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龍是吉祥的象徵,沒人見過龍長啥樣,但出土文物卻不乏出現龍的形象。且從8000年前開始不曾間斷。滑縣妹村是黃淮平原上一個普通的小村莊,但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四千年前,奇人董父在這裡替舜帝養龍。這是怎麼一回事?


龍究竟是不是中華圖騰?



初白|文


四千年前

有人在滑縣養龍


最近,辛季舞很忙,忙著研究自己的老家滑縣養龍的歷史。

辛季舞是鄭州滑縣商會祕書長,鄭州有10萬多滑縣老鄉,如何讓在外滑縣人獲得身份認同、如何鎖住鄉愁,是這位祕書長一直關注的事情。

2017年的一次活動,讓辛季舞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那次活動,他邀請了河南省政府原副祕書長杜冠章給會員們講“歷史名人與滑縣”。

杜老說,滑縣城南曾經有個豕韋國,舜帝時代,董父在豕韋這個地方為舜帝養龍,並且因為養龍有功,被封為“豢龍氏”,豕韋國就是今天的妹村……

講到這,有會員驚呼“那不是俺村嗎?”跑出去就給村支書打電話。村支書相當重視,立刻在鄭州滑縣商會的配合下向省住建廳、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申報“河南省第五批傳統村落”,併成功獲批。

妹村隸屬於萬古鎮,在滑縣東南部。這裡是把野豬馴化為家豬的鼻祖,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水書”的發明創造者,是中國10多個姓氏的發源地,更是貴州水族、廣西韋氏魂牽夢繞的族源。

但,這還不是妹村高光時刻。要知道,4000年前,有人在妹村養龍。

事情還要從一個叫董父的人說起。董父出生於養豬世家,當年的豬都是凶猛的野豬,十分不好馴化。到了董父這一代,竟然摸索出了養龍的技術。

他養出的龍個個膘肥體健,導致許多龍自發入駐,長期蹭吃蹭喝,董父也慢慢地成為了專家。

而此時,遠在山西運城的舜帝正在發愁:龍咋養?

前不久,有人送給了他幾條龍,高興是高興,就是不會養。

這時,有人舉薦董父,舜帝聽了他的履歷,讓他在豕韋國,也就是今天的滑縣妹村養龍。

奉旨養龍也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董父再一次精益求精,不但讓龍們活了下來,還教會了它們跳舞。


龍究竟是不是中華圖騰?

豢龍與戲龍 (磚拓畫 約漢待考)


舜帝見了很高興,賜給董父姓氏——豢龍氏。

據說董父一脈養龍整整四百年,後來由於龍的蹤跡越來越難尋找,到夏朝時,豢龍氏已經鮮為人知了。

有一次,也有人送了夏帝孔甲一對龍。孔甲很高興,趕忙命人修築龍池,企圖將它們圈養起來。但問題來了,這一時期的豕韋國已經沒有人會養龍了。

一個叫劉累的人自稱曾跟隨豢龍氏學習過養龍之法,孔甲便派他到臨潁養龍,長達7年之久。因劉累養龍御龍有功,孔甲封他為御龍氏,封養龍的地方為御龍城,還叫他代行豕韋國君。


龍究竟是不是中華圖騰?

劉累像

不知道是不是被打了一百分的劉累開始驕傲了,一條雌龍不幸死了。埋了也是浪費,劉累把龍切吧切吧燉了,打包送給了孔甲。

孔甲享用後,感到味道鮮美,又向劉累求食,劉累怕死龍事發,孔甲追究問罪,卷著鋪蓋捲兒跑了,到魯山隱居起來,在此墾荒漁獵,最後卒葬於此。

養龍大業就此終結,從此再也沒人會養龍了。

雖然作為寵物&食物的龍消失了,但養龍人劉累的後人還在繁衍生息,全球的劉氏子孫中,還有一支把“御龍堂”作為堂號。

八千年前的先民就當了龍的迷弟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一種神聖、吉祥的動物,《禮記》將其與鳳、龜、麟一起並稱為 “四靈”。

早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就有大量關於龍的紋飾,作為權力的象徵,後來則成為天子的專屬,皇帝則有“真龍天子”之稱。

我們普通人也自詡為“龍的傳人”,夸人的時候甚至愛用一個成語——人中龍鳳。

說歸說,要說誰見過真傢伙,恐怕沒人敢站出來。所以幾千年來,龍的形象並不固定。

流傳最廣泛的說法是,黃帝大戰蚩尤後,不僅在軍事上獲得了統一,還在政治上使各部落結盟。

他綜合了各部落的圖騰,創造出一種新的動物形象——龍。

宋代畫家董宇似乎延伸了這種說法,他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種說法得到了今人的認可,幾乎成為了一種常識。

