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開始四處逃跑。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隨後孫可望將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大明朝還有最後一個旗幟沒有倒下,漢人更加沒有倒下,從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張名振,到江西,到兩廣,到雲貴的原大西軍。大明還沒有滅亡,華夏五千年文明還有著無數熱血男兒!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開始四處逃跑。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隨後孫可望將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大明朝還有最後一個旗幟沒有倒下,漢人更加沒有倒下,從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張名振,到江西,到兩廣,到雲貴的原大西軍。大明還沒有滅亡,華夏五千年文明還有著無數熱血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三)兩厥名王,天下震動

1651年,這支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武裝揮師北上,開始了對清軍的絕地反擊。1652年,李定國率部由黔入湘,一舉攻陷靖州、武岡。

而李定國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第一悍將,但是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陸軍投靠了滿清,可謂大明除吳三桂外第一罪人。

經過一系列戰役,李定國所部連破孔有德部將,終在大榕江決戰中,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即使是偏向滿清方的史料也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開始四處逃跑。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隨後孫可望將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大明朝還有最後一個旗幟沒有倒下,漢人更加沒有倒下,從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張名振,到江西,到兩廣,到雲貴的原大西軍。大明還沒有滅亡,華夏五千年文明還有著無數熱血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三)兩厥名王,天下震動

1651年,這支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武裝揮師北上,開始了對清軍的絕地反擊。1652年,李定國率部由黔入湘,一舉攻陷靖州、武岡。

而李定國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第一悍將,但是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陸軍投靠了滿清,可謂大明除吳三桂外第一罪人。

經過一系列戰役,李定國所部連破孔有德部將,終在大榕江決戰中,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即使是偏向滿清方的史料也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孔有德精銳俱亡,絕望之下,全家自焚,這是明清戰爭中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一時間,整個江南震動,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起。

李定國擊殺滿清漢軍第一名王,進而光復廣西,自此名揚天下。此戰後滿清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要知道此時的明清當初的豪格、多爾滾兄弟等將領死去,尼堪已經是此時滿清的第一統帥了。

李定國於衡陽迎戰,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狂妄不已,加之俘獲大象四頭、戰馬八百多匹,遂鑽入李定國早給他埋好的伏擊圈。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開始四處逃跑。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隨後孫可望將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大明朝還有最後一個旗幟沒有倒下,漢人更加沒有倒下,從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張名振,到江西,到兩廣,到雲貴的原大西軍。大明還沒有滅亡,華夏五千年文明還有著無數熱血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三)兩厥名王,天下震動

1651年,這支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武裝揮師北上,開始了對清軍的絕地反擊。1652年,李定國率部由黔入湘,一舉攻陷靖州、武岡。

而李定國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第一悍將,但是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陸軍投靠了滿清,可謂大明除吳三桂外第一罪人。

經過一系列戰役,李定國所部連破孔有德部將,終在大榕江決戰中,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即使是偏向滿清方的史料也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孔有德精銳俱亡,絕望之下,全家自焚,這是明清戰爭中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一時間,整個江南震動,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起。

李定國擊殺滿清漢軍第一名王,進而光復廣西,自此名揚天下。此戰後滿清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要知道此時的明清當初的豪格、多爾滾兄弟等將領死去,尼堪已經是此時滿清的第一統帥了。

李定國於衡陽迎戰,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狂妄不已,加之俘獲大象四頭、戰馬八百多匹,遂鑽入李定國早給他埋好的伏擊圈。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四萬明軍伏兵殺出,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大亂,尼堪衝殺突圍不得,被明軍陣斬當場,清軍失去主帥,潰不成軍。

衡陽之戰,李定國以八萬對十萬,野戰中陣斬滿清親王尼堪,殲其精銳所部,一舉打碎了自努兒哈赤起兵幾十年來,八旗兵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

當時黃宗羲稱為“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戰績。戰後清廷震怖,一度竟準備放棄西南七省。

