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這些歷史人物,你知道幾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近段時間,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播出引發收視熱潮。這部劇不僅製作精良,而且還十分注重歷史細節,無論是從服裝、道具、造型還是場景,都給大家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大唐長安。

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盛唐時期,天寶三年上元節時發生在唐城內的一次刺殺行動。當時,突厥的狼衛隊企圖以綁架和暗殺的形式來毀滅長安城,而拯救長安城的關鍵時間只有短短的12個時辰。雖然故事是馬伯庸虛構出來的,但裡面的很多人物在歷史上都是有原型的,而且都富有傳奇色彩,比如李泌、賀知章、元載、崔器、姚汝能、岑參等等。

賀知章:善始善終的人生贏家

《長安十二時辰》裡韓童生飾演的靖安司創始人何執正,是李必的授業恩師,為人不羈,老謀深算,總是騎著毛驢進出靖安司,其行為怪誕奇特,深受李必的愛戴。其實,這何執正就是我們從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就熟知的唐朝大詩人賀知章。因為離朝堂太近,唐代詩人中能善始善終的可謂鳳毛麟角,而賀知章卻是其中一位。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這些歷史人物,你知道幾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近段時間,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播出引發收視熱潮。這部劇不僅製作精良,而且還十分注重歷史細節,無論是從服裝、道具、造型還是場景,都給大家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大唐長安。

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盛唐時期,天寶三年上元節時發生在唐城內的一次刺殺行動。當時,突厥的狼衛隊企圖以綁架和暗殺的形式來毀滅長安城,而拯救長安城的關鍵時間只有短短的12個時辰。雖然故事是馬伯庸虛構出來的,但裡面的很多人物在歷史上都是有原型的,而且都富有傳奇色彩,比如李泌、賀知章、元載、崔器、姚汝能、岑參等等。

賀知章:善始善終的人生贏家

《長安十二時辰》裡韓童生飾演的靖安司創始人何執正,是李必的授業恩師,為人不羈,老謀深算,總是騎著毛驢進出靖安司,其行為怪誕奇特,深受李必的愛戴。其實,這何執正就是我們從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就熟知的唐朝大詩人賀知章。因為離朝堂太近,唐代詩人中能善始善終的可謂鳳毛麟角,而賀知章卻是其中一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這些歷史人物,你知道幾個?

▲賀知章畫像。

順遂的仕途

說起故鄉詩,耳熟能詳的應屬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了。《回鄉偶書》中,賀知章對於家鄉的深情與感慨,都真切躍然於詩句之中。

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祕書外監。賀知章出身於浙江紹興的官宦世家。同其他著名的詩人一樣,賀知章也是從小就顯露才華,但與他們不同的是,他大器晚成。唐武后證聖元年(695),37歲的賀知章喜中狀元,成為浙江省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開元十年(722),由大唐名相張說推薦,賀知章進入麗正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47歲後,他與張若虛、包融、張旭並稱為“吳中四士”,文辭之名漸漸被京城所知。

比起唐朝的很多詩人,賀知章的仕途是頗為順遂的。尤其是從50多歲起,攀升速度極快。他先後擔任過四門助教、四門博士、太常博士、朝議郎、戶部員外郎、起居郎、侍讀、祕書少監、直學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工部侍郎……80歲時升為正三品的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直至86歲才請辭還鄉。這絕對算得上是唐朝一眾才子當中的仕途贏家。

人生智慧

在當時世人眼裡,賀知章的命真好。首先,他是古代詩人裡最長壽的一個,活了86歲。其次,他仕途一帆風順,做了近50年的官,一直都是皇帝面前的紅人,他退休時,唐玄宗帶著文武百官去送,在中國文壇上留下了千古佳話。甚至在他去世後,新皇帝唐肅宗還覺得他生前的官不夠大,非要給他追封個更大的官。

大家都在猜他的命怎麼就這麼好呢?不用猜了,答案就2個字:智慧。

賀知章一輩子經歷了4任皇帝,流傳下來的事蹟,主要集中在唐玄宗時期。有次唐玄宗準備到泰山封禪,祈求天下太平,祈求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結果在朝堂上大臣們吵得不可開交,一派主張清明封禪,一派主張開國之日封禪。

賀知章很會說話,他說你們別吵了,封禪之事貴在一顆為民之心,何必拘泥於時間呢?

就這一句話,既解決了問題,又誇了唐玄宗一心為民是個賢主,一舉兩得。唐玄宗心裡非常高興,當即決定,擇日不如撞日,三天後就去泰山封禪!

