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紅色為埃塞俄比亞,至今依然是咖啡大國

最初咖啡被伊斯教蘇菲派接受並用於宗教儀式中,但很快這種飲料就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街頭巷尾佈滿了咖啡館“Kaveh Kanes”,富人們甚至在家裡找尋咖啡室,直到15世紀,咖啡已經征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通行亞非拉三大洲。

“人紅是非多”,在流行的同時,咖啡也迎來了一道道禁令。奧斯曼帝國麥加總督凱爾·貝格因為咖啡館中流傳出了諷刺他的詩歌,於是下令關閉麥加所有的咖啡館;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庫普瑞利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一度關閉了伊斯坦布爾的咖啡館。不過這些禁令在咖啡的魅力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在16世紀的土耳其人眼中,咖啡早已成了必需品,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律或政策可以左右。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紅色為埃塞俄比亞,至今依然是咖啡大國

最初咖啡被伊斯教蘇菲派接受並用於宗教儀式中,但很快這種飲料就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街頭巷尾佈滿了咖啡館“Kaveh Kanes”,富人們甚至在家裡找尋咖啡室,直到15世紀,咖啡已經征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通行亞非拉三大洲。

“人紅是非多”,在流行的同時,咖啡也迎來了一道道禁令。奧斯曼帝國麥加總督凱爾·貝格因為咖啡館中流傳出了諷刺他的詩歌,於是下令關閉麥加所有的咖啡館;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庫普瑞利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一度關閉了伊斯坦布爾的咖啡館。不過這些禁令在咖啡的魅力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在16世紀的土耳其人眼中,咖啡早已成了必需品,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律或政策可以左右。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奧斯曼帝國

從奧斯曼帝國到拉丁美洲

對於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咖啡或許只是小酌輕飲的消遣品;而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咖啡更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正如同茶葉之於歷代中華帝國。

如果說伊斯坦布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那紅海東岸的摩卡港則是咖啡帝國的首都。五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咖啡在這個小港口裝船,沿著奧斯曼帝國發達的水陸商路輸送至整個西方世界,以至於“摩卡”成為咖啡歷史中經久不衰的文化圖騰。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紅色為埃塞俄比亞,至今依然是咖啡大國

最初咖啡被伊斯教蘇菲派接受並用於宗教儀式中,但很快這種飲料就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街頭巷尾佈滿了咖啡館“Kaveh Kanes”,富人們甚至在家裡找尋咖啡室,直到15世紀,咖啡已經征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通行亞非拉三大洲。

“人紅是非多”,在流行的同時,咖啡也迎來了一道道禁令。奧斯曼帝國麥加總督凱爾·貝格因為咖啡館中流傳出了諷刺他的詩歌,於是下令關閉麥加所有的咖啡館;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庫普瑞利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一度關閉了伊斯坦布爾的咖啡館。不過這些禁令在咖啡的魅力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在16世紀的土耳其人眼中,咖啡早已成了必需品,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律或政策可以左右。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奧斯曼帝國

從奧斯曼帝國到拉丁美洲

對於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咖啡或許只是小酌輕飲的消遣品;而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咖啡更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正如同茶葉之於歷代中華帝國。

如果說伊斯坦布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那紅海東岸的摩卡港則是咖啡帝國的首都。五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咖啡在這個小港口裝船,沿著奧斯曼帝國發達的水陸商路輸送至整個西方世界,以至於“摩卡”成為咖啡歷史中經久不衰的文化圖騰。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曾經的摩卡港

土耳其咖啡征服歐洲人的劇本,與埃塞俄比亞咖啡征服阿拉伯人頗為相似。咖啡最早經意大利進入歐洲,最初僅流行於貴族階層,被視為藥材。這種“藥材”因其色澤與味道被相當一部分天主教保守人士視為“撒旦的飲料”,教會甚至一度傳出禁止咖啡的呼聲。幸運的是,時任教皇的克雷門八世在品嚐過咖啡之後立刻迷上了這種“撒旦的飲料”,並將其定為天主教徒的飲品,從此之後咖啡便如星星之火,在歐洲各個國家徐徐燎原。幾十年後,咖啡館已經是歐洲人最重要的社交場所,意大利的畫家、英國的商人、德國的哲學家、法國的革命者……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裡,承載著不僅僅是飲料,更是歐洲未來的火種。

面對如此“恩澤天下”的飲料,奧斯曼帝國自然要嚴禁出口咖啡生豆以樹立壟斷權。不過,又有多少祕密能長久保守呢?17世紀初,咖啡生豆終於分別被土耳其人和荷蘭人走私出境了。第一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00年,一個土耳其人將幾粒咖啡種子運至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山並種植成功;第二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16年,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直接將一顆咖啡樹運到了荷蘭本土。顯然,歐洲並不適合種植咖啡,近半個世紀之後,這顆樹的種子再次被運往斯里蘭卡——咖啡帝國的版圖,就這樣通過兩次走私接力,拓展到了東印度……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紅色為埃塞俄比亞,至今依然是咖啡大國

