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古代制度,由於對中國古代史不瞭解,因此不做太多論述,以免出現嚴重史學失誤。八旗制度發展到滿清入關以後,便逐步發展出漢軍旗,滿軍旗以及蒙軍旗,其中,漢軍旗因為其主要構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擔任過滿洲貴族的僕役,因此整體等級較低。

"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古代制度,由於對中國古代史不瞭解,因此不做太多論述,以免出現嚴重史學失誤。八旗制度發展到滿清入關以後,便逐步發展出漢軍旗,滿軍旗以及蒙軍旗,其中,漢軍旗因為其主要構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擔任過滿洲貴族的僕役,因此整體等級較低。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的敗壞,有其一系列原因,其中,八旗子弟不需要勞動,即可定期獲得相當數目的生活費是八旗制度敗壞的根本原因,從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在有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往往是更多人的選擇。

事實上在乾隆初年,八旗子弟戰鬥力低下,生活嬌生慣養的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乾隆帝深感情況危險,曾經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後來乾隆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又主張削減旗人規模,讓戰鬥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本來精兵簡政的思路沒有問題,但是由於裁撤併沒有一套明文規定的甄別標準,導致漢軍旗首先被大量裁撤,其次是家族內已經沒有做官近親屬的旗人,乾隆時期的裁撤,一方面導致文化水平相對高的漢軍旗人被大量裁撤,令旗人集團的人才儲備遭到一定打擊,另外一方面導致八旗集團的整體貴族化進一步加劇,也就導致八旗子弟更加沉迷享樂。

"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古代制度,由於對中國古代史不瞭解,因此不做太多論述,以免出現嚴重史學失誤。八旗制度發展到滿清入關以後,便逐步發展出漢軍旗,滿軍旗以及蒙軍旗,其中,漢軍旗因為其主要構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擔任過滿洲貴族的僕役,因此整體等級較低。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的敗壞,有其一系列原因,其中,八旗子弟不需要勞動,即可定期獲得相當數目的生活費是八旗制度敗壞的根本原因,從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在有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往往是更多人的選擇。

事實上在乾隆初年,八旗子弟戰鬥力低下,生活嬌生慣養的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乾隆帝深感情況危險,曾經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後來乾隆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又主張削減旗人規模,讓戰鬥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本來精兵簡政的思路沒有問題,但是由於裁撤併沒有一套明文規定的甄別標準,導致漢軍旗首先被大量裁撤,其次是家族內已經沒有做官近親屬的旗人,乾隆時期的裁撤,一方面導致文化水平相對高的漢軍旗人被大量裁撤,令旗人集團的人才儲備遭到一定打擊,另外一方面導致八旗集團的整體貴族化進一步加劇,也就導致八旗子弟更加沉迷享樂。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子弟在清代難以解決,其根本原因有兩個,1.八旗問題不是一個在清代可以公開討論的話題,對於清政府而言,若漢官討論八旗制度的弊病,容易導致其遭到滿洲官員的集中圍攻,並使用“滿漢之辨”作為絕佳的理由進行攻訐,因此對於清政府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八旗的問題是不能進行公開討論的。

2.八旗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決策權,滿洲親貴中,也有一批如恭親王一般都有識之士意識到八旗制度耗費巨資卻百無一用。但是這些有識之士其實也不太敢討論八旗治理的問題,因為八旗名義上是清政府對中國進行管治的基本盤,八旗子弟雖然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但是由於各種親屬關係,八旗子弟擁有更好的同清政府高層的進言渠道,因此,即便有擁有一定見地的滿洲親貴認為應該整頓八旗子弟,也會立刻導致其他滿洲貴族組織相當大的反對聲浪,被指責“動搖國本”。這些人或多或少和皇帝還有一定血緣關係,提出的反對意見具有不低的影響力。因此對於這種基本盤的問題,即使是滿洲親貴有心改革,也未必有膽量公開提出。

因此,八旗制度及其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提出,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權限,而近代中國本身清政府就內外交困,清帝或者說慈禧就更加不會去觸碰這個可能瓦解清政府基本盤的話題了。

"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古代制度,由於對中國古代史不瞭解,因此不做太多論述,以免出現嚴重史學失誤。八旗制度發展到滿清入關以後,便逐步發展出漢軍旗,滿軍旗以及蒙軍旗,其中,漢軍旗因為其主要構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擔任過滿洲貴族的僕役,因此整體等級較低。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的敗壞,有其一系列原因,其中,八旗子弟不需要勞動,即可定期獲得相當數目的生活費是八旗制度敗壞的根本原因,從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在有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往往是更多人的選擇。

