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你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集團的創始人樑穩根,公司有這樣一個問題:2011年這一年,三一的業績特別地耀眼,樑穩根也登頂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但是這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心病”,雖然三一的業務遍及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95%的銷售是來自國內的,而且在國外大項目的競標中,三一的名字不是特別地響亮。好,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樑穩根,你會怎麼辦?

很多聰明的同學可能已經脫口而出了——跨國併購。

是的,這就是我們這幾年在媒體屢屢聽到的,中國企業“出海”的話題,也就是企業海外併購。今天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從一個企業決策者的角度來看,海外併購到底是利還是弊?

"

假如你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集團的創始人樑穩根,公司有這樣一個問題:2011年這一年,三一的業績特別地耀眼,樑穩根也登頂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但是這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心病”,雖然三一的業務遍及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95%的銷售是來自國內的,而且在國外大項目的競標中,三一的名字不是特別地響亮。好,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樑穩根,你會怎麼辦?

很多聰明的同學可能已經脫口而出了——跨國併購。

是的,這就是我們這幾年在媒體屢屢聽到的,中國企業“出海”的話題,也就是企業海外併購。今天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從一個企業決策者的角度來看,海外併購到底是利還是弊?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一、為什麼要進行海外併購?

我們先回到樑穩根的決策上面。2011年年底的時候,樑穩根得到了消息,德國有一家混凝土機械製造商叫普茨邁斯特,這個企業因為創始人年邁退休要出售。樑穩根幾乎是瞬間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拿下。為什麼呢?因為這家企業穩坐行業全球第一品牌的位置幾十年,從三一創業開始,它就是三一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三一重工的總裁向文波說得很有意思,他說:18年前我們進這個行業的時候它就是第一了,所以,我們對它是長達18年的傾心相戀。

但問題是,傾心相戀的不止三一這一個,當時三一的老對手國企中聯重科也對這個企業虎視眈眈。因為雙方都知道誰拿下普茨邁斯特,誰的海外佈局就會更加順利,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面,兩個企業是暗中角力。到最後關頭,樑穩根奇襲,直飛德國,找到了普茨邁斯特創始人。這兩位企業家惺惺相惜,幾天之內就談妥了這個交易,三一以3.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普茨邁斯特。然後在這個收購完成之後,三一在海外的銷售迅速地就超過了中聯,而且很快普茨邁斯特品牌效應也就顯現出來了。

你想,普茨邁斯特和中國的很多品牌不一樣,它是屬於混凝土機械設備裡面王冠上的明珠,像迪拜世界第一高樓,很多世界著名的建築都要用它的設備。所以到了2015年的時候,作為中國三一旗下的德國品牌,普茨邁斯特的大象泵車在迪拜刷新了混凝土泵送的世界紀錄。這種廣告效應對於三一這種專業企業來說太珍貴了。

"

假如你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集團的創始人樑穩根,公司有這樣一個問題:2011年這一年,三一的業績特別地耀眼,樑穩根也登頂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但是這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心病”,雖然三一的業務遍及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95%的銷售是來自國內的,而且在國外大項目的競標中,三一的名字不是特別地響亮。好,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樑穩根,你會怎麼辦?

很多聰明的同學可能已經脫口而出了——跨國併購。

是的,這就是我們這幾年在媒體屢屢聽到的,中國企業“出海”的話題,也就是企業海外併購。今天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從一個企業決策者的角度來看,海外併購到底是利還是弊?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一、為什麼要進行海外併購?

我們先回到樑穩根的決策上面。2011年年底的時候,樑穩根得到了消息,德國有一家混凝土機械製造商叫普茨邁斯特,這個企業因為創始人年邁退休要出售。樑穩根幾乎是瞬間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拿下。為什麼呢?因為這家企業穩坐行業全球第一品牌的位置幾十年,從三一創業開始,它就是三一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三一重工的總裁向文波說得很有意思,他說:18年前我們進這個行業的時候它就是第一了,所以,我們對它是長達18年的傾心相戀。

但問題是,傾心相戀的不止三一這一個,當時三一的老對手國企中聯重科也對這個企業虎視眈眈。因為雙方都知道誰拿下普茨邁斯特,誰的海外佈局就會更加順利,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面,兩個企業是暗中角力。到最後關頭,樑穩根奇襲,直飛德國,找到了普茨邁斯特創始人。這兩位企業家惺惺相惜,幾天之內就談妥了這個交易,三一以3.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普茨邁斯特。然後在這個收購完成之後,三一在海外的銷售迅速地就超過了中聯,而且很快普茨邁斯特品牌效應也就顯現出來了。

