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託孤白帝城劇照

首先,在時間上確實是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伐吳,但是關羽被擒殺於公元219年,劉備是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再攻打東吳。如果劉備真的是報仇心切,哪裡還等得了這麼久。小弟被砍了,肯定是馬上抄傢伙就上了,按照為關羽報仇的說法,公元219當年或者說為了做戰爭動員準備轉年220年劉備就應該起兵,何必要再多等一年?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人傑,縱使與關羽關係親密,斷不至於做出如此感情用事的決定。劉備從二十多歲創業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才據有荊州五郡,五十四歲才佔據益州,在此之前雖然屢敗屢戰,但是鍥而不捨。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給出極高的評價。曹操說他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魯肅說他是“劉備,天下梟雄”。甚至於蜀郡的別駕張鬆還沒有見到劉備,便向劉璋極力推薦“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而法正剛見到劉備就勸他奪取益州“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可見劉備的能力和感召力。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託孤白帝城劇照

首先,在時間上確實是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伐吳,但是關羽被擒殺於公元219年,劉備是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再攻打東吳。如果劉備真的是報仇心切,哪裡還等得了這麼久。小弟被砍了,肯定是馬上抄傢伙就上了,按照為關羽報仇的說法,公元219當年或者說為了做戰爭動員準備轉年220年劉備就應該起兵,何必要再多等一年?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人傑,縱使與關羽關係親密,斷不至於做出如此感情用事的決定。劉備從二十多歲創業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才據有荊州五郡,五十四歲才佔據益州,在此之前雖然屢敗屢戰,但是鍥而不捨。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給出極高的評價。曹操說他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魯肅說他是“劉備,天下梟雄”。甚至於蜀郡的別駕張鬆還沒有見到劉備,便向劉璋極力推薦“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而法正剛見到劉備就勸他奪取益州“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可見劉備的能力和感召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三國鼎立

從劉備奪取益州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絕非是意氣用事之人。張鬆和法正想要早點幹掉劉璋,好在劉備這裡論功行賞。在劉璋會見劉備的時候便勸說劉備襲擊劉璋。劉備的回覆卻是“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一直等到“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之後才藉口救援東吳和關羽,一舉攻入成都。就相當於一個餓到極限的人,看到烤著的肉,不上去抓著吃了,而是在一邊等著肉熟了再吃。這樣的忍耐能力絕不會因為兄弟的死就改變“聯吳抗曹”的重大國策。

最後,劉備對於聯吳抗曹的國策是全力支持的,不可能為了二弟改變既有策略。早年起兵的劉備,可以說是落魄至極,從開始的平原縣令,到赤壁之戰開始前的新野縣令,兜兜轉轉幾十年,地盤兵力都沒有絲毫長進。自從聯吳抗曹成功之後,終於有了荊州這樣一個根據地。所以劉備對於聯吳抗曹是非常認可的。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劉備甚至親自去當面答謝孫權“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託孤白帝城劇照

首先,在時間上確實是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伐吳,但是關羽被擒殺於公元219年,劉備是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再攻打東吳。如果劉備真的是報仇心切,哪裡還等得了這麼久。小弟被砍了,肯定是馬上抄傢伙就上了,按照為關羽報仇的說法,公元219當年或者說為了做戰爭動員準備轉年220年劉備就應該起兵,何必要再多等一年?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人傑,縱使與關羽關係親密,斷不至於做出如此感情用事的決定。劉備從二十多歲創業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才據有荊州五郡,五十四歲才佔據益州,在此之前雖然屢敗屢戰,但是鍥而不捨。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給出極高的評價。曹操說他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魯肅說他是“劉備,天下梟雄”。甚至於蜀郡的別駕張鬆還沒有見到劉備,便向劉璋極力推薦“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而法正剛見到劉備就勸他奪取益州“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可見劉備的能力和感召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三國鼎立

從劉備奪取益州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絕非是意氣用事之人。張鬆和法正想要早點幹掉劉璋,好在劉備這裡論功行賞。在劉璋會見劉備的時候便勸說劉備襲擊劉璋。劉備的回覆卻是“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一直等到“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之後才藉口救援東吳和關羽,一舉攻入成都。就相當於一個餓到極限的人,看到烤著的肉,不上去抓著吃了,而是在一邊等著肉熟了再吃。這樣的忍耐能力絕不會因為兄弟的死就改變“聯吳抗曹”的重大國策。

