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不完美媽媽 文化 日本 跳槽那些事兒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2019-09-18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關於孩子的哭,真的這麼可怕嗎?

最近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到日本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職業:“催淚師”,他的工作是專門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很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來得到情緒上的宣洩和療愈。這個職業的產生是因為日本有著過度注重集體主義和他人感受的社會文化,這要求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會被認為容易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這個文化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負面情感,這些被壓抑住的情緒就此體現,比如抑鬱、比如身體的重大疾病。報道日本從1999年至2014年自殺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就是情緒的疾病通過身體外在表現出來,而這種傷害絕對不是肉眼可見或是一兩天就表現出來的。雖然說日本這個催淚師是特有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但由此可見情緒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輩子的,同時也說明“哭”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解決一定的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哭並不可怕,而且還是很重要的表達和發洩方式,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他們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過哭來表達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現。特別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哭是最直接的表達。如果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情緒得不到合理釋放,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跟成人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候家長會問了,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各種哭鬧嗎?當然不是,它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關於孩子的哭,真的這麼可怕嗎?

最近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到日本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職業:“催淚師”,他的工作是專門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很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來得到情緒上的宣洩和療愈。這個職業的產生是因為日本有著過度注重集體主義和他人感受的社會文化,這要求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會被認為容易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這個文化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負面情感,這些被壓抑住的情緒就此體現,比如抑鬱、比如身體的重大疾病。報道日本從1999年至2014年自殺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就是情緒的疾病通過身體外在表現出來,而這種傷害絕對不是肉眼可見或是一兩天就表現出來的。雖然說日本這個催淚師是特有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但由此可見情緒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輩子的,同時也說明“哭”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解決一定的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哭並不可怕,而且還是很重要的表達和發洩方式,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他們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過哭來表達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現。特別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哭是最直接的表達。如果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情緒得不到合理釋放,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跟成人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候家長會問了,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各種哭鬧嗎?當然不是,它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一、有的孩子情感天生就比較豐富。

有的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多淚,就如同我們成人一樣,有的人情感就相對比較豐富,遇到點事特別容易感動,或者喜歡流淚。這樣的孩子情感飽滿,你就算不讓他哭,他也控制不住自己。遇到這樣的孩子越不理解他,讓他合理釋放,他就哭得越厲害。

二、只要哭,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

這種刻意的、反覆的哭,其實孩子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往往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這種方式的卻是我們大人自己。比如孩子想要點什麼東西,爸媽不給,但是孩子一哭,爸媽馬上一心疼了,立刻就滿足了孩子。這種情況下,哭不單純是孩子情緒的出口,更成為了孩子和大人談條件的“工具”了。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種迫於環境的壓力,大人的立刻滿足就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哭泣。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哭“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可以隨時控制大人。想要的時候就啟動一下,要求就被滿足了。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關於孩子的哭,真的這麼可怕嗎?

最近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到日本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職業:“催淚師”,他的工作是專門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很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來得到情緒上的宣洩和療愈。這個職業的產生是因為日本有著過度注重集體主義和他人感受的社會文化,這要求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會被認為容易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這個文化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負面情感,這些被壓抑住的情緒就此體現,比如抑鬱、比如身體的重大疾病。報道日本從1999年至2014年自殺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就是情緒的疾病通過身體外在表現出來,而這種傷害絕對不是肉眼可見或是一兩天就表現出來的。雖然說日本這個催淚師是特有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但由此可見情緒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輩子的,同時也說明“哭”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解決一定的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哭並不可怕,而且還是很重要的表達和發洩方式,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他們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過哭來表達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現。特別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哭是最直接的表達。如果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情緒得不到合理釋放,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跟成人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候家長會問了,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各種哭鬧嗎?當然不是,它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一、有的孩子情感天生就比較豐富。

有的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多淚,就如同我們成人一樣,有的人情感就相對比較豐富,遇到點事特別容易感動,或者喜歡流淚。這樣的孩子情感飽滿,你就算不讓他哭,他也控制不住自己。遇到這樣的孩子越不理解他,讓他合理釋放,他就哭得越厲害。