你想,普茨邁斯特和中國的很多品牌不一樣,它是屬於混凝土機械設備裡面王冠上的明珠,像迪拜世界第一高樓,很多世界著名的建築都要用它的設備。所以到了2015年的時候,作為中國三一旗下的德國品牌,普茨邁斯特的大象泵車在迪拜刷新了混凝土泵送的世界紀錄。這種廣告效應對於三一這種專業企業來說太珍貴了。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聽完這個故事,你應該已經看出樑穩根大手筆進行海外併購的目的了。這其實也是中國企業去海外進行併購的兩個根本目的:第一,實現技術和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第二,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中國的企業成長都是從80年代才開始的,相比國外很多百年老店,它們在技術上、品牌上、管理上是有積澱的,你很難在短期內通過自我積累趕上來。那麼通過併購以後,你就等於買下了國外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沉澱。所以,這明顯是技術提升和品牌國際化的一個快車道。

其實在2008年之前,中國企業“出海”是很少的,主要目標是去向國企收購一些自然資源,像祕魯的鐵礦等等。真正大規模的企業“出海”是以金融危機為轉折點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歐美髮生金融危機,資產價格下挫,兩邊的勢力此消彼漲。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這個時候就顯得更有實力。所以,很多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後就大規模地去“出海”。而且,通過這一撥的併購實現了一些跨越式的國際化,吸收了技術,也幫助了自己產業升級。

"

假如你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集團的創始人樑穩根,公司有這樣一個問題:2011年這一年,三一的業績特別地耀眼,樑穩根也登頂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但是這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心病”,雖然三一的業務遍及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95%的銷售是來自國內的,而且在國外大項目的競標中,三一的名字不是特別地響亮。好,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樑穩根,你會怎麼辦?

很多聰明的同學可能已經脫口而出了——跨國併購。

是的,這就是我們這幾年在媒體屢屢聽到的,中國企業“出海”的話題,也就是企業海外併購。今天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從一個企業決策者的角度來看,海外併購到底是利還是弊?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一、為什麼要進行海外併購?

我們先回到樑穩根的決策上面。2011年年底的時候,樑穩根得到了消息,德國有一家混凝土機械製造商叫普茨邁斯特,這個企業因為創始人年邁退休要出售。樑穩根幾乎是瞬間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拿下。為什麼呢?因為這家企業穩坐行業全球第一品牌的位置幾十年,從三一創業開始,它就是三一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三一重工的總裁向文波說得很有意思,他說:18年前我們進這個行業的時候它就是第一了,所以,我們對它是長達18年的傾心相戀。

但問題是,傾心相戀的不止三一這一個,當時三一的老對手國企中聯重科也對這個企業虎視眈眈。因為雙方都知道誰拿下普茨邁斯特,誰的海外佈局就會更加順利,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面,兩個企業是暗中角力。到最後關頭,樑穩根奇襲,直飛德國,找到了普茨邁斯特創始人。這兩位企業家惺惺相惜,幾天之內就談妥了這個交易,三一以3.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普茨邁斯特。然後在這個收購完成之後,三一在海外的銷售迅速地就超過了中聯,而且很快普茨邁斯特品牌效應也就顯現出來了。

你想,普茨邁斯特和中國的很多品牌不一樣,它是屬於混凝土機械設備裡面王冠上的明珠,像迪拜世界第一高樓,很多世界著名的建築都要用它的設備。所以到了2015年的時候,作為中國三一旗下的德國品牌,普茨邁斯特的大象泵車在迪拜刷新了混凝土泵送的世界紀錄。這種廣告效應對於三一這種專業企業來說太珍貴了。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聽完這個故事,你應該已經看出樑穩根大手筆進行海外併購的目的了。這其實也是中國企業去海外進行併購的兩個根本目的:第一,實現技術和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第二,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中國的企業成長都是從80年代才開始的,相比國外很多百年老店,它們在技術上、品牌上、管理上是有積澱的,你很難在短期內通過自我積累趕上來。那麼通過併購以後,你就等於買下了國外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沉澱。所以,這明顯是技術提升和品牌國際化的一個快車道。

