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第一所國立大學建在這個地方'

"
"
江西第一所國立大學建在這個地方

1940年6月,國立中正大學籌備委員會在江西省泰和縣正式成立,擇定泰和杏嶺為校址,並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國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驌為首任校長。1940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鬍先驌正式上任。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泰和縣杏嶺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入學時,地處山區的杏嶺校區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房子,校本部和圖書館這兩棟建築算是相對“宏偉”,也僅兩層高;其餘的建築,包括大禮堂、實驗室皆是木屋青瓦。圖書館是絕大多數學人流連忘返的聖地,晚飯後圖書館就是一個超級自習室,大夥齊聚於此,吸取知識的營養,共享難得的寧靜。實驗室附近的幾幢教師住宅,經常被登門拜師、虛心學藝的學生們踏破門檻,每到晚上11點左右要熄燈時,杏嶺校區沉浸在一片安謐之中,蔡方蔭、左景媛等教授還是熱情地接待來訪的學生們,耐心地為他們答疑解惑。艱苦的環境,並不影響學子們求學之餘豐富自己的生活。那時候的中正大學,幾乎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手抄院報,雖然簡單,但是發行量還不錯。集郵社、詩歌朗誦社、讀書社等社團在建校後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當年的師生都還記得:“乘公共汽車來校,汽車終點站即在校大門一側。”所謂的大門無非是一座竹扎兀形牌坊,青松點綴其間。

"
江西第一所國立大學建在這個地方

1940年6月,國立中正大學籌備委員會在江西省泰和縣正式成立,擇定泰和杏嶺為校址,並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國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驌為首任校長。1940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鬍先驌正式上任。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泰和縣杏嶺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入學時,地處山區的杏嶺校區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房子,校本部和圖書館這兩棟建築算是相對“宏偉”,也僅兩層高;其餘的建築,包括大禮堂、實驗室皆是木屋青瓦。圖書館是絕大多數學人流連忘返的聖地,晚飯後圖書館就是一個超級自習室,大夥齊聚於此,吸取知識的營養,共享難得的寧靜。實驗室附近的幾幢教師住宅,經常被登門拜師、虛心學藝的學生們踏破門檻,每到晚上11點左右要熄燈時,杏嶺校區沉浸在一片安謐之中,蔡方蔭、左景媛等教授還是熱情地接待來訪的學生們,耐心地為他們答疑解惑。艱苦的環境,並不影響學子們求學之餘豐富自己的生活。那時候的中正大學,幾乎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手抄院報,雖然簡單,但是發行量還不錯。集郵社、詩歌朗誦社、讀書社等社團在建校後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當年的師生都還記得:“乘公共汽車來校,汽車終點站即在校大門一側。”所謂的大門無非是一座竹扎兀形牌坊,青松點綴其間。

江西第一所國立大學建在這個地方

國立中正大學創辦後,始設文法、工、農3個學院18個專業和1個研究部,吸收了大批東南地區的青年學生,還吸引了大批教授專家前來執教。學校創辦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學回來的教授30人)、研究員18人、講師22人、助教27人,職員136人,在校生有628人。胡校長上任後,知人善用、廣納才賢,在“名人名校”的辦學構想下,許多一流學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有眾多江西籍學者,在愛鄉愛國的熱忱之下,紛紛放棄原有優越的工作條件,報效桑梓來正大任教。中正大學名家彙集,成為一時之盛。至1944年4月胡先驌先生辭職離任之時,校本部已擁有專職教師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們中有從本省“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窠、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顯微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的環境從西南大後方前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也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里來贛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學校還聘有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如楊惟義、陳封懷、張肇騫、嚴楚江、何琦、代立生、周蔚成、趙竹韻、伍律、楊新史、歐陽祖經、左景媛、馬博庵等。馬博庵教授任文學院院長,蔡方蔭教授任工學院院長,周拾祿教授任農學院院長。這些著名教授,肩負民族責任,以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在距抗日火線僅一百多公里的大學裡辛勤耕耘,孜孜育人,造福桑梓,在歷史的筆端上留下了堅定的背影和堅實的足跡。其中,尤其感人至深的是“抗日犧牲教授第一人”的姚顯微。