最初咖啡被伊斯教蘇菲派接受並用於宗教儀式中,但很快這種飲料就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街頭巷尾佈滿了咖啡館“Kaveh Kanes”,富人們甚至在家裡找尋咖啡室,直到15世紀,咖啡已經征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通行亞非拉三大洲。

“人紅是非多”,在流行的同時,咖啡也迎來了一道道禁令。奧斯曼帝國麥加總督凱爾·貝格因為咖啡館中流傳出了諷刺他的詩歌,於是下令關閉麥加所有的咖啡館;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庫普瑞利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一度關閉了伊斯坦布爾的咖啡館。不過這些禁令在咖啡的魅力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在16世紀的土耳其人眼中,咖啡早已成了必需品,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律或政策可以左右。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奧斯曼帝國

從奧斯曼帝國到拉丁美洲

對於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咖啡或許只是小酌輕飲的消遣品;而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咖啡更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正如同茶葉之於歷代中華帝國。

如果說伊斯坦布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那紅海東岸的摩卡港則是咖啡帝國的首都。五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咖啡在這個小港口裝船,沿著奧斯曼帝國發達的水陸商路輸送至整個西方世界,以至於“摩卡”成為咖啡歷史中經久不衰的文化圖騰。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曾經的摩卡港

土耳其咖啡征服歐洲人的劇本,與埃塞俄比亞咖啡征服阿拉伯人頗為相似。咖啡最早經意大利進入歐洲,最初僅流行於貴族階層,被視為藥材。這種“藥材”因其色澤與味道被相當一部分天主教保守人士視為“撒旦的飲料”,教會甚至一度傳出禁止咖啡的呼聲。幸運的是,時任教皇的克雷門八世在品嚐過咖啡之後立刻迷上了這種“撒旦的飲料”,並將其定為天主教徒的飲品,從此之後咖啡便如星星之火,在歐洲各個國家徐徐燎原。幾十年後,咖啡館已經是歐洲人最重要的社交場所,意大利的畫家、英國的商人、德國的哲學家、法國的革命者……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裡,承載著不僅僅是飲料,更是歐洲未來的火種。

面對如此“恩澤天下”的飲料,奧斯曼帝國自然要嚴禁出口咖啡生豆以樹立壟斷權。不過,又有多少祕密能長久保守呢?17世紀初,咖啡生豆終於分別被土耳其人和荷蘭人走私出境了。第一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00年,一個土耳其人將幾粒咖啡種子運至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山並種植成功;第二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16年,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直接將一顆咖啡樹運到了荷蘭本土。顯然,歐洲並不適合種植咖啡,近半個世紀之後,這顆樹的種子再次被運往斯里蘭卡——咖啡帝國的版圖,就這樣通過兩次走私接力,拓展到了東印度……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摩卡港位置

咖啡的歷史從此改變。18世紀,爪哇咖啡已經與摩卡咖啡齊名,東南亞咖啡的產量多到足以決定世界咖啡市場的供求關係。歐洲人乘坐堅船利炮駛向東印度時心心念的或許是香料,但當他們返航時,卻同樣收穫了咖啡。

但是,東印度還遠遠不是咖啡的終點站——咖啡與拉丁美洲的邂逅,就快上演了。1714年,荷蘭人送給法國人一棵優質的咖啡幼苗,短短9年後,法國海軍軍官加布裡埃爾·馬蒂厄·德·克利獲允將一株咖啡幼苗連同咖啡種植技術帶往加勒比海上的殖民地馬提尼克。在德·克利的精心照顧下,這株幼苗終於抵禦住了天氣、海盜和覬覦者,在馬提尼克發芽了。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紅色為埃塞俄比亞,至今依然是咖啡大國

最初咖啡被伊斯教蘇菲派接受並用於宗教儀式中,但很快這種飲料就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街頭巷尾佈滿了咖啡館“Kaveh Kanes”,富人們甚至在家裡找尋咖啡室,直到15世紀,咖啡已經征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通行亞非拉三大洲。

“人紅是非多”,在流行的同時,咖啡也迎來了一道道禁令。奧斯曼帝國麥加總督凱爾·貝格因為咖啡館中流傳出了諷刺他的詩歌,於是下令關閉麥加所有的咖啡館;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庫普瑞利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一度關閉了伊斯坦布爾的咖啡館。不過這些禁令在咖啡的魅力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在16世紀的土耳其人眼中,咖啡早已成了必需品,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律或政策可以左右。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奧斯曼帝國

從奧斯曼帝國到拉丁美洲

對於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咖啡或許只是小酌輕飲的消遣品;而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咖啡更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正如同茶葉之於歷代中華帝國。

如果說伊斯坦布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那紅海東岸的摩卡港則是咖啡帝國的首都。五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咖啡在這個小港口裝船,沿著奧斯曼帝國發達的水陸商路輸送至整個西方世界,以至於“摩卡”成為咖啡歷史中經久不衰的文化圖騰。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曾經的摩卡港