其實在2008年之前,中國企業“出海”是很少的,主要目標是去向國企收購一些自然資源,像祕魯的鐵礦等等。真正大規模的企業“出海”是以金融危機為轉折點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歐美髮生金融危機,資產價格下挫,兩邊的勢力此消彼漲。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這個時候就顯得更有實力。所以,很多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後就大規模地去“出海”。而且,通過這一撥的併購實現了一些跨越式的國際化,吸收了技術,也幫助了自己產業升級。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比如說濰柴動力,這是一家很有名的中國企業,它就收購了世界最大的豪華遊艇公司法拉帝。通過這麼一個併購以後,它一舉就變成了世界遊艇市場的主要玩家。而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企業,海爾集團收購了美國GE的家電部門。原來海爾在美國市場大概只能佔到1%,收購以後一下子就佔領了美國15%的家電市場。還有就是吉利汽車,它收購了沃爾沃之後,技術上實現了躍升,推出了一個新車型叫領克,被稱為中端價位的高端車。

你看,所有的這些企業都是通過海外併購,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海外併購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也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二、海外併購:並不是萬能藥

好,說到這裡的時候,可能有的同學就會覺得,難怪我們中國的企業現在不停地在說要走出去,要去“出海”併購。但到這裡我要給你潑一盆冷水,海外併購不是萬能藥,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麻煩。

假設你拿“海外併購好不好”這個問題去問TCL集團的李東生,他是中國21世紀初最耀眼的一位民營企業家,他可能對海外併購的感覺就會和樑穩根不一樣。

"

假如你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集團的創始人樑穩根,公司有這樣一個問題:2011年這一年,三一的業績特別地耀眼,樑穩根也登頂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但是這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心病”,雖然三一的業務遍及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95%的銷售是來自國內的,而且在國外大項目的競標中,三一的名字不是特別地響亮。好,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樑穩根,你會怎麼辦?

很多聰明的同學可能已經脫口而出了——跨國併購。

是的,這就是我們這幾年在媒體屢屢聽到的,中國企業“出海”的話題,也就是企業海外併購。今天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從一個企業決策者的角度來看,海外併購到底是利還是弊?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一、為什麼要進行海外併購?

我們先回到樑穩根的決策上面。2011年年底的時候,樑穩根得到了消息,德國有一家混凝土機械製造商叫普茨邁斯特,這個企業因為創始人年邁退休要出售。樑穩根幾乎是瞬間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拿下。為什麼呢?因為這家企業穩坐行業全球第一品牌的位置幾十年,從三一創業開始,它就是三一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三一重工的總裁向文波說得很有意思,他說:18年前我們進這個行業的時候它就是第一了,所以,我們對它是長達18年的傾心相戀。

但問題是,傾心相戀的不止三一這一個,當時三一的老對手國企中聯重科也對這個企業虎視眈眈。因為雙方都知道誰拿下普茨邁斯特,誰的海外佈局就會更加順利,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面,兩個企業是暗中角力。到最後關頭,樑穩根奇襲,直飛德國,找到了普茨邁斯特創始人。這兩位企業家惺惺相惜,幾天之內就談妥了這個交易,三一以3.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普茨邁斯特。然後在這個收購完成之後,三一在海外的銷售迅速地就超過了中聯,而且很快普茨邁斯特品牌效應也就顯現出來了。

你想,普茨邁斯特和中國的很多品牌不一樣,它是屬於混凝土機械設備裡面王冠上的明珠,像迪拜世界第一高樓,很多世界著名的建築都要用它的設備。所以到了2015年的時候,作為中國三一旗下的德國品牌,普茨邁斯特的大象泵車在迪拜刷新了混凝土泵送的世界紀錄。這種廣告效應對於三一這種專業企業來說太珍貴了。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聽完這個故事,你應該已經看出樑穩根大手筆進行海外併購的目的了。這其實也是中國企業去海外進行併購的兩個根本目的:第一,實現技術和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第二,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中國的企業成長都是從80年代才開始的,相比國外很多百年老店,它們在技術上、品牌上、管理上是有積澱的,你很難在短期內通過自我積累趕上來。那麼通過併購以後,你就等於買下了國外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沉澱。所以,這明顯是技術提升和品牌國際化的一個快車道。

