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軍隊上的不足

清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八旗兵,但是八旗兵的數量遠遠不如內地的反抗部隊多,清軍入關時的軍隊數量約為十七萬,而明朝的左良玉部隊就將近三十萬,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部隊,初步估計,入關初期,清軍和漢人的軍隊數量大概在1:5。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軍隊上的不足

清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八旗兵,但是八旗兵的數量遠遠不如內地的反抗部隊多,清軍入關時的軍隊數量約為十七萬,而明朝的左良玉部隊就將近三十萬,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部隊,初步估計,入關初期,清軍和漢人的軍隊數量大概在1:5。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經濟上的不足

清軍是遊牧軍隊,對於遊牧民族而言,要發動戰爭,最先要考慮的是糧食問題,清軍入關,十幾萬人傾巢而出,脫離大本營,長途奔襲,糧草補給會跟不上,而當時的北京城,早已破敗不堪,居民逃得逃,死的死,很是荒涼,京畿地區已不不在繁華。

對於清軍而言,當時的北京城除了政治意義之外,真的別無用處。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軍隊上的不足

清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八旗兵,但是八旗兵的數量遠遠不如內地的反抗部隊多,清軍入關時的軍隊數量約為十七萬,而明朝的左良玉部隊就將近三十萬,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部隊,初步估計,入關初期,清軍和漢人的軍隊數量大概在1:5。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經濟上的不足

清軍是遊牧軍隊,對於遊牧民族而言,要發動戰爭,最先要考慮的是糧食問題,清軍入關,十幾萬人傾巢而出,脫離大本營,長途奔襲,糧草補給會跟不上,而當時的北京城,早已破敗不堪,居民逃得逃,死的死,很是荒涼,京畿地區已不不在繁華。

對於清軍而言,當時的北京城除了政治意義之外,真的別無用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處於劣勢的境地,清軍為何能勢如破竹?

一、控制住了山海關

從努爾哈赤反明到多爾袞入關,山海關一直是清軍難以逾越的鴻溝,憑藉高大堅固的城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山海關一直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在明朝時期,山海關是京師的第一道門戶。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軍隊上的不足

清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八旗兵,但是八旗兵的數量遠遠不如內地的反抗部隊多,清軍入關時的軍隊數量約為十七萬,而明朝的左良玉部隊就將近三十萬,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部隊,初步估計,入關初期,清軍和漢人的軍隊數量大概在1:5。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經濟上的不足

清軍是遊牧軍隊,對於遊牧民族而言,要發動戰爭,最先要考慮的是糧食問題,清軍入關,十幾萬人傾巢而出,脫離大本營,長途奔襲,糧草補給會跟不上,而當時的北京城,早已破敗不堪,居民逃得逃,死的死,很是荒涼,京畿地區已不不在繁華。

對於清軍而言,當時的北京城除了政治意義之外,真的別無用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處於劣勢的境地,清軍為何能勢如破竹?

一、控制住了山海關

從努爾哈赤反明到多爾袞入關,山海關一直是清軍難以逾越的鴻溝,憑藉高大堅固的城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山海關一直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在明朝時期,山海關是京師的第一道門戶。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然而,山海關就如同一柄雙刃劍——在明朝手中,它是抵抗清軍的利器;在清軍手中,它是最可靠的進攻依託。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便長驅直下,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憑藉騎兵的優勢,居高臨下,直取京城。

二、“扶明擊賊”的口號麻痺了部分漢人

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要想進一步地控制京畿地區,就需要一個名頭,而“幫助明朝抗擊李自成”就成為了當時清朝軍隊的藉口,雖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在當時一些忠於明朝的臣子走投無路,鋌而走險決定相信清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抗清忠臣——史可法。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軍隊上的不足

清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八旗兵,但是八旗兵的數量遠遠不如內地的反抗部隊多,清軍入關時的軍隊數量約為十七萬,而明朝的左良玉部隊就將近三十萬,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部隊,初步估計,入關初期,清軍和漢人的軍隊數量大概在1:5。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經濟上的不足

清軍是遊牧軍隊,對於遊牧民族而言,要發動戰爭,最先要考慮的是糧食問題,清軍入關,十幾萬人傾巢而出,脫離大本營,長途奔襲,糧草補給會跟不上,而當時的北京城,早已破敗不堪,居民逃得逃,死的死,很是荒涼,京畿地區已不不在繁華。

對於清軍而言,當時的北京城除了政治意義之外,真的別無用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處於劣勢的境地,清軍為何能勢如破竹?