最後,劉備對於聯吳抗曹的國策是全力支持的,不可能為了二弟改變既有策略。早年起兵的劉備,可以說是落魄至極,從開始的平原縣令,到赤壁之戰開始前的新野縣令,兜兜轉轉幾十年,地盤兵力都沒有絲毫長進。自從聯吳抗曹成功之後,終於有了荊州這樣一個根據地。所以劉備對於聯吳抗曹是非常認可的。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劉備甚至親自去當面答謝孫權“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關羽塑像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劉備伐吳肯定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因為關羽報仇。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是為關羽報仇,那麼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是什麼?答戰略需要。

著名戰爭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夷陵之戰也不例外。當年劉備依附於劉表,在新野縣鬱郁不得志,遍訪賢才,終於遇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談甚歡,而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更是被劉備奉為圭臬。諸葛亮的厲害之處正是在這裡,“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之後歷史的走向也確實跟諸葛亮預計的不相上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曹操在北方根基已穩,兵多將廣,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沒有辦法動搖。孫權在江東已經有三代的經營,可以聯手抗擊曹操。荊州是長江的水路咽喉,益州是創業的基石。荊州和益州是劉備問鼎天下的兩個支撐點。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託孤白帝城劇照

首先,在時間上確實是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伐吳,但是關羽被擒殺於公元219年,劉備是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再攻打東吳。如果劉備真的是報仇心切,哪裡還等得了這麼久。小弟被砍了,肯定是馬上抄傢伙就上了,按照為關羽報仇的說法,公元219當年或者說為了做戰爭動員準備轉年220年劉備就應該起兵,何必要再多等一年?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人傑,縱使與關羽關係親密,斷不至於做出如此感情用事的決定。劉備從二十多歲創業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才據有荊州五郡,五十四歲才佔據益州,在此之前雖然屢敗屢戰,但是鍥而不捨。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給出極高的評價。曹操說他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魯肅說他是“劉備,天下梟雄”。甚至於蜀郡的別駕張鬆還沒有見到劉備,便向劉璋極力推薦“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而法正剛見到劉備就勸他奪取益州“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可見劉備的能力和感召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三國鼎立

從劉備奪取益州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絕非是意氣用事之人。張鬆和法正想要早點幹掉劉璋,好在劉備這裡論功行賞。在劉璋會見劉備的時候便勸說劉備襲擊劉璋。劉備的回覆卻是“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一直等到“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之後才藉口救援東吳和關羽,一舉攻入成都。就相當於一個餓到極限的人,看到烤著的肉,不上去抓著吃了,而是在一邊等著肉熟了再吃。這樣的忍耐能力絕不會因為兄弟的死就改變“聯吳抗曹”的重大國策。

最後,劉備對於聯吳抗曹的國策是全力支持的,不可能為了二弟改變既有策略。早年起兵的劉備,可以說是落魄至極,從開始的平原縣令,到赤壁之戰開始前的新野縣令,兜兜轉轉幾十年,地盤兵力都沒有絲毫長進。自從聯吳抗曹成功之後,終於有了荊州這樣一個根據地。所以劉備對於聯吳抗曹是非常認可的。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劉備甚至親自去當面答謝孫權“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關羽塑像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劉備伐吳肯定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因為關羽報仇。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是為關羽報仇,那麼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是什麼?答戰略需要。

著名戰爭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夷陵之戰也不例外。當年劉備依附於劉表,在新野縣鬱郁不得志,遍訪賢才,終於遇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談甚歡,而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更是被劉備奉為圭臬。諸葛亮的厲害之處正是在這裡,“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之後歷史的走向也確實跟諸葛亮預計的不相上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曹操在北方根基已穩,兵多將廣,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沒有辦法動搖。孫權在江東已經有三代的經營,可以聯手抗擊曹操。荊州是長江的水路咽喉,益州是創業的基石。荊州和益州是劉備問鼎天下的兩個支撐點。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劇照

這就是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好的基本戰略國策。奪取荊州益州作為兩處根據地,對外聯合孫權,時機成熟,一路從荊州攻擊洛陽,一路從關中攻擊長安。曹魏勢必不能首尾相顧,佔領中原只是時機問題。在關羽的荊州兵團被消滅之前,一切都跟戰略相符。但是關羽被擒殺之後,益州荊州兩個戰略支撐點只剩下益州一個。這時候就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蜀漢君臣面前,是繼續推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定好的基本國策,還是對國策進行修改?