土耳其咖啡征服歐洲人的劇本,與埃塞俄比亞咖啡征服阿拉伯人頗為相似。咖啡最早經意大利進入歐洲,最初僅流行於貴族階層,被視為藥材。這種“藥材”因其色澤與味道被相當一部分天主教保守人士視為“撒旦的飲料”,教會甚至一度傳出禁止咖啡的呼聲。幸運的是,時任教皇的克雷門八世在品嚐過咖啡之後立刻迷上了這種“撒旦的飲料”,並將其定為天主教徒的飲品,從此之後咖啡便如星星之火,在歐洲各個國家徐徐燎原。幾十年後,咖啡館已經是歐洲人最重要的社交場所,意大利的畫家、英國的商人、德國的哲學家、法國的革命者……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裡,承載著不僅僅是飲料,更是歐洲未來的火種。

面對如此“恩澤天下”的飲料,奧斯曼帝國自然要嚴禁出口咖啡生豆以樹立壟斷權。不過,又有多少祕密能長久保守呢?17世紀初,咖啡生豆終於分別被土耳其人和荷蘭人走私出境了。第一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00年,一個土耳其人將幾粒咖啡種子運至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山並種植成功;第二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16年,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直接將一顆咖啡樹運到了荷蘭本土。顯然,歐洲並不適合種植咖啡,近半個世紀之後,這顆樹的種子再次被運往斯里蘭卡——咖啡帝國的版圖,就這樣通過兩次走私接力,拓展到了東印度……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摩卡港位置

咖啡的歷史從此改變。18世紀,爪哇咖啡已經與摩卡咖啡齊名,東南亞咖啡的產量多到足以決定世界咖啡市場的供求關係。歐洲人乘坐堅船利炮駛向東印度時心心念的或許是香料,但當他們返航時,卻同樣收穫了咖啡。

但是,東印度還遠遠不是咖啡的終點站——咖啡與拉丁美洲的邂逅,就快上演了。1714年,荷蘭人送給法國人一棵優質的咖啡幼苗,短短9年後,法國海軍軍官加布裡埃爾·馬蒂厄·德·克利獲允將一株咖啡幼苗連同咖啡種植技術帶往加勒比海上的殖民地馬提尼克。在德·克利的精心照顧下,這株幼苗終於抵禦住了天氣、海盜和覬覦者,在馬提尼克發芽了。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馬提尼克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後世大部分咖啡豆種,都可以追溯到德·克利踏浪而來帶來拉丁美洲的這株咖啡幼苗,雖然這一切不可能被德·克利所預見。不過,咖啡距離其在21世紀咖啡最大的產地國巴西,畢竟還有最後一步路要走。

這最後一步,更具黑色幽默。1727年,拉丁美洲東北部的法屬圭亞那與荷屬圭亞那發生了邊界糾紛,雙方總督遂請相鄰的葡屬巴西派員調停。葡屬巴西派出的官員不僅調停了邊界糾紛,還“成功”與法屬圭亞那總督的妻子偷情,並從她那裡獲得了咖啡種子。這些種子立刻被種植在巴拉並很快傳遍巴西,最終將巴西打造成咖啡王國。

無論如果,經結過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陰謀,咖啡終於從摩卡港走到了地球的另一端。這似乎是一個隱喻:借咖啡貿易獲取大量白銀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垂垂老矣,世界的未來將與咖啡一道,在歐洲各殖民帝國手中徐徐展開。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紅色為埃塞俄比亞,至今依然是咖啡大國

最初咖啡被伊斯教蘇菲派接受並用於宗教儀式中,但很快這種飲料就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街頭巷尾佈滿了咖啡館“Kaveh Kanes”,富人們甚至在家裡找尋咖啡室,直到15世紀,咖啡已經征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通行亞非拉三大洲。

“人紅是非多”,在流行的同時,咖啡也迎來了一道道禁令。奧斯曼帝國麥加總督凱爾·貝格因為咖啡館中流傳出了諷刺他的詩歌,於是下令關閉麥加所有的咖啡館;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庫普瑞利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一度關閉了伊斯坦布爾的咖啡館。不過這些禁令在咖啡的魅力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在16世紀的土耳其人眼中,咖啡早已成了必需品,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律或政策可以左右。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奧斯曼帝國

從奧斯曼帝國到拉丁美洲

對於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咖啡或許只是小酌輕飲的消遣品;而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咖啡更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正如同茶葉之於歷代中華帝國。

如果說伊斯坦布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那紅海東岸的摩卡港則是咖啡帝國的首都。五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咖啡在這個小港口裝船,沿著奧斯曼帝國發達的水陸商路輸送至整個西方世界,以至於“摩卡”成為咖啡歷史中經久不衰的文化圖騰。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曾經的摩卡港

土耳其咖啡征服歐洲人的劇本,與埃塞俄比亞咖啡征服阿拉伯人頗為相似。咖啡最早經意大利進入歐洲,最初僅流行於貴族階層,被視為藥材。這種“藥材”因其色澤與味道被相當一部分天主教保守人士視為“撒旦的飲料”,教會甚至一度傳出禁止咖啡的呼聲。幸運的是,時任教皇的克雷門八世在品嚐過咖啡之後立刻迷上了這種“撒旦的飲料”,並將其定為天主教徒的飲品,從此之後咖啡便如星星之火,在歐洲各個國家徐徐燎原。幾十年後,咖啡館已經是歐洲人最重要的社交場所,意大利的畫家、英國的商人、德國的哲學家、法國的革命者……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裡,承載著不僅僅是飲料,更是歐洲未來的火種。

