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字的小篆寫法)

2、喪。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喪”。有兩個讀音:

(一)s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形聲兼會意字。喪的字形圖再看一遍: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字的小篆寫法)

2、喪。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喪”。有兩個讀音:

(一)s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形聲兼會意字。喪的字形圖再看一遍: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字的字形演變)

由上可見,喪字在甲骨文時就已出現,樣子很多,有從一口者,有從二口者,有從三口者,有從四口者,有從五口者(圖中並未列全),基本字形無大異。關於它的字形演變,上面已經說過,在金文時加亡聲,亡兼義。甲骨文中,喪字用法有二,一個是地名,一個是喪亡、亡失義。

許慎認為:喪的本義是逃亡。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公子重耳自稱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注意,聲調不同,字義不同,這很重要。比如《詩經.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稱:“喪,棄亡也。”因為晉獻公好戰,所以國人大多逃亡了。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字的小篆寫法)

2、喪。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喪”。有兩個讀音:

(一)s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形聲兼會意字。喪的字形圖再看一遍: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字的字形演變)

由上可見,喪字在甲骨文時就已出現,樣子很多,有從一口者,有從二口者,有從三口者,有從四口者,有從五口者(圖中並未列全),基本字形無大異。關於它的字形演變,上面已經說過,在金文時加亡聲,亡兼義。甲骨文中,喪字用法有二,一個是地名,一個是喪亡、亡失義。

許慎認為:喪的本義是逃亡。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公子重耳自稱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注意,聲調不同,字義不同,這很重要。比如《詩經.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稱:“喪,棄亡也。”因為晉獻公好戰,所以國人大多逃亡了。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詩經.葛生)

本義之外,喪還有其他用法:(1)失去;丟掉。《詩經.大雅.皇矣》:“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永享福祿而不失去,統一天下而疆域寬廣。韓愈的《上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喪字也用此意。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字的小篆寫法)

2、喪。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喪”。有兩個讀音:

(一)s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形聲兼會意字。喪的字形圖再看一遍: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字的字形演變)

由上可見,喪字在甲骨文時就已出現,樣子很多,有從一口者,有從二口者,有從三口者,有從四口者,有從五口者(圖中並未列全),基本字形無大異。關於它的字形演變,上面已經說過,在金文時加亡聲,亡兼義。甲骨文中,喪字用法有二,一個是地名,一個是喪亡、亡失義。

許慎認為:喪的本義是逃亡。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公子重耳自稱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注意,聲調不同,字義不同,這很重要。比如《詩經.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稱:“喪,棄亡也。”因為晉獻公好戰,所以國人大多逃亡了。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詩經.葛生)

本義之外,喪還有其他用法:(1)失去;丟掉。《詩經.大雅.皇矣》:“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永享福祿而不失去,統一天下而疆域寬廣。韓愈的《上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喪字也用此意。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像喪家之犬的孔子)

再比如《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卻得不到重用,有一次走到鄭國,孔子與弟子走散,弟子們向路人打聽老師的下落,一個路人說:“在東門外,有一個老人,額頭長得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部以下比大禹還短個三寸,頹喪不堪,像個喪家之犬。”弟子們依照提示找到了孔子,轉述路人的話給孔子,孔子聽了之後大笑說:“把我形容得像喪家之犬,還真是貼切啊!”這就是成語“喪家之犬”的來歷。其中的“喪”,就是失去、丟掉的意思

(2)滅亡;失敗。比如《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既然如此,他為何沒有滅亡呢?“又比如《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字的小篆寫法)

2、喪。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喪”。有兩個讀音:

(一)s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形聲兼會意字。喪的字形圖再看一遍: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字的字形演變)

由上可見,喪字在甲骨文時就已出現,樣子很多,有從一口者,有從二口者,有從三口者,有從四口者,有從五口者(圖中並未列全),基本字形無大異。關於它的字形演變,上面已經說過,在金文時加亡聲,亡兼義。甲骨文中,喪字用法有二,一個是地名,一個是喪亡、亡失義。

許慎認為:喪的本義是逃亡。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公子重耳自稱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注意,聲調不同,字義不同,這很重要。比如《詩經.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稱:“喪,棄亡也。”因為晉獻公好戰,所以國人大多逃亡了。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詩經.葛生)

