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開篇3句話,原來是人生的三種大境界

開卷有益,益處何在?

孔夫子告訴我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讀書,為的是提升自己的學識與修養,不是為了在人前賣弄。

讀《論語》,最重要的是要將夫子所言與我們的生活生命結合起來,仔細體會涵養,用生活證悟,用生命踐行。

而《論語》開篇第一章就意義重大,啟人深思,值得細細品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開宗明義,給我們指出一條向上之路。

人生三條路徑、三種境界,都包含其中。

《論語》開篇3句話,原來是人生的三種大境界


1. 慎獨的境界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生天地之間,由懵懂孩童到所知甚多,全在一個字。學,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修行。

懂得學習,善於學習,奠定了我們一生進步發展的根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會機械照搬現成的知識,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知識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文而無化,談何智慧呢?

要將學習與我們的生命發生關係,有益於身心的發展,學會“慎獨”的功夫就成了必須,慎獨,能使人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講的就是慎微的道理。

古人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意喻隱匿和微小處更現真心,一個人獨處時更要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小心。

古人看到了獨處和細微處放鬆自己的危害,倡導慎獨慎微,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元代大學者許衡路一日趕路,當天烈日炎炎不見河流,路旁卻有梨樹。

其它的路人紛紛偷摘無主梨解渴,唯有許衡不為所動。

路人笑其迂腐不堪,說他愚昧。許衡卻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佳話從此成為慎獨之典範。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因從天竺山上取了兩片石頭而感到十分慚愧。

晚年離任後,仍心有介懷,專門賦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道出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君子慎其微”的感嘆。


《論語》開篇3句話,原來是人生的三種大境界



2. 君子的境界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而他離京的時候竟沒有一人相送。

想到範先生成了拖累,一些平日與他交情不錯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躲著他。

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後,立即抱病前去,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

有位大臣看到王質此舉,十分不理解,當面責問著他。

“你啊,是個德高望重的長者啊,怎麼就能任由自己墮落成朋黨呢?”

王質聽後毫不在意,他平淡地看著眾位官員,說道:

“你當范仲淹是什麼人?他可是這天下的賢能之人啊!我又怎麼能和他相比呢?縱觀我王質,又有什麼才能配得上與他結為朋黨呢?如果您真的能把我和範先生視作朋黨,那麼,您這可真是厚賜於我啊!”

《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君子之間的交情不是建立在金錢或利益上的,很純粹。

而小人之間的交情猶如甜酒一般,表面甜美實際虛偽。

孔子說過,“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論語》開篇3句話,原來是人生的三種大境界


3. 高人的境界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行為不被別人理解的情況是會經常發生的。

道德修養較高的人對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釋,或者泰然處之,讓別人慢慢理解。

道德修養差的人則或者沮喪,或者惱怒,結果總是適得其反。

柳下惠作士師,等於管刑法的官。他三次上臺,三次都被罷免下臺,於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

你自己國家不要你,又何必強留,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

柳下惠回答他,一個人終身行正直之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正直,走正路,將來在人家的手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是會吃虧,會擠下來的。

如果以歪門邪道行事,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並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那我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

祖宗都在這裡,一樣可以做事。

簡而言之,無論在哪裡,不走歪路,而走正路,這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

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裡,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功名富貴。

柳下惠此舉可以說是正合道家所謂“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

從而達到玄妙齊同的境界,所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