事實上在乾隆初年,八旗子弟戰鬥力低下,生活嬌生慣養的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乾隆帝深感情況危險,曾經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後來乾隆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又主張削減旗人規模,讓戰鬥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本來精兵簡政的思路沒有問題,但是由於裁撤併沒有一套明文規定的甄別標準,導致漢軍旗首先被大量裁撤,其次是家族內已經沒有做官近親屬的旗人,乾隆時期的裁撤,一方面導致文化水平相對高的漢軍旗人被大量裁撤,令旗人集團的人才儲備遭到一定打擊,另外一方面導致八旗集團的整體貴族化進一步加劇,也就導致八旗子弟更加沉迷享樂。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子弟在清代難以解決,其根本原因有兩個,1.八旗問題不是一個在清代可以公開討論的話題,對於清政府而言,若漢官討論八旗制度的弊病,容易導致其遭到滿洲官員的集中圍攻,並使用“滿漢之辨”作為絕佳的理由進行攻訐,因此對於清政府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八旗的問題是不能進行公開討論的。

2.八旗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決策權,滿洲親貴中,也有一批如恭親王一般都有識之士意識到八旗制度耗費巨資卻百無一用。但是這些有識之士其實也不太敢討論八旗治理的問題,因為八旗名義上是清政府對中國進行管治的基本盤,八旗子弟雖然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但是由於各種親屬關係,八旗子弟擁有更好的同清政府高層的進言渠道,因此,即便有擁有一定見地的滿洲親貴認為應該整頓八旗子弟,也會立刻導致其他滿洲貴族組織相當大的反對聲浪,被指責“動搖國本”。這些人或多或少和皇帝還有一定血緣關係,提出的反對意見具有不低的影響力。因此對於這種基本盤的問題,即使是滿洲親貴有心改革,也未必有膽量公開提出。

因此,八旗制度及其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提出,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權限,而近代中國本身清政府就內外交困,清帝或者說慈禧就更加不會去觸碰這個可能瓦解清政府基本盤的話題了。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及八旗子弟的崩壞,到了嘉慶年間發展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嘉慶帝倒是很想整頓八旗,由於八旗的改革和整頓實質上只能由他本人親自參謀和決斷,所以嘉慶帝也無從尋求足夠的合理化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嘉慶想出一招方法:讓京師的八旗子弟前往滿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圖阿拉屯墾,希望通過讓這些人體會傳統的漁獵生活,提高這些人的意志品質和勞動能力。當然,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參加,嘉慶還開出來一個條件“前往赫圖阿拉屯墾滿5年者,無條件授予五品頂戴,擇優錄用。”(在清代,五品頂戴雖然沒有實際職務,但是在清代的民間進行日常辦事或經商中,卻有相當大的便利)沒想到命令發出,應者寥寥,京師的八旗子弟從乾隆年間就開始沉迷玩樂,根本不想脫離京師,更何況人很難在面對切身利益的情況下保持足夠冷靜,大量京師的旗人認為,在赫圖阿拉待5年足以要了他們的命。因此,這些人紛紛集結起來,向嘉慶進言停止這種想法。但是嘉慶決心已經下了,很難阻止。在這種情況下,直接負責管理赫圖阿拉的盛京將軍立馬慌了神,這些八旗子弟萬一真的在赫圖阿拉死了不少,則京師的旗人必然通過各種渠道向嘉慶控訴,如果他們的憤怒得不到宣洩或者說不敢直接指責嘉慶,則必然轉向控訴自己辦事不力,到時候嘉慶受不了親貴的指責,說不定還要甩鍋給自己。因此,這位盛京將軍立刻行動起來,首先他把屯墾的地點改在了瀋陽城附近,改善了屯墾的地理區位。其次,他選擇了幾個氣候尚可的片區,集中修了一批屋子,並圈養了一批牲畜做樣子,滿足嘉慶“學習騎射漁獵”的目的,最後,他甚至還僱傭了一批僕役,並設置了廚房,以滿足八旗大爺的吃飯和洗衣需求。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來了近三千八旗子弟,這些人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中,居然還在不斷找關係上書控訴“環境惡劣,生不如死”,希望嘉慶收回成命,甚至發生過多次旗人私下逃回京師,拒絕前往盛京的事件,再到後來,甚至還發生了旗人出錢僱傭當地人替代自己屯墾。事情進行到最後,以嘉慶帝處死幾名私自逃回京師達五次以上的旗人而告終,但是屯墾(實際上就是度假村農家樂)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自此以後,嘉慶帝意識到八旗制度的崩壞是不可阻止的。

事實上,歷代清帝都或多或少的主張整頓八旗,但是因為阻力太大,加上諸事繁多,最後絕大多數不了了之。如晚清太平天國以後,慈禧也多次嘗試建設近代化的滿族八旗軍,其曾經在頤和園內辦理“海軍學校”,訓練旗人的海軍軍官,結果這些大爺在北洋海軍軍艦上實訓時紛紛暈船到生活不能自理。把八旗子弟摻入北洋海軍的想法也就以失敗告終。

在1899年左右,由榮祿牽頭,使用西式武器編練武衛軍,其中武衛前軍即編入不少八旗軍,但由於長期以來基層八旗的文化腐朽,同時又由於維持溫飽的生活費定期發放,加上清政府整體官僚系統機制的腐化,導致八旗士兵缺乏戰鬥意志和受教育的慾望。練成的武衛前軍縱然裝備大量西式武器,也在八國聯軍戰役中一鬨而散。