本義之外,喪還有其他用法:(1)失去;丟掉。《詩經.大雅.皇矣》:“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永享福祿而不失去,統一天下而疆域寬廣。韓愈的《上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喪字也用此意。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像喪家之犬的孔子)

再比如《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卻得不到重用,有一次走到鄭國,孔子與弟子走散,弟子們向路人打聽老師的下落,一個路人說:“在東門外,有一個老人,額頭長得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部以下比大禹還短個三寸,頹喪不堪,像個喪家之犬。”弟子們依照提示找到了孔子,轉述路人的話給孔子,孔子聽了之後大笑說:“把我形容得像喪家之犬,還真是貼切啊!”這就是成語“喪家之犬”的來歷。其中的“喪”,就是失去、丟掉的意思

(2)滅亡;失敗。比如《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既然如此,他為何沒有滅亡呢?“又比如《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唐憲宗)

(3)沮喪。《商君書.更法》:“狂夫之樂,賢者喪焉。”狂妄的人所高興的事,正是有賢能之人感到沮喪的。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字的小篆寫法)

2、喪。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喪”。有兩個讀音:

(一)s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形聲兼會意字。喪的字形圖再看一遍: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字的字形演變)

由上可見,喪字在甲骨文時就已出現,樣子很多,有從一口者,有從二口者,有從三口者,有從四口者,有從五口者(圖中並未列全),基本字形無大異。關於它的字形演變,上面已經說過,在金文時加亡聲,亡兼義。甲骨文中,喪字用法有二,一個是地名,一個是喪亡、亡失義。

許慎認為:喪的本義是逃亡。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公子重耳自稱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注意,聲調不同,字義不同,這很重要。比如《詩經.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稱:“喪,棄亡也。”因為晉獻公好戰,所以國人大多逃亡了。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詩經.葛生)

本義之外,喪還有其他用法:(1)失去;丟掉。《詩經.大雅.皇矣》:“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永享福祿而不失去,統一天下而疆域寬廣。韓愈的《上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喪字也用此意。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像喪家之犬的孔子)

再比如《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卻得不到重用,有一次走到鄭國,孔子與弟子走散,弟子們向路人打聽老師的下落,一個路人說:“在東門外,有一個老人,額頭長得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部以下比大禹還短個三寸,頹喪不堪,像個喪家之犬。”弟子們依照提示找到了孔子,轉述路人的話給孔子,孔子聽了之後大笑說:“把我形容得像喪家之犬,還真是貼切啊!”這就是成語“喪家之犬”的來歷。其中的“喪”,就是失去、丟掉的意思

(2)滅亡;失敗。比如《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既然如此,他為何沒有滅亡呢?“又比如《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唐憲宗)

(3)沮喪。《商君書.更法》:“狂夫之樂,賢者喪焉。”狂妄的人所高興的事,正是有賢能之人感到沮喪的。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商鞅變法時的辯論)

(4)忘記;忘掉。《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郭象注:“吾喪我,我自忘矣。”成玄英疏稱:“喪,猶忘也。”今天我忘掉了我自己,你知道嗎?

(5)人死。《白虎通.崩薨》:“人死謂之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喪,凶禮謂之喪者,鄭《禮經目錄》雲:‘不忍死而言喪。喪者,棄亡之辭,若全異於彼焉,已失之耳。’是則死曰喪之義也。”比如《世說新語》:“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郗嘉賓死了,妻子的兄弟想把妹妹接回,她卻始終不肯回孃家。

(二)sāng。前面說了,讀平聲和去聲意義完全不同。讀平聲有如下用法:

(1)哀葬死者的禮儀。如:居喪;服喪;治喪。《洪武正韻.陽韻》:“喪,持服曰喪。”比如《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守喪三年,時間太久了吧!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字的小篆寫法)

2、喪。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喪”。有兩個讀音:

(一)s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形聲兼會意字。喪的字形圖再看一遍: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字的字形演變)

由上可見,喪字在甲骨文時就已出現,樣子很多,有從一口者,有從二口者,有從三口者,有從四口者,有從五口者(圖中並未列全),基本字形無大異。關於它的字形演變,上面已經說過,在金文時加亡聲,亡兼義。甲骨文中,喪字用法有二,一個是地名,一個是喪亡、亡失義。