《隆中對》看起來是一個完美的規劃。但是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對於曹魏當然是積極對抗,問題是孫權也想問鼎中原,一句外結好孫權是萬萬解決不了問題的。孫權不是空氣,你劉備嘴裡喊著和我孫權結好,卻佔據著荊州。當時東吳的治所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荊州在南京的上游,可以說是關係吳國的生死存亡,你劉備那天不高興了,順流而下,兩三天就能到建業。我孫權天天喝的是你劉備的洗腳水。荊州關係東吳存亡,長期佔有荊州而與孫權結盟只是劉備的一廂情願。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託孤白帝城劇照

首先,在時間上確實是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伐吳,但是關羽被擒殺於公元219年,劉備是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再攻打東吳。如果劉備真的是報仇心切,哪裡還等得了這麼久。小弟被砍了,肯定是馬上抄傢伙就上了,按照為關羽報仇的說法,公元219當年或者說為了做戰爭動員準備轉年220年劉備就應該起兵,何必要再多等一年?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人傑,縱使與關羽關係親密,斷不至於做出如此感情用事的決定。劉備從二十多歲創業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才據有荊州五郡,五十四歲才佔據益州,在此之前雖然屢敗屢戰,但是鍥而不捨。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給出極高的評價。曹操說他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魯肅說他是“劉備,天下梟雄”。甚至於蜀郡的別駕張鬆還沒有見到劉備,便向劉璋極力推薦“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而法正剛見到劉備就勸他奪取益州“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可見劉備的能力和感召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三國鼎立

從劉備奪取益州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絕非是意氣用事之人。張鬆和法正想要早點幹掉劉璋,好在劉備這裡論功行賞。在劉璋會見劉備的時候便勸說劉備襲擊劉璋。劉備的回覆卻是“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一直等到“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之後才藉口救援東吳和關羽,一舉攻入成都。就相當於一個餓到極限的人,看到烤著的肉,不上去抓著吃了,而是在一邊等著肉熟了再吃。這樣的忍耐能力絕不會因為兄弟的死就改變“聯吳抗曹”的重大國策。

最後,劉備對於聯吳抗曹的國策是全力支持的,不可能為了二弟改變既有策略。早年起兵的劉備,可以說是落魄至極,從開始的平原縣令,到赤壁之戰開始前的新野縣令,兜兜轉轉幾十年,地盤兵力都沒有絲毫長進。自從聯吳抗曹成功之後,終於有了荊州這樣一個根據地。所以劉備對於聯吳抗曹是非常認可的。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劉備甚至親自去當面答謝孫權“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關羽塑像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劉備伐吳肯定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因為關羽報仇。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是為關羽報仇,那麼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是什麼?答戰略需要。

著名戰爭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夷陵之戰也不例外。當年劉備依附於劉表,在新野縣鬱郁不得志,遍訪賢才,終於遇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談甚歡,而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更是被劉備奉為圭臬。諸葛亮的厲害之處正是在這裡,“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之後歷史的走向也確實跟諸葛亮預計的不相上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曹操在北方根基已穩,兵多將廣,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沒有辦法動搖。孫權在江東已經有三代的經營,可以聯手抗擊曹操。荊州是長江的水路咽喉,益州是創業的基石。荊州和益州是劉備問鼎天下的兩個支撐點。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劇照

這就是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好的基本戰略國策。奪取荊州益州作為兩處根據地,對外聯合孫權,時機成熟,一路從荊州攻擊洛陽,一路從關中攻擊長安。曹魏勢必不能首尾相顧,佔領中原只是時機問題。在關羽的荊州兵團被消滅之前,一切都跟戰略相符。但是關羽被擒殺之後,益州荊州兩個戰略支撐點只剩下益州一個。這時候就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蜀漢君臣面前,是繼續推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定好的基本國策,還是對國策進行修改?

