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Tony 帶著驕傲的微笑出現在首映禮)

同樣的幸福,出現在Sue談起自己做教導主任的時候,Nick談起自己的核物理研究的時候,Bruce談起他的學生們的時候,Peter談起他的樂隊的時候……

他們的“職業”或許五花八門,一生中有過許多次改變,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但是當他們談論起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那一件事業的時候,整個人從肢體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那種興奮、自信、熱愛和滿足是裝不出來的。

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幸福人生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件自己熱愛的,能夠為之而奮鬥的事。

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和職業融合也可以完全分開,你在追求這個“事業”中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心流體驗”。

這種體驗和階級無關,和財富無關,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幸福感。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Tony 帶著驕傲的微笑出現在首映禮)

同樣的幸福,出現在Sue談起自己做教導主任的時候,Nick談起自己的核物理研究的時候,Bruce談起他的學生們的時候,Peter談起他的樂隊的時候……

他們的“職業”或許五花八門,一生中有過許多次改變,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但是當他們談論起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那一件事業的時候,整個人從肢體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那種興奮、自信、熱愛和滿足是裝不出來的。

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幸福人生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件自己熱愛的,能夠為之而奮鬥的事。

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和職業融合也可以完全分開,你在追求這個“事業”中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心流體驗”。

這種體驗和階級無關,和財富無關,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幸福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 在採訪中談起她的事業)

02

支持、接納你的伴侶

總結出這一條的時候,我的後背忽然一陣發涼。

我一直以來都特別支持那些不結婚的人,我相信一個人其實可以過得很好,婚姻不是人生的必備品,如果找個人來天天吵架,何必給自己添堵呢?

然而,看到片中主人翁63歲的狀態,我震驚地發現:從他們臉上完全看不到幸福的,有兩種人——被疾病困擾的和孤獨無依靠的。

不論最後經濟條件如何,工作成就與否,如果人到暮年身邊沒有人陪伴,那種孤獨感深入骨髓,讓人看到都會覺得悲涼。

如此,回過頭來看婚姻和陪伴這件事,會有很多全新的發現:

婚姻不是陪伴唯一的形式

Sue24歲結婚,生了兩個孩子,35歲時離了婚,獨自撫養孩子長大。從前期的採訪中,你從她的表情和語氣中就能看出,這段婚姻沒有給她期望中的幸福。42歲的時候,她遇到了Glen,一個會站在卡拉OK吧最後方,默默看她唱歌的男人。從那時開始,你可以看到Sue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那種來自心底的愉悅,讓人看了嘴角也會跟著揚起來。

她和Glen沒有結婚,其實也不需要了,從42歲到63歲他們彼此陪伴走過了20年,這樣的關係已經遠比婚姻本身牢固很多。每次提到Glen,Sue說的最多的詞是“Supportive”(支持),這個詞在很多對婚姻美滿的受訪者嘴裡都多次出現過。

於是我有了新的領悟,幸福不一定需要婚姻,但幸福需要陪伴和支持。

這種讓你從心裡感到愉悅的關係可以是和孩子,可以是和伴侶,也可以是和朋友,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起租公寓養老的日本老太太。你可以不結婚,但一定要有一個接納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安度晚年的人。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Tony 帶著驕傲的微笑出現在首映禮)

同樣的幸福,出現在Sue談起自己做教導主任的時候,Nick談起自己的核物理研究的時候,Bruce談起他的學生們的時候,Peter談起他的樂隊的時候……

他們的“職業”或許五花八門,一生中有過許多次改變,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但是當他們談論起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那一件事業的時候,整個人從肢體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那種興奮、自信、熱愛和滿足是裝不出來的。

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幸福人生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件自己熱愛的,能夠為之而奮鬥的事。

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和職業融合也可以完全分開,你在追求這個“事業”中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心流體驗”。

這種體驗和階級無關,和財富無關,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幸福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 在採訪中談起她的事業)

02

支持、接納你的伴侶

總結出這一條的時候,我的後背忽然一陣發涼。

我一直以來都特別支持那些不結婚的人,我相信一個人其實可以過得很好,婚姻不是人生的必備品,如果找個人來天天吵架,何必給自己添堵呢?

然而,看到片中主人翁63歲的狀態,我震驚地發現:從他們臉上完全看不到幸福的,有兩種人——被疾病困擾的和孤獨無依靠的。

不論最後經濟條件如何,工作成就與否,如果人到暮年身邊沒有人陪伴,那種孤獨感深入骨髓,讓人看到都會覺得悲涼。

如此,回過頭來看婚姻和陪伴這件事,會有很多全新的發現:

婚姻不是陪伴唯一的形式

Sue24歲結婚,生了兩個孩子,35歲時離了婚,獨自撫養孩子長大。從前期的採訪中,你從她的表情和語氣中就能看出,這段婚姻沒有給她期望中的幸福。42歲的時候,她遇到了Glen,一個會站在卡拉OK吧最後方,默默看她唱歌的男人。從那時開始,你可以看到Sue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那種來自心底的愉悅,讓人看了嘴角也會跟著揚起來。