面對如此“恩澤天下”的飲料,奧斯曼帝國自然要嚴禁出口咖啡生豆以樹立壟斷權。不過,又有多少祕密能長久保守呢?17世紀初,咖啡生豆終於分別被土耳其人和荷蘭人走私出境了。第一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00年,一個土耳其人將幾粒咖啡種子運至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山並種植成功;第二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16年,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直接將一顆咖啡樹運到了荷蘭本土。顯然,歐洲並不適合種植咖啡,近半個世紀之後,這顆樹的種子再次被運往斯里蘭卡——咖啡帝國的版圖,就這樣通過兩次走私接力,拓展到了東印度……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摩卡港位置

咖啡的歷史從此改變。18世紀,爪哇咖啡已經與摩卡咖啡齊名,東南亞咖啡的產量多到足以決定世界咖啡市場的供求關係。歐洲人乘坐堅船利炮駛向東印度時心心念的或許是香料,但當他們返航時,卻同樣收穫了咖啡。

但是,東印度還遠遠不是咖啡的終點站——咖啡與拉丁美洲的邂逅,就快上演了。1714年,荷蘭人送給法國人一棵優質的咖啡幼苗,短短9年後,法國海軍軍官加布裡埃爾·馬蒂厄·德·克利獲允將一株咖啡幼苗連同咖啡種植技術帶往加勒比海上的殖民地馬提尼克。在德·克利的精心照顧下,這株幼苗終於抵禦住了天氣、海盜和覬覦者,在馬提尼克發芽了。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馬提尼克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後世大部分咖啡豆種,都可以追溯到德·克利踏浪而來帶來拉丁美洲的這株咖啡幼苗,雖然這一切不可能被德·克利所預見。不過,咖啡距離其在21世紀咖啡最大的產地國巴西,畢竟還有最後一步路要走。

這最後一步,更具黑色幽默。1727年,拉丁美洲東北部的法屬圭亞那與荷屬圭亞那發生了邊界糾紛,雙方總督遂請相鄰的葡屬巴西派員調停。葡屬巴西派出的官員不僅調停了邊界糾紛,還“成功”與法屬圭亞那總督的妻子偷情,並從她那裡獲得了咖啡種子。這些種子立刻被種植在巴拉並很快傳遍巴西,最終將巴西打造成咖啡王國。

無論如果,經結過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陰謀,咖啡終於從摩卡港走到了地球的另一端。這似乎是一個隱喻:借咖啡貿易獲取大量白銀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垂垂老矣,世界的未來將與咖啡一道,在歐洲各殖民帝國手中徐徐展開。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圭亞那X3

從咖啡帶到世界

巴西擁有比奧斯曼帝國還廣袤的土地和較低的緯度,這為咖啡種植提供了較大嘗試空間。1774年,里約熱內盧附近的咖啡大獲豐收,巴西在蔗糖之外,終於找到了另一個適合大農場種植模式的作物。

當然,產量不代表質量。傳入巴西的咖啡豆均為阿拉比亞種,適合種植在900至1800米的山地,且氣溫不能低於0℃。然而,坐擁巴西高原和亞馬遜平原的巴西,絕大部分地區都在900米以下,這導致巴西生產的咖啡果味道偏酸。巴西咖啡樹先天不足,後天的處理方法也相對粗糙:在成熟季,咖啡農們不分果實成熟與否均一併採摘並暴晒。因為暴晒過程中咖啡被長時間放置在地上,所以在烘焙之前就染上了很重的土腥味——這種難聞的味道常見於里約熱內盧的咖啡豆,以至於得到了“里約味”的稱號。

縱然整體質量不佳,咖啡終於還是在拉丁美洲立足了。在未來幾十年,咖啡還將一步步北上進入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墨西哥、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這些國家最終都成為了著名的咖啡產出國,在世界咖啡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各國也開始了對咖啡豆種的研究,並在一次次的實驗出改良出更多適合拉丁美洲氣候的優質咖啡豆。在這些咖啡豆渡過大西洋和太平洋進而影響世界之前,美國成了最近也是最大的出口國。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紅色為埃塞俄比亞,至今依然是咖啡大國

最初咖啡被伊斯教蘇菲派接受並用於宗教儀式中,但很快這種飲料就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街頭巷尾佈滿了咖啡館“Kaveh Kanes”,富人們甚至在家裡找尋咖啡室,直到15世紀,咖啡已經征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通行亞非拉三大洲。

