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黃帝在三門峽建都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司馬遷告訴我們,黃帝的國號為有熊,顓頊的國號為高陽。

那麼,黃帝為何把“有熊”作為國號呢?傳說黃帝的父親幫助熊氏家族剷除了殘害熊氏家族的惡魔,熊幫助黃帝的父親打敗了其他部落首領,黃帝的父親為了感恩熊,就把自己的部落叫有熊氏。黃帝建國後,就把國號叫作“有熊”。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傳說黃帝對熊情有獨鍾,他在三門峽的東南和西南看到兩座山都像熊的兩隻耳朵,就都取名為熊耳山,這就是今天陝州區西李村鄉和盧氏縣橫澗鄉的熊耳山。

宋代哲學家、詩人邵雍早就發現這一地區有兩座熊耳山,但他不知哪個是真哪個是假,為此專門寫下《辯熊耳》:“昔禹別九州,導洛自熊耳。熊耳自有兩,未審孰為是。東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書傳稱上洛,斯言得之矣。”

據當地老百姓說三門峽境內的兩座熊耳山都是真的,均由黃帝親自命名。《尚書·禹貢》說:“導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又東北,入於河。”這說明在大禹之前就有熊耳山這個地名,當地傳說熊耳山由黃帝親自命名比較可信。

黃帝的首都在哪裡呢?靈寶黃帝鑄鼎原的考古發掘,發現黃帝的首都在三門峽。著名考古學家、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李京華在《黃帝后期的首都——靈寶鑄鼎原》中說:“涿鹿戰役之後統一了大中原,在靈寶鑄鼎原建立首都,這是《史記·封禪書》記載的,在鑄鼎原建的都是‘定都’,即是永久性的正式都地。

作為正式的‘定都’標準是:一是帝王所居,二是設有祖廟,兩者缺一不可。”李京華在《一鼎三鼎和九鼎》中說:“靈寶鑄鼎原一帶,是黃帝親手建設的氏族最高‘都邑’的所在地。黃帝逝世時舉行的燔祭(天葬)——昇仙儀式,就選在鑄鼎原的祖廟重地舉行。”

著名考古學家、原河南省博物館館長許順湛在《追溯鑄鼎原的歷史輝煌》中說:“在這個龐大的聚落群團中,出現了‘金字塔’形的聚落群結構,出現了有明顯等級差別的權貴者居址,出現了禮器,同時還有凝聚87個部落的祖廟和祭壇,這樣的社會狀況,必須有酋邦國家一級的政權機構,才能駕馭87個部落、1300多個氏族、26萬多人的社會。

這時的社會,從考古學角度說屬於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時期,從歷史學角度說屬於五帝時代的黃帝時期。我曾多次撰文,認為黃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的源頭,‘鑄鼎原仰韶聚落群團’的情況,使我的認識更加堅定。”許順湛在《黃帝時代的考古學文化》中說:“據文獻記載,黃帝時已有‘五城十二樓’。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我們能否找到當時的城?在靈寶黃帝鑄鼎原的西坡遺址才發現了宮殿性質的大房子。《抱朴子·極言》說:“黃帝‘涉王屋而授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道廣成子,之具茨而事大隗。’靈寶市有黃帝鑄鼎原、黃帝陵、黃帝廟,貞觀十七年黃帝鑄鼎碑猶存。”

考古學家發現,在鑄鼎原東西柏谷、鼎湖二水兩側散存著50餘處黃帝時期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中還發現有一座550平方米的大房子,考古學家推測可能是黃帝的宮殿。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星燦帶領一班考古專家對靈寶黃帝遺址群進行發掘,取得巨大考古成果。

陳星燦說:“從黃帝遺址群發掘情況推測,無論黃帝生於何處、葬於何方,就黃帝一生來說,其大部分時間活動在靈寶一帶,靈寶陽平是黃帝的政治中心。黃帝在三門峽留下大量地名也印證了黃帝在三門峽建都之事。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地名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記錄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民族的變遷與融合、人們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

地名是歷史的記憶,不能隨意杜撰和修改,國家對地名有嚴格的管理規定。黃帝鑄鼎處稱為“鑄鼎原”;鑄鼎汲水之地,稱為鼎湖,即今天的鼎湖灣。李白在《飛龍引》詩中寫道,“鼎湖流水清且閒,軒轅去時有弓劍”。

荊山腳下有“軒轅臺”,傳說黃帝採銅鑄鼎時曾經到過此地。黃帝喜歡獨自遊玩,他獨自遊玩的山崗,人們就叫作“獨遊山”。《閿鄉縣誌》說:“獨遊山在城南三十五里。世傳黃帝常遊於此。”大王鎮有“五帝村”,傳說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個帝王蒞臨過此村。陝州區有個“高陽山”,關於高陽山的由來,據《史記》等權威史書記載,與顓頊帝高陽巡遊此山有關。顓頊帝高陽在此山巡遊,人們就將此山叫作高陽山。顓頊是黃帝的孫子,黃帝親自把帝位傳給他。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史記·五帝本紀》說:“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史記》還說,“高陽”是顓頊帝的國號,“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