"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古代制度,由於對中國古代史不瞭解,因此不做太多論述,以免出現嚴重史學失誤。八旗制度發展到滿清入關以後,便逐步發展出漢軍旗,滿軍旗以及蒙軍旗,其中,漢軍旗因為其主要構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擔任過滿洲貴族的僕役,因此整體等級較低。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的敗壞,有其一系列原因,其中,八旗子弟不需要勞動,即可定期獲得相當數目的生活費是八旗制度敗壞的根本原因,從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在有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往往是更多人的選擇。

事實上在乾隆初年,八旗子弟戰鬥力低下,生活嬌生慣養的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乾隆帝深感情況危險,曾經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後來乾隆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又主張削減旗人規模,讓戰鬥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本來精兵簡政的思路沒有問題,但是由於裁撤併沒有一套明文規定的甄別標準,導致漢軍旗首先被大量裁撤,其次是家族內已經沒有做官近親屬的旗人,乾隆時期的裁撤,一方面導致文化水平相對高的漢軍旗人被大量裁撤,令旗人集團的人才儲備遭到一定打擊,另外一方面導致八旗集團的整體貴族化進一步加劇,也就導致八旗子弟更加沉迷享樂。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子弟在清代難以解決,其根本原因有兩個,1.八旗問題不是一個在清代可以公開討論的話題,對於清政府而言,若漢官討論八旗制度的弊病,容易導致其遭到滿洲官員的集中圍攻,並使用“滿漢之辨”作為絕佳的理由進行攻訐,因此對於清政府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八旗的問題是不能進行公開討論的。

2.八旗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決策權,滿洲親貴中,也有一批如恭親王一般都有識之士意識到八旗制度耗費巨資卻百無一用。但是這些有識之士其實也不太敢討論八旗治理的問題,因為八旗名義上是清政府對中國進行管治的基本盤,八旗子弟雖然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但是由於各種親屬關係,八旗子弟擁有更好的同清政府高層的進言渠道,因此,即便有擁有一定見地的滿洲親貴認為應該整頓八旗子弟,也會立刻導致其他滿洲貴族組織相當大的反對聲浪,被指責“動搖國本”。這些人或多或少和皇帝還有一定血緣關係,提出的反對意見具有不低的影響力。因此對於這種基本盤的問題,即使是滿洲親貴有心改革,也未必有膽量公開提出。

因此,八旗制度及其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提出,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權限,而近代中國本身清政府就內外交困,清帝或者說慈禧就更加不會去觸碰這個可能瓦解清政府基本盤的話題了。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及八旗子弟的崩壞,到了嘉慶年間發展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嘉慶帝倒是很想整頓八旗,由於八旗的改革和整頓實質上只能由他本人親自參謀和決斷,所以嘉慶帝也無從尋求足夠的合理化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嘉慶想出一招方法:讓京師的八旗子弟前往滿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圖阿拉屯墾,希望通過讓這些人體會傳統的漁獵生活,提高這些人的意志品質和勞動能力。當然,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參加,嘉慶還開出來一個條件“前往赫圖阿拉屯墾滿5年者,無條件授予五品頂戴,擇優錄用。”(在清代,五品頂戴雖然沒有實際職務,但是在清代的民間進行日常辦事或經商中,卻有相當大的便利)沒想到命令發出,應者寥寥,京師的八旗子弟從乾隆年間就開始沉迷玩樂,根本不想脫離京師,更何況人很難在面對切身利益的情況下保持足夠冷靜,大量京師的旗人認為,在赫圖阿拉待5年足以要了他們的命。因此,這些人紛紛集結起來,向嘉慶進言停止這種想法。但是嘉慶決心已經下了,很難阻止。在這種情況下,直接負責管理赫圖阿拉的盛京將軍立馬慌了神,這些八旗子弟萬一真的在赫圖阿拉死了不少,則京師的旗人必然通過各種渠道向嘉慶控訴,如果他們的憤怒得不到宣洩或者說不敢直接指責嘉慶,則必然轉向控訴自己辦事不力,到時候嘉慶受不了親貴的指責,說不定還要甩鍋給自己。因此,這位盛京將軍立刻行動起來,首先他把屯墾的地點改在了瀋陽城附近,改善了屯墾的地理區位。其次,他選擇了幾個氣候尚可的片區,集中修了一批屋子,並圈養了一批牲畜做樣子,滿足嘉慶“學習騎射漁獵”的目的,最後,他甚至還僱傭了一批僕役,並設置了廚房,以滿足八旗大爺的吃飯和洗衣需求。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來了近三千八旗子弟,這些人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中,居然還在不斷找關係上書控訴“環境惡劣,生不如死”,希望嘉慶收回成命,甚至發生過多次旗人私下逃回京師,拒絕前往盛京的事件,再到後來,甚至還發生了旗人出錢僱傭當地人替代自己屯墾。事情進行到最後,以嘉慶帝處死幾名私自逃回京師達五次以上的旗人而告終,但是屯墾(實際上就是度假村農家樂)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自此以後,嘉慶帝意識到八旗制度的崩壞是不可阻止的。

