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

提起大院景觀,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這兩處充滿西北文化與人文情懷的大院的確獨具風情,然而在太行山深山區涉縣的一個山谷裡,也藏著一座古老神祕的大院——劉家大院。

"

提起大院景觀,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這兩處充滿西北文化與人文情懷的大院的確獨具風情,然而在太行山深山區涉縣的一個山谷裡,也藏著一座古老神祕的大院——劉家大院。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劉家大院又稱劉家寨,地處晉冀兩省的交界地帶,位於涉縣西北部距縣城60裡的偏城鎮偏城村。山寨始建於宋末元初,現存80%以上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築,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群。

據《涉縣地名志》記載,宋末元初,有一個姓劉的人家,從100多公里處的山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遼州(今左權縣)上武裡同峪村遷到這裡,由於世代為官,漸成旺族,便將四周以青石築起10米城牆,設有東南北三門,儼然形成一處小小的山寨,易守難攻,改名“永安寨”,因地處偏僻,故名“偏城”,因原主人姓劉,所以常被人們稱為“劉家寨”。

"

提起大院景觀,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這兩處充滿西北文化與人文情懷的大院的確獨具風情,然而在太行山深山區涉縣的一個山谷裡,也藏著一座古老神祕的大院——劉家大院。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劉家大院又稱劉家寨,地處晉冀兩省的交界地帶,位於涉縣西北部距縣城60裡的偏城鎮偏城村。山寨始建於宋末元初,現存80%以上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築,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群。

據《涉縣地名志》記載,宋末元初,有一個姓劉的人家,從100多公里處的山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遼州(今左權縣)上武裡同峪村遷到這裡,由於世代為官,漸成旺族,便將四周以青石築起10米城牆,設有東南北三門,儼然形成一處小小的山寨,易守難攻,改名“永安寨”,因地處偏僻,故名“偏城”,因原主人姓劉,所以常被人們稱為“劉家寨”。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古山寨建在一處方整的高崗之上,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寨牆周長約471米,佔地面積16600平方米。現存建築80%以上為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建造,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寨內有七門圪廊、四十八個分院,每個分院是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寨子式建築,有純木建成的明樓院,中、歐結合的進士第,四根巨大青石撐屋的石柱院,均依山而建。其中“將軍第”、“進士府”等古建築仍然十分威嚴。

"

提起大院景觀,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這兩處充滿西北文化與人文情懷的大院的確獨具風情,然而在太行山深山區涉縣的一個山谷裡,也藏著一座古老神祕的大院——劉家大院。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劉家大院又稱劉家寨,地處晉冀兩省的交界地帶,位於涉縣西北部距縣城60裡的偏城鎮偏城村。山寨始建於宋末元初,現存80%以上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築,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群。

據《涉縣地名志》記載,宋末元初,有一個姓劉的人家,從100多公里處的山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遼州(今左權縣)上武裡同峪村遷到這裡,由於世代為官,漸成旺族,便將四周以青石築起10米城牆,設有東南北三門,儼然形成一處小小的山寨,易守難攻,改名“永安寨”,因地處偏僻,故名“偏城”,因原主人姓劉,所以常被人們稱為“劉家寨”。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古山寨建在一處方整的高崗之上,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寨牆周長約471米,佔地面積16600平方米。現存建築80%以上為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建造,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寨內有七門圪廊、四十八個分院,每個分院是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寨子式建築,有純木建成的明樓院,中、歐結合的進士第,四根巨大青石撐屋的石柱院,均依山而建。其中“將軍第”、“進士府”等古建築仍然十分威嚴。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劉家寨現存石質門楣楹聯30餘副,木質匾額2塊,木刻、磚雕、石雕隨處可見,都記載著“明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精髓,也是劉氏祖先對家族待人處世、為民居官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

"

提起大院景觀,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這兩處充滿西北文化與人文情懷的大院的確獨具風情,然而在太行山深山區涉縣的一個山谷裡,也藏著一座古老神祕的大院——劉家大院。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劉家大院又稱劉家寨,地處晉冀兩省的交界地帶,位於涉縣西北部距縣城60裡的偏城鎮偏城村。山寨始建於宋末元初,現存80%以上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築,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群。

