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忍不住來個猜想:假使唐廷當時同意了高駢的作戰方案,將黃巢剿滅在廣州,是不是就不會有日後長安被攻破的事情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唐廷當時為什麼沒有同意呢?

羚羊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剛好涉及到三個方面,我們細細說來。


政治方面,朝中宰相掣肘

在長安的政事堂中,此前舉薦高駢的宰相盧攜已經在去年被罷相。高駢與新上任的三位宰相,在之前沒有過多的交集,很難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而高駢現在沒有。

而且在職的三位宰相中,豆盧瑑、崔沆兩位素不知兵。尤其是兼職兵部尚書的豆盧瑑,給予高駢極大的掣肘。

況且黃巢在廣州逗留的期間,並不是毫無作為。高駢再向朝廷上奏的同時,黃巢也在向朝廷上奏。只不過兩個人奏請的內容則是完全相反的,高駢奏請的是剿賊,而黃巢奏請的是招安。高駢本來給唐廷出的是判斷題,而黃巢的奏請將這道判斷題變成了選擇題。

剿賊or招安?

這是黃巢第二次使用招安的緩兵之策,輕車熟路。但卻是政事堂新履職的宰相們第一次應對黃巢的招安,略顯生疏。

黃巢通過浙東觀察使崔璆與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請他們代自己上奏朝廷,奏請唐廷封賞自己為天平節度使(治所在鄆州,下轄濮州、曹州)。黃巢是曹州人,黃巢想回自己的老家任職,但是朝廷很乾脆的否決了。

天平軍是中原軍事重鎮,怎麼可能拿來用做招安賊首的條件呢?

就在政事堂的宰相們打算考慮是否該選擇剿賊的時候,黃巢的第二封奏表來到了,這回黃巢要求的是廣州節度使。

這使得政事堂的宰相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忍不住來個猜想:假使唐廷當時同意了高駢的作戰方案,將黃巢剿滅在廣州,是不是就不會有日後長安被攻破的事情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唐廷當時為什麼沒有同意呢?

羚羊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剛好涉及到三個方面,我們細細說來。


政治方面,朝中宰相掣肘

在長安的政事堂中,此前舉薦高駢的宰相盧攜已經在去年被罷相。高駢與新上任的三位宰相,在之前沒有過多的交集,很難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而高駢現在沒有。

而且在職的三位宰相中,豆盧瑑、崔沆兩位素不知兵。尤其是兼職兵部尚書的豆盧瑑,給予高駢極大的掣肘。

況且黃巢在廣州逗留的期間,並不是毫無作為。高駢再向朝廷上奏的同時,黃巢也在向朝廷上奏。只不過兩個人奏請的內容則是完全相反的,高駢奏請的是剿賊,而黃巢奏請的是招安。高駢本來給唐廷出的是判斷題,而黃巢的奏請將這道判斷題變成了選擇題。

剿賊or招安?

這是黃巢第二次使用招安的緩兵之策,輕車熟路。但卻是政事堂新履職的宰相們第一次應對黃巢的招安,略顯生疏。

黃巢通過浙東觀察使崔璆與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請他們代自己上奏朝廷,奏請唐廷封賞自己為天平節度使(治所在鄆州,下轄濮州、曹州)。黃巢是曹州人,黃巢想回自己的老家任職,但是朝廷很乾脆的否決了。

天平軍是中原軍事重鎮,怎麼可能拿來用做招安賊首的條件呢?

就在政事堂的宰相們打算考慮是否該選擇剿賊的時候,黃巢的第二封奏表來到了,這回黃巢要求的是廣州節度使。

這使得政事堂的宰相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黃巢是販賣私鹽的票帥出身,非常擅長營銷策略,黃巢這次使用的策略,用現代營銷心理學理論解釋為“錨點效應”

通常來講,就是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知道了這個“錨點效應”就可以用來左右人們的決策,比如今天我們很多商家都在定價方面運用了“錨點效應”,比如:

肯德基。對於雙層雞腿堡的定價是19元,香辣雞翅(一對)11.5元,一杯中可9.5元,但是雙層雞腿堡套餐(這三樣的組合)定價卻是36元,比單買這三樣的總價格40元便宜了4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直接購買套餐,因為單品價格就是“錨點”,以此判定,購買套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肯德基所希望的。

租房子。一個裝修不咋樣的房子月租1100元,而一箇中等裝修的房子只要1200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中等裝修的房子,因為裝修不咋樣的房子就是“錨點”,以此判定,租中等裝修的房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房東所希望的。

黃巢的招安也是如此,黃巢先奏請要求封賞中原軍事重鎮天平節度使,這就是“錨點”,然後奏請要求封賞地處偏遠的廣州節度使,這一對比,政事堂的宰相們覺得封賞廣州節度使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黃巢所希望的。

但招安是大事,不是簡單的消費,政事堂的宰相們不是衝動的消費者,經過深思熟慮後,黃巢的奏請再度被否決。宰相們最終商議出,給黃巢招安的官職為率府率(東宮衛率府長官,正四品上)。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忍不住來個猜想:假使唐廷當時同意了高駢的作戰方案,將黃巢剿滅在廣州,是不是就不會有日後長安被攻破的事情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唐廷當時為什麼沒有同意呢?

羚羊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剛好涉及到三個方面,我們細細說來。


政治方面,朝中宰相掣肘

在長安的政事堂中,此前舉薦高駢的宰相盧攜已經在去年被罷相。高駢與新上任的三位宰相,在之前沒有過多的交集,很難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而高駢現在沒有。

而且在職的三位宰相中,豆盧瑑、崔沆兩位素不知兵。尤其是兼職兵部尚書的豆盧瑑,給予高駢極大的掣肘。

況且黃巢在廣州逗留的期間,並不是毫無作為。高駢再向朝廷上奏的同時,黃巢也在向朝廷上奏。只不過兩個人奏請的內容則是完全相反的,高駢奏請的是剿賊,而黃巢奏請的是招安。高駢本來給唐廷出的是判斷題,而黃巢的奏請將這道判斷題變成了選擇題。

剿賊or招安?

這是黃巢第二次使用招安的緩兵之策,輕車熟路。但卻是政事堂新履職的宰相們第一次應對黃巢的招安,略顯生疏。

黃巢通過浙東觀察使崔璆與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請他們代自己上奏朝廷,奏請唐廷封賞自己為天平節度使(治所在鄆州,下轄濮州、曹州)。黃巢是曹州人,黃巢想回自己的老家任職,但是朝廷很乾脆的否決了。

天平軍是中原軍事重鎮,怎麼可能拿來用做招安賊首的條件呢?