如果接下來,各地明軍能夠通力合作,奮力殺敵,或許大明還有希望,華夏文明還有希望!可惜沒人理會這個一心天下的將軍。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開始四處逃跑。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隨後孫可望將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大明朝還有最後一個旗幟沒有倒下,漢人更加沒有倒下,從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張名振,到江西,到兩廣,到雲貴的原大西軍。大明還沒有滅亡,華夏五千年文明還有著無數熱血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三)兩厥名王,天下震動

1651年,這支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武裝揮師北上,開始了對清軍的絕地反擊。1652年,李定國率部由黔入湘,一舉攻陷靖州、武岡。

而李定國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第一悍將,但是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陸軍投靠了滿清,可謂大明除吳三桂外第一罪人。

經過一系列戰役,李定國所部連破孔有德部將,終在大榕江決戰中,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即使是偏向滿清方的史料也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孔有德精銳俱亡,絕望之下,全家自焚,這是明清戰爭中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一時間,整個江南震動,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起。

李定國擊殺滿清漢軍第一名王,進而光復廣西,自此名揚天下。此戰後滿清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要知道此時的明清當初的豪格、多爾滾兄弟等將領死去,尼堪已經是此時滿清的第一統帥了。

李定國於衡陽迎戰,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狂妄不已,加之俘獲大象四頭、戰馬八百多匹,遂鑽入李定國早給他埋好的伏擊圈。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四萬明軍伏兵殺出,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大亂,尼堪衝殺突圍不得,被明軍陣斬當場,清軍失去主帥,潰不成軍。

衡陽之戰,李定國以八萬對十萬,野戰中陣斬滿清親王尼堪,殲其精銳所部,一舉打碎了自努兒哈赤起兵幾十年來,八旗兵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

當時黃宗羲稱為“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戰績。戰後清廷震怖,一度竟準備放棄西南七省。

如果接下來,各地明軍能夠通力合作,奮力殺敵,或許大明還有希望,華夏文明還有希望!可惜沒人理會這個一心天下的將軍。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於是李定國只能自己獨自攻打廣東,可惜李定國嘔心瀝血策劃的戰略並沒有得到響應。初次攻打肇慶,李定國孤軍奮戰,遭到清軍頑抗,福建鄭成功軍和潮州郝尚久軍遲遲沒有消息,不得已只能撤回廣西。

1654年三月,李定國再次出兵廣東,率領數萬大軍,配備大象、銃炮,前往新會。然而在此戰中清軍為了守城竟然大肆以人為食,整整七萬人成了韃子的糧食!終於擊退了明將李定國所率大軍。

“自被圍半載,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新會縣誌》“定國至高明,擒敵將郭虎、杜豹,遂圍新會。久之,城中食盡,略人為脯,死者男女七萬餘。人謂旦夕必降,按兵以待。”——《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十二·異姓親王死事傳》

明軍頓兵城下數月不克,又不幸流行瘟疫,士氣大衰。此時清軍大量援軍已開進嶺南,而原計劃要來會師的盟友鄭成功部又失信不至,李定國被迫撤軍,而且還放棄了之前光復的粵西各府,退守南寧。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開始四處逃跑。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隨後孫可望將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大明朝還有最後一個旗幟沒有倒下,漢人更加沒有倒下,從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張名振,到江西,到兩廣,到雲貴的原大西軍。大明還沒有滅亡,華夏五千年文明還有著無數熱血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三)兩厥名王,天下震動

1651年,這支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武裝揮師北上,開始了對清軍的絕地反擊。1652年,李定國率部由黔入湘,一舉攻陷靖州、武岡。

而李定國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第一悍將,但是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陸軍投靠了滿清,可謂大明除吳三桂外第一罪人。

經過一系列戰役,李定國所部連破孔有德部將,終在大榕江決戰中,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即使是偏向滿清方的史料也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孔有德精銳俱亡,絕望之下,全家自焚,這是明清戰爭中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一時間,整個江南震動,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起。

