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是中國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第二大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宣德、嘉靖、萬曆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聖祠,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場所。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孔廟的大門稱“先師門”,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大門隔國子監街路南,是一座八字照壁,同樣是黃色琉璃瓦歇山頂。僅從這門樓、照壁樣式和覆瓦來,孔廟的規制要比國子監高出許多。

大門內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築主要有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進入大門,最奪人眼目的是道路兩側分四組密密麻麻排列的198通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

在這198通石碑上,刻有51624位進士的姓名、名次和籍貫,其中包括于謙、張居正、王陽明、嚴嵩、湯顯祖、徐光啟、史可法、袁崇煥、納蘭性德、劉墉、紀曉嵐、翁同龢、康有為、張之洞、林則徐、李鴻章、曾國藩、譚延闓、沈鈞儒等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院西有兩座四角重簷歇山頂御碑亭,南亭內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刻立的“敕修文廟碑”,北亭內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刻立的是“御製平定回疆,剿擒逆賊裔,告成太學碑”。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南亭西側有一棵奇特的古樹,下半截是柏樹,上半截是桑樹,據說是飛鳥銜來的桑樹籽偶然落在已經中空的柏樹幹裡生長而成,故名“柏上桑”。

院東也有一座御碑亭,內為“御製新建太學碑”,刻立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這是北京孔廟內唯一的明代御碑亭,因是前朝御碑,所以碑亭用綠色琉璃覆頂。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大成門”是孔廟的二門,面闊五間,單簷廡殿頂,明、次間開門,兩梢間各置鍾、鼓。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門廊東西倚壁各有五隻石鼓,這十隻石鼓為乾隆年間仿照周宣王石鼓鐫刻而成。

周宣王石鼓於唐貞觀元年(627年)在陝西鳳翔(今寶雞)被發現,其上所刻大篆因此被稱為“石鼓文”。這些石鼓文記錄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價值,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文物”,是中國九大國寶之一,與太陽神鳥金飾、青銅器利簋、《孫子兵法》竹簡、陸機《平復貼》、韓滉《五牛圖》、北宋真珠舍利寶幢、定窯孩兒枕、瀆山大玉海同列。周宣王石鼓原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牆壁上為鼓上大篆文字原文和譯文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東側石鼓旁立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御製《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碑,西側石鼓旁立有清代書法家張照草書唐韓愈《石鼓歌》,碑額“瓌詞神筆”為乾隆帝御書。張照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曾官至刑部尚書。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門前臺基東西兩側各有一通罩在玻璃罩裡的古碑,東面一塊為“孔子加號碑”,西邊一塊為“加封四子碑”。

“孔子加號碑”立於元至元二年(1336年),上刻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加諡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詔書;“加封四子碑”則記述了元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加封孔子父母及夫人為“啟聖王”、“啟聖王夫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加封顏淵為“復聖”、曾參為“宗聖”、孔伋為“述聖”、孟軻為“亞聖”的有關史實。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大成門前的丹陛石

門前的孔子雕像不是原有的,據說是來自一位中國臺灣籍人士的捐贈。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大成門內左右分列24戟,是規制最高的“戟門”。

過大成門,就是大成殿所在的第二進。這一進院的東西兩廡被闢為展室,正在舉辦“大哉孔子展覽”,展示內容為孔子生平、思想及在海內外的影響。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中間甬道兩側東六西五整齊排列著11座重簷歇山頂御碑亭,碑文除記錄孔廟修葺、祭禮等活動外,主要記載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南征北戰,平叛誅賊,維護國家統一的豐功偉績。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高居臺基之上的大成殿,面闊九間,重簷廡殿頂,覆黃色琉璃瓦,鎮瓦獸九個,前出月臺,在等級規制上僅次於故宮太和殿。

大成殿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始用青色琉璃瓦,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用黃色琉璃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七間三進改為九間五進。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簷下“萬世師表”匾額為康熙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親題。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殿內正面主座設孔子牌位,左右為顏淵、孔伋、曾參、孟軻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東西兩山為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等十二哲的牌位。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孔子牌位上方的匾額“道恰大同”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手書,清代康熙帝之後的八位皇帝的御題匾額分列左右。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在清代十位皇帝中,康熙、乾隆兩位題寫的匾額最多,而末帝宣統,也就是溥儀題寫的匾額則最為少見。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偶然看到幾張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在1862到1872年間拍攝的照片,發現現在掛黎元洪匾額的位置掛的是康熙帝的“萬世師表”,而大成殿外簷下只有“大成殿”殿額,並且是滿漢兩種文字。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大成殿月臺右側有一棵樹齡已近800年的古柏,和國子監裡的“吉祥槐”一樣,也是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相傳,有一次明代奸相嚴嵩代皇帝祭孔從此樹下經過,突然狂風驟起,搖曳的樹枝挑落了嚴嵩的官帽。後人據此給這棵柏樹取名“觸奸柏”。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大成殿背後是孔廟的第三進“崇聖祠”。崇聖祠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自成體系。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該祠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色琉璃瓦頂。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主殿崇聖殿又稱“五代祠”,殿內供奉有孔子的五代先人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紇的牌位及配享的顏淵、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內奉祀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六位先儒之父。現在崇聖祠被用作《大成禮樂》的演出場地。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在大成殿西北一個非常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裡,一個不起眼的大門上掛著一塊藍底金字“乾隆石經”匾額。走近一看,發現匾額的題寫者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平心而論,莫言的書法非常一般,幾個字寫得磕磕絆絆,實在是有辱斯文。莫言書寫的“乾隆石經”匾額還有一個自左向右的版本,其字更為不堪。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進入這個不起眼的大門,發現裡面是個豎立著190多通古碑的碑的世界。

這些古碑的主體是“乾隆石經”。所謂“乾隆石經”是指完成於乾隆年間的一部石刻“十三經”。“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和《孟子》等13部儒家經典,63萬餘字。“乾隆石經”所用的底本由清代書法家蔣衡歷時12年完成,刻石工程始於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告竣,用時超過半個世紀。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除了“十三經”碑,這裡還保存著其它一些古碑,譬如康熙帝為河南開封禹王臺題寫的“功存河洛”、康熙御書大學碑、乾隆御書十四方石碑等。

閱不盡的北京城——孔廟

康熙帝為河南開封禹王臺題寫的“功存河洛”

國子監和孔廟算不上“好看”,但絕對屬於耐看的景點。作為中國家長有必要帶孩子來看看,最好在童年。閱不盡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