賀知章最著名的一次夸人,發生在天寶元年。

那一年,他去終南山找玉真公主談道。上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箇中年男子,看上去氣度不凡。就這樣他們攀談了起來,對方得知他就是祕書監賀知章賀大人,就把自己寫的詩拿出來請他品評。

賀知章看到最右邊寫著三個字:蜀道難。他迫不及待地讀完了整首詩,看到左下角有三個字的落款:李太白。賀知章激動地拍著李白的肩膀,誇道:“你就是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哪!走,我們喝酒去!”從此後,李白“詩仙”的名號就被傳開了。最終還是因為賀知章的舉薦,李白做到了翰林待詔。

賀知章除了誇過李白,他還誇過另外一個人,叫李泌。在李泌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賀知章就曾經說過:“這小兒目若秋水,智力過人,將來一定能做卿相!”後來預言成真。

被“詩名”所掩的書法大家

世人皆知賀知章的文采,卻很少有人知道賀知章的書法,他與張旭、懷素並稱“唐草三傑”,是盛中唐時期最具有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傑出書法家。

賀知章尤擅草隸,書法筆力遒健,點畫輕盈,整體筆法深得“二王”(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真傳。

賀知章生性豪放,尤其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賀知章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兩人經常同遊,“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

張旭善飲,狂放,醉後大叫,捉筆一揮而就,立時滿紙雲煙,熠熠生輝。賀知章雖沒有張旭的狂放,但渾身上下透著瀟灑、爽朗。《舊唐書》說他:性狂放,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

賀知章書名在唐朝名氣很大,但是他的傳世書法卻寥寥無幾。現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龍瑞宮記》結字疏密勻稱,端莊中寓俊秀,雄渾間透姿媚。《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采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

受唐玄宗、唐肅宗的敬重

賀知章喜歡交友,所交往的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還有不少方外之人,他們飲酒、談詩文、參禪論道。他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幫結派,還總會提攜後進。除李白之外,賀知章在孟浩然第一次入京時便與其相識,亦與王昌齡、嚴挺之、李邕、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等交好。若以現代標準而論,賀知章可謂智商、情商俱佳,教養、修養雙優,故被時人評為“雍容省闥,高逸豁達”。

不過,長安的日子再快活,賀知章都始終對故土懷有一份牽掛。公元744年,86歲的賀知章在大病一場後,申請告老還鄉。唐玄宗答應了,併為其大擺酒宴。此次集會與王羲之的蘭亭集會一樣,是文壇史上的盛事。與會者均寫詩贈別,集結為卷,並由唐玄宗作序。

於是,賀知章拖著孱弱的身軀踏上了顛簸的回家路。回鄉途中,他看見了“萬條垂下”的垂柳,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一樣,裁剪出春天的生機盎然,剪出了賀知章即將返鄉無比喜悅的心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首《回鄉偶書》道盡人生滄桑。賀知章十幾歲離家,86歲才得返故鄉。多少親人、朋友離世,村中的孩童也全然不識。原來以為自己只是少了一些鬢髮,至少鄉音如故。然而孩童們卻聽不懂自己說的話,竟然把自己當成外鄉人,這是何等的無奈與諷刺。

返鄉後不久,悵然中的賀知章便離世了。送別賀知章後,唐玄宗才辭退李白,足見其對賀知章的特別照拂。不僅唐玄宗看重賀知章,唐肅宗亦然。在賀知章去世14年後,念及當年侍讀之情,唐肅宗追贈其為禮部尚書。賀知章並非唐肅宗作皇子時唯一的侍讀,但獲此恩典,可見唐肅宗對他的敬重。

說起故鄉詩,耳熟能詳的應屬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了。《回鄉偶書》中,賀知章對於家鄉的深情與感慨,都真切躍然於詩句之中。

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祕書外監。賀知章出身於浙江紹興的官宦世家。同其他著名的詩人一樣,賀知章也是從小就顯露才華,但與他們不同的是,他大器晚成。唐武后證聖元年(695),37歲的賀知章喜中狀元,成為浙江省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開元十年(722),由大唐名相張說推薦,賀知章進入麗正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47歲後,他與張若虛、包融、張旭並稱為“吳中四士”,文辭之名漸漸被京城所知。

比起唐朝的很多詩人,賀知章的仕途是頗為順遂的。尤其是從50多歲起,攀升速度極快。他先後擔任過四門助教、四門博士、太常博士、朝議郎、戶部員外郎、起居郎、侍讀、祕書少監、直學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工部侍郎……80歲時升為正三品的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直至86歲才請辭還鄉。這絕對算得上是唐朝一眾才子當中的仕途贏家。