"
江西第一所國立大學建在這個地方

1940年6月,國立中正大學籌備委員會在江西省泰和縣正式成立,擇定泰和杏嶺為校址,並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國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驌為首任校長。1940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鬍先驌正式上任。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泰和縣杏嶺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入學時,地處山區的杏嶺校區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房子,校本部和圖書館這兩棟建築算是相對“宏偉”,也僅兩層高;其餘的建築,包括大禮堂、實驗室皆是木屋青瓦。圖書館是絕大多數學人流連忘返的聖地,晚飯後圖書館就是一個超級自習室,大夥齊聚於此,吸取知識的營養,共享難得的寧靜。實驗室附近的幾幢教師住宅,經常被登門拜師、虛心學藝的學生們踏破門檻,每到晚上11點左右要熄燈時,杏嶺校區沉浸在一片安謐之中,蔡方蔭、左景媛等教授還是熱情地接待來訪的學生們,耐心地為他們答疑解惑。艱苦的環境,並不影響學子們求學之餘豐富自己的生活。那時候的中正大學,幾乎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手抄院報,雖然簡單,但是發行量還不錯。集郵社、詩歌朗誦社、讀書社等社團在建校後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當年的師生都還記得:“乘公共汽車來校,汽車終點站即在校大門一側。”所謂的大門無非是一座竹扎兀形牌坊,青松點綴其間。

江西第一所國立大學建在這個地方

國立中正大學創辦後,始設文法、工、農3個學院18個專業和1個研究部,吸收了大批東南地區的青年學生,還吸引了大批教授專家前來執教。學校創辦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學回來的教授30人)、研究員18人、講師22人、助教27人,職員136人,在校生有628人。胡校長上任後,知人善用、廣納才賢,在“名人名校”的辦學構想下,許多一流學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有眾多江西籍學者,在愛鄉愛國的熱忱之下,紛紛放棄原有優越的工作條件,報效桑梓來正大任教。中正大學名家彙集,成為一時之盛。至1944年4月胡先驌先生辭職離任之時,校本部已擁有專職教師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們中有從本省“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窠、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顯微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的環境從西南大後方前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也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里來贛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學校還聘有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如楊惟義、陳封懷、張肇騫、嚴楚江、何琦、代立生、周蔚成、趙竹韻、伍律、楊新史、歐陽祖經、左景媛、馬博庵等。馬博庵教授任文學院院長,蔡方蔭教授任工學院院長,周拾祿教授任農學院院長。這些著名教授,肩負民族責任,以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在距抗日火線僅一百多公里的大學裡辛勤耕耘,孜孜育人,造福桑梓,在歷史的筆端上留下了堅定的背影和堅實的足跡。其中,尤其感人至深的是“抗日犧牲教授第一人”的姚顯微。

江西第一所國立大學建在這個地方

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

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國立中正大學隨即遷往南昌望城崗。1949年5月22日,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設政治學院、文學藝術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16個系。更名後,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以後陸續分析出江西農學院(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師範學院(江西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大學在南昌市區的舊校園內,建有姚顯微烈士紀念亭。2005年師大遷至其在南昌郊區瑤湖的新校區,校園內則有姚顯微烈士墓。並用“取之於泰和杏嶺的土,來自於泰和杏嶺的植物”修建了一所“小杏嶺書院”。1989年7月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臺灣覆校,新建校舍位於嘉義民雄境內,非常壯觀,校務蒸蒸日上。設有中國文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社會福利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所等5個研究所,立了法學院和教育學院等七大學院。中正大學的英文縮寫C.C.U. (Chung Cheng University)可以詮釋為:具競爭力的 (Competitive)、具人文關懷的(Considerate)、具團隊精神(United) 的──這也是新時代人們對所有中正人的期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