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為什麼姓花?應該與屈原的《離騷》有關


花木蘭為什麼姓花?應該與屈原的《離騷》有關


文:張磊(讀史專欄作者)

木蘭為什麼姓花,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叫她花木蘭?這是初中時學完《木蘭詩》下課前老師提的一個問題。

“因為她爹姓花,所以她姓花。”有同學脫口而出給了回答,更多的人還沒理解老師的意思。

“《木蘭詩》全篇沒有一個字提到木蘭的姓,為什麼我們卻都知道花木蘭呢?”老師繼續說著,像是沒聽到那句起鬨似的插嘴。

腦子裡過了一遍《木蘭詩》,又翻開書仔細看了一遍,確實沒有一個字提到姓花。那麼,為什麼呢?想了想,沒有一點頭緒;看看周圍的同學,也沒有答案。

本以為老師會揭曉謎底 ,哪知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老師說他也不知道。這是他以前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他解答不了,便把這個問題傳了下來。

我一向是一個正事不積極,專往斜路上跑的人,這麼有意思的問題,老師也想不出的東西,可比抄翻譯、背課文有趣多了。調動所有的腦細胞活躍起來,可惜實在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嘴——花木蘭故事的流傳,主要歸功於《木蘭辭》這一北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沒有一點提示和放向, 自然不會有結果。多虧了記憶力一向不錯,也恰好感興趣,這個問題便深深地刻在了腦子裡。

現在提起,自然是有答案了。不敢說自己的想法一定正確,至少是一得之愚,拋磚引玉吧。

有次看電視,沒什麼喜歡的節目,一直在換臺。剛碰到個熟悉的面孔停下來,便聽他念了一句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後面又提到這句詩出自《離騷》。 瞬間,我想起了老師當初留下的問題,也有了答案。

現在,讓我們慢下來,一點一點的理清楚整個思考的過程。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孫悟空取名字的過程,書中寫的很詳細。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指身為姓。

花木蘭其實是同一個道理 。要想知道她為什麼姓花,首先得明白她為什麼名木蘭,而答案就是那句《離騷》。

花木蘭不是一個人,準確的說她是一個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作者可能是因為遇到了或者聽說了這麼一個代父從軍的人,也可能是因為戰爭年代遊牧民族中可能存在的女人蔘軍打仗這麼一種社會現象,從而創作出這樣一個人物。

這就說明了“木蘭”的名字,並不是文章中那個所謂的父親所取的,而是作者賦予的 。

得出這一條結論,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幫助呢?你沒有辦法去猜測一個可能連字都不認識的農民或者牧民,他給孩子起名字時的想法 ,但一個讀書人給自己作品的主人公起名字,就有跡可循多了。

有人會說《木蘭詩》沒有作者,它作者欄寫的是“北朝民歌”。其實,“北朝民歌”中的民歌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民歌是兩個意思。現在說起民歌指的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所總結出的、一點一滴匯聚而成的歌謠。

而北朝民歌,則是指南北朝時期政府中一個叫做樂府的部門,所收集、整理、編撰的詩歌。 其實從“詩”這個字就能看出,它是由一個讀書人所寫的,是有作者的,只是因為歷史久遠 、戰爭連綿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而已。

《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樂府雙璧” ,以那個年代勞動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根本不可能創作出這樣的文章。

對比一下作者的朝代與詩歌的發展, 在當時而言,一個喜歡讀詩、寫詩的讀書人,一定看過《詩經》和《離騷》這兩大經典。 而屈大夫的際遇、志向、操守和氣節,一直都被歷代文人所同情和敬仰著。

《離騷》全篇,洋洋灑灑兩千言,經典名句不勝數。“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算不上多麼出色,但以古代讀書人的習慣,化用作名字也已綽綽有餘,畢竟“出自《離騷》”。

有七八分的把握,“木蘭”這個名字的出處就來自《離騷》。

繼續分析,名後是姓。流傳千年的民歌,無數人傳唱,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發現一個問題:木蘭只是個名。每個人都有姓,我姓張,你姓王,他姓李,木蘭也應該有個姓!

那麼姓什麼?姓張,姓王,姓李?都不是。姓花,為什麼?木蘭,即木蘭花。不用安排別的姓了, 把“花”提前就行了。說的文縐縐一點,這便叫做指身為姓。

看電視時腦子裡的一閃光,囉嗦下來竟有這麼許多。數年後想明白學生時代留下的問題,蛻變為記憶中代表著快樂的標籤。此刻寫下的,是一份對美好回憶的眷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