在當時世人眼裡,賀知章的命真好。首先,他是古代詩人裡最長壽的一個,活了86歲。其次,他仕途一帆風順,做了近50年的官,一直都是皇帝面前的紅人,他退休時,唐玄宗帶著文武百官去送,在中國文壇上留下了千古佳話。甚至在他去世後,新皇帝唐肅宗還覺得他生前的官不夠大,非要給他追封個更大的官。

大家都在猜他的命怎麼就這麼好呢?不用猜了,答案就2個字:智慧。

賀知章一輩子經歷了4任皇帝,流傳下來的事蹟,主要集中在唐玄宗時期。有次唐玄宗準備到泰山封禪,祈求天下太平,祈求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結果在朝堂上大臣們吵得不可開交,一派主張清明封禪,一派主張開國之日封禪。

賀知章很會說話,他說你們別吵了,封禪之事貴在一顆為民之心,何必拘泥於時間呢?

就這一句話,既解決了問題,又誇了唐玄宗一心為民是個賢主,一舉兩得。唐玄宗心裡非常高興,當即決定,擇日不如撞日,三天後就去泰山封禪!

賀知章最著名的一次夸人,發生在天寶元年。

那一年,他去終南山找玉真公主談道。上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箇中年男子,看上去氣度不凡。就這樣他們攀談了起來,對方得知他就是祕書監賀知章賀大人,就把自己寫的詩拿出來請他品評。

賀知章看到最右邊寫著三個字:蜀道難。他迫不及待地讀完了整首詩,看到左下角有三個字的落款:李太白。賀知章激動地拍著李白的肩膀,誇道:“你就是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哪!走,我們喝酒去!”從此後,李白“詩仙”的名號就被傳開了。最終還是因為賀知章的舉薦,李白做到了翰林待詔。

賀知章除了誇過李白,他還誇過另外一個人,叫李泌。在李泌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賀知章就曾經說過:“這小兒目若秋水,智力過人,將來一定能做卿相!”後來預言成真。

世人皆知賀知章的文采,卻很少有人知道賀知章的書法,他與張旭、懷素並稱“唐草三傑”,是盛中唐時期最具有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傑出書法家。

賀知章尤擅草隸,書法筆力遒健,點畫輕盈,整體筆法深得“二王”(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真傳。

賀知章生性豪放,尤其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賀知章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兩人經常同遊,“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

張旭善飲,狂放,醉後大叫,捉筆一揮而就,立時滿紙雲煙,熠熠生輝。賀知章雖沒有張旭的狂放,但渾身上下透著瀟灑、爽朗。《舊唐書》說他:性狂放,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

賀知章書名在唐朝名氣很大,但是他的傳世書法卻寥寥無幾。現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龍瑞宮記》結字疏密勻稱,端莊中寓俊秀,雄渾間透姿媚。《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采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

賀知章喜歡交友,所交往的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還有不少方外之人,他們飲酒、談詩文、參禪論道。他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幫結派,還總會提攜後進。除李白之外,賀知章在孟浩然第一次入京時便與其相識,亦與王昌齡、嚴挺之、李邕、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等交好。若以現代標準而論,賀知章可謂智商、情商俱佳,教養、修養雙優,故被時人評為“雍容省闥,高逸豁達”。

不過,長安的日子再快活,賀知章都始終對故土懷有一份牽掛。公元744年,86歲的賀知章在大病一場後,申請告老還鄉。唐玄宗答應了,併為其大擺酒宴。此次集會與王羲之的蘭亭集會一樣,是文壇史上的盛事。與會者均寫詩贈別,集結為卷,並由唐玄宗作序。

於是,賀知章拖著孱弱的身軀踏上了顛簸的回家路。回鄉途中,他看見了“萬條垂下”的垂柳,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一樣,裁剪出春天的生機盎然,剪出了賀知章即將返鄉無比喜悅的心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首《回鄉偶書》道盡人生滄桑。賀知章十幾歲離家,86歲才得返故鄉。多少親人、朋友離世,村中的孩童也全然不識。原來以為自己只是少了一些鬢髮,至少鄉音如故。然而孩童們卻聽不懂自己說的話,竟然把自己當成外鄉人,這是何等的無奈與諷刺。

