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黃帝內經 中醫 養生 文化 體育 國醫大講堂 2019-07-03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為了弘揚祖國中醫文化,提高臨床實戰技術,培養更多的中醫技術人才,我中心隆重推出:北京名師授課+醫院實習實戰班。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又說:百病生於氣也

這裡”氣”所指的是情志。“怒則氣上”怒就是發怒,“喜則氣緩”喜就是高興;“悲則氣消”悲是悲傷;“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ong熱)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如文所說,百病皆源於情志。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情志與臟腑的關係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人體的情志活動與臟腑有著密切的關係,其基本規律是: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這說明過度的情緒會損傷與之對應的臟腑,久之則出現相應的臟腑病變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情志與氣血的關係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氣和血是構成機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基本物質。中醫講氣對人體臟腑具有溫煦推動作用,血對人體臟腑則具有濡養作用。情志乃五臟化氣所生,氣血的運行失常會導致情志疾病,情志疾病也會導致氣血的運行異常,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人的情志,故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所以情志的變化和氣血是有著密切關係。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如何調養情志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首先要做的便是觀照內心,調整心境,做到精和神內守。

內心守靜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喝茶聞香,盤腿靜坐,甚至閒坐,都能幫助我們內視己心,擺脫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困擾。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幾個簡單方法

《黃帝內經》揭示人體疾病的根源


(1)對簡單事物保持興趣 - 日常的簡單事物就在你身邊隨時供你欣賞。不要養成以新奇為樂的習慣。

(2)多跟別人建立好的聯繫 - 人們通過與他人相處,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每個欣欣向榮的人都與密友及家人有著溫馨又可信賴的關係。當與別人在一起時,即使是假裝外向,也會表現的更大膽、健談、自信、積極主動和充滿活力,你就能從眾獲得積極情緒。

(3)保持愉悅心情,健康地生活 - 幽默風趣或歡樂輕鬆總是有益無害,而怨天尤人者卻常成為醫院常客。時刻保持好心情,遇到煩心事也要學會健康地生氣,平時多做運動,多放鬆自己。

(4)珍惜眼前好時光-有許多人生活在期望中,老是著眼於將來,完全失去了自己最有價值、最幸福的東西。

其實,無論是《黃帝內經》中的養生道理,還是飲食運動規則,乃至心智情緒調節的方法,不外乎都是些生活中的簡單道理,經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已變得自然而然。

百病源於情志,而養生之道,亦不外乎順應自然,並將之收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為我所用。

系統學習中醫,請私信回覆:醫院實習。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中醫養生方法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