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犬戲牛鳩權杖

司馬相如除在今漢源地方增設沈黎部統轄西南夷外,還設有犛牛縣。著名藏學家格勒博士認為白狼和槃木同屬犛牛種羌,白狼羌與納西族關係較近。同時他認為川西甘孜一帶講扎巴語的扎巴人是古犛牛羌的後裔,吐番統一青藏高原後同化為藏族。四川阿壩嘉絨藏族自稱是“古犛牛羌”的後裔,許多人家至今供奉牛首人身的“牛神”。在西昌的唐古墓中發現裝有骨灰的陶罐上繪有犛牛的形象。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犬戲牛鳩權杖

司馬相如除在今漢源地方增設沈黎部統轄西南夷外,還設有犛牛縣。著名藏學家格勒博士認為白狼和槃木同屬犛牛種羌,白狼羌與納西族關係較近。同時他認為川西甘孜一帶講扎巴語的扎巴人是古犛牛羌的後裔,吐番統一青藏高原後同化為藏族。四川阿壩嘉絨藏族自稱是“古犛牛羌”的後裔,許多人家至今供奉牛首人身的“牛神”。在西昌的唐古墓中發現裝有骨灰的陶罐上繪有犛牛的形象。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元代,該地區屬大理國所轄,也稱犛牛羌。曾在西昌挖掘出一舞蹈盆,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盆同屬馬家窯文化,可見其在文化上的淵源關係。青海省地方誌辦公室曾接待過雲南景頗族自治縣地方誌辦公室的景頗族同胞來青海尋根問祖,稱他們的祖先是羌人。景頗為羌語“採鹽人”之意,多是生活在青海海西鹽湖一帶,以採鹽為業的羌人部族。他們祖先發祥地在今青海日月山一帶。日月山,乃是其祖先的圖騰。日為父親,月為母親。其歷史淵源,可上溯至遠古(同唐代以來的日月山並無關係)。當然景頗人走得更遠,一直走到雲南的邊緣。在緬甸泰國也有分佈。有意思的是雲南景頗族自治縣治下的鄉名也有叫扎多、治多和班瑪的,同青海青南地方的地名何其相似。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犬戲牛鳩權杖

司馬相如除在今漢源地方增設沈黎部統轄西南夷外,還設有犛牛縣。著名藏學家格勒博士認為白狼和槃木同屬犛牛種羌,白狼羌與納西族關係較近。同時他認為川西甘孜一帶講扎巴語的扎巴人是古犛牛羌的後裔,吐番統一青藏高原後同化為藏族。四川阿壩嘉絨藏族自稱是“古犛牛羌”的後裔,許多人家至今供奉牛首人身的“牛神”。在西昌的唐古墓中發現裝有骨灰的陶罐上繪有犛牛的形象。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元代,該地區屬大理國所轄,也稱犛牛羌。曾在西昌挖掘出一舞蹈盆,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盆同屬馬家窯文化,可見其在文化上的淵源關係。青海省地方誌辦公室曾接待過雲南景頗族自治縣地方誌辦公室的景頗族同胞來青海尋根問祖,稱他們的祖先是羌人。景頗為羌語“採鹽人”之意,多是生活在青海海西鹽湖一帶,以採鹽為業的羌人部族。他們祖先發祥地在今青海日月山一帶。日月山,乃是其祖先的圖騰。日為父親,月為母親。其歷史淵源,可上溯至遠古(同唐代以來的日月山並無關係)。當然景頗人走得更遠,一直走到雲南的邊緣。在緬甸泰國也有分佈。有意思的是雲南景頗族自治縣治下的鄉名也有叫扎多、治多和班瑪的,同青海青南地方的地名何其相似。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河曲河首曾為羌人故地,這個地名莫非羌語?在2005年雲南民族文化旅遊節暨元陽哈尼族梯田旅遊節之際我曾經去雲南紅河州觀光采風,看到在紅河州元陽縣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區,疊壘著層層相連的梯田,從山腳延伸到高山的雲端,氣勢恢宏壯闊,凝聚了千百年來哈尼人的智慧和心血,不愧是人類農耕史上的一大奇蹟。實際上哈尼族祖先也是遊牧民族,主要族源是羌人。在它的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中詳細記載了哈尼族的祖先從青藏高原南遷的足跡和艱難歷程;“有著冰雪和草甸的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曾是來自北方的氐羌、南方的白濮、東方的百三大族群的生息繁衍地。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犬戲牛鳩權杖

