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

年輕人為了溜出門對父母說謊,成年人為了留在家對朋友說謊。

仔細想了想,還真的是這樣。

以前一放假就想在外面野,現在一有空就想著回家。

以前逮著機會在外面吃飯,現在覺得媽媽做的家常菜最好吃。

以前喜歡和朋友高談闊論,現在喜歡和爸媽聊聊天說說話。

大概因為長大了,才懂得家的重要。

三年前我從體制裡辭職出來,原本找好了新工作,臨上崗HR變了卦,削去了許多福利,我一慪氣,推掉了offer,從無縫銜接變成徹底失業。

吃飯的時候我埋頭刷招聘網站,刷著刷著抬頭問我爸:我要是這輩子都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啊。

我爸笑笑說:能怎麼辦,我養你唄。

有人說“我養你”是世界上最毒的情話,但是從爸爸口中說出來,完全不一樣。

這是世界上最可靠的靠山。

可是,我也想養我爸爸,也想讓他無憂無慮地,過和我小時候一樣快樂的生活。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關係,要靠“撒謊”來維持。

小時候對媽爸撒謊:我不舒服,想請假,不去上課了。

長大後對媽爸撒謊:我挺好的,身體沒問題,你先休息吧,我做完手頭工作就去睡。

小時候問爸媽要錢買東西,報雙倍價格,長大後花錢給爸媽買東西,只報一半的價格。

小時候為多要零花錢對爸媽撒謊,長大後為不讓爸媽擔心,總騙他們說自己有錢。

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成年人說話,怎麼能叫撒謊呢?

我上大學那會,有次在QQ群裡,一個年長一些的朋友說,曾經有個熟識的網友問她借幾百塊,她二話不說就借了,後來那人還了錢,還寄了一份家鄉的土特產給她。

我說:你真是膽子大。一般人有了困難,都先找家人,再找身邊朋友,再不濟才會想到有些距離的網友。這樣的人找我我肯定是不借的,他到底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家底,還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信任?

朋友意味深長地對我說:無雙,你還小,還不知道,有很多難處,是不想向家裡人開口的。

後來我慢慢長大,慢慢才懂得這樣的感受。

有位朋友,前幾年離了家鄉去大城市打拼,每月2000塊工資,1000塊房租,寧願吃半個月泡麵,也不向家裡開口要錢。

另一個朋友,前陣子創業失敗欠了十幾萬,拿著信用卡+各種貸款+工資,拆東牆補西牆地週轉了好久才慢慢還上,每天急得睡不著覺,一嘴的燎泡,和我們一起喝酒的時候抱頭痛哭,家裡一來電話,他立刻換上漫不經心的口吻:我在外面玩兒呢,最近挺好的,放心。

我有一段時間流離在外地,失業,租400一個月的破房子,床緊挨著廁所,馬桶動不動就堵,我拿馬桶戳子通半個小時,毫無動靜,搬個凳子,坐下歇歇,再通。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裡抱怨了一下熱水器忽冷忽熱的問題,我媽評論說:趕緊找物業啊!嚇得我趕緊刪了朋友圈。

——哪有什麼物業啊,我住在離市區五十幾站公交的大農村,一下樓塵土飛揚,四處的狗叫聲和著身後的大鐵門哐啷啷地響。

——我從沒讓我媽知道這些,更不敢讓她知道,我賺著微薄的稿費,吃個麵條都不敢點帶肉的。

我怕因為我們距離遙遠,我的痛苦傳達到我媽那裡,會被無限放大,她會愧疚、會自責、會擔心、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我又覺得無從下手,這些情緒,比我的艱難更艱難。

《我家那閨女》裡,焦俊豔父女有這樣一段對話:

焦俊豔爸爸說:“幸福一起分享,那大家都幸福,痛苦你也得分擔,那你就只剩一半的痛苦了”。

"

年輕人為了溜出門對父母說謊,成年人為了留在家對朋友說謊。

仔細想了想,還真的是這樣。

以前一放假就想在外面野,現在一有空就想著回家。

以前逮著機會在外面吃飯,現在覺得媽媽做的家常菜最好吃。

以前喜歡和朋友高談闊論,現在喜歡和爸媽聊聊天說說話。

大概因為長大了,才懂得家的重要。

三年前我從體制裡辭職出來,原本找好了新工作,臨上崗HR變了卦,削去了許多福利,我一慪氣,推掉了offer,從無縫銜接變成徹底失業。

吃飯的時候我埋頭刷招聘網站,刷著刷著抬頭問我爸:我要是這輩子都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啊。

