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

01


電視劇《小歡喜》收官了。

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這部由黃磊、海清領銜主演的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一直熱議不斷。

主演黃磊在訪談中提到,如果說《小別離》強調的是父母面對兒女,要有一個告別,那麼《小歡喜》強調的是,父母要學會長大,要學會面對自己。

這部劇展現的三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充斥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與溫情。

青春期、高考、早戀......無一不是令父母頭疼的話題。

而黃磊本人及其在劇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觀點,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父母更深的思考。


02

付出感是謀殺親子感情的元凶,平等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劇中有這樣一幕: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正在經歷一場親子衝突。她不明白,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全部,為什麼會換來這麼多怨恨。

可是女兒仍堅持說:“媽,您的原則是原則,我的原則就不是原則嗎?”

於是,這位媽媽使出了殺手鐗:“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聽了媽媽的話,女兒淚流滿面,卻無力再多說一句,只是痛苦地抓著頭髮,默默哭泣。

這一幕多麼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綁架下,親子之間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

孩子的聽話成了報恩,孩子的反駁則成了不肖。

馬薇薇曾在《奇葩說》裡談到父母角色時這樣說道:

父母為孩子犧牲一輩子,沒有自我,但他們卻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

01


電視劇《小歡喜》收官了。

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這部由黃磊、海清領銜主演的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一直熱議不斷。

主演黃磊在訪談中提到,如果說《小別離》強調的是父母面對兒女,要有一個告別,那麼《小歡喜》強調的是,父母要學會長大,要學會面對自己。

這部劇展現的三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充斥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與溫情。

青春期、高考、早戀......無一不是令父母頭疼的話題。

而黃磊本人及其在劇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觀點,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父母更深的思考。


02

付出感是謀殺親子感情的元凶,平等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劇中有這樣一幕: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正在經歷一場親子衝突。她不明白,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全部,為什麼會換來這麼多怨恨。

可是女兒仍堅持說:“媽,您的原則是原則,我的原則就不是原則嗎?”

於是,這位媽媽使出了殺手鐗:“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聽了媽媽的話,女兒淚流滿面,卻無力再多說一句,只是痛苦地抓著頭髮,默默哭泣。

這一幕多麼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綁架下,親子之間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

孩子的聽話成了報恩,孩子的反駁則成了不肖。

馬薇薇曾在《奇葩說》裡談到父母角色時這樣說道:

父母為孩子犧牲一輩子,沒有自我,但他們卻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將一生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怎能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控制?

“不離婚是為了你”、“放棄工作是為了你”、“吃糠咽菜是為了你”......

潛臺詞是:我把一切都給了你,你得對我的人生負責,不能辜負我。

但《小歡喜》卻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觀點:其實孩子,也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給了父母。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十八歲,你是否還記得:

他們咿呀學語甜甜地叫一聲媽媽時你有多幸福:

他們放學後打開書包拿出自己最愛吃的蛋糕說一定要留給媽媽時你有多感動;

他們搬起凳子爬上灶臺說要給你做一份西紅柿炒蛋時你有多欣喜;

......

孩子也把最懵懂最純粹的愛和歲月給了父母。

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光是父母在付出,孩子也在付出。

當父母們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時,孩子卻把你視為Ta獨一無二的依戀。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放下道德綁架開始,從與孩子平等相待開始。

智慧的父母懂得適當退出,不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的生活;智慧的孩子懂得及時劃定邊界,不以年幼的名義啃完父母的一生。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和解,更是與自我的和解。

孩子並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續,他們該有完整的自我。而允許孩子成為他們自己,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03

做嚴格的父母,不是對孩子嚴格,而是對自己嚴格


黃磊在劇中飾演一位比較開明的父親,海清飾演的母親則相對嚴苛一些。

在談到“嚴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傳統教育觀念時,黃磊眉頭緊鎖,坦言:這是沒有邏輯的。做嚴格的父母,其實是對自己嚴格,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