司馬相如除在今漢源地方增設沈黎部統轄西南夷外,還設有犛牛縣。著名藏學家格勒博士認為白狼和槃木同屬犛牛種羌,白狼羌與納西族關係較近。同時他認為川西甘孜一帶講扎巴語的扎巴人是古犛牛羌的後裔,吐番統一青藏高原後同化為藏族。四川阿壩嘉絨藏族自稱是“古犛牛羌”的後裔,許多人家至今供奉牛首人身的“牛神”。在西昌的唐古墓中發現裝有骨灰的陶罐上繪有犛牛的形象。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元代,該地區屬大理國所轄,也稱犛牛羌。曾在西昌挖掘出一舞蹈盆,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盆同屬馬家窯文化,可見其在文化上的淵源關係。青海省地方誌辦公室曾接待過雲南景頗族自治縣地方誌辦公室的景頗族同胞來青海尋根問祖,稱他們的祖先是羌人。景頗為羌語“採鹽人”之意,多是生活在青海海西鹽湖一帶,以採鹽為業的羌人部族。他們祖先發祥地在今青海日月山一帶。日月山,乃是其祖先的圖騰。日為父親,月為母親。其歷史淵源,可上溯至遠古(同唐代以來的日月山並無關係)。當然景頗人走得更遠,一直走到雲南的邊緣。在緬甸泰國也有分佈。有意思的是雲南景頗族自治縣治下的鄉名也有叫扎多、治多和班瑪的,同青海青南地方的地名何其相似。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河曲河首曾為羌人故地,這個地名莫非羌語?在2005年雲南民族文化旅遊節暨元陽哈尼族梯田旅遊節之際我曾經去雲南紅河州觀光采風,看到在紅河州元陽縣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區,疊壘著層層相連的梯田,從山腳延伸到高山的雲端,氣勢恢宏壯闊,凝聚了千百年來哈尼人的智慧和心血,不愧是人類農耕史上的一大奇蹟。實際上哈尼族祖先也是遊牧民族,主要族源是羌人。在它的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中詳細記載了哈尼族的祖先從青藏高原南遷的足跡和艱難歷程;“有著冰雪和草甸的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曾是來自北方的氐羌、南方的白濮、東方的百三大族群的生息繁衍地。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些古老的部族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的生活。按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的研究,哈尼族應源於其中的羌人”(2005年滇池文學增刊第8頁)屬西羌族的蘇毗,在六世紀中葉前和西域各國及印度通商,國力逐漸強盛,逐步統一藏北高源。此時,吐蕃還是雅隆河谷的一個小國,雅隆贊普達布聶之妹曾充蘇毗女王侍婢。《隋書·西域傳》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其俗貴婦,輕丈夫。而姓不婧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面,一日之中數度變改之,人皆披髮,以皮為鞋,課稅無常,氣候多寒,以射獵為業。出嵛石、硃砂、麝香、犛牛、駿馬、蜀馬。尤多鹽,恆將鹽與天竺與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及党項戰爭。”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犬戲牛鳩權杖

司馬相如除在今漢源地方增設沈黎部統轄西南夷外,還設有犛牛縣。著名藏學家格勒博士認為白狼和槃木同屬犛牛種羌,白狼羌與納西族關係較近。同時他認為川西甘孜一帶講扎巴語的扎巴人是古犛牛羌的後裔,吐番統一青藏高原後同化為藏族。四川阿壩嘉絨藏族自稱是“古犛牛羌”的後裔,許多人家至今供奉牛首人身的“牛神”。在西昌的唐古墓中發現裝有骨灰的陶罐上繪有犛牛的形象。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元代,該地區屬大理國所轄,也稱犛牛羌。曾在西昌挖掘出一舞蹈盆,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盆同屬馬家窯文化,可見其在文化上的淵源關係。青海省地方誌辦公室曾接待過雲南景頗族自治縣地方誌辦公室的景頗族同胞來青海尋根問祖,稱他們的祖先是羌人。景頗為羌語“採鹽人”之意,多是生活在青海海西鹽湖一帶,以採鹽為業的羌人部族。他們祖先發祥地在今青海日月山一帶。日月山,乃是其祖先的圖騰。日為父親,月為母親。其歷史淵源,可上溯至遠古(同唐代以來的日月山並無關係)。當然景頗人走得更遠,一直走到雲南的邊緣。在緬甸泰國也有分佈。有意思的是雲南景頗族自治縣治下的鄉名也有叫扎多、治多和班瑪的,同青海青南地方的地名何其相似。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河曲河首曾為羌人故地,這個地名莫非羌語?在2005年雲南民族文化旅遊節暨元陽哈尼族梯田旅遊節之際我曾經去雲南紅河州觀光采風,看到在紅河州元陽縣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區,疊壘著層層相連的梯田,從山腳延伸到高山的雲端,氣勢恢宏壯闊,凝聚了千百年來哈尼人的智慧和心血,不愧是人類農耕史上的一大奇蹟。實際上哈尼族祖先也是遊牧民族,主要族源是羌人。在它的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中詳細記載了哈尼族的祖先從青藏高原南遷的足跡和艱難歷程;“有著冰雪和草甸的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曾是來自北方的氐羌、南方的白濮、東方的百三大族群的生息繁衍地。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些古老的部族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的生活。按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的研究,哈尼族應源於其中的羌人”(2005年滇池文學增刊第8頁)屬西羌族的蘇毗,在六世紀中葉前和西域各國及印度通商,國力逐漸強盛,逐步統一藏北高源。此時,吐蕃還是雅隆河谷的一個小國,雅隆贊普達布聶之妹曾充蘇毗女王侍婢。《隋書·西域傳》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其俗貴婦,輕丈夫。而姓不婧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面,一日之中數度變改之,人皆披髮,以皮為鞋,課稅無常,氣候多寒,以射獵為業。出嵛石、硃砂、麝香、犛牛、駿馬、蜀馬。尤多鹽,恆將鹽與天竺與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及党項戰爭。”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四川汶川羌族姑娘

