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蘭獎小課堂 |什麼才是適用於“中國模式”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

"

"

查蘭獎小課堂 |什麼才是適用於“中國模式”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

小佛爺說

提到商業案例教學,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哈佛商學院案例,它對於發展和傳播西方商業管理思想與實踐,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但是由於中國商學院學生層次的本質不同、企業管理者對戰略和戰術關注度的不同以及中國企業自身的獨一無二性等種種的差異,都要求在中國形成一種新的方法,去洞察和研究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挖掘中國企業的管理創新。

什麼才是適用於“中國模式”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

作為中國管理界至高的榮譽,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辦的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始終致力於發掘出中國本土更多的管理精髓,尋找世界級水平的管理案例。

本期小佛爺就邀請了來自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的學術支持機構長江商學院的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蔣德嵩老師講講中國本土商業案例的特點與創新。

商業案例是廣為採用的商學院教學工具,也是洞察商業發展與變革、學習管理創新理念與實踐、覆盤企業管理成敗的有效媒介。一直以來,哈佛商學院案例被視為商業案例的典範,對於發展和傳播西方商業管理思想與實踐,都做出了決定性貢獻。

中國經濟發展及中國企業的壯大是過去40年世界經濟的新話題。與西方市場及跨國公司不同,中國在“摸著石頭尋找過河之路”,各種商業理念從實踐中來,又在實踐中快速迭新甚至被摒棄。飛速的社會經濟發展變革及自我顛覆,使得中國的商業案例學習更像是一門歷史學而非管理學。這種狀況也導致,無論是哈佛案例還是中國本土案例,理論的歸納與總結都面臨著商業實踐創新變革的挑戰。換句話說,相比于歸納總結過往的商業實踐,挖掘和洞悉商業創新趨勢的能力和方法,更符合中國各類管理者的需求。

商業案例的中美比較

哈佛商學院被業界公認為是商學院案例教學模式的始創者之一和最有影響力的典範。作為哈佛商學院的標誌性出版物,《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HBR)通常被視為是哈佛案例的精粹文集。案例通常是哈佛商學院案例教學模式中的“工具”,更多聚焦於企業的管理實踐。《哈佛商業評論》注重傳播新的管理思想和創建變革的方法,案例是思想和方法的例證。

案例教學其實是借鑑法學和醫學的教學方式在商科領域的應用。在哈佛商學院院長Donham的支持下,1912年,Arch Wilkinson Shaw在教授經營策略這門課時首次嘗試案例教學法,並且在1920年出版了其第一本案例。案例由Melvin T. Copeland編寫,研究的是通用鞋業公司的營銷問題。

哈佛案例的寫作有比較固定的方法和格式,在業界也被稱之為“哈佛病毒”。哈佛案例主要用於商學院教學,案例內容主要聚焦於西方企業的管理實踐,通常細化到具體的管理學科。這種情況,對於管理學基礎理念傳播較弱、企業管理實踐仍處於探索階段、社會經濟發展變革性較強的中國市場而言,存在一定的適用差。

第一,受眾和讀者群體的差異,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美國,商學院主要面對MBA,多為缺乏系統管理理論學習和管理實踐經驗不豐富的“菜鳥”。需要通過商學院的系統課程學習——主要包括戰略、會計、金融、運營、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學科,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以在發達國家企業管理的“陣地戰”中贏得一席之地,成為合格適用的管理人才。簡單講,美國的MBA教育重視戰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

整體看,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中充滿了變革。從市場環境到企業競爭,處處是“游擊戰”。無論是企業的創始者和核心管理者,還是關鍵崗位執行者,都必須懂得在謀求發展與應對變革、戰略與戰術之間找到平衡。此外,中國企業管理人才自身的處境也存在很大變化,無論是縱向的職級變動,還是橫向的崗位調整,都相比於發達國家企業來得快,更何況在創業的衝動下“小嘍囉”變“山大王”。基於種種現實,中國的商學院注重EMBA項目,關注企業的核心創始人和頂層管理者。學生定位越是高層的商學院,如長江商學院、中歐商學院、五道口金融學院等,發展的狀況和趨勢越好。

