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明: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 經濟 劉志明 時政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8-31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週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進一步把文化融匯到道路、理論、制度之中,並與道路、理論和制度構成四位一體的有機整體,更好地發揮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支撐的作用,進而迸發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的強大合力。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質,對我們科學對待中華文化,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而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質,關鍵在於正確認識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關係。

文化自信是基礎

首先須認識到“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而是特指“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的“中華文化”,它既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於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基礎?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產生來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華文化孕育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廣大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事關中華民族精氣神的凝聚,它作為“中國具體實際”的題中應有之義,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內容,因此也自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重要來源之一。事實上,道路、理論和制度的“中國特色”,很大程度就來源於中華文化的滋養。正是因為我們以文化自信作為基礎,以中華文化標識和豐富我們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鮮明“中國特色”,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才日益堅定和持久。離開中華文化源泉的滋養,離開文化自信,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甚至拋棄傳統,根本否定中華文化,那就無異於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也就不可能有巨大的精神勇氣開創、形成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也談不上在世界文化的激盪中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了。

中華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涵養,不是假想臆定,而是客觀事實。中華文化積澱的“革故鼎新”“止戈為武”“協和萬邦”“天下為公”等獨特精神標識,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也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獨特的內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今天中國的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不懈地探索找到的,深深植根於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牢牢立足於本國的國情。”

中華文化中一些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支持的概念,諸如“實事求是”“小康”“與時俱進”“以民為本”“和諧相處”等,因為契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和精神實質、符合中國發展實際,就自然成為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不可少的養分,有的甚至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範疇中。

曾經在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殊非易事,但因為有中華傳統文化中長期積澱的諸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的深厚滋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不僅確立了,而且還在文化的深厚滋養中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並日益成熟完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文化自信是基礎定位意味著,我們拓展道路、創新理論和完善制度,“做好今天的事業”,首先要植根中華文化的沃土,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絕不能做歷史虛無主義者和文化虛無主義者。要更好地植根中華文化的沃土,一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二要永遠銘記、世代傳承革命文化,弘揚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優良傳統;三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發展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需強調,堅持植根中華文化沃土來拓展道路、創新理論和完善制度,絲毫不意味著不需要進行文明間的學習借鑑。我們不僅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也要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堅持取精去粗,為我所用。

文化自信是本質

在談到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刻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本質?這就涉及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目標指向問題。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增強文化自信,繁榮發展中華文化,以此為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正是基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目標指向是繁榮發展中華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毋庸諱言,雖然中華民族歷來對自己的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但是到了近代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時,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經歷了極大挫折。如何恢復並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使中華傳統文化沿著正確的方向再度繁榮發展起來,重新煥發出其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人孜孜求索的主題。解決好這一歷史主題,必須解決好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問題,必須處理好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全盤西化論”和文化復古主義絕無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才能科學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才能使中華傳統文化校準自己發展的正確方向,得以迎來它鳳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偉大成就,就是科學處理好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關係的明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集中體現在它們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中華傳統文化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除此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堅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明成果,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仍然必須著眼繁榮發展中華文化,進一步築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成都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