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有自殺傾向的北大學生說: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早年多受體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沒有體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學基本上就會出現問題了。優等生們往往成長於“四體不勤”優渥環境中,以他人的期待為標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義空心化的漩渦,哪怕光環加身也只是空中樓閣。

李大釗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有自殺傾向的北大學生說: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早年多受體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沒有體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學基本上就會出現問題了。優等生們往往成長於“四體不勤”優渥環境中,以他人的期待為標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義空心化的漩渦,哪怕光環加身也只是空中樓閣。

李大釗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語文課本的常客蘇軾,一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卻以豪邁達觀聞名於世,這不單因為他寄情詩畫,更在於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愛,大半苦悶被消解在耕種、做飯、釀酒裡。

哪怕四處輾轉,淪落荒蠻之地,他也能扛起鋤頭開荒拓土;哪怕食不果腹,也有熱情發明羊蠍子,琢磨東坡肉,釀造羅浮春……他將一腔憤懣投入細碎的家務勞動,而勞動也回報以最樸實的收穫與快樂。

浙江15歲的男孩塗琦文,放學後就變成自家炒飯攤的“顛勺大師”——為幫父母分擔壓力,他8歲時就端起鐵鍋苦練炒飯,成了炒飯攤的活招牌。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有自殺傾向的北大學生說: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早年多受體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沒有體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學基本上就會出現問題了。優等生們往往成長於“四體不勤”優渥環境中,以他人的期待為標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義空心化的漩渦,哪怕光環加身也只是空中樓閣。

李大釗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語文課本的常客蘇軾,一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卻以豪邁達觀聞名於世,這不單因為他寄情詩畫,更在於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愛,大半苦悶被消解在耕種、做飯、釀酒裡。

哪怕四處輾轉,淪落荒蠻之地,他也能扛起鋤頭開荒拓土;哪怕食不果腹,也有熱情發明羊蠍子,琢磨東坡肉,釀造羅浮春……他將一腔憤懣投入細碎的家務勞動,而勞動也回報以最樸實的收穫與快樂。

浙江15歲的男孩塗琦文,放學後就變成自家炒飯攤的“顛勺大師”——為幫父母分擔壓力,他8歲時就端起鐵鍋苦練炒飯,成了炒飯攤的活招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琦文爸爸說:他經常讓我休息一下,我感到很幸福。

很多人羨慕別人家貼心的“小暖男”,抱怨孩子越大越疏遠冷漠。而家務勞動正是人接觸真實生活,體悟人生艱辛,珍惜家庭溫暖的絕佳方式。

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說:告訴孩子只需專注學習而不用幫忙家務,是在傳達:學分和個人成就比關心家庭更重要。

“你什麼都不用管,管好成績就行”不是關心,它恰恰阻斷了親情和愛意的傳遞,讓孩子只知分數高低,不知人間冷暖,只看一己之得失,不懂體諒和奉獻。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有自殺傾向的北大學生說: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早年多受體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沒有體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學基本上就會出現問題了。優等生們往往成長於“四體不勤”優渥環境中,以他人的期待為標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義空心化的漩渦,哪怕光環加身也只是空中樓閣。

李大釗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語文課本的常客蘇軾,一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卻以豪邁達觀聞名於世,這不單因為他寄情詩畫,更在於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愛,大半苦悶被消解在耕種、做飯、釀酒裡。

哪怕四處輾轉,淪落荒蠻之地,他也能扛起鋤頭開荒拓土;哪怕食不果腹,也有熱情發明羊蠍子,琢磨東坡肉,釀造羅浮春……他將一腔憤懣投入細碎的家務勞動,而勞動也回報以最樸實的收穫與快樂。

浙江15歲的男孩塗琦文,放學後就變成自家炒飯攤的“顛勺大師”——為幫父母分擔壓力,他8歲時就端起鐵鍋苦練炒飯,成了炒飯攤的活招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琦文爸爸說:他經常讓我休息一下,我感到很幸福。

很多人羨慕別人家貼心的“小暖男”,抱怨孩子越大越疏遠冷漠。而家務勞動正是人接觸真實生活,體悟人生艱辛,珍惜家庭溫暖的絕佳方式。

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說:告訴孩子只需專注學習而不用幫忙家務,是在傳達:學分和個人成就比關心家庭更重要。