一、控制住了山海關

從努爾哈赤反明到多爾袞入關,山海關一直是清軍難以逾越的鴻溝,憑藉高大堅固的城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山海關一直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在明朝時期,山海關是京師的第一道門戶。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然而,山海關就如同一柄雙刃劍——在明朝手中,它是抵抗清軍的利器;在清軍手中,它是最可靠的進攻依託。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便長驅直下,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憑藉騎兵的優勢,居高臨下,直取京城。

二、“扶明擊賊”的口號麻痺了部分漢人

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要想進一步地控制京畿地區,就需要一個名頭,而“幫助明朝抗擊李自成”就成為了當時清朝軍隊的藉口,雖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在當時一些忠於明朝的臣子走投無路,鋌而走險決定相信清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抗清忠臣——史可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在清軍擊敗李自成之後,史可法還曾經帶著禮物向清軍表示感謝,但是,在史可法提出想要分疆而治的時候,清軍卻暴露出了他們的狼子野心,想要統一天下。

可見,清軍入關初期的宣傳工作,做的還是非常到位的。

三、當時最大的矛盾不是清軍,而是軍閥

從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清軍是當時最具威脅的力量,然而如果放在當時,清軍就不是最大的矛盾了,最大的矛盾是南明和各地軍閥,李自成、張獻忠自然不必多說,就連明朝的將領都是擁兵自重,野心勃勃,比如左良玉,擁兵四十萬,卻不勤王。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軍隊上的不足

清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八旗兵,但是八旗兵的數量遠遠不如內地的反抗部隊多,清軍入關時的軍隊數量約為十七萬,而明朝的左良玉部隊就將近三十萬,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部隊,初步估計,入關初期,清軍和漢人的軍隊數量大概在1:5。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經濟上的不足

清軍是遊牧軍隊,對於遊牧民族而言,要發動戰爭,最先要考慮的是糧食問題,清軍入關,十幾萬人傾巢而出,脫離大本營,長途奔襲,糧草補給會跟不上,而當時的北京城,早已破敗不堪,居民逃得逃,死的死,很是荒涼,京畿地區已不不在繁華。

對於清軍而言,當時的北京城除了政治意義之外,真的別無用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處於劣勢的境地,清軍為何能勢如破竹?

一、控制住了山海關

從努爾哈赤反明到多爾袞入關,山海關一直是清軍難以逾越的鴻溝,憑藉高大堅固的城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山海關一直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在明朝時期,山海關是京師的第一道門戶。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然而,山海關就如同一柄雙刃劍——在明朝手中,它是抵抗清軍的利器;在清軍手中,它是最可靠的進攻依託。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便長驅直下,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憑藉騎兵的優勢,居高臨下,直取京城。

二、“扶明擊賊”的口號麻痺了部分漢人

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要想進一步地控制京畿地區,就需要一個名頭,而“幫助明朝抗擊李自成”就成為了當時清朝軍隊的藉口,雖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在當時一些忠於明朝的臣子走投無路,鋌而走險決定相信清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抗清忠臣——史可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在清軍擊敗李自成之後,史可法還曾經帶著禮物向清軍表示感謝,但是,在史可法提出想要分疆而治的時候,清軍卻暴露出了他們的狼子野心,想要統一天下。

可見,清軍入關初期的宣傳工作,做的還是非常到位的。

三、當時最大的矛盾不是清軍,而是軍閥

從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清軍是當時最具威脅的力量,然而如果放在當時,清軍就不是最大的矛盾了,最大的矛盾是南明和各地軍閥,李自成、張獻忠自然不必多說,就連明朝的將領都是擁兵自重,野心勃勃,比如左良玉,擁兵四十萬,卻不勤王。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雖然各地的抗清勢力不少,但是並不能形成聯盟,反而不斷地內鬥,就如同當年六國合縱抗秦,雖然有蘇秦掛印,但是內部鬥爭不斷,最終抗秦失敗一樣。

