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一場誤會'

"

美國漢學家金介甫認為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魯迅之後就應該是沈從文。但令人可惜的是這兩位曾經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文學大師卻有著深深的隔閡,他們從來沒有會過一次面,甚至連一次直接的通信都不曾有過。有人說造成他們之間隔閡的原因是兩人政治觀、文學觀的不同,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這些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當年魯迅與沈從文交惡的直接起因卻是緣於一場非常偶然的誤會。

"

美國漢學家金介甫認為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魯迅之後就應該是沈從文。但令人可惜的是這兩位曾經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文學大師卻有著深深的隔閡,他們從來沒有會過一次面,甚至連一次直接的通信都不曾有過。有人說造成他們之間隔閡的原因是兩人政治觀、文學觀的不同,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這些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當年魯迅與沈從文交惡的直接起因卻是緣於一場非常偶然的誤會。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一場誤會

魯迅先生

1922年沈從文從湘西“漂”到了北京,成為中國最早的“北漂”一族。這是沈從文一生中最困難的一段時光,讀書無路投親無門,最後只好以休芸芸為筆名,將寫成的文章向各處投去,賺些零星稿費餬口。此間沈從文認識了文學青年胡也頻,並通過胡也頻結識了丁玲。三個人非常要好,沈從文和丁玲又都是湖南老鄉,故鄉同傍一條沅水,兩人便有了許多共同的話題,加上都飄流在外,共同的“懷鄉病”使他們的友誼更加密切了。1925年春夏之交,丁玲因上學無望處境困窘,便獨自離開北京返回湖南。臨行前丁玲給魯迅先生寫了一封求助信,大意是說一個弱女子在社會上怎樣不容易活下去,她已經在北京碰過許多釘子,但還是沒有出路,想要求魯迅代她設法弄個吃飯的地方,哪怕就是報館或書店的印刷工人職位都可以。

當時魯迅在文壇已是赫赫有名,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所以經常經常有些無聊的人冒充女學生給他寫信,此前不久就有一位冒用歐陽蘭這個女性的名字給魯迅寫信,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幫助。魯迅收到丁玲的信時正好剛剛發生了歐陽蘭事件,覺得怎麼又有這樣的信,兼之魯迅又不知丁玲乃何許人也,就託幾個熟人幫忙打聽一下。當時正編報紙副刊的孫伏園覺得丁玲的信字跡面熟:“這個字體好像是休芸芸的字,不過休芸芸是男的,不是女的。”第二天晚上,孫伏園又跑來向魯迅報告說,豈明先生(周作人字豈明)那裡也有同樣的一封信,而且筆跡很像休芸芸。因沈從文曾有稿子給周作人看,故周作人認識他的字體。

"

美國漢學家金介甫認為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魯迅之後就應該是沈從文。但令人可惜的是這兩位曾經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文學大師卻有著深深的隔閡,他們從來沒有會過一次面,甚至連一次直接的通信都不曾有過。有人說造成他們之間隔閡的原因是兩人政治觀、文學觀的不同,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這些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當年魯迅與沈從文交惡的直接起因卻是緣於一場非常偶然的誤會。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一場誤會

魯迅先生

1922年沈從文從湘西“漂”到了北京,成為中國最早的“北漂”一族。這是沈從文一生中最困難的一段時光,讀書無路投親無門,最後只好以休芸芸為筆名,將寫成的文章向各處投去,賺些零星稿費餬口。此間沈從文認識了文學青年胡也頻,並通過胡也頻結識了丁玲。三個人非常要好,沈從文和丁玲又都是湖南老鄉,故鄉同傍一條沅水,兩人便有了許多共同的話題,加上都飄流在外,共同的“懷鄉病”使他們的友誼更加密切了。1925年春夏之交,丁玲因上學無望處境困窘,便獨自離開北京返回湖南。臨行前丁玲給魯迅先生寫了一封求助信,大意是說一個弱女子在社會上怎樣不容易活下去,她已經在北京碰過許多釘子,但還是沒有出路,想要求魯迅代她設法弄個吃飯的地方,哪怕就是報館或書店的印刷工人職位都可以。