“人紅是非多”,在流行的同時,咖啡也迎來了一道道禁令。奧斯曼帝國麥加總督凱爾·貝格因為咖啡館中流傳出了諷刺他的詩歌,於是下令關閉麥加所有的咖啡館;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庫普瑞利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一度關閉了伊斯坦布爾的咖啡館。不過這些禁令在咖啡的魅力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在16世紀的土耳其人眼中,咖啡早已成了必需品,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律或政策可以左右。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奧斯曼帝國

從奧斯曼帝國到拉丁美洲

對於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咖啡或許只是小酌輕飲的消遣品;而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咖啡更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正如同茶葉之於歷代中華帝國。

如果說伊斯坦布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那紅海東岸的摩卡港則是咖啡帝國的首都。五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咖啡在這個小港口裝船,沿著奧斯曼帝國發達的水陸商路輸送至整個西方世界,以至於“摩卡”成為咖啡歷史中經久不衰的文化圖騰。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曾經的摩卡港

土耳其咖啡征服歐洲人的劇本,與埃塞俄比亞咖啡征服阿拉伯人頗為相似。咖啡最早經意大利進入歐洲,最初僅流行於貴族階層,被視為藥材。這種“藥材”因其色澤與味道被相當一部分天主教保守人士視為“撒旦的飲料”,教會甚至一度傳出禁止咖啡的呼聲。幸運的是,時任教皇的克雷門八世在品嚐過咖啡之後立刻迷上了這種“撒旦的飲料”,並將其定為天主教徒的飲品,從此之後咖啡便如星星之火,在歐洲各個國家徐徐燎原。幾十年後,咖啡館已經是歐洲人最重要的社交場所,意大利的畫家、英國的商人、德國的哲學家、法國的革命者……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裡,承載著不僅僅是飲料,更是歐洲未來的火種。

面對如此“恩澤天下”的飲料,奧斯曼帝國自然要嚴禁出口咖啡生豆以樹立壟斷權。不過,又有多少祕密能長久保守呢?17世紀初,咖啡生豆終於分別被土耳其人和荷蘭人走私出境了。第一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00年,一個土耳其人將幾粒咖啡種子運至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山並種植成功;第二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16年,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直接將一顆咖啡樹運到了荷蘭本土。顯然,歐洲並不適合種植咖啡,近半個世紀之後,這顆樹的種子再次被運往斯里蘭卡——咖啡帝國的版圖,就這樣通過兩次走私接力,拓展到了東印度……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摩卡港位置

咖啡的歷史從此改變。18世紀,爪哇咖啡已經與摩卡咖啡齊名,東南亞咖啡的產量多到足以決定世界咖啡市場的供求關係。歐洲人乘坐堅船利炮駛向東印度時心心念的或許是香料,但當他們返航時,卻同樣收穫了咖啡。

但是,東印度還遠遠不是咖啡的終點站——咖啡與拉丁美洲的邂逅,就快上演了。1714年,荷蘭人送給法國人一棵優質的咖啡幼苗,短短9年後,法國海軍軍官加布裡埃爾·馬蒂厄·德·克利獲允將一株咖啡幼苗連同咖啡種植技術帶往加勒比海上的殖民地馬提尼克。在德·克利的精心照顧下,這株幼苗終於抵禦住了天氣、海盜和覬覦者,在馬提尼克發芽了。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馬提尼克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後世大部分咖啡豆種,都可以追溯到德·克利踏浪而來帶來拉丁美洲的這株咖啡幼苗,雖然這一切不可能被德·克利所預見。不過,咖啡距離其在21世紀咖啡最大的產地國巴西,畢竟還有最後一步路要走。

這最後一步,更具黑色幽默。1727年,拉丁美洲東北部的法屬圭亞那與荷屬圭亞那發生了邊界糾紛,雙方總督遂請相鄰的葡屬巴西派員調停。葡屬巴西派出的官員不僅調停了邊界糾紛,還“成功”與法屬圭亞那總督的妻子偷情,並從她那裡獲得了咖啡種子。這些種子立刻被種植在巴拉並很快傳遍巴西,最終將巴西打造成咖啡王國。

無論如果,經結過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陰謀,咖啡終於從摩卡港走到了地球的另一端。這似乎是一個隱喻:借咖啡貿易獲取大量白銀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垂垂老矣,世界的未來將與咖啡一道,在歐洲各殖民帝國手中徐徐展開。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圭亞那X3

從咖啡帶到世界

巴西擁有比奧斯曼帝國還廣袤的土地和較低的緯度,這為咖啡種植提供了較大嘗試空間。1774年,里約熱內盧附近的咖啡大獲豐收,巴西在蔗糖之外,終於找到了另一個適合大農場種植模式的作物。

當然,產量不代表質量。傳入巴西的咖啡豆均為阿拉比亞種,適合種植在900至1800米的山地,且氣溫不能低於0℃。然而,坐擁巴西高原和亞馬遜平原的巴西,絕大部分地區都在900米以下,這導致巴西生產的咖啡果味道偏酸。巴西咖啡樹先天不足,後天的處理方法也相對粗糙:在成熟季,咖啡農們不分果實成熟與否均一併採摘並暴晒。因為暴晒過程中咖啡被長時間放置在地上,所以在烘焙之前就染上了很重的土腥味——這種難聞的味道常見於里約熱內盧的咖啡豆,以至於得到了“里約味”的稱號。