就在政事堂的宰相們打算考慮是否該選擇剿賊的時候,黃巢的第二封奏表來到了,這回黃巢要求的是廣州節度使。

這使得政事堂的宰相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黃巢是販賣私鹽的票帥出身,非常擅長營銷策略,黃巢這次使用的策略,用現代營銷心理學理論解釋為“錨點效應”

通常來講,就是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知道了這個“錨點效應”就可以用來左右人們的決策,比如今天我們很多商家都在定價方面運用了“錨點效應”,比如:

肯德基。對於雙層雞腿堡的定價是19元,香辣雞翅(一對)11.5元,一杯中可9.5元,但是雙層雞腿堡套餐(這三樣的組合)定價卻是36元,比單買這三樣的總價格40元便宜了4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直接購買套餐,因為單品價格就是“錨點”,以此判定,購買套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肯德基所希望的。

租房子。一個裝修不咋樣的房子月租1100元,而一箇中等裝修的房子只要1200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中等裝修的房子,因為裝修不咋樣的房子就是“錨點”,以此判定,租中等裝修的房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房東所希望的。

黃巢的招安也是如此,黃巢先奏請要求封賞中原軍事重鎮天平節度使,這就是“錨點”,然後奏請要求封賞地處偏遠的廣州節度使,這一對比,政事堂的宰相們覺得封賞廣州節度使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黃巢所希望的。

但招安是大事,不是簡單的消費,政事堂的宰相們不是衝動的消費者,經過深思熟慮後,黃巢的奏請再度被否決。宰相們最終商議出,給黃巢招安的官職為率府率(東宮衛率府長官,正四品上)。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但在他們深思熟慮的這段時間裡,黃巢的部隊已經獲得了充足的修整時間,同時招安方案的最終確立,就意味著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


經濟方面,大唐財政掣肘

任何王朝想要平定大規模叛亂,王朝中樞都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此時的大唐王朝,不具備這一點。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財政制度原因。

中唐之後,藩鎮林立,大唐王朝的財政賦稅制度改為實行兩稅法。根據《唐會要》記載,兩稅法使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開,中央有權支配的實際上只有一定數額的上供,留州、留藩鎮的部分則完全由地方去支配。

一方面這是唐廷與藩鎮的妥協共存,另一方面也確保了唐廷還有一定數額的供給來源,是適應時代的制度改革。但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唐廷的財政是完全缺乏彈性的,一旦遇到賑災救濟或者籌措軍餉等緊急情況時,唐廷便捉襟見肘了。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忍不住來個猜想:假使唐廷當時同意了高駢的作戰方案,將黃巢剿滅在廣州,是不是就不會有日後長安被攻破的事情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唐廷當時為什麼沒有同意呢?

羚羊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剛好涉及到三個方面,我們細細說來。


政治方面,朝中宰相掣肘

在長安的政事堂中,此前舉薦高駢的宰相盧攜已經在去年被罷相。高駢與新上任的三位宰相,在之前沒有過多的交集,很難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而高駢現在沒有。

而且在職的三位宰相中,豆盧瑑、崔沆兩位素不知兵。尤其是兼職兵部尚書的豆盧瑑,給予高駢極大的掣肘。

況且黃巢在廣州逗留的期間,並不是毫無作為。高駢再向朝廷上奏的同時,黃巢也在向朝廷上奏。只不過兩個人奏請的內容則是完全相反的,高駢奏請的是剿賊,而黃巢奏請的是招安。高駢本來給唐廷出的是判斷題,而黃巢的奏請將這道判斷題變成了選擇題。

剿賊or招安?

這是黃巢第二次使用招安的緩兵之策,輕車熟路。但卻是政事堂新履職的宰相們第一次應對黃巢的招安,略顯生疏。

黃巢通過浙東觀察使崔璆與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請他們代自己上奏朝廷,奏請唐廷封賞自己為天平節度使(治所在鄆州,下轄濮州、曹州)。黃巢是曹州人,黃巢想回自己的老家任職,但是朝廷很乾脆的否決了。

天平軍是中原軍事重鎮,怎麼可能拿來用做招安賊首的條件呢?

就在政事堂的宰相們打算考慮是否該選擇剿賊的時候,黃巢的第二封奏表來到了,這回黃巢要求的是廣州節度使。

這使得政事堂的宰相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黃巢是販賣私鹽的票帥出身,非常擅長營銷策略,黃巢這次使用的策略,用現代營銷心理學理論解釋為“錨點效應”

通常來講,就是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知道了這個“錨點效應”就可以用來左右人們的決策,比如今天我們很多商家都在定價方面運用了“錨點效應”,比如:

肯德基。對於雙層雞腿堡的定價是19元,香辣雞翅(一對)11.5元,一杯中可9.5元,但是雙層雞腿堡套餐(這三樣的組合)定價卻是36元,比單買這三樣的總價格40元便宜了4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直接購買套餐,因為單品價格就是“錨點”,以此判定,購買套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肯德基所希望的。

租房子。一個裝修不咋樣的房子月租1100元,而一箇中等裝修的房子只要1200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中等裝修的房子,因為裝修不咋樣的房子就是“錨點”,以此判定,租中等裝修的房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房東所希望的。

黃巢的招安也是如此,黃巢先奏請要求封賞中原軍事重鎮天平節度使,這就是“錨點”,然後奏請要求封賞地處偏遠的廣州節度使,這一對比,政事堂的宰相們覺得封賞廣州節度使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黃巢所希望的。

但招安是大事,不是簡單的消費,政事堂的宰相們不是衝動的消費者,經過深思熟慮後,黃巢的奏請再度被否決。宰相們最終商議出,給黃巢招安的官職為率府率(東宮衛率府長官,正四品上)。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但在他們深思熟慮的這段時間裡,黃巢的部隊已經獲得了充足的修整時間,同時招安方案的最終確立,就意味著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


經濟方面,大唐財政掣肘

任何王朝想要平定大規模叛亂,王朝中樞都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此時的大唐王朝,不具備這一點。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財政制度原因。

中唐之後,藩鎮林立,大唐王朝的財政賦稅制度改為實行兩稅法。根據《唐會要》記載,兩稅法使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開,中央有權支配的實際上只有一定數額的上供,留州、留藩鎮的部分則完全由地方去支配。

一方面這是唐廷與藩鎮的妥協共存,另一方面也確保了唐廷還有一定數額的供給來源,是適應時代的制度改革。但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唐廷的財政是完全缺乏彈性的,一旦遇到賑災救濟或者籌措軍餉等緊急情況時,唐廷便捉襟見肘了。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第二個歷史遺留原因。

中唐之後,河朔藩鎮,割據地方不上供;中原藩鎮,防遏河朔少上供;邊疆藩鎮,戍邊佈防少上供;只有東南藩鎮,上供最多。因此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價說“唐立國於西北而置根本於東南”。

對於離長安懸遠的東南藩鎮賦稅的過分依賴,使唐廷的財政週轉缺乏靈活性,漕運稍阻,便會陷入全國恐慌。因此中唐之後,各任唐帝用兵,常有“國力所不支”、“府藏空竭,勢不能支”、“饋運不給”等情況的記載,“財竭力盡”是大唐王朝的腹患與積弊,百年難改,所以藩鎮林立而難滅。

高駢的作戰方案確實完美,但是背後調動的兵力卻是大手筆,總計53000人,“財竭力盡”的唐廷是難以負擔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

對比此前朝廷用來平定黃巢之亂的隊伍多由中原藩鎮本鎮出兵,也多在各藩鎮各自轄區內,軍費支出可由各藩鎮負責大部分,唐廷負擔較小。而且也沒有跨轄區大規模調兵遣將的軍事行動,如按照高駢的作戰方略,大量的鎮海軍將由浙西調往廣東和湖南,唐廷負擔會非常重,基於此考慮,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也在情理之中。


軍事方面,中原藩鎮掣肘

高駢作戰方案被否決,還有一個最現實最客觀的原因就是,黃巢反唐期間,當時大唐王朝先後有九處藩鎮發生了軍亂,尤其是河東軍連續發生四起軍亂。高駢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剿滅黃巢,但所他規劃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一旦實施,勢必會給這些犯上作亂的人創造機會。

《資治通鑑》記載:

“乾符四年(877)三月,陝州軍亂,逐觀察使崔碣;貶碣杯州司馬。”

“六月,忠武都將李可封戍邊還,至邠州,迫脅主帥,索舊欠糧鹽,留止四月,闔境震驚。秋,七月,還至許州,節度命名崔安潛悉按誅之。”

“八月,鹽州軍亂,逐刺史王承顏,詔高品牛從珪往慰諭之,貶承顏象州司戶。承顏及崔碣素有政聲,以嚴肅為驕卒所逐,朝廷與貪暴致亂者同貶,時人惜之。從珪自鹽州還,軍中請以大將王宗誠為刺史。詔宗誠詣闕,將士皆釋罪,仍如優給。”

“十月,河中軍亂,逐節度使劉侔,縱兵焚掠。以京兆尹竇璟為河中宣慰制置使。”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忍不住來個猜想:假使唐廷當時同意了高駢的作戰方案,將黃巢剿滅在廣州,是不是就不會有日後長安被攻破的事情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唐廷當時為什麼沒有同意呢?