許慎認為:喪的本義是逃亡。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公子重耳自稱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注意,聲調不同,字義不同,這很重要。比如《詩經.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稱:“喪,棄亡也。”因為晉獻公好戰,所以國人大多逃亡了。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詩經.葛生)

本義之外,喪還有其他用法:(1)失去;丟掉。《詩經.大雅.皇矣》:“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永享福祿而不失去,統一天下而疆域寬廣。韓愈的《上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喪字也用此意。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像喪家之犬的孔子)

再比如《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卻得不到重用,有一次走到鄭國,孔子與弟子走散,弟子們向路人打聽老師的下落,一個路人說:“在東門外,有一個老人,額頭長得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部以下比大禹還短個三寸,頹喪不堪,像個喪家之犬。”弟子們依照提示找到了孔子,轉述路人的話給孔子,孔子聽了之後大笑說:“把我形容得像喪家之犬,還真是貼切啊!”這就是成語“喪家之犬”的來歷。其中的“喪”,就是失去、丟掉的意思

(2)滅亡;失敗。比如《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既然如此,他為何沒有滅亡呢?“又比如《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唐憲宗)

(3)沮喪。《商君書.更法》:“狂夫之樂,賢者喪焉。”狂妄的人所高興的事,正是有賢能之人感到沮喪的。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商鞅變法時的辯論)

(4)忘記;忘掉。《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郭象注:“吾喪我,我自忘矣。”成玄英疏稱:“喪,猶忘也。”今天我忘掉了我自己,你知道嗎?

(5)人死。《白虎通.崩薨》:“人死謂之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喪,凶禮謂之喪者,鄭《禮經目錄》雲:‘不忍死而言喪。喪者,棄亡之辭,若全異於彼焉,已失之耳。’是則死曰喪之義也。”比如《世說新語》:“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郗嘉賓死了,妻子的兄弟想把妹妹接回,她卻始終不肯回孃家。

(二)sāng。前面說了,讀平聲和去聲意義完全不同。讀平聲有如下用法:

(1)哀葬死者的禮儀。如:居喪;服喪;治喪。《洪武正韻.陽韻》:“喪,持服曰喪。”比如《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守喪三年,時間太久了吧!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在古代,守喪是力氣活)

(2)人的屍體。《春秋.僖公元年》:“夫人氏(哀姜)之喪至自齊。”杜預注稱:“齊侯既殺哀姜,以其屍歸。”魯莊公夫人姜氏的屍體從齊國運來。《後漢書.郭皇后紀》:“遣使者迎昌喪柩,與主合葬。

此外,讀此音時,喪還是姓。《通志》有載。

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1課,講《說文解字》“哭”部漢字,“哭”部除部首漢字外,只有一個部屬漢字:喪,今天我們就說這兩個字,詳情如下:

1、哭。這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已取消了“哭”部。

讀kū。《說文解字》給哭字的解釋是:“哭,哀聲也。從吅,獄省聲。”會意字。先考察字形: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的甲骨文和小篆)

鄒曉麗在《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認為:“甲骨文的哭,象一個人擗踴(擗,捶拍胸部。踴,以腳頓地。擗踴形容捶胸頓足,極為悲痛的樣子)之形。羅振玉、葉玉森等認為由‘喪’演變而來。”所以,要考察哭字,首先得從喪字說起,好在,今天我們也要說喪字,都在這一課。

首先,古“喪”、“噩”、“咢”同字;從字形考察,:“喪,甲骨文一期和金文西周早期,均象滿樹未開的花朵之形(如圖),且多以桑得聲。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的演變)

這就有了兩個意思:一是古“萼”字;二是有花萼未開而僵死或花落的意思。古人認為“花落”和“人亡”是兩個有聯繫的概念,證明有兩點:

一是從西周晚期的金文看,字形從“喪”從“走”,即快速地跑掉之意,所以“喪”在卜辭中除作地名外,還有逃、亡失之意。如“喪眾(喪失軍隊)”這裡喪失的“眾”,可以是被打散跑了的人,即逃亡者,也有戰死者。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似就以花落來表示“人亡”。

二是從文獻來看,比如《詩經.摽有梅》的“摽”即餓殍的殍。直到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還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87版《紅樓夢》黛玉葬花)

再來說哭是如何由喪演變而來:

