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這位大書法家,與林則徐是莫逆之交!


莆田這位大書法家,與林則徐是莫逆之交!

▲郭尚先像

  郭尚先博學多藝,是清代大書法家。他的書法,楷書學歐陽詢,行書學顏真卿、褚遂良,信奉書法藝術“心正筆正”的哲理,以致當時朝鮮、日本諸國人爭相以重金求購他的墨寶。他又善繪畫,山水之外,尤其擅長蘭石。他的篆刻古樸渾厚,法度精嚴,被譽為“深入漢人之室”。他的書評理論也很有深度,給後代留下一部極有價值的《芳堅館題跋》。

  郭尚先(1785~1832),號蘭石,莆田城關書倉巷人(今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鳳山街書倉巷)。著名作家、散文家郭風系郭尚先六世孫。郭尚先幼年聰穎,喜讀經書,嘉慶十四年登進士第,授為翰林庶吉士,歷官翰林編修,光祿、大理寺卿、禮部右侍郎等職,專司學政吏考之事。他堅持“先器識而後文章”的原則,通過文章,謹慎遴選“器識德行之士”。他任職勤勉,積勞成疾,以身殉職。道光皇帝哀惜不已,如同痛失股肱之臣。

  與民族英雄林則徐結成莫逆之交

莆田這位大書法家,與林則徐是莫逆之交!

▲林則徐像

  郭尚先出身於儒學仕官之家,生於乾隆五十年(1785),自幼天資聰敏,受書香薰染,啟發靈性,喜讀經世書。嘉慶十二年(1807),郭尚先中福建鄉試第一人(解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時年二十五歲。選為庶吉士,繼續讀書、習字。庶吉士是科舉之秀,為朝廷高級文官的後備人材。嘉慶十六年(1811),郭尚先散館,授翰林編修。

  郭尚先是嘉慶十四年(1809)登進士第,民族英雄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登進士第。嘉慶十八年五月初九(1813),林則徐入翰林院庶常館任庶吉士。兩人情誼甚篤,林則徐對莆田懷有深厚的感情,與莆人郭尚先同朝為官,格外親切;同為福建人,又志趣相投,結成莫逆之交,經常一起研究輿地象緯及經世有用之學。

  同在京為官時,郭尚先與林則徐曾經一起去琉璃廠選購碑帖,林則徐臨寫的《王居士磚塔銘》,幾乎達到亂真地步,這《磚塔銘》便是郭尚先割愛送他的。即便是後來各自一方,林則徐與郭尚先兩人也經常有書信往來,兼互贈書法作品。

  通過文章謹慎遴選“器識德行之士”

莆田這位大書法家,與林則徐是莫逆之交!

▲郭尚先楷書《桐柏山金庭館碑記》

  修史與充任主考官,是翰林官員的重要差事。郭尚先在翰林十二載,先後五次奉命出任鄉試考官,在莆陽名臣中尚為罕見。京師人戲稱他“金不換”。

  嘉慶十八年(1813),郭尚先出任貴州鄉試正考官,堅持“崇實學,求真才”之旨意,按既定名額,甄選文字雅馴者十四人,進呈御覽定奪。他認為,國家取士,將取有用之士而用之。欲求可用之士,必先器識而後文章。器識之大小、淺深,往往也在文章中可得其大概。

  清嘉慶二十年(1815),郭尚先擔任國史館纂修、文穎閣總纂,纂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統志》等書。第二年即出任雲南鄉試正考官。嘉慶二十三年(1828),翰林院例行大考。因郭尚先寓居翰林掌院盧蔭浦府上,嘉慶皇帝特意揀覽郭尚先文卷,對蘆學士說:“汝家西賓(塾師、幕友尊稱,亦稱西席),寫作俱佳,必在前列。汝宜以避辭免也。”蘆學士就辭去閱卷官以迴避。閱卷官得知後,競相奉承旨意,尋找郭尚先的考卷,列為全館第一。竟然挑選出近似的考卷充當優等卷,而郭尚先的反而列為乙等。可謂真才反為帝語所累,致使魚目混珠,他人得利。但對此,郭尚先也是泰然處之,毫不在意。

莆田這位大書法家,與林則徐是莫逆之交!

▲郭尚先書法

  嘉慶二十四年(1819),郭尚先再度受命擔任鄉試官,前往赴廣東主持鄉試。這郭尚先第二次出任鄉試正考官,此次廣東鄉試,理所當然宜為正座。不料兩年前方登進士第的河南人吳其,以狀元授翰林修撰而自命不凡,竟向禮部爭當正考官。郭尚先也是豁然大度讓位,自居副考。

  在任上,郭尚先堅持“先器識而後文章”的原則,通過文章,謹慎遴選“器識德行之士”,為朝廷所用。他認為德行器識與文章,是合二為一的。通過取士,能夠起到引導學風士習的作用。當時舉人考試結束後向考官贈禮,是當時科舉的慣例。考試發榜後,就有閩籍舉人以同鄉名義登門拜謁,進獻厚禮,但郭尚先堅辭不受。自嶺南迴京後,衣兜裡僅有餘銀一兩。

  肅清四川學界積弊難返的陳規陋習

莆田這位大書法家,與林則徐是莫逆之交!

