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悲的是,比起經過專業人員或記者檢驗過的信息,大眾更喜歡傳播沒有經過核實的,以博眼球和贊為目的不切實消息。

說起德國這個國家,我們並不陌生,寶馬、奔馳、啤酒、足球、貝多芬,還有希特勒,各種標籤已到了張嘴就來的程度,網絡媒體興起之後,網上流行的“德國神話”更是備受追捧,很可惜,這些神話很多都不靠譜。在中國互聯網上已經颳了很久的“德吹”風,甚至引起了德國媒體的注意。為什麼“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那些經典的德國神話

青島下水道的故事大概是朋友圈裡流傳最廣的德國神話了:“青島的城建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最後求助於德方,結果對方很快回復說,不用擔心,在那個損壞的零件周圍3米範圍內,肯定有個地方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個小箱子裡找到了油紙包著的零件,拆開一看還鋥光瓦亮呢。”

"

可悲的是,比起經過專業人員或記者檢驗過的信息,大眾更喜歡傳播沒有經過核實的,以博眼球和贊為目的不切實消息。

說起德國這個國家,我們並不陌生,寶馬、奔馳、啤酒、足球、貝多芬,還有希特勒,各種標籤已到了張嘴就來的程度,網絡媒體興起之後,網上流行的“德國神話”更是備受追捧,很可惜,這些神話很多都不靠譜。在中國互聯網上已經颳了很久的“德吹”風,甚至引起了德國媒體的注意。為什麼“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那些經典的德國神話

青島下水道的故事大概是朋友圈裡流傳最廣的德國神話了:“青島的城建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最後求助於德方,結果對方很快回復說,不用擔心,在那個損壞的零件周圍3米範圍內,肯定有個地方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個小箱子裡找到了油紙包著的零件,拆開一看還鋥光瓦亮呢。”

為什麼神化德國的“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南德意志報》說,1914年青島只有5.5萬居民,今天青島市人口已達450多萬(其中300萬住在郊區),青島現有排水管道2900公里,一百年前德國人修的管道只佔總長度的3%。無論如何,青島的下水管道(上圖)設計畢竟借鑑了德國人的設計理念。 (資料圖/圖)

說起來還挺不好意思的,雖然我在德國居住多年,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文章的時候,也信以為真,熱淚盈眶。可能很多人也是懷著一樣的心情,由衷讚歎著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的吧。這個傳奇的下水道和它裡面的“油紙包”,寄託了我們對“德國製造”和“德國精神”的崇拜,像個吉祥物一樣傳遍了朋友圈。過去十幾年,只要一下大雨,這個神話差不多就會“復活”一次。雖然青島市排水管理處曾多次闢謠,但誰會在意呢?2015年1月1日,一份在德國很有影響力的大報《南德意志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德式完美神話》 (Mythos von der deutschen Perfektion) 的文章,也調侃地提到了這個故事。

除了青島下水道的“油紙包”,網絡上還曾流傳過很多類似的德國神話。有一篇也在朋友圈廣為流傳、題為《德國人一年幹187天休178天,經濟奇蹟怎麼來的》的“10萬+”文章說:“雙休日就102天,然後再加40幾天的帶薪假,你看差不多就150天了。還有20幾天是什麼?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所以在德國,每個人一年平均要休息178天。”

作者說得煞有其事,卻經不起推敲。首先,德國的法定帶薪假日是24個工作日起步的,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40幾天的帶薪假期。另外,就法定節假日來說,各個聯邦州並不統一。以2018年為例,法定節假日最多的是巴伐利亞州,全州統一有13天,一些鎮有14天。所以,20多天的法定節假日根本不存在。再有,萬聖節在德國也不是法定節假日。不過,10月31號這天在德國9個聯邦州是法定假日,但不是因為萬聖節,正式名字是宗教改革日。

還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標題就戳中了中國父母那根緊繃的“起跑線神經”,文章斬釘截鐵地說: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作者自稱查了德國《基本法》,就是德國憲法,然後信誓旦旦地指出,禁止學前教育明文規定在《基本法》第七條第六款裡。

"