它的地域非常之大,包括今青海玉樹及藏北高源。因為歷史上蜀地是中原王朝與邊地互市之地每年都是羌地的大批良馬趕到蜀地,從蜀地進入中原各地,故稱為蜀馬。史學界認為,朗日倫贊滅蘇毗後,因寵信蘇毗降臣,被雅隆貴族毒死,蘇毗舊貴族乘機復辟,迎回芒布傑。蘇毗曾一度佔領藏博大部地區。史界有些人認為在此後,蘇毗政體上有所變化,以男性為主,並以國王所在地羊同為國名,羊同或依楊同,藏族稱為象雄。唐會要載:“大羊同,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接與闐,東西千里,勝兵八九萬人。其人辮髮服裘,畜牧為主。地多風雪,冰厚丈餘,所出物產同蕃,俗無文字,但刻木結繩而已,……。其王姓姜,有四大臣分掌國事”。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犬戲牛鳩權杖

司馬相如除在今漢源地方增設沈黎部統轄西南夷外,還設有犛牛縣。著名藏學家格勒博士認為白狼和槃木同屬犛牛種羌,白狼羌與納西族關係較近。同時他認為川西甘孜一帶講扎巴語的扎巴人是古犛牛羌的後裔,吐番統一青藏高原後同化為藏族。四川阿壩嘉絨藏族自稱是“古犛牛羌”的後裔,許多人家至今供奉牛首人身的“牛神”。在西昌的唐古墓中發現裝有骨灰的陶罐上繪有犛牛的形象。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元代,該地區屬大理國所轄,也稱犛牛羌。曾在西昌挖掘出一舞蹈盆,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盆同屬馬家窯文化,可見其在文化上的淵源關係。青海省地方誌辦公室曾接待過雲南景頗族自治縣地方誌辦公室的景頗族同胞來青海尋根問祖,稱他們的祖先是羌人。景頗為羌語“採鹽人”之意,多是生活在青海海西鹽湖一帶,以採鹽為業的羌人部族。他們祖先發祥地在今青海日月山一帶。日月山,乃是其祖先的圖騰。日為父親,月為母親。其歷史淵源,可上溯至遠古(同唐代以來的日月山並無關係)。當然景頗人走得更遠,一直走到雲南的邊緣。在緬甸泰國也有分佈。有意思的是雲南景頗族自治縣治下的鄉名也有叫扎多、治多和班瑪的,同青海青南地方的地名何其相似。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河曲河首曾為羌人故地,這個地名莫非羌語?在2005年雲南民族文化旅遊節暨元陽哈尼族梯田旅遊節之際我曾經去雲南紅河州觀光采風,看到在紅河州元陽縣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區,疊壘著層層相連的梯田,從山腳延伸到高山的雲端,氣勢恢宏壯闊,凝聚了千百年來哈尼人的智慧和心血,不愧是人類農耕史上的一大奇蹟。實際上哈尼族祖先也是遊牧民族,主要族源是羌人。在它的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中詳細記載了哈尼族的祖先從青藏高原南遷的足跡和艱難歷程;“有著冰雪和草甸的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曾是來自北方的氐羌、南方的白濮、東方的百三大族群的生息繁衍地。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些古老的部族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的生活。按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的研究,哈尼族應源於其中的羌人”(2005年滇池文學增刊第8頁)屬西羌族的蘇毗,在六世紀中葉前和西域各國及印度通商,國力逐漸強盛,逐步統一藏北高源。此時,吐蕃還是雅隆河谷的一個小國,雅隆贊普達布聶之妹曾充蘇毗女王侍婢。《隋書·西域傳》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其俗貴婦,輕丈夫。而姓不婧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面,一日之中數度變改之,人皆披髮,以皮為鞋,課稅無常,氣候多寒,以射獵為業。出嵛石、硃砂、麝香、犛牛、駿馬、蜀馬。尤多鹽,恆將鹽與天竺與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及党項戰爭。”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四川汶川羌族姑娘

