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二天'

"

《論語.為政篇》第一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解析:

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論語.為政篇》第二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解析:

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論語.為政篇》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解析:

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於罪過,但不會感到不服從統治是可恥的;如果甲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

打開這一篇,開篇就是講“德”之用,而且連續三章談到的都是與品質道德相關的言論,對於一個已經把老子的《道德經》啃過一遍的人來說,深以為然。

《道德經》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談論過“德”於人之用,“德”於國之用。

有“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順其自然,無為之治之德。

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尊重發展規律,靜觀其變之德。

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柔善之德。

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成就他人,功成身退之德。

有“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的愛蒼生如愛自己,造福世人之德。

還有“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的虛懷若谷,謙遜淳樸之德。

......

在研讀《道德經》的那些日子裡,我真的是將這些從古至今都被世人推崇的高尚品德好好的思考和論述過了一遍,所以讀到這三篇時自然是感受頗深。

相傳孔子年輕的時候曾拜老子為師,跟隨老子學習過一段時間,並且對於老子的學說倍加推崇。可謂有其師必有其徒,在對“道德”的推崇上他們的觀點都是一致的。

基於之前實在是寫了太多關於“德”之用的文章,這裡我就不在過多討論,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之前的文章。這三章中,今天我們可以來談一談的應該是第二章,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中國人一談到詩,首先想到的都是《唐詩三百首》,而這裡的“詩”指的是《詩經》。

提起《詩經》,你腦子裡第一閃現的又會是什麼呢?

相信很多人腦子裡立刻蹦出來的會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或者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再有文化一點的人可能還知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亦或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這些詩句為何如此被人熟知呢?是因為千百年來它們都被世間的痴男怨女們用來代表了愛情,成為了兩性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於是乎很多人都會認為《詩經》裡寫的都是愛情。

而真實的《詩經》中卻遠遠不只是一部愛情詩集這麼簡單,它的內容豐富到涵蓋了: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勞動、天象、地貌、動物、植物,而愛情僅僅只是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甚至上面提到的那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開始並不是表示愛情,而是代表著戰場上,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相傳孔子晚年將周朝採集的很多民謠進行了刪減後,修編了《詩經》,而且他還強調“不學詩,無以言”,強調“誦詩”要“使之四方”而能“專對”。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也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都會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詩經》中有非常多的文章真實的為我們再現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場景。

譬如《國風·豳風·七月》這首詩,用非常長的篇幅和詳細的描寫,真實的反映了一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讀完也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歷史的真實狀況。

又如《小雅·節南山之什·十月之交》中,詩人將日食、月食、強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聯繫起來,抒發自己深沉的悲痛與憂慮。在詩中回顧與揭露當今.執.政.者的無數罪行。也通過描寫詩人在天災人禍面前的立身態度類比了詩人面對朝廷的腐敗和危機,不會逃避,仍然兢兢業業、盡職盡公的決心。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本如此內涵豐富,對我們瞭解歷史,且對人的思想塑造如此有意義的書,這麼多年來,竟然被世人簡單的認為就是一本寫愛情的詩集,甚至現在都沒有幾個人好好的讀過這本影響了中國幾千的書,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

我突然覺得,人類精神的匱乏和信仰的缺失,都源於文明傳承中的斷層,跟孔夫子念著“之乎者也”,似乎也多了些認識和反思,先進的科學要學,而古老的文明也需要去了解,找到文明發展的根源,才能讓人的內心更有敬畏之心,認識也不再那麼的淺薄,這條之路真的值得繼續。

"

《論語.為政篇》第一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解析:

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論語.為政篇》第二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解析:

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論語.為政篇》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解析:

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於罪過,但不會感到不服從統治是可恥的;如果甲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

打開這一篇,開篇就是講“德”之用,而且連續三章談到的都是與品質道德相關的言論,對於一個已經把老子的《道德經》啃過一遍的人來說,深以為然。

《道德經》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談論過“德”於人之用,“德”於國之用。

有“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順其自然,無為之治之德。

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尊重發展規律,靜觀其變之德。

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柔善之德。

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成就他人,功成身退之德。

有“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的愛蒼生如愛自己,造福世人之德。

還有“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的虛懷若谷,謙遜淳樸之德。

......

在研讀《道德經》的那些日子裡,我真的是將這些從古至今都被世人推崇的高尚品德好好的思考和論述過了一遍,所以讀到這三篇時自然是感受頗深。

相傳孔子年輕的時候曾拜老子為師,跟隨老子學習過一段時間,並且對於老子的學說倍加推崇。可謂有其師必有其徒,在對“道德”的推崇上他們的觀點都是一致的。

基於之前實在是寫了太多關於“德”之用的文章,這裡我就不在過多討論,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之前的文章。這三章中,今天我們可以來談一談的應該是第二章,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中國人一談到詩,首先想到的都是《唐詩三百首》,而這裡的“詩”指的是《詩經》。

提起《詩經》,你腦子裡第一閃現的又會是什麼呢?

相信很多人腦子裡立刻蹦出來的會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或者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再有文化一點的人可能還知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亦或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這些詩句為何如此被人熟知呢?是因為千百年來它們都被世間的痴男怨女們用來代表了愛情,成為了兩性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於是乎很多人都會認為《詩經》裡寫的都是愛情。

而真實的《詩經》中卻遠遠不只是一部愛情詩集這麼簡單,它的內容豐富到涵蓋了: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勞動、天象、地貌、動物、植物,而愛情僅僅只是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甚至上面提到的那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開始並不是表示愛情,而是代表著戰場上,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相傳孔子晚年將周朝採集的很多民謠進行了刪減後,修編了《詩經》,而且他還強調“不學詩,無以言”,強調“誦詩”要“使之四方”而能“專對”。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也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都會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詩經》中有非常多的文章真實的為我們再現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場景。

譬如《國風·豳風·七月》這首詩,用非常長的篇幅和詳細的描寫,真實的反映了一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讀完也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歷史的真實狀況。

又如《小雅·節南山之什·十月之交》中,詩人將日食、月食、強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聯繫起來,抒發自己深沉的悲痛與憂慮。在詩中回顧與揭露當今.執.政.者的無數罪行。也通過描寫詩人在天災人禍面前的立身態度類比了詩人面對朝廷的腐敗和危機,不會逃避,仍然兢兢業業、盡職盡公的決心。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本如此內涵豐富,對我們瞭解歷史,且對人的思想塑造如此有意義的書,這麼多年來,竟然被世人簡單的認為就是一本寫愛情的詩集,甚至現在都沒有幾個人好好的讀過這本影響了中國幾千的書,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

我突然覺得,人類精神的匱乏和信仰的缺失,都源於文明傳承中的斷層,跟孔夫子念著“之乎者也”,似乎也多了些認識和反思,先進的科學要學,而古老的文明也需要去了解,找到文明發展的根源,才能讓人的內心更有敬畏之心,認識也不再那麼的淺薄,這條之路真的值得繼續。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十二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