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也無風雨也無晴”,看蘇東坡的人生境界: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師之一,也是心靈最豐富、耐壓能力最強的人,是於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中自由穿梭的人。在他的身上,有有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猛精進的精神。

他的身上,有老子的“清靜無為”、莊子的逍遙和齊物的精神,能看淡一切,包括人生的失敗挫折和仕途的風霜雨雪。在蘇東坡前路迷茫,特別是在被貶謫到黃州的時候,蘇東坡開始進入佛教,深受佛教的放下執著的解脫精神的影響。

"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師之一,也是心靈最豐富、耐壓能力最強的人,是於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中自由穿梭的人。在他的身上,有有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猛精進的精神。

他的身上,有老子的“清靜無為”、莊子的逍遙和齊物的精神,能看淡一切,包括人生的失敗挫折和仕途的風霜雨雪。在蘇東坡前路迷茫,特別是在被貶謫到黃州的時候,蘇東坡開始進入佛教,深受佛教的放下執著的解脫精神的影響。

從“也無風雨也無晴”,看蘇東坡的人生境界: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在三家文化的加持下,蘇東坡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博學多才的人,成為最豁達最幽默的人,成為在荒涼的生活中,活出了溫暖的亮色的人。所以,有人說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還有女孩子說,嫁人要嫁蘇東坡。

因為,蘇東坡基本上做到了看得開、拿得起和放得下。

蘇東坡能在儒道佛中自由穿梭,而他在黃州,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中淡然處之的一首詞,更是成為他深受儒道佛思想影響的明證。所以,定風波這首詞不僅僅是禪意十足,更是有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東坡被貶到黃州時候寫的。事實上,沒有黃州,蘇東坡還是蘇軾,還是那個一心一意的儒家的青年學者,一個夢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有些不諳世事年少輕狂的政治素人。但是在被貶黃州的四年中,在艱難的環境中,蘇東坡反而實現了精彩的蝶變,他已經從一個儒家學說的弟子,變成道家和佛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實踐者。

蘇東坡知道,勇猛精進未必就能實現積極進取的結果,人間之事,順遂人意的少,事與願違的多。有些事情,你越是追逐,它越是要理你而去。唯有用莊子的無心無情,用佛家的放下執著放下機心,反倒可能獲得解脫。所以道家說無情才能大逍遙,佛家說放下才是大境界。

蘇東坡的這首詞完美地闡釋了,什麼才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完美地闡釋了中國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如何在深層次上春風化雨地潤澤中國人的心靈。

"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師之一,也是心靈最豐富、耐壓能力最強的人,是於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中自由穿梭的人。在他的身上,有有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猛精進的精神。

他的身上,有老子的“清靜無為”、莊子的逍遙和齊物的精神,能看淡一切,包括人生的失敗挫折和仕途的風霜雨雪。在蘇東坡前路迷茫,特別是在被貶謫到黃州的時候,蘇東坡開始進入佛教,深受佛教的放下執著的解脫精神的影響。

從“也無風雨也無晴”,看蘇東坡的人生境界: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在三家文化的加持下,蘇東坡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博學多才的人,成為最豁達最幽默的人,成為在荒涼的生活中,活出了溫暖的亮色的人。所以,有人說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還有女孩子說,嫁人要嫁蘇東坡。

因為,蘇東坡基本上做到了看得開、拿得起和放得下。

蘇東坡能在儒道佛中自由穿梭,而他在黃州,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中淡然處之的一首詞,更是成為他深受儒道佛思想影響的明證。所以,定風波這首詞不僅僅是禪意十足,更是有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東坡被貶到黃州時候寫的。事實上,沒有黃州,蘇東坡還是蘇軾,還是那個一心一意的儒家的青年學者,一個夢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有些不諳世事年少輕狂的政治素人。但是在被貶黃州的四年中,在艱難的環境中,蘇東坡反而實現了精彩的蝶變,他已經從一個儒家學說的弟子,變成道家和佛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實踐者。

蘇東坡知道,勇猛精進未必就能實現積極進取的結果,人間之事,順遂人意的少,事與願違的多。有些事情,你越是追逐,它越是要理你而去。唯有用莊子的無心無情,用佛家的放下執著放下機心,反倒可能獲得解脫。所以道家說無情才能大逍遙,佛家說放下才是大境界。

蘇東坡的這首詞完美地闡釋了,什麼才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完美地闡釋了中國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如何在深層次上春風化雨地潤澤中國人的心靈。