它的地域非常之大,包括今青海玉樹及藏北高源。因為歷史上蜀地是中原王朝與邊地互市之地每年都是羌地的大批良馬趕到蜀地,從蜀地進入中原各地,故稱為蜀馬。史學界認為,朗日倫贊滅蘇毗後,因寵信蘇毗降臣,被雅隆貴族毒死,蘇毗舊貴族乘機復辟,迎回芒布傑。蘇毗曾一度佔領藏博大部地區。史界有些人認為在此後,蘇毗政體上有所變化,以男性為主,並以國王所在地羊同為國名,羊同或依楊同,藏族稱為象雄。唐會要載:“大羊同,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接與闐,東西千里,勝兵八九萬人。其人辮髮服裘,畜牧為主。地多風雪,冰厚丈餘,所出物產同蕃,俗無文字,但刻木結繩而已,……。其王姓姜,有四大臣分掌國事”。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全身披掛的騎牛

貞觀未年(約公元647年)松贊干布發兵攻羊同,統其國政。羊同自此成為吐蕃部屬,除繳納貢獻提供兵員外,政治組織依然保留。羊同因鄰近於聞、克什米爾和尼泊爾,故較早接受了佛教。羊同亦是苯教的發祥地。佛教傳入雪域後,雖然苯教逐漸被佛教代替,但苯教的儀軌,神低卻融合在佛教之中形成了藏傳佛教的獨特面貌。公元四世紀,鮮卑慕容部首領吐谷渾從部內分離,駐牧在今內蒙陰山一帶。晉永嘉之亂,吐谷渾率部遷徙至今甘肅臨夏西北部。此後陸續征服了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及青海等地的羌、氐部落,到吐谷渾孫葉延時(公元329年至351年)在青海建國,並以其祖父吐谷渾之名為姓氏、國號和族名。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犬戲牛鳩權杖

司馬相如除在今漢源地方增設沈黎部統轄西南夷外,還設有犛牛縣。著名藏學家格勒博士認為白狼和槃木同屬犛牛種羌,白狼羌與納西族關係較近。同時他認為川西甘孜一帶講扎巴語的扎巴人是古犛牛羌的後裔,吐番統一青藏高原後同化為藏族。四川阿壩嘉絨藏族自稱是“古犛牛羌”的後裔,許多人家至今供奉牛首人身的“牛神”。在西昌的唐古墓中發現裝有骨灰的陶罐上繪有犛牛的形象。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元代,該地區屬大理國所轄,也稱犛牛羌。曾在西昌挖掘出一舞蹈盆,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盆同屬馬家窯文化,可見其在文化上的淵源關係。青海省地方誌辦公室曾接待過雲南景頗族自治縣地方誌辦公室的景頗族同胞來青海尋根問祖,稱他們的祖先是羌人。景頗為羌語“採鹽人”之意,多是生活在青海海西鹽湖一帶,以採鹽為業的羌人部族。他們祖先發祥地在今青海日月山一帶。日月山,乃是其祖先的圖騰。日為父親,月為母親。其歷史淵源,可上溯至遠古(同唐代以來的日月山並無關係)。當然景頗人走得更遠,一直走到雲南的邊緣。在緬甸泰國也有分佈。有意思的是雲南景頗族自治縣治下的鄉名也有叫扎多、治多和班瑪的,同青海青南地方的地名何其相似。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河曲河首曾為羌人故地,這個地名莫非羌語?在2005年雲南民族文化旅遊節暨元陽哈尼族梯田旅遊節之際我曾經去雲南紅河州觀光采風,看到在紅河州元陽縣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區,疊壘著層層相連的梯田,從山腳延伸到高山的雲端,氣勢恢宏壯闊,凝聚了千百年來哈尼人的智慧和心血,不愧是人類農耕史上的一大奇蹟。實際上哈尼族祖先也是遊牧民族,主要族源是羌人。在它的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中詳細記載了哈尼族的祖先從青藏高原南遷的足跡和艱難歷程;“有著冰雪和草甸的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曾是來自北方的氐羌、南方的白濮、東方的百三大族群的生息繁衍地。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些古老的部族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的生活。按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的研究,哈尼族應源於其中的羌人”(2005年滇池文學增刊第8頁)屬西羌族的蘇毗,在六世紀中葉前和西域各國及印度通商,國力逐漸強盛,逐步統一藏北高源。此時,吐蕃還是雅隆河谷的一個小國,雅隆贊普達布聶之妹曾充蘇毗女王侍婢。《隋書·西域傳》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其俗貴婦,輕丈夫。而姓不婧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面,一日之中數度變改之,人皆披髮,以皮為鞋,課稅無常,氣候多寒,以射獵為業。出嵛石、硃砂、麝香、犛牛、駿馬、蜀馬。尤多鹽,恆將鹽與天竺與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及党項戰爭。”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四川汶川羌族姑娘