可悲的是,比起經過專業人員或記者檢驗過的信息,大眾更喜歡傳播沒有經過核實的,以博眼球和贊為目的不切實消息。

說起德國這個國家,我們並不陌生,寶馬、奔馳、啤酒、足球、貝多芬,還有希特勒,各種標籤已到了張嘴就來的程度,網絡媒體興起之後,網上流行的“德國神話”更是備受追捧,很可惜,這些神話很多都不靠譜。在中國互聯網上已經颳了很久的“德吹”風,甚至引起了德國媒體的注意。為什麼“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那些經典的德國神話

青島下水道的故事大概是朋友圈裡流傳最廣的德國神話了:“青島的城建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最後求助於德方,結果對方很快回復說,不用擔心,在那個損壞的零件周圍3米範圍內,肯定有個地方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個小箱子裡找到了油紙包著的零件,拆開一看還鋥光瓦亮呢。”

為什麼神化德國的“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南德意志報》說,1914年青島只有5.5萬居民,今天青島市人口已達450多萬(其中300萬住在郊區),青島現有排水管道2900公里,一百年前德國人修的管道只佔總長度的3%。無論如何,青島的下水管道(上圖)設計畢竟借鑑了德國人的設計理念。 (資料圖/圖)

說起來還挺不好意思的,雖然我在德國居住多年,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文章的時候,也信以為真,熱淚盈眶。可能很多人也是懷著一樣的心情,由衷讚歎著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的吧。這個傳奇的下水道和它裡面的“油紙包”,寄託了我們對“德國製造”和“德國精神”的崇拜,像個吉祥物一樣傳遍了朋友圈。過去十幾年,只要一下大雨,這個神話差不多就會“復活”一次。雖然青島市排水管理處曾多次闢謠,但誰會在意呢?2015年1月1日,一份在德國很有影響力的大報《南德意志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德式完美神話》 (Mythos von der deutschen Perfektion) 的文章,也調侃地提到了這個故事。

除了青島下水道的“油紙包”,網絡上還曾流傳過很多類似的德國神話。有一篇也在朋友圈廣為流傳、題為《德國人一年幹187天休178天,經濟奇蹟怎麼來的》的“10萬+”文章說:“雙休日就102天,然後再加40幾天的帶薪假,你看差不多就150天了。還有20幾天是什麼?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所以在德國,每個人一年平均要休息178天。”

作者說得煞有其事,卻經不起推敲。首先,德國的法定帶薪假日是24個工作日起步的,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40幾天的帶薪假期。另外,就法定節假日來說,各個聯邦州並不統一。以2018年為例,法定節假日最多的是巴伐利亞州,全州統一有13天,一些鎮有14天。所以,20多天的法定節假日根本不存在。再有,萬聖節在德國也不是法定節假日。不過,10月31號這天在德國9個聯邦州是法定假日,但不是因為萬聖節,正式名字是宗教改革日。

還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標題就戳中了中國父母那根緊繃的“起跑線神經”,文章斬釘截鐵地說: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作者自稱查了德國《基本法》,就是德國憲法,然後信誓旦旦地指出,禁止學前教育明文規定在《基本法》第七條第六款裡。

為什麼神化德國的“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2016年6月21日,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訪問德國柏林的一所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做科學實驗。 (資料圖/圖)

《基本法》的第七條第六款確實有一句:“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即“Vorschulen保持被廢止”。然而這裡的Vorschulen(先修學校),並不是學前教育的意思,而是德意志帝國時期的一種學制,比正常小學少一年,是專門為學生以後上文理中學做準備的學校。因其學費昂貴,先修學校成了上層社會的特權。這種學校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就被廢止了,現在德國《基本法》裡第七條第六款關於取消先修學校的規定,正是延用了魏瑪憲法。所以,上面那篇文章的作者誤解了德國基本法中的規定,有意或無意傳播了錯誤信息。