由於學生層次的本質不同,造成了中美商學院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案例)、授課方式等方面,存在本質差異。中國的EMBA學生更注重宏觀、產業、戰略等層面問題,相對輕視具體管理學科的知識學習。偏重微觀管理學科知識的美國MBA案例及其寫作方式,在中國的EMBA學生面前顯得有些“小兒科”。

第二,戰略與戰術,宏觀與微觀

中國的企業管理者關注戰略層面的問題,主要是宏觀經濟、政府政策、產業變革與創新等。充分了解與深刻認知這些戰略要素,更有助於中國企業洞察變革、把握趨勢、抓住機遇、做好調整。而那些相對微觀的問題,如金融、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運營等各個管理學科,中國企業更傾向於在強化戰略及其執行力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與優化。即,中國企業善於通過執行豐滿戰略,以執行力實現戰略。在戰略與戰術之間並不設定固定的方程式去鉚釘二者的關係。美國企業則不同,通常在優化戰術的過程中提升戰略的效率,戰術的調整也是建立在既定的戰略規劃和目標基礎之上。

基於上述情況,中國企業家對管理知識的學習的第一要求是,如何建立起戰略性、宏觀性的思維體系和認知判斷水平。在企業管理實踐過程中,往往基於自身的戰略的、宏觀的思維,隨時佈置、調整和優化戰術層面的問題。因此,哈佛案例中以戰術佈局戰略的方式,有些不太對中國企業家的胃口。

第三,學問與學科

中國管理教育對象的高階層性和通識性(相比於美國MBA的企業中層和專業人才)決定了,其管理學學習更關注於問“道”。既請教於教授和老師,也十分注重同學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這種廣泛的、橫縱結合的、無規則無邊際的學習和交流狀況導致,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對跨界、融合與創新等知識和信息更為關注。相比之下,美國MBA教育注重管理基礎學科知識的傳授,教學案例也多體現出對知識點的學習。

趨勢與週期:從“趨勢動能”中尋找中國經濟週期

在過去40年,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為世界驚歎。雖然在40年間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周期性波動,但就趨勢而言,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從世界工廠到全球消費中心,中國都呈現了令世界羨慕的經濟增長條件和發展趨勢。從過去到未來,在無限趨勢的良好預期下,中國本土企業從跨國公司的“打工者”到合資合作者,再到全球競爭者,中國本土企業利用自身在本土市場根據地所建立的長期發展“趨勢動能”(Trend Energy,TE),在中國及全球市場對傳統跨國公司發起了挑戰。華為、阿里巴巴、騰訊、滴滴、美的集團、格力集團、小米、Oppo等等,眾多優秀的中國本土企業,依靠各自在國內市場數以億計的用戶和消費者,都足以傲視全球競爭對手。

簡單說,中國本土企業獨一無二的“趨勢動能”,使其能夠克服小市場(消費基數小)、單一市場(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受制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等經濟和產業的週期性因素,從宏觀、戰略、跨界融合與創新等立體維度(跨國公司越來越擅長於從平面維度考慮競爭之“術”),考慮更加長線、全面系統、顛覆與變革的競爭之“道”。

另一個決定或影響經濟和產業的趨勢和週期的因素是,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中,國家政策(十九大、兩會等)、經濟和產業政策(發改委等)、市場供求平衡和經濟要素配置(國有企業)等,會對趨勢的創造與穩定,以及對週期的控制與扭轉,產生決定性的力量。可以說,即使是堅定的凱恩斯主義者,或者是哈耶克主義者,都可能在“中國模式”下承認,在創造趨勢和把控週期方面,中國獨一無二的“趨勢動能”條件創造了靈活和多樣的選擇能力。

