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

1644年,鎮守遼東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清軍攻入山海關,加速了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的進程。吳三桂也被後人斥為“漢奸”、“民族敗類”。然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應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物所處的情境出發去做出判斷,因此,吳三桂降清事件不能簡單地以對錯去論定。

"

1644年,鎮守遼東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清軍攻入山海關,加速了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的進程。吳三桂也被後人斥為“漢奸”、“民族敗類”。然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應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物所處的情境出發去做出判斷,因此,吳三桂降清事件不能簡單地以對錯去論定。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秦皇島山海關總兵府景區

吳三桂的兩條路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延續270多年的明王朝覆滅。而此時,吳三桂統領著數萬軍隊響應此前崇禎帝的“勤王令”正向京城緩慢推進。三月二十日,到達河北豐潤時,吳三桂接到消息:昨日凌晨崇禎帝自殺殉國。吳三桂一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是進是退,無所適從。他下令部隊返回山海關,靜待形勢的發展。

這時,擺在吳三桂面前的選擇其實只有兩條路,要麼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要麼投降關外的滿清勢力。先說第一種選擇,明朝滅亡後,事實上當時大批明朝的文官武將沒有逃往南方,而是都歸附了大順,大順政權頗有一統天下之勢;大順政權和明王朝一樣都是漢族政權,和滿清不一樣;再說吳三桂軍隊主要是和清軍打仗,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基本沒有什麼恩怨瓜葛;從吳三桂個人來說,吳三桂的父母都在北京,處於大順政權的控制之下。因此,投降李自成似乎是吳三桂的最佳選擇,而且也確實成為他的最初選擇。

再說第二種選擇,早在1642年四月,清軍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開始對吳三桂招降,後來還命令已經投降的吳三桂的舅舅、著名的明朝將領祖大壽親自寫信給吳三桂勸降。吳三桂其實也明白,之前已經投降滿清的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將領確實受到了清方的恩遇和重用。隨著清軍實力的壯大,投降滿清對於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來說,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不過,吳三桂權衡再三,最初並沒有接受滿清的招降。

"

1644年,鎮守遼東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清軍攻入山海關,加速了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的進程。吳三桂也被後人斥為“漢奸”、“民族敗類”。然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應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物所處的情境出發去做出判斷,因此,吳三桂降清事件不能簡單地以對錯去論定。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秦皇島山海關總兵府景區

吳三桂的兩條路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延續270多年的明王朝覆滅。而此時,吳三桂統領著數萬軍隊響應此前崇禎帝的“勤王令”正向京城緩慢推進。三月二十日,到達河北豐潤時,吳三桂接到消息:昨日凌晨崇禎帝自殺殉國。吳三桂一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是進是退,無所適從。他下令部隊返回山海關,靜待形勢的發展。

這時,擺在吳三桂面前的選擇其實只有兩條路,要麼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要麼投降關外的滿清勢力。先說第一種選擇,明朝滅亡後,事實上當時大批明朝的文官武將沒有逃往南方,而是都歸附了大順,大順政權頗有一統天下之勢;大順政權和明王朝一樣都是漢族政權,和滿清不一樣;再說吳三桂軍隊主要是和清軍打仗,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基本沒有什麼恩怨瓜葛;從吳三桂個人來說,吳三桂的父母都在北京,處於大順政權的控制之下。因此,投降李自成似乎是吳三桂的最佳選擇,而且也確實成為他的最初選擇。

再說第二種選擇,早在1642年四月,清軍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開始對吳三桂招降,後來還命令已經投降的吳三桂的舅舅、著名的明朝將領祖大壽親自寫信給吳三桂勸降。吳三桂其實也明白,之前已經投降滿清的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將領確實受到了清方的恩遇和重用。隨著清軍實力的壯大,投降滿清對於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來說,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不過,吳三桂權衡再三,最初並沒有接受滿清的招降。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陝西米脂李自成行宮蠟像

在吳三桂選擇的天平傾向李自成時,後者也適時地向前者伸出了“橄欖枝”。為爭取吳三桂的歸附,攻下北京城的李自成派出了吳三桂過去的遼東同僚、獻出居庸關的原大明總兵唐通攜帶四萬輛白銀,還有由李自成重要謀士牛金星起草、已被扣為人質的吳三桂父親吳襄抄寫的所謂親筆信,前去山海關勸降吳三桂。吳三桂決定投降李自成,並將山海關防務移交給唐通,率領兵馬前往北京見李自成,在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他貼出告示稱“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

態度為何突變?