其實在2008年之前,中國企業“出海”是很少的,主要目標是去向國企收購一些自然資源,像祕魯的鐵礦等等。真正大規模的企業“出海”是以金融危機為轉折點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歐美髮生金融危機,資產價格下挫,兩邊的勢力此消彼漲。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這個時候就顯得更有實力。所以,很多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後就大規模地去“出海”。而且,通過這一撥的併購實現了一些跨越式的國際化,吸收了技術,也幫助了自己產業升級。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比如說濰柴動力,這是一家很有名的中國企業,它就收購了世界最大的豪華遊艇公司法拉帝。通過這麼一個併購以後,它一舉就變成了世界遊艇市場的主要玩家。而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企業,海爾集團收購了美國GE的家電部門。原來海爾在美國市場大概只能佔到1%,收購以後一下子就佔領了美國15%的家電市場。還有就是吉利汽車,它收購了沃爾沃之後,技術上實現了躍升,推出了一個新車型叫領克,被稱為中端價位的高端車。

你看,所有的這些企業都是通過海外併購,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海外併購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也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二、海外併購:並不是萬能藥

好,說到這裡的時候,可能有的同學就會覺得,難怪我們中國的企業現在不停地在說要走出去,要去“出海”併購。但到這裡我要給你潑一盆冷水,海外併購不是萬能藥,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麻煩。

假設你拿“海外併購好不好”這個問題去問TCL集團的李東生,他是中國21世紀初最耀眼的一位民營企業家,他可能對海外併購的感覺就會和樑穩根不一樣。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要說到海外併購,李東生其實是最早“吃螃蟹”的民營企業家。2004年,大概在7月和8月的時候,TCL在兩個月之內閃電一樣地收購了法國的彩電企業湯姆遜,和另外一家著名的企業阿爾卡特的移動電話業務。這是當時最大的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案,李東生還因此當選了當年的“CCTV十大經濟人物”。

但是,這種風光非常地短暫,僅僅一年之後,這兩個項目都發生了鉅額的虧損,導致TCL的股價大跌,變成垃圾ST股。幾乎所有的中國商學院,在講海外併購失敗案例的時候都會講到這個例子。

這裡面原因很複雜,一個是李東生自己對彩電行業的方向性的把握有一個失誤;另外,他中間踩中了很多海外併購中的大坑;最重要的一點——忽略了商業制度上的差異。

比如說彩電,在歐洲是屬於夕陽行業,熟練工人很少,所以招人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再加上工會力量強,解聘一個工人,你要提前幾個月通知,而且還要付高額的賠償金,成本是非常高的。就因為這樣一個局面,TCL估計不足,所以到了法國以後一下子就陷入了既招不到人,也裁不了人的局面,效率就特別地低下。

再比如說,文化隔閡也是很難克服的。因為法國人是抵制說英語的,而TCL方面法語人才很少,當然,中國本來法語人才就少,所以雙方的溝通成本是極其昂貴的。你不要小看溝通這種問題,因為併購就像結婚,婚後你可能每天每時每刻都出現摩擦,這個摩擦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高,一直導致雙方筋疲力盡,婚姻破裂為止。

"

假如你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集團的創始人樑穩根,公司有這樣一個問題:2011年這一年,三一的業績特別地耀眼,樑穩根也登頂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但是這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心病”,雖然三一的業務遍及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95%的銷售是來自國內的,而且在國外大項目的競標中,三一的名字不是特別地響亮。好,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樑穩根,你會怎麼辦?

很多聰明的同學可能已經脫口而出了——跨國併購。

是的,這就是我們這幾年在媒體屢屢聽到的,中國企業“出海”的話題,也就是企業海外併購。今天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從一個企業決策者的角度來看,海外併購到底是利還是弊?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一、為什麼要進行海外併購?

我們先回到樑穩根的決策上面。2011年年底的時候,樑穩根得到了消息,德國有一家混凝土機械製造商叫普茨邁斯特,這個企業因為創始人年邁退休要出售。樑穩根幾乎是瞬間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拿下。為什麼呢?因為這家企業穩坐行業全球第一品牌的位置幾十年,從三一創業開始,它就是三一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三一重工的總裁向文波說得很有意思,他說:18年前我們進這個行業的時候它就是第一了,所以,我們對它是長達18年的傾心相戀。

