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軍沒有入關,明末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在得知崇禎帝殉國的消息後,選擇了向關外的清軍投降。同年四月,李自成率軍與吳三桂、滿清聯軍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展開激戰。最終,李自成被打敗,滿清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自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沒有清軍入關這檔子事,明末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呢?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明末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這個問題,首先就得來說說當時的形勢。崇禎皇帝殉國後,除了關外的滿清之外,中國還存在著三股主要勢力,分別是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所統轄的大順政權,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所統轄的大西政權,以及明朝在留都南京建立的南明政權。假設清軍不入關,那顯然剩下就是這三股勢力開始逐鹿中原。

對明末這段歷史有所瞭解的讀者可能會知道,李自成東征明朝京師,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攻下了北京城。許多人會因此產生一個誤解,認為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很強。不過,事實卻並非如此。雖然李自成的軍隊一路所向披靡,但這並非是他的軍隊太強,而是當時明朝的官軍已經毫無戰鬥力了。李自成在東征過程中很少遇到打硬仗的情況,大多時候都是“闖王”的軍隊到哪兒,哪兒的官兵就望風投降了,包括最後攻克京城也是如此,守城的明軍主動打開城門,迎接“闖王”入城。崇禎帝甚至連調集勤王軍隊的時間都沒有,被逼無奈下才只好選擇了殉國。

事實上,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李自成的軍隊根本沒有那麼強的戰鬥力。之後在同清軍的較量中,李自成號稱的百萬大軍屢戰屢敗,僅過了一年時間就被徹底打敗了。因此,即便清軍沒入關,以李自成的實力,想要統一全中國恐怕並不現實。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明末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張獻忠是當時僅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明朝末年,他的主要勢力在四川一帶。張獻忠手下有幾個能征善戰的乾兒子,他們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這幾人在歷史上都大名鼎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定國後來成為了南明的國之柱石,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將領之一。

跟李自成比起來,張獻忠的幹部隊伍更具優勢。李自成手下沒幾個真正拿的出手的將領,比如最有名的權將軍劉宗敏,其實給李自成拖的後腿可能比他做出的貢獻更大。而張獻忠手下的這幾個將領個個都能獨當一面。不過,張獻忠的劣勢在於他的勢力範圍太小,僅僅佔據著四川一帶,從長期來看,很難與李自成或者南明政權相匹敵。所以,張獻忠想要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比李自成更小。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明末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最後再來說說南明。南明的情況比較複雜,先後經歷了好幾個政權交替,我們就著重來說說最有可能實現逆風翻盤的弘光政權。

弘光政權是明朝遺臣在留都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的政權,當時佔據著明末的半壁江山。從法統上來說,南明肯定是最正統的政權。因此在崇禎帝殉國後,仍舊效忠於明朝的士大夫們都把希望寄託於南明政權上。從表面實力上來看,南明也不弱,“江北四鎮”以及加上南寧侯左良玉手下的軍隊,合計兵力超過了百萬。而且,南明政權佔據著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也是得天獨厚。

可是,南明的死穴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軍隊不受中央朝廷控制。南明表面上看陳兵百萬,坐擁江南,似乎非常強勢。可實際上這些軍隊完全不受南京朝廷的調遣,而只聽命於自己的頂頭上司。因此,南明的實際控制力很弱。更要命的是,這些軍隊雖然不聽朝廷號令,但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朝廷索取糧餉。百萬大軍一天到晚要這要那,朝廷這點家底沒多久就被他們給掏空了。此外,南明的百萬大軍也是虛有其表,人數雖多,但多半都是兵痞。這些人在軍隊中就是混飯吃,真正讓他們上陣殺敵是指望不上的,這在真實歷史上也被驗證過了,當1645年清軍南下的時候,南明弘光政權一觸即潰,迅速滅亡了。因此,以南明的情況來看,想要恢復祖宗江山,恐怕難於上青天。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明末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綜上所述,即便清軍沒有入關,憑當時關內的這三股勢力,誰也不具備一統天下的能力。明末的中國最有可能出現的就是像三國時期那種三足鼎立,彼此攻伐的格局。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恐怕才是最壞的結局。因為,再壞的秩序也好過沒有秩序。生活在戰亂年代中的百姓所承受的苦難,又哪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中的人所能想象到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