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導讀:從央視到騰訊視頻,從《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到“風味人間”IP系列的打造,轉身互聯網大潮的朱樂賢,不僅在找尋一個紀錄片創作者在時代中的位置,也在試圖摸索重新定義中國紀錄片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文 | 蒲成

從1999年進入央視擔任《紀錄片》欄目編導算起,現任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經理的朱樂賢,已在紀錄片領域工作了將近20年。在兩年前的紀錄片人轉型熱潮中,他是最早“吃螃蟹”的那一波人。回想起當年的決定,他顯得很平靜,他自己這麼做是“希望做一些新的嘗試,希望有更多的一些變化,或者說在新的趨勢出現的時候,希望能夠把握這個趨勢”。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這位中國紀錄片界的干將,經驗豐富,目光獨到。在和“紀實觀察”(ID:jishiguancha)的對話過程中,真誠而坦率,甚至還有那麼一絲內斂。

產業化趨勢,要看到,更要抓到

從小眾偏好到向陽發展,中國紀錄片產業化的步伐在這幾年裡明顯提速。根據《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紀錄片產業的直接經濟效益規模已超百億,間接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難以估量。而在2018年,紀錄片的網絡點擊數據早已刷新紀錄。短短的幾年間,中國紀錄片產業不論是作品的數量、類型、播放時長,還是社會影響力、市場商業價值都迎來了一波爆發式地增長。

回看這個關鍵節點的進步,朱樂賢認為:首先這些年的積累,使紀錄片產業在短時間內有一個快速的發展;其次好的政策環境和政府扶持,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最關鍵的是市場“看到了能夠收回成本,或者說能夠盈利的可能性”,拍紀錄片不再被認為是“賠錢賺吆喝”,而是一門有利可圖的好生意。

不過,在紀錄片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還摻雜著許多新的時代要素。新技術的湧現、網絡渠道的更迭、年輕受眾的崛起、商業資本的入局……這一切是機遇,亦是挑戰。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這種碎片化的觀看成為趨勢。”

朱樂賢著重強調了年輕用戶觀看習慣的變化。互聯網的主體用戶是年輕人,習慣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通過移動端來觀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他看來,這給紀錄片的生產帶來了兩個明顯的變化:

一是紀錄片變得更短了。傳統紀錄片的標準長度是50分鐘左右,但現在的年輕人很難集中注意力去看這麼長的片子。所以現在“出現了像30分鐘或者更短的紀錄片”,甚至是把長片剪成多段的短視頻,來更好地適應這種碎片化的觀看需求。例如《風味原產地·潮汕》每集僅十幾分鐘的篇幅,詳盡介紹了牛肉丸、魚飯、腐乳餅、醃蟹、擂茶等20種潮汕地區的特色美食。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二是必須能夠吸引人。在網絡傳播語境下,紀錄片必須一開始就能抓住觀眾的眼球。在更短的時間內,呈現出最大的效果,讓更多的極致化元素密集地出現;讓紀錄片的畫質、聲音或者說故事,一上來就要非常的精彩,吸引住觀眾。要做到這些,必然會在選題上、拍攝上、剪輯上提出許多新要求。

“最核心的還是精彩的內容。”

在談及新要素對紀錄片生產的影響時,朱樂賢反覆重申“內容為王”的立場。如何用新技術來更好地打造和呈現內容,是他現在一直在摸索的事情。

“可能需要有全新的表現形式,要不斷地進行創新;也可能是引入新的技術,獲得一些新的發現。”他談到了對VR\AR技術的探索應用,以及《風味人間》中對超微拍攝手法的應用等。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技術的進步有可能將鏡頭深入到食物的分子層面,賦予觀眾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世界。進一步的,“我們還要向更微觀去探索,更宏觀去發展,帶給觀眾更新奇的一些感受。”

在朱樂賢的觀察中,隨著新技術、新趨勢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紀錄片正變得日益泛化,邊界越來越模糊,不過他認為紀錄片始終還是有一個核心標準的——“真實性肯定是不能突破”。

紀錄片正是因其內容的真實性,才獲得了用戶的信任。他說“題材、表現方式可以泛化,但是真實性、真實感是它最核心的品質,是紀錄片有別於其他影視類型的根本所在。”

真實與信任,正是紀錄片的生命和魅力所在。

優質版權內容+專業自制,怎樣才能無短板?

國內的視頻網站中,騰訊視頻對紀錄片的投入幾乎是最頂尖的。

2018年全年,整個平臺誕生了多部S+級、S級的紀錄大片,包括國內全平臺第一個播放期破億的人文紀錄片《紀實72小時(中國版)》,創造紀錄片付費收看紀錄的《王朝》,以及播出僅3小時累計點擊量便破億、豆瓣評分高達9.3的《風味人間》等。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不難發現,“海外引進+平臺自制”正成為騰訊視頻在紀錄片領域的“兩條走路的腿”。

一方面,騰訊視頻積極引入海外頭部版權內容——它幾乎是國內主流商業視頻網站中唯一願意在紀錄片引進上如此大手筆的。

在朱樂賢看來,騰訊視頻這麼做,起碼有四個方面的考量:一是平臺的社會責任感使然。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上的優秀文化產品,都需要相互的交流鑑賞;其次,騰訊視頻的準則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當然也就希望能把真正優質的內容提供給用戶;再次,國內的用戶也確實存在對海外頭部紀錄片內容的需求;最後,整個集團層面重視程度比較高,在2018年的上市年報中對紀錄片就有所提及。

大投入也得到了相應的饋贈,這些來自BBC、ITV等優質的版權內容不僅增加了更多高收入高學歷用戶的黏度,也讓騰訊視頻的整體品牌形象更為高端和國際化。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持續保持用戶黏性,騰訊視頻在紀錄片選品選材上的具體策略是什麼?