但問題是,傾心相戀的不止三一這一個,當時三一的老對手國企中聯重科也對這個企業虎視眈眈。因為雙方都知道誰拿下普茨邁斯特,誰的海外佈局就會更加順利,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面,兩個企業是暗中角力。到最後關頭,樑穩根奇襲,直飛德國,找到了普茨邁斯特創始人。這兩位企業家惺惺相惜,幾天之內就談妥了這個交易,三一以3.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普茨邁斯特。然後在這個收購完成之後,三一在海外的銷售迅速地就超過了中聯,而且很快普茨邁斯特品牌效應也就顯現出來了。

你想,普茨邁斯特和中國的很多品牌不一樣,它是屬於混凝土機械設備裡面王冠上的明珠,像迪拜世界第一高樓,很多世界著名的建築都要用它的設備。所以到了2015年的時候,作為中國三一旗下的德國品牌,普茨邁斯特的大象泵車在迪拜刷新了混凝土泵送的世界紀錄。這種廣告效應對於三一這種專業企業來說太珍貴了。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聽完這個故事,你應該已經看出樑穩根大手筆進行海外併購的目的了。這其實也是中國企業去海外進行併購的兩個根本目的:第一,實現技術和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第二,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中國的企業成長都是從80年代才開始的,相比國外很多百年老店,它們在技術上、品牌上、管理上是有積澱的,你很難在短期內通過自我積累趕上來。那麼通過併購以後,你就等於買下了國外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沉澱。所以,這明顯是技術提升和品牌國際化的一個快車道。

其實在2008年之前,中國企業“出海”是很少的,主要目標是去向國企收購一些自然資源,像祕魯的鐵礦等等。真正大規模的企業“出海”是以金融危機為轉折點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歐美髮生金融危機,資產價格下挫,兩邊的勢力此消彼漲。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這個時候就顯得更有實力。所以,很多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後就大規模地去“出海”。而且,通過這一撥的併購實現了一些跨越式的國際化,吸收了技術,也幫助了自己產業升級。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比如說濰柴動力,這是一家很有名的中國企業,它就收購了世界最大的豪華遊艇公司法拉帝。通過這麼一個併購以後,它一舉就變成了世界遊艇市場的主要玩家。而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企業,海爾集團收購了美國GE的家電部門。原來海爾在美國市場大概只能佔到1%,收購以後一下子就佔領了美國15%的家電市場。還有就是吉利汽車,它收購了沃爾沃之後,技術上實現了躍升,推出了一個新車型叫領克,被稱為中端價位的高端車。

你看,所有的這些企業都是通過海外併購,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海外併購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也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二、海外併購:並不是萬能藥

好,說到這裡的時候,可能有的同學就會覺得,難怪我們中國的企業現在不停地在說要走出去,要去“出海”併購。但到這裡我要給你潑一盆冷水,海外併購不是萬能藥,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麻煩。

假設你拿“海外併購好不好”這個問題去問TCL集團的李東生,他是中國21世紀初最耀眼的一位民營企業家,他可能對海外併購的感覺就會和樑穩根不一樣。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要說到海外併購,李東生其實是最早“吃螃蟹”的民營企業家。2004年,大概在7月和8月的時候,TCL在兩個月之內閃電一樣地收購了法國的彩電企業湯姆遜,和另外一家著名的企業阿爾卡特的移動電話業務。這是當時最大的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案,李東生還因此當選了當年的“CCTV十大經濟人物”。

但是,這種風光非常地短暫,僅僅一年之後,這兩個項目都發生了鉅額的虧損,導致TCL的股價大跌,變成垃圾ST股。幾乎所有的中國商學院,在講海外併購失敗案例的時候都會講到這個例子。

這裡面原因很複雜,一個是李東生自己對彩電行業的方向性的把握有一個失誤;另外,他中間踩中了很多海外併購中的大坑;最重要的一點——忽略了商業制度上的差異。

比如說彩電,在歐洲是屬於夕陽行業,熟練工人很少,所以招人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再加上工會力量強,解聘一個工人,你要提前幾個月通知,而且還要付高額的賠償金,成本是非常高的。就因為這樣一個局面,TCL估計不足,所以到了法國以後一下子就陷入了既招不到人,也裁不了人的局面,效率就特別地低下。