我爸笑笑說:能怎麼辦,我養你唄。

有人說“我養你”是世界上最毒的情話,但是從爸爸口中說出來,完全不一樣。

這是世界上最可靠的靠山。

可是,我也想養我爸爸,也想讓他無憂無慮地,過和我小時候一樣快樂的生活。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關係,要靠“撒謊”來維持。

小時候對媽爸撒謊:我不舒服,想請假,不去上課了。

長大後對媽爸撒謊:我挺好的,身體沒問題,你先休息吧,我做完手頭工作就去睡。

小時候問爸媽要錢買東西,報雙倍價格,長大後花錢給爸媽買東西,只報一半的價格。

小時候為多要零花錢對爸媽撒謊,長大後為不讓爸媽擔心,總騙他們說自己有錢。

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成年人說話,怎麼能叫撒謊呢?

我上大學那會,有次在QQ群裡,一個年長一些的朋友說,曾經有個熟識的網友問她借幾百塊,她二話不說就借了,後來那人還了錢,還寄了一份家鄉的土特產給她。

我說:你真是膽子大。一般人有了困難,都先找家人,再找身邊朋友,再不濟才會想到有些距離的網友。這樣的人找我我肯定是不借的,他到底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家底,還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信任?

朋友意味深長地對我說:無雙,你還小,還不知道,有很多難處,是不想向家裡人開口的。

後來我慢慢長大,慢慢才懂得這樣的感受。

有位朋友,前幾年離了家鄉去大城市打拼,每月2000塊工資,1000塊房租,寧願吃半個月泡麵,也不向家裡開口要錢。

另一個朋友,前陣子創業失敗欠了十幾萬,拿著信用卡+各種貸款+工資,拆東牆補西牆地週轉了好久才慢慢還上,每天急得睡不著覺,一嘴的燎泡,和我們一起喝酒的時候抱頭痛哭,家裡一來電話,他立刻換上漫不經心的口吻:我在外面玩兒呢,最近挺好的,放心。

我有一段時間流離在外地,失業,租400一個月的破房子,床緊挨著廁所,馬桶動不動就堵,我拿馬桶戳子通半個小時,毫無動靜,搬個凳子,坐下歇歇,再通。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裡抱怨了一下熱水器忽冷忽熱的問題,我媽評論說:趕緊找物業啊!嚇得我趕緊刪了朋友圈。

——哪有什麼物業啊,我住在離市區五十幾站公交的大農村,一下樓塵土飛揚,四處的狗叫聲和著身後的大鐵門哐啷啷地響。

——我從沒讓我媽知道這些,更不敢讓她知道,我賺著微薄的稿費,吃個麵條都不敢點帶肉的。

我怕因為我們距離遙遠,我的痛苦傳達到我媽那裡,會被無限放大,她會愧疚、會自責、會擔心、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我又覺得無從下手,這些情緒,比我的艱難更艱難。

《我家那閨女》裡,焦俊豔父女有這樣一段對話:

焦俊豔爸爸說:“幸福一起分享,那大家都幸福,痛苦你也得分擔,那你就只剩一半的痛苦了”。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焦俊豔卻說:“痛苦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痛苦只要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

年輕人為了溜出門對父母說謊,成年人為了留在家對朋友說謊。

仔細想了想,還真的是這樣。

以前一放假就想在外面野,現在一有空就想著回家。

以前逮著機會在外面吃飯,現在覺得媽媽做的家常菜最好吃。

以前喜歡和朋友高談闊論,現在喜歡和爸媽聊聊天說說話。

大概因為長大了,才懂得家的重要。

三年前我從體制裡辭職出來,原本找好了新工作,臨上崗HR變了卦,削去了許多福利,我一慪氣,推掉了offer,從無縫銜接變成徹底失業。

吃飯的時候我埋頭刷招聘網站,刷著刷著抬頭問我爸:我要是這輩子都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啊。

我爸笑笑說:能怎麼辦,我養你唄。

有人說“我養你”是世界上最毒的情話,但是從爸爸口中說出來,完全不一樣。

這是世界上最可靠的靠山。

可是,我也想養我爸爸,也想讓他無憂無慮地,過和我小時候一樣快樂的生活。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關係,要靠“撒謊”來維持。

小時候對媽爸撒謊:我不舒服,想請假,不去上課了。

長大後對媽爸撒謊:我挺好的,身體沒問題,你先休息吧,我做完手頭工作就去睡。

小時候問爸媽要錢買東西,報雙倍價格,長大後花錢給爸媽買東西,只報一半的價格。

小時候為多要零花錢對爸媽撒謊,長大後為不讓爸媽擔心,總騙他們說自己有錢。

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成年人說話,怎麼能叫撒謊呢?

