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攻佔廣州罪惡說不盡,尚可喜卻在一事上很開明'

"

向敬之

1

順治七年二月,尚可喜大軍攻至廣州城下,南明總督杜永和誓死不降,結果尚可喜圍城十一月後終於破城,清軍在城中便展開大屠殺,即廣州史上著名的庚寅大劫,死者數以萬計。就是尚可喜生前始修的《尚氏宗譜》也稱:“斬首六千餘級,追至南門,逼進海中溺死者無算。”足見廣州一役,死於清軍刀下的不下萬人。

而在廣東地方文獻《廣州城坊志》中,援引清代番禺人方恆泰《橡坪詩話》的記載,稱:“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十餘萬人。相傳城中人士竄伏六脈渠約六七千人,適天雨,瀆溺幾盡,其所存僅二人。”

當時在福建沿海傳教的意大利籍耶酥會士衛匡國在其《韃靼戰紀》中,對廣州屠城的慘烈狀,有過一段記述:“他們最後在1650年 11 月24 日拿下城池。第二天,韃靼人開始洗劫該城,一直搶劫到12月5日,不饒過男女老少,殘酷地處死遇到的人,到處都聽見喊聲:‘殺,殺這些反叛的蠻子!’但他們饒恕了一些工匠,以保存必需的工藝,還留下一些挑選的壯男,替他們搬運城內的戰利品。最後在12月6日佈告禁止搶劫,這時他們已經殺害十萬人,這還不包括圍城期間死於種種因素的人。”(何高濟譯,中華書局2008年10月版)

"

向敬之

1

順治七年二月,尚可喜大軍攻至廣州城下,南明總督杜永和誓死不降,結果尚可喜圍城十一月後終於破城,清軍在城中便展開大屠殺,即廣州史上著名的庚寅大劫,死者數以萬計。就是尚可喜生前始修的《尚氏宗譜》也稱:“斬首六千餘級,追至南門,逼進海中溺死者無算。”足見廣州一役,死於清軍刀下的不下萬人。

而在廣東地方文獻《廣州城坊志》中,援引清代番禺人方恆泰《橡坪詩話》的記載,稱:“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十餘萬人。相傳城中人士竄伏六脈渠約六七千人,適天雨,瀆溺幾盡,其所存僅二人。”

當時在福建沿海傳教的意大利籍耶酥會士衛匡國在其《韃靼戰紀》中,對廣州屠城的慘烈狀,有過一段記述:“他們最後在1650年 11 月24 日拿下城池。第二天,韃靼人開始洗劫該城,一直搶劫到12月5日,不饒過男女老少,殘酷地處死遇到的人,到處都聽見喊聲:‘殺,殺這些反叛的蠻子!’但他們饒恕了一些工匠,以保存必需的工藝,還留下一些挑選的壯男,替他們搬運城內的戰利品。最後在12月6日佈告禁止搶劫,這時他們已經殺害十萬人,這還不包括圍城期間死於種種因素的人。”(何高濟譯,中華書局2008年10月版)

清軍攻佔廣州罪惡說不盡,尚可喜卻在一事上很開明

荷蘭使臣紐霍夫筆下的尚可喜

歷史學家司徒琳在《南明史》第六章中,引用曾給尚可喜畫過一張畫像的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回憶錄《從聯合諸省的東印度公司出使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內容,對“滿洲人征服廣州”有一段較為全面的描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兵士開始破壞,搶走一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 月26 日到12 月15 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按:指明朝的忠義之士)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最後,在冬月的六日,總督及清軍統帥下令,即日起不得再從事如此慘酷的殺戮,我得到確切的消息在八(十八)天之內,被韃靼人殘忍地屠殺的,在八千(萬)人以上。”

從衛匡國與紐霍夫所記的廣州大劫的時間來看,有一些出入。衛匡國所載的“12月6日”與紐霍夫所寫的“冬月的六日”,是否因為譯法不同而有些相似,但是,他們都嚴厲地指斥了尚可喜在廣州城破時,放任清軍對南明將士以及無辜百姓展開了慘無人道的殺戮。

這是一種罪惡。縱然他對清朝一統天下有功,但對對待百姓確實有罪。

2

當年與滿人有血海深仇的尚可喜,迫於明軍內部傾軋而降清,但他助清血腥屠殺同胞,以血大寫的本來面目:屠夫!