“油紙包”,“德國人工作半年,休息半年”,“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可以說是中國網絡上神化德國的“經典敘事”。除此之外,網上還流傳著大量這樣來路不明的“德吹”帖子。只要看一眼標題,你就能感受到這股神化德國的力量:《德國自行車,跑得比車快,賣得比車貴,規矩比車多》《你對歐洲所有的幻想,都能在這個國家找到》《從德國頂級奢侈品牌,看德國人的生活態度》《德國媽媽的崗位說明書 全面、具體、平衡(讓中國父母汗顏)》《可怕的德國!看完這些,令人無地自容!》等等。這些網文短小精悍,鏗鏘有力,法律條文般的堅定,沒有討論,沒有辨析,沒有數據和引用出處,卻符合網絡傳播閱讀習慣而在社交媒體上被廣為傳頌。

為什麼人們要神化德國

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強烈的神化德國的意向呢?清華大學的史安斌教授在《“祛魅”德意志神話:中國新聞媒體上的德國形象探析》一文中認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想象異域”的傳統,尤其是在19世紀中期“西風東漸”以來,“德吹”不過是這種傳統在社交媒體時代的延續和發酵而已。

沿著史安斌教授的這個思路,我再補充一些觀點。其實,不只是中國對西方有“想象異域”的傳統,西方對中國也有這樣的傳統。想象異域是個普遍的文化現象。並且,人們對不瞭解的國家和民族的想象往往是兩極分化的。一方面是極其負面的、有威脅性的形象。比如我們會稱西方人為“鬼佬”,而西方人曾把中國人看作“黃禍”,並虛構出一個超級大壞蛋傅滿洲。

"

可悲的是,比起經過專業人員或記者檢驗過的信息,大眾更喜歡傳播沒有經過核實的,以博眼球和贊為目的不切實消息。

說起德國這個國家,我們並不陌生,寶馬、奔馳、啤酒、足球、貝多芬,還有希特勒,各種標籤已到了張嘴就來的程度,網絡媒體興起之後,網上流行的“德國神話”更是備受追捧,很可惜,這些神話很多都不靠譜。在中國互聯網上已經颳了很久的“德吹”風,甚至引起了德國媒體的注意。為什麼“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那些經典的德國神話

青島下水道的故事大概是朋友圈裡流傳最廣的德國神話了:“青島的城建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最後求助於德方,結果對方很快回復說,不用擔心,在那個損壞的零件周圍3米範圍內,肯定有個地方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個小箱子裡找到了油紙包著的零件,拆開一看還鋥光瓦亮呢。”

為什麼神化德國的“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南德意志報》說,1914年青島只有5.5萬居民,今天青島市人口已達450多萬(其中300萬住在郊區),青島現有排水管道2900公里,一百年前德國人修的管道只佔總長度的3%。無論如何,青島的下水管道(上圖)設計畢竟借鑑了德國人的設計理念。 (資料圖/圖)

說起來還挺不好意思的,雖然我在德國居住多年,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文章的時候,也信以為真,熱淚盈眶。可能很多人也是懷著一樣的心情,由衷讚歎著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的吧。這個傳奇的下水道和它裡面的“油紙包”,寄託了我們對“德國製造”和“德國精神”的崇拜,像個吉祥物一樣傳遍了朋友圈。過去十幾年,只要一下大雨,這個神話差不多就會“復活”一次。雖然青島市排水管理處曾多次闢謠,但誰會在意呢?2015年1月1日,一份在德國很有影響力的大報《南德意志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德式完美神話》 (Mythos von der deutschen Perfektion) 的文章,也調侃地提到了這個故事。

除了青島下水道的“油紙包”,網絡上還曾流傳過很多類似的德國神話。有一篇也在朋友圈廣為流傳、題為《德國人一年幹187天休178天,經濟奇蹟怎麼來的》的“10萬+”文章說:“雙休日就102天,然後再加40幾天的帶薪假,你看差不多就150天了。還有20幾天是什麼?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所以在德國,每個人一年平均要休息178天。”

作者說得煞有其事,卻經不起推敲。首先,德國的法定帶薪假日是24個工作日起步的,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40幾天的帶薪假期。另外,就法定節假日來說,各個聯邦州並不統一。以2018年為例,法定節假日最多的是巴伐利亞州,全州統一有13天,一些鎮有14天。所以,20多天的法定節假日根本不存在。再有,萬聖節在德國也不是法定節假日。不過,10月31號這天在德國9個聯邦州是法定假日,但不是因為萬聖節,正式名字是宗教改革日。