我上大學那會,有次在QQ群裡,一個年長一些的朋友說,曾經有個熟識的網友問她借幾百塊,她二話不說就借了,後來那人還了錢,還寄了一份家鄉的土特產給她。

我說:你真是膽子大。一般人有了困難,都先找家人,再找身邊朋友,再不濟才會想到有些距離的網友。這樣的人找我我肯定是不借的,他到底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家底,還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信任?

朋友意味深長地對我說:無雙,你還小,還不知道,有很多難處,是不想向家裡人開口的。

後來我慢慢長大,慢慢才懂得這樣的感受。

有位朋友,前幾年離了家鄉去大城市打拼,每月2000塊工資,1000塊房租,寧願吃半個月泡麵,也不向家裡開口要錢。

另一個朋友,前陣子創業失敗欠了十幾萬,拿著信用卡+各種貸款+工資,拆東牆補西牆地週轉了好久才慢慢還上,每天急得睡不著覺,一嘴的燎泡,和我們一起喝酒的時候抱頭痛哭,家裡一來電話,他立刻換上漫不經心的口吻:我在外面玩兒呢,最近挺好的,放心。

我有一段時間流離在外地,失業,租400一個月的破房子,床緊挨著廁所,馬桶動不動就堵,我拿馬桶戳子通半個小時,毫無動靜,搬個凳子,坐下歇歇,再通。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裡抱怨了一下熱水器忽冷忽熱的問題,我媽評論說:趕緊找物業啊!嚇得我趕緊刪了朋友圈。

——哪有什麼物業啊,我住在離市區五十幾站公交的大農村,一下樓塵土飛揚,四處的狗叫聲和著身後的大鐵門哐啷啷地響。

——我從沒讓我媽知道這些,更不敢讓她知道,我賺著微薄的稿費,吃個麵條都不敢點帶肉的。

我怕因為我們距離遙遠,我的痛苦傳達到我媽那裡,會被無限放大,她會愧疚、會自責、會擔心、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我又覺得無從下手,這些情緒,比我的艱難更艱難。

《我家那閨女》裡,焦俊豔父女有這樣一段對話:

焦俊豔爸爸說:“幸福一起分享,那大家都幸福,痛苦你也得分擔,那你就只剩一半的痛苦了”。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焦俊豔卻說:“痛苦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痛苦只要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報喜不報憂,是成熟的親情關係裡,最常見的狀態。

長大以後,比撒謊更可怕的事情,是連謊都不用撒了。

小學的時候,我愛吃學校門口小店裡的辣條。

五毛錢一包的麵筋條,泡足了辣油,灑滿味精和辣椒皮,油膩膩髒兮兮的三無產品,吃起來又鮮又辣又得勁。

小學離我家不過五分鐘腳程,在我買了辣條邊走邊吃的時候,經常能撞見出來遛彎的我爸,或者心血來潮來接我放學的我媽,遠遠望見了他們的身影,我飛快的把剩下的辣條扔進垃圾桶,再把嘴巴里的咀嚼乾淨。

"

年輕人為了溜出門對父母說謊,成年人為了留在家對朋友說謊。

仔細想了想,還真的是這樣。

以前一放假就想在外面野,現在一有空就想著回家。

以前逮著機會在外面吃飯,現在覺得媽媽做的家常菜最好吃。

以前喜歡和朋友高談闊論,現在喜歡和爸媽聊聊天說說話。

大概因為長大了,才懂得家的重要。

三年前我從體制裡辭職出來,原本找好了新工作,臨上崗HR變了卦,削去了許多福利,我一慪氣,推掉了offer,從無縫銜接變成徹底失業。

吃飯的時候我埋頭刷招聘網站,刷著刷著抬頭問我爸:我要是這輩子都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啊。

我爸笑笑說:能怎麼辦,我養你唄。

有人說“我養你”是世界上最毒的情話,但是從爸爸口中說出來,完全不一樣。

這是世界上最可靠的靠山。

可是,我也想養我爸爸,也想讓他無憂無慮地,過和我小時候一樣快樂的生活。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關係,要靠“撒謊”來維持。

小時候對媽爸撒謊:我不舒服,想請假,不去上課了。

長大後對媽爸撒謊:我挺好的,身體沒問題,你先休息吧,我做完手頭工作就去睡。

小時候問爸媽要錢買東西,報雙倍價格,長大後花錢給爸媽買東西,只報一半的價格。

小時候為多要零花錢對爸媽撒謊,長大後為不讓爸媽擔心,總騙他們說自己有錢。

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成年人說話,怎麼能叫撒謊呢?