01


電視劇《小歡喜》收官了。

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這部由黃磊、海清領銜主演的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一直熱議不斷。

主演黃磊在訪談中提到,如果說《小別離》強調的是父母面對兒女,要有一個告別,那麼《小歡喜》強調的是,父母要學會長大,要學會面對自己。

這部劇展現的三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充斥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與溫情。

青春期、高考、早戀......無一不是令父母頭疼的話題。

而黃磊本人及其在劇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觀點,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父母更深的思考。


02

付出感是謀殺親子感情的元凶,平等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劇中有這樣一幕: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正在經歷一場親子衝突。她不明白,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全部,為什麼會換來這麼多怨恨。

可是女兒仍堅持說:“媽,您的原則是原則,我的原則就不是原則嗎?”

於是,這位媽媽使出了殺手鐗:“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聽了媽媽的話,女兒淚流滿面,卻無力再多說一句,只是痛苦地抓著頭髮,默默哭泣。

這一幕多麼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綁架下,親子之間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

孩子的聽話成了報恩,孩子的反駁則成了不肖。

馬薇薇曾在《奇葩說》裡談到父母角色時這樣說道:

父母為孩子犧牲一輩子,沒有自我,但他們卻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將一生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怎能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控制?

“不離婚是為了你”、“放棄工作是為了你”、“吃糠咽菜是為了你”......

潛臺詞是:我把一切都給了你,你得對我的人生負責,不能辜負我。

但《小歡喜》卻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觀點:其實孩子,也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給了父母。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十八歲,你是否還記得:

他們咿呀學語甜甜地叫一聲媽媽時你有多幸福:

他們放學後打開書包拿出自己最愛吃的蛋糕說一定要留給媽媽時你有多感動;

他們搬起凳子爬上灶臺說要給你做一份西紅柿炒蛋時你有多欣喜;

......

孩子也把最懵懂最純粹的愛和歲月給了父母。

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光是父母在付出,孩子也在付出。

當父母們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時,孩子卻把你視為Ta獨一無二的依戀。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放下道德綁架開始,從與孩子平等相待開始。

智慧的父母懂得適當退出,不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的生活;智慧的孩子懂得及時劃定邊界,不以年幼的名義啃完父母的一生。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和解,更是與自我的和解。

孩子並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續,他們該有完整的自我。而允許孩子成為他們自己,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03

做嚴格的父母,不是對孩子嚴格,而是對自己嚴格


黃磊在劇中飾演一位比較開明的父親,海清飾演的母親則相對嚴苛一些。

在談到“嚴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傳統教育觀念時,黃磊眉頭緊鎖,坦言:這是沒有邏輯的。做嚴格的父母,其實是對自己嚴格,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曾有人在日本的地鐵上採訪一對正在看書的父子,問這位父親如何讓孩子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那位父親的回答很簡單:家長愛看書即可,因為孩子天生就會模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盼,這本無可厚非。

但在這份期望中,我們不應該忘記:身教大於言傳。

前段時間高考放榜後,詩詞才女武亦姝和730分高考狀元楊晨煜,成為無數家長羨慕的對象。

"

01


電視劇《小歡喜》收官了。

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這部由黃磊、海清領銜主演的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一直熱議不斷。

主演黃磊在訪談中提到,如果說《小別離》強調的是父母面對兒女,要有一個告別,那麼《小歡喜》強調的是,父母要學會長大,要學會面對自己。

這部劇展現的三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充斥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與溫情。

青春期、高考、早戀......無一不是令父母頭疼的話題。

而黃磊本人及其在劇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觀點,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父母更深的思考。


02

付出感是謀殺親子感情的元凶,平等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劇中有這樣一幕: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正在經歷一場親子衝突。她不明白,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全部,為什麼會換來這麼多怨恨。

可是女兒仍堅持說:“媽,您的原則是原則,我的原則就不是原則嗎?”