“你什麼都不用管,管好成績就行”不是關心,它恰恰阻斷了親情和愛意的傳遞,讓孩子只知分數高低,不知人間冷暖,只看一己之得失,不懂體諒和奉獻。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調查顯示,當孩子為家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時,更能激發內心深層次的幸福感。再炫目的高分乃至世俗名利,也比不上家人抱團取暖、攜手相助的快樂。唯有真切融入生活煙火裡的人,才能激發出生命最樸素和本能的熱情。

家務,是最棒的親子課

“美國華人船王”趙錫成始終堅持共擔家務的傳統,六個女兒相繼考入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9條家規裡,有4條要求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可見,越有學識教養的家庭,越重視家務教育

  • 全家分工,團結協作

社會學有個概念叫“固守母職”,即母親在家務事上獨攬大權,對其他人做的事吹毛求疵。

猶太裔媽媽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提到教孩子做家務祕笈:設計家庭值日表,大家輪流做值班家長,參與洗衣服、做飯、拖地、賣春捲。

家長不妨試著放手,共同分攤家務。學會適度示弱,從小事開始請孩子幫忙,多鼓勵少責罵,有耐心、有步驟引導與示範。

  • 按照年齡分配任務

各年齡段孩子的行為認知能力各不相同,需要量力而行。可借鑑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的家務建議,由易到難地引導孩子參與家務: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有自殺傾向的北大學生說: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早年多受體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沒有體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學基本上就會出現問題了。優等生們往往成長於“四體不勤”優渥環境中,以他人的期待為標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義空心化的漩渦,哪怕光環加身也只是空中樓閣。

李大釗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語文課本的常客蘇軾,一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卻以豪邁達觀聞名於世,這不單因為他寄情詩畫,更在於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愛,大半苦悶被消解在耕種、做飯、釀酒裡。

哪怕四處輾轉,淪落荒蠻之地,他也能扛起鋤頭開荒拓土;哪怕食不果腹,也有熱情發明羊蠍子,琢磨東坡肉,釀造羅浮春……他將一腔憤懣投入細碎的家務勞動,而勞動也回報以最樸實的收穫與快樂。

浙江15歲的男孩塗琦文,放學後就變成自家炒飯攤的“顛勺大師”——為幫父母分擔壓力,他8歲時就端起鐵鍋苦練炒飯,成了炒飯攤的活招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琦文爸爸說:他經常讓我休息一下,我感到很幸福。

很多人羨慕別人家貼心的“小暖男”,抱怨孩子越大越疏遠冷漠。而家務勞動正是人接觸真實生活,體悟人生艱辛,珍惜家庭溫暖的絕佳方式。

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說:告訴孩子只需專注學習而不用幫忙家務,是在傳達:學分和個人成就比關心家庭更重要。

“你什麼都不用管,管好成績就行”不是關心,它恰恰阻斷了親情和愛意的傳遞,讓孩子只知分數高低,不知人間冷暖,只看一己之得失,不懂體諒和奉獻。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調查顯示,當孩子為家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時,更能激發內心深層次的幸福感。再炫目的高分乃至世俗名利,也比不上家人抱團取暖、攜手相助的快樂。唯有真切融入生活煙火裡的人,才能激發出生命最樸素和本能的熱情。

家務,是最棒的親子課

“美國華人船王”趙錫成始終堅持共擔家務的傳統,六個女兒相繼考入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9條家規裡,有4條要求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可見,越有學識教養的家庭,越重視家務教育

  • 全家分工,團結協作

社會學有個概念叫“固守母職”,即母親在家務事上獨攬大權,對其他人做的事吹毛求疵。

猶太裔媽媽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提到教孩子做家務祕笈:設計家庭值日表,大家輪流做值班家長,參與洗衣服、做飯、拖地、賣春捲。

