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年銷150萬輛的背後:研發投入最高達7%,碾壓大眾豐田福特通用戴姆勒本田寶馬

導 讀

從2015年的51萬輛到2018年的150萬輛,吉利汽車銷量連續四年垂直攀登,實現“三級跳”。中國汽車產業後發展時代悄然崛起的“吉利現象”,成為汽車行業資深專家熱議的焦點。大浪淘沙下,吉利為什麼能取得階段性成功?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希望解開的謎團。

市場降溫下,吉利汽車緣何逆流而上?

2018年是吉利汽車達到峰值的一年,也是逆市增長的一年。這一年中國整體汽車市場銷量出現了2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其中乘用車市場銷量下跌4%。

而吉利汽車2018年總銷量為150萬輛,同比增長20%,不僅成為中國銷量最高的自主品牌,同時也進入國內乘用車銷量排名第一陣營,成為緊隨大眾、通用之後的第三大品牌。

隨著汽車銷售量的大幅增長,在各項財務指標上,吉利汽車在2018年均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營業收入總額(不含領克)達到1066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淨利潤127億元,同比增長18%;上繳利稅146億元,同比增長38%。(見表1)

吉利汽車年銷150萬輛的背後:研發投入最高達7%,碾壓大眾豐田

從吉利汽車近五年財務數據可以看到,自2015年開始是吉利汽車絕地反擊的幾年,在這期間盈利能力逐年增強。吉利在年報中歸因為“營銷系統重組”、“主要車型升級換代”、“產品組合改善(即高價位的車型佔比較高)”等因素。

另外非常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品牌廣泛“偏科”SUV的當下,轎車和SUV每款車型的均衡發展,是吉利汽車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為何吉利能上來?探尋吉利汽車成功的祕訣

於5月11日在寧波舉行的2019中國老汽車人聯誼會暨“中國汽車科技轉型與品牌升級”主題研討會上,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董事長蔡詩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付炳鋒等50餘名來自汽車行業的老一輩專家參與了會議座談,紛紛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吉利汽車的發展,探尋吉利汽車取得轉型成功的偶然和必然。

吉利汽車年銷150萬輛的背後:研發投入最高達7%,碾壓大眾豐田

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認為,吉利汽車發展快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善於抓住機遇,充分藉助外圍力量;第二是重視人才,對內自己培養人才,對外網羅天下英才。

人才體系的建設對於吉利汽車的發展功不可沒,這一點也得到了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董事長蔡詩晴、原上汽集團黨委副書記葉焱章等老前輩的認同,他們認為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的領袖作用至關重要,聚集了很多核心的人才。

原北京汽車工業聯合公司總經理鄭煥明認為,創新發展是吉利突出的特點,表現在科技轉型上,和原有的思維大不一樣,始於客戶,終於客戶,從產品的開發,到生產製造,到用戶評價,建立了一套體系化的過程。吉利在其他方面的創新也是全方位的,結合未來的大方向,定位為出行服務商。

在這一點上,原一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韓玉麟、原江淮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左延安等也都持同樣的觀點,全方位的創新、先進技術的研發,吉利都搶佔了先機。

在鄭煥明的記憶裡,一直以來吉利都有著非常清晰的發展戰略。20年前,吉利提出的目標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主打經濟實惠的小車。而近年來,隨著我國消費大環境的變化,吉利也在著手實施轉型升級,從原先的“低價戰略”轉向“技術先進、品質可靠、服務滿意、全面領先”的戰略,企業使命也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轉變為“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鄭煥明認為,吉利從實際出發,預見到未來,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

事實上,經過十年時間的驗證,表明吉利的戰略轉型是成功的。它已經徹底拋棄了“低價策略”,可以打技術戰、品質戰、品牌戰、服務戰、企業道德戰,就是堅決不打價格戰。

年銷150萬輛的背後,研發是創新的基石

原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總公司總經理陳光祖多年來一直倡導,摒棄以“以製造為中心”的傳統觀念,汽車產業發展要確立“以研發為中心”的方向,把研發作為汽車企業的重心,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創新水平和實力。

真正能做到“以研發為中心”的中國自主車企並不多,吉利算得上一個。5月10日,位於寧波杭州灣的吉利汽車研究院對老汽車人開放參觀。走進研究院,現代化的辦公設施、國際先進的研發設備,都令人驚豔,刷新了很多老汽車人對民營企業吉利汽車的印象。而試乘過吉利的自動駕駛汽車後,老汽車人們更是紛紛點贊,並直呼超出想像。

2017年以來,吉利汽車確立了從傳統車企向全球創新型企業轉型的方向,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以新能源、智能駕駛和移動出行為支撐,力圖打造智慧立體化的出行生態圈。

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裁兼CFO李東輝在財報發佈會上說:“目前吉利平均十年的研發投入平均在5%-7%的區間,這一數字與世界豪華車企水平持平。與此同時,相比於國內自主品牌,吉利汽車在研發上的投入持續領先。”

一般而言,在行業內絕大多數汽車企業的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5%不等,2018年研發支出金額最高的大眾集團,其研發費用支出高達158億美金,佔據大眾集團營業額的5.7%;其次,豐田、福特、通用、戴姆勒、本田、寶馬的佔比分別為3.9%、3.9%、5%、3.6%、5.4%、5%。