《隆中對》看起來是一個完美的規劃。但是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對於曹魏當然是積極對抗,問題是孫權也想問鼎中原,一句外結好孫權是萬萬解決不了問題的。孫權不是空氣,你劉備嘴裡喊著和我孫權結好,卻佔據著荊州。當時東吳的治所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荊州在南京的上游,可以說是關係吳國的生死存亡,你劉備那天不高興了,順流而下,兩三天就能到建業。我孫權天天喝的是你劉備的洗腳水。荊州關係東吳存亡,長期佔有荊州而與孫權結盟只是劉備的一廂情願。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想依靠荊州為跳板北上攻取中原,孫權日夜想著奪取荊州,解除肘腋之患。關羽在荊州既要積極進攻曹魏,又要時刻防備孫權,力量難以集中。而孫權只要緊緊盯著荊州就可以,所以最終關羽大意失荊州也在意料之中。

荊州丟失以後,益州的劉備想要問鼎中原只剩下兩個選擇,一個是收縮實力,全力進攻漢中,最終佔領長安以及關中地區,進而逐鹿中原。另外一個就是重新奪取荊州,夾攻中原。後來我們知道劉備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託孤白帝城劇照

首先,在時間上確實是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伐吳,但是關羽被擒殺於公元219年,劉備是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再攻打東吳。如果劉備真的是報仇心切,哪裡還等得了這麼久。小弟被砍了,肯定是馬上抄傢伙就上了,按照為關羽報仇的說法,公元219當年或者說為了做戰爭動員準備轉年220年劉備就應該起兵,何必要再多等一年?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人傑,縱使與關羽關係親密,斷不至於做出如此感情用事的決定。劉備從二十多歲創業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才據有荊州五郡,五十四歲才佔據益州,在此之前雖然屢敗屢戰,但是鍥而不捨。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給出極高的評價。曹操說他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魯肅說他是“劉備,天下梟雄”。甚至於蜀郡的別駕張鬆還沒有見到劉備,便向劉璋極力推薦“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而法正剛見到劉備就勸他奪取益州“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可見劉備的能力和感召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三國鼎立

從劉備奪取益州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絕非是意氣用事之人。張鬆和法正想要早點幹掉劉璋,好在劉備這裡論功行賞。在劉璋會見劉備的時候便勸說劉備襲擊劉璋。劉備的回覆卻是“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一直等到“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之後才藉口救援東吳和關羽,一舉攻入成都。就相當於一個餓到極限的人,看到烤著的肉,不上去抓著吃了,而是在一邊等著肉熟了再吃。這樣的忍耐能力絕不會因為兄弟的死就改變“聯吳抗曹”的重大國策。

最後,劉備對於聯吳抗曹的國策是全力支持的,不可能為了二弟改變既有策略。早年起兵的劉備,可以說是落魄至極,從開始的平原縣令,到赤壁之戰開始前的新野縣令,兜兜轉轉幾十年,地盤兵力都沒有絲毫長進。自從聯吳抗曹成功之後,終於有了荊州這樣一個根據地。所以劉備對於聯吳抗曹是非常認可的。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劉備甚至親自去當面答謝孫權“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關羽塑像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劉備伐吳肯定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因為關羽報仇。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是為關羽報仇,那麼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是什麼?答戰略需要。

著名戰爭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夷陵之戰也不例外。當年劉備依附於劉表,在新野縣鬱郁不得志,遍訪賢才,終於遇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談甚歡,而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更是被劉備奉為圭臬。諸葛亮的厲害之處正是在這裡,“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之後歷史的走向也確實跟諸葛亮預計的不相上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曹操在北方根基已穩,兵多將廣,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沒有辦法動搖。孫權在江東已經有三代的經營,可以聯手抗擊曹操。荊州是長江的水路咽喉,益州是創業的基石。荊州和益州是劉備問鼎天下的兩個支撐點。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劇照

這就是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好的基本戰略國策。奪取荊州益州作為兩處根據地,對外聯合孫權,時機成熟,一路從荊州攻擊洛陽,一路從關中攻擊長安。曹魏勢必不能首尾相顧,佔領中原只是時機問題。在關羽的荊州兵團被消滅之前,一切都跟戰略相符。但是關羽被擒殺之後,益州荊州兩個戰略支撐點只剩下益州一個。這時候就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蜀漢君臣面前,是繼續推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定好的基本國策,還是對國策進行修改?

