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書評: 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

美國 豆瓣網 心理學 奧維德 每日豆瓣 每日豆瓣 2017-09-24

本文作者“上杉謙信”,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1898年之前在科學領域裡找不到“自戀”這一概念,但在文學作品中,“自戀”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神話。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中講述了那耳喀索斯的故事:16歲的那耳喀索斯有許多仰慕者,但任何青年或姑娘都不能打動他的心。仙女厄科(意思是回聲)也愛上了他,同樣遭到了他的拒絕。每個 生活在網絡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似乎有了更多自我表達的渠道,我們前所未有的擁有儲存自己海量照片的智能手機,我們可以每天不間斷的發微博、刷朋友圈和說說來展現自己的生活狀態。一切似乎都很美好,我們渴望個性化的名字、服裝、飲食和服務,喜歡定製的工藝品,在看似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實際已經埋藏了自戀的種子。我們有時不禁想問“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簡.騰格和基斯,坎貝爾合著的這部《自戀時代》就從再平常不過的美國文化中,為我們解剖出一個高度自戀、危機四伏的狀態。其實對於自戀文化或者說自戀主義的討論人們並不陌生,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Lasch)於1979 年出版的暢銷書《自戀文化》就是開啟人們對這一話題討論的經典著作。那三十多年後的新書又有怎樣的特色呢?兩位美國心理學家慧心獨具,運用了診斷流行病的醫學方法,把不斷在美國蔓延的自戀熱潮比擬為一種危險且傳播性極強的病毒。於是她們從診斷病症、病毒來源、感染症狀、治療方法四大順序來切入對自戀時代的分析,如同做美國當代社會的全面CT,讓自戀病毒無處可逃。

現代人究竟有多愛自己呢?透過書中所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不難看出:

體育明星們常常把他們的成功歸功於‘相信自己’,而不是其他可能的原因,比如天賦和多年不懈的努力。許多勵志書籍都將愛看作萬能靈藥,認為只要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時下最流行的文化就是告訴孩子們它們很特別,T恤衫、貼紙,甚至是汽車座椅上,到處都是我很特別的字樣。嬰兒們戴著繡有‘萬人迷’或者‘超級模特’字樣的圍嘴。人們會瘋狂地貸款購買昂貴的房子而不管自己的償還能力,為了出名甚至不惜僱用假的狗仔隊來跟蹤外出的自己。

這還不過是美國文化當前日益滋生的自戀現象的冰山一角,人們把過度的愛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身上,而對關愛別人的需要並不上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美國社會中,自戀甚至被和自尊自信混淆起來,人們認為自戀一點甚至能更加成功,這一切對美國如今的青年人似乎都顯得是本當如此的常識,人們信奉人生贏家、贏者通吃的理念,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不惜傷害他人。最嚴重的是為了出名或者報復,大量的校園槍擊案和上傳打架視頻到YOUTUBE網站。面對美國文化中頻發的問題,簡和基斯運用了實證研究的方法,向人們指出美國社會並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人還是關注國家和集體、辛勤工作的傳統美國人,一切轉變都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那麼70年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美國當代文化從原先的追求共同目標拐向了自戀的深淵?

這個話題的討論十分有趣,因為它構成了後面對自戀現象討論的溯源性前提的構建。不同於拉什的定性描述和理證模式,生活在21世紀的簡和基斯採取了更為科學的實證研究,使得人們能真正發現影響自戀盛行的因素。通過對美國二戰後到90年代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整體梳理,兩位科學家發現了蛛絲馬跡。

第一個催化劑是自尊心運動,但他開始時也是出於好意。

自尊心運動是對美國自戀文化興起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它的起源是布蘭登在1969年創作的第一本書《自尊心理學》。在當時心理學界對自尊心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布蘭登在這本書中宣稱愛自己非常重要,還高度強調了人們對自身評價的重要性。從歷史回顧來看,布蘭登的研究著作為自戀文化的傳播蔓延奠定了心理學上的理論基礎,這部書也是自戀文化形成的重要背景。