縱然整體質量不佳,咖啡終於還是在拉丁美洲立足了。在未來幾十年,咖啡還將一步步北上進入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墨西哥、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這些國家最終都成為了著名的咖啡產出國,在世界咖啡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各國也開始了對咖啡豆種的研究,並在一次次的實驗出改良出更多適合拉丁美洲氣候的優質咖啡豆。在這些咖啡豆渡過大西洋和太平洋進而影響世界之前,美國成了最近也是最大的出口國。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世界咖啡帶

美國人對咖啡的熱愛很有些政治色彩。美國對其宗主國英國的反叛源於波士頓傾茶事件,在這之後茶葉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殖民色彩,在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寫給妻子的家書中還能看到“一定要改掉喝茶的習慣”的囑咐——既然抑制茶葉是愛國之舉,那咖啡自然應當成了茶葉的替代品。當咖啡生豆進入毗鄰的拉丁美洲後,美國人自然將進口的目標放在自己的鄰居身上。

與歐洲相比,美國人對咖啡的熱衷有著濃濃的“鄉土味”。19世紀初,同樣嗜好咖啡的歐洲人出現了一股過濾器發明風潮,虹吸壺、法壓壺等咖啡壺紛紛現世,而美國人卻通過在煮咖啡時放入用各種奇怪的添加物以加強咖啡沫的沉澱,比如雞蛋、鱈魚、鰻魚皮……如果埃塞俄比亞人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用這些東西代替了他們的豆蔻和肉桂,真不知會做何感想。

咖啡在經歷時代變遷後已經在新大陸站穩了腳跟,不過這種飲料依然有一個軟肋:咖啡豆一經烘焙就無法存放太久,手衝咖啡的問世則進一步對咖啡豆提出了更高的保質要求。1884年,舊金山咖啡師克拉倫斯·比克福德發明了杯測法,很難想像混合著雞蛋、鱈魚和鰻魚皮的咖啡會咖啡品鑑師帶來何種心理陰影……

"

文 | 江隱龍

對於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咖啡浪潮影響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準備地說是速溶咖啡的印象似乎建立在與茶的鮮明對比上。中國人習慣喝茶,但喝茶畢竟免不了倒掉殘餘茶葉的麻煩;咖啡就方便多了:放入咖啡粉,注入一定量熱水稍做攪拌,一杯提神醒腦的飲品就完成了。咖啡強烈的口感更容易讓人興奮,而溶於水的特性則讓人少了後顧之憂。相對於傳統的茶,速溶咖啡顯然更能適應當代生活的節奏。

相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飲茶大國(當然與中國日本相比英國人飲茶的傳統遠稱不上悠久)速溶咖啡商在英國民眾中主打的第一印象就是快捷。當時英國正逢商業電視興起,民眾的空閒時間被一個個令人目炫的電視節目所吸引。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節目之間的空閒時間顯然不夠沏一杯紅茶,但用於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卻綽綽有餘。在速溶咖啡強大的競爭壓力下,茶葉經銷商不得不以犧牲香味為代價,推出更便於沖泡的茶包——商品總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不是打廣告,而是雀巢太有名

然而,無論是第一次咖啡浪潮中的中國人,還是被曾商業電視虜獲的英國人,他們的切身體驗都只截取自咖啡與茶歷史中的一小個片段。中國宋朝流行的點茶,以及受中國古茶道影響形成的日本抹茶均無需棄置茶葉,沏茶之法直到明朝才漸漸發展起來;而在咖啡的世界裡,速溶咖啡更是異類,最古老的咖啡沒有過濾器,其衝煮手法反倒與中國人沏茶的流程頗有相似之處。

僅此驚鴻一瞥,也能品味到咖啡歷史的源遠流長了。以埃塞俄比亞的原始森林為起點,咖啡的腳步穿過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廣袤版圖與漫長歲月,在征服天主教徒後隨著殖民者的航海圖遠渡重洋至拉丁美洲與東南亞,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悠悠亂世中成為足以與茶比肩的世界性飲料——咖啡所承載的文明,顯然不是“味道好極了”或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些廣告語所能詮釋的。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茶包是被速溶咖啡逼出來的

從非洲到阿拉伯世界

正如所有歷史悠久的飲料一樣,咖啡的起源也止步於一個“羊群跳舞”的傳說。據傳,一個名叫卡爾迪的埃塞俄比亞牧羊人,意外地發現他的羊群在食用了一種紅色漿果後變得興奮異常,甚至不再聽從卡爾迪的呼叫聲。在確定羊群沒有生病之後,卡爾迪克制不住好奇也品嚐了一下這種漿果,不久便與羊群一樣感覺精神倍增。回到部落之後,卡爾迪趕緊將這一發現告訴了他的族人——這便是人類與咖啡果的第一次相遇。