於是,這位媽媽使出了殺手鐗:“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聽了媽媽的話,女兒淚流滿面,卻無力再多說一句,只是痛苦地抓著頭髮,默默哭泣。

這一幕多麼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綁架下,親子之間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

孩子的聽話成了報恩,孩子的反駁則成了不肖。

馬薇薇曾在《奇葩說》裡談到父母角色時這樣說道:

父母為孩子犧牲一輩子,沒有自我,但他們卻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將一生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怎能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控制?

“不離婚是為了你”、“放棄工作是為了你”、“吃糠咽菜是為了你”......

潛臺詞是:我把一切都給了你,你得對我的人生負責,不能辜負我。

但《小歡喜》卻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觀點:其實孩子,也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給了父母。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十八歲,你是否還記得:

他們咿呀學語甜甜地叫一聲媽媽時你有多幸福:

他們放學後打開書包拿出自己最愛吃的蛋糕說一定要留給媽媽時你有多感動;

他們搬起凳子爬上灶臺說要給你做一份西紅柿炒蛋時你有多欣喜;

......

孩子也把最懵懂最純粹的愛和歲月給了父母。

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光是父母在付出,孩子也在付出。

當父母們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時,孩子卻把你視為Ta獨一無二的依戀。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放下道德綁架開始,從與孩子平等相待開始。

智慧的父母懂得適當退出,不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的生活;智慧的孩子懂得及時劃定邊界,不以年幼的名義啃完父母的一生。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和解,更是與自我的和解。

孩子並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續,他們該有完整的自我。而允許孩子成為他們自己,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03

做嚴格的父母,不是對孩子嚴格,而是對自己嚴格


黃磊在劇中飾演一位比較開明的父親,海清飾演的母親則相對嚴苛一些。

在談到“嚴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傳統教育觀念時,黃磊眉頭緊鎖,坦言:這是沒有邏輯的。做嚴格的父母,其實是對自己嚴格,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曾有人在日本的地鐵上採訪一對正在看書的父子,問這位父親如何讓孩子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那位父親的回答很簡單:家長愛看書即可,因為孩子天生就會模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盼,這本無可厚非。

但在這份期望中,我們不應該忘記:身教大於言傳。

前段時間高考放榜後,詩詞才女武亦姝和730分高考狀元楊晨煜,成為無數家長羨慕的對象。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一時間,“生女當如武亦姝”、“生子當如楊晨煜”成為每個家庭的教育理想。

殊不知,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奇蹟,都離不開背後家庭的奮力託舉;每一個優秀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以身作則的父母。

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四點半關閉手機,陪孩子閱讀、談心;

楊晨煜的媽媽也表示,監督孩子時家長自己也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價值觀、行為習慣養成期相處時間最多的人,這就導致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必然會刻畫在孩子的成長中。

所以才會有那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在《小歡喜》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家長們放下苦口婆心的說教,陪孩子共同努力克服成長和學業中的困難時,孩子們不再以對抗的姿態面對父母,他們開始明白父母的苦心,並且願意接受父母的要求。

為什麼會這樣簡單?

因為,無論孩子變成什麼樣,他的根始終在父母,在家庭,在教育。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便會“每臨大事有靜氣”;

父母崇尚讀書,孩子便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為人父母,是一門需要用心的學問。

做好這門學問的標誌,不是把孩子雕琢成完美的作品,而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


04

敢於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反而會獲得更多尊重


劇中有一個特別溫情的場景,也是引發網友共鳴最強烈的場景。

一位父親彎下腰,誠懇地向他的兒子道歉:“我錯了。”

兒子眼角含淚,雙肩微微顫抖,心防在這一刻決堤。

"

01


電視劇《小歡喜》收官了。

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這部由黃磊、海清領銜主演的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一直熱議不斷。