它的地域非常之大,包括今青海玉樹及藏北高源。因為歷史上蜀地是中原王朝與邊地互市之地每年都是羌地的大批良馬趕到蜀地,從蜀地進入中原各地,故稱為蜀馬。史學界認為,朗日倫贊滅蘇毗後,因寵信蘇毗降臣,被雅隆貴族毒死,蘇毗舊貴族乘機復辟,迎回芒布傑。蘇毗曾一度佔領藏博大部地區。史界有些人認為在此後,蘇毗政體上有所變化,以男性為主,並以國王所在地羊同為國名,羊同或依楊同,藏族稱為象雄。唐會要載:“大羊同,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接與闐,東西千里,勝兵八九萬人。其人辮髮服裘,畜牧為主。地多風雪,冰厚丈餘,所出物產同蕃,俗無文字,但刻木結繩而已,……。其王姓姜,有四大臣分掌國事”。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全身披掛的騎牛

貞觀未年(約公元647年)松贊干布發兵攻羊同,統其國政。羊同自此成為吐蕃部屬,除繳納貢獻提供兵員外,政治組織依然保留。羊同因鄰近於聞、克什米爾和尼泊爾,故較早接受了佛教。羊同亦是苯教的發祥地。佛教傳入雪域後,雖然苯教逐漸被佛教代替,但苯教的儀軌,神低卻融合在佛教之中形成了藏傳佛教的獨特面貌。公元四世紀,鮮卑慕容部首領吐谷渾從部內分離,駐牧在今內蒙陰山一帶。晉永嘉之亂,吐谷渾率部遷徙至今甘肅臨夏西北部。此後陸續征服了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及青海等地的羌、氐部落,到吐谷渾孫葉延時(公元329年至351年)在青海建國,並以其祖父吐谷渾之名為姓氏、國號和族名。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喜絨藏族婦女

所以羌人之俗、羌人的生活方式大量存在於吐谷渾中。後吐谷渾沒於吐蕃,羌人的習俗又大量存留在藏族風俗中。費孝通先生曾說:“羌人在中華日益壯大的、羌族卻以供應為主壯大了別的民族,很多民族包括漢族在內從羌人中得到血液。”遠古時期青藏高原、隴右河西走廊、祁連山區、渭河流域是羌人故地。隨著歷史的變遷,羌人絕大部分已演化成其他民族,或同化在其他民族之中。

"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楊明

青海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先後任西寧畫院副院長、西寧市美協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畫院藝術總監。中國職業畫家協會顧問。獲“97.中國畫壇百傑“、優秀人民藝術家、”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等榮譽稱號。

古羌文化與耗牛

文/楊明

後漢書西域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禹貢所謂賜支者也,南接蜀漢,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戶牧為止,其俗,氏族無定”。據《尚書禹貢》記載:析支和渠搜是遊牧於今黃河河曲河源地區的兩個羌人部族,主要家畜是犛牛、藏綿羊、馬,穿的是皮衣毛布(用羊毛牛絨等織的氆氌褐布)住的是牛毛帳篷,他們飼養的犛牛、馬等名聞國中,與中原的交流頻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公犛牛

從文中記載看,古羌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同今天的藏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距今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被認為是一種先羌文化。據古籍記載,青藏高原上曾存在過羌人的西王母國。有些學者將此疆域大致界定在青海高原及其周邊地域。也有些人認為西王母國的疆域東屹陝西西部,北至河隴,南及雲貴高原,西及西域諸地。他們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西羌文化,同時也成為當時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中原帝王的關注。歷史記載三皇五帝乃至周穆王等都同歷代的西王母有過密切的交往——尋求仙丹妙藥珍奇異寶,甚至歸土治水之術。根究近年來考古研究成果,有一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所謂“玉石之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雜色犛牛