縱然這段傳說為真,在卡爾迪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也並沒有對這種神奇的果子進行詳細的記載。關於咖啡果最早的記載出自10世紀波斯醫生拉茨,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邦恩樹”和一種名為“邦瓊”的飲料。一個世紀後,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再次記載了“邦瓊”,並指出邦瓊是用“邦恩”樹熬製而成。從時間與地域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合理推論是這種“邦瓊”便是咖啡的前身。

咖啡果最古老的食用方式非常直接:將咖啡種子與咖啡葉嚼碎後一併食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咖啡這一物種只屬於埃塞俄比亞人,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改進咖啡製作方法。將咖啡葉與咖啡果當成茶葉一樣放在開水裡煮,就成了原始的“咖啡茶”;將咖啡豆搗碎再裹上動物脂肪,就成了便於攜帶的“能量棒”;將咖啡果肉晒乾後烘焙再進一步用熱水煮,就成為一種名叫“咖許(Kisher)”的飲料,並流傳至今。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咖啡果

考慮飲用——或者說食用咖啡的方式如此多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將“心思”花在過濾上了。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亞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咖啡飲用習慣:將咖啡磨成細粉後直接倒入壺中與香料同煮,待入杯後加入一勺糖便可以直接飲用。因為未經過濾,這種埃塞俄比亞咖啡會浮有一些咖啡粉,但卻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醇厚度。

就在埃塞俄比亞平民享受著杯中咖啡之時,埃塞俄比亞君主也在張揚著帝國的金戈鐵馬。6世紀上半葉,埃塞俄比亞克蘇木王朝國王克勒卜·伊拉·阿綏白哈在拜佔廷帝國的支持下派大軍越過狹窄的曼德海峽,將王旗插到了也門。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一次入侵頗有些得不償失:克勒卜的統治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也門卻因此得到了咖啡。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紅色為埃塞俄比亞,至今依然是咖啡大國

最初咖啡被伊斯教蘇菲派接受並用於宗教儀式中,但很快這種飲料就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街頭巷尾佈滿了咖啡館“Kaveh Kanes”,富人們甚至在家裡找尋咖啡室,直到15世紀,咖啡已經征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通行亞非拉三大洲。

“人紅是非多”,在流行的同時,咖啡也迎來了一道道禁令。奧斯曼帝國麥加總督凱爾·貝格因為咖啡館中流傳出了諷刺他的詩歌,於是下令關閉麥加所有的咖啡館;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庫普瑞利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一度關閉了伊斯坦布爾的咖啡館。不過這些禁令在咖啡的魅力面前顯得非常脆弱,在16世紀的土耳其人眼中,咖啡早已成了必需品,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律或政策可以左右。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奧斯曼帝國

從奧斯曼帝國到拉丁美洲

對於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咖啡或許只是小酌輕飲的消遣品;而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咖啡更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正如同茶葉之於歷代中華帝國。

如果說伊斯坦布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那紅海東岸的摩卡港則是咖啡帝國的首都。五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咖啡在這個小港口裝船,沿著奧斯曼帝國發達的水陸商路輸送至整個西方世界,以至於“摩卡”成為咖啡歷史中經久不衰的文化圖騰。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曾經的摩卡港

土耳其咖啡征服歐洲人的劇本,與埃塞俄比亞咖啡征服阿拉伯人頗為相似。咖啡最早經意大利進入歐洲,最初僅流行於貴族階層,被視為藥材。這種“藥材”因其色澤與味道被相當一部分天主教保守人士視為“撒旦的飲料”,教會甚至一度傳出禁止咖啡的呼聲。幸運的是,時任教皇的克雷門八世在品嚐過咖啡之後立刻迷上了這種“撒旦的飲料”,並將其定為天主教徒的飲品,從此之後咖啡便如星星之火,在歐洲各個國家徐徐燎原。幾十年後,咖啡館已經是歐洲人最重要的社交場所,意大利的畫家、英國的商人、德國的哲學家、法國的革命者……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裡,承載著不僅僅是飲料,更是歐洲未來的火種。

面對如此“恩澤天下”的飲料,奧斯曼帝國自然要嚴禁出口咖啡生豆以樹立壟斷權。不過,又有多少祕密能長久保守呢?17世紀初,咖啡生豆終於分別被土耳其人和荷蘭人走私出境了。第一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00年,一個土耳其人將幾粒咖啡種子運至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山並種植成功;第二次走私事件發生於1616年,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直接將一顆咖啡樹運到了荷蘭本土。顯然,歐洲並不適合種植咖啡,近半個世紀之後,這顆樹的種子再次被運往斯里蘭卡——咖啡帝國的版圖,就這樣通過兩次走私接力,拓展到了東印度……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摩卡港位置

咖啡的歷史從此改變。18世紀,爪哇咖啡已經與摩卡咖啡齊名,東南亞咖啡的產量多到足以決定世界咖啡市場的供求關係。歐洲人乘坐堅船利炮駛向東印度時心心念的或許是香料,但當他們返航時,卻同樣收穫了咖啡。