羚羊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剛好涉及到三個方面,我們細細說來。


政治方面,朝中宰相掣肘

在長安的政事堂中,此前舉薦高駢的宰相盧攜已經在去年被罷相。高駢與新上任的三位宰相,在之前沒有過多的交集,很難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而高駢現在沒有。

而且在職的三位宰相中,豆盧瑑、崔沆兩位素不知兵。尤其是兼職兵部尚書的豆盧瑑,給予高駢極大的掣肘。

況且黃巢在廣州逗留的期間,並不是毫無作為。高駢再向朝廷上奏的同時,黃巢也在向朝廷上奏。只不過兩個人奏請的內容則是完全相反的,高駢奏請的是剿賊,而黃巢奏請的是招安。高駢本來給唐廷出的是判斷題,而黃巢的奏請將這道判斷題變成了選擇題。

剿賊or招安?

這是黃巢第二次使用招安的緩兵之策,輕車熟路。但卻是政事堂新履職的宰相們第一次應對黃巢的招安,略顯生疏。

黃巢通過浙東觀察使崔璆與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請他們代自己上奏朝廷,奏請唐廷封賞自己為天平節度使(治所在鄆州,下轄濮州、曹州)。黃巢是曹州人,黃巢想回自己的老家任職,但是朝廷很乾脆的否決了。

天平軍是中原軍事重鎮,怎麼可能拿來用做招安賊首的條件呢?

就在政事堂的宰相們打算考慮是否該選擇剿賊的時候,黃巢的第二封奏表來到了,這回黃巢要求的是廣州節度使。

這使得政事堂的宰相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黃巢是販賣私鹽的票帥出身,非常擅長營銷策略,黃巢這次使用的策略,用現代營銷心理學理論解釋為“錨點效應”

通常來講,就是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知道了這個“錨點效應”就可以用來左右人們的決策,比如今天我們很多商家都在定價方面運用了“錨點效應”,比如:

肯德基。對於雙層雞腿堡的定價是19元,香辣雞翅(一對)11.5元,一杯中可9.5元,但是雙層雞腿堡套餐(這三樣的組合)定價卻是36元,比單買這三樣的總價格40元便宜了4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直接購買套餐,因為單品價格就是“錨點”,以此判定,購買套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肯德基所希望的。

租房子。一個裝修不咋樣的房子月租1100元,而一箇中等裝修的房子只要1200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中等裝修的房子,因為裝修不咋樣的房子就是“錨點”,以此判定,租中等裝修的房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房東所希望的。

黃巢的招安也是如此,黃巢先奏請要求封賞中原軍事重鎮天平節度使,這就是“錨點”,然後奏請要求封賞地處偏遠的廣州節度使,這一對比,政事堂的宰相們覺得封賞廣州節度使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黃巢所希望的。

但招安是大事,不是簡單的消費,政事堂的宰相們不是衝動的消費者,經過深思熟慮後,黃巢的奏請再度被否決。宰相們最終商議出,給黃巢招安的官職為率府率(東宮衛率府長官,正四品上)。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但在他們深思熟慮的這段時間裡,黃巢的部隊已經獲得了充足的修整時間,同時招安方案的最終確立,就意味著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


經濟方面,大唐財政掣肘

任何王朝想要平定大規模叛亂,王朝中樞都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此時的大唐王朝,不具備這一點。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財政制度原因。

中唐之後,藩鎮林立,大唐王朝的財政賦稅制度改為實行兩稅法。根據《唐會要》記載,兩稅法使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開,中央有權支配的實際上只有一定數額的上供,留州、留藩鎮的部分則完全由地方去支配。

一方面這是唐廷與藩鎮的妥協共存,另一方面也確保了唐廷還有一定數額的供給來源,是適應時代的制度改革。但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唐廷的財政是完全缺乏彈性的,一旦遇到賑災救濟或者籌措軍餉等緊急情況時,唐廷便捉襟見肘了。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第二個歷史遺留原因。

中唐之後,河朔藩鎮,割據地方不上供;中原藩鎮,防遏河朔少上供;邊疆藩鎮,戍邊佈防少上供;只有東南藩鎮,上供最多。因此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價說“唐立國於西北而置根本於東南”。

對於離長安懸遠的東南藩鎮賦稅的過分依賴,使唐廷的財政週轉缺乏靈活性,漕運稍阻,便會陷入全國恐慌。因此中唐之後,各任唐帝用兵,常有“國力所不支”、“府藏空竭,勢不能支”、“饋運不給”等情況的記載,“財竭力盡”是大唐王朝的腹患與積弊,百年難改,所以藩鎮林立而難滅。

高駢的作戰方案確實完美,但是背後調動的兵力卻是大手筆,總計53000人,“財竭力盡”的唐廷是難以負擔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

對比此前朝廷用來平定黃巢之亂的隊伍多由中原藩鎮本鎮出兵,也多在各藩鎮各自轄區內,軍費支出可由各藩鎮負責大部分,唐廷負擔較小。而且也沒有跨轄區大規模調兵遣將的軍事行動,如按照高駢的作戰方略,大量的鎮海軍將由浙西調往廣東和湖南,唐廷負擔會非常重,基於此考慮,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也在情理之中。


軍事方面,中原藩鎮掣肘

高駢作戰方案被否決,還有一個最現實最客觀的原因就是,黃巢反唐期間,當時大唐王朝先後有九處藩鎮發生了軍亂,尤其是河東軍連續發生四起軍亂。高駢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剿滅黃巢,但所他規劃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一旦實施,勢必會給這些犯上作亂的人創造機會。

《資治通鑑》記載:

“乾符四年(877)三月,陝州軍亂,逐觀察使崔碣;貶碣杯州司馬。”

“六月,忠武都將李可封戍邊還,至邠州,迫脅主帥,索舊欠糧鹽,留止四月,闔境震驚。秋,七月,還至許州,節度命名崔安潛悉按誅之。”

“八月,鹽州軍亂,逐刺史王承顏,詔高品牛從珪往慰諭之,貶承顏象州司戶。承顏及崔碣素有政聲,以嚴肅為驕卒所逐,朝廷與貪暴致亂者同貶,時人惜之。從珪自鹽州還,軍中請以大將王宗誠為刺史。詔宗誠詣闕,將士皆釋罪,仍如優給。”

“十月,河中軍亂,逐節度使劉侔,縱兵焚掠。以京兆尹竇璟為河中宣慰制置使。”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乾符五年(878)正月,會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兼水陸發運使,代北荐饑,漕運不繼。文楚頗減軍士衣米,又用法稍峻,軍士怨怒。(李)盡忠遣(康)君立潛詣蔚州說(李)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於是(李)盡忠夜帥牙兵攻牙城,執(段)文楚及判官柳漢璋等繫獄,自知軍州事,遣召(李)克用。(李)克用帥其眾趣雲州,行收兵。”