她和Glen沒有結婚,其實也不需要了,從42歲到63歲他們彼此陪伴走過了20年,這樣的關係已經遠比婚姻本身牢固很多。每次提到Glen,Sue說的最多的詞是“Supportive”(支持),這個詞在很多對婚姻美滿的受訪者嘴裡都多次出現過。

於是我有了新的領悟,幸福不一定需要婚姻,但幸福需要陪伴和支持。

這種讓你從心裡感到愉悅的關係可以是和孩子,可以是和伴侶,也可以是和朋友,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起租公寓養老的日本老太太。你可以不結婚,但一定要有一個接納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安度晚年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談起她和Glen的關係,就會有少女般的笑容)

不是每段婚姻都會白頭偕老,然而那也沒什麼

每個人在結婚的時候,都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離婚。

“終成眷屬”、“白頭偕老”、“相敬如賓”這樣的詞讓人聽起來就覺得愉快而祥和,然而婚姻不是!

曾經我的好閨蜜來看我,我們吐槽完彼此的老公之後她忽然感慨:“你倆脾氣這麼好的人,竟然也會吵架啊!”

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就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生活中諸多雞毛蒜皮,雙方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總會有衝突。如果雙方都不懂如何化解衝突,那麼就算一開始的時候多麼愛對方,到了某個臨界點,一定都特別想弄死對方,比起坐牢,離婚可能會保險一點。

影片讓我感到欣慰的是,14個人,一大半都離過婚,而離過婚的這些人裡,絕大多數都又重新獲得了伴侶,過上了幸福的下半生。

婚姻和人生其他決策一樣,都可能選錯或做錯,錯了那又如何呢?人生那麼長,永遠有時間重頭來過。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如何選擇下一個對的人。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Tony 帶著驕傲的微笑出現在首映禮)

同樣的幸福,出現在Sue談起自己做教導主任的時候,Nick談起自己的核物理研究的時候,Bruce談起他的學生們的時候,Peter談起他的樂隊的時候……

他們的“職業”或許五花八門,一生中有過許多次改變,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但是當他們談論起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那一件事業的時候,整個人從肢體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那種興奮、自信、熱愛和滿足是裝不出來的。

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幸福人生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件自己熱愛的,能夠為之而奮鬥的事。

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和職業融合也可以完全分開,你在追求這個“事業”中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心流體驗”。

這種體驗和階級無關,和財富無關,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幸福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 在採訪中談起她的事業)

02

支持、接納你的伴侶

總結出這一條的時候,我的後背忽然一陣發涼。

我一直以來都特別支持那些不結婚的人,我相信一個人其實可以過得很好,婚姻不是人生的必備品,如果找個人來天天吵架,何必給自己添堵呢?

然而,看到片中主人翁63歲的狀態,我震驚地發現:從他們臉上完全看不到幸福的,有兩種人——被疾病困擾的和孤獨無依靠的。

不論最後經濟條件如何,工作成就與否,如果人到暮年身邊沒有人陪伴,那種孤獨感深入骨髓,讓人看到都會覺得悲涼。

如此,回過頭來看婚姻和陪伴這件事,會有很多全新的發現:

婚姻不是陪伴唯一的形式

Sue24歲結婚,生了兩個孩子,35歲時離了婚,獨自撫養孩子長大。從前期的採訪中,你從她的表情和語氣中就能看出,這段婚姻沒有給她期望中的幸福。42歲的時候,她遇到了Glen,一個會站在卡拉OK吧最後方,默默看她唱歌的男人。從那時開始,你可以看到Sue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那種來自心底的愉悅,讓人看了嘴角也會跟著揚起來。

她和Glen沒有結婚,其實也不需要了,從42歲到63歲他們彼此陪伴走過了20年,這樣的關係已經遠比婚姻本身牢固很多。每次提到Glen,Sue說的最多的詞是“Supportive”(支持),這個詞在很多對婚姻美滿的受訪者嘴裡都多次出現過。

於是我有了新的領悟,幸福不一定需要婚姻,但幸福需要陪伴和支持。

這種讓你從心裡感到愉悅的關係可以是和孩子,可以是和伴侶,也可以是和朋友,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起租公寓養老的日本老太太。你可以不結婚,但一定要有一個接納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安度晚年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談起她和Glen的關係,就會有少女般的笑容)

不是每段婚姻都會白頭偕老,然而那也沒什麼

每個人在結婚的時候,都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離婚。

“終成眷屬”、“白頭偕老”、“相敬如賓”這樣的詞讓人聽起來就覺得愉快而祥和,然而婚姻不是!

曾經我的好閨蜜來看我,我們吐槽完彼此的老公之後她忽然感慨:“你倆脾氣這麼好的人,竟然也會吵架啊!”