▲郭尚先書法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郭尚先因父病故,辭去《明鑑》纂修官、文淵閣校理、教習翰林庶吉士等要職,丁憂歸鄉。當時莆田因災發生大饑荒,郭尚先以自己官俸佈施災民,並倡議府縣勸導富戶出粟,由官府出資購買,救濟饑民。郭尚先曾寫《苦雨謠》一詩:“稻花開時雨如織,雨師奪我口中食。妻子忍飢無奈何,私債官租定迫逼。民生民生死惟天,稻荒民飢天應憐。”表達了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

  清道光三年(1823),郭尚先服闋返京後,補任原職,兼任教習庶吉士。道光七年(1827)吏部考核京官政績,翰林掌院曹儷生,因郭尚先在本衙門撰文最久,擬授予京察一等。謙遜的郭尚先卻是極力推辭。

  清道光八年(1828)秋,郭尚先奉旨督學四川。當時四川士子不知學問,多請槍手冒名替考,花樣繁多,詭謀百出。郭尚先入蜀時,只帶著顏真卿、少孫兩名家的字帖,準備全力振作士風。剛到任,郭尚先便告示規定條約,查獲並重罰槍手,剎住冒名替考的歪風邪氣。同時,郭尚先也理順考籍,堵塞避考之風,肅清巧立學戶名目的陳規陋習。

  當時蜀地缺少書籍,坊間刻本為走捷徑,竟將《詩經》等等五種儒家經典肆加刪節,取名《類典》。文章大多鄙俗不雅,士子取巧精讀,而不能領會全本真義,誤人子弟。為此,郭尚先嚴厲查繳燒燬刻版,予以禁絕。由此,士人方知所學,書價亦因之急漲。

  此外,當時新入學者有“紅案”、“門包”等多種陋規,花費甚多,否則難以入學,貧寒儒生困苦不堪。因實行既久,以至於不法竟成為當然。郭尚先痛下決心,大刀闊斧悉予清除。

  郭尚先在蜀巡學,清正廉潔。他時常赴各地巡察,所到例有供應。郭尚先每日親手開單,只取雞蛋數枚而已,以免別人借其名義,中飽私囊。有一次,僕從孫某擅自向縣中索取兩個鴨蛋。郭尚先得知後立即將其開除。如遇考試之日,他就將僕隸關閉房內,自己則坐鎮堂上收卷,隨閱隨記,常常一夜閱一千五百多卷。

  郭尚先在蜀督學三年,政績顯著。無論是總督、巡撫或是士民,欽服不已。郭尚先離開四川時,隨身攜帶的僅有《使蜀日記》數本而已。四川人為感念他的功德,特地奉祀於四川名宦祠,名留千古。

  道光哀惜如同痛失股肱之臣

莆田這位大書法家,與林則徐是莫逆之交!

▲道光皇帝

  郭尚先為人謙恭,為官廉慎。京官照例在春秋季分發俸祿。郭尚先得俸後,就放在案頭,相對數日,茫然地說:“吾將如何設施,以無負此祿?”他在翰林雖有名望,然而在編修任上十二年都沒有得到升遷。因翰林編修官頭戴金頂帽,京師人戲呼郭尚先為“金不換”。直至道光朝中期,才得到較快擢升,相繼擔任左贊善(東宮詹事府教官,從六品)、司經局洗馬(掌管東宮圖書館,從五品)、翰林侍讀(從五品)、左春坊庶子(正五品,掌東宮侍從、啟奏、傳令等)、翰林侍講學士(從四品,掌撰著冊文)、光祿寺卿(從三品)、大理寺卿(正三品)等職。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間,道光帝召對時,詢問有關河工的事務,郭尚先回答說:“臣二十三年為官,皆任學事、修撰之事,未精河工。”當時道光帝想委任他江南河道總督的要職,該職一向被視為肥缺。郭尚先卻無意獲取,顯示其真實無欺、不求名利之心,為此更為道光帝所信賴。

  這年秋季,郭尚先署理禮部右侍郎(正二品),隨之受命主持人文薈萃之大省——山東的鄉試。道光諭旨他“落卷必遍搜閱”。郭尚先不辱使命,會同眾考官三場考試,再四審校試卷,歷二十四個晝夜之力,圓滿完成了取士任務。郭尚先因在考試中受到暑熱,患上重病,但仍然堅持閱卷,直至鄉試結束。

  這一年十月,郭尚先擔任殿試讀卷官。因嚴寒受凍,前病復發,仍然堅持工作。十一月,奉命擔任恩監考試官。十二月,前往刑部會審重大案件。他馬不停蹄,疲於奔命。回來後寒熱病一併發作,病情愈重。郭尚先因某一件事尚未完結,仍帶病上殿奏事,不想病情大發,十餘日後不幸病故,年僅四十八歲。

  郭尚先性情忠鯁,為官鞠躬盡瘁,年未及五十歲,就鬚髮盡白,積勞成疾,竟以身殉職。去世後二十餘日,道光皇帝仍然哀惜不已,如同痛失股肱之臣。福建侯官(今福州閩侯縣)人廖鴻荃督學江蘇,臨行前道光帝對他說:“汝問郭尚先為學政,如郭尚先便不錯!”又有吳其督學湖北,道光帝也諭訓他:“汝曾與郭尚先一同典試廣東,如郭尚先為學政可也。”各省督學聽說後,無不以郭尚先為風範。有同年進獻一幅輓聯:“文可學,字可學,品尤可學,世誰不欽此老;年未大,官未大,子更未大,天胡遽奪斯人。”概括了郭尚先的才學品操,寄託著哀痛之心。(頭條福建)

責任編輯:王 敏 沈 琳 陳恆山

值班主任:林雙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