多年的努力,該村已形成了上百畝的竹林,這裡也自發形成了“竹海鷺鳴”、 “城郭夕照”、“水口懷古”、“江月沐浴”等旅遊景點,為一村老少找到新的出路。

現在,每逢春天到來,就有不少眉山人會沿106線往東,到富牛鎮後再往北行2公里去尋找這一片茂密的竹林,去欣賞白鷺嬉戲的場景。當人們站在牛路口的山頭,眼前總會浮現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泥路,路兩旁竹木茂盛,路兩邊群山重疊,山壁陡峭。一眼望去,波光瀲灩的岷江之上,靜謐的竹海之中,竹林和江上群飛群落的白鷺,盡收眼底,讓人頓生“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意境,也讓人不禁聯想這裡曾經繁榮的碼頭歲月。

筆者感言

世事變遷,曾經盛極一時的岷江水運也不可避免地蕭條了,依附於岷江水運的各個水碼頭,也不見了往昔喧囂的場景,而是更顯得越來越冷清了。也許在此時,我們更應該看看雷家渡和牛路口的發展變化,雖然,我們並不能阻止水運的消沉,但我們或許可以盡力讓碼頭產生別樣的風景。

雷家渡的渡口雖然艱辛地維持著,但讓人欣慰的是,太和鎮已經意識到了碼頭文化的重要性,將雷家渡這個重要的碼頭元素納入到太和古鎮的建設之中,讓人們在不遠的將來看到有著“小香港”之稱太和大放光彩。而富牛鎮的牛路口碼頭早已跳出了人們常規的思路,另闢蹊徑,讓牛路口自成一景,它存在的意義就在於讓碼頭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⑤| 不一樣的風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