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就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生活中諸多雞毛蒜皮,雙方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總會有衝突。如果雙方都不懂如何化解衝突,那麼就算一開始的時候多麼愛對方,到了某個臨界點,一定都特別想弄死對方,比起坐牢,離婚可能會保險一點。

影片讓我感到欣慰的是,14個人,一大半都離過婚,而離過婚的這些人裡,絕大多數都又重新獲得了伴侶,過上了幸福的下半生。

婚姻和人生其他決策一樣,都可能選錯或做錯,錯了那又如何呢?人生那麼長,永遠有時間重頭來過。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如何選擇下一個對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Bruce和Penny結婚21年,如此評價婚姻)

03

越懂自己的人越幸福

心理學有這麼一個概念:“你與外界的一切關係,都是你和你自己關係的投射。”

你越瞭解自己,越懂得什麼事情能讓自己開心,就越容易和這個世界和解。

Simon和Paul是整個紀錄片中最讓我暖心人。

他們兩個人被挑選出來的時候,都在“兒童之家”(收容所),第一次採訪他們的時候,那種無助和不安全感讓人感到無比的心疼。

Simon是私生子,母親沒有固定居所,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Paul的父母離婚,父親是無家可歸的服裝設計師,不能把Paul帶在身邊。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Tony 帶著驕傲的微笑出現在首映禮)

同樣的幸福,出現在Sue談起自己做教導主任的時候,Nick談起自己的核物理研究的時候,Bruce談起他的學生們的時候,Peter談起他的樂隊的時候……

他們的“職業”或許五花八門,一生中有過許多次改變,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但是當他們談論起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那一件事業的時候,整個人從肢體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那種興奮、自信、熱愛和滿足是裝不出來的。

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幸福人生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件自己熱愛的,能夠為之而奮鬥的事。

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和職業融合也可以完全分開,你在追求這個“事業”中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心流體驗”。

這種體驗和階級無關,和財富無關,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幸福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 在採訪中談起她的事業)

02

支持、接納你的伴侶

總結出這一條的時候,我的後背忽然一陣發涼。

我一直以來都特別支持那些不結婚的人,我相信一個人其實可以過得很好,婚姻不是人生的必備品,如果找個人來天天吵架,何必給自己添堵呢?

然而,看到片中主人翁63歲的狀態,我震驚地發現:從他們臉上完全看不到幸福的,有兩種人——被疾病困擾的和孤獨無依靠的。

不論最後經濟條件如何,工作成就與否,如果人到暮年身邊沒有人陪伴,那種孤獨感深入骨髓,讓人看到都會覺得悲涼。

如此,回過頭來看婚姻和陪伴這件事,會有很多全新的發現:

婚姻不是陪伴唯一的形式

Sue24歲結婚,生了兩個孩子,35歲時離了婚,獨自撫養孩子長大。從前期的採訪中,你從她的表情和語氣中就能看出,這段婚姻沒有給她期望中的幸福。42歲的時候,她遇到了Glen,一個會站在卡拉OK吧最後方,默默看她唱歌的男人。從那時開始,你可以看到Sue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那種來自心底的愉悅,讓人看了嘴角也會跟著揚起來。

她和Glen沒有結婚,其實也不需要了,從42歲到63歲他們彼此陪伴走過了20年,這樣的關係已經遠比婚姻本身牢固很多。每次提到Glen,Sue說的最多的詞是“Supportive”(支持),這個詞在很多對婚姻美滿的受訪者嘴裡都多次出現過。

於是我有了新的領悟,幸福不一定需要婚姻,但幸福需要陪伴和支持。

這種讓你從心裡感到愉悅的關係可以是和孩子,可以是和伴侶,也可以是和朋友,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起租公寓養老的日本老太太。你可以不結婚,但一定要有一個接納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安度晚年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談起她和Glen的關係,就會有少女般的笑容)

不是每段婚姻都會白頭偕老,然而那也沒什麼

每個人在結婚的時候,都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離婚。

“終成眷屬”、“白頭偕老”、“相敬如賓”這樣的詞讓人聽起來就覺得愉快而祥和,然而婚姻不是!

曾經我的好閨蜜來看我,我們吐槽完彼此的老公之後她忽然感慨:“你倆脾氣這麼好的人,竟然也會吵架啊!”

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就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生活中諸多雞毛蒜皮,雙方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總會有衝突。如果雙方都不懂如何化解衝突,那麼就算一開始的時候多麼愛對方,到了某個臨界點,一定都特別想弄死對方,比起坐牢,離婚可能會保險一點。

影片讓我感到欣慰的是,14個人,一大半都離過婚,而離過婚的這些人裡,絕大多數都又重新獲得了伴侶,過上了幸福的下半生。

婚姻和人生其他決策一樣,都可能選錯或做錯,錯了那又如何呢?人生那麼長,永遠有時間重頭來過。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如何選擇下一個對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Bruce和Penny結婚21年,如此評價婚姻)

03

越懂自己的人越幸福

心理學有這麼一個概念:“你與外界的一切關係,都是你和你自己關係的投射。”

你越瞭解自己,越懂得什麼事情能讓自己開心,就越容易和這個世界和解。

Simon和Paul是整個紀錄片中最讓我暖心人。

他們兩個人被挑選出來的時候,都在“兒童之家”(收容所),第一次採訪他們的時候,那種無助和不安全感讓人感到無比的心疼。

Simon是私生子,母親沒有固定居所,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Paul的父母離婚,父親是無家可歸的服裝設計師,不能把Paul帶在身邊。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imon和Paul的第一次採訪)