再比如說,文化隔閡也是很難克服的。因為法國人是抵制說英語的,而TCL方面法語人才很少,當然,中國本來法語人才就少,所以雙方的溝通成本是極其昂貴的。你不要小看溝通這種問題,因為併購就像結婚,婚後你可能每天每時每刻都出現摩擦,這個摩擦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高,一直導致雙方筋疲力盡,婚姻破裂為止。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TCL這個例子絕對不是孤例,中糧集團收購荷蘭的農業公司尼德爾,聯想併購IBM 的PC機部門,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都是非常失敗的案例。

實際上有數據顯示,在全球的海外併購中,只有30%左右的併購是琴瑟和鳴的美滿婚姻,像商業制度、法律環境、文化差異、甚至意識形態,都可能成為併購這種“婚姻”的殺手。

除了商業因素之外,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問題,其實也可能影響海外併購的成敗。比如美國就有一個專門的審查機構叫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你要去美國投資,就得通過它的審查。這個機構就否決了很多的併購案,而且來自中國企業的併購被否率就更高了,中海油、清華紫光、螞蟻金服都遭遇了併購被否的困境。而且特朗普總統上臺以後,這個趨勢就更加明顯。

儘管“出海”的收益很大,但中國企業“出海”的風險暗礁隨處可見。所以從企業決策的角度也好,從投資者的角度也好,對這種風險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千萬不能一看到海外併購就自我感覺非常地高大上,而後就產生衝動去投資,因為很多時候都很容易踩到坑裡。

"

假如你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集團的創始人樑穩根,公司有這樣一個問題:2011年這一年,三一的業績特別地耀眼,樑穩根也登頂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但是這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心病”,雖然三一的業務遍及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95%的銷售是來自國內的,而且在國外大項目的競標中,三一的名字不是特別地響亮。好,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樑穩根,你會怎麼辦?

很多聰明的同學可能已經脫口而出了——跨國併購。

是的,這就是我們這幾年在媒體屢屢聽到的,中國企業“出海”的話題,也就是企業海外併購。今天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從一個企業決策者的角度來看,海外併購到底是利還是弊?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一、為什麼要進行海外併購?

我們先回到樑穩根的決策上面。2011年年底的時候,樑穩根得到了消息,德國有一家混凝土機械製造商叫普茨邁斯特,這個企業因為創始人年邁退休要出售。樑穩根幾乎是瞬間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拿下。為什麼呢?因為這家企業穩坐行業全球第一品牌的位置幾十年,從三一創業開始,它就是三一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三一重工的總裁向文波說得很有意思,他說:18年前我們進這個行業的時候它就是第一了,所以,我們對它是長達18年的傾心相戀。

但問題是,傾心相戀的不止三一這一個,當時三一的老對手國企中聯重科也對這個企業虎視眈眈。因為雙方都知道誰拿下普茨邁斯特,誰的海外佈局就會更加順利,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面,兩個企業是暗中角力。到最後關頭,樑穩根奇襲,直飛德國,找到了普茨邁斯特創始人。這兩位企業家惺惺相惜,幾天之內就談妥了這個交易,三一以3.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普茨邁斯特。然後在這個收購完成之後,三一在海外的銷售迅速地就超過了中聯,而且很快普茨邁斯特品牌效應也就顯現出來了。

你想,普茨邁斯特和中國的很多品牌不一樣,它是屬於混凝土機械設備裡面王冠上的明珠,像迪拜世界第一高樓,很多世界著名的建築都要用它的設備。所以到了2015年的時候,作為中國三一旗下的德國品牌,普茨邁斯特的大象泵車在迪拜刷新了混凝土泵送的世界紀錄。這種廣告效應對於三一這種專業企業來說太珍貴了。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聽完這個故事,你應該已經看出樑穩根大手筆進行海外併購的目的了。這其實也是中國企業去海外進行併購的兩個根本目的:第一,實現技術和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第二,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中國的企業成長都是從80年代才開始的,相比國外很多百年老店,它們在技術上、品牌上、管理上是有積澱的,你很難在短期內通過自我積累趕上來。那麼通過併購以後,你就等於買下了國外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沉澱。所以,這明顯是技術提升和品牌國際化的一個快車道。