二、只要哭,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

這種刻意的、反覆的哭,其實孩子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往往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這種方式的卻是我們大人自己。比如孩子想要點什麼東西,爸媽不給,但是孩子一哭,爸媽馬上一心疼了,立刻就滿足了孩子。這種情況下,哭不單純是孩子情緒的出口,更成為了孩子和大人談條件的“工具”了。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種迫於環境的壓力,大人的立刻滿足就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哭泣。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哭“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可以隨時控制大人。想要的時候就啟動一下,要求就被滿足了。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孩子想通過哭來獲得大人的關注。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裡面是一個2歲左右的外國小孩,他在自己的房間不小心的摔倒了,自己哭了半天發現沒人理他,於是他就站起來走到媽媽看得見也聽得到他的地方躺下繼續哭。這位媽媽也很有意思,故意裝作沒看見直接走開了,於是這個小孩再次停止哭泣站起來,又走到了媽媽看得到的地方,重複剛才的動作,躺在地上哭,重複幾個輪迴後,視頻結束了。

這個視頻看得我們哭笑不得,感慨這個小孩特別聰明,知道哭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更知道在媽媽看得到的時候哭才有意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觀察媽媽的反應,原來媽媽是知道孩子在尋求關注的,她只是故意在測試孩子是不是真的摔疼了需要幫助。

可見這樣的哭,更多時候只是在尋求大人的關注而已。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關於孩子的哭,真的這麼可怕嗎?

最近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到日本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職業:“催淚師”,他的工作是專門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很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來得到情緒上的宣洩和療愈。這個職業的產生是因為日本有著過度注重集體主義和他人感受的社會文化,這要求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會被認為容易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這個文化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負面情感,這些被壓抑住的情緒就此體現,比如抑鬱、比如身體的重大疾病。報道日本從1999年至2014年自殺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就是情緒的疾病通過身體外在表現出來,而這種傷害絕對不是肉眼可見或是一兩天就表現出來的。雖然說日本這個催淚師是特有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但由此可見情緒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輩子的,同時也說明“哭”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解決一定的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哭並不可怕,而且還是很重要的表達和發洩方式,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他們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過哭來表達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現。特別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哭是最直接的表達。如果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情緒得不到合理釋放,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跟成人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候家長會問了,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各種哭鬧嗎?當然不是,它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一、有的孩子情感天生就比較豐富。

有的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多淚,就如同我們成人一樣,有的人情感就相對比較豐富,遇到點事特別容易感動,或者喜歡流淚。這樣的孩子情感飽滿,你就算不讓他哭,他也控制不住自己。遇到這樣的孩子越不理解他,讓他合理釋放,他就哭得越厲害。

二、只要哭,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

這種刻意的、反覆的哭,其實孩子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往往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這種方式的卻是我們大人自己。比如孩子想要點什麼東西,爸媽不給,但是孩子一哭,爸媽馬上一心疼了,立刻就滿足了孩子。這種情況下,哭不單純是孩子情緒的出口,更成為了孩子和大人談條件的“工具”了。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種迫於環境的壓力,大人的立刻滿足就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哭泣。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哭“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可以隨時控制大人。想要的時候就啟動一下,要求就被滿足了。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孩子想通過哭來獲得大人的關注。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裡面是一個2歲左右的外國小孩,他在自己的房間不小心的摔倒了,自己哭了半天發現沒人理他,於是他就站起來走到媽媽看得見也聽得到他的地方躺下繼續哭。這位媽媽也很有意思,故意裝作沒看見直接走開了,於是這個小孩再次停止哭泣站起來,又走到了媽媽看得到的地方,重複剛才的動作,躺在地上哭,重複幾個輪迴後,視頻結束了。

這個視頻看得我們哭笑不得,感慨這個小孩特別聰明,知道哭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更知道在媽媽看得到的時候哭才有意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觀察媽媽的反應,原來媽媽是知道孩子在尋求關注的,她只是故意在測試孩子是不是真的摔疼了需要幫助。

可見這樣的哭,更多時候只是在尋求大人的關注而已。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上面幾個情況我們知道了,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只有需求不被滿足或則會過度滿足的時候,孩子才會把哭當成工具來使用。那麼面對孩子的哭,我們可以這麼做,並用合適的方式來對待它。