一開始,你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夠獲得幸福。然而,63歲他們一起接受採訪時,帶著熱熱鬧鬧的兩大家子人,擁有了他們兒時最渴望的滿滿當當的幸福。

他們的幸福無比平凡,卻來之不易。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個共同的特徵是:都懂得自己要什麼,都懂得如何跟過去和解。

Simon21歲的時候就結了婚,第一段婚姻裡有5個孩子,他那時就很明確地說:“我雖然不能給他們榮華富貴,但我給了他們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家,一個父親。”

不幸的是,35歲的時候,他們的家庭還是破裂了。

然而,當一個人明確了什麼對自己最重要的時候,他會奮力去追求,去維護。

42歲時候,他再次結婚,又有了兩個孩子,他第二任妻子60歲生日時候,兩次婚姻兩個大家庭30幾口人其樂融融聚在一起。在此期間他們還作為寄養家庭照顧過130個孩子。

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孩子的過程,讓他懂得了作為父母的不易,也早早與母親和解。就算最後還是帶著不少原生家庭的遺憾,至少63歲的Simon笑得很幸福。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Tony 帶著驕傲的微笑出現在首映禮)

同樣的幸福,出現在Sue談起自己做教導主任的時候,Nick談起自己的核物理研究的時候,Bruce談起他的學生們的時候,Peter談起他的樂隊的時候……

他們的“職業”或許五花八門,一生中有過許多次改變,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但是當他們談論起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那一件事業的時候,整個人從肢體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那種興奮、自信、熱愛和滿足是裝不出來的。

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幸福人生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件自己熱愛的,能夠為之而奮鬥的事。

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和職業融合也可以完全分開,你在追求這個“事業”中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心流體驗”。

這種體驗和階級無關,和財富無關,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幸福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 在採訪中談起她的事業)

02

支持、接納你的伴侶

總結出這一條的時候,我的後背忽然一陣發涼。

我一直以來都特別支持那些不結婚的人,我相信一個人其實可以過得很好,婚姻不是人生的必備品,如果找個人來天天吵架,何必給自己添堵呢?

然而,看到片中主人翁63歲的狀態,我震驚地發現:從他們臉上完全看不到幸福的,有兩種人——被疾病困擾的和孤獨無依靠的。

不論最後經濟條件如何,工作成就與否,如果人到暮年身邊沒有人陪伴,那種孤獨感深入骨髓,讓人看到都會覺得悲涼。

如此,回過頭來看婚姻和陪伴這件事,會有很多全新的發現:

婚姻不是陪伴唯一的形式

Sue24歲結婚,生了兩個孩子,35歲時離了婚,獨自撫養孩子長大。從前期的採訪中,你從她的表情和語氣中就能看出,這段婚姻沒有給她期望中的幸福。42歲的時候,她遇到了Glen,一個會站在卡拉OK吧最後方,默默看她唱歌的男人。從那時開始,你可以看到Sue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那種來自心底的愉悅,讓人看了嘴角也會跟著揚起來。

她和Glen沒有結婚,其實也不需要了,從42歲到63歲他們彼此陪伴走過了20年,這樣的關係已經遠比婚姻本身牢固很多。每次提到Glen,Sue說的最多的詞是“Supportive”(支持),這個詞在很多對婚姻美滿的受訪者嘴裡都多次出現過。

於是我有了新的領悟,幸福不一定需要婚姻,但幸福需要陪伴和支持。

這種讓你從心裡感到愉悅的關係可以是和孩子,可以是和伴侶,也可以是和朋友,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起租公寓養老的日本老太太。你可以不結婚,但一定要有一個接納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安度晚年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談起她和Glen的關係,就會有少女般的笑容)

不是每段婚姻都會白頭偕老,然而那也沒什麼

每個人在結婚的時候,都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離婚。

“終成眷屬”、“白頭偕老”、“相敬如賓”這樣的詞讓人聽起來就覺得愉快而祥和,然而婚姻不是!

曾經我的好閨蜜來看我,我們吐槽完彼此的老公之後她忽然感慨:“你倆脾氣這麼好的人,竟然也會吵架啊!”