四、降清明臣的幫助

明朝許多臣子都在最後的關頭,選擇了投降清朝,文臣如洪承疇,武將如祖大壽等,在明朝的最後關頭沒有挺身而出,卻在降清之後,大放異彩。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軍隊上的不足

清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八旗兵,但是八旗兵的數量遠遠不如內地的反抗部隊多,清軍入關時的軍隊數量約為十七萬,而明朝的左良玉部隊就將近三十萬,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部隊,初步估計,入關初期,清軍和漢人的軍隊數量大概在1:5。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經濟上的不足

清軍是遊牧軍隊,對於遊牧民族而言,要發動戰爭,最先要考慮的是糧食問題,清軍入關,十幾萬人傾巢而出,脫離大本營,長途奔襲,糧草補給會跟不上,而當時的北京城,早已破敗不堪,居民逃得逃,死的死,很是荒涼,京畿地區已不不在繁華。

對於清軍而言,當時的北京城除了政治意義之外,真的別無用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處於劣勢的境地,清軍為何能勢如破竹?

一、控制住了山海關

從努爾哈赤反明到多爾袞入關,山海關一直是清軍難以逾越的鴻溝,憑藉高大堅固的城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山海關一直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在明朝時期,山海關是京師的第一道門戶。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然而,山海關就如同一柄雙刃劍——在明朝手中,它是抵抗清軍的利器;在清軍手中,它是最可靠的進攻依託。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便長驅直下,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憑藉騎兵的優勢,居高臨下,直取京城。

二、“扶明擊賊”的口號麻痺了部分漢人

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要想進一步地控制京畿地區,就需要一個名頭,而“幫助明朝抗擊李自成”就成為了當時清朝軍隊的藉口,雖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在當時一些忠於明朝的臣子走投無路,鋌而走險決定相信清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抗清忠臣——史可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在清軍擊敗李自成之後,史可法還曾經帶著禮物向清軍表示感謝,但是,在史可法提出想要分疆而治的時候,清軍卻暴露出了他們的狼子野心,想要統一天下。

可見,清軍入關初期的宣傳工作,做的還是非常到位的。

三、當時最大的矛盾不是清軍,而是軍閥

從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清軍是當時最具威脅的力量,然而如果放在當時,清軍就不是最大的矛盾了,最大的矛盾是南明和各地軍閥,李自成、張獻忠自然不必多說,就連明朝的將領都是擁兵自重,野心勃勃,比如左良玉,擁兵四十萬,卻不勤王。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雖然各地的抗清勢力不少,但是並不能形成聯盟,反而不斷地內鬥,就如同當年六國合縱抗秦,雖然有蘇秦掛印,但是內部鬥爭不斷,最終抗秦失敗一樣。

四、降清明臣的幫助

明朝許多臣子都在最後的關頭,選擇了投降清朝,文臣如洪承疇,武將如祖大壽等,在明朝的最後關頭沒有挺身而出,卻在降清之後,大放異彩。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尤其是文臣,洪承疇等人在降清後,為清朝出謀獻策,採取了許多“攻心”的計策,漢人最瞭解漢人,“扶明擊賊”的口號就是他想出來的,可以說,這一招為清軍順利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果吳三桂沒有獻關,清軍還能入主中原嗎?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以為,即便山海關依然在明軍手裡,也只是把清軍入關的時間往後拖延了一下,雖然山海關相當重要,但是這畢竟只是清軍成功的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國力衰微和漢人之間的內鬥不休,給了清軍可趁之機。

民族內部的不團結,是明朝末年最大的隱患。


這裡是《公子說歷史》,我們下期再見!