距今6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遺址都曾發掘出大量的玉器。並從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玉蠶,說明當時已有蠶絲業。在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大量的和田玉。再看崑崙神話中西王母與中原帝王以和田玉為媒介的許多交往,說明在遠古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存在著。從文獻記載看,玉石的加工工藝已達到相當的水準,反映出西王母國的經濟發達程度。為了幫助皇帝拓創華夏基業,西王母遣將獻西羌地理圖,使中原地理範圍從禹貢所載九州擴大到十二個州。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首列九州的地理範圍,即所謂禹域。禹貢即當時各州為禹所進貢賦的記載。犛牛、犛牛尾、毛織品、馬匹都是西羌主要貢品。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相互抵抗的犛牛

犛牛見著於文字記載是在殷周時代。金文把託牛寫作,形象地把握了犛牛的生理特徵。秦漢之際稱犛牛為“旌”、“犛”、。隋唐至元明時又謂之、“髦”等。四川康定一帶的羌人稱犛牛為雅。蜀人因而稱犛牛為雅牛,雅州由是得名。殷周時期,犛牛通過羌人的商隊和進貢進入中原,用於中原地區人們的食用和統治階級祭祀用。未馴服前的野犛牛體型碩大,全身披毛密長,常年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寒漠地帶。對嚴酷高寒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生性強悍極具攻擊性,高原上的豺狼熊豹都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褐色犛牛和花犛牛

為了獲取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許多生活生產資料,古羌人在馴服馴養野犛牛的過程中也付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巨大努力。犛牛除了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外,川陝鄂沿界的大巴山和荊楚山區都有分佈。在古代,這些地方氣溫較低,適宜犛牛生存。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犇牛”。陝西華陰地區和州地區也曾是古羌人放牧犛牛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少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中多㸲牛”。㸲牛就是犛牛。華陰地區在飼養犛牛的同時培育出犛牛與黃牛的雜交一代犏牛,其產肉產奶以及耐力均優於其父本與母本。戰國秦漢以來中原與羌人關係日益密切。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夏季牧場上的犛牛

一方面是中央政權為了擴張地域,用兵渭首,一方面是隨著東漢政權對西部控制的削弱,羌人大量遷徙到隴東關中一帶,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羌人的大遷徙始自遠古,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到今山東半島一帶,崑崙神話相繼東遷,二是自陝西甘青地區往西遷至今新疆莎車疏勒等地乃至帕米高原以西,如若羌、月支。《後漢書·西羌傳》載,有羌人首領名無戈愛劍者(意為奴隸首領)曾沒入秦為奴,後逃歸湟中(青海河湟地區)。教人農耕,深得羌人擁藏。無戈愛劍出逃時與劓女遷於野,逐成為夫婦,女恥其狀,被髮覆面,羌人以其為俗,逐俱入三河間即黃河、黃水、賜支河(一說是位於同德地區的黃河支流——黃河河曲地區)。這大概是發羌的最早記錄。無戈愛劍在湟中的後商發展到二十六種,加上其他地方的種族,計有89種,鍾羌是最大的部落,犛牛羌是其中之一,其活動地域主要在青海及川西北與青海接壤的地方。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在高原草原待放牧犛牛

而到了愛劍的曾孫忍時,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交道”。李文實先生認為“西藏這個地方在吐蕃王國興起前,本是西羌之地。其民族也屬西羌種。他們中的發羌唐施等部,遠在江岷間,不與中國通。發羌原居住在黃河源頭,後逐漸南移,因此未嘗與中國往來”。(李文實《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第408頁)。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漢代把發羌活動的地理位置就標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後來愛劍的後裔迷唐羌“遠逾賜支河,依發羌居”這些羌人部族都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氏族社會,以飼養犛牛、綿羊為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在眾多的青藏高原溼地,犛牛不僅充當運輸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嚴酷的青藏高原,僅有藏綿羊還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有了犛牛,高原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清晨待發的馱牛

牛的崇仰之中,散見於藏區名目繁多的各種犛牛崇拜物和流傳在民間文學、民間舞蹈中對犛牛的頌揚和讚譽。野犛牛舞是西藏一種極古老的民間舞蹈。八世紀桑耶寺落成之際,吐蕃百姓大跳野犛牛舞慶賀。據說在藏巴漢時代五世達賴一直未到拉薩哲蚌寺坐床,老百姓以為是附近的納日阿孜神山被大雪封閉,達賴喇嘛無法過來,便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嚮導,趕著一頭公犛牛一頭母犛牛到南山迎請達賴,老向導是護法神乃迥的化身,公犛牛是護法神唐青曲傑的化身,母犛牛是護法神班達拉姆的化身。這段經歷就演變成了野犛牛舞。“舜徙三苗於三危”,就是從長江中游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遷往青藏高原。先羌諸部曾頻繁活動於青藏高原、川西北、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一帶。最大的一隻是無戈愛劍及其子孫,有先零羌、燒當羌、罕羌(湟中)、北滴羌(金娍郡安夷)、勒姐羌(安夷勒姐)、姐羌(河湟)、鍾羌(大小榆谷)、卑禾羌(青海湖)、黃羝羌(湟水)等等。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黑牛毛帳篷