然而,數日後當隊伍行至河北玉田縣時,情勢急轉直下,吳三桂突然決定由投降轉為對抗。吳三桂為什麼態度發生180度的大轉變,現存史料中提供了三種說法:一是吳三桂聽說父親吳襄被大順政權追贓;一是誤信從北京私自逃出的奴僕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第三種說法即是民間廣泛流傳的“衝冠一怒為紅顏”,說是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佔。

我認為,正是由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對明朝官紳的追贓助餉政策將他們推向了對立面,讓吳三桂對歸降後的處境心生疑慮,也對李自成能否像之前的劉邦、朱元璋等布衣出身的起義軍領袖一樣最終成事產生懷疑。總之,吳三桂隨後帶領兵馬直撲山海關,向唐通發起攻擊,奪佔了山海關。同時,吳三桂已經決定向關外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借兵抗衡李自成。

"

1644年,鎮守遼東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清軍攻入山海關,加速了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的進程。吳三桂也被後人斥為“漢奸”、“民族敗類”。然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應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物所處的情境出發去做出判斷,因此,吳三桂降清事件不能簡單地以對錯去論定。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秦皇島山海關總兵府景區

吳三桂的兩條路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延續270多年的明王朝覆滅。而此時,吳三桂統領著數萬軍隊響應此前崇禎帝的“勤王令”正向京城緩慢推進。三月二十日,到達河北豐潤時,吳三桂接到消息:昨日凌晨崇禎帝自殺殉國。吳三桂一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是進是退,無所適從。他下令部隊返回山海關,靜待形勢的發展。

這時,擺在吳三桂面前的選擇其實只有兩條路,要麼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要麼投降關外的滿清勢力。先說第一種選擇,明朝滅亡後,事實上當時大批明朝的文官武將沒有逃往南方,而是都歸附了大順,大順政權頗有一統天下之勢;大順政權和明王朝一樣都是漢族政權,和滿清不一樣;再說吳三桂軍隊主要是和清軍打仗,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基本沒有什麼恩怨瓜葛;從吳三桂個人來說,吳三桂的父母都在北京,處於大順政權的控制之下。因此,投降李自成似乎是吳三桂的最佳選擇,而且也確實成為他的最初選擇。

再說第二種選擇,早在1642年四月,清軍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開始對吳三桂招降,後來還命令已經投降的吳三桂的舅舅、著名的明朝將領祖大壽親自寫信給吳三桂勸降。吳三桂其實也明白,之前已經投降滿清的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將領確實受到了清方的恩遇和重用。隨著清軍實力的壯大,投降滿清對於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來說,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不過,吳三桂權衡再三,最初並沒有接受滿清的招降。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陝西米脂李自成行宮蠟像

在吳三桂選擇的天平傾向李自成時,後者也適時地向前者伸出了“橄欖枝”。為爭取吳三桂的歸附,攻下北京城的李自成派出了吳三桂過去的遼東同僚、獻出居庸關的原大明總兵唐通攜帶四萬輛白銀,還有由李自成重要謀士牛金星起草、已被扣為人質的吳三桂父親吳襄抄寫的所謂親筆信,前去山海關勸降吳三桂。吳三桂決定投降李自成,並將山海關防務移交給唐通,率領兵馬前往北京見李自成,在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他貼出告示稱“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

態度為何突變?

然而,數日後當隊伍行至河北玉田縣時,情勢急轉直下,吳三桂突然決定由投降轉為對抗。吳三桂為什麼態度發生180度的大轉變,現存史料中提供了三種說法:一是吳三桂聽說父親吳襄被大順政權追贓;一是誤信從北京私自逃出的奴僕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第三種說法即是民間廣泛流傳的“衝冠一怒為紅顏”,說是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佔。

我認為,正是由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對明朝官紳的追贓助餉政策將他們推向了對立面,讓吳三桂對歸降後的處境心生疑慮,也對李自成能否像之前的劉邦、朱元璋等布衣出身的起義軍領袖一樣最終成事產生懷疑。總之,吳三桂隨後帶領兵馬直撲山海關,向唐通發起攻擊,奪佔了山海關。同時,吳三桂已經決定向關外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借兵抗衡李自成。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吳三桂在給多爾袞的求援信上說:“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朝之報北朝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酧,不敢食言。”看來,剛開始,吳三桂並不打算投入清人的懷抱,只是想借助清軍的力量消滅李自成,把自己打扮成復興明朝的功臣,為此不惜向多爾袞承諾割地賠款換取支持。

不過,事情發展到後來,已經不是吳三桂所能左右的,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山海關擊退李自成後,便順勢向北京進發,最終入主中原。吳三桂則被派去追擊撤離北京的李自成。

降清之舉順應大勢

事實上,即使沒有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軍和李自成的對決也在所難免,因為在明朝瀕臨滅亡之際,滿清統治者已經不滿足以往的劫財掠物、搶奪人口,而是開始圖謀中原。吳三桂的投降只是掃除了清軍的一大障礙,加速了其進軍全國的進程。而李自成呢,佔領北京後大順政權依然脫不了“流寇”本質,對歸降的明朝官紳實施追贓助餉政策,導致政權基礎不穩。這與滿清統治者對明朝降官的籠絡形成鮮明對比。可以預料,李自成終究難以抵擋滿清勢力的“入侵”。

"