成書於康熙十二年的《元功垂範》,作者署名澹歸上人。此書以編年體記述平南王尚可喜的一生豐功偉績。成書時,尚可喜還在世,作者雖然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資料寫下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但亦不免為尊者諱、為生者諱,而為他血腥製造的“廣州大屠殺”粉飾:“止屠戮,封府庫,收版籍,亟遣人至郡學守視祭器,毋令散失,傳檄郡邑,安處將吏卒伍,居數日,所屬州縣相繼來歸。”

但,血腥,無恥,貳臣,屈節投效,為了個人的政治選擇而叛逃……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久性地烙印著他的醜惡與罪行。

"

向敬之

1

順治七年二月,尚可喜大軍攻至廣州城下,南明總督杜永和誓死不降,結果尚可喜圍城十一月後終於破城,清軍在城中便展開大屠殺,即廣州史上著名的庚寅大劫,死者數以萬計。就是尚可喜生前始修的《尚氏宗譜》也稱:“斬首六千餘級,追至南門,逼進海中溺死者無算。”足見廣州一役,死於清軍刀下的不下萬人。

而在廣東地方文獻《廣州城坊志》中,援引清代番禺人方恆泰《橡坪詩話》的記載,稱:“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十餘萬人。相傳城中人士竄伏六脈渠約六七千人,適天雨,瀆溺幾盡,其所存僅二人。”

當時在福建沿海傳教的意大利籍耶酥會士衛匡國在其《韃靼戰紀》中,對廣州屠城的慘烈狀,有過一段記述:“他們最後在1650年 11 月24 日拿下城池。第二天,韃靼人開始洗劫該城,一直搶劫到12月5日,不饒過男女老少,殘酷地處死遇到的人,到處都聽見喊聲:‘殺,殺這些反叛的蠻子!’但他們饒恕了一些工匠,以保存必需的工藝,還留下一些挑選的壯男,替他們搬運城內的戰利品。最後在12月6日佈告禁止搶劫,這時他們已經殺害十萬人,這還不包括圍城期間死於種種因素的人。”(何高濟譯,中華書局2008年10月版)

清軍攻佔廣州罪惡說不盡,尚可喜卻在一事上很開明

荷蘭使臣紐霍夫筆下的尚可喜

歷史學家司徒琳在《南明史》第六章中,引用曾給尚可喜畫過一張畫像的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回憶錄《從聯合諸省的東印度公司出使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內容,對“滿洲人征服廣州”有一段較為全面的描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兵士開始破壞,搶走一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 月26 日到12 月15 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按:指明朝的忠義之士)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最後,在冬月的六日,總督及清軍統帥下令,即日起不得再從事如此慘酷的殺戮,我得到確切的消息在八(十八)天之內,被韃靼人殘忍地屠殺的,在八千(萬)人以上。”

從衛匡國與紐霍夫所記的廣州大劫的時間來看,有一些出入。衛匡國所載的“12月6日”與紐霍夫所寫的“冬月的六日”,是否因為譯法不同而有些相似,但是,他們都嚴厲地指斥了尚可喜在廣州城破時,放任清軍對南明將士以及無辜百姓展開了慘無人道的殺戮。

這是一種罪惡。縱然他對清朝一統天下有功,但對對待百姓確實有罪。

2

當年與滿人有血海深仇的尚可喜,迫於明軍內部傾軋而降清,但他助清血腥屠殺同胞,以血大寫的本來面目:屠夫!

成書於康熙十二年的《元功垂範》,作者署名澹歸上人。此書以編年體記述平南王尚可喜的一生豐功偉績。成書時,尚可喜還在世,作者雖然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資料寫下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但亦不免為尊者諱、為生者諱,而為他血腥製造的“廣州大屠殺”粉飾:“止屠戮,封府庫,收版籍,亟遣人至郡學守視祭器,毋令散失,傳檄郡邑,安處將吏卒伍,居數日,所屬州縣相繼來歸。”

但,血腥,無恥,貳臣,屈節投效,為了個人的政治選擇而叛逃……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久性地烙印著他的醜惡與罪行。

清軍攻佔廣州罪惡說不盡,尚可喜卻在一事上很開明

尚可喜

澹歸上人,究竟是誰?