第二次是漢代以後,羌人四散中原、西域、蒙古草原。這兩次重大的遷徙最終形成了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這是羌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遊牧圍獵踏出來的通往西方的道路。它以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邊、祁連山南麓及河湟流域為中心,與西域南道匯合,達史書上記載的蔥嶺(帕米爾高原)的羌人小國(如西夜國、蒲利國、依耐國、無雷國),甚至蔥嶺以西的阿鉤羌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境內)、波路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向東到隴西諸郡。在秦漢兩朝的巨大壓力下,羌人西遷的同時,南下蜀滇,從而構成青海道的南段。犛牛種、白馬打通了羌中與西域的交通,亦打通了現今六江流域藏康彝民族走廊。在這個遼闊廣柔的地域中,飼養犛牛已十分普遍,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犛牛羌”在漢唐之際以飼養犛牛而大盛。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牛背家園

至今在陸續出土的遺蹟中都不難發現犛牛圖騰崇拜的痕跡。在諾木洪文化遺址中發現墓穴中央許多牛角的對稱排列,顯然與犛牛圖騰崇拜有很大關係。吐谷渾移牧西北之初,採用比較激烈的手段兼併羌人部落,與甘青地區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後轉變對羌人的態度,把羌人部落的首領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組織中,並通過長期共同生活,通婚而同化於其中。青海湟源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出上了一件“犬戲牛鳩杖首”,杖褲鑑為鳩的脖子,仗首為拉長的鳩喙和碩大的圓眼,鳩頭頂是一組圓雕,一頭舉尾昂首的犛牛,肚子下藏著一頭小牛,對面是一隻獒犬,與犛牛相對而吠。“將崇拜物形象雕在圖騰柱上,立於生活環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個權杖屬於羌人女首領西王母。西王母國地域廣大,其國之民主要由戎和羌組成,戎多以農為主,其中以犬戎部最為強大,其圖騰為犬,而主體居民為羌部,以畜牧為主,其圖騰為羊為牛,有犛牛部稱雄強。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馱帳篷的白犛牛

西王母杖上雕鑄犬與牛相守相望,安詳和諧,可能是寓其犬戎與犛牛羌的生活聯盟十分穩固之意。而母牛哺乳則喻示著牲畜興旺,人口繁衍。(程起駿《皇帝四面銅像與羌文化》,青海文壇瞭望,2007年春季號第17頁)《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著生活在川西南及雲南廣大山地草原羌人部族的概況。“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其外西至同時以東,北至株榆,名為???(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可數千裡”。漢武帝派司馬相如略定西南夷,大部分是遷徙而來的羌人部族,古籍中談到秦獻公用兵渭首,羌人首領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其後子孫各自為種,任隨所以,或為犛牛種、越???羌是也”。邛是滇北最大的羌人部族,犛牛種,越???羌也很有影響。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犬戲牛鳩權杖

司馬相如除在今漢源地方增設沈黎部統轄西南夷外,還設有犛牛縣。著名藏學家格勒博士認為白狼和槃木同屬犛牛種羌,白狼羌與納西族關係較近。同時他認為川西甘孜一帶講扎巴語的扎巴人是古犛牛羌的後裔,吐番統一青藏高原後同化為藏族。四川阿壩嘉絨藏族自稱是“古犛牛羌”的後裔,許多人家至今供奉牛首人身的“牛神”。在西昌的唐古墓中發現裝有骨灰的陶罐上繪有犛牛的形象。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元代,該地區屬大理國所轄,也稱犛牛羌。曾在西昌挖掘出一舞蹈盆,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盆同屬馬家窯文化,可見其在文化上的淵源關係。青海省地方誌辦公室曾接待過雲南景頗族自治縣地方誌辦公室的景頗族同胞來青海尋根問祖,稱他們的祖先是羌人。景頗為羌語“採鹽人”之意,多是生活在青海海西鹽湖一帶,以採鹽為業的羌人部族。他們祖先發祥地在今青海日月山一帶。日月山,乃是其祖先的圖騰。日為父親,月為母親。其歷史淵源,可上溯至遠古(同唐代以來的日月山並無關係)。當然景頗人走得更遠,一直走到雲南的邊緣。在緬甸泰國也有分佈。有意思的是雲南景頗族自治縣治下的鄉名也有叫扎多、治多和班瑪的,同青海青南地方的地名何其相似。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河曲河首曾為羌人故地,這個地名莫非羌語?在2005年雲南民族文化旅遊節暨元陽哈尼族梯田旅遊節之際我曾經去雲南紅河州觀光采風,看到在紅河州元陽縣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區,疊壘著層層相連的梯田,從山腳延伸到高山的雲端,氣勢恢宏壯闊,凝聚了千百年來哈尼人的智慧和心血,不愧是人類農耕史上的一大奇蹟。實際上哈尼族祖先也是遊牧民族,主要族源是羌人。在它的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中詳細記載了哈尼族的祖先從青藏高原南遷的足跡和艱難歷程;“有著冰雪和草甸的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曾是來自北方的氐羌、南方的白濮、東方的百三大族群的生息繁衍地。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哈尼梯田