我上大學那會,有次在QQ群裡,一個年長一些的朋友說,曾經有個熟識的網友問她借幾百塊,她二話不說就借了,後來那人還了錢,還寄了一份家鄉的土特產給她。

我說:你真是膽子大。一般人有了困難,都先找家人,再找身邊朋友,再不濟才會想到有些距離的網友。這樣的人找我我肯定是不借的,他到底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家底,還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信任?

朋友意味深長地對我說:無雙,你還小,還不知道,有很多難處,是不想向家裡人開口的。

後來我慢慢長大,慢慢才懂得這樣的感受。

有位朋友,前幾年離了家鄉去大城市打拼,每月2000塊工資,1000塊房租,寧願吃半個月泡麵,也不向家裡開口要錢。

另一個朋友,前陣子創業失敗欠了十幾萬,拿著信用卡+各種貸款+工資,拆東牆補西牆地週轉了好久才慢慢還上,每天急得睡不著覺,一嘴的燎泡,和我們一起喝酒的時候抱頭痛哭,家裡一來電話,他立刻換上漫不經心的口吻:我在外面玩兒呢,最近挺好的,放心。

我有一段時間流離在外地,失業,租400一個月的破房子,床緊挨著廁所,馬桶動不動就堵,我拿馬桶戳子通半個小時,毫無動靜,搬個凳子,坐下歇歇,再通。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裡抱怨了一下熱水器忽冷忽熱的問題,我媽評論說:趕緊找物業啊!嚇得我趕緊刪了朋友圈。

——哪有什麼物業啊,我住在離市區五十幾站公交的大農村,一下樓塵土飛揚,四處的狗叫聲和著身後的大鐵門哐啷啷地響。

——我從沒讓我媽知道這些,更不敢讓她知道,我賺著微薄的稿費,吃個麵條都不敢點帶肉的。

我怕因為我們距離遙遠,我的痛苦傳達到我媽那裡,會被無限放大,她會愧疚、會自責、會擔心、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我又覺得無從下手,這些情緒,比我的艱難更艱難。

《我家那閨女》裡,焦俊豔父女有這樣一段對話:

焦俊豔爸爸說:“幸福一起分享,那大家都幸福,痛苦你也得分擔,那你就只剩一半的痛苦了”。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焦俊豔卻說:“痛苦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痛苦只要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報喜不報憂,是成熟的親情關係裡,最常見的狀態。

長大以後,比撒謊更可怕的事情,是連謊都不用撒了。

小學的時候,我愛吃學校門口小店裡的辣條。

五毛錢一包的麵筋條,泡足了辣油,灑滿味精和辣椒皮,油膩膩髒兮兮的三無產品,吃起來又鮮又辣又得勁。

小學離我家不過五分鐘腳程,在我買了辣條邊走邊吃的時候,經常能撞見出來遛彎的我爸,或者心血來潮來接我放學的我媽,遠遠望見了他們的身影,我飛快的把剩下的辣條扔進垃圾桶,再把嘴巴里的咀嚼乾淨。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他們哪裡能由得我吃這種小作坊生產的垃圾食品,逮著了免不了一頓罵。

油腥子味兒藏不住,我爸便質問我:你是不是又吃辣條了?

“沒有。”我哪敢說實話,抵死否認。

他聳聳肩,一副明瞭了又不想逼我太緊的樣子,第N+1次給我念叨食品衛生問題。

知錯知錯,堅決不改。

長大以後我自然不再稀罕這些廉價的小零嘴,但也難免有嘴饞的時候。

有一次逛街,我隨手就買了一包辣條放包裡,現在辣條漲了價,還抽了真空,看著居然有點高級。

回家以後我媽幫我收拾包,發現辣條之後,問我是什麼。

我怕她像小時候一樣罵我“這麼大個人了還吃這種沒正形的東西”,隨口糊弄說:就是個吃的,你放那吧。

過幾天我發現,這包辣條被我媽放進了冰箱裡。

她覺得我買的什麼東西都好,都重要,要保鮮。

我暗自打算哪天偷摸著吃了算了。

沒想到第二天,我爸就把這包辣條,炒成了一盤菜。

他說:我也不知道你這個東西是什麼,怕放過期了浪費,就拿出來炒炒吃了,說完還認真地徵求我意見,問我這麼炒著好不好吃。

我看他們的樣子不像開玩笑,忽然心頭一酸,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小時候,他們可以蠻橫地判斷,辣條不衛生、不健康,偷吃辣條的小孩要捱揍。