明清之際確實有個出家人,有一字澹歸。他本姓金,俗名堡,為崇禎十三年進士,做過臨清知州,後罷官歸家。明亡後,從事反清活動,做過隆武政權的兵科給事中、永曆政權的禮科給事中,後受小人構陷,下錦衣衛詔獄。他被議罪謫戍貴州清浪衛,在押解途中遇到清兵,逃脫至桂林茅坪庵,剃度出家,法號性因。

性因和尚是一個剛直之人,不阿權貴,敢上諍言,不懼刀斧,即便是內閣樞輔有得失,他也是直言指斥,毫無畏懼,亦聞名當時。

這樣的錚錚鐵骨,自然不會為一個叛明降清的尚可喜寫歌功頌德的大文章。但難免尚可喜聞其人其事,讓幕僚們精心編撰自己的豐功偉績,然後託名澹歸上人而刊刻。

託名剛直的反清鬥士,頌揚一個屈節的降清親王,虛實掩映,功過難說。

顧誠說:“尚可喜、耿繼茂以漢族同胞的鮮血在清朝功勞簿上記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筆。”(《南明史》第二十章第三節《尚可喜、耿繼茂攻佔廣州》)

當時,杜永和麵對尚可喜與耿繼茂的大軍圍城,堅決不降,利用城外的炮臺和河道,硬是將能征慣戰的清軍阻擊在城下,歷時十一月。尚可喜幾次發起總攻,都被杜永和擊退。

尤其是順治七年十二月二日一戰,尚可喜親至炮所督戰,炸塌城牆三十餘丈,清軍強行登城,卻遭到南明軍的猛烈炮擊,導致清軍傷亡慘重。尚可喜脫下護甲,換上錦袍,意欲登城,衝鋒陷陣。

他被眾將勸阻,於是說:士卒已不能登城,你們又不許我衝鋒,那我只能死在這裡!他是想以自己的不怕死,激勵將士做拼死一戰,果然,清軍看到統帥身先士卒,捨生忘死,於是頂著炮火蜂擁而上,拿下廣州城。

3

即便尚可喜藩屏廣東二十六年,重構早已斷裂的社會秩序,重建早已崩壞的禮樂文教,安撫早已離散的南明遺民,促進早已荒廢的農業發展。信奉佛教、標榜佛性的尚可喜,來不及擦拭屠刀上的血跡和殺氣,居然不吝金銀地捐資廣建佛寺容納明末出家學者。當然,他也沒有滿人按慣例進行圈地。

這一切,尚可喜是有了罪感嗎?

"

向敬之

1

順治七年二月,尚可喜大軍攻至廣州城下,南明總督杜永和誓死不降,結果尚可喜圍城十一月後終於破城,清軍在城中便展開大屠殺,即廣州史上著名的庚寅大劫,死者數以萬計。就是尚可喜生前始修的《尚氏宗譜》也稱:“斬首六千餘級,追至南門,逼進海中溺死者無算。”足見廣州一役,死於清軍刀下的不下萬人。

而在廣東地方文獻《廣州城坊志》中,援引清代番禺人方恆泰《橡坪詩話》的記載,稱:“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十餘萬人。相傳城中人士竄伏六脈渠約六七千人,適天雨,瀆溺幾盡,其所存僅二人。”

當時在福建沿海傳教的意大利籍耶酥會士衛匡國在其《韃靼戰紀》中,對廣州屠城的慘烈狀,有過一段記述:“他們最後在1650年 11 月24 日拿下城池。第二天,韃靼人開始洗劫該城,一直搶劫到12月5日,不饒過男女老少,殘酷地處死遇到的人,到處都聽見喊聲:‘殺,殺這些反叛的蠻子!’但他們饒恕了一些工匠,以保存必需的工藝,還留下一些挑選的壯男,替他們搬運城內的戰利品。最後在12月6日佈告禁止搶劫,這時他們已經殺害十萬人,這還不包括圍城期間死於種種因素的人。”(何高濟譯,中華書局2008年10月版)

清軍攻佔廣州罪惡說不盡,尚可喜卻在一事上很開明

荷蘭使臣紐霍夫筆下的尚可喜

歷史學家司徒琳在《南明史》第六章中,引用曾給尚可喜畫過一張畫像的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回憶錄《從聯合諸省的東印度公司出使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內容,對“滿洲人征服廣州”有一段較為全面的描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兵士開始破壞,搶走一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 月26 日到12 月15 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按:指明朝的忠義之士)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最後,在冬月的六日,總督及清軍統帥下令,即日起不得再從事如此慘酷的殺戮,我得到確切的消息在八(十八)天之內,被韃靼人殘忍地屠殺的,在八千(萬)人以上。”

從衛匡國與紐霍夫所記的廣州大劫的時間來看,有一些出入。衛匡國所載的“12月6日”與紐霍夫所寫的“冬月的六日”,是否因為譯法不同而有些相似,但是,他們都嚴厲地指斥了尚可喜在廣州城破時,放任清軍對南明將士以及無辜百姓展開了慘無人道的殺戮。

這是一種罪惡。縱然他對清朝一統天下有功,但對對待百姓確實有罪。

2

當年與滿人有血海深仇的尚可喜,迫於明軍內部傾軋而降清,但他助清血腥屠殺同胞,以血大寫的本來面目:屠夫!