1644年,鎮守遼東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清軍攻入山海關,加速了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的進程。吳三桂也被後人斥為“漢奸”、“民族敗類”。然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應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物所處的情境出發去做出判斷,因此,吳三桂降清事件不能簡單地以對錯去論定。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秦皇島山海關總兵府景區

吳三桂的兩條路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延續270多年的明王朝覆滅。而此時,吳三桂統領著數萬軍隊響應此前崇禎帝的“勤王令”正向京城緩慢推進。三月二十日,到達河北豐潤時,吳三桂接到消息:昨日凌晨崇禎帝自殺殉國。吳三桂一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是進是退,無所適從。他下令部隊返回山海關,靜待形勢的發展。

這時,擺在吳三桂面前的選擇其實只有兩條路,要麼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要麼投降關外的滿清勢力。先說第一種選擇,明朝滅亡後,事實上當時大批明朝的文官武將沒有逃往南方,而是都歸附了大順,大順政權頗有一統天下之勢;大順政權和明王朝一樣都是漢族政權,和滿清不一樣;再說吳三桂軍隊主要是和清軍打仗,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基本沒有什麼恩怨瓜葛;從吳三桂個人來說,吳三桂的父母都在北京,處於大順政權的控制之下。因此,投降李自成似乎是吳三桂的最佳選擇,而且也確實成為他的最初選擇。

再說第二種選擇,早在1642年四月,清軍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開始對吳三桂招降,後來還命令已經投降的吳三桂的舅舅、著名的明朝將領祖大壽親自寫信給吳三桂勸降。吳三桂其實也明白,之前已經投降滿清的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將領確實受到了清方的恩遇和重用。隨著清軍實力的壯大,投降滿清對於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來說,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不過,吳三桂權衡再三,最初並沒有接受滿清的招降。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陝西米脂李自成行宮蠟像

在吳三桂選擇的天平傾向李自成時,後者也適時地向前者伸出了“橄欖枝”。為爭取吳三桂的歸附,攻下北京城的李自成派出了吳三桂過去的遼東同僚、獻出居庸關的原大明總兵唐通攜帶四萬輛白銀,還有由李自成重要謀士牛金星起草、已被扣為人質的吳三桂父親吳襄抄寫的所謂親筆信,前去山海關勸降吳三桂。吳三桂決定投降李自成,並將山海關防務移交給唐通,率領兵馬前往北京見李自成,在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他貼出告示稱“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

態度為何突變?

然而,數日後當隊伍行至河北玉田縣時,情勢急轉直下,吳三桂突然決定由投降轉為對抗。吳三桂為什麼態度發生180度的大轉變,現存史料中提供了三種說法:一是吳三桂聽說父親吳襄被大順政權追贓;一是誤信從北京私自逃出的奴僕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第三種說法即是民間廣泛流傳的“衝冠一怒為紅顏”,說是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佔。

我認為,正是由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對明朝官紳的追贓助餉政策將他們推向了對立面,讓吳三桂對歸降後的處境心生疑慮,也對李自成能否像之前的劉邦、朱元璋等布衣出身的起義軍領袖一樣最終成事產生懷疑。總之,吳三桂隨後帶領兵馬直撲山海關,向唐通發起攻擊,奪佔了山海關。同時,吳三桂已經決定向關外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借兵抗衡李自成。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吳三桂在給多爾袞的求援信上說:“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朝之報北朝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酧,不敢食言。”看來,剛開始,吳三桂並不打算投入清人的懷抱,只是想借助清軍的力量消滅李自成,把自己打扮成復興明朝的功臣,為此不惜向多爾袞承諾割地賠款換取支持。

不過,事情發展到後來,已經不是吳三桂所能左右的,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山海關擊退李自成後,便順勢向北京進發,最終入主中原。吳三桂則被派去追擊撤離北京的李自成。

降清之舉順應大勢

事實上,即使沒有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軍和李自成的對決也在所難免,因為在明朝瀕臨滅亡之際,滿清統治者已經不滿足以往的劫財掠物、搶奪人口,而是開始圖謀中原。吳三桂的投降只是掃除了清軍的一大障礙,加速了其進軍全國的進程。而李自成呢,佔領北京後大順政權依然脫不了“流寇”本質,對歸降的明朝官紳實施追贓助餉政策,導致政權基礎不穩。這與滿清統治者對明朝降官的籠絡形成鮮明對比。可以預料,李自成終究難以抵擋滿清勢力的“入侵”。

寧願引清軍入關,也不願歸順李自成,吳三桂的選擇對嗎?

山海關景區

因此,從歷史大勢和局勢的判斷上看,吳三桂的眼光和識見不差,降清之舉順應了歷史大勢;從個人操行上看,吳三桂先歸順李自成,後又降清叛清的做法當然令人唾棄;從漢族正統觀念出發,吳三桂把滿清“韃子”引入關,導致漢族為主的中原被少數民族統治,自然被視為“大漢奸”。不過,這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偏見,滿族既然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當然也就有統治全國的正統地位。

參考資料:顧誠《南明史》、(美)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