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就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生活中諸多雞毛蒜皮,雙方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總會有衝突。如果雙方都不懂如何化解衝突,那麼就算一開始的時候多麼愛對方,到了某個臨界點,一定都特別想弄死對方,比起坐牢,離婚可能會保險一點。

影片讓我感到欣慰的是,14個人,一大半都離過婚,而離過婚的這些人裡,絕大多數都又重新獲得了伴侶,過上了幸福的下半生。

婚姻和人生其他決策一樣,都可能選錯或做錯,錯了那又如何呢?人生那麼長,永遠有時間重頭來過。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如何選擇下一個對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Bruce和Penny結婚21年,如此評價婚姻)

03

越懂自己的人越幸福

心理學有這麼一個概念:“你與外界的一切關係,都是你和你自己關係的投射。”

你越瞭解自己,越懂得什麼事情能讓自己開心,就越容易和這個世界和解。

Simon和Paul是整個紀錄片中最讓我暖心人。

他們兩個人被挑選出來的時候,都在“兒童之家”(收容所),第一次採訪他們的時候,那種無助和不安全感讓人感到無比的心疼。

Simon是私生子,母親沒有固定居所,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Paul的父母離婚,父親是無家可歸的服裝設計師,不能把Paul帶在身邊。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imon和Paul的第一次採訪)


一開始,你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夠獲得幸福。然而,63歲他們一起接受採訪時,帶著熱熱鬧鬧的兩大家子人,擁有了他們兒時最渴望的滿滿當當的幸福。

他們的幸福無比平凡,卻來之不易。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個共同的特徵是:都懂得自己要什麼,都懂得如何跟過去和解。

Simon21歲的時候就結了婚,第一段婚姻裡有5個孩子,他那時就很明確地說:“我雖然不能給他們榮華富貴,但我給了他們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家,一個父親。”

不幸的是,35歲的時候,他們的家庭還是破裂了。

然而,當一個人明確了什麼對自己最重要的時候,他會奮力去追求,去維護。

42歲時候,他再次結婚,又有了兩個孩子,他第二任妻子60歲生日時候,兩次婚姻兩個大家庭30幾口人其樂融融聚在一起。在此期間他們還作為寄養家庭照顧過130個孩子。

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孩子的過程,讓他懂得了作為父母的不易,也早早與母親和解。就算最後還是帶著不少原生家庭的遺憾,至少63歲的Simon笑得很幸福。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63歲的Simon,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大家庭)

Paul也一樣,他沒有糾結父母糟糕的婚姻,沒有怨恨父親把7歲的自己送去了兒童之家,而是選擇了理解與和解,因為他知道愛很重要。於是,他的選擇,讓他的父親重新支持陪伴他了50多年。也因為他選擇了愛,他擁有了愛他的妻子和兒女,還有孫子孫女。

63歲,當Paul和Simon再次一起坐在鏡頭前,我忽然懂得了“人生贏家”的意義。

能夠超越出身,放下不能改變的過去,化解人生即來的傷痛,在平凡中活出篤定、滿足、幸福的自我,因為原生家庭給不了什麼,這種強大的力量是從自己的骨子裡長出來的,誰都拿不走,卻不是誰都能擁有。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Tony 帶著驕傲的微笑出現在首映禮)

同樣的幸福,出現在Sue談起自己做教導主任的時候,Nick談起自己的核物理研究的時候,Bruce談起他的學生們的時候,Peter談起他的樂隊的時候……

他們的“職業”或許五花八門,一生中有過許多次改變,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但是當他們談論起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那一件事業的時候,整個人從肢體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那種興奮、自信、熱愛和滿足是裝不出來的。

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幸福人生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件自己熱愛的,能夠為之而奮鬥的事。

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和職業融合也可以完全分開,你在追求這個“事業”中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心流體驗”。

這種體驗和階級無關,和財富無關,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幸福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 在採訪中談起她的事業)

02

支持、接納你的伴侶

總結出這一條的時候,我的後背忽然一陣發涼。

我一直以來都特別支持那些不結婚的人,我相信一個人其實可以過得很好,婚姻不是人生的必備品,如果找個人來天天吵架,何必給自己添堵呢?

然而,看到片中主人翁63歲的狀態,我震驚地發現:從他們臉上完全看不到幸福的,有兩種人——被疾病困擾的和孤獨無依靠的。

不論最後經濟條件如何,工作成就與否,如果人到暮年身邊沒有人陪伴,那種孤獨感深入骨髓,讓人看到都會覺得悲涼。

如此,回過頭來看婚姻和陪伴這件事,會有很多全新的發現:

婚姻不是陪伴唯一的形式

Sue24歲結婚,生了兩個孩子,35歲時離了婚,獨自撫養孩子長大。從前期的採訪中,你從她的表情和語氣中就能看出,這段婚姻沒有給她期望中的幸福。42歲的時候,她遇到了Glen,一個會站在卡拉OK吧最後方,默默看她唱歌的男人。從那時開始,你可以看到Sue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那種來自心底的愉悅,讓人看了嘴角也會跟著揚起來。

她和Glen沒有結婚,其實也不需要了,從42歲到63歲他們彼此陪伴走過了20年,這樣的關係已經遠比婚姻本身牢固很多。每次提到Glen,Sue說的最多的詞是“Supportive”(支持),這個詞在很多對婚姻美滿的受訪者嘴裡都多次出現過。

於是我有了新的領悟,幸福不一定需要婚姻,但幸福需要陪伴和支持。

這種讓你從心裡感到愉悅的關係可以是和孩子,可以是和伴侶,也可以是和朋友,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起租公寓養老的日本老太太。你可以不結婚,但一定要有一個接納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安度晚年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談起她和Glen的關係,就會有少女般的笑容)

不是每段婚姻都會白頭偕老,然而那也沒什麼

每個人在結婚的時候,都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離婚。

“終成眷屬”、“白頭偕老”、“相敬如賓”這樣的詞讓人聽起來就覺得愉快而祥和,然而婚姻不是!