返鄉後不久,悵然中的賀知章便離世了。送別賀知章後,唐玄宗才辭退李白,足見其對賀知章的特別照拂。不僅唐玄宗看重賀知章,唐肅宗亦然。在賀知章去世14年後,念及當年侍讀之情,唐肅宗追贈其為禮部尚書。賀知章並非唐肅宗作皇子時唯一的侍讀,但獲此恩典,可見唐肅宗對他的敬重。

元載:唐代第一鉅貪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元載是一個不起眼但是卻很關鍵的人物,他在大理寺任職,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也非常不討喜的人。其實,這形象和歷史上的元載還是挺相似的。歷史上,元載出身寒微,在得到皇帝寵信之後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其種種劣行逐漸引起皇帝的厭惡,最後將其全家賜死,被後世稱為“唐代第一鉅貪”。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這些歷史人物,你知道幾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近段時間,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播出引發收視熱潮。這部劇不僅製作精良,而且還十分注重歷史細節,無論是從服裝、道具、造型還是場景,都給大家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大唐長安。

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盛唐時期,天寶三年上元節時發生在唐城內的一次刺殺行動。當時,突厥的狼衛隊企圖以綁架和暗殺的形式來毀滅長安城,而拯救長安城的關鍵時間只有短短的12個時辰。雖然故事是馬伯庸虛構出來的,但裡面的很多人物在歷史上都是有原型的,而且都富有傳奇色彩,比如李泌、賀知章、元載、崔器、姚汝能、岑參等等。

賀知章:善始善終的人生贏家

《長安十二時辰》裡韓童生飾演的靖安司創始人何執正,是李必的授業恩師,為人不羈,老謀深算,總是騎著毛驢進出靖安司,其行為怪誕奇特,深受李必的愛戴。其實,這何執正就是我們從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就熟知的唐朝大詩人賀知章。因為離朝堂太近,唐代詩人中能善始善終的可謂鳳毛麟角,而賀知章卻是其中一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這些歷史人物,你知道幾個?

▲賀知章畫像。

順遂的仕途

說起故鄉詩,耳熟能詳的應屬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了。《回鄉偶書》中,賀知章對於家鄉的深情與感慨,都真切躍然於詩句之中。

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祕書外監。賀知章出身於浙江紹興的官宦世家。同其他著名的詩人一樣,賀知章也是從小就顯露才華,但與他們不同的是,他大器晚成。唐武后證聖元年(695),37歲的賀知章喜中狀元,成為浙江省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開元十年(722),由大唐名相張說推薦,賀知章進入麗正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47歲後,他與張若虛、包融、張旭並稱為“吳中四士”,文辭之名漸漸被京城所知。

比起唐朝的很多詩人,賀知章的仕途是頗為順遂的。尤其是從50多歲起,攀升速度極快。他先後擔任過四門助教、四門博士、太常博士、朝議郎、戶部員外郎、起居郎、侍讀、祕書少監、直學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工部侍郎……80歲時升為正三品的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直至86歲才請辭還鄉。這絕對算得上是唐朝一眾才子當中的仕途贏家。

人生智慧

在當時世人眼裡,賀知章的命真好。首先,他是古代詩人裡最長壽的一個,活了86歲。其次,他仕途一帆風順,做了近50年的官,一直都是皇帝面前的紅人,他退休時,唐玄宗帶著文武百官去送,在中國文壇上留下了千古佳話。甚至在他去世後,新皇帝唐肅宗還覺得他生前的官不夠大,非要給他追封個更大的官。

大家都在猜他的命怎麼就這麼好呢?不用猜了,答案就2個字:智慧。

賀知章一輩子經歷了4任皇帝,流傳下來的事蹟,主要集中在唐玄宗時期。有次唐玄宗準備到泰山封禪,祈求天下太平,祈求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結果在朝堂上大臣們吵得不可開交,一派主張清明封禪,一派主張開國之日封禪。

賀知章很會說話,他說你們別吵了,封禪之事貴在一顆為民之心,何必拘泥於時間呢?

就這一句話,既解決了問題,又誇了唐玄宗一心為民是個賢主,一舉兩得。唐玄宗心裡非常高興,當即決定,擇日不如撞日,三天後就去泰山封禪!