“二月,癸酉,(李)盡忠械文楚等五人送鬥雞臺下,(李)克用令軍士玼食之,以騎踐其骸。”

“三月,湖南軍亂,都將高傑逐觀察使崔瑾。”

“五月,李國昌欲父子並據兩鎮,得大同制書,毀之,殺監軍,不受代,與李克用合兵陷遮虜軍,進擊寧武及岢嵐軍。”

“七月,(河東節度使)曹翔至晉陽。己亥,捕土團殺鄧虔者十三人,殺之。義武兵至晉陽,不解甲,歡噪求優賞,翔斬其十將一人,乃定。發義成、忠武、昭義、河陽兵會於晉陽,以御沙陀。八月,戊寅,曹翔引兵救忻州。沙陀攻岢嵐軍,陷其羅城,敗官軍於洪谷,晉陽閉門城守。

“九月,壬寅,曹翔暴薨。丙午,昭義兵大掠晉陽,坊市民自共擊之,殺千餘人,乃潰。”

“十月,詔昭義節度使李鈞、幽州節度使李可舉與吐谷渾酋長赫連鐸、白義誠、沙陀酋長安慶、薩葛酋長米海萬,合兵討李國昌父子於蔚州。十一月,甲午,岢嵐軍翻城應沙陀。丁未,以河東宣慰使崔季康為河東節度、代北行營招討使。沙陀攻石州,庚戌,崔季康救之。”

“十二月,崔季康及昭義節度使李鈞與李克用戰於洪谷,兩鎮兵敗,鈞戰死。昭義兵還至代州,士卒剽掠,代州民殺之殆盡,餘眾自鴉鳴谷走歸上黨。”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忍不住來個猜想:假使唐廷當時同意了高駢的作戰方案,將黃巢剿滅在廣州,是不是就不會有日後長安被攻破的事情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唐廷當時為什麼沒有同意呢?

羚羊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剛好涉及到三個方面,我們細細說來。


政治方面,朝中宰相掣肘

在長安的政事堂中,此前舉薦高駢的宰相盧攜已經在去年被罷相。高駢與新上任的三位宰相,在之前沒有過多的交集,很難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而高駢現在沒有。

而且在職的三位宰相中,豆盧瑑、崔沆兩位素不知兵。尤其是兼職兵部尚書的豆盧瑑,給予高駢極大的掣肘。

況且黃巢在廣州逗留的期間,並不是毫無作為。高駢再向朝廷上奏的同時,黃巢也在向朝廷上奏。只不過兩個人奏請的內容則是完全相反的,高駢奏請的是剿賊,而黃巢奏請的是招安。高駢本來給唐廷出的是判斷題,而黃巢的奏請將這道判斷題變成了選擇題。

剿賊or招安?

這是黃巢第二次使用招安的緩兵之策,輕車熟路。但卻是政事堂新履職的宰相們第一次應對黃巢的招安,略顯生疏。

黃巢通過浙東觀察使崔璆與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請他們代自己上奏朝廷,奏請唐廷封賞自己為天平節度使(治所在鄆州,下轄濮州、曹州)。黃巢是曹州人,黃巢想回自己的老家任職,但是朝廷很乾脆的否決了。

天平軍是中原軍事重鎮,怎麼可能拿來用做招安賊首的條件呢?

就在政事堂的宰相們打算考慮是否該選擇剿賊的時候,黃巢的第二封奏表來到了,這回黃巢要求的是廣州節度使。

這使得政事堂的宰相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黃巢是販賣私鹽的票帥出身,非常擅長營銷策略,黃巢這次使用的策略,用現代營銷心理學理論解釋為“錨點效應”

通常來講,就是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知道了這個“錨點效應”就可以用來左右人們的決策,比如今天我們很多商家都在定價方面運用了“錨點效應”,比如:

肯德基。對於雙層雞腿堡的定價是19元,香辣雞翅(一對)11.5元,一杯中可9.5元,但是雙層雞腿堡套餐(這三樣的組合)定價卻是36元,比單買這三樣的總價格40元便宜了4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直接購買套餐,因為單品價格就是“錨點”,以此判定,購買套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肯德基所希望的。

租房子。一個裝修不咋樣的房子月租1100元,而一箇中等裝修的房子只要1200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中等裝修的房子,因為裝修不咋樣的房子就是“錨點”,以此判定,租中等裝修的房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房東所希望的。

黃巢的招安也是如此,黃巢先奏請要求封賞中原軍事重鎮天平節度使,這就是“錨點”,然後奏請要求封賞地處偏遠的廣州節度使,這一對比,政事堂的宰相們覺得封賞廣州節度使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黃巢所希望的。

但招安是大事,不是簡單的消費,政事堂的宰相們不是衝動的消費者,經過深思熟慮後,黃巢的奏請再度被否決。宰相們最終商議出,給黃巢招安的官職為率府率(東宮衛率府長官,正四品上)。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但在他們深思熟慮的這段時間裡,黃巢的部隊已經獲得了充足的修整時間,同時招安方案的最終確立,就意味著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


經濟方面,大唐財政掣肘

任何王朝想要平定大規模叛亂,王朝中樞都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此時的大唐王朝,不具備這一點。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財政制度原因。

中唐之後,藩鎮林立,大唐王朝的財政賦稅制度改為實行兩稅法。根據《唐會要》記載,兩稅法使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開,中央有權支配的實際上只有一定數額的上供,留州、留藩鎮的部分則完全由地方去支配。

一方面這是唐廷與藩鎮的妥協共存,另一方面也確保了唐廷還有一定數額的供給來源,是適應時代的制度改革。但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唐廷的財政是完全缺乏彈性的,一旦遇到賑災救濟或者籌措軍餉等緊急情況時,唐廷便捉襟見肘了。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第二個歷史遺留原因。

中唐之後,河朔藩鎮,割據地方不上供;中原藩鎮,防遏河朔少上供;邊疆藩鎮,戍邊佈防少上供;只有東南藩鎮,上供最多。因此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價說“唐立國於西北而置根本於東南”。

對於離長安懸遠的東南藩鎮賦稅的過分依賴,使唐廷的財政週轉缺乏靈活性,漕運稍阻,便會陷入全國恐慌。因此中唐之後,各任唐帝用兵,常有“國力所不支”、“府藏空竭,勢不能支”、“饋運不給”等情況的記載,“財竭力盡”是大唐王朝的腹患與積弊,百年難改,所以藩鎮林立而難滅。

高駢的作戰方案確實完美,但是背後調動的兵力卻是大手筆,總計53000人,“財竭力盡”的唐廷是難以負擔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

對比此前朝廷用來平定黃巢之亂的隊伍多由中原藩鎮本鎮出兵,也多在各藩鎮各自轄區內,軍費支出可由各藩鎮負責大部分,唐廷負擔較小。而且也沒有跨轄區大規模調兵遣將的軍事行動,如按照高駢的作戰方略,大量的鎮海軍將由浙西調往廣東和湖南,唐廷負擔會非常重,基於此考慮,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也在情理之中。


軍事方面,中原藩鎮掣肘

高駢作戰方案被否決,還有一個最現實最客觀的原因就是,黃巢反唐期間,當時大唐王朝先後有九處藩鎮發生了軍亂,尤其是河東軍連續發生四起軍亂。高駢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剿滅黃巢,但所他規劃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一旦實施,勢必會給這些犯上作亂的人創造機會。

《資治通鑑》記載:

“乾符四年(877)三月,陝州軍亂,逐觀察使崔碣;貶碣杯州司馬。”

“六月,忠武都將李可封戍邊還,至邠州,迫脅主帥,索舊欠糧鹽,留止四月,闔境震驚。秋,七月,還至許州,節度命名崔安潛悉按誅之。”

“八月,鹽州軍亂,逐刺史王承顏,詔高品牛從珪往慰諭之,貶承顏象州司戶。承顏及崔碣素有政聲,以嚴肅為驕卒所逐,朝廷與貪暴致亂者同貶,時人惜之。從珪自鹽州還,軍中請以大將王宗誠為刺史。詔宗誠詣闕,將士皆釋罪,仍如優給。”

“十月,河中軍亂,逐節度使劉侔,縱兵焚掠。以京兆尹竇璟為河中宣慰制置使。”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乾符五年(878)正月,會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兼水陸發運使,代北荐饑,漕運不繼。文楚頗減軍士衣米,又用法稍峻,軍士怨怒。(李)盡忠遣(康)君立潛詣蔚州說(李)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於是(李)盡忠夜帥牙兵攻牙城,執(段)文楚及判官柳漢璋等繫獄,自知軍州事,遣召(李)克用。(李)克用帥其眾趣雲州,行收兵。”

“二月,癸酉,(李)盡忠械文楚等五人送鬥雞臺下,(李)克用令軍士玼食之,以騎踐其骸。”

“三月,湖南軍亂,都將高傑逐觀察使崔瑾。”

“五月,李國昌欲父子並據兩鎮,得大同制書,毀之,殺監軍,不受代,與李克用合兵陷遮虜軍,進擊寧武及岢嵐軍。”

“七月,(河東節度使)曹翔至晉陽。己亥,捕土團殺鄧虔者十三人,殺之。義武兵至晉陽,不解甲,歡噪求優賞,翔斬其十將一人,乃定。發義成、忠武、昭義、河陽兵會於晉陽,以御沙陀。八月,戊寅,曹翔引兵救忻州。沙陀攻岢嵐軍,陷其羅城,敗官軍於洪谷,晉陽閉門城守。

“九月,壬寅,曹翔暴薨。丙午,昭義兵大掠晉陽,坊市民自共擊之,殺千餘人,乃潰。”

“十月,詔昭義節度使李鈞、幽州節度使李可舉與吐谷渾酋長赫連鐸、白義誠、沙陀酋長安慶、薩葛酋長米海萬,合兵討李國昌父子於蔚州。十一月,甲午,岢嵐軍翻城應沙陀。丁未,以河東宣慰使崔季康為河東節度、代北行營招討使。沙陀攻石州,庚戌,崔季康救之。”

“十二月,崔季康及昭義節度使李鈞與李克用戰於洪谷,兩鎮兵敗,鈞戰死。昭義兵還至代州,士卒剽掠,代州民殺之殆盡,餘眾自鴉鳴谷走歸上黨。”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乾符六年(879)正月,辛未,河東軍至靜樂,士卒作亂,殺孔目官石裕等。壬申,崔季康逃歸晉陽。甲戌,都頭張鍇、郭昢帥行營兵攻東陽門,入府,殺季康。辛巳,以陝虢觀察使高潯為昭義節度使;以邠寧節度使李侃為河東節度使。”

“三月,天平軍節度使張裼薨,牙將崔君裕自知州事,淄州刺史曹全晸討誅之。”

“五月,辛卯,敕賜河東軍士銀。牙將賀公雅所部士卒作亂,焚掠三城,執孔目官王敬送馬步司。節度使李侃與監軍自由慰諭,為之斬敬於牙門,乃定。”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忍不住來個猜想:假使唐廷當時同意了高駢的作戰方案,將黃巢剿滅在廣州,是不是就不會有日後長安被攻破的事情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唐廷當時為什麼沒有同意呢?

羚羊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剛好涉及到三個方面,我們細細說來。


政治方面,朝中宰相掣肘

在長安的政事堂中,此前舉薦高駢的宰相盧攜已經在去年被罷相。高駢與新上任的三位宰相,在之前沒有過多的交集,很難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而高駢現在沒有。

而且在職的三位宰相中,豆盧瑑、崔沆兩位素不知兵。尤其是兼職兵部尚書的豆盧瑑,給予高駢極大的掣肘。

況且黃巢在廣州逗留的期間,並不是毫無作為。高駢再向朝廷上奏的同時,黃巢也在向朝廷上奏。只不過兩個人奏請的內容則是完全相反的,高駢奏請的是剿賊,而黃巢奏請的是招安。高駢本來給唐廷出的是判斷題,而黃巢的奏請將這道判斷題變成了選擇題。

剿賊or招安?

這是黃巢第二次使用招安的緩兵之策,輕車熟路。但卻是政事堂新履職的宰相們第一次應對黃巢的招安,略顯生疏。

黃巢通過浙東觀察使崔璆與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請他們代自己上奏朝廷,奏請唐廷封賞自己為天平節度使(治所在鄆州,下轄濮州、曹州)。黃巢是曹州人,黃巢想回自己的老家任職,但是朝廷很乾脆的否決了。

天平軍是中原軍事重鎮,怎麼可能拿來用做招安賊首的條件呢?

就在政事堂的宰相們打算考慮是否該選擇剿賊的時候,黃巢的第二封奏表來到了,這回黃巢要求的是廣州節度使。

這使得政事堂的宰相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黃巢是販賣私鹽的票帥出身,非常擅長營銷策略,黃巢這次使用的策略,用現代營銷心理學理論解釋為“錨點效應”

通常來講,就是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知道了這個“錨點效應”就可以用來左右人們的決策,比如今天我們很多商家都在定價方面運用了“錨點效應”,比如:

肯德基。對於雙層雞腿堡的定價是19元,香辣雞翅(一對)11.5元,一杯中可9.5元,但是雙層雞腿堡套餐(這三樣的組合)定價卻是36元,比單買這三樣的總價格40元便宜了4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直接購買套餐,因為單品價格就是“錨點”,以此判定,購買套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肯德基所希望的。

租房子。一個裝修不咋樣的房子月租1100元,而一箇中等裝修的房子只要1200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中等裝修的房子,因為裝修不咋樣的房子就是“錨點”,以此判定,租中等裝修的房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房東所希望的。

黃巢的招安也是如此,黃巢先奏請要求封賞中原軍事重鎮天平節度使,這就是“錨點”,然後奏請要求封賞地處偏遠的廣州節度使,這一對比,政事堂的宰相們覺得封賞廣州節度使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黃巢所希望的。

但招安是大事,不是簡單的消費,政事堂的宰相們不是衝動的消費者,經過深思熟慮後,黃巢的奏請再度被否決。宰相們最終商議出,給黃巢招安的官職為率府率(東宮衛率府長官,正四品上)。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但在他們深思熟慮的這段時間裡,黃巢的部隊已經獲得了充足的修整時間,同時招安方案的最終確立,就意味著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


經濟方面,大唐財政掣肘

任何王朝想要平定大規模叛亂,王朝中樞都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此時的大唐王朝,不具備這一點。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財政制度原因。

中唐之後,藩鎮林立,大唐王朝的財政賦稅制度改為實行兩稅法。根據《唐會要》記載,兩稅法使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開,中央有權支配的實際上只有一定數額的上供,留州、留藩鎮的部分則完全由地方去支配。