李定國擊殺滿清漢軍第一名王,進而光復廣西,自此名揚天下。此戰後滿清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要知道此時的明清當初的豪格、多爾滾兄弟等將領死去,尼堪已經是此時滿清的第一統帥了。

李定國於衡陽迎戰,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狂妄不已,加之俘獲大象四頭、戰馬八百多匹,遂鑽入李定國早給他埋好的伏擊圈。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四萬明軍伏兵殺出,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大亂,尼堪衝殺突圍不得,被明軍陣斬當場,清軍失去主帥,潰不成軍。

衡陽之戰,李定國以八萬對十萬,野戰中陣斬滿清親王尼堪,殲其精銳所部,一舉打碎了自努兒哈赤起兵幾十年來,八旗兵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

當時黃宗羲稱為“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戰績。戰後清廷震怖,一度竟準備放棄西南七省。

如果接下來,各地明軍能夠通力合作,奮力殺敵,或許大明還有希望,華夏文明還有希望!可惜沒人理會這個一心天下的將軍。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於是李定國只能自己獨自攻打廣東,可惜李定國嘔心瀝血策劃的戰略並沒有得到響應。初次攻打肇慶,李定國孤軍奮戰,遭到清軍頑抗,福建鄭成功軍和潮州郝尚久軍遲遲沒有消息,不得已只能撤回廣西。

1654年三月,李定國再次出兵廣東,率領數萬大軍,配備大象、銃炮,前往新會。然而在此戰中清軍為了守城竟然大肆以人為食,整整七萬人成了韃子的糧食!終於擊退了明將李定國所率大軍。

“自被圍半載,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新會縣誌》“定國至高明,擒敵將郭虎、杜豹,遂圍新會。久之,城中食盡,略人為脯,死者男女七萬餘。人謂旦夕必降,按兵以待。”——《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十二·異姓親王死事傳》

明軍頓兵城下數月不克,又不幸流行瘟疫,士氣大衰。此時清軍大量援軍已開進嶺南,而原計劃要來會師的盟友鄭成功部又失信不至,李定國被迫撤軍,而且還放棄了之前光復的粵西各府,退守南寧。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四)國破家亡,一個民族徹底覆滅

李定國在兩厥名王如此大勝之下,仍舊不能大幅度收復失地,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大西軍此時的首領,大明的秦王孫可望!

當李定國、劉文秀率軍抗清之際,身居貴陽的孫可望早就有了將永曆帝取而代之的野心,但是他更怕屢次擊敗清軍的李定國,於是數次在後面拖後腿,不欲李定國建功立業。後來永曆皇帝逃出貴州,跑到李定國控制下的昆明中。

1657年,孫可望從貴陽發兵,合兵十四萬,進攻雲南,要李定國、劉文秀交出永曆帝,三王之亂爆發!

此時昆明城中,李定國只有抗清剩下的殘兵三萬人,而孫可望則是大軍壓境。但是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李定國卻奇蹟般的取勝了

孫可望走投無路之下竟然選擇了投清,向多年的對手、殺父仇人的清廷投降。然後在帶路黨孫可望的領導下,剛剛經歷三王之亂的永曆朝廷終於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灰飛煙滅了,而與之一同破滅的則是李定國最後的希望,同樣也是一個五千年民族最後的希望。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開始四處逃跑。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隨後孫可望將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大明朝還有最後一個旗幟沒有倒下,漢人更加沒有倒下,從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張名振,到江西,到兩廣,到雲貴的原大西軍。大明還沒有滅亡,華夏五千年文明還有著無數熱血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三)兩厥名王,天下震動

1651年,這支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武裝揮師北上,開始了對清軍的絕地反擊。1652年,李定國率部由黔入湘,一舉攻陷靖州、武岡。