當時魯迅在文壇已是赫赫有名,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所以經常經常有些無聊的人冒充女學生給他寫信,此前不久就有一位冒用歐陽蘭這個女性的名字給魯迅寫信,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幫助。魯迅收到丁玲的信時正好剛剛發生了歐陽蘭事件,覺得怎麼又有這樣的信,兼之魯迅又不知丁玲乃何許人也,就託幾個熟人幫忙打聽一下。當時正編報紙副刊的孫伏園覺得丁玲的信字跡面熟:“這個字體好像是休芸芸的字,不過休芸芸是男的,不是女的。”第二天晚上,孫伏園又跑來向魯迅報告說,豈明先生(周作人字豈明)那裡也有同樣的一封信,而且筆跡很像休芸芸。因沈從文曾有稿子給周作人看,故周作人認識他的字體。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一場誤會

沈從文與妻子在一起

原來沈從文、胡也頻和丁玲三人都喜歡用硬筆在窄行稿紙上寫密密麻麻的小字, 字間的疏密及塗抹勾勒方式非常相像,兼之他們的字又都是有點女性的那種特點,特別秀氣,所以在外人眼裡幾乎沒有區別。他們三人的這種字體特點曾經鬧了許多誤會,以至於後來丁玲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文章時,編輯葉聖陶見到原稿還錯以為是沈從文或胡也頻的手筆。

魯迅聽了孫伏園的話後誤以為真,認為沈從文冒充女人拿他開涮,因此發了脾氣,可無巧不成書,恰恰在這個節骨眼上胡也頻又來拜訪魯迅。當時胡也頻正在編一個文學副刊,一位熟識魯迅的朋友就帶他來向魯迅取經,到了魯迅寓所,胡也頻便先將名片投了進去,誰知魯迅一見卻勃然大怒。原來胡也頻正在追求丁玲,為討戀人的歡心,便將名片印上“丁玲的弟弟”字樣,所以魯迅一下子更生氣了,前面剛來個丁玲的信是假的,現在又來個名片是丁玲的弟弟,這是什麼意思?後來丁玲在《魯迅先生於我》一文中回憶說:“這一天,他(胡也頻)只去看魯迅,遞進去一張‘丁玲的弟弟’的名片,站在門口等候。只聽魯迅在室內對拿名片進去的傭工大聲說道:‘說我不在家!’他只得沒趣的離開,以後就沒有去他家了。”

魯迅對此事極為憤慨,在給朋友的信中和日記裡都用了一些比較尖刻的語言對對沈從文進行了挖苦、諷刺。1925年7月12日,他在給錢玄同的信中這樣寫道:“這一期《國語週刊》上的沈從文,就是休芸芸,他現在用了各種名字,玩各種玩意兒。歐陽蘭也常如此。”短短几天后,魯迅又寫信給錢玄同,進一步發洩了自己對此事的不滿和憤怒:“且夫‘孥孥阿文’,確尚無偷文如歐陽公之惡德,而文章亦較為能做做者也。然而敝座之所以惡之者,因其用一女人之名,以細如蚊蟲之字,寫信給我,被我察出為阿文手筆,則又有一人扮作該女人之弟來訪,以證明確有其女人。然則亦大有數人‘狼狽而為其奸’之概矣。總之此輩之於著作,大抵意在胡亂鬧鬧,無誠實之意,故我在《莽原》已張起電氣網,與歐陽公歸入一類耳矣。”

魯迅文中所提的“孥孥阿文”即沈從文,1925年7月12日,《國文週刊》第5期刊登了沈從文所錄的一首方言民歌:“六月不吃觀音齋,打個火把就可跑到河裡照螃蟹。耶樂耶樂——孥孥唉,今天螃蟹才叫多, 怎麼忘了拿籮籮。”“孥孥阿文”即據此而來。歐陽公是指前面提到的歐陽蘭,當時是北大學生,曾以女人名字發表文章,也曾給魯迅寫信求助,孫伏園還誤認他是“一個新起來的女作家”。

