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天'

"

《論語.八佾篇》第十六章: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解析:

餼:(xì) 古代祭祀或饋贈用的活牲畜。

子貢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羊廢去不用。孔子說:'呀!你愛惜那隻羊,我則愛惜那種禮。

這一章必須先要知道關於“告朔之餼羊”的典故,否則無法理解。

古時把每個月的初一稱為朔日。古代的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朔政頒發給諸侯,叫“告朔”。

諸侯在每月朔日行告廟聽政之禮,向天地祖先稟告自己的所作所為,所以告朔這件事很鄭重,從前告朔時一定要殺羊。到春秋末期,社會風氣已開始衰敗,這些禮儀的精神,也慢慢跟著衰落了。

魯國自文公起不再親自到祖廟告祭,只是有時還是會供一隻羊應付一下,用於告祭的羊的存在則表示告廟之禮還沒有完全泯滅。

所以,當子貢準備去掉告朔時候用的餼羊,孔子說:“你的主張也對,為了經濟上的節省而不用羊也好,如果心意誠懇不必用羊也行,不過我不主張去掉,不是為了這隻羊要不要省,而是因為它是告廟之禮的象徵。所以,你子貢看重的是那隻羊,而我更重視它代表的禮儀。”

這個典故講完,可能會有人想起前面孔子說過“禮,與其奢也,寧儉”。既然孔子自己都說過,代表儀式感的東西,與其奢侈不如儉樸。為什麼在這裡又強調要保留那隻羊呢?為什麼還要強調羊所代表的禮呢?

去理解古人的繁瑣的流程或許我們有點吃力,還是調換一個視角在我們的生活中找事例吧!

我們小的時候,物資沒有今天豐富。過年了,每家每戶都會提前買上很多的年貨,到了年三十晚,家家戶戶都會盡自己可能的做頓雞鴨魚肉俱全的豐盛菜餚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大魚大肉的吃一頓之後,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守歲。過了晚上十二點還要放鞭炮,家裡要通宵的開著燈。記憶裡,滿滿的都是喜氣洋洋的的年味十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人,只要開心,每天都能夠吃得比我們小時候的團年飯還要豐富,團年飯的雞鴨魚肉已經失去了意義。甚至有些人為了營養均衡,年夜飯都開始沒有了那麼多的大魚大肉了,一來因為太肥膩了不健康,二來做那麼多菜很費精神,做多了又吃不完,現在的人們也不喜歡吃隔夜的東西,倒掉了似乎太浪費。

漸漸的年夜飯的豐盛與否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有些人甚至覺得已經沒有了太大的意義。然而,這頓年夜飯還要不要吃呢?

做為傳統的中國人會異口同聲的告訴你:吃,必須得吃,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吃頓團圓飯的這個規矩必須得保留。而且不管是什麼,必須也得擺滿一桌,熱熱鬧鬧的吃一頓,浪費就浪費一點,可是這段飯絕對不能少。

不是要節約嗎?不是已經過了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了嗎?不是做那麼多菜很勞累麼?不是要注意飲食均衡健康嗎?為什麼還是得如此操勞的這樣吃一頓呢?

因為這頓飯象徵著團圓,代表著辭舊迎新,促進著一個家庭的和諧,維繫著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敬互愛。這樣的團聚讓每個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讓每個家長在看見自己的兒孫繞膝時會覺得欣喜,讓每個孩子能夠從小感受到來自長輩的關懷,讓一個家庭更加團結和溫暖。

多豐富的飯都可以隨時吃,可是年夜飯的意義是任何一頓飯都取代不了的儀式感。

有些東西,雖然不用刻意的表現,只要能在心中時刻謹記也可以。可是,人難免會有懈怠的時候,有些事情長時間的不做就會流於形式,甚至疏懶荒廢,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一個象徵性的東西去提示才能維繫得住,這就是“禮”存在的意義。而“禮”的存在也一定需要一個代表。

就好比情人節,或許大家工作都很忙,不一定會有時間一起從早到晚的浪漫溫馨,也不一定要送一份價值連城的寶貝,但是一句溫柔的愛語,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還是必要的,因為一句話代表你對對方的在乎,一份禮物代表你對感情的重視,不一定華麗,但一定要溫馨。

“之乎者也”告訴我們,儀式感可以簡單,但是不可以完全沒有,因為有儀式感才會代表重視,儀式感是最起碼的莊重。節日之所以是節日就是因為人類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意義,而這些意義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加的重視生活中的人和事,讓生活變得更加的多彩多姿,充滿歡喜。試想一下,如果三百六十五天都是一個樣子,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的無趣啊!