曾經我的好閨蜜來看我,我們吐槽完彼此的老公之後她忽然感慨:“你倆脾氣這麼好的人,竟然也會吵架啊!”

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就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生活中諸多雞毛蒜皮,雙方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總會有衝突。如果雙方都不懂如何化解衝突,那麼就算一開始的時候多麼愛對方,到了某個臨界點,一定都特別想弄死對方,比起坐牢,離婚可能會保險一點。

影片讓我感到欣慰的是,14個人,一大半都離過婚,而離過婚的這些人裡,絕大多數都又重新獲得了伴侶,過上了幸福的下半生。

婚姻和人生其他決策一樣,都可能選錯或做錯,錯了那又如何呢?人生那麼長,永遠有時間重頭來過。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如何選擇下一個對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Bruce和Penny結婚21年,如此評價婚姻)

03

越懂自己的人越幸福

心理學有這麼一個概念:“你與外界的一切關係,都是你和你自己關係的投射。”

你越瞭解自己,越懂得什麼事情能讓自己開心,就越容易和這個世界和解。

Simon和Paul是整個紀錄片中最讓我暖心人。

他們兩個人被挑選出來的時候,都在“兒童之家”(收容所),第一次採訪他們的時候,那種無助和不安全感讓人感到無比的心疼。

Simon是私生子,母親沒有固定居所,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Paul的父母離婚,父親是無家可歸的服裝設計師,不能把Paul帶在身邊。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imon和Paul的第一次採訪)


一開始,你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夠獲得幸福。然而,63歲他們一起接受採訪時,帶著熱熱鬧鬧的兩大家子人,擁有了他們兒時最渴望的滿滿當當的幸福。

他們的幸福無比平凡,卻來之不易。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個共同的特徵是:都懂得自己要什麼,都懂得如何跟過去和解。

Simon21歲的時候就結了婚,第一段婚姻裡有5個孩子,他那時就很明確地說:“我雖然不能給他們榮華富貴,但我給了他們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家,一個父親。”

不幸的是,35歲的時候,他們的家庭還是破裂了。

然而,當一個人明確了什麼對自己最重要的時候,他會奮力去追求,去維護。

42歲時候,他再次結婚,又有了兩個孩子,他第二任妻子60歲生日時候,兩次婚姻兩個大家庭30幾口人其樂融融聚在一起。在此期間他們還作為寄養家庭照顧過130個孩子。

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孩子的過程,讓他懂得了作為父母的不易,也早早與母親和解。就算最後還是帶著不少原生家庭的遺憾,至少63歲的Simon笑得很幸福。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63歲的Simon,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大家庭)

Paul也一樣,他沒有糾結父母糟糕的婚姻,沒有怨恨父親把7歲的自己送去了兒童之家,而是選擇了理解與和解,因為他知道愛很重要。於是,他的選擇,讓他的父親重新支持陪伴他了50多年。也因為他選擇了愛,他擁有了愛他的妻子和兒女,還有孫子孫女。

63歲,當Paul和Simon再次一起坐在鏡頭前,我忽然懂得了“人生贏家”的意義。

能夠超越出身,放下不能改變的過去,化解人生即來的傷痛,在平凡中活出篤定、滿足、幸福的自我,因為原生家庭給不了什麼,這種強大的力量是從自己的骨子裡長出來的,誰都拿不走,卻不是誰都能擁有。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總結

我和朋友們聊天的時候,曾經談起目前的人生目標,和最想做的事情。很多人的答案都一樣——賺錢。

然後再問:“你賺那麼多錢,能夠讓你怎樣呢?”

回答:“買車買房,給自己提供很好的生活。”

如果再繼續追問:“好的物質能夠帶給你什麼?”

很多人就都會愣神很久,然後回答“快樂”、“幸福”。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泰勒. 本-哈沙爾,在他的書《幸福的方法》裡提到,現代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正在把人們引向一場“幸福大蕭條”。

金錢、成就其實只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方式,而我們常常本末倒置,以犧牲幸福來換取它們。

錢固然重要,可是在追求財富和成就的時候,也可以認真想一想,到底什麼才能讓自己感到“幸福”。

或許,你就可以在下班堵車的時候欣賞一下窗外的晚霞;在加班吃外賣的時候也偶爾感受一下食物刺激味蕾帶來的快樂;在週末放下手機和工作群,看看家人臉上的笑……

贏得幸福的人,才真正的贏得了世界。

找到值得你奮鬥的事業,珍惜身邊接納陪伴你的人,瞭解能夠讓自己幸福快樂的密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生贏家”。

"

最近閨蜜跑來跟我說,一個搬離北京很久只在朋友圈見面的朋友找她聊天,聊起我的時候她感慨說:

“我覺得,凱瑟琳現在活成了一幅人生贏家的樣子。”

