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九天'

論語 孔子 周易 政治 莊子 甲骨文 藏劍人 2019-09-10
"

《論語.為政篇》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析:

孔子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今天看這一章之前,我正好翻了一下《易經》,也看了一下《易經》中的比卦。


"

《論語.為政篇》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析:

孔子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今天看這一章之前,我正好翻了一下《易經》,也看了一下《易經》中的比卦。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九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六句爻辭中,句句有個“比”字,而且每一句的字義都不同。都說易經難學,如今看來確實不易,少了點文字功底和理解能力,真的是很兩眼摸黑。

在慨嘆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之餘,也頗覺得對那些在學習中文時,被一字多義折磨到崩潰的外籍友人深感同情。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都未必能夠全搞明白,也難為你們了。

翻完了《易經》再翻《論語》,嘿嘿!今天可能真的是跟這個“比”字槓上了,想不好好學都不行。

這一章的解析,如果不對“比”字的字義有所瞭解,真的不知道從何說起。於是,我翻查網頁,找了找“比”字的相關信息。


"

《論語.為政篇》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析:

孔子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今天看這一章之前,我正好翻了一下《易經》,也看了一下《易經》中的比卦。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九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六句爻辭中,句句有個“比”字,而且每一句的字義都不同。都說易經難學,如今看來確實不易,少了點文字功底和理解能力,真的是很兩眼摸黑。

在慨嘆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之餘,也頗覺得對那些在學習中文時,被一字多義折磨到崩潰的外籍友人深感同情。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都未必能夠全搞明白,也難為你們了。

翻完了《易經》再翻《論語》,嘿嘿!今天可能真的是跟這個“比”字槓上了,想不好好學都不行。

這一章的解析,如果不對“比”字的字義有所瞭解,真的不知道從何說起。於是,我翻查網頁,找了找“比”字的相關信息。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九天


圖片來自網絡

看了這些介紹才知道,原來“比”字還是個非常古老的漢字,經過了不斷的變化才長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甲骨文也是象形文字的一種,雙人並立,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從"代表跟隨,"比"則表示親密,也就是靠得很近的意思,例如“比肩而立”,就代表著“比”字最初的意思: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親近。

“比”字的字義慢慢的延伸了之後,逐漸多出了其它的一些用法,而最被我們常用的是用來表達事物的比較和比例這些方面,反而很多人都忘記了它最初的意思。

“比卦”中第二爻:比之內,貞吉。意思是:在內部親密團結,結果是吉祥的。第三爻:比之匪人。意思是:勾結壞人。第四爻:外比之,貞吉。意思是:在對外交往中互相信任,親密團結,其結果是吉祥的。

你看看,在不同情境下,三句話的“比”雖然表述出來的意思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定改變不了的就是都代表著“親近”。

簡單的再理解一下這一章的意思,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君子與周遭的人都親近,但是不會去勾結,小人只和一部分的勾結在一起,但不能與大家都親近。

理解到這裡,突然想起了《莊子》裡有這樣一段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雖說作為後世的莊子與先輩孔子的價值觀有些不同,孔子認為要做出了大事才是“價值”,倡導是入仕思想,“優則仕,仕則官”,人的目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莊子則認為活得逍遙就是“價值,它主張出仕,不參與政治,無為而治,隨心所欲,貼近自然。無所束縛,就像大鵬一樣逍遙。

但是,在這一點上,兩位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認為君子之間的交往是坦蕩光明的,並不因利益驅使而產生什麼樣的問題,對待誰都是一樣,公正而不偏頗。而小人之間的交往卻是多因利益關係而互相勾結,他們之間的親近有特殊性,只能存在於少數人之間。

這樣一點點的深入剖析後發現,孔子的這句話似乎很值得帶團隊的人深思。

我們處在一個團隊裡面,如果處事不能夠公正,勢必就會失了公正之心。尤其是你處在領導地位的時候,對待你的下屬,如果不能夠一碗水端平,就一定會出現問題。

曾經跟過一個領導,我剛被他提拔上管理崗位的時候,他告誡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接受你下屬的任何請客送禮,如果不可避免的與下屬吃飯,你一定要是付款的那一個,不夠錢可以找我報銷,但是你想做好這份工作就不可以違背這個原則。

當時,我非常不能理解他給我說的這個道理,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往來不是很正常嗎?如果按照他說的做足,不是有點太拒人千里的感覺了嗎?這樣真的好嗎?

雖然心裡懷疑,基於對他的尊重,我還是很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有一次與一個同事外出吃飯,我因為匆忙忘了帶錢包,吃好了就讓她一起付了,我回頭再給她。結果她說:“一點錢,不用了,讓我別太在意。”回到辦公室,我拿錢給她,她死活不要的推回給了我,我也不好再勉強。後來又一起吃飯,我就趕緊一起付了當做還禮,結果再吃飯時,她又跑去結賬,一來二去在別人眼裡我們好像走得很近。

有一天,她上班遲到了10分鐘,而且那一天剛好有晨會,她在眾目睽睽下走進來,我不處罰都不行。事後,她埋怨我,大家那麼好,天天一起互相請客吃飯,為什麼我就不能幫她撒個謊說我有提前請了假,雖然扣了全勤,但至少不用再被罰款。

知道她想法的那一刻,我突然驚醒。我和她之間其實沒有什麼太深的交情,只是因為經常一起吃飯時互相買個單,這就讓她覺得和我關係不一般,甚至還想在工作上搞特殊化。

剎那間,領導跟我說的那番話,清晰的在腦子裡響起,原因在這裡。

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在一個團隊中,如果你與個別人的過從甚密,很容易失了公平公正之心。即使,你說你是公平公正的,別人也未必相信。