賀知章最著名的一次夸人,發生在天寶元年。

那一年,他去終南山找玉真公主談道。上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箇中年男子,看上去氣度不凡。就這樣他們攀談了起來,對方得知他就是祕書監賀知章賀大人,就把自己寫的詩拿出來請他品評。

賀知章看到最右邊寫著三個字:蜀道難。他迫不及待地讀完了整首詩,看到左下角有三個字的落款:李太白。賀知章激動地拍著李白的肩膀,誇道:“你就是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哪!走,我們喝酒去!”從此後,李白“詩仙”的名號就被傳開了。最終還是因為賀知章的舉薦,李白做到了翰林待詔。

賀知章除了誇過李白,他還誇過另外一個人,叫李泌。在李泌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賀知章就曾經說過:“這小兒目若秋水,智力過人,將來一定能做卿相!”後來預言成真。

被“詩名”所掩的書法大家

世人皆知賀知章的文采,卻很少有人知道賀知章的書法,他與張旭、懷素並稱“唐草三傑”,是盛中唐時期最具有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傑出書法家。

賀知章尤擅草隸,書法筆力遒健,點畫輕盈,整體筆法深得“二王”(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真傳。

賀知章生性豪放,尤其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賀知章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兩人經常同遊,“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

張旭善飲,狂放,醉後大叫,捉筆一揮而就,立時滿紙雲煙,熠熠生輝。賀知章雖沒有張旭的狂放,但渾身上下透著瀟灑、爽朗。《舊唐書》說他:性狂放,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

賀知章書名在唐朝名氣很大,但是他的傳世書法卻寥寥無幾。現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龍瑞宮記》結字疏密勻稱,端莊中寓俊秀,雄渾間透姿媚。《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采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

受唐玄宗、唐肅宗的敬重

賀知章喜歡交友,所交往的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還有不少方外之人,他們飲酒、談詩文、參禪論道。他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幫結派,還總會提攜後進。除李白之外,賀知章在孟浩然第一次入京時便與其相識,亦與王昌齡、嚴挺之、李邕、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等交好。若以現代標準而論,賀知章可謂智商、情商俱佳,教養、修養雙優,故被時人評為“雍容省闥,高逸豁達”。

不過,長安的日子再快活,賀知章都始終對故土懷有一份牽掛。公元744年,86歲的賀知章在大病一場後,申請告老還鄉。唐玄宗答應了,併為其大擺酒宴。此次集會與王羲之的蘭亭集會一樣,是文壇史上的盛事。與會者均寫詩贈別,集結為卷,並由唐玄宗作序。

於是,賀知章拖著孱弱的身軀踏上了顛簸的回家路。回鄉途中,他看見了“萬條垂下”的垂柳,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一樣,裁剪出春天的生機盎然,剪出了賀知章即將返鄉無比喜悅的心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首《回鄉偶書》道盡人生滄桑。賀知章十幾歲離家,86歲才得返故鄉。多少親人、朋友離世,村中的孩童也全然不識。原來以為自己只是少了一些鬢髮,至少鄉音如故。然而孩童們卻聽不懂自己說的話,竟然把自己當成外鄉人,這是何等的無奈與諷刺。

返鄉後不久,悵然中的賀知章便離世了。送別賀知章後,唐玄宗才辭退李白,足見其對賀知章的特別照拂。不僅唐玄宗看重賀知章,唐肅宗亦然。在賀知章去世14年後,念及當年侍讀之情,唐肅宗追贈其為禮部尚書。賀知章並非唐肅宗作皇子時唯一的侍讀,但獲此恩典,可見唐肅宗對他的敬重。

說起故鄉詩,耳熟能詳的應屬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了。《回鄉偶書》中,賀知章對於家鄉的深情與感慨,都真切躍然於詩句之中。

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祕書外監。賀知章出身於浙江紹興的官宦世家。同其他著名的詩人一樣,賀知章也是從小就顯露才華,但與他們不同的是,他大器晚成。唐武后證聖元年(695),37歲的賀知章喜中狀元,成為浙江省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開元十年(722),由大唐名相張說推薦,賀知章進入麗正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47歲後,他與張若虛、包融、張旭並稱為“吳中四士”,文辭之名漸漸被京城所知。

比起唐朝的很多詩人,賀知章的仕途是頗為順遂的。尤其是從50多歲起,攀升速度極快。他先後擔任過四門助教、四門博士、太常博士、朝議郎、戶部員外郎、起居郎、侍讀、祕書少監、直學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工部侍郎……80歲時升為正三品的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直至86歲才請辭還鄉。這絕對算得上是唐朝一眾才子當中的仕途贏家。

在當時世人眼裡,賀知章的命真好。首先,他是古代詩人裡最長壽的一個,活了86歲。其次,他仕途一帆風順,做了近50年的官,一直都是皇帝面前的紅人,他退休時,唐玄宗帶著文武百官去送,在中國文壇上留下了千古佳話。甚至在他去世後,新皇帝唐肅宗還覺得他生前的官不夠大,非要給他追封個更大的官。