家長不妨試著放手,共同分攤家務。學會適度示弱,從小事開始請孩子幫忙,多鼓勵少責罵,有耐心、有步驟引導與示範。

  • 按照年齡分配任務

各年齡段孩子的行為認知能力各不相同,需要量力而行。可借鑑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的家務建議,由易到難地引導孩子參與家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有自殺傾向的北大學生說: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早年多受體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沒有體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學基本上就會出現問題了。優等生們往往成長於“四體不勤”優渥環境中,以他人的期待為標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義空心化的漩渦,哪怕光環加身也只是空中樓閣。

李大釗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語文課本的常客蘇軾,一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卻以豪邁達觀聞名於世,這不單因為他寄情詩畫,更在於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愛,大半苦悶被消解在耕種、做飯、釀酒裡。

哪怕四處輾轉,淪落荒蠻之地,他也能扛起鋤頭開荒拓土;哪怕食不果腹,也有熱情發明羊蠍子,琢磨東坡肉,釀造羅浮春……他將一腔憤懣投入細碎的家務勞動,而勞動也回報以最樸實的收穫與快樂。

浙江15歲的男孩塗琦文,放學後就變成自家炒飯攤的“顛勺大師”——為幫父母分擔壓力,他8歲時就端起鐵鍋苦練炒飯,成了炒飯攤的活招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琦文爸爸說:他經常讓我休息一下,我感到很幸福。

很多人羨慕別人家貼心的“小暖男”,抱怨孩子越大越疏遠冷漠。而家務勞動正是人接觸真實生活,體悟人生艱辛,珍惜家庭溫暖的絕佳方式。

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說:告訴孩子只需專注學習而不用幫忙家務,是在傳達:學分和個人成就比關心家庭更重要。

“你什麼都不用管,管好成績就行”不是關心,它恰恰阻斷了親情和愛意的傳遞,讓孩子只知分數高低,不知人間冷暖,只看一己之得失,不懂體諒和奉獻。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調查顯示,當孩子為家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時,更能激發內心深層次的幸福感。再炫目的高分乃至世俗名利,也比不上家人抱團取暖、攜手相助的快樂。唯有真切融入生活煙火裡的人,才能激發出生命最樸素和本能的熱情。

家務,是最棒的親子課

“美國華人船王”趙錫成始終堅持共擔家務的傳統,六個女兒相繼考入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9條家規裡,有4條要求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可見,越有學識教養的家庭,越重視家務教育

  • 全家分工,團結協作

社會學有個概念叫“固守母職”,即母親在家務事上獨攬大權,對其他人做的事吹毛求疵。

猶太裔媽媽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提到教孩子做家務祕笈:設計家庭值日表,大家輪流做值班家長,參與洗衣服、做飯、拖地、賣春捲。

家長不妨試著放手,共同分攤家務。學會適度示弱,從小事開始請孩子幫忙,多鼓勵少責罵,有耐心、有步驟引導與示範。

  • 按照年齡分配任務

各年齡段孩子的行為認知能力各不相同,需要量力而行。可借鑑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的家務建議,由易到難地引導孩子參與家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有自殺傾向的北大學生說: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早年多受體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沒有體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學基本上就會出現問題了。優等生們往往成長於“四體不勤”優渥環境中,以他人的期待為標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義空心化的漩渦,哪怕光環加身也只是空中樓閣。

李大釗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語文課本的常客蘇軾,一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卻以豪邁達觀聞名於世,這不單因為他寄情詩畫,更在於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愛,大半苦悶被消解在耕種、做飯、釀酒裡。

哪怕四處輾轉,淪落荒蠻之地,他也能扛起鋤頭開荒拓土;哪怕食不果腹,也有熱情發明羊蠍子,琢磨東坡肉,釀造羅浮春……他將一腔憤懣投入細碎的家務勞動,而勞動也回報以最樸實的收穫與快樂。

浙江15歲的男孩塗琦文,放學後就變成自家炒飯攤的“顛勺大師”——為幫父母分擔壓力,他8歲時就端起鐵鍋苦練炒飯,成了炒飯攤的活招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琦文爸爸說:他經常讓我休息一下,我感到很幸福。

很多人羨慕別人家貼心的“小暖男”,抱怨孩子越大越疏遠冷漠。而家務勞動正是人接觸真實生活,體悟人生艱辛,珍惜家庭溫暖的絕佳方式。

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說:告訴孩子只需專注學習而不用幫忙家務,是在傳達:學分和個人成就比關心家庭更重要。