而李定國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第一悍將,但是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陸軍投靠了滿清,可謂大明除吳三桂外第一罪人。

經過一系列戰役,李定國所部連破孔有德部將,終在大榕江決戰中,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即使是偏向滿清方的史料也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孔有德精銳俱亡,絕望之下,全家自焚,這是明清戰爭中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一時間,整個江南震動,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起。

李定國擊殺滿清漢軍第一名王,進而光復廣西,自此名揚天下。此戰後滿清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要知道此時的明清當初的豪格、多爾滾兄弟等將領死去,尼堪已經是此時滿清的第一統帥了。

李定國於衡陽迎戰,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狂妄不已,加之俘獲大象四頭、戰馬八百多匹,遂鑽入李定國早給他埋好的伏擊圈。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四萬明軍伏兵殺出,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大亂,尼堪衝殺突圍不得,被明軍陣斬當場,清軍失去主帥,潰不成軍。

衡陽之戰,李定國以八萬對十萬,野戰中陣斬滿清親王尼堪,殲其精銳所部,一舉打碎了自努兒哈赤起兵幾十年來,八旗兵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

當時黃宗羲稱為“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戰績。戰後清廷震怖,一度竟準備放棄西南七省。

如果接下來,各地明軍能夠通力合作,奮力殺敵,或許大明還有希望,華夏文明還有希望!可惜沒人理會這個一心天下的將軍。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於是李定國只能自己獨自攻打廣東,可惜李定國嘔心瀝血策劃的戰略並沒有得到響應。初次攻打肇慶,李定國孤軍奮戰,遭到清軍頑抗,福建鄭成功軍和潮州郝尚久軍遲遲沒有消息,不得已只能撤回廣西。

1654年三月,李定國再次出兵廣東,率領數萬大軍,配備大象、銃炮,前往新會。然而在此戰中清軍為了守城竟然大肆以人為食,整整七萬人成了韃子的糧食!終於擊退了明將李定國所率大軍。

“自被圍半載,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新會縣誌》“定國至高明,擒敵將郭虎、杜豹,遂圍新會。久之,城中食盡,略人為脯,死者男女七萬餘。人謂旦夕必降,按兵以待。”——《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十二·異姓親王死事傳》

明軍頓兵城下數月不克,又不幸流行瘟疫,士氣大衰。此時清軍大量援軍已開進嶺南,而原計劃要來會師的盟友鄭成功部又失信不至,李定國被迫撤軍,而且還放棄了之前光復的粵西各府,退守南寧。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四)國破家亡,一個民族徹底覆滅

李定國在兩厥名王如此大勝之下,仍舊不能大幅度收復失地,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大西軍此時的首領,大明的秦王孫可望!

當李定國、劉文秀率軍抗清之際,身居貴陽的孫可望早就有了將永曆帝取而代之的野心,但是他更怕屢次擊敗清軍的李定國,於是數次在後面拖後腿,不欲李定國建功立業。後來永曆皇帝逃出貴州,跑到李定國控制下的昆明中。

1657年,孫可望從貴陽發兵,合兵十四萬,進攻雲南,要李定國、劉文秀交出永曆帝,三王之亂爆發!

此時昆明城中,李定國只有抗清剩下的殘兵三萬人,而孫可望則是大軍壓境。但是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李定國卻奇蹟般的取勝了

孫可望走投無路之下竟然選擇了投清,向多年的對手、殺父仇人的清廷投降。然後在帶路黨孫可望的領導下,剛剛經歷三王之亂的永曆朝廷終於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灰飛煙滅了,而與之一同破滅的則是李定國最後的希望,同樣也是一個五千年民族最後的希望。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59年,李定國帶兵渡過潞江(今怒江),在磨盤山重整旗鼓。他原本打算憑藉此地地勢,埋伏奇兵,趁清軍輕敵之機,殲滅清軍三路大軍的吳三桂所部。