主演黃磊在訪談中提到,如果說《小別離》強調的是父母面對兒女,要有一個告別,那麼《小歡喜》強調的是,父母要學會長大,要學會面對自己。

這部劇展現的三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充斥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與溫情。

青春期、高考、早戀......無一不是令父母頭疼的話題。

而黃磊本人及其在劇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觀點,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父母更深的思考。


02

付出感是謀殺親子感情的元凶,平等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劇中有這樣一幕: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正在經歷一場親子衝突。她不明白,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全部,為什麼會換來這麼多怨恨。

可是女兒仍堅持說:“媽,您的原則是原則,我的原則就不是原則嗎?”

於是,這位媽媽使出了殺手鐗:“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聽了媽媽的話,女兒淚流滿面,卻無力再多說一句,只是痛苦地抓著頭髮,默默哭泣。

這一幕多麼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綁架下,親子之間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

孩子的聽話成了報恩,孩子的反駁則成了不肖。

馬薇薇曾在《奇葩說》裡談到父母角色時這樣說道:

父母為孩子犧牲一輩子,沒有自我,但他們卻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將一生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怎能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控制?

“不離婚是為了你”、“放棄工作是為了你”、“吃糠咽菜是為了你”......

潛臺詞是:我把一切都給了你,你得對我的人生負責,不能辜負我。

但《小歡喜》卻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觀點:其實孩子,也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給了父母。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十八歲,你是否還記得:

他們咿呀學語甜甜地叫一聲媽媽時你有多幸福:

他們放學後打開書包拿出自己最愛吃的蛋糕說一定要留給媽媽時你有多感動;

他們搬起凳子爬上灶臺說要給你做一份西紅柿炒蛋時你有多欣喜;

......

孩子也把最懵懂最純粹的愛和歲月給了父母。

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光是父母在付出,孩子也在付出。

當父母們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時,孩子卻把你視為Ta獨一無二的依戀。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放下道德綁架開始,從與孩子平等相待開始。

智慧的父母懂得適當退出,不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的生活;智慧的孩子懂得及時劃定邊界,不以年幼的名義啃完父母的一生。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和解,更是與自我的和解。

孩子並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續,他們該有完整的自我。而允許孩子成為他們自己,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03

做嚴格的父母,不是對孩子嚴格,而是對自己嚴格


黃磊在劇中飾演一位比較開明的父親,海清飾演的母親則相對嚴苛一些。

在談到“嚴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傳統教育觀念時,黃磊眉頭緊鎖,坦言:這是沒有邏輯的。做嚴格的父母,其實是對自己嚴格,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曾有人在日本的地鐵上採訪一對正在看書的父子,問這位父親如何讓孩子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那位父親的回答很簡單:家長愛看書即可,因為孩子天生就會模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盼,這本無可厚非。

但在這份期望中,我們不應該忘記:身教大於言傳。

前段時間高考放榜後,詩詞才女武亦姝和730分高考狀元楊晨煜,成為無數家長羨慕的對象。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一時間,“生女當如武亦姝”、“生子當如楊晨煜”成為每個家庭的教育理想。

殊不知,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奇蹟,都離不開背後家庭的奮力託舉;每一個優秀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以身作則的父母。

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四點半關閉手機,陪孩子閱讀、談心;

楊晨煜的媽媽也表示,監督孩子時家長自己也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價值觀、行為習慣養成期相處時間最多的人,這就導致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必然會刻畫在孩子的成長中。

所以才會有那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在《小歡喜》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家長們放下苦口婆心的說教,陪孩子共同努力克服成長和學業中的困難時,孩子們不再以對抗的姿態面對父母,他們開始明白父母的苦心,並且願意接受父母的要求。

為什麼會這樣簡單?