但是,東印度還遠遠不是咖啡的終點站——咖啡與拉丁美洲的邂逅,就快上演了。1714年,荷蘭人送給法國人一棵優質的咖啡幼苗,短短9年後,法國海軍軍官加布裡埃爾·馬蒂厄·德·克利獲允將一株咖啡幼苗連同咖啡種植技術帶往加勒比海上的殖民地馬提尼克。在德·克利的精心照顧下,這株幼苗終於抵禦住了天氣、海盜和覬覦者,在馬提尼克發芽了。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馬提尼克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後世大部分咖啡豆種,都可以追溯到德·克利踏浪而來帶來拉丁美洲的這株咖啡幼苗,雖然這一切不可能被德·克利所預見。不過,咖啡距離其在21世紀咖啡最大的產地國巴西,畢竟還有最後一步路要走。

這最後一步,更具黑色幽默。1727年,拉丁美洲東北部的法屬圭亞那與荷屬圭亞那發生了邊界糾紛,雙方總督遂請相鄰的葡屬巴西派員調停。葡屬巴西派出的官員不僅調停了邊界糾紛,還“成功”與法屬圭亞那總督的妻子偷情,並從她那裡獲得了咖啡種子。這些種子立刻被種植在巴拉並很快傳遍巴西,最終將巴西打造成咖啡王國。

無論如果,經結過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陰謀,咖啡終於從摩卡港走到了地球的另一端。這似乎是一個隱喻:借咖啡貿易獲取大量白銀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垂垂老矣,世界的未來將與咖啡一道,在歐洲各殖民帝國手中徐徐展開。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圭亞那X3

從咖啡帶到世界

巴西擁有比奧斯曼帝國還廣袤的土地和較低的緯度,這為咖啡種植提供了較大嘗試空間。1774年,里約熱內盧附近的咖啡大獲豐收,巴西在蔗糖之外,終於找到了另一個適合大農場種植模式的作物。

當然,產量不代表質量。傳入巴西的咖啡豆均為阿拉比亞種,適合種植在900至1800米的山地,且氣溫不能低於0℃。然而,坐擁巴西高原和亞馬遜平原的巴西,絕大部分地區都在900米以下,這導致巴西生產的咖啡果味道偏酸。巴西咖啡樹先天不足,後天的處理方法也相對粗糙:在成熟季,咖啡農們不分果實成熟與否均一併採摘並暴晒。因為暴晒過程中咖啡被長時間放置在地上,所以在烘焙之前就染上了很重的土腥味——這種難聞的味道常見於里約熱內盧的咖啡豆,以至於得到了“里約味”的稱號。

縱然整體質量不佳,咖啡終於還是在拉丁美洲立足了。在未來幾十年,咖啡還將一步步北上進入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墨西哥、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這些國家最終都成為了著名的咖啡產出國,在世界咖啡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各國也開始了對咖啡豆種的研究,並在一次次的實驗出改良出更多適合拉丁美洲氣候的優質咖啡豆。在這些咖啡豆渡過大西洋和太平洋進而影響世界之前,美國成了最近也是最大的出口國。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世界咖啡帶

美國人對咖啡的熱愛很有些政治色彩。美國對其宗主國英國的反叛源於波士頓傾茶事件,在這之後茶葉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殖民色彩,在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寫給妻子的家書中還能看到“一定要改掉喝茶的習慣”的囑咐——既然抑制茶葉是愛國之舉,那咖啡自然應當成了茶葉的替代品。當咖啡生豆進入毗鄰的拉丁美洲後,美國人自然將進口的目標放在自己的鄰居身上。

與歐洲相比,美國人對咖啡的熱衷有著濃濃的“鄉土味”。19世紀初,同樣嗜好咖啡的歐洲人出現了一股過濾器發明風潮,虹吸壺、法壓壺等咖啡壺紛紛現世,而美國人卻通過在煮咖啡時放入用各種奇怪的添加物以加強咖啡沫的沉澱,比如雞蛋、鱈魚、鰻魚皮……如果埃塞俄比亞人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用這些東西代替了他們的豆蔻和肉桂,真不知會做何感想。

咖啡在經歷時代變遷後已經在新大陸站穩了腳跟,不過這種飲料依然有一個軟肋:咖啡豆一經烘焙就無法存放太久,手衝咖啡的問世則進一步對咖啡豆提出了更高的保質要求。1884年,舊金山咖啡師克拉倫斯·比克福德發明了杯測法,很難想像混合著雞蛋、鱈魚和鰻魚皮的咖啡會咖啡品鑑師帶來何種心理陰影……

古代咖啡史: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西進運動中的美國人

結語

19世紀初,咖啡在世界範圍內大致分出了兩大區域。一個是“粗獷”的美國派,勾連著新興的拉丁美洲咖啡產地;另一個是“精緻”的歐洲派,背後屹立著已經存續數百年的傳統咖啡產區。當然,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咖啡師得咖啡飲用者們都不知道,咖啡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

不過咖啡的愛好者們很快就不需為咖啡的推廣與流行操心——隨著雀巢、麥斯威爾等公司的成立,速溶咖啡時代降臨了。咖啡界將漸次掀起三次浪潮,咖啡的時代,要到那時才算真正到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