事實上,歷代清帝都或多或少的主張整頓八旗,但是因為阻力太大,加上諸事繁多,最後絕大多數不了了之。如晚清太平天國以後,慈禧也多次嘗試建設近代化的滿族八旗軍,其曾經在頤和園內辦理“海軍學校”,訓練旗人的海軍軍官,結果這些大爺在北洋海軍軍艦上實訓時紛紛暈船到生活不能自理。把八旗子弟摻入北洋海軍的想法也就以失敗告終。

在1899年左右,由榮祿牽頭,使用西式武器編練武衛軍,其中武衛前軍即編入不少八旗軍,但由於長期以來基層八旗的文化腐朽,同時又由於維持溫飽的生活費定期發放,加上清政府整體官僚系統機制的腐化,導致八旗士兵缺乏戰鬥意志和受教育的慾望。練成的武衛前軍縱然裝備大量西式武器,也在八國聯軍戰役中一鬨而散。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從本質上看,八旗子弟這一類人其實也不重視近代化軍隊這份工作。

另外一方面,慈禧整頓編練八旗想法,需要經手各級滿漢進行具體實施,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開罪同僚,或者被旗人通過各種渠道輕而易舉的上告到慈禧處以詆譭自身,這些措施根本得不到有效執行,導致練成的八旗軍缺乏戰鬥力。長此以往,最後導致唯一可以對八旗制度及其附屬人員進行大規模整頓的人--清帝(慈禧)實際上在潛意識中已經形成成見-八旗軍根本練不出來。

清末編練北洋軍時,清政府的財力經過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鉅額賠款勒索,已經大不如前,在有限的財力下編練北洋軍,必然導致清政府需要其戰鬥力有充分的保證,在自身面臨各種國內外嚴峻考驗的情況下,清政府必然要求從士兵招募到軍官學習編練的質量都要有足夠保證,然後用北洋軍維護清政府自身的超然性和合法地位,因此,清政府不可能再有財力去做編成八旗軍的嘗試,即使後來在北洋軍中摻入了八旗軍,也就是最多作為和平時期對袁氏的內部牽制,清政府內心並不指望這些人有多少戰鬥力,在後來對付湖北新軍時,也沒有第一時間派出八旗子弟比例較高的部分北洋系軍隊。

事實上掌握完整近代化軍事教育體系的晚清地方督撫及技術官僚,在編練八旗軍時,出於主觀上不願意讓八旗軍做大,以及客觀上嚴格訓練會引發八旗子弟群起上告,影響個人仕途的原因,因此在訓練八旗子弟時,基本上不負責任。

清末新政時,清政府選拔出的體格合格且識字的八旗子弟,在天津和北洋系裡面的軍官候補生一起學習西方軍事,結果這些人文化水平遠不如漢族軍校生,自身其實也是被強行選出來入學的,導致這些人在學習層面非常敷衍,作業完全都是抄的,考試全靠作弊,甚至僱同學替考,慈禧曾經提出,旗人去北洋軍內部學習軍事,加一倍發補給,結果這些旗人居然拿著新的軍服在集體宿舍的庭院裡面故意打滾,把軍服磨破,然後去領新的,美其名曰“反正有的換,不要白不要”,甚至還有人在食堂就餐,一定要把多發的飯票用完,首先是拿到附近市場上去賣,後來北洋軍營地不允許一般人進入,八旗子弟裡面甚至還有人故意打2份飯,然後把第二份飯菜倒掉過癮。

"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古代制度,由於對中國古代史不瞭解,因此不做太多論述,以免出現嚴重史學失誤。八旗制度發展到滿清入關以後,便逐步發展出漢軍旗,滿軍旗以及蒙軍旗,其中,漢軍旗因為其主要構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擔任過滿洲貴族的僕役,因此整體等級較低。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的敗壞,有其一系列原因,其中,八旗子弟不需要勞動,即可定期獲得相當數目的生活費是八旗制度敗壞的根本原因,從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在有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往往是更多人的選擇。

事實上在乾隆初年,八旗子弟戰鬥力低下,生活嬌生慣養的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乾隆帝深感情況危險,曾經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後來乾隆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又主張削減旗人規模,讓戰鬥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本來精兵簡政的思路沒有問題,但是由於裁撤併沒有一套明文規定的甄別標準,導致漢軍旗首先被大量裁撤,其次是家族內已經沒有做官近親屬的旗人,乾隆時期的裁撤,一方面導致文化水平相對高的漢軍旗人被大量裁撤,令旗人集團的人才儲備遭到一定打擊,另外一方面導致八旗集團的整體貴族化進一步加劇,也就導致八旗子弟更加沉迷享樂。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子弟在清代難以解決,其根本原因有兩個,1.八旗問題不是一個在清代可以公開討論的話題,對於清政府而言,若漢官討論八旗制度的弊病,容易導致其遭到滿洲官員的集中圍攻,並使用“滿漢之辨”作為絕佳的理由進行攻訐,因此對於清政府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八旗的問題是不能進行公開討論的。