還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標題就戳中了中國父母那根緊繃的“起跑線神經”,文章斬釘截鐵地說: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作者自稱查了德國《基本法》,就是德國憲法,然後信誓旦旦地指出,禁止學前教育明文規定在《基本法》第七條第六款裡。

為什麼神化德國的“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2016年6月21日,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訪問德國柏林的一所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做科學實驗。 (資料圖/圖)

《基本法》的第七條第六款確實有一句:“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即“Vorschulen保持被廢止”。然而這裡的Vorschulen(先修學校),並不是學前教育的意思,而是德意志帝國時期的一種學制,比正常小學少一年,是專門為學生以後上文理中學做準備的學校。因其學費昂貴,先修學校成了上層社會的特權。這種學校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就被廢止了,現在德國《基本法》裡第七條第六款關於取消先修學校的規定,正是延用了魏瑪憲法。所以,上面那篇文章的作者誤解了德國基本法中的規定,有意或無意傳播了錯誤信息。

“油紙包”,“德國人工作半年,休息半年”,“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可以說是中國網絡上神化德國的“經典敘事”。除此之外,網上還流傳著大量這樣來路不明的“德吹”帖子。只要看一眼標題,你就能感受到這股神化德國的力量:《德國自行車,跑得比車快,賣得比車貴,規矩比車多》《你對歐洲所有的幻想,都能在這個國家找到》《從德國頂級奢侈品牌,看德國人的生活態度》《德國媽媽的崗位說明書 全面、具體、平衡(讓中國父母汗顏)》《可怕的德國!看完這些,令人無地自容!》等等。這些網文短小精悍,鏗鏘有力,法律條文般的堅定,沒有討論,沒有辨析,沒有數據和引用出處,卻符合網絡傳播閱讀習慣而在社交媒體上被廣為傳頌。

為什麼人們要神化德國

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強烈的神化德國的意向呢?清華大學的史安斌教授在《“祛魅”德意志神話:中國新聞媒體上的德國形象探析》一文中認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想象異域”的傳統,尤其是在19世紀中期“西風東漸”以來,“德吹”不過是這種傳統在社交媒體時代的延續和發酵而已。

沿著史安斌教授的這個思路,我再補充一些觀點。其實,不只是中國對西方有“想象異域”的傳統,西方對中國也有這樣的傳統。想象異域是個普遍的文化現象。並且,人們對不瞭解的國家和民族的想象往往是兩極分化的。一方面是極其負面的、有威脅性的形象。比如我們會稱西方人為“鬼佬”,而西方人曾把中國人看作“黃禍”,並虛構出一個超級大壞蛋傅滿洲。

為什麼神化德國的“德吹”在中國這麼流行

德國波茨坦無憂宮裡的中國樓。 (資料圖/圖)

但負面形象不是我們這裡要說的重點,我們主要看極其正面的。英文和德文都有一個從法語裡引用過來的詞叫“chinoiserie”,簡單化可以理解為“中國風”,用來形容歐洲人在傢俱或建築中嘗試嵌入“中國元素”的一種藝術風格,比如德國波茨坦無憂宮裡的中國樓。“中國風”在歐洲的盛行得益於從羅馬帝國時期就開始的對中國瓷器和絲綢的讚歎和迷戀,這種讚歎和迷戀通過《馬可波羅行記》的傳閱被渲染更甚。在18世紀洛可可時期,絲綢和瓷器成為歐洲貴族崇尚的時尚和奢侈品。這種情形,和我們今天追逐LV、愛馬仕等名牌是不是有點像?