現在我長大了,他們對我的一切都畢恭畢敬,一包廉價的辣條,要放冰箱裡,要和掐頭去尾的蘆蒿炒成一盤菜,還要看我臉色行事,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讓我不滿意。

辣條還是辣條,我還是那個饞嘴的我,可是我爸媽,心態變了。

他們覺得我有了學識,有了本事,事事都要聽我的意見。

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吃辣條了,我不用再撒謊了。

可是,我多麼懷念那個我還要撒謊、還怕他們的時候。

那時候,他們頂天立地,無所不能。

奇葩說有一集辯題,叫“在外過得不好要不要告訴父母”,辯手傅首爾有一段擲地有聲的話:

父母對待我們的不開心,比我們自己要認真的多,有時候,你過去了,他們過不去。

"

年輕人為了溜出門對父母說謊,成年人為了留在家對朋友說謊。

仔細想了想,還真的是這樣。

以前一放假就想在外面野,現在一有空就想著回家。

以前逮著機會在外面吃飯,現在覺得媽媽做的家常菜最好吃。

以前喜歡和朋友高談闊論,現在喜歡和爸媽聊聊天說說話。

大概因為長大了,才懂得家的重要。

三年前我從體制裡辭職出來,原本找好了新工作,臨上崗HR變了卦,削去了許多福利,我一慪氣,推掉了offer,從無縫銜接變成徹底失業。

吃飯的時候我埋頭刷招聘網站,刷著刷著抬頭問我爸:我要是這輩子都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啊。

我爸笑笑說:能怎麼辦,我養你唄。

有人說“我養你”是世界上最毒的情話,但是從爸爸口中說出來,完全不一樣。

這是世界上最可靠的靠山。

可是,我也想養我爸爸,也想讓他無憂無慮地,過和我小時候一樣快樂的生活。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關係,要靠“撒謊”來維持。

小時候對媽爸撒謊:我不舒服,想請假,不去上課了。

長大後對媽爸撒謊:我挺好的,身體沒問題,你先休息吧,我做完手頭工作就去睡。

小時候問爸媽要錢買東西,報雙倍價格,長大後花錢給爸媽買東西,只報一半的價格。

小時候為多要零花錢對爸媽撒謊,長大後為不讓爸媽擔心,總騙他們說自己有錢。

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成年人說話,怎麼能叫撒謊呢?

我上大學那會,有次在QQ群裡,一個年長一些的朋友說,曾經有個熟識的網友問她借幾百塊,她二話不說就借了,後來那人還了錢,還寄了一份家鄉的土特產給她。

我說:你真是膽子大。一般人有了困難,都先找家人,再找身邊朋友,再不濟才會想到有些距離的網友。這樣的人找我我肯定是不借的,他到底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家底,還是掏空了親朋好友的信任?

朋友意味深長地對我說:無雙,你還小,還不知道,有很多難處,是不想向家裡人開口的。

後來我慢慢長大,慢慢才懂得這樣的感受。

有位朋友,前幾年離了家鄉去大城市打拼,每月2000塊工資,1000塊房租,寧願吃半個月泡麵,也不向家裡開口要錢。

另一個朋友,前陣子創業失敗欠了十幾萬,拿著信用卡+各種貸款+工資,拆東牆補西牆地週轉了好久才慢慢還上,每天急得睡不著覺,一嘴的燎泡,和我們一起喝酒的時候抱頭痛哭,家裡一來電話,他立刻換上漫不經心的口吻:我在外面玩兒呢,最近挺好的,放心。

我有一段時間流離在外地,失業,租400一個月的破房子,床緊挨著廁所,馬桶動不動就堵,我拿馬桶戳子通半個小時,毫無動靜,搬個凳子,坐下歇歇,再通。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裡抱怨了一下熱水器忽冷忽熱的問題,我媽評論說:趕緊找物業啊!嚇得我趕緊刪了朋友圈。