大家都在猜他的命怎麼就這麼好呢?不用猜了,答案就2個字:智慧。

賀知章一輩子經歷了4任皇帝,流傳下來的事蹟,主要集中在唐玄宗時期。有次唐玄宗準備到泰山封禪,祈求天下太平,祈求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結果在朝堂上大臣們吵得不可開交,一派主張清明封禪,一派主張開國之日封禪。

賀知章很會說話,他說你們別吵了,封禪之事貴在一顆為民之心,何必拘泥於時間呢?

就這一句話,既解決了問題,又誇了唐玄宗一心為民是個賢主,一舉兩得。唐玄宗心裡非常高興,當即決定,擇日不如撞日,三天後就去泰山封禪!

賀知章最著名的一次夸人,發生在天寶元年。

那一年,他去終南山找玉真公主談道。上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箇中年男子,看上去氣度不凡。就這樣他們攀談了起來,對方得知他就是祕書監賀知章賀大人,就把自己寫的詩拿出來請他品評。

賀知章看到最右邊寫著三個字:蜀道難。他迫不及待地讀完了整首詩,看到左下角有三個字的落款:李太白。賀知章激動地拍著李白的肩膀,誇道:“你就是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哪!走,我們喝酒去!”從此後,李白“詩仙”的名號就被傳開了。最終還是因為賀知章的舉薦,李白做到了翰林待詔。

賀知章除了誇過李白,他還誇過另外一個人,叫李泌。在李泌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賀知章就曾經說過:“這小兒目若秋水,智力過人,將來一定能做卿相!”後來預言成真。

世人皆知賀知章的文采,卻很少有人知道賀知章的書法,他與張旭、懷素並稱“唐草三傑”,是盛中唐時期最具有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傑出書法家。

賀知章尤擅草隸,書法筆力遒健,點畫輕盈,整體筆法深得“二王”(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真傳。

賀知章生性豪放,尤其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賀知章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兩人經常同遊,“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

張旭善飲,狂放,醉後大叫,捉筆一揮而就,立時滿紙雲煙,熠熠生輝。賀知章雖沒有張旭的狂放,但渾身上下透著瀟灑、爽朗。《舊唐書》說他:性狂放,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

賀知章書名在唐朝名氣很大,但是他的傳世書法卻寥寥無幾。現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龍瑞宮記》結字疏密勻稱,端莊中寓俊秀,雄渾間透姿媚。《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采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

賀知章喜歡交友,所交往的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還有不少方外之人,他們飲酒、談詩文、參禪論道。他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幫結派,還總會提攜後進。除李白之外,賀知章在孟浩然第一次入京時便與其相識,亦與王昌齡、嚴挺之、李邕、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等交好。若以現代標準而論,賀知章可謂智商、情商俱佳,教養、修養雙優,故被時人評為“雍容省闥,高逸豁達”。

不過,長安的日子再快活,賀知章都始終對故土懷有一份牽掛。公元744年,86歲的賀知章在大病一場後,申請告老還鄉。唐玄宗答應了,併為其大擺酒宴。此次集會與王羲之的蘭亭集會一樣,是文壇史上的盛事。與會者均寫詩贈別,集結為卷,並由唐玄宗作序。

於是,賀知章拖著孱弱的身軀踏上了顛簸的回家路。回鄉途中,他看見了“萬條垂下”的垂柳,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一樣,裁剪出春天的生機盎然,剪出了賀知章即將返鄉無比喜悅的心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首《回鄉偶書》道盡人生滄桑。賀知章十幾歲離家,86歲才得返故鄉。多少親人、朋友離世,村中的孩童也全然不識。原來以為自己只是少了一些鬢髮,至少鄉音如故。然而孩童們卻聽不懂自己說的話,竟然把自己當成外鄉人,這是何等的無奈與諷刺。

返鄉後不久,悵然中的賀知章便離世了。送別賀知章後,唐玄宗才辭退李白,足見其對賀知章的特別照拂。不僅唐玄宗看重賀知章,唐肅宗亦然。在賀知章去世14年後,念及當年侍讀之情,唐肅宗追贈其為禮部尚書。賀知章並非唐肅宗作皇子時唯一的侍讀,但獲此恩典,可見唐肅宗對他的敬重。