從“也無風雨也無晴”,看蘇東坡的人生境界: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詞的上半片明顯是儒家的境界。儒家的境界就是不能怕困難,要在困難面前挺直自我。就像孔子那樣,雖然像個喪家狗,但依然絃歌不絕;就像孟子雖然無人喝彩無人理睬,但依然雖千萬人吾往矣。蘇東坡也是如此。在突如其來的大雨中,別人都在躲雨,而蘇東坡卻在風雨中獲得了一些被虐的樂趣。

是啊,誰的生活不是被虐的呢?但那有什麼呢?蘇東坡在雨中竟然歌唱起來。他說自己竹杖芒鞋輕勝馬,比那些騎著高頭大馬的人在雨中更為輕便。很顯然,蘇東坡在自我安慰,自己無官一身輕,比那些蠅營狗苟的朝堂君子,好玩的多。這體現了孟子所說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精神,也是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體現。

詞的下半段,開始抒情和議論。而在這一段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在蘇東坡身上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子。

"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師之一,也是心靈最豐富、耐壓能力最強的人,是於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中自由穿梭的人。在他的身上,有有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猛精進的精神。

他的身上,有老子的“清靜無為”、莊子的逍遙和齊物的精神,能看淡一切,包括人生的失敗挫折和仕途的風霜雨雪。在蘇東坡前路迷茫,特別是在被貶謫到黃州的時候,蘇東坡開始進入佛教,深受佛教的放下執著的解脫精神的影響。

從“也無風雨也無晴”,看蘇東坡的人生境界: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在三家文化的加持下,蘇東坡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博學多才的人,成為最豁達最幽默的人,成為在荒涼的生活中,活出了溫暖的亮色的人。所以,有人說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還有女孩子說,嫁人要嫁蘇東坡。

因為,蘇東坡基本上做到了看得開、拿得起和放得下。

蘇東坡能在儒道佛中自由穿梭,而他在黃州,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中淡然處之的一首詞,更是成為他深受儒道佛思想影響的明證。所以,定風波這首詞不僅僅是禪意十足,更是有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東坡被貶到黃州時候寫的。事實上,沒有黃州,蘇東坡還是蘇軾,還是那個一心一意的儒家的青年學者,一個夢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有些不諳世事年少輕狂的政治素人。但是在被貶黃州的四年中,在艱難的環境中,蘇東坡反而實現了精彩的蝶變,他已經從一個儒家學說的弟子,變成道家和佛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實踐者。

蘇東坡知道,勇猛精進未必就能實現積極進取的結果,人間之事,順遂人意的少,事與願違的多。有些事情,你越是追逐,它越是要理你而去。唯有用莊子的無心無情,用佛家的放下執著放下機心,反倒可能獲得解脫。所以道家說無情才能大逍遙,佛家說放下才是大境界。

蘇東坡的這首詞完美地闡釋了,什麼才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完美地闡釋了中國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如何在深層次上春風化雨地潤澤中國人的心靈。

從“也無風雨也無晴”,看蘇東坡的人生境界: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詞的上半片明顯是儒家的境界。儒家的境界就是不能怕困難,要在困難面前挺直自我。就像孔子那樣,雖然像個喪家狗,但依然絃歌不絕;就像孟子雖然無人喝彩無人理睬,但依然雖千萬人吾往矣。蘇東坡也是如此。在突如其來的大雨中,別人都在躲雨,而蘇東坡卻在風雨中獲得了一些被虐的樂趣。

是啊,誰的生活不是被虐的呢?但那有什麼呢?蘇東坡在雨中竟然歌唱起來。他說自己竹杖芒鞋輕勝馬,比那些騎著高頭大馬的人在雨中更為輕便。很顯然,蘇東坡在自我安慰,自己無官一身輕,比那些蠅營狗苟的朝堂君子,好玩的多。這體現了孟子所說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精神,也是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體現。

詞的下半段,開始抒情和議論。而在這一段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在蘇東坡身上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子。

從“也無風雨也無晴”,看蘇東坡的人生境界: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人是需要回頭去看自己來時的路的。當我們學會反思,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晴,所謂的雨,所謂的榮,所謂的枯,所謂的榮華富貴,所謂的貧賤憂戚,其實有什麼區別呢?這就是莊子的齊物的思想。我們只要看淡了這些,我們就不會焦慮不會彷徨。

這首詞中還有佛家思想的影子。佛家認為,一切都是幻象,都是人心拘泥於物造成的。因此,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在雨中,蘇東坡進入了佛家所說的“無差別境界”

。因為,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繫縛。這與道家莊子的物物而不物於物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間之事,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你不必太在意,你不必為難自己。

人生的焦慮,無非是你內心的焦慮而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