我很驚詫,“人生贏家”這四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即沒有錢,又沒有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我一個平凡的路人甲到底在什麼地方贏過誰了呢?人生贏家不應該都是高琳老師那樣的嗎?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 UP)》,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是一部英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拍攝週期最長的紀錄片。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英國不同的家庭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至今為止共進行了8次拍攝,最近一次拍攝主人公們63歲。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這部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下了英國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生赤裸裸的真相。人生暮年,不論這一生經歷了什麼,多麼跌宕起伏,到最後那些看起來真正“贏”了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徵——此時此刻真實的幸福。

不論是外交官、企業高管、大學教授、普通職員、出租車司機、家庭主婦……透過鏡頭他們臉上透露出來的幸福與否,會給觀眾最直接的衝擊——等我老了,我希望/不希望成為TA的樣子。這種真實的幸福感,不分貧富。

於是我開始特別好奇,到底如何才能幸福?

那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經歷呢?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01

一份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

John是起點非常高的孩子,7歲時候他的人目標就非常的明確:最好的私立中學,西敏斯特高中,劍橋大學……並且,他也做到了,不過不是劍橋,是牛津法學院。牛津畢業後,他成為了律師。在影片裡,我感受到最令他驕傲的,不是律師的身份,而是他到保加利亞之後,開始做的慈善,幫助保加利亞地區的窮人建立社區醫療、基礎教育、就業培訓……

在他63歲的採訪中,他面帶微笑地介紹他們的慈善機構對當地做出了哪些改變。就算隔著屏幕,你都能夠感受到這份事業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John自豪地介紹他的慈善項目)

這種滿足感,同時出現在Tony談起他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作為倫敦東區(貧民區)的孩子,他15歲就輟學了,年輕的時候做(賽馬)騎手,還拿過獎。然而,賽馬和任何其他運動一樣,你必須有足夠大的天賦,才能脫穎而出,很遺憾Tony沒有。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做出租車司機,也曾經去西班牙投資蓋房子,不過沒成功。63歲的時候,他還是出租車司機,隨著Uber的衝擊,他們不能不搬離倫敦到埃塞克斯(Essex)生活。

和John不同,他沒有一份體面的高收入的職業,沒有大房子,可是在63歲採訪時,他談起他客串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那種滿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幸福感,也會讓人感受到,活成這樣,真好!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Tony 帶著驕傲的微笑出現在首映禮)

同樣的幸福,出現在Sue談起自己做教導主任的時候,Nick談起自己的核物理研究的時候,Bruce談起他的學生們的時候,Peter談起他的樂隊的時候……

他們的“職業”或許五花八門,一生中有過許多次改變,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但是當他們談論起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那一件事業的時候,整個人從肢體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那種興奮、自信、熱愛和滿足是裝不出來的。

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幸福人生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件自己熱愛的,能夠為之而奮鬥的事。

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和職業融合也可以完全分開,你在追求這個“事業”中帶來的那種愉悅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心流體驗”。

這種體驗和階級無關,和財富無關,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幸福感。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 在採訪中談起她的事業)

02

支持、接納你的伴侶

總結出這一條的時候,我的後背忽然一陣發涼。

我一直以來都特別支持那些不結婚的人,我相信一個人其實可以過得很好,婚姻不是人生的必備品,如果找個人來天天吵架,何必給自己添堵呢?

然而,看到片中主人翁63歲的狀態,我震驚地發現:從他們臉上完全看不到幸福的,有兩種人——被疾病困擾的和孤獨無依靠的。

不論最後經濟條件如何,工作成就與否,如果人到暮年身邊沒有人陪伴,那種孤獨感深入骨髓,讓人看到都會覺得悲涼。

如此,回過頭來看婚姻和陪伴這件事,會有很多全新的發現:

婚姻不是陪伴唯一的形式

Sue24歲結婚,生了兩個孩子,35歲時離了婚,獨自撫養孩子長大。從前期的採訪中,你從她的表情和語氣中就能看出,這段婚姻沒有給她期望中的幸福。42歲的時候,她遇到了Glen,一個會站在卡拉OK吧最後方,默默看她唱歌的男人。從那時開始,你可以看到Sue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那種來自心底的愉悅,讓人看了嘴角也會跟著揚起來。

她和Glen沒有結婚,其實也不需要了,從42歲到63歲他們彼此陪伴走過了20年,這樣的關係已經遠比婚姻本身牢固很多。每次提到Glen,Sue說的最多的詞是“Supportive”(支持),這個詞在很多對婚姻美滿的受訪者嘴裡都多次出現過。

於是我有了新的領悟,幸福不一定需要婚姻,但幸福需要陪伴和支持。

這種讓你從心裡感到愉悅的關係可以是和孩子,可以是和伴侶,也可以是和朋友,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起租公寓養老的日本老太太。你可以不結婚,但一定要有一個接納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安度晚年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ue談起她和Glen的關係,就會有少女般的笑容)

不是每段婚姻都會白頭偕老,然而那也沒什麼

每個人在結婚的時候,都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離婚。

“終成眷屬”、“白頭偕老”、“相敬如賓”這樣的詞讓人聽起來就覺得愉快而祥和,然而婚姻不是!