如今,隨著中國企業的整體性崛起,以及在全球市場的擴張,“中國模式”對趨勢和週期的規劃能力、管控能力、協調能力,都可能對全球化的發展與競合關係產生深刻的影響。當然,我們既看到了“一帶一路”倡議在此方面的積極建設性,也看到了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對此的警惕和強烈反擊。但無論怎樣,中國的“趨勢動能”很好地透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維賦能了本土企業,中國的長週期趨勢勢必對全球經濟發展的週期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

我們將中國企業崛起所帶來的全球化競爭變革及產生的經濟組織變化稱之為“經濟新物種”。現在,我們需要以這種新的思維、視角、方法和工具,去看待並理解中國企業為主的“經濟新物種”的存在和變化。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形成一種新的方法,超越美國商業和企業案例研究的模式,去洞察和研究中國企業。從總體性看,趨勢和週期的研究思維和考量工具,比較適用於對“中國模式”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

長江商學院的實踐與創新

自2002年底創辦以來,長江商學院就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十分重視對中國本土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早期的案例寫作方法借鑑了哈佛商學院模式,雖然挖掘出許多有管理特點的企業,但案例本身似乎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沒多久就被學員視為是“過時”了。事實上,過時的不是案例所滲透的理論本身,而是案例本身所處的經濟週期中沒有很好的反映出趨勢因素——如何洞察趨勢,把握趨勢,影響趨勢。

2011年底,長江商學院陸續成立了十幾個研究中心:包括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投資研究中心、人工智能與制度研究中心、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等,其目的是透過研究中心對特定經濟、產業和商業領域的長期觀察與研究,形成對相關問題的長期趨勢觀察。透過趨勢觀察和研究判斷,去了解企業的管理實踐,挖掘中國企業的管理創新。

從趨勢研究到企業管理實踐的週期分析,研究中心案例模式超越了傳統的哈佛學科案例模式。在趨勢研究之下的企業管理實踐觀察和案例,也迎合了中國企業家對宏觀、戰略、跨界融合與創新等立體維度知識和信息的需求。上述的具體操作實例,可參考最新一期長江校刊《中國企業創新後座力》的系列文章。

"

查蘭獎小課堂 |什麼才是適用於“中國模式”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

小佛爺說

提到商業案例教學,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哈佛商學院案例,它對於發展和傳播西方商業管理思想與實踐,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但是由於中國商學院學生層次的本質不同、企業管理者對戰略和戰術關注度的不同以及中國企業自身的獨一無二性等種種的差異,都要求在中國形成一種新的方法,去洞察和研究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挖掘中國企業的管理創新。

什麼才是適用於“中國模式”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

作為中國管理界至高的榮譽,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辦的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始終致力於發掘出中國本土更多的管理精髓,尋找世界級水平的管理案例。

本期小佛爺就邀請了來自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的學術支持機構長江商學院的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蔣德嵩老師講講中國本土商業案例的特點與創新。

商業案例是廣為採用的商學院教學工具,也是洞察商業發展與變革、學習管理創新理念與實踐、覆盤企業管理成敗的有效媒介。一直以來,哈佛商學院案例被視為商業案例的典範,對於發展和傳播西方商業管理思想與實踐,都做出了決定性貢獻。

中國經濟發展及中國企業的壯大是過去40年世界經濟的新話題。與西方市場及跨國公司不同,中國在“摸著石頭尋找過河之路”,各種商業理念從實踐中來,又在實踐中快速迭新甚至被摒棄。飛速的社會經濟發展變革及自我顛覆,使得中國的商業案例學習更像是一門歷史學而非管理學。這種狀況也導致,無論是哈佛案例還是中國本土案例,理論的歸納與總結都面臨著商業實踐創新變革的挑戰。換句話說,相比于歸納總結過往的商業實踐,挖掘和洞悉商業創新趨勢的能力和方法,更符合中國各類管理者的需求。

商業案例的中美比較

哈佛商學院被業界公認為是商學院案例教學模式的始創者之一和最有影響力的典範。作為哈佛商學院的標誌性出版物,《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HBR)通常被視為是哈佛案例的精粹文集。案例通常是哈佛商學院案例教學模式中的“工具”,更多聚焦於企業的管理實踐。《哈佛商業評論》注重傳播新的管理思想和創建變革的方法,案例是思想和方法的例證。