——哪有什麼物業啊,我住在離市區五十幾站公交的大農村,一下樓塵土飛揚,四處的狗叫聲和著身後的大鐵門哐啷啷地響。

——我從沒讓我媽知道這些,更不敢讓她知道,我賺著微薄的稿費,吃個麵條都不敢點帶肉的。

我怕因為我們距離遙遠,我的痛苦傳達到我媽那裡,會被無限放大,她會愧疚、會自責、會擔心、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我又覺得無從下手,這些情緒,比我的艱難更艱難。

《我家那閨女》裡,焦俊豔父女有這樣一段對話:

焦俊豔爸爸說:“幸福一起分享,那大家都幸福,痛苦你也得分擔,那你就只剩一半的痛苦了”。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焦俊豔卻說:“痛苦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痛苦只要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報喜不報憂,是成熟的親情關係裡,最常見的狀態。

長大以後,比撒謊更可怕的事情,是連謊都不用撒了。

小學的時候,我愛吃學校門口小店裡的辣條。

五毛錢一包的麵筋條,泡足了辣油,灑滿味精和辣椒皮,油膩膩髒兮兮的三無產品,吃起來又鮮又辣又得勁。

小學離我家不過五分鐘腳程,在我買了辣條邊走邊吃的時候,經常能撞見出來遛彎的我爸,或者心血來潮來接我放學的我媽,遠遠望見了他們的身影,我飛快的把剩下的辣條扔進垃圾桶,再把嘴巴里的咀嚼乾淨。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他們哪裡能由得我吃這種小作坊生產的垃圾食品,逮著了免不了一頓罵。

油腥子味兒藏不住,我爸便質問我:你是不是又吃辣條了?

“沒有。”我哪敢說實話,抵死否認。

他聳聳肩,一副明瞭了又不想逼我太緊的樣子,第N+1次給我念叨食品衛生問題。

知錯知錯,堅決不改。

長大以後我自然不再稀罕這些廉價的小零嘴,但也難免有嘴饞的時候。

有一次逛街,我隨手就買了一包辣條放包裡,現在辣條漲了價,還抽了真空,看著居然有點高級。

回家以後我媽幫我收拾包,發現辣條之後,問我是什麼。

我怕她像小時候一樣罵我“這麼大個人了還吃這種沒正形的東西”,隨口糊弄說:就是個吃的,你放那吧。

過幾天我發現,這包辣條被我媽放進了冰箱裡。

她覺得我買的什麼東西都好,都重要,要保鮮。

我暗自打算哪天偷摸著吃了算了。

沒想到第二天,我爸就把這包辣條,炒成了一盤菜。

他說:我也不知道你這個東西是什麼,怕放過期了浪費,就拿出來炒炒吃了,說完還認真地徵求我意見,問我這麼炒著好不好吃。

我看他們的樣子不像開玩笑,忽然心頭一酸,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小時候,他們可以蠻橫地判斷,辣條不衛生、不健康,偷吃辣條的小孩要捱揍。

現在我長大了,他們對我的一切都畢恭畢敬,一包廉價的辣條,要放冰箱裡,要和掐頭去尾的蘆蒿炒成一盤菜,還要看我臉色行事,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讓我不滿意。

辣條還是辣條,我還是那個饞嘴的我,可是我爸媽,心態變了。

他們覺得我有了學識,有了本事,事事都要聽我的意見。

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吃辣條了,我不用再撒謊了。

可是,我多麼懷念那個我還要撒謊、還怕他們的時候。

那時候,他們頂天立地,無所不能。

奇葩說有一集辯題,叫“在外過得不好要不要告訴父母”,辯手傅首爾有一段擲地有聲的話:

父母對待我們的不開心,比我們自己要認真的多,有時候,你過去了,他們過不去。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關係?”“撒謊。”

你們說要誠實要溝通,我都同意,但父母子女之間,最誠實的溝通,往往帶來的是最真實的愧疚感,那種幫不上忙的愧疚,那種無能為力的難受,比具體的不開心,更難過去。

我們說謊不是選擇逃避,只是選擇了一種更舒服的方式來相處。

親子關係就像內褲,每條都不同,樣子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舒服。

不過,也有些人通過撒謊尋求的“舒服”,跟別人不一樣,他們:

小時候撒謊再也不理爸媽了,轉臉繼續黏著爸爸媽媽撒嬌;

長大後天天在朋友圈裡轉發要父親節母親節我要對媽爸好點,轉發完了忘得一乾二淨。

他們的撒謊,只為了滿足一下自己內心“孝順”的需求。

願我們,都不要做這樣的成年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