其實在2008年之前,中國企業“出海”是很少的,主要目標是去向國企收購一些自然資源,像祕魯的鐵礦等等。真正大規模的企業“出海”是以金融危機為轉折點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歐美髮生金融危機,資產價格下挫,兩邊的勢力此消彼漲。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這個時候就顯得更有實力。所以,很多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後就大規模地去“出海”。而且,通過這一撥的併購實現了一些跨越式的國際化,吸收了技術,也幫助了自己產業升級。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比如說濰柴動力,這是一家很有名的中國企業,它就收購了世界最大的豪華遊艇公司法拉帝。通過這麼一個併購以後,它一舉就變成了世界遊艇市場的主要玩家。而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企業,海爾集團收購了美國GE的家電部門。原來海爾在美國市場大概只能佔到1%,收購以後一下子就佔領了美國15%的家電市場。還有就是吉利汽車,它收購了沃爾沃之後,技術上實現了躍升,推出了一個新車型叫領克,被稱為中端價位的高端車。

你看,所有的這些企業都是通過海外併購,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海外併購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也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

二、海外併購:並不是萬能藥

好,說到這裡的時候,可能有的同學就會覺得,難怪我們中國的企業現在不停地在說要走出去,要去“出海”併購。但到這裡我要給你潑一盆冷水,海外併購不是萬能藥,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麻煩。

假設你拿“海外併購好不好”這個問題去問TCL集團的李東生,他是中國21世紀初最耀眼的一位民營企業家,他可能對海外併購的感覺就會和樑穩根不一樣。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要說到海外併購,李東生其實是最早“吃螃蟹”的民營企業家。2004年,大概在7月和8月的時候,TCL在兩個月之內閃電一樣地收購了法國的彩電企業湯姆遜,和另外一家著名的企業阿爾卡特的移動電話業務。這是當時最大的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案,李東生還因此當選了當年的“CCTV十大經濟人物”。

但是,這種風光非常地短暫,僅僅一年之後,這兩個項目都發生了鉅額的虧損,導致TCL的股價大跌,變成垃圾ST股。幾乎所有的中國商學院,在講海外併購失敗案例的時候都會講到這個例子。

這裡面原因很複雜,一個是李東生自己對彩電行業的方向性的把握有一個失誤;另外,他中間踩中了很多海外併購中的大坑;最重要的一點——忽略了商業制度上的差異。

比如說彩電,在歐洲是屬於夕陽行業,熟練工人很少,所以招人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再加上工會力量強,解聘一個工人,你要提前幾個月通知,而且還要付高額的賠償金,成本是非常高的。就因為這樣一個局面,TCL估計不足,所以到了法國以後一下子就陷入了既招不到人,也裁不了人的局面,效率就特別地低下。

再比如說,文化隔閡也是很難克服的。因為法國人是抵制說英語的,而TCL方面法語人才很少,當然,中國本來法語人才就少,所以雙方的溝通成本是極其昂貴的。你不要小看溝通這種問題,因為併購就像結婚,婚後你可能每天每時每刻都出現摩擦,這個摩擦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高,一直導致雙方筋疲力盡,婚姻破裂為止。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TCL這個例子絕對不是孤例,中糧集團收購荷蘭的農業公司尼德爾,聯想併購IBM 的PC機部門,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都是非常失敗的案例。

實際上有數據顯示,在全球的海外併購中,只有30%左右的併購是琴瑟和鳴的美滿婚姻,像商業制度、法律環境、文化差異、甚至意識形態,都可能成為併購這種“婚姻”的殺手。

除了商業因素之外,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問題,其實也可能影響海外併購的成敗。比如美國就有一個專門的審查機構叫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你要去美國投資,就得通過它的審查。這個機構就否決了很多的併購案,而且來自中國企業的併購被否率就更高了,中海油、清華紫光、螞蟻金服都遭遇了併購被否的困境。而且特朗普總統上臺以後,這個趨勢就更加明顯。

儘管“出海”的收益很大,但中國企業“出海”的風險暗礁隨處可見。所以從企業決策的角度也好,從投資者的角度也好,對這種風險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千萬不能一看到海外併購就自我感覺非常地高大上,而後就產生衝動去投資,因為很多時候都很容易踩到坑裡。

金融課堂:海外併購,中國企業“出海”的喜和憂

小結:

1.海外併購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品牌、資源的快速累積,也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國際化佈局上的彎道超車。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撥中國的民營企業藉助海外併購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2.儘管海外併購對企業的收益很大,但是容易受到商業制度、法律環境、文化差異,甚至意識形態的影響,導致重大失敗。所以企業決策者也好,投資者也好,要對海外併購有清醒的認識,千萬不能夠衝動地投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