案例教學其實是借鑑法學和醫學的教學方式在商科領域的應用。在哈佛商學院院長Donham的支持下,1912年,Arch Wilkinson Shaw在教授經營策略這門課時首次嘗試案例教學法,並且在1920年出版了其第一本案例。案例由Melvin T. Copeland編寫,研究的是通用鞋業公司的營銷問題。

哈佛案例的寫作有比較固定的方法和格式,在業界也被稱之為“哈佛病毒”。哈佛案例主要用於商學院教學,案例內容主要聚焦於西方企業的管理實踐,通常細化到具體的管理學科。這種情況,對於管理學基礎理念傳播較弱、企業管理實踐仍處於探索階段、社會經濟發展變革性較強的中國市場而言,存在一定的適用差。

第一,受眾和讀者群體的差異,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美國,商學院主要面對MBA,多為缺乏系統管理理論學習和管理實踐經驗不豐富的“菜鳥”。需要通過商學院的系統課程學習——主要包括戰略、會計、金融、運營、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學科,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以在發達國家企業管理的“陣地戰”中贏得一席之地,成為合格適用的管理人才。簡單講,美國的MBA教育重視戰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

整體看,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中充滿了變革。從市場環境到企業競爭,處處是“游擊戰”。無論是企業的創始者和核心管理者,還是關鍵崗位執行者,都必須懂得在謀求發展與應對變革、戰略與戰術之間找到平衡。此外,中國企業管理人才自身的處境也存在很大變化,無論是縱向的職級變動,還是橫向的崗位調整,都相比於發達國家企業來得快,更何況在創業的衝動下“小嘍囉”變“山大王”。基於種種現實,中國的商學院注重EMBA項目,關注企業的核心創始人和頂層管理者。學生定位越是高層的商學院,如長江商學院、中歐商學院、五道口金融學院等,發展的狀況和趨勢越好。

由於學生層次的本質不同,造成了中美商學院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案例)、授課方式等方面,存在本質差異。中國的EMBA學生更注重宏觀、產業、戰略等層面問題,相對輕視具體管理學科的知識學習。偏重微觀管理學科知識的美國MBA案例及其寫作方式,在中國的EMBA學生面前顯得有些“小兒科”。

第二,戰略與戰術,宏觀與微觀

中國的企業管理者關注戰略層面的問題,主要是宏觀經濟、政府政策、產業變革與創新等。充分了解與深刻認知這些戰略要素,更有助於中國企業洞察變革、把握趨勢、抓住機遇、做好調整。而那些相對微觀的問題,如金融、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運營等各個管理學科,中國企業更傾向於在強化戰略及其執行力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與優化。即,中國企業善於通過執行豐滿戰略,以執行力實現戰略。在戰略與戰術之間並不設定固定的方程式去鉚釘二者的關係。美國企業則不同,通常在優化戰術的過程中提升戰略的效率,戰術的調整也是建立在既定的戰略規劃和目標基礎之上。

基於上述情況,中國企業家對管理知識的學習的第一要求是,如何建立起戰略性、宏觀性的思維體系和認知判斷水平。在企業管理實踐過程中,往往基於自身的戰略的、宏觀的思維,隨時佈置、調整和優化戰術層面的問題。因此,哈佛案例中以戰術佈局戰略的方式,有些不太對中國企業家的胃口。

第三,學問與學科

中國管理教育對象的高階層性和通識性(相比於美國MBA的企業中層和專業人才)決定了,其管理學學習更關注於問“道”。既請教於教授和老師,也十分注重同學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這種廣泛的、橫縱結合的、無規則無邊際的學習和交流狀況導致,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對跨界、融合與創新等知識和信息更為關注。相比之下,美國MBA教育注重管理基礎學科知識的傳授,教學案例也多體現出對知識點的學習。