一、允許孩子情緒的正常流露,看見孩子情緒表達的需要。

當孩子真的是表達悲傷、情緒宣洩的時候,建議家長採取理解、擁抱、共情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的壓力。

比如孩子害怕拔牙,害怕打針,可以先擁抱孩子,真誠的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害怕,媽媽小時候也很害怕打針,甚至還會裝肚子疼或者逃跑不打針,所以媽媽很能理解你的情緒,如果你很難受就在媽媽懷裡哭一下吧。”

這樣的話一說,大部分孩子在情緒獲得理解之後會哭得更厲害或者停止哭鬧,因為他們感受到情緒被看見,被理解的心情,他們的安全感自然就來了。這時候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坐在孩子旁邊,陪伴孩子就夠了。

如果我們長期能有這樣的陪伴、理解、同情的方式,對孩子的哭不予指責、壓制,那麼孩子慢慢哭的次數就會減少。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關於孩子的哭,真的這麼可怕嗎?

最近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到日本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職業:“催淚師”,他的工作是專門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很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來得到情緒上的宣洩和療愈。這個職業的產生是因為日本有著過度注重集體主義和他人感受的社會文化,這要求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會被認為容易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這個文化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負面情感,這些被壓抑住的情緒就此體現,比如抑鬱、比如身體的重大疾病。報道日本從1999年至2014年自殺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就是情緒的疾病通過身體外在表現出來,而這種傷害絕對不是肉眼可見或是一兩天就表現出來的。雖然說日本這個催淚師是特有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但由此可見情緒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輩子的,同時也說明“哭”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解決一定的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哭並不可怕,而且還是很重要的表達和發洩方式,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他們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過哭來表達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現。特別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哭是最直接的表達。如果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情緒得不到合理釋放,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跟成人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候家長會問了,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各種哭鬧嗎?當然不是,它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一、有的孩子情感天生就比較豐富。

有的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多淚,就如同我們成人一樣,有的人情感就相對比較豐富,遇到點事特別容易感動,或者喜歡流淚。這樣的孩子情感飽滿,你就算不讓他哭,他也控制不住自己。遇到這樣的孩子越不理解他,讓他合理釋放,他就哭得越厲害。

二、只要哭,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

這種刻意的、反覆的哭,其實孩子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往往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這種方式的卻是我們大人自己。比如孩子想要點什麼東西,爸媽不給,但是孩子一哭,爸媽馬上一心疼了,立刻就滿足了孩子。這種情況下,哭不單純是孩子情緒的出口,更成為了孩子和大人談條件的“工具”了。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種迫於環境的壓力,大人的立刻滿足就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哭泣。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哭“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可以隨時控制大人。想要的時候就啟動一下,要求就被滿足了。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孩子想通過哭來獲得大人的關注。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裡面是一個2歲左右的外國小孩,他在自己的房間不小心的摔倒了,自己哭了半天發現沒人理他,於是他就站起來走到媽媽看得見也聽得到他的地方躺下繼續哭。這位媽媽也很有意思,故意裝作沒看見直接走開了,於是這個小孩再次停止哭泣站起來,又走到了媽媽看得到的地方,重複剛才的動作,躺在地上哭,重複幾個輪迴後,視頻結束了。

這個視頻看得我們哭笑不得,感慨這個小孩特別聰明,知道哭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更知道在媽媽看得到的時候哭才有意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觀察媽媽的反應,原來媽媽是知道孩子在尋求關注的,她只是故意在測試孩子是不是真的摔疼了需要幫助。

可見這樣的哭,更多時候只是在尋求大人的關注而已。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上面幾個情況我們知道了,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只有需求不被滿足或則會過度滿足的時候,孩子才會把哭當成工具來使用。那麼面對孩子的哭,我們可以這麼做,並用合適的方式來對待它。

一、允許孩子情緒的正常流露,看見孩子情緒表達的需要。

當孩子真的是表達悲傷、情緒宣洩的時候,建議家長採取理解、擁抱、共情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的壓力。

比如孩子害怕拔牙,害怕打針,可以先擁抱孩子,真誠的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害怕,媽媽小時候也很害怕打針,甚至還會裝肚子疼或者逃跑不打針,所以媽媽很能理解你的情緒,如果你很難受就在媽媽懷裡哭一下吧。”