與當時西方人崇尚“中國製造”類似,在“德吹”風裡,我們把德國想象成一片發達的樂土。這裡秩序井然,人們毫無工作壓力,小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德國主婦們不用工作,用著一百年都不會壞的鍋,在宛如實驗室一樣精密的廚房裡烘製著美味佳餚。把這些神話串聯起來,我頗感我認識的都是假德國人,我來的是假德國。而這些神話裡塑造的嚴謹、勤奮、秩序井然、遵紀守法的德國人,更像是機器人。

史安斌教授在其文章中還指出德吹風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往往把德國作為一個“完美他者”來指涉自身存在的問題。這一點也是我想表達的,只是換做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藉著讚美德國表達自己的缺失。我們大概瀏覽一下德吹帖子,就會發現,它們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德國製造、學前教育、德式閱讀、德國奢侈品牌和德國人的生活哲學和品德這些話題。而這些內容,正是我們中國人因為缺失而渴望擁有、或雖有但並不滿意而希望加以改造的。

正因為我們還以為中國製造很低端,我們不喜歡閱讀,我們沒有自己的奢侈品牌,我們對自己的教育體系不滿意,我們為物質化社會裡傳統道德品質的喪失而擔心,所以,我們更願意將這些美好願望寄希望於另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在過去也許是美國。但隨著美國這些年來在國際政治上扮演的角色遭到諸多批評和厭惡,我們需要一個能代替美國的國家。這個國家要現代化程度高,經濟強大,和我們的關係密切,但在國際政治上不能有太大的權力,不能和我們有過多的政治糾紛,這麼算下來,德國是最適合不過的選擇。

我想補充的最後一點:德吹風的颳起無疑得力於社交媒體的崛起,屬於“虛假新聞”的一種。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為了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達空間。每一名普通人,無論身處何方,只要會寫字,會講故事,就都有機會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在互聯網時代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這是互聯網帶給個體的機遇。與此同時是機構媒體的弱化。今天的機構媒體不但要應對數字化的轉變,還要面對來自互聯網技術公司的競爭。

可是與專業做新聞的、有公信力的機構媒體不同,互聯網公司首先是科技公司,是公司就要追求盈利最大化。我們讀報紙或看電視時,新聞和廣告的界限很清楚。可在互聯網上,廣告和信息混雜在一起,甚至有“軟文”這種文體以模糊廣告和信息的邊界。在互聯網的時代,記者作為職業開始沒落,與此同時是會寫作的互聯網營銷者的崛起。

仔細辨別一下德吹文章的來源,我們就會發現,散佈這些誇張的虛假信息的人,有做移民服務的,有做留學諮詢的,有代購德國產品的,也有做德國旅遊的。而販賣一個完美無暇的德國,不過是為了吸引讀者移民德國,到德國留學或旅遊,或購置德國製造的產品。比如像《可怕的德國!看完這些,令人無地自容!》這樣的文章,可以說是所有和德國有關的營銷文章的標配。用這個文章打底,可以販賣所有和德國相關的服務和產品。即使已經被傳了數年,可還是有移民公司在2018年7月將這樣的文章發佈到知乎上。而類似的內容,被某公號在2019年3月改個標題,換成《絕塵而去的德國!》,照樣可以獲取10萬+的閱讀量。

可悲的是,比起經過專業人員或記者檢驗過的信息,大眾更喜歡傳播沒有經過核實的,以博眼球和贊為目的不切實消息。一個由美國和意大利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在對比了兩國的臉書用戶後得出了上面這個結論,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1月份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人們喜歡傳播誇張和不切實的信息這一習慣可能也是“德吹貼”為什麼會輕易獲得10萬+的原因吧。

面對各種假新聞,我們應該怎麼辦

作為普通人,我們怎麼辨別假新聞和真信息呢?藉助歐洲的經驗,一是由公民捐款和基金會資助,成立由專業記者組成的“打假”小組,比如德國的機構Correctiv(https://correctiv.org)。該組織和臉書合作,專門打擊社交媒體上的虛假新聞,並開辦新聞課程。據路透新聞研究院2016年的統計,這樣的“打假機構”在全球有113個,其中50多個在歐洲。不過,這樣的“打假機構”並不是沒有爭議。一不小心,很容易被貼上信息審查的標籤。

二是提高我們自身對虛假消息和虛假新聞的判斷能力。比如在閱讀的時候要小心那些吸睛的標題。在看到數據的時候要問,這些數據來自哪些專業的機構。還有,是誰在散播這個消息,是有公信力的機構媒體,還是移民公司、教育機構,是電商還是旅行社。在網絡世界裡,每一名讀者都應該具有這樣的存真去偽的素質。

張源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