“你什麼都不用管,管好成績就行”不是關心,它恰恰阻斷了親情和愛意的傳遞,讓孩子只知分數高低,不知人間冷暖,只看一己之得失,不懂體諒和奉獻。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調查顯示,當孩子為家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時,更能激發內心深層次的幸福感。再炫目的高分乃至世俗名利,也比不上家人抱團取暖、攜手相助的快樂。唯有真切融入生活煙火裡的人,才能激發出生命最樸素和本能的熱情。

家務,是最棒的親子課

“美國華人船王”趙錫成始終堅持共擔家務的傳統,六個女兒相繼考入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9條家規裡,有4條要求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可見,越有學識教養的家庭,越重視家務教育

  • 全家分工,團結協作

社會學有個概念叫“固守母職”,即母親在家務事上獨攬大權,對其他人做的事吹毛求疵。

猶太裔媽媽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提到教孩子做家務祕笈:設計家庭值日表,大家輪流做值班家長,參與洗衣服、做飯、拖地、賣春捲。

家長不妨試著放手,共同分攤家務。學會適度示弱,從小事開始請孩子幫忙,多鼓勵少責罵,有耐心、有步驟引導與示範。

  • 按照年齡分配任務

各年齡段孩子的行為認知能力各不相同,需要量力而行。可借鑑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的家務建議,由易到難地引導孩子參與家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前不久上海某小學將家務納入作業。父母也可在家制定家務計劃,打分評比“當家小能手”。

  • 警惕物質激勵

將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的香港歌手陳美齡說:不要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

"

作者:顧蔥白

真人秀《做家務的男人》火了。嘉賓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讓無數網友驚呼:這不就是我和我爸在家的樣子嗎?太真實了!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和父子倆截然不同的是,魏媽媽忙前忙後,一刻不停歇。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句“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女人”,戳中多少日夜操勞媽媽的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爸爸也會參與家務,但媽媽依然是主要承擔者,而孩子做家務時間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國家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

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每天只勞動12分鐘,甚至更少。

不是孩子懶,是父母把學習時間和孩子看得太金貴,寫作業、上培訓班都得爭分奪秒,怎麼捨得支使小寶貝做雜事呢?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正在拋棄已被證明能夠預言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很多家長忽略了,家務其實是家中隱形的起跑線。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事實證明,家務勞動確實能讓孩子收穫意想不到的“核心競爭力”:

01身心更健康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發現,缺乏勞動鍛鍊會使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大腦前額葉支配著情緒、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等。如果該區域未發育充分,則會心智“幼齡化”,從而難以獨立、衝動暴躁、缺乏耐心。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家務能調動各個器官協調運作,刺激大腦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有益於增強專注力、自控力和執行力。這些能力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學習工作中,將成為看不見的祕密武器。

02成績更優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一個貧寒的華裔媽媽養出了三個學霸兒子,其中兩個在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翁: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企業家,二兒子的公司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三兒子是一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三兄弟將成功歸因於家務教育:媽媽總是給他們列家務清單,讓孩子分工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計算時間、事件排序、資源分配,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而正是這些能力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一位資深物理教師說:“常做家務的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比如磨菜刀是為了讓刀刃的壓強變大,水燒開了冒白氣是因為液化,勺柄上的木頭是為了避免傳熱。在實驗中,他們也明顯更加心靈手巧、有條有理。”

美國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971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發現常做家務的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生活滿意度更強,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得分更高。可見做家務非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03人生更穩當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揭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倆天壤之別的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哥哥穩步跨越到上流階層,成為金融精英和政要,掌握鉅額財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弟弟卻流離失所,得過且過,到處打零工為生: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起點雖然一致,卻早就在分岔路口走上了不同方向。哥哥說,成年後的生活就是童年的翻版。因為父母嚴格要求,他從八歲起就承擔各種家務和零工, 而被偏愛的弟弟幾乎什麼也不做。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哥哥的童年比弟弟辛苦得多,但他憑藉在勞動中學會的自食其力、勤奮踏實,大學一畢業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弟弟則早早放棄學業,在漂泊無根的路上越走越遠。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可見,做家務的孩子具有更強的人生掌控力、責任感和獨立性,優秀並不是偶然。