對此一無所知的沈從文事後得知這一消息後同樣也生了氣,幾年後沈從文在《記胡也頻》一書中這樣寫道:“丁玲女士給人的信,被另一個自命聰明的人看來,還以為是我的造作。”後來,與魯迅先生有聯繫的一位編輯荊有麟從胡也頻那裡證實了確有丁玲其人,而且在北京無以為生,已回湖南老家去了,便將這情況告訴了魯迅。魯迅心中的疑團和誤會這才渙然冰釋,對此魯迅還覺得對不住丁玲:“那麼,我又失敗了。既然不是休芸芸的鬼,她又趕著回湖南老家,那一定是在北京生活不下去了。青年人是大半不願回老家的,她竟回老家,可見是抱著痛苦回去的。她那封信,我沒有回她,倒覺得不舒服。”魯迅雖然知道自己也冤枉了沈從文,但不知是疏忽還是出於其他原因,竟一句也沒有提到對沈從文表示歉意的話,這就更加深了沈從文的不滿,以至在魯迅生前沈從文始終不願與其見面,按理說他們應該是有不少見面機會的。

"

美國漢學家金介甫認為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魯迅之後就應該是沈從文。但令人可惜的是這兩位曾經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文學大師卻有著深深的隔閡,他們從來沒有會過一次面,甚至連一次直接的通信都不曾有過。有人說造成他們之間隔閡的原因是兩人政治觀、文學觀的不同,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這些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當年魯迅與沈從文交惡的直接起因卻是緣於一場非常偶然的誤會。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一場誤會

魯迅先生

1922年沈從文從湘西“漂”到了北京,成為中國最早的“北漂”一族。這是沈從文一生中最困難的一段時光,讀書無路投親無門,最後只好以休芸芸為筆名,將寫成的文章向各處投去,賺些零星稿費餬口。此間沈從文認識了文學青年胡也頻,並通過胡也頻結識了丁玲。三個人非常要好,沈從文和丁玲又都是湖南老鄉,故鄉同傍一條沅水,兩人便有了許多共同的話題,加上都飄流在外,共同的“懷鄉病”使他們的友誼更加密切了。1925年春夏之交,丁玲因上學無望處境困窘,便獨自離開北京返回湖南。臨行前丁玲給魯迅先生寫了一封求助信,大意是說一個弱女子在社會上怎樣不容易活下去,她已經在北京碰過許多釘子,但還是沒有出路,想要求魯迅代她設法弄個吃飯的地方,哪怕就是報館或書店的印刷工人職位都可以。

當時魯迅在文壇已是赫赫有名,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所以經常經常有些無聊的人冒充女學生給他寫信,此前不久就有一位冒用歐陽蘭這個女性的名字給魯迅寫信,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幫助。魯迅收到丁玲的信時正好剛剛發生了歐陽蘭事件,覺得怎麼又有這樣的信,兼之魯迅又不知丁玲乃何許人也,就託幾個熟人幫忙打聽一下。當時正編報紙副刊的孫伏園覺得丁玲的信字跡面熟:“這個字體好像是休芸芸的字,不過休芸芸是男的,不是女的。”第二天晚上,孫伏園又跑來向魯迅報告說,豈明先生(周作人字豈明)那裡也有同樣的一封信,而且筆跡很像休芸芸。因沈從文曾有稿子給周作人看,故周作人認識他的字體。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一場誤會

沈從文與妻子在一起

原來沈從文、胡也頻和丁玲三人都喜歡用硬筆在窄行稿紙上寫密密麻麻的小字, 字間的疏密及塗抹勾勒方式非常相像,兼之他們的字又都是有點女性的那種特點,特別秀氣,所以在外人眼裡幾乎沒有區別。他們三人的這種字體特點曾經鬧了許多誤會,以至於後來丁玲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文章時,編輯葉聖陶見到原稿還錯以為是沈從文或胡也頻的手筆。