明代文人李東陽還給龍編排出了九個兒子,比如大殿的飛簷上的嘲風,馱著石碑的贔屓,它們的某個部分長得像龍但又不是龍。

出土於衛輝的《汲冢書》則說:龍起源於伏羲,伏羲那條尾巴就是龍尾巴。

所以龍長啥樣?董父和劉累年代太早,晚一點的葉公被嚇跑了,到底也沒說出個一二三來。

所幸,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龍的形象供後人參考。

1971年,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了一件5000年前的玉雕龍,它身體彎曲 似蛇,頭部有人認為像馬,叫它“馬龍”;也有人說它像豬,稱之為“玉豬龍”。四年後,赤峰又出土一件曲體玉龍,與三星塔拉玉龍相似,時代也相近。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挖出了6400年前的陪葬物——蚌殼擺成的龍。它被譽為“華夏第一龍”,影響很大。


龍究竟是不是中華圖騰?

華夏第一龍

1994年遼寧阜新茶海遺址出土的紅褐色石塊擺成的龍,將龍的歷史刷新到8000年前。

在日用器物上的龍形象,考古發掘也出了很多成果。山西襄汾縣陶寺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紅褐色的陶盤上,用紅顏色畫了一條盤龍。這是蛇形龍,距今4500年。

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出的一個7000年前的蒜頭瓶,上面用黑色畫了一條方頭的魚龍,有鰓有鰭,還有鱗。魚龍變化是很流行的民間傳說,比如鯉魚躍龍門。


龍究竟是不是中華圖騰?

甲骨文、金文中的“龍”字多為一條有角張口的蛇,有的還有兩條腿。

龍是不是圖騰

並不耽誤我們給它當傳人


基於此,很多學者認為,龍很早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聞一多先生是比較激進的一位。他在《伏羲考》中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龍的基調還是蛇”,在後世石刻和絹畫中常見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形象,可能就是龍圖騰的最初雛形。

既然上古民族的圖騰多以現實動物為依據,那麼兼具多種動物特徵的“龍”,自然是象徵民族團結和中華奮起的最好選擇。

簡直把龍提升到立國之本。

也有人旗幟鮮明地反對龍圖騰。比如與他同時代、時任廈門大學歷史社會學系主任的林惠祥。林先生在《中國民族史》中認為,古漢語裡“華”和“花”是一個字,從文字上解讀,華夏族的圖騰應該是花。

在那個時代,狗、蛇、熊、羊、虎、狼……和龍一樣,一同成為了中華圖騰的候選者。

在此後的近百年裡,對於龍圖騰的爭論簡直成了公案。

在一些報刊和網站上還是有時會看到否定龍圖騰的文章,特別是2006年曾經在新華網等處展開了一次規模不小的討論,雖然是由群眾性的、非專業的討論為發端的,但是影響卻很大。


各路網友都能搬出不同專家的觀點。

社會科學院的葉舒憲教授重申了民俗學家孫作雲的“熊圖騰”一說,他指出,上古時代,華夏可以被分成幾個大部分,其中東方沿海一帶的諸部落多以鳥為圖騰,包括舜、后羿、殷等對應的諸部族。

而中原的諸部落則多以兩棲動物或魚類為圖騰,比如蚩尤、鯀等對應的諸部族;而華夏西部高原上的諸部,則以野獸為圖騰,比如羌人就崇拜羊,犬戎族以狗為圖騰,黃帝族則以熊為圖騰。

也有人從一開始就徹底反對“圖騰”一詞,比如發現商丘古城的考古學家張光直。

圖騰,原本是歐美人類學者在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土著部落中觀察到的一種文化現象。

土著部落用動物、植物等自然物體標識自己所在的氏族,進而以此為符號組織不同氏族之間的婚姻關係和親屬制度。此後,人類學發展出了一系列有關圖騰和親屬制度的理論。

按照這一要求,早期各部族的圖騰應該都是單一的。

而很多華夏族群出現了多圖騰的狀態。以商族為例,一般學者以“玄鳥生商”的傳說,推斷商人以燕子為圖騰。但後世發現的商代銅器上,卻很少看到鳥的紋樣,而多見蛇形與饕餮形。


龍究竟是不是中華圖騰?


饕餮紋

這顯然是違逆了圖騰定義的。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已發掘新石器時代的古墓葬十數萬座,但至今未發現可以被認為是氏族共有的圖騰符號。

張光直建議謹慎使用“圖騰”一詞,認為“中國考古學上要證明圖騰的存在是很困難的”。畢竟這種純粹來自西方人類學的概念,是否能在東方找到完全符合的內容,一直存有爭議。

不管龍是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5000到8000年前,從東北到華中,從遼河流域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遠古的社會生活中,龍的身影無處不在。先民從未停止對龍的崇拜以及對其形象的探索。

而中央電視臺198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黃錦波演唱的《龍的傳人》是一首成功的歌。它讓全球炎黃子孫找到了精神歸屬,可以自豪地說上一聲:我是龍的傳人。

(圖片來自網絡)


© THE END

龍究竟是不是中華圖騰?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