因為,無論孩子變成什麼樣,他的根始終在父母,在家庭,在教育。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便會“每臨大事有靜氣”;

父母崇尚讀書,孩子便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為人父母,是一門需要用心的學問。

做好這門學問的標誌,不是把孩子雕琢成完美的作品,而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


04

敢於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反而會獲得更多尊重


劇中有一個特別溫情的場景,也是引發網友共鳴最強烈的場景。

一位父親彎下腰,誠懇地向他的兒子道歉:“我錯了。”

兒子眼角含淚,雙肩微微顫抖,心防在這一刻決堤。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這一幕令很多網友動容,有些留言頗為心酸:我爸媽從來不會給我道歉,永遠是他們對。

向孩子道歉這件事難嗎?

"

01


電視劇《小歡喜》收官了。

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這部由黃磊、海清領銜主演的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一直熱議不斷。

主演黃磊在訪談中提到,如果說《小別離》強調的是父母面對兒女,要有一個告別,那麼《小歡喜》強調的是,父母要學會長大,要學會面對自己。

這部劇展現的三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充斥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與溫情。

青春期、高考、早戀......無一不是令父母頭疼的話題。

而黃磊本人及其在劇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觀點,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父母更深的思考。


02

付出感是謀殺親子感情的元凶,平等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劇中有這樣一幕: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正在經歷一場親子衝突。她不明白,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全部,為什麼會換來這麼多怨恨。

可是女兒仍堅持說:“媽,您的原則是原則,我的原則就不是原則嗎?”

於是,這位媽媽使出了殺手鐗:“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聽了媽媽的話,女兒淚流滿面,卻無力再多說一句,只是痛苦地抓著頭髮,默默哭泣。

這一幕多麼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綁架下,親子之間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

孩子的聽話成了報恩,孩子的反駁則成了不肖。

馬薇薇曾在《奇葩說》裡談到父母角色時這樣說道:

父母為孩子犧牲一輩子,沒有自我,但他們卻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忽然有了自我。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將一生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怎能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控制?

“不離婚是為了你”、“放棄工作是為了你”、“吃糠咽菜是為了你”......

潛臺詞是:我把一切都給了你,你得對我的人生負責,不能辜負我。

但《小歡喜》卻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觀點:其實孩子,也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給了父母。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十八歲,你是否還記得:

他們咿呀學語甜甜地叫一聲媽媽時你有多幸福:

他們放學後打開書包拿出自己最愛吃的蛋糕說一定要留給媽媽時你有多感動;

他們搬起凳子爬上灶臺說要給你做一份西紅柿炒蛋時你有多欣喜;

......

孩子也把最懵懂最純粹的愛和歲月給了父母。

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光是父母在付出,孩子也在付出。

當父母們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時,孩子卻把你視為Ta獨一無二的依戀。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放下道德綁架開始,從與孩子平等相待開始。

智慧的父母懂得適當退出,不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的生活;智慧的孩子懂得及時劃定邊界,不以年幼的名義啃完父母的一生。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和解,更是與自我的和解。

孩子並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續,他們該有完整的自我。而允許孩子成為他們自己,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03

做嚴格的父母,不是對孩子嚴格,而是對自己嚴格


黃磊在劇中飾演一位比較開明的父親,海清飾演的母親則相對嚴苛一些。

在談到“嚴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傳統教育觀念時,黃磊眉頭緊鎖,坦言:這是沒有邏輯的。做嚴格的父母,其實是對自己嚴格,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曾有人在日本的地鐵上採訪一對正在看書的父子,問這位父親如何讓孩子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那位父親的回答很簡單:家長愛看書即可,因為孩子天生就會模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盼,這本無可厚非。

但在這份期望中,我們不應該忘記:身教大於言傳。

前段時間高考放榜後,詩詞才女武亦姝和730分高考狀元楊晨煜,成為無數家長羨慕的對象。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一時間,“生女當如武亦姝”、“生子當如楊晨煜”成為每個家庭的教育理想。

殊不知,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奇蹟,都離不開背後家庭的奮力託舉;每一個優秀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以身作則的父母。

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四點半關閉手機,陪孩子閱讀、談心;

楊晨煜的媽媽也表示,監督孩子時家長自己也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價值觀、行為習慣養成期相處時間最多的人,這就導致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必然會刻畫在孩子的成長中。

所以才會有那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在《小歡喜》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家長們放下苦口婆心的說教,陪孩子共同努力克服成長和學業中的困難時,孩子們不再以對抗的姿態面對父母,他們開始明白父母的苦心,並且願意接受父母的要求。

為什麼會這樣簡單?