2.八旗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決策權,滿洲親貴中,也有一批如恭親王一般都有識之士意識到八旗制度耗費巨資卻百無一用。但是這些有識之士其實也不太敢討論八旗治理的問題,因為八旗名義上是清政府對中國進行管治的基本盤,八旗子弟雖然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但是由於各種親屬關係,八旗子弟擁有更好的同清政府高層的進言渠道,因此,即便有擁有一定見地的滿洲親貴認為應該整頓八旗子弟,也會立刻導致其他滿洲貴族組織相當大的反對聲浪,被指責“動搖國本”。這些人或多或少和皇帝還有一定血緣關係,提出的反對意見具有不低的影響力。因此對於這種基本盤的問題,即使是滿洲親貴有心改革,也未必有膽量公開提出。

因此,八旗制度及其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提出,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權限,而近代中國本身清政府就內外交困,清帝或者說慈禧就更加不會去觸碰這個可能瓦解清政府基本盤的話題了。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及八旗子弟的崩壞,到了嘉慶年間發展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嘉慶帝倒是很想整頓八旗,由於八旗的改革和整頓實質上只能由他本人親自參謀和決斷,所以嘉慶帝也無從尋求足夠的合理化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嘉慶想出一招方法:讓京師的八旗子弟前往滿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圖阿拉屯墾,希望通過讓這些人體會傳統的漁獵生活,提高這些人的意志品質和勞動能力。當然,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參加,嘉慶還開出來一個條件“前往赫圖阿拉屯墾滿5年者,無條件授予五品頂戴,擇優錄用。”(在清代,五品頂戴雖然沒有實際職務,但是在清代的民間進行日常辦事或經商中,卻有相當大的便利)沒想到命令發出,應者寥寥,京師的八旗子弟從乾隆年間就開始沉迷玩樂,根本不想脫離京師,更何況人很難在面對切身利益的情況下保持足夠冷靜,大量京師的旗人認為,在赫圖阿拉待5年足以要了他們的命。因此,這些人紛紛集結起來,向嘉慶進言停止這種想法。但是嘉慶決心已經下了,很難阻止。在這種情況下,直接負責管理赫圖阿拉的盛京將軍立馬慌了神,這些八旗子弟萬一真的在赫圖阿拉死了不少,則京師的旗人必然通過各種渠道向嘉慶控訴,如果他們的憤怒得不到宣洩或者說不敢直接指責嘉慶,則必然轉向控訴自己辦事不力,到時候嘉慶受不了親貴的指責,說不定還要甩鍋給自己。因此,這位盛京將軍立刻行動起來,首先他把屯墾的地點改在了瀋陽城附近,改善了屯墾的地理區位。其次,他選擇了幾個氣候尚可的片區,集中修了一批屋子,並圈養了一批牲畜做樣子,滿足嘉慶“學習騎射漁獵”的目的,最後,他甚至還僱傭了一批僕役,並設置了廚房,以滿足八旗大爺的吃飯和洗衣需求。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來了近三千八旗子弟,這些人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中,居然還在不斷找關係上書控訴“環境惡劣,生不如死”,希望嘉慶收回成命,甚至發生過多次旗人私下逃回京師,拒絕前往盛京的事件,再到後來,甚至還發生了旗人出錢僱傭當地人替代自己屯墾。事情進行到最後,以嘉慶帝處死幾名私自逃回京師達五次以上的旗人而告終,但是屯墾(實際上就是度假村農家樂)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自此以後,嘉慶帝意識到八旗制度的崩壞是不可阻止的。

事實上,歷代清帝都或多或少的主張整頓八旗,但是因為阻力太大,加上諸事繁多,最後絕大多數不了了之。如晚清太平天國以後,慈禧也多次嘗試建設近代化的滿族八旗軍,其曾經在頤和園內辦理“海軍學校”,訓練旗人的海軍軍官,結果這些大爺在北洋海軍軍艦上實訓時紛紛暈船到生活不能自理。把八旗子弟摻入北洋海軍的想法也就以失敗告終。

在1899年左右,由榮祿牽頭,使用西式武器編練武衛軍,其中武衛前軍即編入不少八旗軍,但由於長期以來基層八旗的文化腐朽,同時又由於維持溫飽的生活費定期發放,加上清政府整體官僚系統機制的腐化,導致八旗士兵缺乏戰鬥意志和受教育的慾望。練成的武衛前軍縱然裝備大量西式武器,也在八國聯軍戰役中一鬨而散。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從本質上看,八旗子弟這一類人其實也不重視近代化軍隊這份工作。

另外一方面,慈禧整頓編練八旗想法,需要經手各級滿漢進行具體實施,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開罪同僚,或者被旗人通過各種渠道輕而易舉的上告到慈禧處以詆譭自身,這些措施根本得不到有效執行,導致練成的八旗軍缺乏戰鬥力。長此以往,最後導致唯一可以對八旗制度及其附屬人員進行大規模整頓的人--清帝(慈禧)實際上在潛意識中已經形成成見-八旗軍根本練不出來。