吉利汽車的掌舵人李書福早已清醒地認識到,21世紀是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商業重塑的世紀,是跨界融合、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世紀。未雨綢繆,向來是李書福的風格。

通過持續性的研發投入,確保形成世界一流的技術研發體系和技術原創能力,培養高素質的研發和技術人才隊伍。吉利過去幾年的研發投入佔比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堅持“自主突破創新,整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術”的研發戰略,不斷實現轉型升級與突破。

在新能源領域,吉利汽車確立了四條技術路徑,即混動(含油電混動、輕度混動、插電混動)、純電、替代燃料、氫燃料電池。何光遠評價道,替代能源這方面吉利是幹得最好的,目前吉利在甲醇汽車市場大約佔了90%的份額。

2019年4月11日,吉利新能源純電品牌——“幾何”在新加坡發佈。安聰慧總裁強調,吉利在新能源領域是實力派,更是行動派。吉利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搶佔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制高點,立志成為全球新能源節能技術的引領者。

在智能網聯領域,吉利也是不遺餘力地進行了前瞻性佈局。5月10日在寧波杭州灣新區舉辦的吉利汽車技術日暨第二屆龍灣論壇上,吉利汽車正式發佈了“爬行者智能系統”, 該系統基於現有量產傳感器配置,利用V2X技術,藉助“雲端”、“路端”、“停車場端”的輔助設施,能100%實現自主泊車。憑藉對中國消費者、中國道路環境等的深刻理解,吉利汽車研發更適合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矢志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全球引領者,為用戶創造超越期待的出行體驗。

當日,吉利汽車集團與寧波杭州灣新區管委會簽署寧波杭州灣智慧城市項目戰略暨吉利杭州灣新區智能汽車製造產業基地擴建的框架協議,與中科院以及寧波市政府共同簽訂關於寧波智能製造研究院項目框架協議。暨簽約之後,吉利汽車集團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同組建的產學研項目——“國家地方聯合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啟動。

“你以為吉利只會收購?其實它更重視研發。”在前行之中,吉利越發感到技術研發的重要性,故此它在全球多地都建設了汽車研發中心。近日,吉利又在德國建立了一所汽車研究機構,致力於在新能源、自動駕駛與車聯網等領域開創新的技術平臺。

目前,吉利在中國杭州、寧波杭州灣、瑞典哥德堡、英國考文垂、德國法蘭克福設有五大工程研發中心,在中國上海、瑞典哥德堡、西班牙巴塞羅那、美國加州、英國考文垂設有五大造型設計中心,形成了強大的技術研發體系和技術原創能力。

吉利汽車年銷150萬輛的背後:研發投入最高達7%,碾壓大眾豐田

鏈接:走進吉利工廠

吉利汽車年銷150萬輛的背後:研發投入最高達7%,碾壓大眾豐田

動態生產仿真模擬技術:該技術通過模具與自動化干涉點,將模具衝次從11.5SPM提高至13.8SPM,單衝次1.58件;同時還可以提供離線程序,每個零件節約端拾器調試12h,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縮短調試時間。

概念3D佈局:通過數字化手段搭建工位3D模型,並進行焊裝生產線搭建。從3D工廠搭建至現場應用,數字化仿真驗證貫穿整個製造開發過程,以提前發現、解決問題為前提,把損失消滅在萌芽狀態。

虛擬調試:基於控制信號對系統進行模擬仿真的技術。模擬控制自動化設備的PLC程序、人機控制、I/O信號,並使用各種“假設分析”方案執行系統診斷,確保正確的機械操作順序及聯動控制邏輯,為後期產線在線調試提供較為準確的基礎數據,提高在線調試通過率,降低風險。

工廠3D掃描業務:使用先進的三維激光掃描儀,進行自動化線體點雲數據採集,將數據拼接處理後,實現整個車間三維數模偏差小於3mm。通過數模與點雲數對比,驗證理論數模與實際狀態的問題點。確保虛擬調試程序可行。

數字化工廠及雙胞胎技術:通過設備的高精度安裝及離線應用,通過點雲掃描,得到現場真實的設備位置,然後導入仿真環境中,形成數字化雙胞胎工廠。吉利實現了3mm的精度,達到世界第一數字化雙胞胎精度工廠,可以遠程診斷、遠程維護等運用。

虛擬現實(VR)實驗室:以虛擬現實(VR)技術為主要開發手段進行產品開發,開展沉浸式可視化虛擬評審、虛擬裝配和虛擬駕駛等,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虛擬現實仿真平臺,以縮短開發週期、減少物理樣車、提高設計質量。

尺寸同步工程(SE):貫穿整個產品開發週期,前期主要對造型、結構數據進行分析;後期主要對實物整車的精緻感進行評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整車品質:1.老鼠洞;2.稜線不對齊;3.外觀R角不一致;4.翻邊角度不一致;5.視覺間隙不均;6.視覺面差不均;7.視覺穿透;8.緊固件外漏;9.焊點外漏;10.線束外漏;11.切邊外漏;12.分型線外漏。

(溫馨提示:本文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縱橫》雜誌出品的原創文章,查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官微AUTO--REVIEW,政策解讀、數據分析、車企動態應有盡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