朱樂賢提到,首先,需要頭部內容,比如說最好的自然地理類紀錄片“在BBC的自然歷史部,國家地理和Discovery也有不錯的內容,這是我們重點合作的製片方和機構”;其次,在類型上也有所選擇,優先考慮自然地理類、科學探索類的內容,對本土化程度不夠或是有較大文化距離的類型,則較少考慮,因為這些內容較難與中國用戶產生鏈接和共鳴。

據悉,今年騰訊視頻將繼續引進BBC“The Planet”。國家地理的年度鉅製《水深火熱的星球》,也實現和美國的同步播出。除了單片的引進,騰訊視頻與國內外頂級紀錄片廠牌共同建立了生態性紀錄片聯盟,試圖推動紀錄片全球化投資、互聯網紀錄片聯合制作和國際優質紀錄片引入。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在朱樂賢的觀察裡,視頻網站在紀錄片的傳播、變現方面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但是在內容的生產供應端,專業的社會製作機構、電視臺依舊佔據著主導地位,要想獲得優質內容的持續性產出,目前還離不開同頂級製作團隊的通力合作。

“今年大概有10多個項目。”朱樂賢表示:“我們希望探索一些青年文化的內容,比如關於潮流的紀錄片,或者歷史類的紀錄片等。”

在2019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上就已經繪製好了今年自制紀錄片的發展藍圖。通過“最in的生活方式”和“潮文化”兩個片單,聚焦青年群體的文化碰撞和生存狀態。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也有新的嘗試,由金鐵木親手打造的《戰國風雲錄》,將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劇情化的拍攝,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嘗試打開歷史與年輕人對話的窗口。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事實上,如何擴大優質紀錄片的產能,被朱樂賢認為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紀錄片的生產週期長,要保證優質作品的持續湧現難度很大;而現有的人才隊伍和製作能力,跟騰訊視頻對紀錄片生產的需求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他不無擔憂地說:“就是說我可能需要很多這種產品,但是面臨的問題是還生產不出來適合我們騰訊視頻需求的紀錄片產品。”

怎樣破除優質內容產能不足的困境?

“一個方式是擴大供應商的團隊;二是希望逐步地對供應商做一些反哺。”朱樂賢表示,“我們將按照互聯網的一些特性,或者說紀錄片的一些新的發展趨勢,跟這些公司共同成長。比如說我們可能會進行更多的培訓,加強互相間的探討等。”

紀錄片走出去?國際語言很重要

“美食與紀錄片”是朱樂賢在微博上給自己的簡介,這也是他身上最明顯的兩個標籤。

現在他試著尋找美食與紀錄片結合的新可能——打造“風味人間”IP。從內容基礎,到商業模式,再到周邊衍生,朱樂賢說:“其實我們認為這個IP,它目前已經立住。”

在他看來,打造“風味人間”IP是一開始就確立好的目標,所以在內容製作上,事先就有所規劃。通過《風味人間》《風味實驗室》《風味原產地》這一系列的作品形成優質內容池,奠定了IP品牌的基礎。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在商業模式的開發上,也有許多新的舉措,和客戶有了更多線上線下的互動,以求實現雙方品牌的共同增值。譬如《風味人間》和家樂福的合作,家樂福緊跟節目進度,及時推出《風味菜譜》,線下門店也實時上架“風味食材”,讓吃貨們第一時間買到片中的美食和食材。先是“風味人間”IP安利一波種草,緊接著家樂福線下跟進,打通線上線下形成銷售閉環,從品牌聲譽到實時收益,雙方的合作實現了共贏。

沒有周邊的IP是缺乏靈魂的,騰訊視頻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們的衍生品也是剛剛起步,去年才開始”,朱樂賢樂觀地預計,“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就是說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周邊衍生開發的嘗試階段了。”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其實“風味”系列,不僅撐起了騰訊視頻首個紀錄片IP品牌的大旗,在開拓海外市場上也立下了頭功。目前《風味原產地·潮汕》已經被奈飛收入旗下,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全球推廣。

更好地讓紀錄片“走出去”,在這點上不論是官方還是市場都有強烈的意願。隨著和國際上的接觸越來越多,朱樂賢指出“我們的一些紀錄片的創作者也會有這種想法,就是說用國際化的語言來講述我們的故事”。

專訪 | 騰訊視頻朱樂賢:拍紀錄片不再是“賠錢賺吆喝”了

不過能走通“出海”這條路的紀錄片比較少,能在海外市場大爆的國產紀錄片更是鳳毛麟角。對其中的門道,朱樂賢總結為“第一是要用國際上通行拍攝手法,或者說敘事手法。另外一個在題材的選擇上,需要選擇西方觀眾接受的題材。”

說到根兒上,還是文化間的差異和接受理解的問題。比較可行的路徑是通過聯合制作、國際合拍的方式來同國外的團隊一起磨合,在合作的過程中,大家才有可能逐步地瞭解彼此的用戶和需求。

在對話的最後,“紀實觀察”(ID:jishiguancha)提出,希望他能給初入行業的紀錄片創作者分享一些經驗時。朱樂賢連連擺手,說“我沒有什麼忠告,我只是覺得可能這不是太容易的一個行業”。

他坦言,做紀錄片是一件很磨人的事兒。它要求有知識和經驗上的豐富積累,智力和體力上的儲備,還要求對世界有一個深入的看法,要求個人和團隊的創造力、執行力隨時在線。等你都達到這些要求之後,卻發現最終能呈現出來的“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積累是在海平面之下,是觀眾看不到的,多少還是會有一點遺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