可惜李定國手下參軍叛變,將實情告知吳三桂。於是兩軍很快混戰在一起。縱使南明軍作戰勇猛,也完全處於劣勢,此戰李定國慘勝,但是也失去了最後的精銳兵力和吳三桂拼命。

李定國並沒有絕望,而仍舊在與清軍周旋,在雲南的山林裡堅持打了整整三年的游擊戰。

可惜他不知道,逃到緬甸的永曆帝已被緬王挾持。當吳三桂大軍來到緬甸邊境,聲稱要過江屠城時,緬王惶恐,將永曆帝獻上。

1662年,四月十五日,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結束了近二十年的逃亡生涯。

抗清的最後一面旗幟轟然倒塌,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轟然倒塌。

"

今天竹簡要講的故事可能比較悲傷,但卻是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記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做李定國,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張獻忠養子,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英雄,二十幾歲就以20騎破襄陽,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威勢赫赫,襄陽大捷也為張獻忠的起義軍走向輝煌的重要轉折。

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他也不值得為後人大書特書。比起農民起義軍這個身份,他更是一個民族最後的英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一)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各地餓殍遍野,農民起義也漸成燎原之勢,逐漸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時年僅10歲的李定國,正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

當然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張獻忠,張獻忠見李定國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和李定國一樣幸運的孩童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了張獻忠征戰沙場。

後來在和明軍的一次次較量中李定國漸漸成長,二十幾歲就以20騎大破襄陽,直到張獻忠進入四川成為大西國皇帝,李定國一直奔走在為了張獻忠的事業而奮鬥。但是世事無常,清軍入關了。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或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清軍入關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做是七七事變爆發了,敵寇入侵了。同樣是外族入侵,那麼同樣就註定是血腥的屠殺和反抗!

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和大明鬥了一輩子,到了清軍入關,張獻忠還是放下了一輩子的仇恨,因為他也明白兄弟睨於牆,外禦其侮!

(二)聯明抗清

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張獻忠是李定國的養父。殺父之仇、民族之恨,此仇不共戴天。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大西軍殘部追隨著張獻忠的遺志聯明抗清,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最終佔據了雲貴兩省地區。

在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弘光皇帝等大明的宗室不斷被立為皇帝,然後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總有不屈服的漢人會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下,為了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做最後一搏。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開始四處逃跑。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隨後孫可望將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大明朝還有最後一個旗幟沒有倒下,漢人更加沒有倒下,從福建的朱成功到浙江的張名振,到江西,到兩廣,到雲貴的原大西軍。大明還沒有滅亡,華夏五千年文明還有著無數熱血男兒!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三)兩厥名王,天下震動

1651年,這支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武裝揮師北上,開始了對清軍的絕地反擊。1652年,李定國率部由黔入湘,一舉攻陷靖州、武岡。

而李定國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第一悍將,但是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陸軍投靠了滿清,可謂大明除吳三桂外第一罪人。

經過一系列戰役,李定國所部連破孔有德部將,終在大榕江決戰中,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即使是偏向滿清方的史料也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孔有德精銳俱亡,絕望之下,全家自焚,這是明清戰爭中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一時間,整個江南震動,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起。

李定國擊殺滿清漢軍第一名王,進而光復廣西,自此名揚天下。此戰後滿清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要知道此時的明清當初的豪格、多爾滾兄弟等將領死去,尼堪已經是此時滿清的第一統帥了。

李定國於衡陽迎戰,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狂妄不已,加之俘獲大象四頭、戰馬八百多匹,遂鑽入李定國早給他埋好的伏擊圈。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四萬明軍伏兵殺出,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大亂,尼堪衝殺突圍不得,被明軍陣斬當場,清軍失去主帥,潰不成軍。

衡陽之戰,李定國以八萬對十萬,野戰中陣斬滿清親王尼堪,殲其精銳所部,一舉打碎了自努兒哈赤起兵幾十年來,八旗兵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