清末編練北洋軍時,清政府的財力經過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鉅額賠款勒索,已經大不如前,在有限的財力下編練北洋軍,必然導致清政府需要其戰鬥力有充分的保證,在自身面臨各種國內外嚴峻考驗的情況下,清政府必然要求從士兵招募到軍官學習編練的質量都要有足夠保證,然後用北洋軍維護清政府自身的超然性和合法地位,因此,清政府不可能再有財力去做編成八旗軍的嘗試,即使後來在北洋軍中摻入了八旗軍,也就是最多作為和平時期對袁氏的內部牽制,清政府內心並不指望這些人有多少戰鬥力,在後來對付湖北新軍時,也沒有第一時間派出八旗子弟比例較高的部分北洋系軍隊。

事實上掌握完整近代化軍事教育體系的晚清地方督撫及技術官僚,在編練八旗軍時,出於主觀上不願意讓八旗軍做大,以及客觀上嚴格訓練會引發八旗子弟群起上告,影響個人仕途的原因,因此在訓練八旗子弟時,基本上不負責任。

清末新政時,清政府選拔出的體格合格且識字的八旗子弟,在天津和北洋系裡面的軍官候補生一起學習西方軍事,結果這些人文化水平遠不如漢族軍校生,自身其實也是被強行選出來入學的,導致這些人在學習層面非常敷衍,作業完全都是抄的,考試全靠作弊,甚至僱同學替考,慈禧曾經提出,旗人去北洋軍內部學習軍事,加一倍發補給,結果這些旗人居然拿著新的軍服在集體宿舍的庭院裡面故意打滾,把軍服磨破,然後去領新的,美其名曰“反正有的換,不要白不要”,甚至還有人在食堂就餐,一定要把多發的飯票用完,首先是拿到附近市場上去賣,後來北洋軍營地不允許一般人進入,八旗子弟裡面甚至還有人故意打2份飯,然後把第二份飯菜倒掉過癮。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袁氏把北洋軍當成自己的核心權力所在,其瞭解到這種情況以後,內心自然十分歡迎,因為這導致清政府的“摻沙子”策略完全失效,因此,在袁氏的授意下,各級教學部門自然不會主動去找事搞整頓,對這夥大爺,就只狠抓隊列訓練,然後找了個別學習態度尚可的旗人,專門訓練他射擊技術,再挑選幾個近支親貴子弟,送到德國留學,用來對付檢查。因為北洋軍每年需要和南洋軍會操,只要會操上不出問題,老佛爺那邊就能糊弄過去,後來慈禧過世,袁氏被開缺以後,情況就更加不可收拾了。1910年,南北洋會操,此時袁氏已經不在職,這夥八旗軍官和士兵準備前往南方會操,途徑安徽,聽說徐錫麟起義,且清政府決定讓自己這支部隊前往打擊徐錫麟,這些人居然全部嚇破了膽,其中,八旗士兵都是相對收入差一些的旗人家庭出身,覺得跑路了就沒有編制了,便集體逃離北洋軍駐地,跑到駐地附近的縣城駐紮下來,拒絕服從指揮,八旗的軍官則一鬨而散,頭腦還算正常的準備前往南京投奔張勳,其餘則拋棄軍服,花高價買老百姓的破爛衣物,化妝逃跑,企圖逃回京師,其中,北洋內部一位旗人團的團長,自知部下紛紛逃竄,自己難辭其咎,一旦被清政府高層問責,怕是要被槍斃。於是此人便扣下了自己手中全團還沒發的軍餉,化裝成乞丐逃往山東,進入山東以後,他設法坐船快速返回天津,找到奕匡,把手裡面的錢全部拿出來交給慶王奕匡,由於這事情實在是過於丟人,加上那筆錢數額估計奕匡看不上,氣的奕匡拒絕收款,把此人大罵一頓後直接趕走,奕匡雖然氣壞了,但是最後考慮到此人畢竟還算親貴,旗人團不戰自潰的消息如果傳開,給革命檔造成口實,影響極壞,且法不責眾,如果全部嚴肅處理,打擊面太大,奕匡本人早就意識到大清風雨飄搖,所關心的不過個人利益安全,再加上旗人團敗壞如此,確實不是這個團長一人的責任。所以最後奕匡還是想辦法把這事情壓了下去,此事不了了之。

清政府最後一次企圖編練合格的近代化八旗軍的設想就此破產。

一年以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兩年以後,1912年,清帝被迫宣佈退位,清朝覆滅。

"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古代制度,由於對中國古代史不瞭解,因此不做太多論述,以免出現嚴重史學失誤。八旗制度發展到滿清入關以後,便逐步發展出漢軍旗,滿軍旗以及蒙軍旗,其中,漢軍旗因為其主要構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擔任過滿洲貴族的僕役,因此整體等級較低。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的敗壞,有其一系列原因,其中,八旗子弟不需要勞動,即可定期獲得相當數目的生活費是八旗制度敗壞的根本原因,從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在有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往往是更多人的選擇。

