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酒廠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勾兌酒?

白酒 高粱 小麥 玉米 唐三鏡楊麗 2018-12-09

酒精勾兌酒佔據白酒市場60%以上銷售的份額。劣質白酒便成了不法商販的聚集地,三精一水勾兌的劣質酒氾濫,更有甚者,一口酒裡面可含17種添加劑。對於這種既傷害喝酒者的健康,又毀壞白酒行業的聲譽的行為,不少酒友會問了,市面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勾兌酒呢?

01

巨大價差,是原始動力

酒精勾兌酒和傳統白酒的巨大價差,是最大的動力。

酒精勾兌酒(仿白酒)的優勢在於“成本優勢”和“縮短儲存時間”。

對於酒精勾兌酒而言,一噸最好的優級的酒精不過5000元,如果稀釋成50度左右的白酒,一噸酒精就成為1.9噸白酒,等於3800瓶,每瓶成本不過1.3--1.5元。

再看看包裝,目前市場包裝物品單價基本如下:瓶子1.25元/個,瓶蓋0.25元/個,膠帽0.08元/個,絲帶0.1元/條,瓶標(瓶子上的商標紙)1.5元。總計3.2元左右。

酒精勾兌酒每瓶總成本4.5--4.7元。再看看傳統白酒:

麩曲清香型白酒大致在8000元一噸(65度),

摺合一斤(65度)4元,(50度)3元。

大麴清香型白酒10000元左右(65度),

摺合一斤(65度)5元,(50度)3.80元。

濃香型白酒普通級在16000元左右(65度),

摺合一斤(65度)8元,(50度)6.10元。

成本最高的大麴坤沙醬香酒(茅臺酒)的價格構成:

按一斤酒成本算如下:

(1)2×3.30=6.60 (小紅粱)

(2)2×1.70=3.40 (曲藥)

(3) 1×1.20=1.20 (人工工資)

(4) 1×0.20=0.20 (管理工資)

(5) 1×0.30=0.30 (大煤)

(6) 1×0.20=0.20 (水電)

(7) 1×0.10=0.10 (工具磨損)

注:不包括其它輔助器具的費用。 一個甑子需要經8次發酵,取七次酒,才算完成一個生產週期。

剛釀出來的的白酒(簡稱:基酒)市場價最低以18元/斤來出售,每年按5~7元的價格上浮。

如: (18元的初價+5年份×6元的上浮價 =48元) 既就是五年後白酒價格. 這只是按標準的低值來計算。

但在實際中是根據基酒的年份及品質來定的價位。

像三年的可以賣到40~50元/斤;五年的可以賣80~100元/斤。

大麴醬香型白酒,從制曲到成酒,歷時近一年,之後還要窖藏3年以上才上市。

勾兌酒直接用食用酒精兌水,半個月就能夠批量完成生產。

糧食酒投入產出比相對固定,投入多少原料,釀出多少白酒,比例基本都是固定的。

勾兌酒通過工業流水線生產,只要酒精足夠,基本相當於無限量產出。這是市場上勾兌酒氾濫的另一重要原因。

02

大牌,與純糧酒不一定能劃等號

你一定認為大牌子酒,就是傳統發酵的好酒。

可惜,你知道嗎?

大牌子的酒企,往往都會採購巨量的酒精。

你恐怕很難想像,你購買的價格,究竟是酒的實際成本的多少倍。

昂貴的包裝加上冗長的營銷環節、層層加價,咱老百姓購買的價格往往是酒實際成本的好幾倍、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國家為了所謂的“糧食安全”,放鬆了對白酒的監管,默許,甚至鼓勵酒精勾兌白酒,上市。

拋棄傳統的白酒發酵方式,只用最廉價的酒精+香精+其它添加劑,就可以“創造”出替代傳統白酒的酒了。

特點是:不用糧食發酵、成本很低、可無限量生產。

缺點是:沒有傳統白酒的獨特風味,需要加入各種化學添加劑模擬傳統白酒的香味和口感,而很多添加劑對身體傷害很大。

而且,“大品牌”酒企,發現了一個公開的祕密:只要廣告打得好,酒精勾兌酒,更能賺大錢。久而久之,不用酒精勾兌,根本就沒辦法應對市場競爭了。

按照GBT 10781.1-2006 濃香型白酒

GBT 10781.2-2006 清香型白酒

GBT 26760-2011 醬香型白酒等白酒標準

凡是產品保障上標註了這些標準的白酒都不得采用食用酒精勾兌法生產,而事實往往與此大相徑庭。

更有甚至,產品上標註純糧固態、甚至多少年陳釀的白酒也採用食用酒精勾兌生產。

市場上的酒大都在原料表上標明,酒是貨真價實用高粱、小麥等糧食釀造而成,沒添加其他東西,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少酒是由酒精、香精勾兌而成。這雖然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但由於企業不在原料表中標明添加成分,卻按純糧釀造的酒來賣,涉嫌欺騙消費者。

有人說食用酒精也是糧食,其實不是的,食用酒精主要是利用糧食類的玉米、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作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精製而成的,供食品工業使用的含水酒精。

03

白酒的香味從何而來?