成書於康熙十二年的《元功垂範》,作者署名澹歸上人。此書以編年體記述平南王尚可喜的一生豐功偉績。成書時,尚可喜還在世,作者雖然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資料寫下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但亦不免為尊者諱、為生者諱,而為他血腥製造的“廣州大屠殺”粉飾:“止屠戮,封府庫,收版籍,亟遣人至郡學守視祭器,毋令散失,傳檄郡邑,安處將吏卒伍,居數日,所屬州縣相繼來歸。”

但,血腥,無恥,貳臣,屈節投效,為了個人的政治選擇而叛逃……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久性地烙印著他的醜惡與罪行。

清軍攻佔廣州罪惡說不盡,尚可喜卻在一事上很開明

尚可喜

澹歸上人,究竟是誰?

明清之際確實有個出家人,有一字澹歸。他本姓金,俗名堡,為崇禎十三年進士,做過臨清知州,後罷官歸家。明亡後,從事反清活動,做過隆武政權的兵科給事中、永曆政權的禮科給事中,後受小人構陷,下錦衣衛詔獄。他被議罪謫戍貴州清浪衛,在押解途中遇到清兵,逃脫至桂林茅坪庵,剃度出家,法號性因。

性因和尚是一個剛直之人,不阿權貴,敢上諍言,不懼刀斧,即便是內閣樞輔有得失,他也是直言指斥,毫無畏懼,亦聞名當時。

這樣的錚錚鐵骨,自然不會為一個叛明降清的尚可喜寫歌功頌德的大文章。但難免尚可喜聞其人其事,讓幕僚們精心編撰自己的豐功偉績,然後託名澹歸上人而刊刻。

託名剛直的反清鬥士,頌揚一個屈節的降清親王,虛實掩映,功過難說。

顧誠說:“尚可喜、耿繼茂以漢族同胞的鮮血在清朝功勞簿上記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筆。”(《南明史》第二十章第三節《尚可喜、耿繼茂攻佔廣州》)

當時,杜永和麵對尚可喜與耿繼茂的大軍圍城,堅決不降,利用城外的炮臺和河道,硬是將能征慣戰的清軍阻擊在城下,歷時十一月。尚可喜幾次發起總攻,都被杜永和擊退。

尤其是順治七年十二月二日一戰,尚可喜親至炮所督戰,炸塌城牆三十餘丈,清軍強行登城,卻遭到南明軍的猛烈炮擊,導致清軍傷亡慘重。尚可喜脫下護甲,換上錦袍,意欲登城,衝鋒陷陣。

他被眾將勸阻,於是說:士卒已不能登城,你們又不許我衝鋒,那我只能死在這裡!他是想以自己的不怕死,激勵將士做拼死一戰,果然,清軍看到統帥身先士卒,捨生忘死,於是頂著炮火蜂擁而上,拿下廣州城。

3

即便尚可喜藩屏廣東二十六年,重構早已斷裂的社會秩序,重建早已崩壞的禮樂文教,安撫早已離散的南明遺民,促進早已荒廢的農業發展。信奉佛教、標榜佛性的尚可喜,來不及擦拭屠刀上的血跡和殺氣,居然不吝金銀地捐資廣建佛寺容納明末出家學者。當然,他也沒有滿人按慣例進行圈地。

這一切,尚可喜是有了罪感嗎?

清軍攻佔廣州罪惡說不盡,尚可喜卻在一事上很開明

鄭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尚可喜不斷打擊移居海外的鄭成功反清勢力,還一邊上書清廷要求撤銷遷界禁海的命令。

他跟清廷強調:廣東沿海綿延兩千餘里,涉及數百萬以海為生的漁民百姓,他們的居所、產業、祖墳都在這裡,一旦強制遷移,勢必使他們流離失所、下崗失業,勢必導致他們鋌而走險、為盜活命。

這對於清廷防患臺灣鄭氏政權,而進行嚴密的全面封鎖政策,無疑是背道而馳的。但是,尚可喜在自己裂土封疆頗遭朝廷猜忌的情勢下,毅然堅持為民請命,也是極其難得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