《隆中對》看起來是一個完美的規劃。但是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對於曹魏當然是積極對抗,問題是孫權也想問鼎中原,一句外結好孫權是萬萬解決不了問題的。孫權不是空氣,你劉備嘴裡喊著和我孫權結好,卻佔據著荊州。當時東吳的治所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荊州在南京的上游,可以說是關係吳國的生死存亡,你劉備那天不高興了,順流而下,兩三天就能到建業。我孫權天天喝的是你劉備的洗腳水。荊州關係東吳存亡,長期佔有荊州而與孫權結盟只是劉備的一廂情願。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想依靠荊州為跳板北上攻取中原,孫權日夜想著奪取荊州,解除肘腋之患。關羽在荊州既要積極進攻曹魏,又要時刻防備孫權,力量難以集中。而孫權只要緊緊盯著荊州就可以,所以最終關羽大意失荊州也在意料之中。

荊州丟失以後,益州的劉備想要問鼎中原只剩下兩個選擇,一個是收縮實力,全力進攻漢中,最終佔領長安以及關中地區,進而逐鹿中原。另外一個就是重新奪取荊州,夾攻中原。後來我們知道劉備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隆中對

為什麼劉備這麼鍾情於荊州呢?是因為他太喜歡諸葛亮進而對《隆中對》青睞有加?因為荊州確實太重要了,對劉備的誘惑太大了。早在公元215年,夷陵之戰的六年前。孫劉兩家就為爭奪荊州而大打出手。當時劉備佔領了益州,孫權變提出讓劉備歸還荊州,並派遣呂蒙攻佔了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知道後,趕緊從成都率領五萬大軍趕到公安地區,任命關羽為前鋒,率領三萬人進駐益陽。孫劉大戰一觸即發,關鍵時候曹操幫了大忙。此時曹操興兵討伐漢中,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劉備不得已與孫權議和,平分荊州。

後來劉備率軍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為了配合劉備的西線戰場,關羽率領荊州兵團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一通操作下來,嚇得曹操都要遷都以躲避關羽的鋒芒。可以說正是這一戰讓劉備再次看到了荊州的地理優勢,只是關羽一軍,便能威震半個中原。反觀《隆中對》的另外一個支點,益州,可以說是防守有餘,進攻不足。雖說有以前漢高祖成功的先例,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中原地區各諸侯混戰,現在確實鐵板一塊。劉備雖然沒實踐過益州,漢中,長安這條進攻路線,但是我們從後世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經歷看出這條路是多麼難走通。兩者比較下來顯然荊州對於劉備有很大的誘惑力。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託孤白帝城劇照

首先,在時間上確實是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伐吳,但是關羽被擒殺於公元219年,劉備是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再攻打東吳。如果劉備真的是報仇心切,哪裡還等得了這麼久。小弟被砍了,肯定是馬上抄傢伙就上了,按照為關羽報仇的說法,公元219當年或者說為了做戰爭動員準備轉年220年劉備就應該起兵,何必要再多等一年?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人傑,縱使與關羽關係親密,斷不至於做出如此感情用事的決定。劉備從二十多歲創業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才據有荊州五郡,五十四歲才佔據益州,在此之前雖然屢敗屢戰,但是鍥而不捨。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給出極高的評價。曹操說他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魯肅說他是“劉備,天下梟雄”。甚至於蜀郡的別駕張鬆還沒有見到劉備,便向劉璋極力推薦“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而法正剛見到劉備就勸他奪取益州“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可見劉備的能力和感召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三國鼎立

從劉備奪取益州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絕非是意氣用事之人。張鬆和法正想要早點幹掉劉璋,好在劉備這裡論功行賞。在劉璋會見劉備的時候便勸說劉備襲擊劉璋。劉備的回覆卻是“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一直等到“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之後才藉口救援東吳和關羽,一舉攻入成都。就相當於一個餓到極限的人,看到烤著的肉,不上去抓著吃了,而是在一邊等著肉熟了再吃。這樣的忍耐能力絕不會因為兄弟的死就改變“聯吳抗曹”的重大國策。

最後,劉備對於聯吳抗曹的國策是全力支持的,不可能為了二弟改變既有策略。早年起兵的劉備,可以說是落魄至極,從開始的平原縣令,到赤壁之戰開始前的新野縣令,兜兜轉轉幾十年,地盤兵力都沒有絲毫長進。自從聯吳抗曹成功之後,終於有了荊州這樣一個根據地。所以劉備對於聯吳抗曹是非常認可的。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劉備甚至親自去當面答謝孫權“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關羽塑像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劉備伐吳肯定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因為關羽報仇。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是為關羽報仇,那麼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是什麼?答戰略需要。