事實上在乾隆初年,八旗子弟戰鬥力低下,生活嬌生慣養的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乾隆帝深感情況危險,曾經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後來乾隆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又主張削減旗人規模,讓戰鬥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本來精兵簡政的思路沒有問題,但是由於裁撤併沒有一套明文規定的甄別標準,導致漢軍旗首先被大量裁撤,其次是家族內已經沒有做官近親屬的旗人,乾隆時期的裁撤,一方面導致文化水平相對高的漢軍旗人被大量裁撤,令旗人集團的人才儲備遭到一定打擊,另外一方面導致八旗集團的整體貴族化進一步加劇,也就導致八旗子弟更加沉迷享樂。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子弟在清代難以解決,其根本原因有兩個,1.八旗問題不是一個在清代可以公開討論的話題,對於清政府而言,若漢官討論八旗制度的弊病,容易導致其遭到滿洲官員的集中圍攻,並使用“滿漢之辨”作為絕佳的理由進行攻訐,因此對於清政府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八旗的問題是不能進行公開討論的。

2.八旗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決策權,滿洲親貴中,也有一批如恭親王一般都有識之士意識到八旗制度耗費巨資卻百無一用。但是這些有識之士其實也不太敢討論八旗治理的問題,因為八旗名義上是清政府對中國進行管治的基本盤,八旗子弟雖然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但是由於各種親屬關係,八旗子弟擁有更好的同清政府高層的進言渠道,因此,即便有擁有一定見地的滿洲親貴認為應該整頓八旗子弟,也會立刻導致其他滿洲貴族組織相當大的反對聲浪,被指責“動搖國本”。這些人或多或少和皇帝還有一定血緣關係,提出的反對意見具有不低的影響力。因此對於這種基本盤的問題,即使是滿洲親貴有心改革,也未必有膽量公開提出。

因此,八旗制度及其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提出,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權限,而近代中國本身清政府就內外交困,清帝或者說慈禧就更加不會去觸碰這個可能瓦解清政府基本盤的話題了。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八旗制度及八旗子弟的崩壞,到了嘉慶年間發展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嘉慶帝倒是很想整頓八旗,由於八旗的改革和整頓實質上只能由他本人親自參謀和決斷,所以嘉慶帝也無從尋求足夠的合理化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嘉慶想出一招方法:讓京師的八旗子弟前往滿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圖阿拉屯墾,希望通過讓這些人體會傳統的漁獵生活,提高這些人的意志品質和勞動能力。當然,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參加,嘉慶還開出來一個條件“前往赫圖阿拉屯墾滿5年者,無條件授予五品頂戴,擇優錄用。”(在清代,五品頂戴雖然沒有實際職務,但是在清代的民間進行日常辦事或經商中,卻有相當大的便利)沒想到命令發出,應者寥寥,京師的八旗子弟從乾隆年間就開始沉迷玩樂,根本不想脫離京師,更何況人很難在面對切身利益的情況下保持足夠冷靜,大量京師的旗人認為,在赫圖阿拉待5年足以要了他們的命。因此,這些人紛紛集結起來,向嘉慶進言停止這種想法。但是嘉慶決心已經下了,很難阻止。在這種情況下,直接負責管理赫圖阿拉的盛京將軍立馬慌了神,這些八旗子弟萬一真的在赫圖阿拉死了不少,則京師的旗人必然通過各種渠道向嘉慶控訴,如果他們的憤怒得不到宣洩或者說不敢直接指責嘉慶,則必然轉向控訴自己辦事不力,到時候嘉慶受不了親貴的指責,說不定還要甩鍋給自己。因此,這位盛京將軍立刻行動起來,首先他把屯墾的地點改在了瀋陽城附近,改善了屯墾的地理區位。其次,他選擇了幾個氣候尚可的片區,集中修了一批屋子,並圈養了一批牲畜做樣子,滿足嘉慶“學習騎射漁獵”的目的,最後,他甚至還僱傭了一批僕役,並設置了廚房,以滿足八旗大爺的吃飯和洗衣需求。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來了近三千八旗子弟,這些人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中,居然還在不斷找關係上書控訴“環境惡劣,生不如死”,希望嘉慶收回成命,甚至發生過多次旗人私下逃回京師,拒絕前往盛京的事件,再到後來,甚至還發生了旗人出錢僱傭當地人替代自己屯墾。事情進行到最後,以嘉慶帝處死幾名私自逃回京師達五次以上的旗人而告終,但是屯墾(實際上就是度假村農家樂)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自此以後,嘉慶帝意識到八旗制度的崩壞是不可阻止的。

事實上,歷代清帝都或多或少的主張整頓八旗,但是因為阻力太大,加上諸事繁多,最後絕大多數不了了之。如晚清太平天國以後,慈禧也多次嘗試建設近代化的滿族八旗軍,其曾經在頤和園內辦理“海軍學校”,訓練旗人的海軍軍官,結果這些大爺在北洋海軍軍艦上實訓時紛紛暈船到生活不能自理。把八旗子弟摻入北洋海軍的想法也就以失敗告終。

在1899年左右,由榮祿牽頭,使用西式武器編練武衛軍,其中武衛前軍即編入不少八旗軍,但由於長期以來基層八旗的文化腐朽,同時又由於維持溫飽的生活費定期發放,加上清政府整體官僚系統機制的腐化,導致八旗士兵缺乏戰鬥意志和受教育的慾望。練成的武衛前軍縱然裝備大量西式武器,也在八國聯軍戰役中一鬨而散。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從本質上看,八旗子弟這一類人其實也不重視近代化軍隊這份工作。