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出過一組調查數據: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他們攀上了人生巔峰,卻只覺“高處不勝寒”。徐教授說,這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一位有自殺傾向的北大學生說: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早年多受體力之苦的,晚年一定很幸福,包括健康。沒有體力之苦的孩子到大學基本上就會出現問題了。優等生們往往成長於“四體不勤”優渥環境中,以他人的期待為標尺生活,容易陷入存在意義空心化的漩渦,哪怕光環加身也只是空中樓閣。

李大釗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語文課本的常客蘇軾,一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卻以豪邁達觀聞名於世,這不單因為他寄情詩畫,更在於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愛,大半苦悶被消解在耕種、做飯、釀酒裡。

哪怕四處輾轉,淪落荒蠻之地,他也能扛起鋤頭開荒拓土;哪怕食不果腹,也有熱情發明羊蠍子,琢磨東坡肉,釀造羅浮春……他將一腔憤懣投入細碎的家務勞動,而勞動也回報以最樸實的收穫與快樂。

浙江15歲的男孩塗琦文,放學後就變成自家炒飯攤的“顛勺大師”——為幫父母分擔壓力,他8歲時就端起鐵鍋苦練炒飯,成了炒飯攤的活招牌。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琦文爸爸說:他經常讓我休息一下,我感到很幸福。

很多人羨慕別人家貼心的“小暖男”,抱怨孩子越大越疏遠冷漠。而家務勞動正是人接觸真實生活,體悟人生艱辛,珍惜家庭溫暖的絕佳方式。

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說:告訴孩子只需專注學習而不用幫忙家務,是在傳達:學分和個人成就比關心家庭更重要。

“你什麼都不用管,管好成績就行”不是關心,它恰恰阻斷了親情和愛意的傳遞,讓孩子只知分數高低,不知人間冷暖,只看一己之得失,不懂體諒和奉獻。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調查顯示,當孩子為家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時,更能激發內心深層次的幸福感。再炫目的高分乃至世俗名利,也比不上家人抱團取暖、攜手相助的快樂。唯有真切融入生活煙火裡的人,才能激發出生命最樸素和本能的熱情。

家務,是最棒的親子課

“美國華人船王”趙錫成始終堅持共擔家務的傳統,六個女兒相繼考入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9條家規裡,有4條要求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可見,越有學識教養的家庭,越重視家務教育

  • 全家分工,團結協作

社會學有個概念叫“固守母職”,即母親在家務事上獨攬大權,對其他人做的事吹毛求疵。

猶太裔媽媽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提到教孩子做家務祕笈:設計家庭值日表,大家輪流做值班家長,參與洗衣服、做飯、拖地、賣春捲。

家長不妨試著放手,共同分攤家務。學會適度示弱,從小事開始請孩子幫忙,多鼓勵少責罵,有耐心、有步驟引導與示範。

  • 按照年齡分配任務

各年齡段孩子的行為認知能力各不相同,需要量力而行。可借鑑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的家務建議,由易到難地引導孩子參與家務: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前不久上海某小學將家務納入作業。父母也可在家制定家務計劃,打分評比“當家小能手”。

  • 警惕物質激勵

將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的香港歌手陳美齡說:不要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

魏大勳和爸爸“癱瘓”在家的日常:不做家務,才真輸在起跑線上

物質激勵可能會一時激發孩子做家務的興趣,久而久之,卻會讓孩子把做家務變成交易,而非自覺承擔的責任。

心理學告訴我們,相比逐利人更願意避害,即“損失厭惡”。有個媽媽對孩子說,今天開始你要洗碗了。所以沒有特殊情況,少洗一天就扣5元零用錢。孩子不願失去零用錢而自覺地做家務,慢慢地把家務當作了分內之事。

因為渴望獎勵做家務不值得表揚,自覺將家務當作應當承擔的責任才值得鼓勵。

嚴而不苛,愛而不溺,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敢於吃苦,敢於擔責,敢於獨立,才是值得期待的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