著名戰爭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夷陵之戰也不例外。當年劉備依附於劉表,在新野縣鬱郁不得志,遍訪賢才,終於遇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談甚歡,而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更是被劉備奉為圭臬。諸葛亮的厲害之處正是在這裡,“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之後歷史的走向也確實跟諸葛亮預計的不相上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曹操在北方根基已穩,兵多將廣,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沒有辦法動搖。孫權在江東已經有三代的經營,可以聯手抗擊曹操。荊州是長江的水路咽喉,益州是創業的基石。荊州和益州是劉備問鼎天下的兩個支撐點。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劇照

這就是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好的基本戰略國策。奪取荊州益州作為兩處根據地,對外聯合孫權,時機成熟,一路從荊州攻擊洛陽,一路從關中攻擊長安。曹魏勢必不能首尾相顧,佔領中原只是時機問題。在關羽的荊州兵團被消滅之前,一切都跟戰略相符。但是關羽被擒殺之後,益州荊州兩個戰略支撐點只剩下益州一個。這時候就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蜀漢君臣面前,是繼續推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定好的基本國策,還是對國策進行修改?

《隆中對》看起來是一個完美的規劃。但是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對於曹魏當然是積極對抗,問題是孫權也想問鼎中原,一句外結好孫權是萬萬解決不了問題的。孫權不是空氣,你劉備嘴裡喊著和我孫權結好,卻佔據著荊州。當時東吳的治所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荊州在南京的上游,可以說是關係吳國的生死存亡,你劉備那天不高興了,順流而下,兩三天就能到建業。我孫權天天喝的是你劉備的洗腳水。荊州關係東吳存亡,長期佔有荊州而與孫權結盟只是劉備的一廂情願。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想依靠荊州為跳板北上攻取中原,孫權日夜想著奪取荊州,解除肘腋之患。關羽在荊州既要積極進攻曹魏,又要時刻防備孫權,力量難以集中。而孫權只要緊緊盯著荊州就可以,所以最終關羽大意失荊州也在意料之中。

荊州丟失以後,益州的劉備想要問鼎中原只剩下兩個選擇,一個是收縮實力,全力進攻漢中,最終佔領長安以及關中地區,進而逐鹿中原。另外一個就是重新奪取荊州,夾攻中原。後來我們知道劉備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隆中對

為什麼劉備這麼鍾情於荊州呢?是因為他太喜歡諸葛亮進而對《隆中對》青睞有加?因為荊州確實太重要了,對劉備的誘惑太大了。早在公元215年,夷陵之戰的六年前。孫劉兩家就為爭奪荊州而大打出手。當時劉備佔領了益州,孫權變提出讓劉備歸還荊州,並派遣呂蒙攻佔了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知道後,趕緊從成都率領五萬大軍趕到公安地區,任命關羽為前鋒,率領三萬人進駐益陽。孫劉大戰一觸即發,關鍵時候曹操幫了大忙。此時曹操興兵討伐漢中,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劉備不得已與孫權議和,平分荊州。

後來劉備率軍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為了配合劉備的西線戰場,關羽率領荊州兵團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一通操作下來,嚇得曹操都要遷都以躲避關羽的鋒芒。可以說正是這一戰讓劉備再次看到了荊州的地理優勢,只是關羽一軍,便能威震半個中原。反觀《隆中對》的另外一個支點,益州,可以說是防守有餘,進攻不足。雖說有以前漢高祖成功的先例,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中原地區各諸侯混戰,現在確實鐵板一塊。劉備雖然沒實踐過益州,漢中,長安這條進攻路線,但是我們從後世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經歷看出這條路是多麼難走通。兩者比較下來顯然荊州對於劉備有很大的誘惑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龐統與法正劇照

其實當年以龐統、法正為代表的的一派人物有過另外一個戰略方針,那就是徹底放棄荊州,因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荊州經過連年的征戰,經濟上已經不具備經濟價值,而且荊州是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誰佔有荊州,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他們認為應該應該提早佔領漢中,甚至是關隴地區,重走漢高祖的道路,以關中為根本,奪取中原。