一方面這是唐廷與藩鎮的妥協共存,另一方面也確保了唐廷還有一定數額的供給來源,是適應時代的制度改革。但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唐廷的財政是完全缺乏彈性的,一旦遇到賑災救濟或者籌措軍餉等緊急情況時,唐廷便捉襟見肘了。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第二個歷史遺留原因。

中唐之後,河朔藩鎮,割據地方不上供;中原藩鎮,防遏河朔少上供;邊疆藩鎮,戍邊佈防少上供;只有東南藩鎮,上供最多。因此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價說“唐立國於西北而置根本於東南”。

對於離長安懸遠的東南藩鎮賦稅的過分依賴,使唐廷的財政週轉缺乏靈活性,漕運稍阻,便會陷入全國恐慌。因此中唐之後,各任唐帝用兵,常有“國力所不支”、“府藏空竭,勢不能支”、“饋運不給”等情況的記載,“財竭力盡”是大唐王朝的腹患與積弊,百年難改,所以藩鎮林立而難滅。

高駢的作戰方案確實完美,但是背後調動的兵力卻是大手筆,總計53000人,“財竭力盡”的唐廷是難以負擔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

對比此前朝廷用來平定黃巢之亂的隊伍多由中原藩鎮本鎮出兵,也多在各藩鎮各自轄區內,軍費支出可由各藩鎮負責大部分,唐廷負擔較小。而且也沒有跨轄區大規模調兵遣將的軍事行動,如按照高駢的作戰方略,大量的鎮海軍將由浙西調往廣東和湖南,唐廷負擔會非常重,基於此考慮,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也在情理之中。


軍事方面,中原藩鎮掣肘

高駢作戰方案被否決,還有一個最現實最客觀的原因就是,黃巢反唐期間,當時大唐王朝先後有九處藩鎮發生了軍亂,尤其是河東軍連續發生四起軍亂。高駢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剿滅黃巢,但所他規劃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一旦實施,勢必會給這些犯上作亂的人創造機會。

《資治通鑑》記載:

“乾符四年(877)三月,陝州軍亂,逐觀察使崔碣;貶碣杯州司馬。”

“六月,忠武都將李可封戍邊還,至邠州,迫脅主帥,索舊欠糧鹽,留止四月,闔境震驚。秋,七月,還至許州,節度命名崔安潛悉按誅之。”

“八月,鹽州軍亂,逐刺史王承顏,詔高品牛從珪往慰諭之,貶承顏象州司戶。承顏及崔碣素有政聲,以嚴肅為驕卒所逐,朝廷與貪暴致亂者同貶,時人惜之。從珪自鹽州還,軍中請以大將王宗誠為刺史。詔宗誠詣闕,將士皆釋罪,仍如優給。”

“十月,河中軍亂,逐節度使劉侔,縱兵焚掠。以京兆尹竇璟為河中宣慰制置使。”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乾符五年(878)正月,會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兼水陸發運使,代北荐饑,漕運不繼。文楚頗減軍士衣米,又用法稍峻,軍士怨怒。(李)盡忠遣(康)君立潛詣蔚州說(李)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於是(李)盡忠夜帥牙兵攻牙城,執(段)文楚及判官柳漢璋等繫獄,自知軍州事,遣召(李)克用。(李)克用帥其眾趣雲州,行收兵。”

“二月,癸酉,(李)盡忠械文楚等五人送鬥雞臺下,(李)克用令軍士玼食之,以騎踐其骸。”

“三月,湖南軍亂,都將高傑逐觀察使崔瑾。”

“五月,李國昌欲父子並據兩鎮,得大同制書,毀之,殺監軍,不受代,與李克用合兵陷遮虜軍,進擊寧武及岢嵐軍。”

“七月,(河東節度使)曹翔至晉陽。己亥,捕土團殺鄧虔者十三人,殺之。義武兵至晉陽,不解甲,歡噪求優賞,翔斬其十將一人,乃定。發義成、忠武、昭義、河陽兵會於晉陽,以御沙陀。八月,戊寅,曹翔引兵救忻州。沙陀攻岢嵐軍,陷其羅城,敗官軍於洪谷,晉陽閉門城守。

“九月,壬寅,曹翔暴薨。丙午,昭義兵大掠晉陽,坊市民自共擊之,殺千餘人,乃潰。”

“十月,詔昭義節度使李鈞、幽州節度使李可舉與吐谷渾酋長赫連鐸、白義誠、沙陀酋長安慶、薩葛酋長米海萬,合兵討李國昌父子於蔚州。十一月,甲午,岢嵐軍翻城應沙陀。丁未,以河東宣慰使崔季康為河東節度、代北行營招討使。沙陀攻石州,庚戌,崔季康救之。”

“十二月,崔季康及昭義節度使李鈞與李克用戰於洪谷,兩鎮兵敗,鈞戰死。昭義兵還至代州,士卒剽掠,代州民殺之殆盡,餘眾自鴉鳴谷走歸上黨。”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乾符六年(879)正月,辛未,河東軍至靜樂,士卒作亂,殺孔目官石裕等。壬申,崔季康逃歸晉陽。甲戌,都頭張鍇、郭昢帥行營兵攻東陽門,入府,殺季康。辛巳,以陝虢觀察使高潯為昭義節度使;以邠寧節度使李侃為河東節度使。”

“三月,天平軍節度使張裼薨,牙將崔君裕自知州事,淄州刺史曹全晸討誅之。”

“五月,辛卯,敕賜河東軍士銀。牙將賀公雅所部士卒作亂,焚掠三城,執孔目官王敬送馬步司。節度使李侃與監軍自由慰諭,為之斬敬於牙門,乃定。”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上述就是在黃巢逃竄到廣州這之前,大唐王朝發生的軍亂,我們可以統計一下,有哪些地方:

陝州軍亂(治所今河南三門峽)

忠武軍亂(治所今河南許昌)

鹽州軍亂(治所今陝西榆林定邊)

河中軍亂(治所今山西運城永濟)

大同軍亂(治所今山西大同)

湖南軍亂(治所今湖南長沙)

天平軍亂(治所今山東泰安東平)

河東軍亂(治所今山西太原)

昭義軍亂(治所今山西長治)

這九處藩鎮軍亂,大部分離長安都非常近,而黃巢遠在廣州,基於對這一客觀事實的認知,高駢舍近而求遠的平叛作戰方案被政事堂的宰相們否決,並不出人意料。

"

乾符五年,十二月,從中原突圍的黃巢攻陷了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棄城而走。

乾符六年,正月,新上任的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使)晚唐名將高駢給大唐王朝送了一個大大的開門紅。

高駢派遣麾下頭號將領張璘與三號將領樑纘兵分兩路,從浙西進入福建攻打黃巢,黃巢壓根沒有想到高駢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數次交鋒,全被敗北。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雖然黃巢之前,也多次被唐軍打敗,但黃巢擅長流寇戰術,一敗即走,確保戰鬥有生力量的延續,可以做到敗而不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璘、樑纘乃高駢手下驍將,作戰經驗豐富,分兵兩道交替進攻,將黃巢的流寇戰術完美壓制,這是黃巢自起兵以來第一次連續兵敗,軍心直接渙散。

“草賊二十四將”中的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四員大將直接投降,還有其他將校數十人也隨之降唐。

秦彥:徐州人,早年從軍,後聚集亡命之徒數百人,襲殺下邳令,盜取軍資後投奔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畢師鐸:曹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黃巢的同鄉兼同行。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為高駢軍中得力干將;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早年學文不成出家,出家乞食受挫後,依附黃巢,落草為寇。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被高駢舉薦為光州刺史,先後依附諸葛爽、李克用、朱溫,成為一方節度使,為人殘暴不仁,綽號李摩雲,五代初期知名軍閥;