這樣的話一說,大部分孩子在情緒獲得理解之後會哭得更厲害或者停止哭鬧,因為他們感受到情緒被看見,被理解的心情,他們的安全感自然就來了。這時候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坐在孩子旁邊,陪伴孩子就夠了。

如果我們長期能有這樣的陪伴、理解、同情的方式,對孩子的哭不予指責、壓制,那麼孩子慢慢哭的次數就會減少。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二、家長情緒的自我控制

情緒是會被傳染的,當孩子哭的時候,或許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痛楚,激發了我們童年的創傷,於是我們被孩子的哭聲喚醒,為了避免回憶這樣的痛苦,我們會選擇和孩子的情緒對抗,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也難免變得煩躁或者生氣起來。

大腦的鏡像反應提示我們,對方激怒了我們的不良記憶,我需要逃避和反抗,於是我也採取了情緒失控的狀態來對抗對方。這時候顯然無法看到孩子真實的需要,更談不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更多的只是以情緒對抗情緒的方式來衝動解決。

所以,當孩子又出現讓你覺得煩躁,想要對抗的時候,請先冷靜一下,深深的吸一口氣,提示自己需要冷靜,或者馬上請家人幫忙看下孩子,自己離開現場,稍作冷靜。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自己馬上要激起的情緒有一個緩衝的地帶,讓自己不容易在衝動下做本能的反應,並且需要反覆的練習,反覆自我暗示和提示自己才能讓自己脫離總是用本能反應來面對孩子。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關於孩子的哭,真的這麼可怕嗎?

最近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到日本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職業:“催淚師”,他的工作是專門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很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來得到情緒上的宣洩和療愈。這個職業的產生是因為日本有著過度注重集體主義和他人感受的社會文化,這要求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會被認為容易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這個文化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負面情感,這些被壓抑住的情緒就此體現,比如抑鬱、比如身體的重大疾病。報道日本從1999年至2014年自殺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就是情緒的疾病通過身體外在表現出來,而這種傷害絕對不是肉眼可見或是一兩天就表現出來的。雖然說日本這個催淚師是特有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但由此可見情緒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輩子的,同時也說明“哭”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解決一定的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哭並不可怕,而且還是很重要的表達和發洩方式,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他們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過哭來表達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現。特別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哭是最直接的表達。如果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情緒得不到合理釋放,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跟成人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候家長會問了,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各種哭鬧嗎?當然不是,它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一、有的孩子情感天生就比較豐富。

有的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多淚,就如同我們成人一樣,有的人情感就相對比較豐富,遇到點事特別容易感動,或者喜歡流淚。這樣的孩子情感飽滿,你就算不讓他哭,他也控制不住自己。遇到這樣的孩子越不理解他,讓他合理釋放,他就哭得越厲害。

二、只要哭,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

這種刻意的、反覆的哭,其實孩子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往往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這種方式的卻是我們大人自己。比如孩子想要點什麼東西,爸媽不給,但是孩子一哭,爸媽馬上一心疼了,立刻就滿足了孩子。這種情況下,哭不單純是孩子情緒的出口,更成為了孩子和大人談條件的“工具”了。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種迫於環境的壓力,大人的立刻滿足就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哭泣。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哭“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可以隨時控制大人。想要的時候就啟動一下,要求就被滿足了。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孩子想通過哭來獲得大人的關注。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裡面是一個2歲左右的外國小孩,他在自己的房間不小心的摔倒了,自己哭了半天發現沒人理他,於是他就站起來走到媽媽看得見也聽得到他的地方躺下繼續哭。這位媽媽也很有意思,故意裝作沒看見直接走開了,於是這個小孩再次停止哭泣站起來,又走到了媽媽看得到的地方,重複剛才的動作,躺在地上哭,重複幾個輪迴後,視頻結束了。

這個視頻看得我們哭笑不得,感慨這個小孩特別聰明,知道哭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更知道在媽媽看得到的時候哭才有意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觀察媽媽的反應,原來媽媽是知道孩子在尋求關注的,她只是故意在測試孩子是不是真的摔疼了需要幫助。