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些古老的部族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的生活。按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的研究,哈尼族應源於其中的羌人”(2005年滇池文學增刊第8頁)屬西羌族的蘇毗,在六世紀中葉前和西域各國及印度通商,國力逐漸強盛,逐步統一藏北高源。此時,吐蕃還是雅隆河谷的一個小國,雅隆贊普達布聶之妹曾充蘇毗女王侍婢。《隋書·西域傳》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其俗貴婦,輕丈夫。而姓不婧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面,一日之中數度變改之,人皆披髮,以皮為鞋,課稅無常,氣候多寒,以射獵為業。出嵛石、硃砂、麝香、犛牛、駿馬、蜀馬。尤多鹽,恆將鹽與天竺與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及党項戰爭。”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四川汶川羌族姑娘

它的地域非常之大,包括今青海玉樹及藏北高源。因為歷史上蜀地是中原王朝與邊地互市之地每年都是羌地的大批良馬趕到蜀地,從蜀地進入中原各地,故稱為蜀馬。史學界認為,朗日倫贊滅蘇毗後,因寵信蘇毗降臣,被雅隆貴族毒死,蘇毗舊貴族乘機復辟,迎回芒布傑。蘇毗曾一度佔領藏博大部地區。史界有些人認為在此後,蘇毗政體上有所變化,以男性為主,並以國王所在地羊同為國名,羊同或依楊同,藏族稱為象雄。唐會要載:“大羊同,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接與闐,東西千里,勝兵八九萬人。其人辮髮服裘,畜牧為主。地多風雪,冰厚丈餘,所出物產同蕃,俗無文字,但刻木結繩而已,……。其王姓姜,有四大臣分掌國事”。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全身披掛的騎牛

貞觀未年(約公元647年)松贊干布發兵攻羊同,統其國政。羊同自此成為吐蕃部屬,除繳納貢獻提供兵員外,政治組織依然保留。羊同因鄰近於聞、克什米爾和尼泊爾,故較早接受了佛教。羊同亦是苯教的發祥地。佛教傳入雪域後,雖然苯教逐漸被佛教代替,但苯教的儀軌,神低卻融合在佛教之中形成了藏傳佛教的獨特面貌。公元四世紀,鮮卑慕容部首領吐谷渾從部內分離,駐牧在今內蒙陰山一帶。晉永嘉之亂,吐谷渾率部遷徙至今甘肅臨夏西北部。此後陸續征服了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及青海等地的羌、氐部落,到吐谷渾孫葉延時(公元329年至351年)在青海建國,並以其祖父吐谷渾之名為姓氏、國號和族名。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喜絨藏族婦女

所以羌人之俗、羌人的生活方式大量存在於吐谷渾中。後吐谷渾沒於吐蕃,羌人的習俗又大量存留在藏族風俗中。費孝通先生曾說:“羌人在中華日益壯大的、羌族卻以供應為主壯大了別的民族,很多民族包括漢族在內從羌人中得到血液。”遠古時期青藏高原、隴右河西走廊、祁連山區、渭河流域是羌人故地。隨著歷史的變遷,羌人絕大部分已演化成其他民族,或同化在其他民族之中。

著名畫家楊明——古羌文化與耗牛

康巴漢子

唯有在川西北還活躍著他們的子孫。專家們認為犛牛的被馴養與羌民族的形成是基本一致的。馴服犛牛的活動可能始自萬年之前。犛牛的被馴服也帶來了羌民族的興旺和發展,所以說羌民族不僅是養羊的民族,對犛牛的馴養和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漢至宋元時期,青海乃至西部地區一直是民族大融合時期,羌人無疑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歷史的輝煌和淒涼都已灰飛煙滅,而遍佈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帶的犛牛依然繁衍至今,生生不息,不斷地造福著人類。犛牛從遠古而至今,見證了高原各民族演化的歷程,也見證了歷史的滄桑鉅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