當時黃宗羲稱為“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戰績。戰後清廷震怖,一度竟準備放棄西南七省。

如果接下來,各地明軍能夠通力合作,奮力殺敵,或許大明還有希望,華夏文明還有希望!可惜沒人理會這個一心天下的將軍。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於是李定國只能自己獨自攻打廣東,可惜李定國嘔心瀝血策劃的戰略並沒有得到響應。初次攻打肇慶,李定國孤軍奮戰,遭到清軍頑抗,福建鄭成功軍和潮州郝尚久軍遲遲沒有消息,不得已只能撤回廣西。

1654年三月,李定國再次出兵廣東,率領數萬大軍,配備大象、銃炮,前往新會。然而在此戰中清軍為了守城竟然大肆以人為食,整整七萬人成了韃子的糧食!終於擊退了明將李定國所率大軍。

“自被圍半載,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新會縣誌》“定國至高明,擒敵將郭虎、杜豹,遂圍新會。久之,城中食盡,略人為脯,死者男女七萬餘。人謂旦夕必降,按兵以待。”——《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十二·異姓親王死事傳》

明軍頓兵城下數月不克,又不幸流行瘟疫,士氣大衰。此時清軍大量援軍已開進嶺南,而原計劃要來會師的盟友鄭成功部又失信不至,李定國被迫撤軍,而且還放棄了之前光復的粵西各府,退守南寧。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四)國破家亡,一個民族徹底覆滅

李定國在兩厥名王如此大勝之下,仍舊不能大幅度收復失地,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大西軍此時的首領,大明的秦王孫可望!

當李定國、劉文秀率軍抗清之際,身居貴陽的孫可望早就有了將永曆帝取而代之的野心,但是他更怕屢次擊敗清軍的李定國,於是數次在後面拖後腿,不欲李定國建功立業。後來永曆皇帝逃出貴州,跑到李定國控制下的昆明中。

1657年,孫可望從貴陽發兵,合兵十四萬,進攻雲南,要李定國、劉文秀交出永曆帝,三王之亂爆發!

此時昆明城中,李定國只有抗清剩下的殘兵三萬人,而孫可望則是大軍壓境。但是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李定國卻奇蹟般的取勝了

孫可望走投無路之下竟然選擇了投清,向多年的對手、殺父仇人的清廷投降。然後在帶路黨孫可望的領導下,剛剛經歷三王之亂的永曆朝廷終於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灰飛煙滅了,而與之一同破滅的則是李定國最後的希望,同樣也是一個五千年民族最後的希望。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1659年,李定國帶兵渡過潞江(今怒江),在磨盤山重整旗鼓。他原本打算憑藉此地地勢,埋伏奇兵,趁清軍輕敵之機,殲滅清軍三路大軍的吳三桂所部。

可惜李定國手下參軍叛變,將實情告知吳三桂。於是兩軍很快混戰在一起。縱使南明軍作戰勇猛,也完全處於劣勢,此戰李定國慘勝,但是也失去了最後的精銳兵力和吳三桂拼命。

李定國並沒有絕望,而仍舊在與清軍周旋,在雲南的山林裡堅持打了整整三年的游擊戰。

可惜他不知道,逃到緬甸的永曆帝已被緬王挾持。當吳三桂大軍來到緬甸邊境,聲稱要過江屠城時,緬王惶恐,將永曆帝獻上。

1662年,四月十五日,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結束了近二十年的逃亡生涯。

抗清的最後一面旗幟轟然倒塌,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轟然倒塌。

華夏民族最後一個血性男兒,一個人扛起了一個民族最後的希望

隨後李定國在憂憤中追隨著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而去了。這個國家和這個五千年文明的最後一個血性男兒就這樣故去了。

直到民國時期,蔡鍔等雲南人才重新找出來這個民族英雄,章炳麟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其實何止是滇人,每個漢人都不應該忘記這位英雄。

“願吾漢人,毋忘李定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