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

中秋將至,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詩詞中的相思,不侷限在男女之間,也指親人友人、遊子與故鄉之間。這相思情,在中秋這個最為期待團圓的節日裡,達到頂峰。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講到人生的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最高境。而中秋詩詞以明月寄寓的相思之情,在讀書君看來,亦有三重境界。

"

中秋將至,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詩詞中的相思,不侷限在男女之間,也指親人友人、遊子與故鄉之間。這相思情,在中秋這個最為期待團圓的節日裡,達到頂峰。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講到人生的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最高境。而中秋詩詞以明月寄寓的相思之情,在讀書君看來,亦有三重境界。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照千里

第一境: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唐代時已有不少詩歌讚歎中秋之月的明亮美好,因這一輪中秋明月,寄託了太多人的相思深情。

中秋月圓月明,有人相聚,有人別離。在這節日裡,誰的感觸最深?自是遠在他鄉的遊子,或是無法與遠方人相聚的故人。在這一重相思之境中,相思之人分屬離別兩端,不能相聚,只能通過明月遙寄相思,翻譯過來就是:中秋了,你在哪裡?我很想你。

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出自《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即直接對月喊話遠方摯友元稹,我在這一晚望著天上的月亮在想你吶,你是否也在想我?

人生無別離,誰知恩愛重?彼此分離,始知相思。這是相思第一重境界。

"

中秋將至,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詩詞中的相思,不侷限在男女之間,也指親人友人、遊子與故鄉之間。這相思情,在中秋這個最為期待團圓的節日裡,達到頂峰。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講到人生的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最高境。而中秋詩詞以明月寄寓的相思之情,在讀書君看來,亦有三重境界。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照千里

第一境: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唐代時已有不少詩歌讚歎中秋之月的明亮美好,因這一輪中秋明月,寄託了太多人的相思深情。

中秋月圓月明,有人相聚,有人別離。在這節日裡,誰的感觸最深?自是遠在他鄉的遊子,或是無法與遠方人相聚的故人。在這一重相思之境中,相思之人分屬離別兩端,不能相聚,只能通過明月遙寄相思,翻譯過來就是:中秋了,你在哪裡?我很想你。

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出自《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即直接對月喊話遠方摯友元稹,我在這一晚望著天上的月亮在想你吶,你是否也在想我?

人生無別離,誰知恩愛重?彼此分離,始知相思。這是相思第一重境界。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與桂花

第二境: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儘管人們對中秋這個節日寄寓了無窮的美好期待,但現實世界裡,中秋不只有明月,有時候,月為雲霧所籠罩,有時候,月終晚都不出現。更令人感到難過的是,不管多不願,過了這一晚,到下一晚,月始終會再度走向缺失。

人生又何不如此?即使此夜相聚,到得下一夜、下一年,說不定又別離。1071年中秋蘇軾與弟弟子由團聚之後,此後六年間兄弟二人中秋都不得再團聚。直到1077年中秋,兄弟二人才再度共度中秋。這一次,蘇軾寫下《陽關曲·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我這一生的中秋之夜,所見多為風光蔽月,很少像此夜這般光輝明亮。可過了今夜,明年的中秋又到何處觀賞月亮呢?這不僅是詞人對中秋月亮陰晴變幻的客觀描繪,更是對親人少見團聚以及個體命運浮沉際遇的映照。

"

中秋將至,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詩詞中的相思,不侷限在男女之間,也指親人友人、遊子與故鄉之間。這相思情,在中秋這個最為期待團圓的節日裡,達到頂峰。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講到人生的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最高境。而中秋詩詞以明月寄寓的相思之情,在讀書君看來,亦有三重境界。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照千里

第一境: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唐代時已有不少詩歌讚歎中秋之月的明亮美好,因這一輪中秋明月,寄託了太多人的相思深情。

中秋月圓月明,有人相聚,有人別離。在這節日裡,誰的感觸最深?自是遠在他鄉的遊子,或是無法與遠方人相聚的故人。在這一重相思之境中,相思之人分屬離別兩端,不能相聚,只能通過明月遙寄相思,翻譯過來就是:中秋了,你在哪裡?我很想你。

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出自《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即直接對月喊話遠方摯友元稹,我在這一晚望著天上的月亮在想你吶,你是否也在想我?