另外一方面,慈禧整頓編練八旗想法,需要經手各級滿漢進行具體實施,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開罪同僚,或者被旗人通過各種渠道輕而易舉的上告到慈禧處以詆譭自身,這些措施根本得不到有效執行,導致練成的八旗軍缺乏戰鬥力。長此以往,最後導致唯一可以對八旗制度及其附屬人員進行大規模整頓的人--清帝(慈禧)實際上在潛意識中已經形成成見-八旗軍根本練不出來。

清末編練北洋軍時,清政府的財力經過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鉅額賠款勒索,已經大不如前,在有限的財力下編練北洋軍,必然導致清政府需要其戰鬥力有充分的保證,在自身面臨各種國內外嚴峻考驗的情況下,清政府必然要求從士兵招募到軍官學習編練的質量都要有足夠保證,然後用北洋軍維護清政府自身的超然性和合法地位,因此,清政府不可能再有財力去做編成八旗軍的嘗試,即使後來在北洋軍中摻入了八旗軍,也就是最多作為和平時期對袁氏的內部牽制,清政府內心並不指望這些人有多少戰鬥力,在後來對付湖北新軍時,也沒有第一時間派出八旗子弟比例較高的部分北洋系軍隊。

事實上掌握完整近代化軍事教育體系的晚清地方督撫及技術官僚,在編練八旗軍時,出於主觀上不願意讓八旗軍做大,以及客觀上嚴格訓練會引發八旗子弟群起上告,影響個人仕途的原因,因此在訓練八旗子弟時,基本上不負責任。

清末新政時,清政府選拔出的體格合格且識字的八旗子弟,在天津和北洋系裡面的軍官候補生一起學習西方軍事,結果這些人文化水平遠不如漢族軍校生,自身其實也是被強行選出來入學的,導致這些人在學習層面非常敷衍,作業完全都是抄的,考試全靠作弊,甚至僱同學替考,慈禧曾經提出,旗人去北洋軍內部學習軍事,加一倍發補給,結果這些旗人居然拿著新的軍服在集體宿舍的庭院裡面故意打滾,把軍服磨破,然後去領新的,美其名曰“反正有的換,不要白不要”,甚至還有人在食堂就餐,一定要把多發的飯票用完,首先是拿到附近市場上去賣,後來北洋軍營地不允許一般人進入,八旗子弟裡面甚至還有人故意打2份飯,然後把第二份飯菜倒掉過癮。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袁氏把北洋軍當成自己的核心權力所在,其瞭解到這種情況以後,內心自然十分歡迎,因為這導致清政府的“摻沙子”策略完全失效,因此,在袁氏的授意下,各級教學部門自然不會主動去找事搞整頓,對這夥大爺,就只狠抓隊列訓練,然後找了個別學習態度尚可的旗人,專門訓練他射擊技術,再挑選幾個近支親貴子弟,送到德國留學,用來對付檢查。因為北洋軍每年需要和南洋軍會操,只要會操上不出問題,老佛爺那邊就能糊弄過去,後來慈禧過世,袁氏被開缺以後,情況就更加不可收拾了。1910年,南北洋會操,此時袁氏已經不在職,這夥八旗軍官和士兵準備前往南方會操,途徑安徽,聽說徐錫麟起義,且清政府決定讓自己這支部隊前往打擊徐錫麟,這些人居然全部嚇破了膽,其中,八旗士兵都是相對收入差一些的旗人家庭出身,覺得跑路了就沒有編制了,便集體逃離北洋軍駐地,跑到駐地附近的縣城駐紮下來,拒絕服從指揮,八旗的軍官則一鬨而散,頭腦還算正常的準備前往南京投奔張勳,其餘則拋棄軍服,花高價買老百姓的破爛衣物,化妝逃跑,企圖逃回京師,其中,北洋內部一位旗人團的團長,自知部下紛紛逃竄,自己難辭其咎,一旦被清政府高層問責,怕是要被槍斃。於是此人便扣下了自己手中全團還沒發的軍餉,化裝成乞丐逃往山東,進入山東以後,他設法坐船快速返回天津,找到奕匡,把手裡面的錢全部拿出來交給慶王奕匡,由於這事情實在是過於丟人,加上那筆錢數額估計奕匡看不上,氣的奕匡拒絕收款,把此人大罵一頓後直接趕走,奕匡雖然氣壞了,但是最後考慮到此人畢竟還算親貴,旗人團不戰自潰的消息如果傳開,給革命檔造成口實,影響極壞,且法不責眾,如果全部嚴肅處理,打擊面太大,奕匡本人早就意識到大清風雨飄搖,所關心的不過個人利益安全,再加上旗人團敗壞如此,確實不是這個團長一人的責任。所以最後奕匡還是想辦法把這事情壓了下去,此事不了了之。

清政府最後一次企圖編練合格的近代化八旗軍的設想就此破產。

一年以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兩年以後,1912年,清帝被迫宣佈退位,清朝覆滅。

大清帝國脊髓中的蛀蟲——八旗貴族,入關前無敵,入關後腐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