"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公子說歷史》

本期概覽

1644年,清軍入關,漢人最後一個正統王朝——明朝,宣告滅亡。

令人驚奇的是,清軍入關只有十幾萬人,而大明還有將近四十萬軍隊,各地還有起義軍,為何清軍所到之處都可以勢如破竹,而明朝軍隊和起義軍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清軍入關時,實力真的不強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這是1644年11月的形勢圖,可以看到雖然清軍入關已經8個月了,但是中原地區依然掌握在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手裡,清軍只是佔據了京畿地區以及山東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遠不如南明。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政治上的不足

清軍入關雖然打著“匡扶明室”的旗號,但是在長期的漢滿鬥爭中,漢人對於滿人有著天生的仇恨,明朝更是將女真人貶稱為“建奴”,所以,儘管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但是清軍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軍隊上的不足

清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八旗兵,但是八旗兵的數量遠遠不如內地的反抗部隊多,清軍入關時的軍隊數量約為十七萬,而明朝的左良玉部隊就將近三十萬,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部隊,初步估計,入關初期,清軍和漢人的軍隊數量大概在1:5。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經濟上的不足

清軍是遊牧軍隊,對於遊牧民族而言,要發動戰爭,最先要考慮的是糧食問題,清軍入關,十幾萬人傾巢而出,脫離大本營,長途奔襲,糧草補給會跟不上,而當時的北京城,早已破敗不堪,居民逃得逃,死的死,很是荒涼,京畿地區已不不在繁華。

對於清軍而言,當時的北京城除了政治意義之外,真的別無用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處於劣勢的境地,清軍為何能勢如破竹?

一、控制住了山海關

從努爾哈赤反明到多爾袞入關,山海關一直是清軍難以逾越的鴻溝,憑藉高大堅固的城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山海關一直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在明朝時期,山海關是京師的第一道門戶。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然而,山海關就如同一柄雙刃劍——在明朝手中,它是抵抗清軍的利器;在清軍手中,它是最可靠的進攻依託。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便長驅直下,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憑藉騎兵的優勢,居高臨下,直取京城。

二、“扶明擊賊”的口號麻痺了部分漢人

吳三桂獻關之後,清軍要想進一步地控制京畿地區,就需要一個名頭,而“幫助明朝抗擊李自成”就成為了當時清朝軍隊的藉口,雖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在當時一些忠於明朝的臣子走投無路,鋌而走險決定相信清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抗清忠臣——史可法。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在清軍擊敗李自成之後,史可法還曾經帶著禮物向清軍表示感謝,但是,在史可法提出想要分疆而治的時候,清軍卻暴露出了他們的狼子野心,想要統一天下。

可見,清軍入關初期的宣傳工作,做的還是非常到位的。

三、當時最大的矛盾不是清軍,而是軍閥

從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清軍是當時最具威脅的力量,然而如果放在當時,清軍就不是最大的矛盾了,最大的矛盾是南明和各地軍閥,李自成、張獻忠自然不必多說,就連明朝的將領都是擁兵自重,野心勃勃,比如左良玉,擁兵四十萬,卻不勤王。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雖然各地的抗清勢力不少,但是並不能形成聯盟,反而不斷地內鬥,就如同當年六國合縱抗秦,雖然有蘇秦掛印,但是內部鬥爭不斷,最終抗秦失敗一樣。

四、降清明臣的幫助

明朝許多臣子都在最後的關頭,選擇了投降清朝,文臣如洪承疇,武將如祖大壽等,在明朝的最後關頭沒有挺身而出,卻在降清之後,大放異彩。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尤其是文臣,洪承疇等人在降清後,為清朝出謀獻策,採取了許多“攻心”的計策,漢人最瞭解漢人,“扶明擊賊”的口號就是他想出來的,可以說,這一招為清軍順利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果吳三桂沒有獻關,清軍還能入主中原嗎?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以為,即便山海關依然在明軍手裡,也只是把清軍入關的時間往後拖延了一下,雖然山海關相當重要,但是這畢竟只是清軍成功的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國力衰微和漢人之間的內鬥不休,給了清軍可趁之機。

民族內部的不團結,是明朝末年最大的隱患。


這裡是《公子說歷史》,我們下期再見!

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什麼入關之後能勢如破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