可惜這個方案沒有被採納,一方面固然是荊州誘惑太太,另一方面是劉備在和孫吳第一次爭奪荊州的時候,曹操已經趁亂剷除馬超、韓遂等雍涼勢力,一舉佔領關隴地區,劉備再去爭奪,佔領漢中已屬於勉強,進一步爭奪雍州涼州地區,力所不逮。還有一點,要知道當時的劉備已經六十多歲了,蠶食雍涼,進取關中,對他來說太慢了,他已經等不及了。反觀荊州如果能夠奪回來,問鼎中原指日可待。

"

三國之所以能夠鼎力,是由幾大戰役決定的。第一個當屬官渡之戰,此一戰,曹操戰勝袁紹,一舉稱雄於北方,之後徐州的陶謙勢力,荊州的劉表勢力可以說是望風而降,整個長江以北盡屬曹操。第二個是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曹操,曹操南下的步伐止步於長江,孫劉兩家得以瓜分江南。第三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精銳盡失,作為戰勝一方的孫權,同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從此孫劉兩家只能再次聯手,共同抗曹,直到三國結束。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夷陵之戰到底因何而起,真的是因為東吳方面殺了關羽,劉備為二弟報仇心切?關於劉備起兵伐吳,《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而《資治通鑑》中也沿襲了三國志的說法“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這麼看的話的確是因為二弟被害,劉備怒而起兵,況且還有兩大牛人陳壽和司馬光背書。但是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事情絕非是這麼簡單。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託孤白帝城劇照

首先,在時間上確實是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伐吳,但是關羽被擒殺於公元219年,劉備是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再攻打東吳。如果劉備真的是報仇心切,哪裡還等得了這麼久。小弟被砍了,肯定是馬上抄傢伙就上了,按照為關羽報仇的說法,公元219當年或者說為了做戰爭動員準備轉年220年劉備就應該起兵,何必要再多等一年?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人傑,縱使與關羽關係親密,斷不至於做出如此感情用事的決定。劉備從二十多歲創業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才據有荊州五郡,五十四歲才佔據益州,在此之前雖然屢敗屢戰,但是鍥而不捨。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給出極高的評價。曹操說他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魯肅說他是“劉備,天下梟雄”。甚至於蜀郡的別駕張鬆還沒有見到劉備,便向劉璋極力推薦“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而法正剛見到劉備就勸他奪取益州“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可見劉備的能力和感召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三國鼎立

從劉備奪取益州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絕非是意氣用事之人。張鬆和法正想要早點幹掉劉璋,好在劉備這裡論功行賞。在劉璋會見劉備的時候便勸說劉備襲擊劉璋。劉備的回覆卻是“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一直等到“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之後才藉口救援東吳和關羽,一舉攻入成都。就相當於一個餓到極限的人,看到烤著的肉,不上去抓著吃了,而是在一邊等著肉熟了再吃。這樣的忍耐能力絕不會因為兄弟的死就改變“聯吳抗曹”的重大國策。

最後,劉備對於聯吳抗曹的國策是全力支持的,不可能為了二弟改變既有策略。早年起兵的劉備,可以說是落魄至極,從開始的平原縣令,到赤壁之戰開始前的新野縣令,兜兜轉轉幾十年,地盤兵力都沒有絲毫長進。自從聯吳抗曹成功之後,終於有了荊州這樣一個根據地。所以劉備對於聯吳抗曹是非常認可的。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劉備甚至親自去當面答謝孫權“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關羽塑像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劉備伐吳肯定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因為關羽報仇。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是為關羽報仇,那麼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是什麼?答戰略需要。

著名戰爭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夷陵之戰也不例外。當年劉備依附於劉表,在新野縣鬱郁不得志,遍訪賢才,終於遇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談甚歡,而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更是被劉備奉為圭臬。諸葛亮的厲害之處正是在這裡,“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之後歷史的走向也確實跟諸葛亮預計的不相上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曹操在北方根基已穩,兵多將廣,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沒有辦法動搖。孫權在江東已經有三代的經營,可以聯手抗擊曹操。荊州是長江的水路咽喉,益州是創業的基石。荊州和益州是劉備問鼎天下的兩個支撐點。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劇照

這就是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好的基本戰略國策。奪取荊州益州作為兩處根據地,對外聯合孫權,時機成熟,一路從荊州攻擊洛陽,一路從關中攻擊長安。曹魏勢必不能首尾相顧,佔領中原只是時機問題。在關羽的荊州兵團被消滅之前,一切都跟戰略相符。但是關羽被擒殺之後,益州荊州兩個戰略支撐點只剩下益州一個。這時候就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蜀漢君臣面前,是繼續推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定好的基本國策,還是對國策進行修改?