據《涉縣地名志》記載,宋末元初,有一個姓劉的人家,從100多公里處的山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遼州(今左權縣)上武裡同峪村遷到這裡,由於世代為官,漸成旺族,便將四周以青石築起10米城牆,設有東南北三門,儼然形成一處小小的山寨,易守難攻,改名“永安寨”,因地處偏僻,故名“偏城”,因原主人姓劉,所以常被人們稱為“劉家寨”。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古山寨建在一處方整的高崗之上,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寨牆周長約471米,佔地面積16600平方米。現存建築80%以上為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建造,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寨內有七門圪廊、四十八個分院,每個分院是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寨子式建築,有純木建成的明樓院,中、歐結合的進士第,四根巨大青石撐屋的石柱院,均依山而建。其中“將軍第”、“進士府”等古建築仍然十分威嚴。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劉家寨現存石質門楣楹聯30餘副,木質匾額2塊,木刻、磚雕、石雕隨處可見,都記載著“明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精髓,也是劉氏祖先對家族待人處世、為民居官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行走在劉家寨的各條街道和各個院落內,隨處可見捶布石、志石(練武用的石頭)、磨盤、石獅子等石刻,這些石刻彰顯了劉家的家魂。據不完全統計,劉家自清代道光年以來,除朝廷欽點任命者外,僅貢生就有8人,武生8人,生員5人。從民國到建國後大學教授3人,作家1人,取得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7人。

偏城劉家寨只有南、北、東三個門,卻沒有西門。原來這其中還有他的奧妙,一說“城”應該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劉家寨只是一個家族的居住地,不能稱之為“城”,所以只建了三個門;二說偏城劉家寨只是一個“寨”,而非一座“城”,故只能有三個門;三說按五行八卦,北門屬水,水生木,南門屬火,木生火,東門屬木,木木相幫,西門屬金,金克木,故而不留西門。

"

提起大院景觀,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這兩處充滿西北文化與人文情懷的大院的確獨具風情,然而在太行山深山區涉縣的一個山谷裡,也藏著一座古老神祕的大院——劉家大院。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劉家大院又稱劉家寨,地處晉冀兩省的交界地帶,位於涉縣西北部距縣城60裡的偏城鎮偏城村。山寨始建於宋末元初,現存80%以上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築,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群。

據《涉縣地名志》記載,宋末元初,有一個姓劉的人家,從100多公里處的山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遼州(今左權縣)上武裡同峪村遷到這裡,由於世代為官,漸成旺族,便將四周以青石築起10米城牆,設有東南北三門,儼然形成一處小小的山寨,易守難攻,改名“永安寨”,因地處偏僻,故名“偏城”,因原主人姓劉,所以常被人們稱為“劉家寨”。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古山寨建在一處方整的高崗之上,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寨牆周長約471米,佔地面積16600平方米。現存建築80%以上為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建造,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寨內有七門圪廊、四十八個分院,每個分院是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寨子式建築,有純木建成的明樓院,中、歐結合的進士第,四根巨大青石撐屋的石柱院,均依山而建。其中“將軍第”、“進士府”等古建築仍然十分威嚴。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劉家寨現存石質門楣楹聯30餘副,木質匾額2塊,木刻、磚雕、石雕隨處可見,都記載著“明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精髓,也是劉氏祖先對家族待人處世、為民居官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行走在劉家寨的各條街道和各個院落內,隨處可見捶布石、志石(練武用的石頭)、磨盤、石獅子等石刻,這些石刻彰顯了劉家的家魂。據不完全統計,劉家自清代道光年以來,除朝廷欽點任命者外,僅貢生就有8人,武生8人,生員5人。從民國到建國後大學教授3人,作家1人,取得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7人。

偏城劉家寨只有南、北、東三個門,卻沒有西門。原來這其中還有他的奧妙,一說“城”應該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劉家寨只是一個家族的居住地,不能稱之為“城”,所以只建了三個門;二說偏城劉家寨只是一個“寨”,而非一座“城”,故只能有三個門;三說按五行八卦,北門屬水,水生木,南門屬火,木生火,東門屬木,木木相幫,西門屬金,金克木,故而不留西門。

太行山深處的歷史文化古寨——劉家寨

目前的偏城劉家寨古村已是人去房空,新村建在山下,年輕人絕大多數外出打工,剩下的只有寥寥無幾的老人還在這裡生活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