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 老子 國學 國學書舍 2019-08-04
"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有時候人生的煩惱,是在於外事外物總是輕易入心。當內心有了執念,自然就產生了情緒,而喜怒哀樂的情緒,就是對一個人最大的一個影響。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就提出無為而治的一個道理,以無為無念的狀態,面對自我的人生。在生活中不斷的調節和平衡,讓內心達到一個合理平衡的狀態。

無為之心並非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心態,而是處於入世之中,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不入我心,有一份積極和坦然。對於得失禍福之事,不念於其中,也不會擾亂自我。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喪失了內心的一份坦然。

孔子與老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孔子去問道老子,通過與老子的對話闡述了道家思想中無為而治的核心內涵。

"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有時候人生的煩惱,是在於外事外物總是輕易入心。當內心有了執念,自然就產生了情緒,而喜怒哀樂的情緒,就是對一個人最大的一個影響。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就提出無為而治的一個道理,以無為無念的狀態,面對自我的人生。在生活中不斷的調節和平衡,讓內心達到一個合理平衡的狀態。

無為之心並非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心態,而是處於入世之中,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不入我心,有一份積極和坦然。對於得失禍福之事,不念於其中,也不會擾亂自我。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喪失了內心的一份坦然。

孔子與老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孔子去問道老子,通過與老子的對話闡述了道家思想中無為而治的核心內涵。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散著頭髮晾乾,站在那裡像一個木頭人一樣。

孔子在旁邊等著,過來一會兒說:“我是眼花了還是真的這樣,先生的形體像枯木一樣直立在那裡,就像遺忘了外界,脫離了人世,處於獨化的狀態一樣。”

老子就說:“心困而不知道,閉口而不能說,為你說個大概,至陰酷寒,至陽酷熱,寒冷出於天,炎熱出於地,兩者互相融合,而生於萬物,或成為萬物規律。卻看不見形象,消逝,生長,盈滿,空虛,滋陰,實現,日轉月移,始終循環而不進,若不是這樣,哪一個是本原呢?”

孔子就問老子:請問遊心於真道的情形。

老子說:“能得到真道就是最美妙快樂的,能體會到而最美好,而有幸於最快樂的經歷,就是自然。

吃草的野獸不怕變化沼澤,水深的蟲子不怕變幻池沼,這是因為只有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根本,喜怒哀樂不會進入內心。所謂天下,就是萬物統一集中的地方,天地萬物達到了統一,這四肢百體將成為塵垢,此生如同晝夜變化一樣不受擾亂,更何況是得失禍福。

捨棄得失禍福之類的事情,把它視作外物,就像丟棄爛泥一樣,懂得自身比這些附屬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自我自身,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宇宙的千變萬化沒有終極,怎麼能讓內心憂慮呢?

"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有時候人生的煩惱,是在於外事外物總是輕易入心。當內心有了執念,自然就產生了情緒,而喜怒哀樂的情緒,就是對一個人最大的一個影響。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就提出無為而治的一個道理,以無為無念的狀態,面對自我的人生。在生活中不斷的調節和平衡,讓內心達到一個合理平衡的狀態。

無為之心並非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心態,而是處於入世之中,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不入我心,有一份積極和坦然。對於得失禍福之事,不念於其中,也不會擾亂自我。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喪失了內心的一份坦然。

孔子與老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孔子去問道老子,通過與老子的對話闡述了道家思想中無為而治的核心內涵。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散著頭髮晾乾,站在那裡像一個木頭人一樣。

孔子在旁邊等著,過來一會兒說:“我是眼花了還是真的這樣,先生的形體像枯木一樣直立在那裡,就像遺忘了外界,脫離了人世,處於獨化的狀態一樣。”

老子就說:“心困而不知道,閉口而不能說,為你說個大概,至陰酷寒,至陽酷熱,寒冷出於天,炎熱出於地,兩者互相融合,而生於萬物,或成為萬物規律。卻看不見形象,消逝,生長,盈滿,空虛,滋陰,實現,日轉月移,始終循環而不進,若不是這樣,哪一個是本原呢?”

孔子就問老子:請問遊心於真道的情形。

老子說:“能得到真道就是最美妙快樂的,能體會到而最美好,而有幸於最快樂的經歷,就是自然。

吃草的野獸不怕變化沼澤,水深的蟲子不怕變幻池沼,這是因為只有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根本,喜怒哀樂不會進入內心。所謂天下,就是萬物統一集中的地方,天地萬物達到了統一,這四肢百體將成為塵垢,此生如同晝夜變化一樣不受擾亂,更何況是得失禍福。

捨棄得失禍福之類的事情,把它視作外物,就像丟棄爛泥一樣,懂得自身比這些附屬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自我自身,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宇宙的千變萬化沒有終極,怎麼能讓內心憂慮呢?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在孔子問道老子,通過老子的回答,來感受道家思想所產生的心中無物的一種境界。

老子就說,讓自身不受外界的擾亂,就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沒有終極,更何況是一些得失禍福之事呢。

就是說不要太計較一些外在的得失,讓內心持守一份安穩,持守一份坦然,永遠要明白,內在自身的一個東西,永遠比外在的變化更加重要。

"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有時候人生的煩惱,是在於外事外物總是輕易入心。當內心有了執念,自然就產生了情緒,而喜怒哀樂的情緒,就是對一個人最大的一個影響。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就提出無為而治的一個道理,以無為無念的狀態,面對自我的人生。在生活中不斷的調節和平衡,讓內心達到一個合理平衡的狀態。