魯迅聽了孫伏園的話後誤以為真,認為沈從文冒充女人拿他開涮,因此發了脾氣,可無巧不成書,恰恰在這個節骨眼上胡也頻又來拜訪魯迅。當時胡也頻正在編一個文學副刊,一位熟識魯迅的朋友就帶他來向魯迅取經,到了魯迅寓所,胡也頻便先將名片投了進去,誰知魯迅一見卻勃然大怒。原來胡也頻正在追求丁玲,為討戀人的歡心,便將名片印上“丁玲的弟弟”字樣,所以魯迅一下子更生氣了,前面剛來個丁玲的信是假的,現在又來個名片是丁玲的弟弟,這是什麼意思?後來丁玲在《魯迅先生於我》一文中回憶說:“這一天,他(胡也頻)只去看魯迅,遞進去一張‘丁玲的弟弟’的名片,站在門口等候。只聽魯迅在室內對拿名片進去的傭工大聲說道:‘說我不在家!’他只得沒趣的離開,以後就沒有去他家了。”

魯迅對此事極為憤慨,在給朋友的信中和日記裡都用了一些比較尖刻的語言對對沈從文進行了挖苦、諷刺。1925年7月12日,他在給錢玄同的信中這樣寫道:“這一期《國語週刊》上的沈從文,就是休芸芸,他現在用了各種名字,玩各種玩意兒。歐陽蘭也常如此。”短短几天后,魯迅又寫信給錢玄同,進一步發洩了自己對此事的不滿和憤怒:“且夫‘孥孥阿文’,確尚無偷文如歐陽公之惡德,而文章亦較為能做做者也。然而敝座之所以惡之者,因其用一女人之名,以細如蚊蟲之字,寫信給我,被我察出為阿文手筆,則又有一人扮作該女人之弟來訪,以證明確有其女人。然則亦大有數人‘狼狽而為其奸’之概矣。總之此輩之於著作,大抵意在胡亂鬧鬧,無誠實之意,故我在《莽原》已張起電氣網,與歐陽公歸入一類耳矣。”

魯迅文中所提的“孥孥阿文”即沈從文,1925年7月12日,《國文週刊》第5期刊登了沈從文所錄的一首方言民歌:“六月不吃觀音齋,打個火把就可跑到河裡照螃蟹。耶樂耶樂——孥孥唉,今天螃蟹才叫多, 怎麼忘了拿籮籮。”“孥孥阿文”即據此而來。歐陽公是指前面提到的歐陽蘭,當時是北大學生,曾以女人名字發表文章,也曾給魯迅寫信求助,孫伏園還誤認他是“一個新起來的女作家”。

對此一無所知的沈從文事後得知這一消息後同樣也生了氣,幾年後沈從文在《記胡也頻》一書中這樣寫道:“丁玲女士給人的信,被另一個自命聰明的人看來,還以為是我的造作。”後來,與魯迅先生有聯繫的一位編輯荊有麟從胡也頻那裡證實了確有丁玲其人,而且在北京無以為生,已回湖南老家去了,便將這情況告訴了魯迅。魯迅心中的疑團和誤會這才渙然冰釋,對此魯迅還覺得對不住丁玲:“那麼,我又失敗了。既然不是休芸芸的鬼,她又趕著回湖南老家,那一定是在北京生活不下去了。青年人是大半不願回老家的,她竟回老家,可見是抱著痛苦回去的。她那封信,我沒有回她,倒覺得不舒服。”魯迅雖然知道自己也冤枉了沈從文,但不知是疏忽還是出於其他原因,竟一句也沒有提到對沈從文表示歉意的話,這就更加深了沈從文的不滿,以至在魯迅生前沈從文始終不願與其見面,按理說他們應該是有不少見面機會的。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一場誤會

晚年沈從文

客觀地說,在這件事情上魯迅和沈從文都未能冷靜地剋制自己的情緒,以至於因這件小事引發了兩人之間深深的誤會,這不能不說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件憾事。但令人欣慰的是無論魯迅還是沈從文,都沒有因此而影響自己對對方文學成就的評價,沈從文後來在一系列論述中國新文學成就的文章中,始終將魯迅的創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魯迅在1935年與斯諾的一次談話中,則肯定沈從文是自新文學運動以來“出現的最好的作家”之一,這也許正是大師們的過人之處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