可見這樣的哭,更多時候只是在尋求大人的關注而已。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上面幾個情況我們知道了,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只有需求不被滿足或則會過度滿足的時候,孩子才會把哭當成工具來使用。那麼面對孩子的哭,我們可以這麼做,並用合適的方式來對待它。

一、允許孩子情緒的正常流露,看見孩子情緒表達的需要。

當孩子真的是表達悲傷、情緒宣洩的時候,建議家長採取理解、擁抱、共情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的壓力。

比如孩子害怕拔牙,害怕打針,可以先擁抱孩子,真誠的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害怕,媽媽小時候也很害怕打針,甚至還會裝肚子疼或者逃跑不打針,所以媽媽很能理解你的情緒,如果你很難受就在媽媽懷裡哭一下吧。”

這樣的話一說,大部分孩子在情緒獲得理解之後會哭得更厲害或者停止哭鬧,因為他們感受到情緒被看見,被理解的心情,他們的安全感自然就來了。這時候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坐在孩子旁邊,陪伴孩子就夠了。

如果我們長期能有這樣的陪伴、理解、同情的方式,對孩子的哭不予指責、壓制,那麼孩子慢慢哭的次數就會減少。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二、家長情緒的自我控制

情緒是會被傳染的,當孩子哭的時候,或許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痛楚,激發了我們童年的創傷,於是我們被孩子的哭聲喚醒,為了避免回憶這樣的痛苦,我們會選擇和孩子的情緒對抗,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也難免變得煩躁或者生氣起來。

大腦的鏡像反應提示我們,對方激怒了我們的不良記憶,我需要逃避和反抗,於是我也採取了情緒失控的狀態來對抗對方。這時候顯然無法看到孩子真實的需要,更談不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更多的只是以情緒對抗情緒的方式來衝動解決。

所以,當孩子又出現讓你覺得煩躁,想要對抗的時候,請先冷靜一下,深深的吸一口氣,提示自己需要冷靜,或者馬上請家人幫忙看下孩子,自己離開現場,稍作冷靜。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自己馬上要激起的情緒有一個緩衝的地帶,讓自己不容易在衝動下做本能的反應,並且需要反覆的練習,反覆自我暗示和提示自己才能讓自己脫離總是用本能反應來面對孩子。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教會孩子除了哭以外還有其他對方式可以表達需求

有這樣一個場景,有個孩子,想要跟小朋友玩,但是小朋友不但不理他還搶了他的玩具,於是他開始大哭了起來。

這時候有的媽媽會大吼自己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東西被人搶了只會哭;有的媽媽會說,哭什麼哭,不玩就不玩。

但是有一個媽媽卻這麼處理,她蹲下身子,抱一抱正在哭泣的孩子,對孩子說:“你很傷心對嘛,因為你想跟朋友玩,但是他沒有理你,反而還拿走了你的玩具對嗎?下次如果你想跟他玩,可以用說的方式告訴他,我們可不可以一起玩?還可以用玩具邀請他加入嗎,這樣他就知道你想和他玩啦。“

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在告訴孩子,除了哭,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問題。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關於孩子的哭,真的這麼可怕嗎?

最近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到日本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職業:“催淚師”,他的工作是專門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很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來得到情緒上的宣洩和療愈。這個職業的產生是因為日本有著過度注重集體主義和他人感受的社會文化,這要求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會被認為容易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這個文化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負面情感,這些被壓抑住的情緒就此體現,比如抑鬱、比如身體的重大疾病。報道日本從1999年至2014年自殺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就是情緒的疾病通過身體外在表現出來,而這種傷害絕對不是肉眼可見或是一兩天就表現出來的。雖然說日本這個催淚師是特有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但由此可見情緒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輩子的,同時也說明“哭”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解決一定的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哭並不可怕,而且還是很重要的表達和發洩方式,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他們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過哭來表達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現。特別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哭是最直接的表達。如果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情緒得不到合理釋放,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跟成人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候家長會問了,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各種哭鬧嗎?當然不是,它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一、有的孩子情感天生就比較豐富。

有的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多淚,就如同我們成人一樣,有的人情感就相對比較豐富,遇到點事特別容易感動,或者喜歡流淚。這樣的孩子情感飽滿,你就算不讓他哭,他也控制不住自己。遇到這樣的孩子越不理解他,讓他合理釋放,他就哭得越厲害。