人生無別離,誰知恩愛重?彼此分離,始知相思。這是相思第一重境界。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與桂花

第二境: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儘管人們對中秋這個節日寄寓了無窮的美好期待,但現實世界裡,中秋不只有明月,有時候,月為雲霧所籠罩,有時候,月終晚都不出現。更令人感到難過的是,不管多不願,過了這一晚,到下一晚,月始終會再度走向缺失。

人生又何不如此?即使此夜相聚,到得下一夜、下一年,說不定又別離。1071年中秋蘇軾與弟弟子由團聚之後,此後六年間兄弟二人中秋都不得再團聚。直到1077年中秋,兄弟二人才再度共度中秋。這一次,蘇軾寫下《陽關曲·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我這一生的中秋之夜,所見多為風光蔽月,很少像此夜這般光輝明亮。可過了今夜,明年的中秋又到何處觀賞月亮呢?這不僅是詞人對中秋月亮陰晴變幻的客觀描繪,更是對親人少見團聚以及個體命運浮沉際遇的映照。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星輝

相思的上一重境界需要以別離來映照相思,而此第二重相思之境的情感基點在於:哪怕此刻仍在一起,我卻已經在擔憂此後的別離。

第三境: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以明月寄相思的最高境,自然得由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摘取。在此詞中詞人所寄寓的情感以及所闡述的哲思,實在經典,為世人所公認,在此就不再贅述,此文只用結尾二句。

往小了說,此等相思之境為既然人生離別難免,那就各自保持康健。如此一來,不管你我身在何方,始終共此明月光,縱身隔千里,但心意相通。這與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往大了說,則是推己及人,將個體的悲歡喜怨上升到整個生命群體的離合聚散,是人類普遍情感與命運的集體映照,這或許也是古往今來此詞能夠獲得廣泛共情的原因所在。詞人所寫的不再是個人的情感命運,更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侷限而道出的共同美好祈願。

中秋明月寄相思,第一境是因分離而望相聚,第二境為既相聚還憂別離,到第三境則縱然別離也不再憂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亦同此情。

"

中秋將至,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詩詞中的相思,不侷限在男女之間,也指親人友人、遊子與故鄉之間。這相思情,在中秋這個最為期待團圓的節日裡,達到頂峰。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講到人生的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最高境。而中秋詩詞以明月寄寓的相思之情,在讀書君看來,亦有三重境界。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照千里

第一境: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唐代時已有不少詩歌讚歎中秋之月的明亮美好,因這一輪中秋明月,寄託了太多人的相思深情。

中秋月圓月明,有人相聚,有人別離。在這節日裡,誰的感觸最深?自是遠在他鄉的遊子,或是無法與遠方人相聚的故人。在這一重相思之境中,相思之人分屬離別兩端,不能相聚,只能通過明月遙寄相思,翻譯過來就是:中秋了,你在哪裡?我很想你。

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出自《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即直接對月喊話遠方摯友元稹,我在這一晚望著天上的月亮在想你吶,你是否也在想我?

人生無別離,誰知恩愛重?彼此分離,始知相思。這是相思第一重境界。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與桂花

第二境: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儘管人們對中秋這個節日寄寓了無窮的美好期待,但現實世界裡,中秋不只有明月,有時候,月為雲霧所籠罩,有時候,月終晚都不出現。更令人感到難過的是,不管多不願,過了這一晚,到下一晚,月始終會再度走向缺失。

人生又何不如此?即使此夜相聚,到得下一夜、下一年,說不定又別離。1071年中秋蘇軾與弟弟子由團聚之後,此後六年間兄弟二人中秋都不得再團聚。直到1077年中秋,兄弟二人才再度共度中秋。這一次,蘇軾寫下《陽關曲·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我這一生的中秋之夜,所見多為風光蔽月,很少像此夜這般光輝明亮。可過了今夜,明年的中秋又到何處觀賞月亮呢?這不僅是詞人對中秋月亮陰晴變幻的客觀描繪,更是對親人少見團聚以及個體命運浮沉際遇的映照。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明月星輝

相思的上一重境界需要以別離來映照相思,而此第二重相思之境的情感基點在於:哪怕此刻仍在一起,我卻已經在擔憂此後的別離。

第三境: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以明月寄相思的最高境,自然得由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摘取。在此詞中詞人所寄寓的情感以及所闡述的哲思,實在經典,為世人所公認,在此就不再贅述,此文只用結尾二句。

往小了說,此等相思之境為既然人生離別難免,那就各自保持康健。如此一來,不管你我身在何方,始終共此明月光,縱身隔千里,但心意相通。這與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往大了說,則是推己及人,將個體的悲歡喜怨上升到整個生命群體的離合聚散,是人類普遍情感與命運的集體映照,這或許也是古往今來此詞能夠獲得廣泛共情的原因所在。詞人所寫的不再是個人的情感命運,更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侷限而道出的共同美好祈願。

中秋明月寄相思,第一境是因分離而望相聚,第二境為既相聚還憂別離,到第三境則縱然別離也不再憂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亦同此情。

中秋詩詞以明月話相思的3種境界,道盡人間別離與相聚

月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