因為,無論孩子變成什麼樣,他的根始終在父母,在家庭,在教育。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便會“每臨大事有靜氣”;

父母崇尚讀書,孩子便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為人父母,是一門需要用心的學問。

做好這門學問的標誌,不是把孩子雕琢成完美的作品,而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


04

敢於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反而會獲得更多尊重


劇中有一個特別溫情的場景,也是引發網友共鳴最強烈的場景。

一位父親彎下腰,誠懇地向他的兒子道歉:“我錯了。”

兒子眼角含淚,雙肩微微顫抖,心防在這一刻決堤。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這一幕令很多網友動容,有些留言頗為心酸:我爸媽從來不會給我道歉,永遠是他們對。

向孩子道歉這件事難嗎?

《小歡喜》大結局惹人深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黃磊的這3句話

有人說:難。

很多父母固守著這樣的觀念:父母的地位是高於孩子的,在孩子面前是要有威嚴的。而向孩子認錯是一件喪失威嚴的事,開了這個頭,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

殊不知,向孩子道歉可以傳遞以下非常積極的信息:

1、每個人都會犯錯;

2、面子沒那麼重要;

3、我們可以和彼此更親近。

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漸行漸遠,只是差了一個道歉。

我老家有個鄰居,六十多歲,他的兒子離家出走已近三十年。

老人現在其實已經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狀,逢人就說他兒子的事,言語間滿是蒼涼。

他年輕時對兒子要求極為嚴格,是棍棒教育的信奉者,動輒打罵。

兒子上中學時,有一次因為沒寫作業被老師留堂,他知道後,沒聽兒子一句解釋,當即在學校裡把兒子暴打一頓。

後來他才知道,兒子那天其實是去賣血了,想給臥病的奶奶買些營養品。抽完血後實在沒力氣,這才沒寫作業。

但即使是知道了真相,他也沒有對自己的行為道歉。兒子在絕望中留下一封書信,幾日後便離家出走了。

書信中這樣寫道:我不怨恨你打我,我只恨你從來不會道歉。

這樣的悲劇,本可以避免。

沒有永遠記仇的孩子,只有不會道歉的父母。

好的教育,從來不需要囿於身份和臉面,只有心與心的連接。

父母們可以犯錯,但一定要學會向孩子道歉,這並不丟人。

當你道歉的那一刻,才是贏得孩子真正的尊重和欽佩的時候。


05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深以為然。

教育孩子的過程,何嘗不是父母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過程。

父母的言談舉止,就是一本貫穿孩子一生的教科書。

如果這本書裡有積極進取,那麼孩子便能學著勇敢拼搏;

如果這本書裡充斥著虛偽和謊言,又如何要求孩子誠實正直?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

處理親子關係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亞於其他任何人際關係。

它要求父母扭轉偏見,克服想當然,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觀念。

如果我們抗拒自身的成長,把成長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僅靠教育焦慮是無法培養出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的。

因為家庭教育是一場模仿遊戲,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正如《小歡喜》傳遞出來的教育理念:相較於審視孩子,父母們應當更注重審視自身。

希望每一個家庭中,父母們對自己多些要求,對孩子少些苛責,珍惜親子間的每一份小歡喜。

畢竟歲月長流,父子母女一場,便是這世間最美的緣分。

-END-


本文作者:硬糖姑娘(小玉老師),有道精品課特約家庭教育講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