二、只要哭,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

這種刻意的、反覆的哭,其實孩子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往往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這種方式的卻是我們大人自己。比如孩子想要點什麼東西,爸媽不給,但是孩子一哭,爸媽馬上一心疼了,立刻就滿足了孩子。這種情況下,哭不單純是孩子情緒的出口,更成為了孩子和大人談條件的“工具”了。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種迫於環境的壓力,大人的立刻滿足就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哭泣。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哭“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可以隨時控制大人。想要的時候就啟動一下,要求就被滿足了。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孩子想通過哭來獲得大人的關注。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裡面是一個2歲左右的外國小孩,他在自己的房間不小心的摔倒了,自己哭了半天發現沒人理他,於是他就站起來走到媽媽看得見也聽得到他的地方躺下繼續哭。這位媽媽也很有意思,故意裝作沒看見直接走開了,於是這個小孩再次停止哭泣站起來,又走到了媽媽看得到的地方,重複剛才的動作,躺在地上哭,重複幾個輪迴後,視頻結束了。

這個視頻看得我們哭笑不得,感慨這個小孩特別聰明,知道哭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更知道在媽媽看得到的時候哭才有意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觀察媽媽的反應,原來媽媽是知道孩子在尋求關注的,她只是故意在測試孩子是不是真的摔疼了需要幫助。

可見這樣的哭,更多時候只是在尋求大人的關注而已。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上面幾個情況我們知道了,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只有需求不被滿足或則會過度滿足的時候,孩子才會把哭當成工具來使用。那麼面對孩子的哭,我們可以這麼做,並用合適的方式來對待它。

一、允許孩子情緒的正常流露,看見孩子情緒表達的需要。

當孩子真的是表達悲傷、情緒宣洩的時候,建議家長採取理解、擁抱、共情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的壓力。

比如孩子害怕拔牙,害怕打針,可以先擁抱孩子,真誠的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害怕,媽媽小時候也很害怕打針,甚至還會裝肚子疼或者逃跑不打針,所以媽媽很能理解你的情緒,如果你很難受就在媽媽懷裡哭一下吧。”

這樣的話一說,大部分孩子在情緒獲得理解之後會哭得更厲害或者停止哭鬧,因為他們感受到情緒被看見,被理解的心情,他們的安全感自然就來了。這時候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坐在孩子旁邊,陪伴孩子就夠了。

如果我們長期能有這樣的陪伴、理解、同情的方式,對孩子的哭不予指責、壓制,那麼孩子慢慢哭的次數就會減少。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二、家長情緒的自我控制

情緒是會被傳染的,當孩子哭的時候,或許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痛楚,激發了我們童年的創傷,於是我們被孩子的哭聲喚醒,為了避免回憶這樣的痛苦,我們會選擇和孩子的情緒對抗,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也難免變得煩躁或者生氣起來。

大腦的鏡像反應提示我們,對方激怒了我們的不良記憶,我需要逃避和反抗,於是我也採取了情緒失控的狀態來對抗對方。這時候顯然無法看到孩子真實的需要,更談不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更多的只是以情緒對抗情緒的方式來衝動解決。

所以,當孩子又出現讓你覺得煩躁,想要對抗的時候,請先冷靜一下,深深的吸一口氣,提示自己需要冷靜,或者馬上請家人幫忙看下孩子,自己離開現場,稍作冷靜。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自己馬上要激起的情緒有一個緩衝的地帶,讓自己不容易在衝動下做本能的反應,並且需要反覆的練習,反覆自我暗示和提示自己才能讓自己脫離總是用本能反應來面對孩子。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教會孩子除了哭以外還有其他對方式可以表達需求

有這樣一個場景,有個孩子,想要跟小朋友玩,但是小朋友不但不理他還搶了他的玩具,於是他開始大哭了起來。

這時候有的媽媽會大吼自己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東西被人搶了只會哭;有的媽媽會說,哭什麼哭,不玩就不玩。

但是有一個媽媽卻這麼處理,她蹲下身子,抱一抱正在哭泣的孩子,對孩子說:“你很傷心對嘛,因為你想跟朋友玩,但是他沒有理你,反而還拿走了你的玩具對嗎?下次如果你想跟他玩,可以用說的方式告訴他,我們可不可以一起玩?還可以用玩具邀請他加入嗎,這樣他就知道你想和他玩啦。“