從那以後,在帶團隊的時候,我都是非常注意這個問題,並且把老領導的話牢牢記在心裡。而且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從來不對下屬提起自己的生日,避免接受無法推脫的禮物。

也正因為這個習慣,讓我在後來的很多管理工作中都能夠把一碗水端平,有著不容人懷疑的公平公正之心。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夫子的“之乎者也”中,細細體會到的都是可以應用的道理,也讓我重溫了往日歲月中得益匪淺的經驗,真的很有裨益。

好好讀書,增長智慧,明天繼續。

"

《論語.為政篇》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析:

孔子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今天看這一章之前,我正好翻了一下《易經》,也看了一下《易經》中的比卦。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九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六句爻辭中,句句有個“比”字,而且每一句的字義都不同。都說易經難學,如今看來確實不易,少了點文字功底和理解能力,真的是很兩眼摸黑。

在慨嘆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之餘,也頗覺得對那些在學習中文時,被一字多義折磨到崩潰的外籍友人深感同情。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都未必能夠全搞明白,也難為你們了。

翻完了《易經》再翻《論語》,嘿嘿!今天可能真的是跟這個“比”字槓上了,想不好好學都不行。

這一章的解析,如果不對“比”字的字義有所瞭解,真的不知道從何說起。於是,我翻查網頁,找了找“比”字的相關信息。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九天


圖片來自網絡

看了這些介紹才知道,原來“比”字還是個非常古老的漢字,經過了不斷的變化才長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甲骨文也是象形文字的一種,雙人並立,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從"代表跟隨,"比"則表示親密,也就是靠得很近的意思,例如“比肩而立”,就代表著“比”字最初的意思: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親近。

“比”字的字義慢慢的延伸了之後,逐漸多出了其它的一些用法,而最被我們常用的是用來表達事物的比較和比例這些方面,反而很多人都忘記了它最初的意思。

“比卦”中第二爻:比之內,貞吉。意思是:在內部親密團結,結果是吉祥的。第三爻:比之匪人。意思是:勾結壞人。第四爻:外比之,貞吉。意思是:在對外交往中互相信任,親密團結,其結果是吉祥的。

你看看,在不同情境下,三句話的“比”雖然表述出來的意思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定改變不了的就是都代表著“親近”。

簡單的再理解一下這一章的意思,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君子與周遭的人都親近,但是不會去勾結,小人只和一部分的勾結在一起,但不能與大家都親近。

理解到這裡,突然想起了《莊子》裡有這樣一段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雖說作為後世的莊子與先輩孔子的價值觀有些不同,孔子認為要做出了大事才是“價值”,倡導是入仕思想,“優則仕,仕則官”,人的目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莊子則認為活得逍遙就是“價值,它主張出仕,不參與政治,無為而治,隨心所欲,貼近自然。無所束縛,就像大鵬一樣逍遙。

但是,在這一點上,兩位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認為君子之間的交往是坦蕩光明的,並不因利益驅使而產生什麼樣的問題,對待誰都是一樣,公正而不偏頗。而小人之間的交往卻是多因利益關係而互相勾結,他們之間的親近有特殊性,只能存在於少數人之間。

這樣一點點的深入剖析後發現,孔子的這句話似乎很值得帶團隊的人深思。

我們處在一個團隊裡面,如果處事不能夠公正,勢必就會失了公正之心。尤其是你處在領導地位的時候,對待你的下屬,如果不能夠一碗水端平,就一定會出現問題。

曾經跟過一個領導,我剛被他提拔上管理崗位的時候,他告誡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接受你下屬的任何請客送禮,如果不可避免的與下屬吃飯,你一定要是付款的那一個,不夠錢可以找我報銷,但是你想做好這份工作就不可以違背這個原則。

當時,我非常不能理解他給我說的這個道理,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往來不是很正常嗎?如果按照他說的做足,不是有點太拒人千里的感覺了嗎?這樣真的好嗎?

雖然心裡懷疑,基於對他的尊重,我還是很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有一次與一個同事外出吃飯,我因為匆忙忘了帶錢包,吃好了就讓她一起付了,我回頭再給她。結果她說:“一點錢,不用了,讓我別太在意。”回到辦公室,我拿錢給她,她死活不要的推回給了我,我也不好再勉強。後來又一起吃飯,我就趕緊一起付了當做還禮,結果再吃飯時,她又跑去結賬,一來二去在別人眼裡我們好像走得很近。

有一天,她上班遲到了10分鐘,而且那一天剛好有晨會,她在眾目睽睽下走進來,我不處罰都不行。事後,她埋怨我,大家那麼好,天天一起互相請客吃飯,為什麼我就不能幫她撒個謊說我有提前請了假,雖然扣了全勤,但至少不用再被罰款。

知道她想法的那一刻,我突然驚醒。我和她之間其實沒有什麼太深的交情,只是因為經常一起吃飯時互相買個單,這就讓她覺得和我關係不一般,甚至還想在工作上搞特殊化。

剎那間,領導跟我說的那番話,清晰的在腦子裡響起,原因在這裡。

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在一個團隊中,如果你與個別人的過從甚密,很容易失了公平公正之心。即使,你說你是公平公正的,別人也未必相信。

從那以後,在帶團隊的時候,我都是非常注意這個問題,並且把老領導的話牢牢記在心裡。而且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從來不對下屬提起自己的生日,避免接受無法推脫的禮物。

也正因為這個習慣,讓我在後來的很多管理工作中都能夠把一碗水端平,有著不容人懷疑的公平公正之心。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夫子的“之乎者也”中,細細體會到的都是可以應用的道理,也讓我重溫了往日歲月中得益匪淺的經驗,真的很有裨益。

好好讀書,增長智慧,明天繼續。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九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