表達你自己也已經演變成了一個簡單,卻非常有效的廣告語,被用來推銷從定製咖啡杯到肉毒桿菌之類的所有東西。在過去幾年間,科技發展所造就出的個人網頁、FACEBOOK、視頻和博客,使得美國人將自我表達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於中國的網民和消費者來說對這個趨勢也一點都不陌生。我們總是能在網絡的新聞或論壇的評論區裡看到大量的噴子語言激烈,帶有侮辱性的攻擊言論,顯示出非常強烈的自我表達意願,這些自我表達平臺的開闢也都是近20年的事情。人們習慣了無拘無束的自我表達但卻不能有意義的討論和妥協,這就是自戀所帶來的弊端。科技的發展使得自戀可以有更方便、更低價、更多樣化的展示傳播渠道,無論是火熱的直播還是暴露身體的自拍,其實都是一種自戀。

對於美國人更是感受明顯,太多的網絡語言具有攻擊性,青少年的Myspace或者Facebook主頁很多都貼著暴露性的照片為了吸引更多火辣的關注者。心理學家們對這種趨勢表示憂慮,認為網絡帶來的虛幻的自我表達的膨脹感讓人們更多的失去了討論的理性,而追求虛榮和被誇獎。

當然美國自戀的流行也與整個核心文化的轉變有關,社會上的人際關係發生了更加緊張的變化,刺激了人們轉向自身的傾向選擇。透過大量的調查問卷的分析,簡和基斯更加印證了他們的研究結論——正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文化發生了深刻變化,大量自戀者集中出現並影響到了那些不那麼自戀的人,這一進程仍然在繼續,並未因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發生革命性的逆轉。診斷了美國人確實生了病,那麼判斷染病來源就是治療前的關鍵步驟,這一部分也是全書中十分關鍵的要點。大體說來,簡和基斯等心理學家認為導致美國社會中自戀文化盛行主要有四大因素,他們把這四大因素比喻是構成自戀這張板凳的四條腿。

哪四條腿呢?分別是教育子女的方式、明星和媒體對自戀的傳播、網絡時代的加成和美國寬鬆信貸的刺激。

現代人特別是現代美國人創造了豐厚的財富和不朽的業績,老一輩美國人逐步安享晚年後,新的一代的美國父母根據作者的描繪改變了父母與子女的傳統關係。現在的美國父母更多的願意與孩子是朋友關係,時常問孩子們“你想吃點什麼?”、“你要睡覺嗎?”,甚至讓幼小的孩子參與決定購買一些大件商品,比如汽車或是電腦。驕縱的一代出生了,和曾經被詬病的作為獨生子女的80、90後一樣,美國孩子也變得更加自我中心主義,最後演化為自戀。但歷史上的美國人並不是這樣教育孩子的?老輩父母常常呵斥教訓孩子,家規森嚴,那時候的物質條件也很粗疏,父母們並不會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自我要求。心理學家的敏銳觀察指出了存在於美國教育模式中的變化直接引發了過度追求自我獨特性的X時代。

很有意思,如今的教育如同廣告一樣,更多地宣傳的是孩子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然這樣做並沒有錯,在我看來適當的自我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促進心理髮育。但作者所要批判的正是美國當前社會教育中太過於強調個人的獨特性而忽視人與人相似性的教育,而這是教育體制的一個很危險的漏洞。當孩子們從小就穿著“我很酷”、“我是百萬富翁”這樣的T恤衫,聽著“我是我,我愛我,所有的一切都為了我,我是獨特的”這樣的幼稚園歌曲時,就會缺乏對他人的關心理解,更談不上同情心和換位思考的培養,這些在孩子今後人生髮展道路上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前些日子我看到電視上講德國16歲少女受ISIS恐怖組織在互聯網上發佈的視頻的蠱惑,來到了伊拉克嫁給了恐怖分子,積極參與恐怖活動的組織和宣傳。歐洲包括美國如今國內安全形勢都很嚴峻,美國前不久還發生了種族歧視所造成的衝突,這些衝突的背後難說沒有這種過於強調彼此差異而導致的極端思維的影響。在歷史上美國人就曾積極爭論過黑人奴隸的自由問題,但至今黑人和少數族裔仍然面對多種隱形歧視。美國是一個移民文化所構成的社會,簡在《自戀時代》一書中呼籲的多給孩子們教一些求同存異的知識正是基於這種國情和文化背景。對於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儒家文化崇尚的集體主義精神,基斯也給出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可以更好地激發國民的工作愛國熱情,抵制極端自戀。