《隆中對》看起來是一個完美的規劃。但是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對於曹魏當然是積極對抗,問題是孫權也想問鼎中原,一句外結好孫權是萬萬解決不了問題的。孫權不是空氣,你劉備嘴裡喊著和我孫權結好,卻佔據著荊州。當時東吳的治所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荊州在南京的上游,可以說是關係吳國的生死存亡,你劉備那天不高興了,順流而下,兩三天就能到建業。我孫權天天喝的是你劉備的洗腳水。荊州關係東吳存亡,長期佔有荊州而與孫權結盟只是劉備的一廂情願。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想依靠荊州為跳板北上攻取中原,孫權日夜想著奪取荊州,解除肘腋之患。關羽在荊州既要積極進攻曹魏,又要時刻防備孫權,力量難以集中。而孫權只要緊緊盯著荊州就可以,所以最終關羽大意失荊州也在意料之中。

荊州丟失以後,益州的劉備想要問鼎中原只剩下兩個選擇,一個是收縮實力,全力進攻漢中,最終佔領長安以及關中地區,進而逐鹿中原。另外一個就是重新奪取荊州,夾攻中原。後來我們知道劉備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隆中對

為什麼劉備這麼鍾情於荊州呢?是因為他太喜歡諸葛亮進而對《隆中對》青睞有加?因為荊州確實太重要了,對劉備的誘惑太大了。早在公元215年,夷陵之戰的六年前。孫劉兩家就為爭奪荊州而大打出手。當時劉備佔領了益州,孫權變提出讓劉備歸還荊州,並派遣呂蒙攻佔了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知道後,趕緊從成都率領五萬大軍趕到公安地區,任命關羽為前鋒,率領三萬人進駐益陽。孫劉大戰一觸即發,關鍵時候曹操幫了大忙。此時曹操興兵討伐漢中,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劉備不得已與孫權議和,平分荊州。

後來劉備率軍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為了配合劉備的西線戰場,關羽率領荊州兵團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一通操作下來,嚇得曹操都要遷都以躲避關羽的鋒芒。可以說正是這一戰讓劉備再次看到了荊州的地理優勢,只是關羽一軍,便能威震半個中原。反觀《隆中對》的另外一個支點,益州,可以說是防守有餘,進攻不足。雖說有以前漢高祖成功的先例,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中原地區各諸侯混戰,現在確實鐵板一塊。劉備雖然沒實踐過益州,漢中,長安這條進攻路線,但是我們從後世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經歷看出這條路是多麼難走通。兩者比較下來顯然荊州對於劉備有很大的誘惑力。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龐統與法正劇照

其實當年以龐統、法正為代表的的一派人物有過另外一個戰略方針,那就是徹底放棄荊州,因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荊州經過連年的征戰,經濟上已經不具備經濟價值,而且荊州是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誰佔有荊州,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他們認為應該應該提早佔領漢中,甚至是關隴地區,重走漢高祖的道路,以關中為根本,奪取中原。

可惜這個方案沒有被採納,一方面固然是荊州誘惑太太,另一方面是劉備在和孫吳第一次爭奪荊州的時候,曹操已經趁亂剷除馬超、韓遂等雍涼勢力,一舉佔領關隴地區,劉備再去爭奪,佔領漢中已屬於勉強,進一步爭奪雍州涼州地區,力所不逮。還有一點,要知道當時的劉備已經六十多歲了,蠶食雍涼,進取關中,對他來說太慢了,他已經等不及了。反觀荊州如果能夠奪回來,問鼎中原指日可待。

劉備為何要打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不止這麼簡單

劉備劇照

可惜,天不遂人願,一代梟雄就此殞命。所以說劉備興兵伐吳開啟夷陵之戰,固然是為二弟關羽報仇,更重要的原因是戰略需要。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隆中對與夷陵之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