傳統濃香型白酒,是以高粱為主要原料,兼合其他穀物同時發酵蒸餾而成。真正的一款純糧釀製的濃香白酒,它的香與味應該來源於——

高粱的香、玉米的甜、大米的淨、大麥的衝

後來化學家們本著探索的精神,通過提純實驗把白酒的成分分解。他們發現,這種香味其實來源於:

“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

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反到為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便利的捷徑。他們不再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一瓶酒自然釀製,而是採用化學的方法將各種物質組合在一起,製成所謂的——“新工藝酒”!

當釀酒變成了一場化學遊戲

釀酒的神祕配方:

清香型配方有——冰乙酸、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乳酸、糖精等7種添加劑

濃香型白酒有——冰乙酸、乙醛、糖精、蛋白糖等17種添加劑

古往今來被詩人、酒友稱讚的“濃香酒氣”已經被一種叫做“酯”的化學物質所替代。如果你想更香,就放入更多的“酯”類化學物質。

那曾令人心動的一抹回甜,原來是糖精和甜蜜素的作用。我們都不瞭解的17種化學添加劑,造就了爽口香醇的味覺體驗!

芝麻香型白酒,居然也被添加了芝麻香精。

且不說這些物質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多少傷害,只想問一句,我們喝的那還叫酒嗎?

還有一則消息稱——“90%的濃香型白酒勾兌酒精”已經成為業內共識!甚至有某些大酒廠負責人稱:“濃香型白酒的特點是窖香濃郁,香味協調,不加食用酒精就沒可能釀造出濃香型白酒。食用酒精勾兌是一種生產工藝,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添加食用酒精。”

呼籲誠信 請還酒界一片淨土

04

一“香”能遮百醜?

純糧白酒的釀造,需要經歷多次蒸煮、發酵,它的香味是糧食在發酵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比如:高粱的香、玉米的甜、大米的淨、大麥的衝……

但化學家們對白酒進行研究得出白酒香味的來源——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於是,一些心術不正的酒廠索性不再釀酒,改用“調香”實現白酒的各種香味。

為什麼很多酒廠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勾兌酒?

與自帶“獨家香氣”的醬香型、米香型等白酒不同,濃香型白酒的香,濃烈,辨識度沒有前兩者那麼高,很容易一香遮百醜。

即便是專業鑑酒師,在鑑別濃香型白酒的時候,往往也只需鑑別出香氣是否協調,主體香是否突出,有沒有其它邪雜氣味等等。這就給“調香”、“勾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間。酒廠不論採用什麼原料、工藝,只要能夠調出符合這個籠統標準的香味,就可以生產濃香型白酒。

為什麼很多酒廠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勾兌酒?

05

一“低”可混魚龍?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廠商,提出健康白酒,降低酒度。飲用低度酒更健康,果真如此嗎?

以醬香型白酒為例,經過一系列蒸煮、發酵,蒸餾出的白酒,達到53度左右時,口感和香味最佳。如果要降低度數,就需要往裡面兌水,再處理,這樣一來,醬香味就會變淡,口感也會變差,喝了反而不健康。因此,只能是53度左右。

反之,如果白酒的香味原本就是用香精、香料調出的;口感原本就是用糖精、甜蜜素調出來的。那麼,想要生產低度酒,只需按比例多加水,多加香精香料和糖精甜蜜素就可以了。除了酒本身的質量降低,香還是那個香,味還是那個味,而且,一噸食用酒精可以兌更多瓶酒,成本大大降低。

濃香型白酒,其香味來源、口感成因,是做低度酒“得天獨厚”的條件,被各種添加劑糟蹋,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說,提倡低度酒,只是給了不良酒商更多機會,對消費者有害無益。

06

一“新”打開魔盒

濃香型白酒可以用食用酒精兌水這種所謂的白酒新工藝大批量生產。這種工藝是符合國家標準的,而且,食用酒精也不等同於會危害人體的工業酒精。勾兌白酒用的食用酒精,通常是玉米、薯乾等原料,經過工業手法,生產出的高純度酒精。

然而,問題就在於,食用酒精除了乙醇本身,再無其他豐富的物質,由它勾兌出來的白酒,即無糧香,也無酒味,需要另外添加香精、糖精等物質,才能調出人們喜歡的香味和口感。所以,只要三精一水充足,這樣的白酒可以無限量生產。

為什麼很多酒廠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勾兌酒?

據權威人士,中國酒業協會祕書長宋書玉說:真正規範的中國傳統白酒,採用傳統工藝、手工操作,從原料到釀造,到蒸餾,到貯存,到調製,參與釀造的釀酒大師,全程可追溯的中國白酒是稀有資源。這類酒由於受到產區,工藝的複雜,生產週期長,貯存週期長,在釀酒過程中的比例很小等等因素的影響。這類酒約佔整個白酒產量的10%以下。

10%以下,就是10瓶酒裡才有一瓶傳統白酒!

也就是說90%是酒精勾兌的"化學仿白酒”。

他們自己也承認。

但是行業需要這個,成本很低,利潤很高,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和可持續發展,所以這種做法在行業內是有市場的。

但是拿到行業外,拿到社會上,這樣的問題是站不住腳的,不僅沒有人給他喝彩,還會有無數的人給他扔雞蛋。

因為這種變態的價值觀是不會有人認可的。

站在消費者角度你只需問一個問題:你是願意喝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還是純糧釀造的白酒?

答案很清楚,根本不用講那麼多沒用的東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