許勍: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王仙芝死後依附黃巢。黃巢在福建大敗後,投降高駢。後無記載。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此前“草賊二十四將”中的:

尚君長,濮州人,草賊三把手,僅次於王仙芝與黃巢,被王仙芝派去與楊復光談判招安一事,結果中途被“前草賊招討使”宋威捕殺;

蔡溫球,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楚彥威,濮州人,王仙芝的同鄉。被派去與尚君長一起與唐廷談判,後無記載,推測被殺;

李重霸: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起兵反唐後無記載,推測陣亡;

柳彥璋,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草賊江西分部主將,被江西刺史劉秉仁刺殺;

王重隱,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柳彥璋,接著劫掠江西,死於亂軍之中;

徐唐莒,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接任王重隱,接著劫掠江西,被權宦楊復光所殺;

曹師雄,濮州人,販賣私鹽的票帥,王仙芝的同鄉兼同行。攻打湖州,被前鎮海軍節度使裴璩所殺;

劉漢宏,兗州人,任小吏,反唐跟隨王仙芝起義,後在王仙芝死後,降唐。

綜上所述,投降五人,陣亡五人,失蹤三人,如今“草賊二十四將”中只剩下十一人,其中黃巢親戚佔八人,他們分別是黃存(黃巢五哥)、黃鄴(黃巢七弟)、黃揆(黃巢八弟)、黃欽(黃巢九弟)、黃秉(黃巢十弟)、黃萬通(黃巢的侄子)、黃思厚(黃巢的侄子)和林言(黃巢小妹的兒子,最受寵)。另有外姓將領三人,濮州人柴存、濮州人常宏與汴州人王重霸。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長途跋涉四個月後才進入福建地界,本想喘息一段時間的黃巢,(詳情請看羚羊往期文章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此戰過後,軍中戰將與起兵之初相比已經減損過半,黃巢膽戰心驚,無奈只有被迫放棄福建,率領殘兵敗將一路南下,到達廣州地區。

“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其將張璘、樑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


黃巢逃到廣州後,高駢立馬上奏朝廷,請求出擊廣州討賊,並制定出完整作戰方略,兵分五路。

第一路,殿後大軍。高駢奏請朝廷封權舒州刺史郎幼復,為鎮海軍節度留後,統率鎮海軍剩餘部隊鎮守浙西。

第二路,阻擊大軍。高駢會命屢敗黃巢的麾下頭號將領張璘,率五千兵馬守郴州(今湖南郴州),阻擊黃巢北上去路。

第三路,圍追大軍。高駢會命麾下二號將領王重任率八千兵馬,先攻潮州(今廣東潮州),再攻循州(今廣東惠州),從東路圍追黃巢。

第四路,主力大軍。高駢會親率一萬大軍,過大庾嶺,經韶州(今廣東韶關)地界,南下直接進攻廣州,黃巢聽聞,必會逃竄。

第五路,堵截大軍。高駢奏請前宰相兼荊南節度使王鐸率領所部三萬駐守梧州(今廣西梧州)、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桂州(今廣西桂林)、永州(今湖南永州),堵截黃巢去路。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高駢不愧是晚唐名將,這作戰方略(如上圖所示)可以說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圍剿行動”,依據高駢部隊之前與黃巢部隊交手的戰績與其所表現出的戰力來看,如果這次作戰行動落實,黃巢從廣州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現實,唐廷卻把高駢的奏請給否了。

史載:“鎮海節度使高駢奏:‘請以權舒州刺史郎幼復充留後,守浙西,遣都知兵馬使張璘將兵五千於郴州守險,兵馬留後王重任將兵八千於循、潮二州邀遮,臣將萬人自大庾嶺趣廣州,擊黃。巢聞臣往,必當遁逃,乞敕王鐸以所部兵三萬於梧、昭、桂、永四州守險。’詔不許。”

在這之後,獲得喘息之機的黃巢,從桂州,趕上暴雨天氣,河水暴漲,乘坐竹筏順著湘江而走,經永州,進入湖南地界(這條突圍路線,與高駢料想的一模一樣),然後一路衝殺無阻至襄陽,然後轉攻鄂州、饒州、信州、池州、宣州、歙州、杭州等十五州,死灰復燃,聚攏賊兵二十萬,劍指中原,先破洛陽,最終攻下長安,大唐王朝的國都就此淪陷。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忍不住來個猜想:假使唐廷當時同意了高駢的作戰方案,將黃巢剿滅在廣州,是不是就不會有日後長安被攻破的事情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唐廷當時為什麼沒有同意呢?

羚羊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剛好涉及到三個方面,我們細細說來。


政治方面,朝中宰相掣肘

在長安的政事堂中,此前舉薦高駢的宰相盧攜已經在去年被罷相。高駢與新上任的三位宰相,在之前沒有過多的交集,很難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而高駢現在沒有。

而且在職的三位宰相中,豆盧瑑、崔沆兩位素不知兵。尤其是兼職兵部尚書的豆盧瑑,給予高駢極大的掣肘。

況且黃巢在廣州逗留的期間,並不是毫無作為。高駢再向朝廷上奏的同時,黃巢也在向朝廷上奏。只不過兩個人奏請的內容則是完全相反的,高駢奏請的是剿賊,而黃巢奏請的是招安。高駢本來給唐廷出的是判斷題,而黃巢的奏請將這道判斷題變成了選擇題。

剿賊or招安?

這是黃巢第二次使用招安的緩兵之策,輕車熟路。但卻是政事堂新履職的宰相們第一次應對黃巢的招安,略顯生疏。

黃巢通過浙東觀察使崔璆與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請他們代自己上奏朝廷,奏請唐廷封賞自己為天平節度使(治所在鄆州,下轄濮州、曹州)。黃巢是曹州人,黃巢想回自己的老家任職,但是朝廷很乾脆的否決了。

天平軍是中原軍事重鎮,怎麼可能拿來用做招安賊首的條件呢?

就在政事堂的宰相們打算考慮是否該選擇剿賊的時候,黃巢的第二封奏表來到了,這回黃巢要求的是廣州節度使。

這使得政事堂的宰相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黃巢是販賣私鹽的票帥出身,非常擅長營銷策略,黃巢這次使用的策略,用現代營銷心理學理論解釋為“錨點效應”

通常來講,就是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知道了這個“錨點效應”就可以用來左右人們的決策,比如今天我們很多商家都在定價方面運用了“錨點效應”,比如:

肯德基。對於雙層雞腿堡的定價是19元,香辣雞翅(一對)11.5元,一杯中可9.5元,但是雙層雞腿堡套餐(這三樣的組合)定價卻是36元,比單買這三樣的總價格40元便宜了4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直接購買套餐,因為單品價格就是“錨點”,以此判定,購買套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肯德基所希望的。

租房子。一個裝修不咋樣的房子月租1100元,而一箇中等裝修的房子只要1200元。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中等裝修的房子,因為裝修不咋樣的房子就是“錨點”,以此判定,租中等裝修的房子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房東所希望的。

黃巢的招安也是如此,黃巢先奏請要求封賞中原軍事重鎮天平節度使,這就是“錨點”,然後奏請要求封賞地處偏遠的廣州節度使,這一對比,政事堂的宰相們覺得封賞廣州節度使更划算一些。殊不知,這恰恰正是黃巢所希望的。