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在告訴孩子,除了哭,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問題。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另外,也建議媽媽對用哭鬧來要求事情對孩子,明確的跟孩子說:“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你想哭可以,等你哭完了我們再來解決問題。如果你一直哭,我是不知道你需要什麼的。“這樣幾次,孩子會知道,哭不能得到什麼,反而還會讓別人不知道你的需要是什麼,情緒釋放完了之後再來好好談事情。孩子會慢慢懂得用哭來要求,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

在商店的休息區,大家馬上被邊上大聲的訓斥聲吸引過去,一位大爺滿臉怒火的對著個小孩說:“哭什麼哭,老是哭,沒次都哭,哭有什麼用啊!你到底想要幹嘛!你給我憋著!”

公共場合這樣的場景其實不難見到,儘管大人都知道這只是孩子的“哭”,但放在這個場合就不合適,因為這個“哭”不再只是情緒的表達,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比如:丟大人的臉。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我們的文化就有面子為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哭特別敏感,生怕讓別人看笑話,覺得自己管教孩子無方,於是當孩子一哭,一有情緒, 家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壓來了再說,恨不得孩子立刻、馬上、停止哭泣!控制住孩子情緒,保住面子是第一首位的,其他統統都丟到了腦後。

而當人情緒來時候,主宰本能反應的原始腦會佔上風,而控制理智的前額腦皮質則失去主要作用,這時候人會出現各種本能反應,比如像動物那樣逃跑、反擊等等行為,所以常常會出現父母情緒爆發失手傷了孩子的事件出現。同時,孩子大腦的理智部分尚未發育成熟,再加上父母的又吼又打壓,只會再次讓孩子情緒更加的失控,反而越哭越大聲,這種鏡像反應影響著孩子,也同樣再次加劇父母的情緒,噁心循環就此開始。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關於孩子的哭,真的這麼可怕嗎?

最近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到日本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職業:“催淚師”,他的工作是專門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很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來得到情緒上的宣洩和療愈。這個職業的產生是因為日本有著過度注重集體主義和他人感受的社會文化,這要求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消極的情緒,這會被認為容易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這個文化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負面情感,這些被壓抑住的情緒就此體現,比如抑鬱、比如身體的重大疾病。報道日本從1999年至2014年自殺率高居世界第一。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就是情緒的疾病通過身體外在表現出來,而這種傷害絕對不是肉眼可見或是一兩天就表現出來的。雖然說日本這個催淚師是特有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但由此可見情緒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延伸至成年甚至一輩子的,同時也說明“哭”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解決一定的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哭並不可怕,而且還是很重要的表達和發洩方式,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會,他們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通過哭來表達他的所有需要,是最本能、最原始表現。特別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哭是最直接的表達。如果一個孩子久而久之情緒得不到合理釋放,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跟成人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時候家長會問了,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各種哭鬧嗎?當然不是,它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一、有的孩子情感天生就比較豐富。

有的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多淚,就如同我們成人一樣,有的人情感就相對比較豐富,遇到點事特別容易感動,或者喜歡流淚。這樣的孩子情感飽滿,你就算不讓他哭,他也控制不住自己。遇到這樣的孩子越不理解他,讓他合理釋放,他就哭得越厲害。

二、只要哭,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

這種刻意的、反覆的哭,其實孩子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但往往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這種方式的卻是我們大人自己。比如孩子想要點什麼東西,爸媽不給,但是孩子一哭,爸媽馬上一心疼了,立刻就滿足了孩子。這種情況下,哭不單純是孩子情緒的出口,更成為了孩子和大人談條件的“工具”了。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種迫於環境的壓力,大人的立刻滿足就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哭泣。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哭“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可以隨時控制大人。想要的時候就啟動一下,要求就被滿足了。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孩子想通過哭來獲得大人的關注。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裡面是一個2歲左右的外國小孩,他在自己的房間不小心的摔倒了,自己哭了半天發現沒人理他,於是他就站起來走到媽媽看得見也聽得到他的地方躺下繼續哭。這位媽媽也很有意思,故意裝作沒看見直接走開了,於是這個小孩再次停止哭泣站起來,又走到了媽媽看得到的地方,重複剛才的動作,躺在地上哭,重複幾個輪迴後,視頻結束了。