第一:國家“喪眾”就意味著被敵國打敗,是亡國的徵兆,當然應當痛哭之;第二,人的悲哀莫大於喪失親人,此時之人莫不痛哭流涕。所以“哭”是由“喪”演變而來的。

以上說字形,也說“喪”與“哭”的關係。回來說“哭”字。廖文豪的《漢字樹》(4)給哭的解釋從小篆的字形推出,他認為是“狗的哀號聲可以傳到數裡之外,在冬夜聽來格外淒厲,古人便藉此來描寫人的哭號聲。這顯然與哭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發展不符,不妥。

哭的本義是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流淚、發聲。比如《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顏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與顏回)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漢王聽後,袒露左臂失聲大哭。再比如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本義之外,哭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弔唁。《淮南子.說林》:“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桀肢裂勸諫的忠臣,商湯就派人去弔唁,並不是去哭泣。

(2)歌。《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過去雍門子因善於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

(3)傷心地訴說。比如周立波《山鄉鉅變》上篇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群,還哭什麼窮?”現代漢語口語中,還常用到“哭窮”一詞,意思是指向別人訴說自己窮困,,多指向人裝窮。

哭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哭字的小篆寫法)

2、喪。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喪”。有兩個讀音:

(一)s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形聲兼會意字。喪的字形圖再看一遍: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字的字形演變)

由上可見,喪字在甲骨文時就已出現,樣子很多,有從一口者,有從二口者,有從三口者,有從四口者,有從五口者(圖中並未列全),基本字形無大異。關於它的字形演變,上面已經說過,在金文時加亡聲,亡兼義。甲骨文中,喪字用法有二,一個是地名,一個是喪亡、亡失義。

許慎認為:喪的本義是逃亡。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公子重耳自稱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注意,聲調不同,字義不同,這很重要。比如《詩經.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稱:“喪,棄亡也。”因為晉獻公好戰,所以國人大多逃亡了。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詩經.葛生)

本義之外,喪還有其他用法:(1)失去;丟掉。《詩經.大雅.皇矣》:“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永享福祿而不失去,統一天下而疆域寬廣。韓愈的《上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喪字也用此意。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像喪家之犬的孔子)

再比如《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卻得不到重用,有一次走到鄭國,孔子與弟子走散,弟子們向路人打聽老師的下落,一個路人說:“在東門外,有一個老人,額頭長得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部以下比大禹還短個三寸,頹喪不堪,像個喪家之犬。”弟子們依照提示找到了孔子,轉述路人的話給孔子,孔子聽了之後大笑說:“把我形容得像喪家之犬,還真是貼切啊!”這就是成語“喪家之犬”的來歷。其中的“喪”,就是失去、丟掉的意思

(2)滅亡;失敗。比如《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既然如此,他為何沒有滅亡呢?“又比如《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唐憲宗)

(3)沮喪。《商君書.更法》:“狂夫之樂,賢者喪焉。”狂妄的人所高興的事,正是有賢能之人感到沮喪的。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商鞅變法時的辯論)

(4)忘記;忘掉。《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郭象注:“吾喪我,我自忘矣。”成玄英疏稱:“喪,猶忘也。”今天我忘掉了我自己,你知道嗎?

(5)人死。《白虎通.崩薨》:“人死謂之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喪,凶禮謂之喪者,鄭《禮經目錄》雲:‘不忍死而言喪。喪者,棄亡之辭,若全異於彼焉,已失之耳。’是則死曰喪之義也。”比如《世說新語》:“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郗嘉賓死了,妻子的兄弟想把妹妹接回,她卻始終不肯回孃家。

(二)sāng。前面說了,讀平聲和去聲意義完全不同。讀平聲有如下用法:

(1)哀葬死者的禮儀。如:居喪;服喪;治喪。《洪武正韻.陽韻》:“喪,持服曰喪。”比如《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守喪三年,時間太久了吧!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在古代,守喪是力氣活)

(2)人的屍體。《春秋.僖公元年》:“夫人氏(哀姜)之喪至自齊。”杜預注稱:“齊侯既殺哀姜,以其屍歸。”魯莊公夫人姜氏的屍體從齊國運來。《後漢書.郭皇后紀》:“遣使者迎昌喪柩,與主合葬。

此外,讀此音時,喪還是姓。《通志》有載。

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孔子在鄭國時,為什麼被稱為“喪家之犬”

(喪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9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