趨勢與週期:從“趨勢動能”中尋找中國經濟週期

在過去40年,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為世界驚歎。雖然在40年間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周期性波動,但就趨勢而言,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從世界工廠到全球消費中心,中國都呈現了令世界羨慕的經濟增長條件和發展趨勢。從過去到未來,在無限趨勢的良好預期下,中國本土企業從跨國公司的“打工者”到合資合作者,再到全球競爭者,中國本土企業利用自身在本土市場根據地所建立的長期發展“趨勢動能”(Trend Energy,TE),在中國及全球市場對傳統跨國公司發起了挑戰。華為、阿里巴巴、騰訊、滴滴、美的集團、格力集團、小米、Oppo等等,眾多優秀的中國本土企業,依靠各自在國內市場數以億計的用戶和消費者,都足以傲視全球競爭對手。

簡單說,中國本土企業獨一無二的“趨勢動能”,使其能夠克服小市場(消費基數小)、單一市場(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受制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等經濟和產業的週期性因素,從宏觀、戰略、跨界融合與創新等立體維度(跨國公司越來越擅長於從平面維度考慮競爭之“術”),考慮更加長線、全面系統、顛覆與變革的競爭之“道”。

另一個決定或影響經濟和產業的趨勢和週期的因素是,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中,國家政策(十九大、兩會等)、經濟和產業政策(發改委等)、市場供求平衡和經濟要素配置(國有企業)等,會對趨勢的創造與穩定,以及對週期的控制與扭轉,產生決定性的力量。可以說,即使是堅定的凱恩斯主義者,或者是哈耶克主義者,都可能在“中國模式”下承認,在創造趨勢和把控週期方面,中國獨一無二的“趨勢動能”條件創造了靈活和多樣的選擇能力。

如今,隨著中國企業的整體性崛起,以及在全球市場的擴張,“中國模式”對趨勢和週期的規劃能力、管控能力、協調能力,都可能對全球化的發展與競合關係產生深刻的影響。當然,我們既看到了“一帶一路”倡議在此方面的積極建設性,也看到了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對此的警惕和強烈反擊。但無論怎樣,中國的“趨勢動能”很好地透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維賦能了本土企業,中國的長週期趨勢勢必對全球經濟發展的週期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

我們將中國企業崛起所帶來的全球化競爭變革及產生的經濟組織變化稱之為“經濟新物種”。現在,我們需要以這種新的思維、視角、方法和工具,去看待並理解中國企業為主的“經濟新物種”的存在和變化。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形成一種新的方法,超越美國商業和企業案例研究的模式,去洞察和研究中國企業。從總體性看,趨勢和週期的研究思維和考量工具,比較適用於對“中國模式”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

長江商學院的實踐與創新

自2002年底創辦以來,長江商學院就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十分重視對中國本土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早期的案例寫作方法借鑑了哈佛商學院模式,雖然挖掘出許多有管理特點的企業,但案例本身似乎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沒多久就被學員視為是“過時”了。事實上,過時的不是案例所滲透的理論本身,而是案例本身所處的經濟週期中沒有很好的反映出趨勢因素——如何洞察趨勢,把握趨勢,影響趨勢。

2011年底,長江商學院陸續成立了十幾個研究中心:包括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投資研究中心、人工智能與制度研究中心、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等,其目的是透過研究中心對特定經濟、產業和商業領域的長期觀察與研究,形成對相關問題的長期趨勢觀察。透過趨勢觀察和研究判斷,去了解企業的管理實踐,挖掘中國企業的管理創新。

從趨勢研究到企業管理實踐的週期分析,研究中心案例模式超越了傳統的哈佛學科案例模式。在趨勢研究之下的企業管理實踐觀察和案例,也迎合了中國企業家對宏觀、戰略、跨界融合與創新等立體維度知識和信息的需求。上述的具體操作實例,可參考最新一期長江校刊《中國企業創新後座力》的系列文章。

查蘭獎小課堂 |什麼才是適用於“中國模式”下企業管理實踐的研究

文 | 蔣德嵩

蔣德嵩為長江商學院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哈佛商業評論》

[email protected]

公眾號ID:hbrchinese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