但招安是大事,不是簡單的消費,政事堂的宰相們不是衝動的消費者,經過深思熟慮後,黃巢的奏請再度被否決。宰相們最終商議出,給黃巢招安的官職為率府率(東宮衛率府長官,正四品上)。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但在他們深思熟慮的這段時間裡,黃巢的部隊已經獲得了充足的修整時間,同時招安方案的最終確立,就意味著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


經濟方面,大唐財政掣肘

任何王朝想要平定大規模叛亂,王朝中樞都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此時的大唐王朝,不具備這一點。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財政制度原因。

中唐之後,藩鎮林立,大唐王朝的財政賦稅制度改為實行兩稅法。根據《唐會要》記載,兩稅法使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開,中央有權支配的實際上只有一定數額的上供,留州、留藩鎮的部分則完全由地方去支配。

一方面這是唐廷與藩鎮的妥協共存,另一方面也確保了唐廷還有一定數額的供給來源,是適應時代的制度改革。但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唐廷的財政是完全缺乏彈性的,一旦遇到賑災救濟或者籌措軍餉等緊急情況時,唐廷便捉襟見肘了。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第二個歷史遺留原因。

中唐之後,河朔藩鎮,割據地方不上供;中原藩鎮,防遏河朔少上供;邊疆藩鎮,戍邊佈防少上供;只有東南藩鎮,上供最多。因此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價說“唐立國於西北而置根本於東南”。

對於離長安懸遠的東南藩鎮賦稅的過分依賴,使唐廷的財政週轉缺乏靈活性,漕運稍阻,便會陷入全國恐慌。因此中唐之後,各任唐帝用兵,常有“國力所不支”、“府藏空竭,勢不能支”、“饋運不給”等情況的記載,“財竭力盡”是大唐王朝的腹患與積弊,百年難改,所以藩鎮林立而難滅。

高駢的作戰方案確實完美,但是背後調動的兵力卻是大手筆,總計53000人,“財竭力盡”的唐廷是難以負擔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

對比此前朝廷用來平定黃巢之亂的隊伍多由中原藩鎮本鎮出兵,也多在各藩鎮各自轄區內,軍費支出可由各藩鎮負責大部分,唐廷負擔較小。而且也沒有跨轄區大規模調兵遣將的軍事行動,如按照高駢的作戰方略,大量的鎮海軍將由浙西調往廣東和湖南,唐廷負擔會非常重,基於此考慮,高駢的作戰方案被否決也在情理之中。


軍事方面,中原藩鎮掣肘

高駢作戰方案被否決,還有一個最現實最客觀的原因就是,黃巢反唐期間,當時大唐王朝先後有九處藩鎮發生了軍亂,尤其是河東軍連續發生四起軍亂。高駢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剿滅黃巢,但所他規劃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一旦實施,勢必會給這些犯上作亂的人創造機會。

《資治通鑑》記載:

“乾符四年(877)三月,陝州軍亂,逐觀察使崔碣;貶碣杯州司馬。”

“六月,忠武都將李可封戍邊還,至邠州,迫脅主帥,索舊欠糧鹽,留止四月,闔境震驚。秋,七月,還至許州,節度命名崔安潛悉按誅之。”

“八月,鹽州軍亂,逐刺史王承顏,詔高品牛從珪往慰諭之,貶承顏象州司戶。承顏及崔碣素有政聲,以嚴肅為驕卒所逐,朝廷與貪暴致亂者同貶,時人惜之。從珪自鹽州還,軍中請以大將王宗誠為刺史。詔宗誠詣闕,將士皆釋罪,仍如優給。”

“十月,河中軍亂,逐節度使劉侔,縱兵焚掠。以京兆尹竇璟為河中宣慰制置使。”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乾符五年(878)正月,會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兼水陸發運使,代北荐饑,漕運不繼。文楚頗減軍士衣米,又用法稍峻,軍士怨怒。(李)盡忠遣(康)君立潛詣蔚州說(李)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於是(李)盡忠夜帥牙兵攻牙城,執(段)文楚及判官柳漢璋等繫獄,自知軍州事,遣召(李)克用。(李)克用帥其眾趣雲州,行收兵。”

“二月,癸酉,(李)盡忠械文楚等五人送鬥雞臺下,(李)克用令軍士玼食之,以騎踐其骸。”

“三月,湖南軍亂,都將高傑逐觀察使崔瑾。”

“五月,李國昌欲父子並據兩鎮,得大同制書,毀之,殺監軍,不受代,與李克用合兵陷遮虜軍,進擊寧武及岢嵐軍。”

“七月,(河東節度使)曹翔至晉陽。己亥,捕土團殺鄧虔者十三人,殺之。義武兵至晉陽,不解甲,歡噪求優賞,翔斬其十將一人,乃定。發義成、忠武、昭義、河陽兵會於晉陽,以御沙陀。八月,戊寅,曹翔引兵救忻州。沙陀攻岢嵐軍,陷其羅城,敗官軍於洪谷,晉陽閉門城守。

“九月,壬寅,曹翔暴薨。丙午,昭義兵大掠晉陽,坊市民自共擊之,殺千餘人,乃潰。”

“十月,詔昭義節度使李鈞、幽州節度使李可舉與吐谷渾酋長赫連鐸、白義誠、沙陀酋長安慶、薩葛酋長米海萬,合兵討李國昌父子於蔚州。十一月,甲午,岢嵐軍翻城應沙陀。丁未,以河東宣慰使崔季康為河東節度、代北行營招討使。沙陀攻石州,庚戌,崔季康救之。”

“十二月,崔季康及昭義節度使李鈞與李克用戰於洪谷,兩鎮兵敗,鈞戰死。昭義兵還至代州,士卒剽掠,代州民殺之殆盡,餘眾自鴉鳴谷走歸上黨。”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乾符六年(879)正月,辛未,河東軍至靜樂,士卒作亂,殺孔目官石裕等。壬申,崔季康逃歸晉陽。甲戌,都頭張鍇、郭昢帥行營兵攻東陽門,入府,殺季康。辛巳,以陝虢觀察使高潯為昭義節度使;以邠寧節度使李侃為河東節度使。”

“三月,天平軍節度使張裼薨,牙將崔君裕自知州事,淄州刺史曹全晸討誅之。”

“五月,辛卯,敕賜河東軍士銀。牙將賀公雅所部士卒作亂,焚掠三城,執孔目官王敬送馬步司。節度使李侃與監軍自由慰諭,為之斬敬於牙門,乃定。”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上述就是在黃巢逃竄到廣州這之前,大唐王朝發生的軍亂,我們可以統計一下,有哪些地方:

陝州軍亂(治所今河南三門峽)

忠武軍亂(治所今河南許昌)

鹽州軍亂(治所今陝西榆林定邊)

河中軍亂(治所今山西運城永濟)

大同軍亂(治所今山西大同)

湖南軍亂(治所今湖南長沙)

天平軍亂(治所今山東泰安東平)

河東軍亂(治所今山西太原)

昭義軍亂(治所今山西長治)

這九處藩鎮軍亂,大部分離長安都非常近,而黃巢遠在廣州,基於對這一客觀事實的認知,高駢舍近而求遠的平叛作戰方案被政事堂的宰相們否決,並不出人意料。

廣州,救還是不救?大唐王朝選擇了不救,註定了長安被攻破的命運

綜上所述

羚羊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分析了唐廷為什麼沒有同意高駢作戰方案的原因,其實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看似是政事堂宰相們偶然性的選擇,其實這背後有著必然性的原由。

正確認識歷史發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係,我們才能夠更加全面的看待歷史的進程,避免陷入單一強調歷史的必然性(強調時勢)或者單一強調歷史的偶然性(強調人為)的誤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