這個視頻看得我們哭笑不得,感慨這個小孩特別聰明,知道哭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更知道在媽媽看得到的時候哭才有意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觀察媽媽的反應,原來媽媽是知道孩子在尋求關注的,她只是故意在測試孩子是不是真的摔疼了需要幫助。

可見這樣的哭,更多時候只是在尋求大人的關注而已。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上面幾個情況我們知道了,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只有需求不被滿足或則會過度滿足的時候,孩子才會把哭當成工具來使用。那麼面對孩子的哭,我們可以這麼做,並用合適的方式來對待它。

一、允許孩子情緒的正常流露,看見孩子情緒表達的需要。

當孩子真的是表達悲傷、情緒宣洩的時候,建議家長採取理解、擁抱、共情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的壓力。

比如孩子害怕拔牙,害怕打針,可以先擁抱孩子,真誠的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害怕,媽媽小時候也很害怕打針,甚至還會裝肚子疼或者逃跑不打針,所以媽媽很能理解你的情緒,如果你很難受就在媽媽懷裡哭一下吧。”

這樣的話一說,大部分孩子在情緒獲得理解之後會哭得更厲害或者停止哭鬧,因為他們感受到情緒被看見,被理解的心情,他們的安全感自然就來了。這時候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坐在孩子旁邊,陪伴孩子就夠了。

如果我們長期能有這樣的陪伴、理解、同情的方式,對孩子的哭不予指責、壓制,那麼孩子慢慢哭的次數就會減少。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二、家長情緒的自我控制

情緒是會被傳染的,當孩子哭的時候,或許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痛楚,激發了我們童年的創傷,於是我們被孩子的哭聲喚醒,為了避免回憶這樣的痛苦,我們會選擇和孩子的情緒對抗,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也難免變得煩躁或者生氣起來。

大腦的鏡像反應提示我們,對方激怒了我們的不良記憶,我需要逃避和反抗,於是我也採取了情緒失控的狀態來對抗對方。這時候顯然無法看到孩子真實的需要,更談不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更多的只是以情緒對抗情緒的方式來衝動解決。

所以,當孩子又出現讓你覺得煩躁,想要對抗的時候,請先冷靜一下,深深的吸一口氣,提示自己需要冷靜,或者馬上請家人幫忙看下孩子,自己離開現場,稍作冷靜。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自己馬上要激起的情緒有一個緩衝的地帶,讓自己不容易在衝動下做本能的反應,並且需要反覆的練習,反覆自我暗示和提示自己才能讓自己脫離總是用本能反應來面對孩子。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三、教會孩子除了哭以外還有其他對方式可以表達需求

有這樣一個場景,有個孩子,想要跟小朋友玩,但是小朋友不但不理他還搶了他的玩具,於是他開始大哭了起來。

這時候有的媽媽會大吼自己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東西被人搶了只會哭;有的媽媽會說,哭什麼哭,不玩就不玩。

但是有一個媽媽卻這麼處理,她蹲下身子,抱一抱正在哭泣的孩子,對孩子說:“你很傷心對嘛,因為你想跟朋友玩,但是他沒有理你,反而還拿走了你的玩具對嗎?下次如果你想跟他玩,可以用說的方式告訴他,我們可不可以一起玩?還可以用玩具邀請他加入嗎,這樣他就知道你想和他玩啦。“

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在告訴孩子,除了哭,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問題。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另外,也建議媽媽對用哭鬧來要求事情對孩子,明確的跟孩子說:“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你想哭可以,等你哭完了我們再來解決問題。如果你一直哭,我是不知道你需要什麼的。“這樣幾次,孩子會知道,哭不能得到什麼,反而還會讓別人不知道你的需要是什麼,情緒釋放完了之後再來好好談事情。孩子會慢慢懂得用哭來要求,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孩子的哭不可怕,被父母壓抑住的情緒疾病才可怕

哭只是孩子正常情緒的表達,大人面對孩子情緒不打壓、不責罵,不濫用,孩子就能在哭裡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