元載:唐代第一鉅貪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元載是一個不起眼但是卻很關鍵的人物,他在大理寺任職,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也非常不討喜的人。其實,這形象和歷史上的元載還是挺相似的。歷史上,元載出身寒微,在得到皇帝寵信之後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其種種劣行逐漸引起皇帝的厭惡,最後將其全家賜死,被後世稱為“唐代第一鉅貪”。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這些歷史人物,你知道幾個?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元載形象。

和玄宗一個愛好

元載出生在鳳翔岐山(即今天陝西寶雞岐山縣)一個貧寒人家,他天生就是一個好學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便能夠下筆成章:在艱苦的條件下,元載仍堅持博覽群書,尤其偏愛道家方面的書籍。

光陰荏苒,元載已經成長為一個滿腹經綸、舉止有禮的年輕人了。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看中了元載的才華,便將自己的女兒王韞秀嫁給了元載。此時,元載的年齡已經符合科舉考試的要求,但幸運之神卻一次次與他擦肩而過。然而,元載雖然屢試不第,卻從沒有產生過放棄的念頭。此時正是玄宗李隆基在位,這個皇帝十分推崇道教,因此於天寶初年頒下詔書,搜求天下精通道家著作之人。由於元載自幼精通道家之學,正好與皇帝一個愛好。這次,元載順利地通過了考試,還考了個高分,由此踏上了仕途。

元載做的第一個官是一個小小的縣尉,不久又隨監察御史韋鎰到貴州辦差。由於辦事得力,元載的名字漸漸為人所知。此後,元載又在中央的大理寺擔任過一些中低級官員,而真正使他躋身唐代政治中樞的機遇,是玄宗末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力經過戰亂再也難以恢復到當年的強盛,由此開始走向了衰落。然而,這並沒有影響到元載的官運,他借“安史之亂”的契機,在官場上開始平步青雲。

從宦官手裡得到的宰相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率兵攻入長安,四處燒殺搶掠。唐肅宗李亨在戰亂中重新組建的新朝廷決意討平叛賊,收復失地。為了平叛的需要,肅宗下令各地採訪使可自行招募官員,元載的官運又到了。

當時元載正在江南避難,蘇州刺史、江東採訪使李希言對元載的才能早有耳聞,便任命他為副使。由於他在地方為官幹練,很快便被推薦為祠部員外郎。郎官雖然品階不高,但在時人的眼中卻有著較高的地位,被視為是仕途中的重要階梯。元載就當了這麼一個理想的官職,從此他的仕途果然開始明朗起來。

不久,元載又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安史之亂平息後,又入朝任度支郎中。由於他聰明機敏,領悟能力強,善於奏事對答,因此得到了肅宗的賞識,開始對他委以重任。

後來肅宗病倒了,朝中大權便掌握在了大宦官李輔國手中。李輔國因擁立肅宗有功,深得肅宗寵信。“安史之亂”平定後,李輔國掌握了禁軍,但他居功自傲,竟然對肅宗說:“皇帝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因元載與李輔國的妻子元氏是親戚,因為有了這層連帶關係,李輔國與元載的關係甚為親密。一天,元載尋找機會將自己意欲當宰相的願望告訴了李輔國。恰巧此時李輔國正想除掉自己的政敵宰相蕭華,轉天,李輔國便趁肅宗病重之機,假託皇帝旨意將蕭華罷免,元載毫無懸念地當上了大唐的宰相。

皇帝肚子裡的蛔蟲

元載剛剛當上宰相,肅宗便病故了。代宗即位後,李輔國的權勢更重,他經常在代宗面前誇讚元載。元載自己也非常爭氣,經常可以十分準確地體察皇帝的意圖,很快,代宗便喜歡上了這位宰相。

經過多年的官場歷練,元載總結出一條為官經驗,就是要想宰相做得穩,必須要做皇帝肚子裡的一條蛔蟲。李輔國死後,元載就與宦官董秀結識。為了能夠探察皇帝心思,元載常常以重金賄賂董秀,讓皇帝身邊人暗地將密旨傳達給元載。因此,凡是皇帝想到的事,元載也會一定知道。通過這種方法,元載便會順著皇帝的意願辦事,言談與皇帝一致,代宗由此更加信任他。

接下來,元載還幹了一件令代宗舒心的大事,就是除掉了大宦官魚朝恩。唐代後期的大宦官一個個手握禁軍,氣焰囂張,權傾朝野,魚朝恩也不例外。代宗如芒刺在背,深感威脅。而元載為相,主持國政,自然受制於這位內相,要視其臉色行事,頗擔心不知哪一天,魚朝恩會借個名目,將其關進北軍的地牢裡,小命難保,於是,君臣合謀,將這位太監頭子幹掉。

