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西:百姓為何稱黎民


女媧補天

文化山西:百姓為何稱黎民


九級浮屠碑

文化山西:百姓為何稱黎民


耒耜

文化山西:百姓為何稱黎民


廣志山

文化山西:百姓為何稱黎民


神面紋青玉戚

黎城,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能夠滿足農耕文明之前遠古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地方。是女媧補天之地,是古黎國(伊、耆國)、黎侯國的所在地。是黎民百姓的發源地。要說清黎城與黎民的由來,必須先弄清平原的形成過程和人類向平原的遷徙、黎城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脈絡,及古黎國的歷史由來,否則,都無法理解。

平原的形成過程與“女媧”生存環境

應該說無論大平原,還是小平原,都是因水對地貌長期的侵蝕、搬運和淤積囤積作用而形成的,如:華北平原,太原一帶的平原,長治市區平原等。而在農耕文明之前,這些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古人類根本無法在此生存,遠古農耕文明之前,神農氏炎帝還遠未誕生,還是“女媧”時代,即母系氏族時代,人類還無衣可穿,無家庭和姓,不存在種地,沒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無房子和人工窯洞可住,人類只能適應大自然,在有條件滿足遠古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山嶽地帶生存。靠住天然山洞,採摘野果,打野獸為生,但有此自然條件且古人類能越冬的區域並不太多。

黎城——“女媧”補天之地

女媧補天是一種神話傳說,但女媧所代表的母系社會確是存在的。黎城貓崖洞古人類遺址的發掘證明黎城早在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即有人類在此生活,這個時代還是母系氏族時代,還遠未進入農耕時代。

為什麼遠古人類能在黎城生存?為什麼說黎城是女媧補天之地?為什麼黎城不僅境內有廣志山(王至山)、三皇腦等眾多古人供奉女媧的廟宇,而且古人供奉女媧的代表性廟宇,東、西、南、北四個頂(鼎),都是圍繞著清漳河、濁漳河之間的黎城(今屬涉縣東頂往北100多華里的青塔、南艾鋪、寺子巖,原屬黎城,1946年才劃歸河南涉縣。平順明嘉靖八年立縣時,將黎城濁漳河沿線的耽車、石城等五里27村劃歸平順)?遠古人類在一個地方能不能生存,能否越冬是關鍵。黎城是可以滿足農耕文明之前遠古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地方。

住:黎城有數以百計的各種山洞分佈在清濁二條漳河間的大山之中,最深的山洞達幾華里,可滿足古人類越冬居住。

吃:黎城不僅水果品種數量豐富,野雞、野羊、野豬眾多(1948年還打死一隻老虎,至今山上仍有豹子),而且古人相傳下來的黎城四大寶,花椒、核桃、柿子、棗(包括黑棗、紅棗)享譽古今,尤以核桃、柿子為代表的多種古人類越冬乾果主食品為其他區所不及。如:與黎城緊鄰的潞城、襄垣、武鄉及長治周邊的屯留、長子、高平均沒有。(氣候環境不適應)。有的農耕文化學者發表文章,為了說明某地是炎帝故里,是農耕文化發祥地,說這裡水草豐盛,古人類捕魚吃蝦。但卻忘記了,冬天光著身子又無住的地方,砸開冰窟窿,下去捕魚吃蝦能行嗎?連女媧(古人類)都無法生存的地方,能出神農氏炎帝?

水:黎城是富水區,除清濁二漳環繞外,黎城獨特的地質構造,使山山溝溝都常年有泉水,四季流淌不斷。

黎城居住、越冬食品、吃水條件的廣泛合理搭配保證了女媧(古人類)在黎城的繁衍生息。為伏羲氏、神農氏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農耕來源及黎姓誕生

當人類為生存而鬥爭經過漫長歲月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發明了種植,神農氏誕生。若干年後神農氏族中有人發現了嘉禾,這種嘉禾就是黍,糧食產量和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發現嘉禾的族長就是炎帝。人類生存生活的發展需要,以刀割黍,黎民誕生,黎民結社,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管理的需要,黎國誕生。以國為姓,黎姓誕生。

 黎城古人類文化遺址的鏈條體系

黎城古人類文化遺址非常豐富。上世紀60年代貓崖洞的發現證明,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洪荒時代,黎城即有人類在此生活。2000年靳家街古人類遺址的發掘證明:遺址面積非常大,達1.2萬多平方米。時間跨度非常大,上至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下至夏商周三代以及漢唐,主要文化層在距今5000年至7500年,文化層重疊交錯,有房址、陶窯、壕溝、墓葬、灰坑,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蚌類工具、動物骨、角等,其中發現有比甲骨文更早的陶文“黎”字的早期象形字。多種史書記載的黎城縣東18裡的黎侯國,現土城牆遺址仍部分保存可見。上世紀60年代考古發現的黎城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望壁、趙家山、仵橋、北泉寨等多處遺址。據《中國曆代貨幣》記述,春秋時期的“耒”空首布幣解釋:“耒”地名,即耒邑,晉地,在今山西黎城縣。此為中國最早以農具命名的地方。黎城柏峪村,清代以前一直稱百穀村,相傳是神農嘗百草獲五穀的地方。黎城故縣村的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寶泰寺“九級浮屠碑”載:“旁衝黎國,斜指潞川,秦將定燕卒之鄉,炎帝獲嘉禾之地。感皇帝之恩,追從之跡,還與舊所,重營九級浮屠”。這是中國記載炎帝活動最早的碑刻,明確這裡是黎國。立碑時間距今1433年,還是重修。2005年黎城塔坡水庫西周黎侯古墓群的發掘,分別有一鼎一壺上有銘文,證明黎城是古黎國和黎侯國的所在地。黎城中莊村村民上世紀60年代在廣志山(王至山)崖洞中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神面紋青玉戚(現存於山西博物院),象徵著統治的權利,應是帝王的兵符或祭天信物。

伊、耆地的由來

黎城,古稱伊耆,是古黎國、黎侯國所在地。伊,即最早開始的地方,耆,即最古老的地方。《山西名賢輯要》載:“堯為黃帝五世孫,生長居處於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縣也。堯初號伊耆氏,實原於此”。《竹書記年》載:“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又國耆,合而稱之伊耆氏”。這說明炎帝、堯帝都是伊耆氏,都是伊、耆之地人,都是同一個地方的人,都是古黎國走出來的人。

百姓的形成

社會發展進入農耕文明之後,炎帝獲得了嘉禾,黎民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人類有了向山下,向平原遷徙,開疆拓土的需求和能力,黎民先向無人的山嶽地帶遷徙,進行水面較少區域的治理,後大禹治水,將水引入河流,歸入大海,華北、太原、長治等平原出露。黎民向上黨平原、太原平原、華北平原、以及臨汾、運城、山東、南方、東北遷徙。生產力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不同族群、不同區域的利益政治團體或國家,土地爭奪、矛盾、戰爭、帝王分封,不同的姓出現,百姓誕生。百姓誕生之後為生存,又向更廣的區域遷徙。

黎城是“黎民”誕生地

百姓從黎民走來,黎城,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炎帝故里,是堯帝故里,是“黎民”誕生地,是黎氏祖根地,是黎民百姓的發源地,是為數不多的可以滿足農耕文明之前遠古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女媧聖地。勤勞樸實的黎城人民,腳踏伊、耆大地,必將以嶄新的姿態,駐足三皇堖,覽勝美華夏,擁五千年文明之自信,笑迎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孫廣興)

(稿件來源:山西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