當然除了學校和家庭對自戀文化的催化,明星和媒體的造星成名神話無疑更加深化了當代人對自我的狂熱。為了早日成名走紅,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不惜採取一切手段,於是我們會發現很多人把一些違法犯罪、低速下流的視頻發到了互聯網上,另一些人為了整容而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

對於明星的種種緋聞和口碑,兩位心理學家在書中卻做了十分中肯的剖析:自戀者更適合在公眾面前表演,所以自戀者更有可能通過參加真人秀等節目而走紅。但任何節目都不止是彼此的競爭,也需要學會和他人合作相處,自戀者往往難以處理好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從而導致後期的失利。

網絡的加持讓人人有了表達權但卻過於追求虛擬的關注,甚至忽視身邊的深度人際關係的維護,這些都是作者指出的尖銳問題。當然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化,2008年之後信貸這第四條腿逐步被鋸斷。

回顧導致自戀的四大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寬鬆的信貸是支持自戀者的經濟基礎,是錢袋子;網絡2.0時代是傳聲筒和海報,用來最快的顯示自己的優秀獨特;而教育模式則是其中最潛移默化的角色,傳遞新時代的價值觀念;明星和媒體的影響也通過發達的媒介時刻在影響這一代人的行為選擇。所有這些因素的疊加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果,讓自戀可以構成一個完整循環、複製的閉環系統,這也是美國式自戀能夠存在並維持的重要原因,去除掉其中任何一環都無法繼續運作。

明白了自戀病毒染病的來源,我們也就知道了病根。根據去醫院看病的經驗,我們會被大夫詢問我們染病後有哪些症狀好開藥治療。在《自戀時代》的作者的筆下自戀可是一個萬花筒,帶來了多種多樣的麻煩,無論是對個人、他人還是整個社會。

大致說來自戀可以讓自戀者短期感覺良好,甚至有所收益,但卻在長時間段內受到嚴重的損失。因為自戀,人們愛慕虛榮,透支自己的信用額度,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想,買一個IPhone 、一輛suv、一部黑莓手機或其他昂貴的衣服首飾、大件房產。但糟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足夠的償還能力,他們的自戀行為會導致個人晚年生活的拮据——自己和子孫後代淪為債務奴隸,不間斷負債還利息,也會導致整個社會金融體系的逐步崩潰。

自戀當然還會讓我們做出不理性的決策,比如去超市或者網購大量根本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消耗家中的存儲空間,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由自戀所催生的物質主義與拜金主義會導致短視行為,肆意破壞環境,忽視環境的維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從而給全體公民造成利益上的損失。自戀所激發的反社會行為釀成的校園霸凌、種族歧視、校園槍擊案都提醒著當代人我們並不是不在乎自己而自尊太低,恰恰是太愛自己忽視了對別人的感受理解而造成了災難性後果。

所以針對種種自戀所引發的症狀簡提出了不少有創意的治療方法,在這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正念。正念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冥想的方式,排除當下的其他雜念,專注於積極的意識。謙遜和自我同情,表達感恩都對自戀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畢竟我們都希望能生活的更加和諧,而不是整天如同炮仗一樣隨時爆炸。

讀完《自戀時代》這本書,我對當前從美國影響到全球的自戀文化的影響和起源原因都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當然我認為兩位心理學家囿於專業知識的限制,並沒有從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的深層次反思為什麼是美國的自戀文化的濃度和表現最為顯著?參考拉什、本雅明等人的著作,也許現代資本主義的內在經濟危機和精神危機,包括人的異化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但這些本書較少涉及。把所有的社會現象都與自戀文化扯上勾也有些過於簡單化和理想化了,事實上不論是美國槍擊案還是人們對工作興趣的下降,都不是自戀可以單獨解釋的,背後的政治制度的固有矛盾、美國精神的危機、全球擴張的霸權思維和孤立主義傳統的分歧等因素在事實上也重塑了當代美國人的文化觀。由此觀之,這本書的討論有不少地方還值得商榷,自戀本身只要不影響到他人的利益至少是不需要過於突出強調的,這是我的看法。現代人個人主義的興起也是對傳統專制集權思維的一種再反思,是需要肯定的,一切的關鍵在於把握平衡,有度即可。

豆瓣書評: 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

(全文完)

本文作者“上杉謙信”,現居New Caledonia,目前已發表了25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上杉謙信”關注T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