"

《論語.八佾篇》第十六章: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解析:

餼:(xì) 古代祭祀或饋贈用的活牲畜。

子貢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羊廢去不用。孔子說:'呀!你愛惜那隻羊,我則愛惜那種禮。

這一章必須先要知道關於“告朔之餼羊”的典故,否則無法理解。

古時把每個月的初一稱為朔日。古代的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朔政頒發給諸侯,叫“告朔”。

諸侯在每月朔日行告廟聽政之禮,向天地祖先稟告自己的所作所為,所以告朔這件事很鄭重,從前告朔時一定要殺羊。到春秋末期,社會風氣已開始衰敗,這些禮儀的精神,也慢慢跟著衰落了。

魯國自文公起不再親自到祖廟告祭,只是有時還是會供一隻羊應付一下,用於告祭的羊的存在則表示告廟之禮還沒有完全泯滅。

所以,當子貢準備去掉告朔時候用的餼羊,孔子說:“你的主張也對,為了經濟上的節省而不用羊也好,如果心意誠懇不必用羊也行,不過我不主張去掉,不是為了這隻羊要不要省,而是因為它是告廟之禮的象徵。所以,你子貢看重的是那隻羊,而我更重視它代表的禮儀。”

這個典故講完,可能會有人想起前面孔子說過“禮,與其奢也,寧儉”。既然孔子自己都說過,代表儀式感的東西,與其奢侈不如儉樸。為什麼在這裡又強調要保留那隻羊呢?為什麼還要強調羊所代表的禮呢?

去理解古人的繁瑣的流程或許我們有點吃力,還是調換一個視角在我們的生活中找事例吧!

我們小的時候,物資沒有今天豐富。過年了,每家每戶都會提前買上很多的年貨,到了年三十晚,家家戶戶都會盡自己可能的做頓雞鴨魚肉俱全的豐盛菜餚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大魚大肉的吃一頓之後,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守歲。過了晚上十二點還要放鞭炮,家裡要通宵的開著燈。記憶裡,滿滿的都是喜氣洋洋的的年味十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人,只要開心,每天都能夠吃得比我們小時候的團年飯還要豐富,團年飯的雞鴨魚肉已經失去了意義。甚至有些人為了營養均衡,年夜飯都開始沒有了那麼多的大魚大肉了,一來因為太肥膩了不健康,二來做那麼多菜很費精神,做多了又吃不完,現在的人們也不喜歡吃隔夜的東西,倒掉了似乎太浪費。

漸漸的年夜飯的豐盛與否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有些人甚至覺得已經沒有了太大的意義。然而,這頓年夜飯還要不要吃呢?

做為傳統的中國人會異口同聲的告訴你:吃,必須得吃,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吃頓團圓飯的這個規矩必須得保留。而且不管是什麼,必須也得擺滿一桌,熱熱鬧鬧的吃一頓,浪費就浪費一點,可是這段飯絕對不能少。

不是要節約嗎?不是已經過了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了嗎?不是做那麼多菜很勞累麼?不是要注意飲食均衡健康嗎?為什麼還是得如此操勞的這樣吃一頓呢?

因為這頓飯象徵著團圓,代表著辭舊迎新,促進著一個家庭的和諧,維繫著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敬互愛。這樣的團聚讓每個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讓每個家長在看見自己的兒孫繞膝時會覺得欣喜,讓每個孩子能夠從小感受到來自長輩的關懷,讓一個家庭更加團結和溫暖。

多豐富的飯都可以隨時吃,可是年夜飯的意義是任何一頓飯都取代不了的儀式感。

有些東西,雖然不用刻意的表現,只要能在心中時刻謹記也可以。可是,人難免會有懈怠的時候,有些事情長時間的不做就會流於形式,甚至疏懶荒廢,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一個象徵性的東西去提示才能維繫得住,這就是“禮”存在的意義。而“禮”的存在也一定需要一個代表。

就好比情人節,或許大家工作都很忙,不一定會有時間一起從早到晚的浪漫溫馨,也不一定要送一份價值連城的寶貝,但是一句溫柔的愛語,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還是必要的,因為一句話代表你對對方的在乎,一份禮物代表你對感情的重視,不一定華麗,但一定要溫馨。

“之乎者也”告訴我們,儀式感可以簡單,但是不可以完全沒有,因為有儀式感才會代表重視,儀式感是最起碼的莊重。節日之所以是節日就是因為人類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意義,而這些意義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加的重視生活中的人和事,讓生活變得更加的多彩多姿,充滿歡喜。試想一下,如果三百六十五天都是一個樣子,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的無趣啊!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