曾經我的好閨蜜來看我,我們吐槽完彼此的老公之後她忽然感慨:“你倆脾氣這麼好的人,竟然也會吵架啊!”

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就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生活中諸多雞毛蒜皮,雙方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總會有衝突。如果雙方都不懂如何化解衝突,那麼就算一開始的時候多麼愛對方,到了某個臨界點,一定都特別想弄死對方,比起坐牢,離婚可能會保險一點。

影片讓我感到欣慰的是,14個人,一大半都離過婚,而離過婚的這些人裡,絕大多數都又重新獲得了伴侶,過上了幸福的下半生。

婚姻和人生其他決策一樣,都可能選錯或做錯,錯了那又如何呢?人生那麼長,永遠有時間重頭來過。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如何選擇下一個對的人。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Bruce和Penny結婚21年,如此評價婚姻)

03

越懂自己的人越幸福

心理學有這麼一個概念:“你與外界的一切關係,都是你和你自己關係的投射。”

你越瞭解自己,越懂得什麼事情能讓自己開心,就越容易和這個世界和解。

Simon和Paul是整個紀錄片中最讓我暖心人。

他們兩個人被挑選出來的時候,都在“兒童之家”(收容所),第一次採訪他們的時候,那種無助和不安全感讓人感到無比的心疼。

Simon是私生子,母親沒有固定居所,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Paul的父母離婚,父親是無家可歸的服裝設計師,不能把Paul帶在身邊。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Simon和Paul的第一次採訪)


一開始,你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夠獲得幸福。然而,63歲他們一起接受採訪時,帶著熱熱鬧鬧的兩大家子人,擁有了他們兒時最渴望的滿滿當當的幸福。

他們的幸福無比平凡,卻來之不易。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個共同的特徵是:都懂得自己要什麼,都懂得如何跟過去和解。

Simon21歲的時候就結了婚,第一段婚姻裡有5個孩子,他那時就很明確地說:“我雖然不能給他們榮華富貴,但我給了他們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家,一個父親。”

不幸的是,35歲的時候,他們的家庭還是破裂了。

然而,當一個人明確了什麼對自己最重要的時候,他會奮力去追求,去維護。

42歲時候,他再次結婚,又有了兩個孩子,他第二任妻子60歲生日時候,兩次婚姻兩個大家庭30幾口人其樂融融聚在一起。在此期間他們還作為寄養家庭照顧過130個孩子。

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孩子的過程,讓他懂得了作為父母的不易,也早早與母親和解。就算最後還是帶著不少原生家庭的遺憾,至少63歲的Simon笑得很幸福。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63歲的Simon,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大家庭)

Paul也一樣,他沒有糾結父母糟糕的婚姻,沒有怨恨父親把7歲的自己送去了兒童之家,而是選擇了理解與和解,因為他知道愛很重要。於是,他的選擇,讓他的父親重新支持陪伴他了50多年。也因為他選擇了愛,他擁有了愛他的妻子和兒女,還有孫子孫女。

63歲,當Paul和Simon再次一起坐在鏡頭前,我忽然懂得了“人生贏家”的意義。

能夠超越出身,放下不能改變的過去,化解人生即來的傷痛,在平凡中活出篤定、滿足、幸福的自我,因為原生家庭給不了什麼,這種強大的力量是從自己的骨子裡長出來的,誰都拿不走,卻不是誰都能擁有。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總結

我和朋友們聊天的時候,曾經談起目前的人生目標,和最想做的事情。很多人的答案都一樣——賺錢。

然後再問:“你賺那麼多錢,能夠讓你怎樣呢?”

回答:“買車買房,給自己提供很好的生活。”

如果再繼續追問:“好的物質能夠帶給你什麼?”

很多人就都會愣神很久,然後回答“快樂”、“幸福”。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泰勒. 本-哈沙爾,在他的書《幸福的方法》裡提到,現代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正在把人們引向一場“幸福大蕭條”。

金錢、成就其實只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方式,而我們常常本末倒置,以犧牲幸福來換取它們。

錢固然重要,可是在追求財富和成就的時候,也可以認真想一想,到底什麼才能讓自己感到“幸福”。

或許,你就可以在下班堵車的時候欣賞一下窗外的晚霞;在加班吃外賣的時候也偶爾感受一下食物刺激味蕾帶來的快樂;在週末放下手機和工作群,看看家人臉上的笑……

贏得幸福的人,才真正的贏得了世界。

找到值得你奮鬥的事業,珍惜身邊接納陪伴你的人,瞭解能夠讓自己幸福快樂的密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生贏家”。

拍了67年的紀錄片神作,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人生贏家

歡迎關注我們,並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故事,我們會選擇2位朋友,送你一份價值39元的贈送您【打破認知,實現職場升級】課程~明明很努力,還是找不到職場的發展方向?5招幫你突破“焦慮困境”~

歡迎關注 | 有意思教練(公號ID:MessageCoach)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