黃帝駕崩之前,觀察顓頊有盛德,親自指令顓頊繼承帝位。大詩人屈原是顓頊帝高陽的後裔,並由此引以為榮,在《離騷》的開篇就寫下“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等千古名句。高陽,又被視為顓頊帝的特稱,凡涉及有高陽的地名,都與顓頊帝有聯繫。三門峽高陽山與顓頊帝有深厚的文化淵源。

顓頊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帝王,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對顓頊讚不絕口。顓頊首創九州建制,進一步拓寬華夏版圖。據《文獻通考》和《乾隆御批綱鑑》記載,中國九州建制區劃,始創於顓頊。顓頊將中國劃分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九州”從此成為中國的別稱。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靈寶黃帝遺址群被國家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工程。能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的第一位,說明國家對黃帝遺址群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黃帝在三門峽造字

文化大師餘秋雨到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作學術報告時說,我們以前認為黃帝命倉頡造字,這是不對的,或者是不完全對,實際上很多字是黃帝親自造的。據餘秋雨推斷,“蚩尤”兩個字是黃帝親自創造的。黃帝生前經常敗在一個人手下,特別厭惡這個人,就把最惡毒的兩個字送給了這個人——“蚩尤”。“蚩”是“無知,傻”的意思,“尤”是“做壞事”。

靈寶方言罵人又“傻”又壞就用“蚩”“蚩蚩”來表示。靈寶方言把“蚩”讀成“庛”,這是古今音變造成的。餘秋雨還推斷“媸”也是黃帝親自造的字,用於形容蚩尤相貌的醜陋。那麼蚩尤有多“媸”呢?餘秋雨在《黔東南考察手記(二)以美麗回答一切》中引經據典:“蚩尤,就是被妖魔化的第一典型。

妖魔化到什麼程度?《龍魚河圖》說,蚩尤和他的兄弟都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述異記》說‘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玄女傳》說,‘蚩尤變幻多方,徵風招雨,吹煙噴霧,黃帝師眾大迷’。

《志林》說,‘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 這些妖魔化的言詞,被《史記正義》《太平御覽》《廣博物志》《古今注》《初學記》等重要著作引述,影響廣遠。”今天靈寶方言罵人相貌醜陋還說“看你一臉媸相”“看你個媸媸臉”。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據餘秋雨考證,黃帝時期是遊牧文化時期,狩獵是獲取食物的重要方式。能夠獵獲一隻又大又肥的羊是最快樂的事情,黃帝造字時就認為大肥羊是最“美”的,所以羊大為“美”流傳至今。今天靈寶人說痛快、高興就用“美美地”來表示。黃帝煉丹爐下的有一個村莊名“婁底”,實際上是“爐底”,即黃帝煉丹火爐底下的村莊,靈寶方言把“盧”讀成“婁”,古音“盧”就讀作“婁”,這也是古今音變造成的。

靈寶方言還把“眼”讀作“碾”,把“藏”讀作“牆”,把“被子”讀作“披子”,把“肚子”讀作“兔子”,把“波”讀作“坡”等等,都是遠古語音傳承。我們今天許多詞語用靈寶方言讀就是標準音,如“澤被後世”中的“被”讀作“披”,“巷道”讀作“夯道”,“發酵”讀作“發叫”。靈寶保留大量黃帝時期的古音,印證了餘秋雨關於黃帝在三門峽造字的傳說,也說明黃帝文化對三門峽文化的深遠影響。

黃帝在三門峽為老百姓治病

傳說古時荊山一帶疫情嚴重,黃帝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就採首山之銅、汲湖水,鑄鼎於荊山之下。唐代虢州刺史王顏撰寫的《軒轅黃帝鑄鼎原鼎銘》碑文記載:“黃帝守一氣衍三墳,以治人之性命,乃鑄鼎茲原,鼎成上升。”

王顏所說“治人之性命”就是指黃帝煉丹砂為百姓治病之事。相傳黃帝鑄鼎成功後,黃龍來迎接黃帝昇天時,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讓他走,百姓牽衣扯袍,拽下他的靴子,拔掉了龍鬚。此間生長一種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別處皆無。人們把黃帝的衣冠、几杖埋在他鑄鼎昇天的地方,建廟祭祀,命名為黃帝鑄鼎原,故這裡就成了世人拜祖之地。

《史記》的記載和當地的傳說大同小異,《史記·孝武本紀》說:“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鑄鼎原由此得名。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李白在《飛龍引》一詩中描繪了此事:“皇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雲愁海思令人嗟。”李白說黃帝原意是煉丹砂為百姓治病,卻無意中把丹砂煉成了黃金。李白所描繪的這個傳說,與事實卻十分吻合。黃帝鑄鼎原臨近的四個鄉鎮,確實是靈寶盛產黃金的地方。