無為之心並非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心態,而是處於入世之中,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不入我心,有一份積極和坦然。對於得失禍福之事,不念於其中,也不會擾亂自我。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喪失了內心的一份坦然。

孔子與老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孔子去問道老子,通過與老子的對話闡述了道家思想中無為而治的核心內涵。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散著頭髮晾乾,站在那裡像一個木頭人一樣。

孔子在旁邊等著,過來一會兒說:“我是眼花了還是真的這樣,先生的形體像枯木一樣直立在那裡,就像遺忘了外界,脫離了人世,處於獨化的狀態一樣。”

老子就說:“心困而不知道,閉口而不能說,為你說個大概,至陰酷寒,至陽酷熱,寒冷出於天,炎熱出於地,兩者互相融合,而生於萬物,或成為萬物規律。卻看不見形象,消逝,生長,盈滿,空虛,滋陰,實現,日轉月移,始終循環而不進,若不是這樣,哪一個是本原呢?”

孔子就問老子:請問遊心於真道的情形。

老子說:“能得到真道就是最美妙快樂的,能體會到而最美好,而有幸於最快樂的經歷,就是自然。

吃草的野獸不怕變化沼澤,水深的蟲子不怕變幻池沼,這是因為只有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根本,喜怒哀樂不會進入內心。所謂天下,就是萬物統一集中的地方,天地萬物達到了統一,這四肢百體將成為塵垢,此生如同晝夜變化一樣不受擾亂,更何況是得失禍福。

捨棄得失禍福之類的事情,把它視作外物,就像丟棄爛泥一樣,懂得自身比這些附屬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自我自身,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宇宙的千變萬化沒有終極,怎麼能讓內心憂慮呢?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在孔子問道老子,通過老子的回答,來感受道家思想所產生的心中無物的一種境界。

老子就說,讓自身不受外界的擾亂,就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沒有終極,更何況是一些得失禍福之事呢。

就是說不要太計較一些外在的得失,讓內心持守一份安穩,持守一份坦然,永遠要明白,內在自身的一個東西,永遠比外在的變化更加重要。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不要杞人憂天,更不要憂慮外在的一個事物,這就是通曉的道理,這也是道家中所說的無為而治的內涵。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散亂於外在的紅塵俗世,有的時候一件事情的一得一失,也會讓自己產生很大的情緒波動。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無形之中就產生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內心就產生了痛苦。

我們品味這些國學智慧,就是通過國學智慧深層次的一個思想,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多一些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紛擾的時候,懂得有另外一種更深層次的境界,能消除掉那些喜怒哀樂對於自身產生的影響。

"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有時候人生的煩惱,是在於外事外物總是輕易入心。當內心有了執念,自然就產生了情緒,而喜怒哀樂的情緒,就是對一個人最大的一個影響。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就提出無為而治的一個道理,以無為無念的狀態,面對自我的人生。在生活中不斷的調節和平衡,讓內心達到一個合理平衡的狀態。

無為之心並非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心態,而是處於入世之中,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不入我心,有一份積極和坦然。對於得失禍福之事,不念於其中,也不會擾亂自我。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喪失了內心的一份坦然。

孔子與老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孔子去問道老子,通過與老子的對話闡述了道家思想中無為而治的核心內涵。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散著頭髮晾乾,站在那裡像一個木頭人一樣。

孔子在旁邊等著,過來一會兒說:“我是眼花了還是真的這樣,先生的形體像枯木一樣直立在那裡,就像遺忘了外界,脫離了人世,處於獨化的狀態一樣。”

老子就說:“心困而不知道,閉口而不能說,為你說個大概,至陰酷寒,至陽酷熱,寒冷出於天,炎熱出於地,兩者互相融合,而生於萬物,或成為萬物規律。卻看不見形象,消逝,生長,盈滿,空虛,滋陰,實現,日轉月移,始終循環而不進,若不是這樣,哪一個是本原呢?”

孔子就問老子:請問遊心於真道的情形。

老子說:“能得到真道就是最美妙快樂的,能體會到而最美好,而有幸於最快樂的經歷,就是自然。

吃草的野獸不怕變化沼澤,水深的蟲子不怕變幻池沼,這是因為只有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根本,喜怒哀樂不會進入內心。所謂天下,就是萬物統一集中的地方,天地萬物達到了統一,這四肢百體將成為塵垢,此生如同晝夜變化一樣不受擾亂,更何況是得失禍福。

捨棄得失禍福之類的事情,把它視作外物,就像丟棄爛泥一樣,懂得自身比這些附屬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自我自身,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宇宙的千變萬化沒有終極,怎麼能讓內心憂慮呢?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在孔子問道老子,通過老子的回答,來感受道家思想所產生的心中無物的一種境界。

老子就說,讓自身不受外界的擾亂,就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沒有終極,更何況是一些得失禍福之事呢。

就是說不要太計較一些外在的得失,讓內心持守一份安穩,持守一份坦然,永遠要明白,內在自身的一個東西,永遠比外在的變化更加重要。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不要杞人憂天,更不要憂慮外在的一個事物,這就是通曉的道理,這也是道家中所說的無為而治的內涵。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散亂於外在的紅塵俗世,有的時候一件事情的一得一失,也會讓自己產生很大的情緒波動。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無形之中就產生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內心就產生了痛苦。

我們品味這些國學智慧,就是通過國學智慧深層次的一個思想,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多一些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紛擾的時候,懂得有另外一種更深層次的境界,能消除掉那些喜怒哀樂對於自身產生的影響。

孔子問道老子:不執念於外物的變化,重視自身,方有人生的坦然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孔子問道老子這一智慧是怎麼看的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