從此,代宗對元載越發寵幸信任:元載認為自己為皇帝立了大功,是唐王朝的大功臣。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慾望開始無限度地擴張起來。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在元載執政期間,官場上流行著一條潛規則,那就是誰要做官,只要找元載就行。當時,京師長安隨處可見從全國來買官的人,只要他們手裡有錢,沒有不稱心如意的。主管選官工作的吏部侍郎楊綰由於看不慣元載等人的所作所為,而遭到元載的排擠。恰好嶺南節度使徐浩欲任京官,他尋找到了南方的無數珍寶用以賄賂元載。很快,元載便讓徐浩代替了楊綰。陳少遊為了能在官場站穩腳跟,每年賄賂元載的金帛約十萬貫,足見元載“政以賄成”的威力。

元載為相多年,權傾朝野。家中彙集了境外的各種奇珍異寶,資財不可勝數。元載在公然收受賄賂的同時,越發奢侈腐化起來。他花費巨資,在長安城中建造了一南一北兩處豪宅,恢宏壯麗,冠絕當時。又在長安近郊修建了一處園林,其內設施、物件應有盡有。城南還有大片的肥沃土地,並建有數十處別墅,婢女奴僕就有一百餘人,他們穿的都是綾羅綢緞,比一般百姓穿得都好。

面對元載及其家人、黨羽的倒行逆施,大曆十二年三月,忍無可忍的代宗終於下令,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前往宰相的辦公地點政事堂逮捕元載及其黨羽,元載的妻兒也一併收監。經過審訊後,元載等人在如山的鐵證前供認不諱。不久,元載及其妻王氏、三子均被判處死刑,在查抄元載家產之時,光胡椒就抄出了800石(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胡椒和黃金白銀一樣,是財富的象徵,甚至價格還要高於金銀),相當於今天的60多噸,其他財物更是不可勝數。

為了表示朝廷反貪汙的決心,代宗又下令將元載在長安城中的兩處豪宅充公,作為官署使用,將抄得的元載的部分家財分賜給群臣。同時拆毀元載父祖墳墓,棄屍荒郊,並焚燬了家廟中的祖先像。

德宗即位後,又下令拆毀了元載的兩處豪宅。

鏈接

唐朝人的夜生活

唐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極為繁榮的時期,夜生活的開放和興盛就是這種繁榮的典型表現。

在《夜宴安樂公主新宅》(鳳皇鳴舞樂昌年)裡,唐代詩人閻朝隱這樣寫道:“鳳皇鳴舞樂昌年,蠟炬開花夜管絃。半醉徐擊珊瑚樹,已聞鐘漏曉聲傳。”由於物質生活比較充裕,像這樣的王公貴族和名宦士流之間的宴聚活動在當時極為常見。宴會上,他們通常享受美酒佳餚,以巡盞勸飲為樂趣,並且在聚飲過程中加入藝術欣賞和娛樂遊戲,以達到盡興的目的。

在當時,藝術欣賞是十分流行的娛樂方式,主要包括歌舞唱演和樂器彈奏。通常出現在宴飲聚會上的有笛、簫、琵琶等流行樂器。樂師們交替演奏,舞女把扇舒袖,隨樂起舞,歌姬則頻展嬌喉。唐人喜好文學,聚會時寫詩助興的情形時有發生。而私下裡,唐人也有多種娛樂方式來度過漫漫長夜。他們格外偏愛圍棋,並且常於夜間“手談”(即對弈),有時甚至會通宵達旦。此外,唐人在夜間也喜歡彈奏樂器,就算是遠在軍營邊塞,夜笛之音依然迴響不絕。

還有一些從宮廷女子間流行起來的活動,比如宮棋和藏鉤,在當時就頗為盛行。宮棋是古代棋藝的一種,棋盤上沒有線條。而藏鉤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猜物遊戲,簡單但又充滿樂趣。

(來源|讀者報 作者|夏炎 劉漢斌 李郭文 李德生 大老振 沐子 唐鬆 名家 朝潮 胡天 夏冠洲 莉莉吳 馬伯庸 李拯/)

走過萬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歡迎訂閱2019年《讀者報》

郵發代號:61—98

訂閱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當地郵政所訂閱

2. 關注“讀者報官方微信”,進入微店下單訂報

3.淘寶店鋪: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讀者報》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貓》雜誌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