黃帝鑄鼎不僅僅是煉丹治病,還有建立神廟、祭祀諸神的用意。黃帝在靈寶鑄鼎原鑄造三鼎神器,分別祭祀天神、地神、人神。《史記·孝武本紀》說:“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黃帝昇天後,黃帝鑄鼎原又成為後人祭拜黃帝的重地。清代學者吳乘權編撰的《綱鑑易知錄》卷一《五帝記·黃帝熊氏》說:“帝採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鼎成,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

這說明早在上古時期,黃帝的重臣左徹就在黃帝鑄鼎原建廟祭祀黃帝了。清光緒年間編撰的《閿鄉縣誌》記載漢武帝在鑄鼎原建宮祭祀黃帝,說明漢武帝時期鑄鼎原就成為祭拜黃帝的重地。這也能理解司馬遷在《史記·孝武本紀》中為何寫黃帝鑄鼎昇天之事,原來是漢武帝到鑄鼎原祭祀黃帝。

黃帝正妃嫘祖在三門峽發明種桑養蠶

嫘祖是黃帝的正妃,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三門峽靈寶有兩個地名與嫘祖有關,一個是陽平鎮桑園村,另一個是函谷關鎮稠桑村。桑園村村口有個嫘祖廟,是為了紀念黃帝的正妃嫘祖而建立的。嫘祖廟以前香火非常旺盛,尤其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七,香客雲集,蔚為壯觀。

來自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界處周邊十幾個縣的少女和少婦們都身著豔麗的服裝,前來祭奠嫘祖娘娘。嫘祖娘娘是種桑養蠶的發明人。相傳有一年春天,一位妙齡女郎在靈寶陽平桑園養蠶時,巧遇尚未婚配的黃帝。黃帝看到這個美女身著一件金色彩衣,於是問美女身上穿的是什麼,美女就說是絲綢。

黃帝又問如何才能得到絲綢,美女就向黃帝講了種桑養蠶、抽絲織綢的工序。黃帝大喜,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發明創造,就拜美女為師,並請她向百官和百姓傳授種桑養蠶的訣竅。之後,黃帝就向這位美女求婚,美女爽快地答應了。這位美女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婚後,嫘祖積極組織一大群年輕女子種桑養蠶。但是絲綢生產又出現了一個瓶頸,養蠶出繭很多,但抽絲和織帛的技術水平卻跟不上要求。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就在這時,有一名又矮又黑又醜的年輕女子發明了纏絲的紡輪和織絲的織機。黃帝對此項發明大加讚賞,讓她給眾人傳授技藝。嫘祖見黃帝欣賞這位醜女,就撮合黃帝和醜女交好,黃帝又娶了這位醜女作為次妃。這位其貌不揚的妃子被後人尊稱為嫫母。

稠桑村位於函谷關古道西邊,相傳很久以前嫘祖在此地教老百姓種桑養蠶,因此地桑樹鬱鬱蔥蔥,所以叫作稠桑。稠桑村附近發現有仰韶文化遺存,說明老百姓的傳說是有一定依據的。稠桑村屬於荊山黃帝鑄鼎原遺址群的一部分。仰韶文化時期,種桑養蠶已經非常盛行,人們在居住的地方都栽植桑樹。

《左傳·僖公二年》說:“虢公敗戎於桑田。”桑田就是稠桑。“虢公敗戎於桑田”是發生在公元前658年的事情,靈寶當時屬於虢國。晉獻公欲吞併虢國,就煽動虢國西邊的犬戎從西邊攻打虢國。犬戎是居住在華陰、驪山一帶以犬為圖騰的部族。犬戎受晉國的煽動支持,貿然向虢國發動進攻,虢公率兵依靠函谷關天險,在桑田一帶擺開戰場,和犬戎展開激戰,最終打敗了犬戎,桑田一戰揚名天下。《詩經·小雅·小棄》說:“維桑與梓,必恭敬之。”後來,人們就把桑梓比作故鄉,以桑麻、農桑泛指農業。

嫘祖作為正妃對黃帝起到了輔弼、諍諫作用。詩仙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嫘祖聖地》碑文中說嫘祖“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傳說嫘祖有一天和黃帝一起冒著酷暑攀登靈寶境內的寨子山考察地勢,謀劃定鼎中原大計。嫘祖因過度勞累,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時竟然睡著了。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睡夢中只見八個貌美如花的仙女,歡呼雀躍送來一面紅色大旗,紅旗上面赫然寫著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公孫天子軍法。”仙女說奉王母娘娘之命特來送旗幟給嫘祖,你們公孫想統一中原,必須法紀嚴明。嫘祖恭敬接過紅旗,扛在肩上。嫘祖一覺醒來,有所感悟:王母娘娘是本地焦村紀家莊人,她老人家託夢給我,是讓我重視軍法建設。嫘祖把自己的感悟告訴黃帝,黃帝贊同嫘祖的想法。

嫘祖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的後代都當上了帝王,一個是顓頊帝,另一個是帝嚳帝。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說:“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放大

黃帝為什麼在三門峽一帶頻繁活動?除了建都、造字,還為百姓治病

縮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